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濟南調查隊
2018年4月13日
2017年,全市上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在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踐行新發展理念,緊緊圍繞“打造四個中心,建設現代泉城”的中心任務,按照“453”工作體系要求,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建設,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不斷提升質量效益,克服了各種不利因素的疊加影響,主要經濟指標增長速度在全省位次達到了2000年以來最好水平,全市呈現經濟運行總體平穩、量質齊升、社會安定和諧、人民安居樂業的良好局面。
一、綜合
國民經濟平穩增長。初步核算,2017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2]7201.96億元,比上年增長8.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17.40億元,增長3.3%;第二產業增加值2569.22億元,增長8.4%;第三產業增加值4315.34億元,增長8.2%。三次產業構成為4.4:35.7:59.9。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98967元,增長6.6%,按年均匯率折算為14652美元。
就業形勢保持穩定。全年新增城鎮就業18.9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2.08%。
居民消費價格溫和上漲。全年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0%。其中,食品煙酒類價格下降0.2%。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上漲5.7%,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上漲13.9%。
2017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項目名稱
(以上年同期為100)
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
102.0
食品煙酒
99.8
衣著
100.5
居住
104.7
生活用品及服務
100.8
交通和通信
100.7
教育文化和娛樂
102.9
醫療保健
106.0
其他用品和服務
101.2
新建住宅銷售價格指數同比漲幅呈逐月收窄趨勢。
現代服務業[4]、非公有經濟穩定發展。全年現代服務業實現增加值2252.24億元,占全市服務業的比重為52.2%。非公有經濟增加值3075.08億元,占GDP比重為42.7%,比上年提高0.1個百分點。其中,民營經濟增加值2686.04億元,占GDP的比重為37.3%,比上年提高0.1個百分點。
重點改革繼續深化。優化公共服務。市本級公開公共服務事項達到857項,梳理后保留的村(社區)證明材料僅15項。深化國資運營機制改革。實現市屬經營性國有資產統一監管,市國資委監管企業資產規模達到7300多億元。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全面實施“多證合一”登記制度,實現了“多證合一、一照一碼”,全市領取“多證合一”營業執照市場主體7.5萬余家,499家單位與市場主體事中事后監管信息化平臺連接。
“三去一降一補”取得積極成效。積極化解過剩產能,淘汰落后產能。加快東部老工業區工業企業搬遷改造,累計完成56家工業企業搬遷改造或關停騰退。六大高耗能行業實現增加值下降13.0%,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24.4%。初步核算,萬元GDP能耗下降18.6%,完成當年節能降耗目標任務。商品房待售面積139.8萬平方米,下降18.7%。各項民生和社會重點事業支出633.9億元,增長13.7%,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為76.0%。
新動能、新經濟加快發展。高技術產業加快成長。全市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20.9%,累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879.5億元,增長13.8%。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高新技術產值2661.2億元,增長20.1%。裝備制造業增勢良好。裝備制造業實現增加值增長20.2%,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為50.9%,比上年提高2.7個百分點。高新產品顯現活力。生產新能源汽車1.8萬輛,增長157.1%;工業機器人575套,增長21.1%;服務器56.5萬臺,增長16.2%。新業態快速發展。限額以上單位通過互聯網實現商品零售額增長34.6%,高于全市限額以上零售額平均增幅26.0個百分點。
二、“四五三”工作
“四個中心”建設扎實推進。區域性經濟中心建設。2017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占全省比重達到9.91%,比上年提高0.16個百分點,占比居全省第3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占比11.10%,居第2位;固定資產投資占比8.05%,居第4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占比12.32%,居第2位。第三產業占GDP比重59.9%,居第1位。區域性金融中心建設。金融業增加值776.01億元,增長4.7%,占GDP比重為10.8%。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居全省第1位,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居全省第2位。新增新三板掛牌公司21家,總數達到153家(其中24家進入創新層),占全省比重22.1%。新三板掛牌公司通過定向發行股票、發行優先股、發行公司債等形式累計融資117.2億元。區域性物流中心建設。社會物流總額21794.4億元,增長13.0%,居全省第3位。重點物流企業215個,營業收入225.1億元,增長14.0%,重點物流園區4個。區域性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074家,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596家。規模以上工業高新技術企業656家,實現產值增長20.1%。新認定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分中心)1家,總數達到27家。新增省級工程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6家。新增省級(示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8家,總數達到153家。建成國家、省級企業重點實驗室12家。規模以上工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45.15%,比年初提高1.50個百分點。R&D經費投入156.7億元,占GDP比重為2.40%,比上年提高0.22個百分點。
五項重點工作實現突破。招商引資。引進市外投資1494.1億元,增長27.0%。項目建設。240個重點項目開工236個,開工率98.3%,完成投資2312億元,占全年計劃投資的105.6%。其中,44個項目已竣工投產。棚改舊改。棚戶區改造省棚改任務計劃45698套,實際完成開工47407套,年度任務完成率為103.7%。拆違拆臨、建綠透綠。全年拆除違法建設3287萬平方米,拆除違法戶外廣告1.7萬塊,整治背街小巷1600余條,新增綠地230余萬平方米,綠化裸露土地260余萬平方米。創建文明城市。以省會城市第一名的成績,成功摘得“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獎牌。
三大攻堅戰不斷克難。治霾。取締整改“散亂污”企業7190家,全面完成323臺35蒸噸及以下燃煤鍋爐淘汰任務。完成氣代煤、電代煤改造11.6萬戶、清潔燃煤替代39萬戶。全市新能源發電裝機總容量53.1萬千瓦,占全市發電總裝機容量的13.7%。其中,生物質發電裝機7.9萬千瓦,太陽能發電裝機21.1萬千瓦,風力發電裝機24.2萬千瓦。全市上牌新能源汽車4060輛。市區空氣質量良好以上天數達到185天,增加22天,藍繁天數233天,增加30天。治堵。軌道交通R1、R2、R3線全年完成投資分別為19.4億元、18.1億元、13.9億元。新開通公交線路37條,打通27條瓶頸路、斷頭路,105公里快速路閉環成網,完成45項治堵任務。脫貧。全年實現1.56萬建檔立卡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超額完成省下達減貧任務和年度脫貧計劃。分類推進916個貧困村實施產業項目291個。發放富民生產貸、富民農戶貸2.68億元。轉移就業貧困群眾1.3萬余人。19781人次貧困學生享受到雨露教育資助。完成151個貧困村飲水安全工程、3508戶貧困戶危房改造。
三、農業
種植結構繼續調整。全年糧食作物播種642.2萬畝,比上年增長1.0%;棉花播種面積11.9萬畝,減少20.6%;油料播種面積17.7萬畝,減少0.5%;蔬菜種植面積137.0萬畝,減少3.6%;年末實有果園面積46.5萬畝,增長0.2%。糧食總產量258.4萬噸,增長0.4%;棉花產量1.0萬噸,減少24.8%;油料產量4.2萬噸,增長1.7%;蔬菜產量614.2萬噸,減少3.2%;水果產量51.5萬噸,增長3.9%。
林牧漁生產總體穩定。全年完成造林5.7萬畝,新育苗2.4萬畝。肉類總產量35.9萬噸,與上年基本持平;禽蛋33.1萬噸,減少5.7%;奶類30.7萬噸,增長18.8%。水產養殖總面積10.0萬畝,減少5.7%;水產品產量4.1萬噸,減少12.8%。
農業產業化水平持續提高。市級農業龍頭企業總量420家,新認定35家;農民專業合作社達6416家,新登記527家。新創建國家級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4處,省級13處,市級17處。
四、工業、建筑業
工業生產平穩增長。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8.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8%,按經濟類型看,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增長6.2%,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增長12.3%;按輕重工業看,輕工業增加值增長16.8%,重工業增加值增長7.9%。
重點行業繼續呈現良好增勢。40個工業行業大類中,有25個行業增加值實現增長,增長面達到62.5%。
2017年規模以上工業重點行業增加值增長情況
行業名稱
累計增長
(%)
汽車制造業
55.6
通用設備制造業
24.5
金屬制品業
7.4
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
8.9
醫藥制造業
37.0
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
-20.9
非金屬礦物制品業
-10.1
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
-2.0
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
3.5
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
-4.5
工業產品產銷銜接良好。規模以上工業產品產銷率為98.4%。實現出口交貨值314.0億元,增長14.7%。在149種工業大類產品中有85種產品產量增長,占57.0%,增幅在30%以上的產品有19種,占12.8%。
2017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主要產品產量
產品名稱
單位
產量
比上年±%
發電量
億千瓦時
160.1
-9.6
原油加工量
萬噸
365.2
-27.3
初級形態塑料
萬噸
54.5
7.3
石墨及碳素制品
萬噸
205.0
-2.7
粗鋼
萬噸
452.0
-43.9
鋼材
萬噸
409.7
-50.4
工業鍋爐
蒸發量噸
2706.0
16.8
發動機
萬千瓦
4149.9
57.2
起重機
萬噸
84.3
20.9
工業機器人
套
575
21.1
載貨汽車
萬輛
18.3
56.9
摩托車整車
萬輛
33.6
5.6
發電設備
萬千瓦
530.0
-27.3
變壓器
萬千伏安
14974.6
31.9
電子計算機整機
萬臺
79.3
9.7
服務器
萬臺
56.5
16.2
電子元件
億只
36.8
4.5
乳制品
萬噸
46.4
19.2
啤酒
萬千升
36.2
33.3
紗
萬噸
14.4
-12.6
工業經濟效益繼續提高。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6037.5億元,增長12.4%;實現利稅712.1億元,增長5.5%;實現利潤381.1億元,增長13.0%。其中,汽車制造業利潤56.1億元,增長88.3%;醫藥制造業利潤54.0億元,增長12.0%;通用設備制造業利潤40.3億元,增長39.9%;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利潤23.6億元,增長36.4%;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利潤23.2億元,增長20.2%;專用設備制造業利潤15.6億元,增長38.1%。
建筑業平穩發展。全年建筑業增加值569.75億元,增長6.2%,占GDP比重為7.9%。具有資質等級的建筑業企業504家,增加44家。實現建筑業總產值2218.9億元,增長15.4%。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產值1675.0億元,增長19.0%。簽訂合同額5799.1億元,增長27.4%。其中,本年新簽合同額2661.4億元,增長8.2%。
五、固定資產投資
投資規模繼續擴大。年末全市固定資產投資項目4161個,比上年減少1.8%。其中,億元及以上投資項目1474個,增加350個。全年固定資產投資4363.6億元,增長13.5%。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97.5億元,增長6.4%;第二產業投資1441.8億元,增長16.4%;第三產業投資2824.2億元,增長12.6%。分項目規模看,五十億元以上項目36個,增加9個,全年完成投資470.0億元,增長12.0%,占全市投資的10.8%;十億元以上至五十億元項目316個,增加57個,全年完成投資1359.8億元,增長23.3%,占全市投資的31.2%;億元以上至十億元投資項目1122個,增加288個,全年完成投資1452.7億元,增長43.9%,占全市投資的33.3%。全市民間投資2479.3億元,增長5.7%。
工業投資較快增長。全年工業投資1317.6億元,增長12.5%。其中,技術改造投資766.3億元,增長10.4%;高新技術產業投資480.3億元,增長4.6%。
房地產投資低速增長。全年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1232.6億元,增長5.9%。其中,住宅完成投資822.8億元,增長2.1%。房屋施工面積8006.8萬平方米,增長1.2%。其中,住宅施工面積5328.9萬平方米,增長1.6%。房屋竣工面積631.3萬平方米。其中,住宅竣工面積491.1萬平方米。
房地產調控成效明顯。商品房銷售面積1215.3萬平方米,下降14.7%。其中,住宅銷售面積973.7萬平方米,下降20.9%。商品房銷售額1172.6億元,下降0.2%。其中,住宅銷售額946.3億元,下降8.6%。
六、國內貿易
消費品市場繁榮活躍。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146.1億元,比上年增長10.1%。其中,商品零售3498.7億元,增長10.2%;餐飲收入647.4億元,增長10.0%。分城鄉看,城鎮社會消費品零售額3766.3億元,增長10.2%;鄉村社會消費品零售額379.8億元,增長9.8%。全年限額以上單位[6]實現零售額1568.1億元,增長8.6%。
主要商品銷勢良好。在限額以上單位商品零售中,糧油、食品類174.2億元,增長16.8%;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128.3億元,增長11.6%;文化辦公用品類92.4億元,增長15.4%;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86.8億元,增長12.1%;通訊器材類55.3億元,增長18.9%。
2017年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單位商品分類零售額
商品類別
零售額(億元)
增幅(%)
糧油、食品類
174.2
16.8
飲料類
12.9
4.1
煙酒類
25.0
6.4
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
128.3
11.6
化妝品類
19.6
10.5
日用品類
48.0
5.2
書報雜志類
33.7
14.0
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
86.8
12.1
中西藥品類
128.0
11.9
文化辦公用品類
92.4
15.4
通訊器材類
55.3
18.9
石油及制品類
221.5
6.4
汽車類
394.2
4.2
七、開放型經濟
對外貿易增勢較好。全年貨物進出口總額708.1億元,比上年增長10.5%。其中,出口451.0億元,增長10.5%;進口257.1億元,增長10.5%。出口市場中,對歐洲國家和地區出口增長20.7%,對東南亞、韓國、日本出口分別增長30.1%、32.6%和6.0%,對美國、歐盟出口分別增長28.4%和17.2%。主要出口商品中,機電產品出口294.9億元,增長21.5%;高新技術產品出口54.8億元,增長36.9%。
利用外資水平繼續提高。實際使用外資126.4億元,增長12.6%。其中,制造業使用外資19.8億元,服務業使用外資99.0億元。總投資過億美元的項目16個,合同外資14.6億元。世界500強企業投資項目8個,實際使用外資41.2億元。
對外經濟合作擴大。備案設立境外企業(機構)46家;中方實際投資額56.6億元,增長24.4%。派出各類勞務人員7037人,增長0.9%。
八、交通、郵電、旅游和會展
交通運輸業較快發展。年末公路通車里程12856.8公里,比上年增長1.0%。其中,境內高速公路488.5公里,增長5.7%。全市公路客運量完成3192萬人,下降0.6%;旅客周轉量完成52.7億人公里,增長0.9%。公路貨運量完成2.4億噸,增長13.0%;貨運周轉量完成459.5億噸公里,增長9.7%,增幅居全省第1位。綜合客貨運輸周轉量增長9.6%。年末擁有民用機動車206.5萬輛。其中,民用汽車195.0萬輛,增長11.9%。年末公交線路332條,增加37條;線路總長度6321.2公里,增加430.2公里;公交營運車輛7157輛,增加1311輛;全年旅客運輸量7.7億人次,與上年持平。濟南機場全年累計保障起降11.6萬架次,增長15.4%;完成旅客吞吐量1431.9萬人次,增長23.3%;累計完成貨郵吞吐量9.5萬噸。
郵電通信業快速增長。全市郵政企業和快遞服務企業業務收入(不包括郵政儲蓄銀行直接營業收入)累計完成48.7億元,增長17.7%;業務總量完成64.7億元,增長19.1%。全市快遞服務企業業務收入完成37.8億元,增長17.6%;業務量完成30216.6萬件,增長13.0%。年末移動電話用戶971.1萬戶。其中,4G電話用戶623.3萬戶,增長41.5%。
旅游業蓬勃發展。全年接待國內外游客7285.6萬人次,增長10.1%。其中,接待國內游客7248.0萬人次,增長10.1%;接待入境游客37.6萬人次,增長6.8%。實現旅游消費總額970.8億元,增長14.6%。其中,國內游客消費額875.3億元,增長14.7%;入境游客消費額20841.4萬美元,增長6.3%。共有A級旅游景區49家。其中,5A級景區1家,4A級景區13家。省級旅游強鄉鎮30個,省級旅游特色村82個,省級以上旅游度假區1家。
會展業穩步發展。全年舉辦會展167場。其中,國際性展會3場,國家性展會13場。
九、財政和金融
財政收支運行良好。地域稅收收入1134.9億元,比上年增長10.6%。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77.2億元,增長10.5%。其中,稅收收入541.8億元,增長15.2%;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重為80.0%,提高3.3個百分點。一般公共預算支出834.1億元,增長12.6%。其中,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支出69.7億元,增長7.8%;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113.4億元,增長18.0%;城鄉社區支出184.2億元,增長46.7%。
金融存貸款規模持續擴大。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16560.6億元,增長6.6%。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14350.3億元,增長9.6%。
金融機構數量穩步增加。金融機構單位數572家,增加70家。其中,銀行49家,增加2家;保險公司90家,增加3家;證券營業部92家,增加9家;其他各類機構341家,增加56家。
資本市場穩健發展。濟南地區證券營業部完成證券交易額3.1萬億元。濟南地區期貨營業部代理交易額7.3萬億元。年末全市區域內上市公司33家,上市公司總市值3556.4億元。
保險業保持較快增勢。保費收入381.1億元,增長9.7%。其中,財產險公司保費收入81.0億元,增長14.1%;人身險公司保費收入300.1億元,增長8.5%。各項賠款與給付88.7億元,增長12.7%。
十、科技、教育、文化、衛生和體育事業
科技發明成果再獲新突破。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25.6件,比上年增長23.5%。技術合同實現交易額85.2億元,增長90.1%。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人員數量56079人,增長28.1%。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辦研發機構527個。全市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7項,省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全年專利申請量30737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11720件。專利授權量17330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量5043件,增長12.0%。
教育均衡發展深入推進。普通高等學校[7]42所,普通本專科在校生54.44萬人。其中,民辦普通高校10所,普通本專科在校生9.30萬人,普通中學在校生30.56萬人,普通小學在校生44.66萬人。新建、改擴建幼兒園90處,新增學位1萬余個。學齡兒童入學率和小學畢業生升學率均為100%。嚴格落實“零擇校”、“零擇班”,實現符合條件的外來務工隨遷子女“應上盡上”。堅持區域內教師交流輪崗制度,3908名城鄉教師參與交流輪崗。推動“集團化辦學”、“城鄉管理”、“名校托管”等戰略,全市義務教育階段集團化辦學覆蓋率達到47%,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帶動作用凸顯。
2017年教育事業基本情況
指標名稱
單位
2016年
2017年
學校所數
所
949
953
普通高等學校
所
42
42
中等職業學校
所
37
35
技工學校[8]
所
23
20
普通中學
所
224
238
小學
所
582
580
特殊教育學校
所
11
11
在校生
萬人
157.95
163.59
研究生[9]
萬人
3.43
3.81
普通高等學校普通本專科
萬人
55.09
54.44
中等職業學校
萬人
5.79
5.52
技工學校
萬人
6.26
3.54
普通中學
萬人
29.84
30.56
小學
萬人
43.23
44.66
特殊教育學校
人
1080
1099
專任教師
人
102860
95704
普通高等學校
人
43259
32559
中等職業學校
人
3987
3978
技工學校
人
2608
3238
普通中學
人
24318
25676
小學
人
26976
29109
特殊教育學校
人
402
421
文化事業穩步推進。年末(國有)藝術表演團體13個,文化館(站)及群眾藝術館144個,檔案館15個,公共圖書館12個。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374處。其中,國家級21處。城市可統計票房數字影院52家,全年放映61萬場,觀眾1178萬人次,票房收入3.8億元。年末廣播人口混合覆蓋率和電視人口混合覆蓋率均為100%。全年完成文化產業投資162.8億元,增長14.4%。全市扶持新建貧困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文化大院)210家,改造提升162家。新創建40個基層群眾文化示范點,全市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示范點達到200個。
衛生服務水平繼續提升。年末擁有衛生機構5771個。其中,醫院、衛生院289家(三甲醫院21家、民營醫院147家),增加19家,增長7.0%。衛生機構床位5.5萬張,增長5.2%。各類衛生技術人員7.6萬人,下降0.1%;執業(助理)醫師(在崗)2.9萬人,增長6.2%。按常住人口計算,每千人擁有病床7.5張,增長4.2%;每千人擁有執業(助理)醫師(在崗)4.0人,增長5.3%。
全民體育健身深入開展。成立體育社會組織121個,培訓社會體育指導員3097人。全年組織各類全民健身活動(賽事)223次,參與人數16萬人次。成功舉辦第七屆全民健身運動會,舉辦賽事186場,帶動健身群眾10萬人。競技體育實力提升,獲省級及以上金牌484.5枚,銀牌339枚,銅牌365枚。參加第十三屆全運會取得優異成績,共取得19枚金牌、5枚銀牌和15枚銅牌,金牌總數連續兩屆位列全省第一。
十一、城鄉建設、環境和安全生產
城市建設[10]水平明顯提升。年末城市建成區面積530.8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26.3平方公里。年末綠地覆蓋率40.6%,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1.8平方米。全年天然氣供氣量9.0億立方米,增長14.1%;液化石油氣供氣量4.9萬噸,減少8.5%。集中供熱面積18063萬平方米,增長21.1%。自來水供水量3.6億噸,增長7.8%。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
新型城鎮化進展順利。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70.53%,提高1.07個百分點。城鄉布局進一步優化,全年撤鎮設街道辦事處8個。
海綿城市建設有序推進。已完工30個海綿城市試點項目,完成投資71.0億元。試點區域實施海綿城市改造面積34.7平方公里。其中,實施海綿化改造小區1055.8萬平方米;實施海綿綠地建設13.8平方公里;實施海綿化河道改造73.1公里。
環境治理力度進一步加大。2017年,城區環境空氣中可吸入顆粒物(PM10)年均濃度130微克/立方米,下降7.8%;細顆粒物(PM2.5)63微克/立方米,下降13.7%;二氧化硫25微克/立方米,下降34.2%;二氧化氮46微克/立方米,增加2.2%。區域環境噪聲晝間平均等效聲級53.7分貝,增加0.6分貝;市區道路交通噪聲平均等效聲級69.7分貝,下降0.1分貝。
社會治安秩序良好。全年刑事案件立案19648件,下降7.1%。破獲當年刑事案件8571件。受理社會治安案件66375件,下降7.6%。
全市各類事故總量下降。全年共發生各類安全生產事故282起,死亡201人,受傷174人。億元國內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11]0.028。
十二、人口、居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人口保持均衡增長。年末全市常住人口732.12萬人,比上年末增長1.22%。戶籍人口643.62萬人,增長1.71%。申報出生率17.83‰,申報死亡率9.86‰,人口自然增長率7.97‰。
居民生活繼續改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642元,比上年增長8.3%;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30729元,增長7.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94元,增長8.1%;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0327元,增長9.9%。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8:1,與上年持平。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12]23.5%,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31.5%。
2017年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況
指標名稱
城鎮居民
農村居民
本年(元)
增幅
(%)
本年(元)
增幅(%)
可支配收入
46642
8.3
16594
8.1
一、工資性收入
26290
4.1
9476
9.3
二、經營凈收入
2590
0.4
5795
1.4
三、財產凈收入
8748
21.3
454
47.0
四、轉移凈收入
9014
12.5
870
33.4
2017年末每百戶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費品擁有情況[13]
指標名稱
單位
城鎮
農村
家用汽車
輛
53.7
44.2
摩托車
輛
16.1
76.3
電冰箱(柜)
臺
101.9
97.3
洗衣機
臺
99.5
90.3
熱水器
臺
101.4
82.0
空調
臺
156.4
74.4
彩色電視機
臺
111.1
118.4
照相機
臺
52.3
8.9
計算機
臺
91.3
43.1
固定電話
部
54.8
46.0
移動電話
部
212.5
230.7
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完善。年末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304.63萬,增加20.35萬;職工醫療保險參保人數228.68萬,增加14.20萬;失業保險參保人數147.19萬,增加11.41萬;工傷保險參保人數187.51萬,增加26.29萬;生育保險參保人數152.73萬,增加10.57萬。居民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226.99萬和408.02萬。
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繼續提高。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由上年人均每月580元提高到596元,享受城鎮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鎮居民1.09萬戶、1.67萬人,發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及各類補貼1.09億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由年人均不低于4165元提高到4277元,享受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的農村居民5.27萬戶、7.71萬人,發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及各類補貼2.69億元。農村五保集中供養標準每人每年6400元,分散供養標準由每人每年4165元提高到4277元。
社會救助事業穩定發展。共有救助管理站1處,流浪未成年人保護中心1處。全年培訓殘疾人5216人次,安置殘疾人員就業1638人,幫扶救助殘疾人投入資金8721.2萬元。
注釋:
[1]2017年統計數據為統計快報數或初步核算數,正式數據以出版的《濟南統計年鑒-2018》為準。
[2]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不變價格計算。
[3]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按年均常住人口計算。
[4]現代服務業包括: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金融業,房地產業,商務服務業,研究和試驗發展,專業技術服務業,科技推廣和應用服務業,教育,衛生,體育,娛樂業。
[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指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工業法人單位。
[6]限額以上單位是指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批發業單位、500萬元及以上的零售業單位、200萬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飲業單位。單位包括法人企業、產業活動單位和個體戶。
[7]普通高等學校指標口徑不含成人高等學校與培養研究生科研機構。
[8]技工學校自2017年起統計口徑調整為濟南市屬技工學校。
[9]研究生在校生指標統計口徑不含培養研究生科研機構。
[10]城市建設指標口徑為包含三縣的整個濟南地區。
[11]億元國內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是指安全生產事故死亡人數與億元GDP之比。
[12]恩格爾系數是指食品支出在消費支出中的比重。
[13]數據來自于住戶收支與生活狀況調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