德州市統計局
200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市上下認真貫徹“一個基本思路,兩大奮斗目標和五個更”的工作要求,堅持抓重點帶全盤,加大招商引資、大上工業、民營經濟、園區經濟、農業調整、商貿流通、城市建設的力度,全市國民經濟保持了穩定、健康、快速的發展勢頭。經濟運行質量進一步提高,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城鄉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
一、綜合
國民經濟總量穩定增長。全年國內生產總值407.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2.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0.6億元,增長4.2%;第二產業增加值187.8億元,增長15.9%;第三產業增加值129億元,增長13.3%。人均國內生產總值7572元,比上年增加824元。
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第一產業比重下降,二、三產業比重上升,三次產業結構為22.2:46.1:31.7,第一產業比重比上年下降3.9個百分點,第二、三產業比重比上年分別上升3.3和0.6個百分點。
民營經濟保持較快增勢。全市民營經濟堅持鋪天蓋地、頂天立地“兩手抓”的基本方法和向民營企業園區化、園區城鎮一體化、鄉鎮經濟產業化、特色產業規模化、產品質量標準化“五化”演進的基本方向,單體規模不斷膨脹,整體素質明顯提高,綜合貢獻越來越大。年末,民營經濟總戶數達到9.78萬戶,吸納從業人員40.9萬人,注冊資金50.21億元,實現增加值198億元,比上年增長25%,上繳稅金12.64億元,比上年增長41.8%,占地方財政收入的比重已達59.98%。私營企業發展迅速,私營企業戶數7335戶,從業人員13.71萬人,注冊資金32億元;上繳稅金6.51億元,比上年增長65.3%。
縣域經濟發展的活力明顯增強。為了把縣級的發展活力最大限度的激發出來,市委、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調動縣級的積極性,各縣市區各打各的優勢仗,各唱各的拿手戲,爭先恐后,你追我趕,區域經濟特色開始凸現,整個縣域經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可喜局面。2001年,縣級GDP增長12.8%,高于全市0.5個百分點;占全市的比重比上年提高了0.4個百分點。
園區經濟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亮點。一年來,我市把園區建設作為推動經濟上臺階的一項重要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以此拉動經濟增長、促進招商引資、推動城市化進程。截至2001年底,全市各類園區累計完成基礎設施投入35億元;建成投產500萬元以上的項目650多個。
當前經濟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工業效益增幅下降,特別是市屬工業出現了不景氣;農民增收的難度加大;財政收支矛盾突出,就業和再就業壓力較大等。
二、農業
全市繼續堅持產業調新、產品調優、規模調大、效益調高的原則,按照“壓糧擴菜、興牧增棉”的調整思路,把農業結構調整作為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關鍵措施來抓,重點打響棉花和畜牧“兩塊名牌”,取得了顯著成效。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167.53億元,比上年增長4.6%,其中農業增長1.8%,林業增長8.5%,牧業增長12.7%,漁業增長14.4%,農林牧漁業產值比例為72.1:0.5:24.9:2.5。
種植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糧食種植面積大幅度減少,棉花、油料等種植面積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全年糧食播種面積818.84萬畝,減少80.36萬畝,糧食總產344.52萬噸,增長1.3%,單產420.7公斤,增長11.3%,其中秋糧總產176.84萬噸,單產449.2公斤,分別增長3.9%和4.5%;棉花播種面積280萬畝,增加75.85萬畝,棉花總產22.8萬噸,單產81.4公斤,分別增長39%和1.8%;蔬菜種植面積275.83萬畝,總產663.31萬噸,增長6.1%;瓜類種植面積48.75萬畝,總產118.4萬噸,增長21.6%;全市水果總產量67.73萬噸,減少4.8%;油料作物播種面積38.11萬畝,增加2.12萬畝,總產9.66萬噸,增長12.3%。
林業生產穩定發展。全年造林面積0.45萬公頃,植樹1292萬株,年末實有林地面積17.23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12.41%。
畜牧業生產保持良好增長勢頭。畜牧業已成為農民實現糧食轉化,增加收入的一條重要途徑,特別是奶牛生產作為我市的新興產業得到較快的發展。
漁業生產穩定提高。全年新增加水庫養殖面積666公頃。年末水產品養殖面積1.62萬公頃,比上年增長12.2%;淡水魚產量6.8萬噸,比上年增長12.9%。
農業生產條件和農村基礎設施進一步改善。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773.97萬千瓦,比上年增長14.7%。其中,農用排灌動力機械278.69萬千瓦。農用拖拉機16.97萬臺,增長35.8%;聯合收割機1654臺,增長40.9%;農用汽車4672輛,增長19.5%。農村用電量4.9億千瓦時;化肥施用量(實物量)118.59萬噸,增長0.2%;塑料薄膜使用量1.8萬噸,增長12.5%;年末實有耕地面積56.19萬公頃,其中機耕地面積46.9萬公頃,增長3.3%;配套機電井7.63萬眼,增長3.4%;有效灌溉面積44.6萬公頃,增長0.2%;旱澇保收面積31.5萬公頃,增長0.3%。年末,全市7716個村通汽車,比重由上年的92.1%上升到92.6%;通電話的村數8329個;自來水受益村數2707個,比重由31.4%上升到32.5%。
三、工業
全市突出大上工業意識,繼續貫徹“全黨抓經濟,重點抓工業,關鍵抓投入”的思想,多條腿走路上項目,加速骨干企業膨脹和發展,加快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調整,加大技術創新力度,使我市工業實力進一步增強。
工業生產保持較快增長。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全部國有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獨立核算工業企業,下同)已發展到758家,比上年增加148家,資產合計達到349億元,比上年增加69億元,利稅過千萬元的企業達到64家。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103億元,比上年增長22%。其中國有工業完成21.98億元,增長23.2%;集體工業完成14.72億元,增長16.3%;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經濟完成21.27億元,增長11.4%;其他經濟類型工業完成16.39億元,增長30.3%。輕、重工業分別完成增加值57.1和45.89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8.7%和13.3%,輕工業增長速度高于重工業15.4個百分點。
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多有增加。16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有12種比上年增長。增幅較大的有:機制紙45.12萬噸,增長29%;原油加工量20.49萬噸,增長23.03%;卷煙6.3萬箱,增長20%;布21404萬米,增長15.2%;平板玻璃195.84萬重量箱,增長13.3%;紗21.6萬噸,增長11.5%。下降的有:小型拖拉機1.11萬臺,減少78.5%;白酒2.68萬噸,減少11.1%;尿素21.48萬噸,減少10.7%。
產銷銜接較好,產銷率穩步提高。工業產品銷售率98.85%,比上年提高0.57個百分點。其中輕工業98.84%,提高1.28個百分點;重工業98.87%,減少0.38個百分點。在各種經濟類型中國有工業100.01%,提高2.26個百分點;集體工業98.92%,提高0.66個百分點;外商及港澳臺投資經濟100.09%,提高0.5個百分點;其他經濟類型工業98.45%,提高1.34個百分點。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工業經濟效益穩步提高。全市限額以上工業實現產品銷售收入305.34億元,比上年增長26.8%,實現利稅40.75億元,利潤23.79億元,分別增長15.7%和12.6%。虧損面為5.81%,比上年增加0.88個百分點,虧損企業虧損額0.49億元,增長86.7%。產成品存貨15.33億元,增長11.4%,應收帳款凈值平均余額19.88億元,增長7.1%。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49.74%,減少2.26個百分點,在七項主要經濟效益指標中總資產貢獻率14.2%,減少0.91個百分點;資本保值增值率133.36%,減少3.07個百分點;資產負債率57%,下降2.89個百分點;成本費用利潤率8.48%,減少1.13個百分點;流動資產周轉次數2.42次,加快0.09次;全員勞動生產率3.98萬元/人,增長14.7%。
四、固定資產投資及建筑業
固定資產投資進一步加快。全市上下把加大投入、大上項目放在經濟工作的突出位置,扎實做好啟動民資民力、用好國力、借助外力“三篇文章”,走多渠道融資的路子;以重點項目為抓手,集約投入;在強化項目管理的同時,積極為項目建設保駕護航,促進了投資的快速發展。初步測算,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32.58億元,增長17.8%。縣以上單位固定資產投資額99.58億元,增長29.5%,其中基建投資45.82億元,增長34.7%;更改投資25.85億元,增長10%;房地產開發投資9.13億元,增長79%。
產業投資結構繼續調整優化。在縣以上固定資產投資中,第一產業完成投資0.39億元,增長30%;第二產業完成59.95億元,增長66.5%;第三產業完成39.24億元,減少3.3%。
重點工程建設進展順利。德棉集團特寬幅色織面料、皇明年產40萬平方米太陽能熱水器、光明乳業、波司登羽絨服一期等重點項目按期竣工投產;金麒剎車片擴建、環宇低聚糖等工程進入收尾階段;華能三期、晨鳴15萬噸板紙擴建、平原滬永發20萬噸墻瓦楞紙等項目取得階段性成果。
建筑業生產平穩增長。全市資質五級以上建筑企業113個,完成施工產值22.33億元,比上年增長1.2%,其中建筑工程21.1億元,增長0.9%;全員勞動生產率52665元/人,增長7.7%。竣工產值16.29億元,減少4.9%。房屋建筑施工面積259.9萬平方米,竣工面積85.8萬平方米。
五、運輸郵電業
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業發展步伐加快,整體服務水平提高,為經濟增長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運輸能力提高。全市年末實有公路通車里程3740.2公里(不包括村級道路),比上年增長0.2%,其中汽車專用公路217.5公里。全市公路密度為62.9公里/百平方公里,33個鄉鎮實現了村村通柏油路,通公路的行政村8178個。全市公路運輸企業完成客運量1355萬人,增長12%;客運周轉量82446萬人公里,增長16%;;完成貨運量1739萬噸,貨運周轉量134509萬噸公里,分別比上年增長10%和9%。
郵電業增勢強勁。郵電新型業務發展迅速,現代化的通訊手段進一步普及,數據和多媒體業務增加,綜合通訊能力進一步增強。全年郵政業務總量1.63億元,比上年增長27.6%;固定電話業務總量4.46億元,比上年增長18.4%;移動電話業務總量8.92億元,比上年增長73.6%;聯通業務總量3.75億元,比上年增長172.6%。計費函件2953.3萬件,比上年增長37.4%;包裹35.79萬件,比上年增長47.7%。全市市話交換機容量36萬門,比上年增長8.8%;農話交換機容量72.26萬門,比上年增長39.3%。市話用戶凈增5.44萬戶,達到28.96萬戶,比上年增長23.1%;農話用戶凈增16.57萬戶,達到53.37萬戶,比上年增長45%。電話普及率達到15.39部/百人。年末,全市移動電話用戶15.23萬戶,比上年增長31.1%。信息多媒體業務發展較快。計算機互聯網用戶達到3.17萬戶,比上年增長46.3%。
六、國內貿易
市場建設卓有成效。圍繞建設商貿流通城市,我市在不放松市場建設的同時更加注重市場的培育和開拓。特別是在開拓節日市場、拓展外地市場、舉辦會展活動、培育新興市場方面有了新的起色。全市共新建、改建、擴建各類市場175處;新增投入25.46億元,比上年增長14.2%;新增建設面積283萬平方米。目前,全市各類市場發展到745處,比上年增加25處,其中年交易額超過億元的67處,比上年增加15處。全市十大商品流通部門(集團)完成銷售收入152億元,增長21.8%,實現利稅3.8億元,增長5%。全市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達267.62億元,比上年增長28.2%。
消費品市場穩中趨旺。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136.58億元,增長11.2%。從城鄉市場看,城市消費品零售額78.85億元,增長11.5%;農村消費品零售額57.73億元,增長10.9%。分經濟類型看,國有及國有控股經濟實現消費品零售額17.65億元,增長5.1%;個體經濟86.72億元,增長12.5%;私營經濟9.24億元,增長13.5%;其他經濟22.97億元,增長10.6%。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95.77億,增長12.8%;餐飲業零售額11.71億元,增長12.7%;制造業零售額15.16億元,增長3.1%;其他行業零售額29.1億元,增長5.6%。全市限額以上批零貿易企業銷售額為38.6億元,基本與上年持平。
七、對外經貿及合作
招商引資取得新突破。在全市廣泛開展“招商引資年”活動,把招商引資作為推動新的創業進程的切入點來抓,全市上下形成了“想招商、議開放、謀發展”的良好氛圍。全年共引進內、外資項目390個,實際到位資金47億元,合同利用外資9865萬美元,比上年增長42%;實際利用外資6494萬美元,比上年增長76.3%。成功舉辦了第五屆經貿洽談會,共簽訂投資項目合同181項,總投資68億元,引進資金合同額58億元。
外貿出口大幅度增長。全市實現進出口總值24100萬美元,增長21.5%,其中出口16669萬美元,增長32.3%;進口7431萬美元,增長2.6%。
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取得新進展,全市對外承包工程與勞務合作合同額6750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1.5%,外派勞務人員1839人,增長52%。
旅游業進一步活躍。2001年來我市旅游人數達142.9萬人次,全市旅游業收入6.15億元,分別比去年增長11.7%和14.5%。
八、財政、金融、保險業
財政收入保持較快增長。全市境內財政總收入30.34億元,比上年增長20.7%。地方財政收入21.08億元,增長28.1%。主要收入項目中,增值稅收1.71億元,增長14.1%;營業稅收2.05億元,增長14.7%;企業所得稅6.95億元,增長98.5%;行政性收費3.57億元,增長21.6%。財政支出結構進一步優化,體現了保穩定、保改革、保重點的總體要求。全市財政支出27.33億元,增長23.1%。其中企業挖潛改造2.12億元,增長114.3%;支農生產2.16億元,增長42.4%;行政管理費3.86億元,增長10%;教育事業費6.05億元,增長15%。縣級財政實力不斷壯大,全市有9個縣市區地方財政收入過億元,其中1個市過2億元,5個縣市區過1.5億元。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金融存貸款規模擴大。各項存款、貸款穩步增長,現金投放增多,有力地支持了全市經濟的發展。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296.17億元,比年初增加45.67億元。從存款構成看,城鄉居民儲蓄余額230.65億元;比年初增加30.06億元;人均儲蓄4287元,比年初增加543元。企業存款49.72億元,比年初增加8.83億元。各項貸款余額248.65億元,比年初增加32.5億元。其中商業貸款89.02億元,比年初增加0.03億元;工業貸款29.76億元,比年初增加2.34億元;鄉鎮企業貸款16.08億元,比年初減少0.21億元;農業貸款34.71億元,比年初增加10.25億元,私營企業及個體貸款1.77億元,比年初增加0.54億元;其他短期貸款19.83億元,比年初增加2.2億元。中期流動資金貸款11.15億元,比年初增加0.63億元;中長期貸款37.11億元,比年初增加11.05億元。現金投放量增加,全年現金收入1134.35億元,現金支出1152.76億元,貨幣凈投放18.41億元。
證券市場健康發展。年末,全市有證券經營機構2處,股民4.02萬戶,客戶保證金余額1.33億元,年交易額36億元。
保險事業進一步發展。全年有803家企業參加財產保險;5.12萬戶居民參加了家庭財產保險;187萬人參加了人身保險,全市全年承保金額232.02億元,保費收入4.78億元。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1.54億元,比上年增長20.3%;人身險保費收入3.24億元,比上年增長64.5%。全年共處理賠付案件5.01萬件,比上年增長2.7%;支付賠款1.23億元,與上年持平。其中財產保險共處理賠付案件1.31萬件,比上年增長19.1%;支付賠款0.81億元,比上年增長6.6%,財產保險賠付率55%。人身保險共處理賠付案件3.7萬件,支付賠款0.41億元。
九、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
科技事業蓬勃發展,科技實力有所提高。全市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52項,比上年增長4.8%。其中國際先進水平7項,國內領先水平65項,國內先進水平40項。實現省級以上火炬計劃項目15項,比上年增長87.5%;經省認定高新技術企業45家,比上年增長15.3%;全市高新技術企業達64家,比上年增長23%。全年受理專利申請170件,比上年增長18.8%。技術市場日益活躍,年末各類技術貿易機構610個,比上年增加10個。
教育事業穩步發展。全市繼續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教育質量提高。全市擁有普通高等學校2所,當年招生4015人,在校生6993人;中等專業學校10所,當年招生0.38萬人,在校生1.3萬人;普通中學270所,在校生37.47萬人;職業中學18所,在校生1.01萬人;小學1568所,在校生45.38萬人;幼兒園、學前班1191處,在園、班兒童4.09萬人。九年義務教育入學率99.99%。成人高等學校在校生1028人,成人中等學校在校生2442人,特殊教育12所,在校生690人。
文化事業健康發展。年末,全市共有各類藝術表演團體9家,全年演出728場次,群眾藝術館、文化館12個,文化站91個;公共圖書館10處,藏書36.6萬卷(冊);文物保護管理機構3個。廣播、電視事業有新的發展。年末全市有廣播電臺1座,電視臺1座,中、短波廣播發射臺和轉播臺1座,調頻發射臺8座,一千瓦以上電視發射臺和轉播臺6座;廣播播出節目套數10套,平均每日播音時間100小時30分,比上年增加15小時20分鐘;電視節目套數3套,平均每周播出時間236小時55分,比上年增加72小時45分。有線廣播電視用戶16.34萬戶,比上年增加1.16萬戶。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分別達到100%和90.57%。
衛生醫療條件進一步改善。全市共有各類衛生機構259處。其中醫院、衛生院207處,衛生防疫站12處,婦幼衛生保健站9處。各類衛生技術人員1.41萬人。其中醫生7439人,獲得主治醫師及以上技術職稱的4865人,護師2677人,護士650人。擁有醫療床位8975張。全年舉行大型義診105次,診療50萬人次。
體育事業蓬勃發展。我市運動員在省級以上比賽中共獲得14枚金牌、28枚銀牌、30枚銅牌,進入前4—8名的有71人。在全國九運會上我市運動員取得了好成績,有19名運動員參加,為歷屆之最,共獲得1枚金牌、3枚銀牌,前四名的有4人、前六名的有2人。
十、城市建設與環境保護
城市建設力度進一步加大。城市環境有了新的改觀,市委機關搬遷順利完成,文化中心投入使用,世紀廣場建成開放,市區大樹進城,環衛綠化等生態環境建設也取得了初步成效。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全年市區自來水供水總量3890萬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1790萬立方米。管道天然氣新增用戶0.96萬戶,天然氣供氣總量1090萬立方米,增長28.2%,液化石油氣供氣總量3430噸。年末已有26.6萬城市人口用上天然氣、液化石油氣;市區集中供熱能力增強,集中供熱面積達到175.88萬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1063公頃,城市公共綠地面積140.9公頃,分別比上年增長1.8%和9.2%;城市道路長度216公里,面積259萬平方米;市區公交營運車輛143輛,增長14.4%,年客運量739萬人次,增長5.4%;出租汽車2405輛,增長1.6%。
環境保護事業取得新成果。我市重點加強了環境監測和重點污染源的治理工作,“三廢”排放量有所下降,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廢水中化學需氧量排放量6.19萬噸,其中工業廢水中化學需氧量排放量3.38萬噸;廢氣中二氧化硫排放量9.67萬噸,其中工業廢氣中二氧化硫排放量8.52萬噸;廢氣中煙塵排放量3.46萬噸,其中工業廢氣中煙塵排放量2.32萬噸;工業廢氣中粉塵排放量0.94萬噸。
十一、市場物價
隨著經濟形勢的好轉,市場物價溫和回升。全年商品零售價格指數為99.9%;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102.3%。其中居住、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食品、煙酒及用品類價格分別上升9.9%、8.7%、5%、1.4%和0.7%。衣著、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交通及通訊工具類價格分別下降4.5%、1.8%、1.9%。
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99.96%,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102.37%。
十二、人口、就業與人民生活
年末,全市總人口540.37萬人,比上年增長0.87%;其中農業人口425.33萬人,減少0.19%;非農業人口115.04萬人,增長5%。全年出生人口6.5萬人,出生率12.1‰;死亡人口2.83萬人,死亡率5.3‰;人口自然增長率6.8‰。
勞動就業基本穩定,工資水平提高。年末,全市從業人員33.05萬人(不包括鄉辦和村辦企業),在崗職工工資總額22.74億元,比上年增長8.8%,職工平均工資6977元,增長9.6%。再就業機制不斷完善。全年設立各類職業介紹機構29處,城鎮安置就業4.6萬人,全年新安置下崗失業職工3.5萬人,有3987名職工進入了再就業服務中心。全年向市外輸出勞務5.3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數2.15萬人,城鎮人口登記失業率4%。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城鄉居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隨著國家增資措施的落實到位,企業經濟效益的好轉,以及個體、私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壯大,城鎮居民收入增加較多。我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5757元,增長12.6%。人均消費性支出4437元,增長5.2%。其中食品、衣著、居住、交通及通訊支出分別為1454元、552元、358元和362元,分別增長1%、4.5%、16.3%和45.9%;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533元,減少2.1%;醫療保健265元,增長32.4%;娛樂教育文化服務支出685元,減少8.6%,人均非消費性支出1066元,增長8%。全市農村居民人均總收入3739元,比上年減少1.1%,其中家庭經營收入3057元,減少2.4%。人均總支出2358元,比上年減少6.2%,其中家庭經營費用支出782元,減少19.6%;生活消費支出1256元,增長8.7%;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2602元,增長4.5%。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積11.75平方米,增長7.2%;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27.17平方米。
城鄉居民耐用消費品擁有量穩定增長。
社會福利與保障事業穩步發展。年末全市共有社會福利院床位110張。共有社會福利企業41家。全面實施了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線制度,城鄉居民保障對象達3.65萬人,比上年增長30%;保障支出金額1007萬元,比上年增長30%,糧食410萬斤,比上年增長10%。全市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15.52萬人,企業養老保險基金收繳額2.55億元,收繳率95%;享受養老保險企業離退休人員4.42萬人,為企業離退休人員支付養老金2.75億元。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社會化發放率100%,全市失業保險參保人數23.1萬人,失業保險基金收繳額1509萬元,享受失業保險人數9608人,發放失業保險金2728萬元;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參保人數20.8萬人;收繳醫療保險和大額醫療救助金4374萬元,支付醫療保險費3503萬元。
注:1、國內生產總值和一、二、三產業增加值系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
2、本公報所列部分數字為快報數字或初步統計數。
3、人口數字為公安部門統計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