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會員中心
   
統計年鑒年度索引: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統計年鑒分省、行業總索引 ]
統計公報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統計公報分省總索引 ]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統計公報 > 山東

濰坊市201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時間:2012-02-23 21:00:56 來源:濰坊市統計局 作者:admin 點擊:7912次

濰坊市統計局

國家統計局濰坊調查隊

2012年2月15日

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市上下緊緊圍繞“一九五一”工作目標,認真貫徹執行國家、省各項方針政策,統籌做好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轉方式調結構、惠民生保穩定等各方面工作,主要經濟指標持續平穩增長,城鄉面貌發生了新的變化,各項社會事業繁榮進步,社會和諧穩定,人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

一、綜合

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初步核算,2011年濰坊市生產總值(GDP)完成3541.85億元,按可比價格比上年增長11.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59.28億元,增長4.2%;第二產業增加值1961.40億元,增長12.3%,其中,工業增加值1760.97億元,增長13.4%;第三產業增加值1221.17億元,增長11.0%。一、二、三產業分別拉動GDP增長0.45、6.85和3.7個百分點。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達到38833元(按年末匯率折算為6163美元),增長9.6%。三次產業結構為10.14:55.38:34.48。

2011年各縣市區、市屬開發區生產總值完成情況:濰城區167.7億元,寒亭區(含經濟開發區)139.1億元,坊子區91.7億元,奎文區130.5億元,青州市402.3億元,諸城市521.0億元,壽光市542.4億元,安丘市197.1億元,高密市384.5億元,昌邑市263.9億元,臨朐縣162.2億元,昌樂縣191.8億元,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30.3億元,濱海經濟開發區160.4億元,峽山生態經濟發展區18.3億元。

第四季度反映企業綜合經營狀況的企業景氣指數130.6%,企業家信心指數125.5%,比上年同期分別降低15.5個和18.3個百分點,但均在景氣區間之內。

非公有(民營)經濟發展穩中有升。全市非公有(民營)經濟增加值完成1941.2億元,比上年增長12.1%,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54.3%上升到54.8%;全市非公有(民營)經濟戶數33.3萬戶,增長12.5%;從業人員171.0萬人,增長4.4%;注冊資金1914.4億元,增長25.5%;納稅額328.9億元,增長23.4%,占全部稅收比重73.4%,較上年提高0.73個百分點。

2011年,全市累計發生各類安全事故1836起,死亡386人,同比分別下降15.2%和5.2%。

二、農業

2011年,市委、市政府全面落實國家惠農政策,加大農業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農民生產積極性不斷提高,農業生產運行良好。全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714.3億元,按可比價格增長4.2%。

糧食生產連續九年增產,部分經濟作物產量略有下降。全市糧食播種面積達到1204.3萬畝,增長0.4%;預計全年糧食總產量533.7萬噸,增長2.1%。棉花產量5.1萬噸,減少1.3%;油料產量25萬噸,減少7.4%;烤煙產量3.0萬噸,增長65.3%。蔬菜產量1129.6萬噸,增長3.6%;水果產量88.4萬噸,減少4.2%。

畜牧業生產穩定發展。肉類總產量135.3萬噸,增長9.9%;禽蛋產量26.9萬噸,增長2.6%;奶類產量27.7萬噸,減少0.2%。大牲畜年末存欄42.4萬頭,同比增長0.4%;豬年末存欄450.0萬頭,增長8.9%;家禽年末存欄12008萬只,增長7.5%。生豬年末出欄729萬頭,增長9.9%;家禽年末出欄49487萬只,增長9.5%。

漁業經濟持續發展。全市漁業總產值達到37.2億元,按可比價同比增長2.8%;水產品總產量50.0萬噸,增長9.1%。

農業機械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1301萬千瓦,增長6%;聯合收獲機達到2.1萬臺,增長11%。全年共完成機耕面積702千公頃,機播面積993千公頃,機收面積866千公頃,機耕水平、機播水平和機收水平分別為99%、87%和76%。

農田水利建設成效明顯。全市共完成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投資24億元,同比增長41.2%;新增改善灌溉面積83萬畝,同比增長43.1%;發展節水灌溉面積38萬畝,同比增長90%。

三、工業

工業整體實力不斷增強。至2011年年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4057家(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工業法人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5%。分登記注冊類型看,國有企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0.9%,集體企業增長19.9%,股份合作制企業增長26.2%,股份制企業增長16.8%,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增長15.6%。分輕重工業看,重工業增加值增長17.1%,輕工業增長13.1%。

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9377.9億元,增長28.5%;實現利潤總額530.0億元,增長19.2%;實現利稅總額792.9億元,增長17.1%;實交稅金275.5億元,增長22.2%。全年產品銷售率為98.34%。全市飲料制造業、動力機械業、海洋化工業、紡織服裝業、食品加工業、造紙包裝業、電子信息業六大支柱產業全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825.6億元,增長27.6%。其中,飲料制造業52.4億元,增長29.5%;動力機械業2000.4億元,增長19.2%;海洋化工業1557.8億元,增長35.6%;紡織服裝業1330.7億元,增長29.6%;食品加工業1225.6億元,增長29.1%;造紙包裝業329.7億元,增長21.2%;電子信息業381.4億元,增長38.8%。

裝備制造業較快增長。全市裝備制造業企業共1109家,工業增加值增長18.5%,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555.4億元,增長22.7%;實現利潤總額206.4億元,增長13.3%,實現利稅總額267.4億元,增長9%。

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迅猛。全市擁有電子信息企業137家,全年完成主營業務收入279.4億元,增長46.3%;實現利潤總額27.8億元,增長53.2%;利稅總額33.1億元,增長52.1%。

全市統計范圍內的227種主要產品產量,有168種產品產量同比增長或持平,化學試劑、大型拖拉機、鋼材、鋼化玻璃、軟飲料等產品產量同比增長30%以上。

規模以上工業主要產品產量

產品名稱 計量單位 本月止累計 累計同比增長(%)

原鹽 萬噸 986.72 -9.64

飼料 萬噸 489.72 3.59

卷煙 億支 215 0

白酒 萬千升 6.47 20.26

啤酒 萬千升 42.70 13.02

紗 萬噸 79.77 4.27

布 億米 41.31 9.9

服裝 萬件 37123.9 3.16

人造板 萬立方米 173.26 32.02

紙漿 萬噸 116.86 2.2

機制紙及紙板 萬噸 356.72 14.72

原油加工量 萬噸 750.84 12.01

焦炭 萬噸 215.99 27.67

純堿(碳酸鈉) 萬噸 364.76 -0.88

合成氨(無水氨) 萬噸 92.5 8.34

化肥 萬噸 75.74 5.02

初級形態的塑料 萬噸 48.12 -16.24

化學試劑 萬噸 247.29 77.70

化學藥品原藥 萬噸 16.54 21.53

化學纖維用漿粕 萬噸 22.56 16.11

化學纖維 萬噸 25.76 -11.48

橡膠輪胎外胎 萬條 3432.84 6.29

塑料制品 萬噸 39.94 13.47

水泥 萬噸 922.66 -0.88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鋼化玻璃 萬平方米 71.54 51.66

中空玻璃 萬平方米 60.16 24.79

生鐵 萬噸 237.75 9.02

粗鋼 萬噸 242.55 6.62

鋼材 萬噸 646.22 33.82

發動機 萬千瓦 12416.02 -10.81

大型拖拉機 臺 10860 91.77

中型拖拉機 臺 61003 17.08

小型拖拉機 萬臺 8.75 -0.91

農作物收獲機械 臺 44326 10.36

汽車 萬輛 41.99 -13.92

電動自行車 萬輛 161.13 24.09

燈具及照明裝置 萬套 1.34 81.08

電子元件 億只 4.69 18.43

發電量 億千瓦小時 178.15 3.39

工業投入力度加大。全市完成工業投資1066.4億元,增長20.6%。1288個在建項目中已有650個項目建成投產。全市計劃投資5000萬以上工業項目820個,其中過億元項目389個,當年過億元項目實際完成投資712.9億元,占固定資產投資的27.4%。

節能降耗工作扎實推進。全年共組織實施了節能量500噸以上的節能技術改造項目102個,總投資52.5億元,項目累計年內可實現節能量93.3萬噸標準煤。在抓技改的同時,加大鋼鐵、造紙、印染、焦炭、水泥等9大行業的淘汰落后產能力度,淘汰380立方米以下的煉鐵高爐4座,產能160萬噸;立窯水泥4座,產能35萬噸;焦爐3組,產能35萬噸;落后印染能力2.4億米,涉及到22家企業的30余條生產線,年內可減少能耗74.1萬噸標準煤。

四、固定資產投資、建筑業

固定資產投資較快增長。2011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603.2億元,比上年增長22.9%。3976個投資施工項目中總投資過1000萬元的項目3797個,占總數的95.5%。按產業分類分,一產投資完成101.6億元,增長19.1%;二產投資完成1068.5億元,增長20.7%;三產投資完成1433.1億元,增長25.1%。按區域分,城鎮投資完成2090.5億元,增長26.8%;農村投資完成512.7億元,增長14.3%。

“九大投入”亮點顯現。“九大投入”中,先進制造業完成投資801.2億元,占全部固定資產投資比重30.8%,增長21.4%;現代服務業完成投資590.1億元,增長10.1%,占全部固定資產投資比重22.7%;現代農業完成投資79.9億元,增長14.8%,占全部固定資產投資比重3.1%;文化產業(核心層)完成投資309.8億元,增長36.2%,占全部固定資產投資比重11.9%;節能環保投資381.5億元,增長25%,占全部固定資產投資比重14.7%;惠民工程完成投資812.8億元,增長38.7%,占全部固定資產投資比重31.2%;高新技術完成投資689.1億元,增長58.7%,占工業投資的比重64.6%;濱海開發投資完成393.8億元,增長26.8%,占全部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15.1%;鎮域產業投資完成1801.6億元,增長23.1%,占全部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69.2%。

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趨緩。全市共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405.9億元,增長10.4%,比全部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低12.5個百分點。其中,住宅投資313.0億元,增長15.6%。全年商品房銷售額446.6億元,增長7.7%;商品房銷售面積1242.1萬平方米,下降10.6%。

建筑業發展平穩。全市資質以上建筑施工企業完成產值520.1億元,增長16.2%;全員勞動生產率18萬元/人,增長18.9%。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企業房屋建筑施工面積5818.5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0.1%,其中實行投標承包工程面積4744.5萬平方米,增長20.5%,占施工工程面積的81.5%。

五、交通運輸、郵政、電信業

交通基礎建設力度進一步加大。全年累計完成交通基礎設施投資99.2億元。其中公路累計完成投資52.5億元。港航、客貨運場站、管道建設、城市公交等完成投資46.7億元。全市公路通車里程達到23694.3公里,公路密度達到148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市營業性機動車輛達到17.8萬輛,其中線路客車(含旅游)3425輛,載貨汽車120153輛,出租車4601輛,其他機動車及拖拉機49395輛。海運船舶結構趨于大噸位、專業化,運力達到80.3萬載重噸。2011年,全市道路運輸共完成客運量2.2億人次,旅客周轉量104.1億人公里;完成公路貨運量2.2億噸,貨物周轉量695.7億噸公里。水上運輸完成貨運量1145萬噸,貨物周轉量92.8億噸公里。濰坊港完成貨物吞吐量1906.9萬噸,是我省同類港口中發展較快、效益較好的港口。航空運輸完成旅客運送量14萬人次,貨郵吞吐量1.95萬噸。青臨鐵路完成貨運量110萬噸。

郵政電信業穩步發展。全市完成郵政業務總量3.7億元,同比增長23.0%。國內函件4381.2萬件,增長7.8%;國內包裹19.4萬件,增長0.4%;報紙10920萬份,增長4.4%。全市電信企業實現電信業務總量59.5億元,比上年增長8.9%。移動電話用戶發展到827.2萬戶,增長17.4%,固定電話用戶數(含小靈通)160萬戶,下降21.4%。

信息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全市通信光纜總長度113萬芯長千米,互聯網出口帶寬300G,固定電話普及率17.6部/百人,移動電話普及率91部/百人,互聯網用戶473.7萬戶。廣播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達到99.8%,有線電視用戶達到238萬戶,比上年增加8萬戶,其中數字電視用戶數123萬戶。有線電視通村率和入戶率分別達到100%和88.0%。

六、國內貿易與現代物流業

國內消費市場保持繁榮。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49.8億元,比上年增長17.3%。按銷售情況分,限額以上批零住餐貿易企業共實現零售額675.0億元,比上年增長25.9%,占零售總額的比重由上年的46.3%提高到50.0%。按城鄉市場分,城鎮零售額實現949.0億元,增長19.9%,鄉村零售額實現400.8億元,增長11.5%。按消費形態分,批發零售業零售額1217.6億元,增長17.4%;住宿餐飲業零售額132.2億元,增長14.9%。

流通改革試點工作成效顯著。積極開展全國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建設試點,全市240家連鎖超市與600多家農產品生產企業實行對接,23家農產品出口企業與12家大型超市、4家五星級酒店實現對接,5家大型連鎖企業與156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實現對接,“農超對接”農產品年最低合同采購量17萬噸,采購額28.1億元。打造放心消費體系,推進“放心早餐”工程。新設“放心早餐”網點82個,積極建設“放心肉”追溯體系,10家屠宰企業,11家大中超市,2家肉品專賣店實行網格化監督管理,實現了生豬來源可識別、產品流向可查證、質量責任可追溯。

現代物流業發展基礎更加牢固。全市具備一定規模的物流園區發展到24個,其中,魯東物流中心進區項目72個,實際完成投資146億元以上,是全國首批現代物流實驗基地之一。全市物流企業發展到2319家,其中,“AAA”級物流企業6家,列入國家物流稅收政策試點企業6家。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七、對外經貿與旅游

外貿出口突破百億美元。全市進出口總額140.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9.9%;其中,出口103.7億美元,增長19.2%,成為全省出口過百億的四個市之一;進口37.3億美元,增長21.9%。按企業性質劃分,外商投資企業出口38.9億美元,增長28.8%;集體、民營企業出口55.2億美元,增長39.3%。按大類商品劃分,高新技術產品出口5.4億美元,增長30.4%;化工產品出口17億美元,增長36.7%;紡織服裝出口26.4億美元,增長24.8%;農產品出口17.3億美元,增長25.4%。2011年,壽光市、諸城市成功創建為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

新批外商投資項目69個,合同利用外資15.4億美元,增長32.1%,實際到賬外資7.2億美元,增長0.02%。完成對外承包勞務營業額21.6億美元,增長27.5%。

旅游業保持快速發展勢頭。全市接待境內外游客3631.5萬人次,增長22.4%。其中,國際入境游客28.9萬人次,增長30.3%;國內旅游人數3602.6萬人次,同比增長22.3%。旅游總收入315.2億元,增長27.2%。其中,國內旅游收入302.1億元,增長27.5%;國際旅游收入2.1億美元,增長26.5%。

八、財政、金融、證券和保險

財政收支保持較快增長,重點支出得到保障。全市財政總收入完成466.8億元,增長22.5%。地方財政收入完成253.9億元,增長25.4%。其中,增值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四個主體稅種完成120.7億元,增長21%,占地方財政收入的比重為47.5%。財政總支出完成358.3億元,增長23.1%。重點支出得到較好保障,教育、社會保障和就業、醫療衛生、農林水事務、住房保障支出完成190.7億元,增長35.6%,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較上年提高4.9個百分點。強農惠農等民生支出186.8億元,比上年增加41.2億元,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52.2%,同比提高2個百分點。

金融運行呈良好發展態勢。全市金融機構存、貸款總量增長較快,經營效益明顯提高,支持了全市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年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為3748.9億元,比年初增加440.5億元,增長13.3%。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達3001.5億元,比年初增加429.5億元,增長16.7%。金融機構經營效益大幅增加,實現盈利97.8億元,同比增盈30.4億元。

證券市場較快發展。年末擁有上市公司33家,股票37只,累計從資本市場募集資金426億元。其中,境內上市公司17家,境外上市公司16家。2011年新增上市公司4家,融資24億元。境內上市公司年末總市值945億元。證券公司全年總交易額1392億元,實現利潤1.2億元。期貨公司全年代理期貨交易量262萬手,實現營業收入1329萬元。

保險業健康發展。2011年,駐濰市級保險機構由上年的46家增加到52家;縣市區保險機構(含營銷服務部)由上年的225家增加到241家。全市實現保費收入89.7億元,同比增長3.7%;各項賠給付23.6億元,增長15.8%;承擔社會經濟風險11274.3億元,增長22.2%。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31.7億元,比上年增長15.2%,賠付支出15.6億元,比上年增長21.6%;人身險保費收入58.0億元,比上年降低1.6%,賠給付8.0億元,比上年增長5.9%。

九、科學技術、質量監督及人才工作

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實施各類各級科技計劃479項,爭取省級以上科技計劃項目143項。科技成果培育邁上新臺階。全市培育優秀科研成果390項,評審出市級科技進步獎150項,95%以上成果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獲得省級以上科技進步獎26項,其中,晨鳴集團的“速生楊高檔銅版紙”等2項成果榮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整合科技資源,成果轉化能力顯著增強。全市承擔省級以上各類科技計劃項目268項,爭取無償經費3.2億元,項目、資金數均居全省首位。其中,濰柴混合動力系統開發等2個項目獲科技部重大專項扶持資金9700萬元;盛瑞傳動8AT和歌爾聲學智能電聲器件項目新列入國家“十二五”重大科技支撐專項,爭取資金7400萬元。

高新技術產業較快發展。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2349.7億元,同比增長30.1%,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24.93%,比年初提高1.12個百分點。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06家,總數達到328家。高新區“63513”新興高端產業工程被確定為全省示范工程。新增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家、市級50家,37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通過了驗收,全市市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發展到423家,其中省級96家。濰柴動力成為國家級商用汽車動力系統總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歌爾聲學等6家企業創建了省級企業重點實驗室,全市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總數達到12家。認定市級孵化器6家,經濟區、高新區孵化器被認定為省級孵化器,濰坊軟件園被認定為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全市省級以上孵化器達到7家,其中省級4家、國家級3家。高新區生物園等6家單位參與國家綜合性新藥創制大平臺建設,并設立了“泰山學者-藥學特聘專家”崗位。

專利工作成績突出。2011年,全市共申請專利8582件,授權專利4923件,增幅分別為31.6%和2.6%,均居全省前列,其中,發明專利申請1737件,授權308件,增幅分別為109.0%和52.5%;企業專利申請4642件,增幅64.8%;大專院校專利申請253件,增幅228.6%。開展第二批企業知識產權試點示范工作,全市共擁有市級以上的知識產權試點示范單位40個,試點園區2個,山東專利明星企業146家,擁有國家和省級知識產權試點示范單位數量均居全省首位。

質量技術監督和商標注冊工作成效顯著。截至2011年底,全市共有7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6個山東省省長質量獎,5個生產基地獲得創建山東省優質產品生產基地,8家企業獲得創建山東省優質產品生產基地龍頭骨干企業,251個山東名牌產品,35個山東省服務名牌。全市19件商標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97個產品獲山東名牌產品,13個服務項目獲山東省服務名牌。全市擁有馳名商標69件,山東省著名商標318件,注冊地理標志證明商標15件。安丘市成功創建為全省唯一的全國標準化示范市。食品質量監管不斷加強。組織開展了乳制品等5類產品的監督抽查和桶裝飲用水等3類產品的專項抽查,共抽查產品2283批次。舉辦食品企業法人履責報告會83期,全市941家食品生產企業,32家食品添加劑生產企業進行了履責報告。監督執法力度不斷加大,查處投訴違法案件640起,對44家監督抽查不合格企業進行了處理。

人才工作取得積極進展。2011年,我市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達到114名,省級有突出貢獻專家51名,市級專業技術拔尖人才959名,均居全省前列。職業能力建設得到全面加強,實現各類職業技能培訓30萬人次,培養高技能人才1.9萬人,職業技能鑒定7.4萬人,技工院校招生1.5萬人。創業平臺和引才載體建設不斷完善,濰坊留學人員創業園被評為省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和省級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十、城市建設、安居工程建設、小城鎮建設和環境保護

中心城區重點工程建設進展順利。按照城市主干道標準拓寬改造北海路,6月底建成通車,11月底全線竣工;玉清街、文化路、清溪街、鳶飛路、玉清街虞河橋全部完工;臥龍街虞河橋主體完成;怡園路、永安路道路工程完成。魯臺會展中心工程主體和鋼結構完成,會議中心外圍護結構和展覽中心屋面完成,管道安裝完成65%。虞河上游綜合整治工程全面展開。

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實現突破。全市開工(含新開工、購買、長期租賃及貨幣補助)保障房項目30004套,綜合開工率達到141.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30個百分點。新增廉租房租賃補貼789戶、廉租住房659套、經適房4281套、公租房9357套(間),簽訂棚改貨幣補償協議和開工安置房14918戶。

全面提升小城鎮建設水平。完成小城鎮建設投資125億元,基礎設施投資40億元。推進生態文明鄉村建設,城鄉環衛一體化村居覆蓋率達85%以上。全市有9個鎮、94個村獲得省小城鎮建設示范鎮、村莊建設示范村稱號。建設農村連片住房16萬戶,改造危房1.6萬戶。農村新增自來水受益人口40萬人,全市飲用自來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95.0%。柏油公路通村率達到99.6%。我市人口城鎮化率為47.93%,較上年提高1.01個百分點。中心城市建成區面積擴大到149平方公里,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0.3%。2011年我市成功創建全國“人居環境獎城市”。

環境保護取得明顯成效。2011年,全市環保工作圍繞總量減排、環境質量改善和污染源達標排放三個目標,將工業COD和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控制在1.84萬噸和13.3萬噸以內,完成2011年污染減排年度計劃。市區空氣質量良好率提高10%,全市6條污染河流全部達到恢復魚類生長目標,六大空氣污染片區基本解決空氣異味問題。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達到100%,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85%;二氧化硫去除率達到75%,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3%,危險廢物安全收貯,處置率達到100%。受保護地區面積達2394.6平方公里,占全市國土面積的15.1%。

十一、教育、衛生、文化、體育

教育事業持續健康發展。至年末,駐濰高校共17所,在校學生17.3萬人;中等職業學校44所,在校學生17.5萬人;普通高中47所,在校學生17.2萬人;初中301所,在校學生31.1萬人;小學1015所,在校學生54.6萬人;幼兒園1829所,在園幼兒24.3萬人。九年義務教育完成率100%,初中畢業生升學率達90%。改造學校1381所,改造校舍650萬平方米。發放各類學校助學金1.51億元,受助學生達到17.9萬人次。在省政府年度教育督導評估中,成績名列全省第一。

衛生事業發展再上新臺階。大力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深入開展以“三好一滿意”(服務好、質量好、醫德好,群眾滿意)為實踐載體的創先爭優活動,全市衛生事業得到了健康、快速發展。至2011年底,全市共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595個,其中醫院113個,床位41046張,共有專業衛生人員60569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22221人。衛生機構全年門診診療5174萬人次,健康檢查299萬人次。新農合參合農民總數達到625萬人,參合率99.99%,人均籌資提高到250元,基金總額達到15.6億元,住院和門診費用報銷比例分別提高到76.9%和43.7%以上。公立醫院試點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并備受各級關注。國務院醫改辦及衛生部有關領導先后6次對我市試點給予肯定,我市先后5次在國家級會議上作典型發言。所有政府辦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全面推行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基層醫療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實現均等化。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強。重大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實施。全市半數以上鎮街文化站達到500平方米以上標準,85%的鎮街和65%的社區建成文化共享工程規范化服務站點。新建農家書屋2012家,總量達到7678家,基本實現行政村全覆蓋。全市廣播人口覆蓋率達到100%,電視人口覆蓋率達到99.8%,農村公益電影放映場次全年達到10.7萬場。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1181工程”扎實推進,全市共建成規范化公共電子閱覽室80個。群眾性文化活動日趨活躍,極大地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基層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成效顯著,全市9個基層文化品牌被評為省級“農村優秀文化品牌”,94個基層文化團隊被評為省級“農村文化優秀團隊”。

文化遺產保護取得新成績,全市共調查登記不可移動文物4099處,其中新發現2505處,復查1594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再創佳績,又有5個非遺項目入選第三批國家級名錄,有10名非遺傳承人被評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評選公布了第三批市級非遺名錄項目55項。組織開展首屆“文化創新獎”評獎活動,評選出首屆“文化創新獎”12項。

體育工作成績突出。我市參加了省首屆全民健身運動會20個項目的比賽,獲得一等獎15個、二等獎38個、三等獎71個。年內全市完成審批成立體育類民辦非企業65家。體育彩票銷售7億元。不斷改善城鄉體育健身條件,群眾健身蓬勃開展。全年組織體育活動600余次,掀起了全民健身的熱潮。累計完成各類規模健身工程634個,建設大型全民健身示范工程1處、街道(鄉鎮)全民健身活動中心90處、城市社區體育場地51個、戶外全民建設基地2個、農民體育健身工程460處以及農村社區健身工程30處。搞好國民體質監測工作,全年完成1萬余人監測任務。

十二、市場物價、居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物價水平年內小幅上漲。2011年,全市居民消費價格上漲4.4%,漲幅比上年提高1.8個百分點。其中,食品類、煙酒及用品類、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類價格分別上漲10.0%、3.9%、0.9%,家庭設備及維修服務類、衣著類、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交通和通信類分別上漲1.4%、0.1%、0.1%、0.3%,居住類與上年持平。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和工業品出廠價格分別上漲7.1%和8.4%。固定資產投資價格上漲8.8%,其中建筑安裝工程價格上漲12.4%。

城鄉居民生活不斷改善。據抽樣調查,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08.2元,比上年增長14.4%,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15169.6元,增長9.8%。年末百戶城區居民家庭擁有彩電108臺,電冰箱109臺,洗衣機92臺,空調器99臺,移動電話203部,家用電腦88臺,家用汽車26輛。城市居民家庭食品消費支出占消費總支出的比重(恩格爾系數)為30.6%;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達到34.9平方米。農民人均純收入10408.9元,增長17.3%,高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2.9個百分點,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6381.6元,增長6.7%。年末百戶農村居民家庭擁有彩電110臺,電冰箱94臺,洗衣機86臺,移動電話188部,摩托車59輛,生活用汽車17輛。農村居民家庭食品消費支出占消費總支出的比重(恩格爾系數)為32.9%;農村居民人均居住住房面積36.5平方米。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就業再就業工作成效顯著。2011年,全市實現城鄉就業24.04萬人,其中城鎮新增就業11.91萬人,完成年度計劃的119.1%,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2.13萬人,完成年度計劃的134.8%。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13%,低于控制目標0.67個百分點。高校畢業生就業平穩有序,城鄉就業連續八年實現“雙過十萬”目標。實現失業人員再就業4.8萬人,“4050”等困難群體再就業6674人。全面開展就業培訓,全市再就業培訓2.6萬人,創業培訓1.3萬人,培訓農村勞動力5.3萬人。

社會保險事業全面發展。2011年,我市各險種擴面征繳任務全面完成,社保基金總收入超過115億元,當期結余23億元,創歷史最好水平。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實現全覆蓋,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實現市級統籌。企業退休人員平均養老金達到1402元;建立了城鎮居民醫保大病補償制度,參保居民一個醫療年度內的最高支付限額由6萬元提高到18萬元;失業人員失業救濟金由每人每月49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600元。

社會福利工作加快推進。2011年投資5000多萬元,改擴建了市社會福利院。在每個縣市區建設了1處社會福利中心,在每個鎮街建立了1處多功能老年福利服務中心。福利彩票發行銷量達9.8億元。加強社會救助工作,2011年城鎮居民最低保障人數40859人,農村五保戶供養人數16956人,五保戶供養率比全省平均高6.8個百分點。加強城鄉社區建設,撤村設社區、“城中村”綜合配套改革經驗在全國推廣。有9個社區被表彰為“山東省城市社區建設示范社區”。先后慰問優撫對象4萬多人次。濰坊創建全國雙擁模范城實現了“四連冠”。

計劃生育綜合改革穩步推進,低生育水平保持穩定。2011年全市出生人口82330人,合法生育率97.7%,人口自然增長率3.56‰,出生人口性別比106.6,人口出生缺陷發生率下降到5.5‰以下。據公安部門統計,全市年末戶籍人口877.61萬人。據人口抽樣調查,全市年末常住人口915.53萬人。

注:

(1)公報所列地區生產總值(GDP)、增加值等價值指標按當年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2)公報所列數字為年快報數或初步統計數字,正式數字以《2012年濰坊統計年鑒》為準。

關閉
關注公眾號 獲取新動態
91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亚洲2022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久久婷五月综合97狠狠澡,亚欧人成精品免费观看
亚洲综合一区三区 | 亚洲精品国产乱子伦 | 伊人久久综在合线视频 | 永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 秋霞步兵区国产精品 | 一本视频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