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市統計局
國家統計局濟寧調查隊
(2018年3月13日)
2017年,全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積極踐行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全力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等各項工作,經濟社會發展的穩定性協調性明顯增強。全市經濟實力邁上新臺階,改革創新展現新活力,轉型升級取得新成效,發展質量得到新提升,民生福祉獲得新改善,社會事業實現新進步。
一、綜合
經濟規模持續擴大。初步核算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4650.5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1%。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497.97億元、增長4.4%,第二產業增加值2122.16億元、增長6.6%,第三產業增加值2030.44億元、增長8.3%;分行業看,工業增加值1855.96億元、增長6.6%,批發和零售業507.22億元、增長6.5%,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206.29億元、增長9.5%,住宿餐飲業89.56億元、增長7.5%,金融業196.63億元、增長6.2%,房地產業127.35億元、增長5.5%,其他服務業882.16億元、增長9.8%。三次產業對GDP增長貢獻率分別為6.7%、43.9%和49.4%。人均地區生產總值55595元(按年平均匯率折合8234美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6.6%。結構調整不斷加快,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1.0:45.9:43.1調整為10.7:45.6:43.7。
市場主體發展良好。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全市市場主體總量達55.32萬戶、增長8.95%,注冊資本金9016.44億元、增長26.16%。其中內資企業9033戶、增長1.93%,外商投資企業800戶、增長2.83%,私營企業12.84萬戶、增長17.62%,個體工商戶40.04萬戶、增長6.69%。“四上”企業增至7128家、新增1133家,其中工業新增418家、房地產開發經營及建筑業新增103家、批零住餐業新增338家、服務業新增274家。
人口穩定增長。全市常住人口837.59萬人,比上年增加2.15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78.43萬人,農村人口359.16萬人。
二、農林牧漁業
農業經濟平穩發展。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518.33億元、增長4.7%。其中農業344.99億元、增長5.3%,林業7.63億元、增長5.7%,牧業120.58億元、增長3.3%,漁業24.77億元、下降4.3%,農林牧漁服務業20.36億元、增長15.6%。農、林、牧、漁及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比例為66.6:1.5:23.3:4.8:3.9。
主要農副產品產量保持穩定。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105.1萬畝、減少15.1萬畝,經濟作物411.1萬畝、減少8.9萬畝,蔬菜瓜果面積295.2萬畝、增加4.3萬畝。糧食總產575.6萬噸、減少2.0%,單產520.9公斤、減少0.6%。其中夏糧269.4萬噸、減少1.2%,秋糧306.2萬噸、減少2.6%。棉花產量5.3萬噸、減少19.3%,油料產量16.7萬噸、減少2.4%。園林水果產量29.1萬噸、增加10.5%。肉類總產量61.0萬噸、增加0.5%,禽蛋總產量35.0萬噸、增加1.0%,奶類總產量10.6萬噸、減少0.8%,水產品總產量33.1萬噸、基本持平。
林業生態建設扎實推進。實施國家森林城市創建工作,全市林木覆蓋率31.3%、提高0.5個百分點。完成造林面積21萬畝,新建完善綠色通道637.3公里、2.5萬畝,完成濕地保護修復10萬畝。市級以上濕地公園增至35處,其中國家級(含試點)6處、省級18處。林業產業健康發展,新發展經濟林8.4萬畝,新育苗完成3萬畝,新發展林下經濟12.5萬畝。
農業生產條件繼續改善。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876.68萬千瓦,增長4.3%。農用大中型拖拉機5.02萬臺、增長5.41%,聯合收獲機3.5萬臺、增長4.38%,拖拉機配套農具21.69萬臺、增長2.3%。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5%,其中小麥機播率、機收率分別為96.78%、99.75%,玉米機播率、機收率分別為99.53%、97.1%。農田總灌溉面積496.55千公頃、增長0.44%,其中有效灌溉面積473.93千公頃、增長0.25%,節水灌溉面積305.23千公頃、增長8.94%,綜合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0.64。
現代農業提質發展。深入推進糧食綠色高產高效創建,新增示范方26.8萬畝,規模達到251萬畝。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1026家,其中市級以上重點企業589家。評定20處市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實施“一村一品”強村富民工程,省級示范村發展到26個、國家級11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總數達到14457家。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新增水肥一體化面積8.53萬畝。建設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累計認定省級標準化生產基地77處、啟動實施市級第一批優質安全示范區創建項目7處、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537個。
三、工業和建筑
工業生產總體平穩。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發展到2733家,其中營業收入過百億元企業6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14%。在37個規模以上工業行業大類中,有31個行業實現增長、增長面為83.78%。按門類分,制造業增長6.35%、實現增加值占規模工業的63.50%,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增長0.29%、占比為6.52%;按經濟類型分,國有企業增長14.87%,集體企業下降26.18%,股份合作制企業下降14.70%,股份制企業增長6.27%,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增長12.36%,其他經濟類型企業增長91.68%;按輕重工業分,輕工業增長3.26%,重工業增長10.62%,輕重工業增加值之比為29.8:70.2。
工業經濟提質增效。在資源性產品價格回升、結構升級和產業轉型等因素推動下,工業經濟總量擴張,效益快速增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270.03億元、增長15.84%,利稅755.64億元、增長29.97%,利潤468.86億元、增長34.68%。企業虧損面為4.39%、較上年縮減1.20個百分點,虧損額15.47億元、下降23.6%。
新興動能持續壯大。全市高新技術企業實現產值1899.22億元、增長10.66%,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30.87%、比上年提高1.0個百分點。汽車制造、計算機通訊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產值分別增長34.84%和12.7%。
建筑業穩步發展。全市列統總承包和專業承包的建筑業企業453家、增加18家,完成總產值734.7億元、增長11.8%,實現增加值267.1億元、增長6.8%。
四、固定資產投資
投資結構持續優化。全市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完成3473.5億元、增長8.4%。其中,第一產業52.2億元、下降23.3%,第二產業1809.6億元、增長8.4%,第三產業1611.8億元、增長9.9%。三次產業投資結構由上年的2.2:52.8:45.0調整為1.5:52.1:46.4。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完成481.7億元、增長12.6%,占全部投資的13.9%、較上年提升0.4個百分點。工業投資完成1801.0億元、增長10.5%,其中工業技改1149.0億元、增長22.9%,制造業1630.8億元、增長7.4%。民間投資完成2847.2億元、增長6.2%。基礎設施投資完成520.2億元、增長40.6%。
房地產去庫存成效明顯。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403.2億元、增長10.8%,其中住宅投資305.5億元、增長9.7%。商品房施工面積4495.2萬平方米、增長13.3%,竣工面積713.7萬平方米、增長26.9%;銷售面積942.5萬平方米、增長11.8%,其中住宅銷售面積808.0萬平方米、增長6.8%;商品房銷售額444.0億元、增長23.7%,其中住宅銷售額376.1億元、增長18.2%;商品房待售面積211.2萬平方米、下降18.0%。
項目盤子持續擴容。全市在建項目4666個、比上年增加812個,其中在建億元以上項目1183個、增加405個。新開工項目3941個、比上年增加830個,其中新開工億元以上項目738個、增加410個。投產項目3380個、增加366個。
五、國內外貿易和旅游
消費市場平穩發展。全市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住宿餐飲企業1885家,億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場29處。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59.19億元、增長9.0%。按城鄉市場統計,城鎮實現1690.90億元、增長8.2%,鄉村568.29億元、增長11.6%;按消費形態統計,批發和零售業實現1998.97億元、增長8.6%,住宿和餐飲業260.22億元、增長12.5%。在限額以上企業商品類值中,糧油、食品類零售額比上年增長10.8%,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增長7.7%,日用品類增長12.5%,體育娛樂用品類增長2.3%,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16.8%,文化辦公用品類增長23.0%,家具類增長10.6%,建筑及裝潢材料類增長9.6%,石油及制品類增長9.4%,汽車類下降2.7%。
對外貿易穩定增長。全市完成進出口總額414.4億元、增長15.2%,其中出口240.9億元、增長7.5%,進口173.4億元、增長27.9%。按企業性質分,國有企業出口23.9億元、增長12.7%,外商企業52.3億元、下降0.9%,民營企業162.7億元、增長9.8%;按貿易方式分,一般貿易出口190.3億元、增長14.2%,加工貿易50.4億元、下降12.2%;按目的地分,出口亞洲107.2億元、增長2.5%,歐洲48.4億元、增長19.2%,北美洲39.4億元、增長21.2%,非洲15.9億元、下降3.2%,南美洲19.6億元、下降12.8%;按商品類別分,農產品出口72.5億元、下降0.1%,紡織服裝25.9億元、增長8.4%,機電產品63.9億元、增長30.3%,高新技術產品2.66億元、增長28.6%。
利用外資增長明顯。全年合同利用外資34.6億元、增長119.5%,實際到賬外資40.1億元、增長17.9%。其中制造業到賬外資28.5億元、增長7.6%,批發和零售業到賬外資4.29億元、凈增4億元。
國際經濟合作縱深推進。積極對接“一帶一路”拓展海外發展空間,全年境外投資11.9億美元、下降65.1%。對外承包新簽合同額14781萬美元,完成營業額21388萬美元,分別增長208.9%、121.0%,派出各類勞務人員7302人、增長3.5%。
旅游消費增勢強勁。實現旅游消費總額688.07億元、同比增長14.65%,接待游客總人數6761萬人次、增長10.24%。其中國內游客消費646.17億元、增長14.67%,接待國內游客6728.21萬人次、增長10.33%;入境游客消費15849.24萬美元、增長3.95%,入境游客人數32.79萬人次、下降5.17%;城鄉居民出游前后旅游消費31.23億元、增長18.29%,城鄉居民人均出游次數3.43次、增長11.17%。旅游市場主體逐步壯大,新增3A級以上景區17家,A級以上景區達到119家;新增山東省文化主題飯店6家,新增四星級飯店2家,星級飯店達到49家;新增旅行社8家,新增具有出境旅游業務的旅行社4家,旅行社達到143家。
六、交通運輸和郵政快遞
交通運輸業平穩發展。完成交通基礎設施投資76.01億元、增長13.95%,其中公路建設投資59.16億元。新建改建公路里程631公里,年末公路總里程達1959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328公里,一級公路659公里。公路旅客營運車輛1020輛、34755客位,公路貨物營運車輛11.62萬輛、134.36萬載重噸。水路通航里程1100公里,擁有各類營運船舶8000余艘,水上運力規模達730萬載重噸。濟寧曲阜機場全年保障航班8097架次、增長39.8%,新開通8條航線,開行往返航線數16條、通航城市26個,旅客吞吐量97.1萬人次、增長55.6%,貨郵吞吐量2247噸、增長23.9%。私人汽車保有量110.32萬輛、新注冊登記14.44萬輛,私人轎車保有量72.70萬輛、新注冊登記9.29萬輛。
郵政快遞業快速增長。郵政業務量完成19.58億元、增長39.4%,業務收入14.72億元、增長23.7%。規模以上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完成5945萬件、增長32.3%,業務收入完成5.66億元、增長28.6%。
七、財政、金融和保險
財政金融運行穩健。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385.71億元、增長3.0%,其中稅收收入267.0億元、增長7.5%,稅收占比同口徑提高3.2個百分點。公共財政預算支出569.73億元、增長2.5%。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5021.55億元、較年初增加409.44億元,其中住戶存款3065.71億元、增加261.77億元。貸款余額3158.04億元、較年初增加278.77億元,其中非金融企業及機關貸款2238.52億元、增加101.99億元。新增境內外上市企業4家、掛牌企業75家。
保險事業發展加快。全市保險金額55847億元、是上年同期的1.6倍,其中人身險5532億元,財產險50315億元。各類保費收入177.43億元、增長9.9%。其中財產險52.11億元、增長10.5%,人身險125.32億元、增長9.6%。
八、教育、科學技術和文化體育
教育事業穩步發展。全市共有各級各類學校3359所,在校生153.16萬人。其中普通高校7所,在校研究生4048人,本專科生11.25萬人;成人高校2所,在校生2.71萬人;中等職業學校(不含技工學校)20所,在校生4.79萬人;普通高中39所,在校生13.15萬人;普通初中254所,在校生28.69萬人;小學1051所,在校生65.37萬人;特殊教育學校13所,在校生3121人;學前教育幼兒園1973所,在園幼兒26.49萬人。義務教育適齡兒童少年入學率達99%以上,初中畢業生升學率98%。全市新改擴建公辦幼兒園67所。創建省級示范性中等職業學校1所,省級規范化中等職業學校1所。發放助學金及助學貸款2.5億元,資助經濟困難學生8.35萬名。深入實施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投入營養餐補助2億元,受惠學生69萬人。實施解決城鎮普通中小學大班額工程,累計完成學校建設187所,新增校舍面積318萬平方米,新增學位19.8萬個、教師11363名。實施全面改善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工程,校舍累計開工面積227.2萬平方米,竣工面積119.5萬平方米;運動場地累計開工260.1萬平方米,竣工257.6萬平方米。
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科學技術獎2項。認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48家,總數達到319家。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新增69家,4家省級工程技術(示范)研究中心績效評估被評為優秀等次。國家級工程實驗室3個,省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1家,市級461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達到6家、省級17家,其中省級新增8家;眾創空間國家級、省級分別達16家、45家,分別新增2家、10家。新增31家省級“農科驛站”,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達到2家、省級9家、市級85家,省級以上農業科技園區實現縣區全覆蓋,數量居全省第一位。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入網設備新增380臺(套),儀器原值7.3億元,完成“創新券”網上預約2780單。全年申請發明專利2676件、授權563件,萬人有效發明專利達到2.54件。完成技術合同登記1605項,合同金額20.59億元,技術合同交易額18.19億元,增長均20%以上。6家機構獲批省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機構備案。
人才支撐發展能力明顯增強。年內引進海內外高層次人才2586人、高技能人才9261人,新引進院士6人,新增備案省級院士工作站5家。6人成功申報泰山產業領軍人才,其中創業類1名、創新類3名、高效生態農業類2名。3人入選農業科技人才儲備項目,2人入選國家創新人才推進計劃,2人入選國家“萬人計劃”。濟寧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入選國家級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
文化事業繁榮發展。全市公共圖書館建成“尼山書院”12個,建成鄉村(社區)儒學講堂2649個,開展各類國學活動2.2萬余場,參與群眾180余萬人次。完善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項目名錄體系,入選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2家,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5人,第五批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8人,評選公布第五批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31人;共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7個、傳承人11人,省級項目61個、傳承人37人,市級項目210個、傳承人165人。共建成縣(鄉、村)歷史文化展示場館(所)197處,1個縣、4個鄉鎮、18個村入選全省縣及縣以下歷史文化展示示范點。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達標5598個、達標率96.19%。專業藝術表演團體(不含民營)12個,藝術表演場所11個,公共圖書館13個(含市圖書館1個,縣市區文化館11個,濟寧高新區科技中心圖書館1個),文化館12個(含市群眾藝術館1個,縣市區文化館11個)。其中國家一級圖書館5個、一級文化館9個。出版報紙5種、雜志8種。廣播人口綜合覆蓋率為99.27%,無線廣播覆蓋率為99.20%,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98.59%,無線電視覆蓋率為98.59%。全國重點文物保護36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47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78處,文物保護機構20個。全市共有檔案館13個,開放各類檔案信息近20萬卷(件)。
體育事業穩步發展。培養發展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1.8萬人,市縣兩級體育社團達98個。國際比賽獲金牌1枚、銅牌2枚,國內比賽獲金牌13枚、銀牌11枚、銅牌8枚,省內比賽獲金牌42.5枚、銀牌39枚、銅牌49枚。
九、衛生和社會保障
衛生事業穩步發展。建成“互聯網+分級診療”網絡覆蓋3774家醫療機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與三級醫院影像、心電等數據實時傳輸,累計完成診斷48.14萬例,其中2017年完成遠程會診20.1萬例。初步統計各類衛生機構6917個,其中醫院192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6594個(含村衛生室、門診部、診所、衛生所、醫務室等),專業公共衛生機構118個,其他13個。各類衛生人員78586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57099人。衛生技術人員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2.56人、千人口注冊護士3.00人。醫療床位48701張,其中醫院36430張,基層醫療衛生機構10769張,千人口醫療機構床位數5.81張。
社會服務水平持續提升。全市收養性社會服務機構床位2.65萬張、增長18.8%,收養人員1.80萬人、增長2.8%。城鎮建立各種社區服務機構979個,社區服務中心382個。全年接受社會捐贈3.96億元。城市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174個、新增31個,農村互助養老院849個、新增109個,民辦養老服務機構67個、新增4個,養老服務床位5.4萬張、新增5022張。城鄉低保標準分別提高到每人每月520-570元、345-380元。農村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基本生活標準為每人每月470元;照料護理標準按照生活自理能力和服務需求分為三檔,一檔每人每月340元、二檔170元、三檔100元。城市低保對象1.5萬戶、2.8萬人,投入城市低保資金1.3億元;農村低保對象12萬戶、20.3萬人,投入農村低保資金5.5億元;農村特困人員1.8萬人,投入供養資金1.1億元。投入醫療救助資金1.11億元,救助住院困難群眾30305人。
社會保障制度更加完善。深入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全市參加養老保險599.2萬人,醫療保險803.4萬人,失業保險83萬人,工傷保險99.5萬人,生育保險73.9萬人。各項社會保險基金收入217億元,養老、醫療、失業等保險待遇持續提高。
十、城鄉建設、環境和安全生產
城鄉融合發展加快推進。全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1.8個百分點、達到57.1%。開工城建重點項目179個、完工107個、開工率93.7%,年度完成投資71.29億元。整治城區小街巷230條,新建改建垃圾中轉站7座、公廁28座,新建續建道路綠化34條,完成城區29處公園和綠地建設,綠化整治裸露地7.1萬平方米,城區新增綠化面積263.8公頃,綠化率達38.2%。打通斷頭路25條,新開工地下綜合管廊9.4公里,建成海綿城市19.1平方公里。運行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23座,日處理能力101萬噸,調試運行3座,日處理能力7萬噸,均執行一級A排放標準,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6%以上。天燃氣“鎮鎮通”通氣率達到96.2%。氣代煤電代煤工程超額完成19.4%、省下達5萬戶任務完成5.97萬戶(其中氣代煤5.86萬戶、電代煤1080戶)。農村廁所改造超額完成55.2%、省下達31.82萬戶改廁任務完成49.4萬戶。
環境質量持續提升。全年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削減2.54%、3.01%、6.0%、6.0%。PM2.5濃度、改善幅度三項均居京津冀“2+26”通道城市前列。20個國控、省控斷面均優于地表水三類水質標準,南四湖流域水環境質量連續15年得到改善。城市飲用水源達標率100%。266個建筑工地納入四級視頻監控系統,安裝PM10監測微站321臺;煤礦企業、儲煤場、港口碼頭全部安設防風抑塵網,安裝視頻監控和在線監測設施164臺套。176臺燃煤機組(鍋爐)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取締或改造燃煤小鍋爐6006臺,760家加油站完成三次油氣回收改造任務。完成全市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修訂工作,將全市14個行業、481家企業、866個揚塵源納入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管理。關閉搬遷禁養區內畜禽養殖場(戶)7222家,引導畜牧業綠色生態發展,建成生態養殖示范場447處。120家重點排水企業、16處省級以上工業集聚區的18家污水處理廠均實現在線裝置與環保部門聯網。全面開工建設國家“十三五”規劃人工濕地項目工程,新建人工濕地3處,修復及新建濕地達48處、26萬畝。新建覆蓋每個鎮街的空氣自動監測站156個、空氣自動監測微站175個、面源PM10監測點位998個、監控視頻4958路;2069家“散亂污”企業全部完成清理取締或改造提升任務,其中清理取締1319家、改造提升750家。核發109張國家排污許可證,圓滿完成國家、省目標任務。
安全生產總體平穩。全年各類生產安全事故67起,死亡73人。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0.0157人,工礦商貿企業就業人員10萬人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1.012人,煤礦百萬噸死亡人數0.025人。
十一、就業、居民生活和物價水平
就業形勢保持總體穩定。全年新增城鎮就業7.5萬人、比上年增長4.9%,城鎮登記失業率3.1%。新一輪就業創業政策紅利持續釋放,年內組織就業創業培訓7.7萬人,發放創業擔保貸款9.3億元,扶持創業1.3萬人。
居民收入穩定增長。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47元、增長9.1%,人均消費支出14582元、增長7.7%。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420元、增長8.1%,人均消費支出19287元、增長6.0%;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45元、增長9.0%,人均消費支出9641元、增長9.4%。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40.44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44.83平方米。
消費價格溫和上漲。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同比上漲1.1%。八大類消費價格呈現“七升一降”格局。“七升”為衣著上漲0.3%、居住上漲0.4%、生活用品及服務上漲2.6%、交通和通信上漲1.2%、教育文化及服務上漲3.5%、醫療保健上漲6.8%、其他用品及服務上漲1.7%,“一降”為食品煙酒下降0.9%。
工業品價格漲幅明顯。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上漲9.6%、較上年擴大10.3個百分點,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上漲13.4%、較上年擴大13.8個百分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