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會員中心
   
統計年鑒年度索引: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統計年鑒分省、行業總索引 ]
統計公報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統計公報分省總索引 ]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統計公報 > 山東

山東省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時間:2018-04-09 15:52:12 來源:山東省統計局 作者: 點擊:6468次
山東省統計局
 
國家統計局山東調查總隊
 
2018年2月27日
 
2017年,全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踐行新發展理念,認真落實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各項部署,牢牢把握走在前列目標定位,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經濟社會呈現提質增效、穩中向好態勢,轉型發展加快推進,民生保障持續增強,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生態環境顯著改善,經濟文化強省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一、綜合
 
經濟總量再上新臺階。初步核算,全省實現生產總值(GDP)72678.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876.7億元,增長3.5%;第二產業增加值32925.1億元,增長6.3%;第三產業增加值34876.3億元,增長9.1%。三次產業構成為6.7:45.3:48.0。人均生產總值72851元,按年均匯率折算為10790美元。
 
就業形勢基本穩定。城鎮新增就業128.3萬人。其中,失業人員再就業58.1萬人,困難群體再就業8.8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40%,低于4%的全年控制目標。
 
物價水平溫和上漲。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1.5%,漲幅較上年回落0.6個百分點。其中,城市上漲1.6%,農村上漲1.4%;服務項目價格上漲2.9%,消費品價格上漲0.7%;非食品價格上漲2.3%,食品價格下降1.7%,自2003年以來首次轉降。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0.9%,農產品生產者價格下降1.4%。工業生產者價格連降五年后首次轉漲,出廠價格上漲5.5%,購進價格上漲7.3%。固定資產投資價格上漲5.8%。
 
常住人口規模過億。全年出生人口174.98萬人,出生率17.54‰;死亡人口73.82萬人,死亡率7.40‰;自然增長率10.14‰。年末常住人口10005.83萬人。其中,0-14歲人口占總人口的17.21%,15-64歲人口占68.80%,65歲及以上人口占13.99%。
 
城鎮化水平繼續提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58%,比上年末提高1.56個百分點。280萬農業轉移人口獲得市民待遇。
 
區域經濟融合協調發展。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生產總值33972.1億元、9686.6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7.2%和6.0%。縣域經濟實力不斷壯大,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過30億元、50億元、70億元、100億元的縣(市、區)分別達到55個、29個、20個和8個。
 
二、改革
 
重點領域改革持續深化。制定推動國有企業改革和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兩個10條意見,省管企業實現利潤比上年增長1.2倍。非公有經濟增加值42141.2億元,增長7.3%。其中,民營經濟增加值36896.0億元,增長7.2%。削減省級行政權力事項1082項。整合26項涉企證照事項,在“五證合一”基礎上實現“三十一證合一”。省市縣三級政府性債務風險防控體系逐步構建,信用體系建設扎實推進。
 
“三去一降一補”取得新進展。完成175萬噸生鐵、527萬噸粗鋼、351萬噸煤炭去產能任務,違法違規電解鋁項目和“地條鋼”清理整頓工作圓滿完成。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積3257.3萬平方米,比上年末減少920.8萬平方米。年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4.6%,比上年末降低0.2個百分點。落實各項減稅降費政策為企業減負86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成本為87.5元,比上年降低0.4元。基礎設施投資9999.3億元,比上年增長29.2%。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穩定糧食播種面積,主動調整種植結構。玉米播種面積比上年減少1.5%,小麥播種面積增加0.4%,棉花播種面積減少37.5%。畜牧業中小規模養殖戶加速退出,大型規模養殖戶成長壯大。各類休閑農業經營主體超過1.9萬家,年營業額突破630億元。國家級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示范點分別達到20個、30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縣(市、區)達到42個。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282.0億元,增長12.9%。
 
實體經濟效益進一步改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比上年增長6.8%,實現利潤增長11.5%,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為5.8%,比上年提高0.3個百分點。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增長14.3%,營業利潤增長21.7%,營業收入利潤率為14.3%,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
 
質量強省戰略有序實施。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83.99,比上年提高0.69。年末有效注冊商標72.3萬件,比上年增長22.1%。其中,馳名商標711件,地理標志商標542件。馬德里國際注冊商標申請量增長2.1倍。共有全國質量強市示范城市10個,全國知名品牌創建示范區11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66個,有效期內山東名牌產品、山東省服務名牌、山東省優質產品基地分別達到1536個、543個、37個。
 
三、動能轉換與創新
 
新經濟規模發展壯大。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為35.0%,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工業機器人、城市軌道車輛、服務器、新能源汽車等高技術產品產量分別增長60.7%、80.2%、16.3%、3.0倍。軟件業業務收入4933.1億元,增長14.3%;軟件業務出口16.1億美元,增長10.9%。新登記市場主體149.6萬戶,比上年增長4.5%。其中,新登記“四新”經濟企業增長37.2%。123家企業和研發單位落戶測繪地理信息產業基地。運營共享單車47萬輛。
 
各類人才統籌發展。共有在魯兩院院士49人,“千人計劃”專家205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176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3260人,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297人,齊魯首席技師1359人,高技能人才290.6萬人。獲中國政府“友誼獎”專家66人。獲得“高層次高技能人才服務綠卡”人選402人。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23個,省級以上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12家,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130個,山東省技工教育特色名校7個。
 
創新平臺作用增強。中國(煙臺)知識產權保護中心正式掛牌運營,青島、東營、煙臺、濰坊4市入圍國家知識產權強市創建市。共有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工程示范縣(區)18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3個,國家知識產權試點示范園區11個,國家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7個,國家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69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6個,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17個,院士工作站334個。
 
雙創活力持續迸發。獲得國家級科技成果獎勵19項。其中,國家技術發明獎3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6項。第十九屆中國專利獎金獎4項,專利獎優秀獎64項。PCT國際專利申請量1700件,比上年增長21.5%。發明專利申請量6.8萬件,發明專利授權量1.9萬件。每萬人口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7.57件,比上年增加1.24件。省級創業孵化示范基地和創業示范園區達到161家,省級示范創業大學達到11家。年末實有民營經濟市場主體增長13.9%。其中,私營企業增長19.9%,個體工商戶增長12.0%。
 
四、農業
 
糧食產量再創新高。農業增加值2802.3億元,比上年增長4.6%。糧食總產量4723.2萬噸,增長0.5%,是歷史第一高產年。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獲證企業3561家,比上年增加122家;產品7508個,增加106個;產地總面積375.1萬公頃,增長30.7%。
 
林牧漁業總體穩定。林業增加值116.0億元,比上年增長9.9%;年末林地面積349.0萬公頃,活立木總蓄積量13040.5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17.51%。牧業增加值997.8億元,增長3.7%;豬牛羊禽肉產量772.4萬噸,增長2.7%;禽蛋產量449.3萬噸,增長1.9%;牛奶產量266.2萬噸,下降0.8%。漁業增加值960.6億元,下降0.5%;水產品總產量(不含遠洋漁業產量)881.4萬噸。其中,海水產品產量731.9萬噸,淡水產品產量149.5萬噸。年末專業遠洋漁船519艘。
 
生產條件優化改善。除險加固大中型水庫21座、小型水庫249座,治理中小河流210條,開工建設雨洪資源利用項目22個,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320平方公里。農機合作社7699家。年末大中型拖拉機59.5萬臺,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超過83%。
 
五、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平穩增長。全部工業增加值28705.7億元,比上年增長6.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9%。其中,輕工業增長6.9%,重工業增長6.9%;裝備制造業增長11.0%,高技術產業增長10.9%,六大高耗能行業增長3.6%。工業產銷率為98.9%。
 
建筑業較快發展。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業企業6944家,比上年增加773家。其中,特級和一級建筑企業658家。建筑業總產值11477.8億元,增長13.8%。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2900.7億元,增長13.4%;非國有企業8577.1億元,增長13.9%。
 
六、服務業
 
服務業比重持續提升。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GDP)比重為48.0%,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三二一”結構進一步穩固。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6.4%。
 
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中,規模以上互聯網和相關服務營業收入比上年增長40.9%,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長20.4%,商務服務業增長24.8%,科技服務業增長14.2%。生活性服務業中,規模以上電影和影視節目制作營業收入增長75.1%,文藝創作與表演增長41.2%,體育營業收入增長38.4%,居民服務業增長17.0%,機動車、電子產品和日用產品修理業增長17.3%,其他服務業增長18.7%。
 
全域旅游高效發展。旅游消費總額9200.3億元,比上年增長14.5%,其中,國內游客消費增長14.8%,入境游客消費增長3.6%。旅游投資2231.8億元,增長11.2%。共有全域旅游集散和咨詢服務中心243處,跨界融合新業態旅游項目629個,旅游廁所1.6萬座。共有A級旅游景區1075家,省級以上旅游度假區45家,省級旅游強鄉鎮527個,省級旅游特色村1180個。
 
快遞電信業快速增長。郵電業務總量1891.3億元,比上年增長64.4%。其中,電信業務總量1498.4億元,增長76.5%;郵政業務總量392.9億元,增長30.3%。快遞業務量15.1億件,增長25.7%。光纜線路總長度207.3萬公里,增長18.9%。固定長途電話交換機容量19.1萬路端。年末固定電話用戶884.0萬戶,下降8.9%;移動電話用戶9943.9萬戶,增長3.6%。電話普及率為每百人109部。
 
客貨運量平穩增長。鐵路、公路、水路共完成旅客運量6.5億人次,比上年增長2.9%;貨運量32.3億噸,增長14.6%。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15.2億噸,增長6.2%。
 
七、固定資產投資
 
投資結構繼續優化。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54236.0億元,比上年增長7.3%。三次產業投資構成為1.9:49.6:48.5,服務業投資比重比上年提高2.7個百分點。重點領域中,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增長14.1%,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投資增長28.9%,郵政業、互聯網和相關服務業、金融業等現代服務業投資分別增長2.2倍、39.8%和35.6%。
 
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房地產開發投資6637.2億元,比上年增長5.0%。其中,住宅投資4929.5億元,增長5.1%。房屋施工面積63563.2萬平方米,增長6.0%。其中,住宅施工面積46742.1萬平方米,增長5.9%。竣工面積8429.1萬平方米,增長2.1%。其中,住宅竣工面積6406.5萬平方米,增長0.8%。商品房銷售面積12813.2萬平方米,增長8.7%。其中,住宅銷售面積11201.0萬平方米,增長5.7%。
 
基礎設施進一步改善。公路通車里程27.1萬公里,比上年增加481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車里程5821公里,增加111公里。高速鐵路通車里程1240公里,石濟客專山東段和龍煙鐵路等重大項目建成使用。沿海港口生產型泊位581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297個。榆橫至濰坊、扎魯特至青州“外電入魯”通道建成投用,新增外電接納能力500萬千瓦。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占電力總裝機比重達到19.4%。
 
八、消費市場
 
市場消費運行平穩。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649.0億元,比上年增長9.8%。其中,餐飲收入3602.6億元,增長10.5%;商品零售30046.4億元,增長9.7%。城鎮消費品零售額26814.5億元,增長9.7%;鄉村消費品零售額6834.5億元,增長10.3%。
 
新型消費快速釋放。網上零售額2539.3億元,比上年增長37.5%。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2084.5億元,增長32.3%;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為6.2%,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
 
主要商品銷售穩定。限額以上單位商品零售中,糧油、食品類零售額1465.3億元,比上年增長8.8%;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零售額989.0億元,增長7.6%;日用品類零售額415.3億元,增長6.8%;汽車類零售額3058.3億元,增長5.8%;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零售額989.5億元,增長13.0%;建筑及裝潢材料類零售額322.7億元,增長9.0%。
 
九、開放型經濟
 
對外貿易快速增長。貨物進出口總額17823.9億元,比上年增長15.2%。其中,進口7858.5億元,增長22.2%;出口9965.4億元,增長10.1%。出口商品中,機電產品出口3877.3億元,增長11.9%;紡織服裝出口1444.1億元,增長5.9%;農產品出口1152.5億元,增長7.2%。主要市場中,對美國、東盟、歐盟、韓國和日本出口分別增長12.6%、5.9%、12.7%、9.9%和17.9%。服務進出口總額3528.1億元,增長15.2%。其中,出口1692.0億元,增長12.1%;進口1836.1億元,增長18.2%。
 
利用外資增勢平穩。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1479家;合同外資1860.8億元,比上年增長32.5%;實際使用外資1210.5億元,增長9.0%。其中,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645.8億元,增長9.7%;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466.7億元,增長9.0%。新批及增資總投資過億美元項目102個,合同外資158.1億美元。世界500強企業投資項目54個,合同外資14.9億美元。6家世界500強企業在山東首次投資,創歷史新高。
 
“走出去”戰略穩步推進。實際對外投資377.5億元。其中,跨國并購實際投資117.8億元。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874.7億元,完成營業額793.7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4.0%和9.3%。派出各類勞務人員7.2萬人,增長4.2%。
 
“一帶一路”合作成效明顯。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商品進出口4816.3億元,比上年增長16.4%。其中,出口2672.5億元,增長6.7%。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實際投資100.6億元,增長81.7%。實際使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資金99.8億元,增長19.2%。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473.4億元,增長11.2%。
 
十、財政金融
 
財政收支結構持續優化。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098.5億元,比上年同口徑增長6.6%。其中,稅收收入4419.3億元,增長9.1%;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重為72.5%,提高0.6個百分點。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9257.7億元,同口徑增長5.2%。其中,民生支出7319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為79%。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增長14.0%,住房保障支出增長24.7%。
 
重點領域信貸保障有效。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91018.7億元,比年初增加5335.2億元。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70873.9億元,比年初增加5630.4億元。其中,涉農貸款余額25819.4億元,增加1690.4億元;縣域貸款余額20707.9億元,增加1353.7億元;小微企業貸款余額15330.7億元,增加1426.9億元。
 
資本市場穩健發展。共有上市公司294家,比上年增加26家。其中,境內上市公司196家,增加23家。“新三板”、齊魯股權交易中心、藍海股權交易中心掛牌企業分別達到636家、2270家和1124家。證券公司代理買賣證券交易金額11.8萬億元,比上年增長0.9%。期貨公司代理成交金額7.8萬億元,增長39.9%。年末私募基金機構443家,管理基金規模1568.6億元。
 
保費收入較快增長。保險保費收入2738.1億元,比上年增長18.9%。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741.4億元,增長11.8%;人身險保費收入1996.6億元,增長21.8%。支付各項賠款與給付831.3億元,增長5.7%。農業保費收入23.6億元,增長18.5%,為1729.2萬戶次農戶提供了647.3億元的風險保障。
 
十一、民生保障
 
脫貧攻堅精準推進。83.2萬省標以下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完成年度減貧任務。60萬黃河灘區居民脫貧遷建全面啟動,18個村臺、41個外遷安置社區開工建設。為242.4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購買“扶貧特惠保險”,改造建檔立卡貧困戶危房4.85萬戶。
 
居民生活明顯改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789元,比上年增長8.2%;人均消費支出23072元,增長7.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18元,增長8.3%;人均消費支出10342元,增長8.6%。城鎮、農村居民人均現住房建筑面積分別為37.6平方米和42.5平方米。年末民用汽車擁有量1952.9萬輛,增長11.3%。其中,私人轎車1140.1萬輛,增長11.7%。
 
城鄉建設水平提升。市政公用設施投資1273億元。開工老舊小區改造項目1906個,查處違法建設9872萬平方米,拆除8348萬平方米。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分別達到96.5%、99.0%。村鎮建設投資1773億元。改造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449.1萬戶,86%的建制鎮和全部建成入住的農村新型社區建有污水處理設施。17個試點縣(鎮)公共場所和農村新型社區實現冬季清潔供暖。
 
社會保障更加完善。年末職工基本養老、職工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2660.9萬人、2013.1萬人、1268.3萬人、1569.1萬人、1186.6萬人。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4530.6萬人、7282.6萬人。企業退休人員月人均養老金達到2627元。432家醫院實現省內異地就醫聯網即時結算。失業保險金標準平均增長8.4%,1至4級工傷職工傷殘津貼平均增長6.2%。城鎮最低生活保障人數23.8萬人,年人均保障標準6192元,比上年提高222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81.7萬人,年人均保障標準4249元,比上年提高435元。各類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10590個,各類養老床位64.9萬張。
 
保障性安居工程任務全面完成。棚戶區改造開工80.4萬套,基本建成64.7萬套,年度任務完成率分別為105.2%和197.4%。公共租賃住房基本建成3.2萬套,年度任務完成率為138.8%。
 
安全生產事故持續下降。發生各類生產安全事故1442起,死亡1307人,分別比上年下降49.1%和25.5%。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0.018,十萬人工礦商貿企業就業人員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0.63,煤礦百萬噸死亡率0.032。
 
十二、綠色生態
 
生態環境顯著改善。細顆粒物(PM2.5)、可吸入顆粒物(PM10)、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平均濃度比上年分別下降13.6%、11.7%、31.4%和2.6%。“藍天白云,繁星閃爍”天數平均為275.4天,比上年增加26.5天;重污染天數平均14.9天,比上年減少8.2天。水環境質量連續15年持續改善,國控地表水達到或優于Ⅲ類水質比例為55.4%;劣V類水質比例為2.4%,比上年下降6.0個百分點。國家級、省級森林公園分別達到52處、67處,國家級、省級濕地公園分別達到68處、134處。
 
節能降耗成效卓著。初步核算,萬元GDP能耗比上年下降6.94%,規模以上工業萬元增加值能耗下降9.43%。規模以上工業煤炭消費量減少6.6%。一次能源轉換為二次能源效率比上年提高0.9個百分點。工業能耗占全社會能耗比重為75.3%,比上年下降1.2個百分點。
 
新能源生產初具規模。清潔能源發電量231.4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15.2%;占規模以上全部發電量的比重為4.6%,比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其中,風力發電量132.9億千瓦時,增長13.2%;生物質發電量60.0億千瓦時,增長8.8%;太陽能發電量32.5億千瓦時,增長1.2倍。
 
資源勘探取得新成果。新發現礦產地9處,新增礦權16項,新增主要礦產資源量金200.0噸、鐵2.9億噸、有色金屬12.0萬噸、煤3.4億噸、石墨5.4萬噸、稀土17.1萬噸。圈定具有開采潛力的地下水水源地29處,新增富水地段58處,可滿足1346萬人的供水需求。
 
十三、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呈現新氣象。全面推進“縣管校聘”管理改革,交流輪崗校長、教師4.4萬人。12個設區市完成校長職級制認定和聘任。新建、改擴建中小學校1146所、幼兒園1834所。小學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專任教師分別達到42.2萬人、27.6萬人、13.4萬人。中等職業學校專任教師4.9萬人,普通高等學校專任教師11.1萬人。
 
文化事業產業向好發展。13件“文化惠民、服務群眾”實事基本完成。成功舉辦第八屆世界儒學大會和2017瑞典·中國山東文化年等文化活動。年末廣播人口、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分別為99.11%、98.97%。城市營業影院477家,電影票房收入22.9億元。共有藝術表演團體105個,藝術表演場館92個,博物館497家,公共圖書館154個,群眾藝術館和文化館157個,美術館49個,文化站1815個。出版各類圖書18092種,報紙87種,雜志263種。規模以上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增長9.9%,實現利潤增長14.5%。國家級、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基地)分別達到17個、146個。
 
衛生服務水平繼續提升。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區域中心試點正式啟動。年末醫療衛生機構7.9萬所。其中,醫院2452所,比上年增加433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7.5萬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鄉鎮衛生院中醫藥綜合服務區(國醫堂、中醫館)設置率分別達到74.6%和86.5%。完成診療服務6.4億人次。實施醫療救助289萬人次。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補助標準由45元提高至50元。
 
全民體育健身更加普及。舉辦山東省第七屆全民健身運動會賽事活動4773項次,參與總人數達到410萬人次。全民健身中心縣級覆蓋率超過90%,行政村覆蓋率92.6%。18名運動員在7個項目上獲得世界冠軍。獲得第十三屆全國運動會金牌59枚、銀牌45枚、銅牌47枚。
 
氣象地震服務能力增強。啟動重大氣象災害應急響應498次,人工作業增加降水7.6億立方米,減少雹災損失2.2億元。妥善應對顯著性有感地震39次。
 
注:
 
1.本公報中數據均為初步統計數。
 
2.全省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人均生產總值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自2016年開始,將研究與開發支出計入地區生產總值核算,并對歷史數據進行了修訂。
 
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指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工業法人企業。
 
4.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一是指轄區內年營業收入1000萬元及以上或年末從業人員50人及以上服務業法人單位。包括: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教育,衛生和社會工作;以及物業管理、房地產中介服務、自有房地產經營活動和其他房地產業等行業。二是指轄區內年營業收入500萬元及以上或年末從業人員50人及以上服務業法人單位。包括: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
 
5.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包括城鎮和農村各種登記注冊類型的企業、事業、行政單位以及城鎮個體戶計劃總投資500萬元及以上的建設項目投資,全部房地產開發經營業法人單位開發項目投資。
 
6.房地產業投資包括房地產開發投資,還包括建設單位自建房屋以及物業管理、中介服務和其他房地產投資。
 
7.限額以上批發業企業指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批發業企業,限額以上零售業企業指年主營業務收入500萬元及以上的零售業企業,限額以上住宿和餐飲業企業指年主營業務收入200萬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飲業企業。
 
8.軟件業務收入統計范圍:一是在我國境內注冊(港澳臺地區除外),主要從事軟件研發、系統集成及相關信息技術服務業務,且主營業務年收入500萬以上,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軟件企業;二是在我國境內注冊,主營業務年收入在1000萬元以上,并有軟件研發、系統集成及相關信息技術服務收入,且該收入占本企業主營業務收入30%以上的獨立法人單位;三是在我國境內注冊,主要從事集成電路設計的企業或其集成電路設計和測試的收入占本企業主營業務收入60%以上,且主營業務年收入500萬元以上的獨立法人單位。
關閉
關注公眾號 獲取新動態
91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亚洲2022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久久婷五月综合97狠狠澡,亚欧人成精品免费观看
欧美一级高清在线观看 |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豆 | 这里只有精品最新地址在线 | 亚洲第一线路在线观看 | 偷偷久久久久久网站 | 欧美.亚洲.日本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