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市統計局
國家統計局濟寧調查隊
(2020年3月27日)
2019年,全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決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市委工作要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全力打好風險防控、污染防治、精準脫貧“三大攻堅戰”,統籌做好“六穩”工作,重點領域改革推進有力,新舊動能轉換步伐加快,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民生福祉日益改善,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一、綜合
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經山東省統計局統一核算,全市生產總值完成(初步核算)4370.1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3.8%。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503.84億元、增長0.9%,第二產業增加值1760.01億元、下降0.2%,第三產業增加值2106.32億元、增長8.6%;分行業看,工業增加值1507.75億元、增長0.9%,批發和零售業640.40億元、增長10.1%,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186.15億元、增長11.3%,住宿餐飲業75.71億元、增長9.0%,金融業222.54億元、增長7.1%,房地產業210.71億元、增長6.8%,其他服務業730.72億元、增長7.3%。人均生產總值達52331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為7585.85美元)。結構調整不斷加快,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1.3∶42.3∶46.4調整為11.5∶40.3∶48.2,服務業占比比上年提高1.8個百分點。
市場主體發展良好。全市市場主體總量達71.85萬戶、增長15.4%,注冊資本金13848.72億元、增長23.2%。其中外商投資企業1083戶、增長18.6%,私營企業19.59萬戶、增長24.2%,個體工商戶49.64萬戶、增長12.8%。全年新增“四上”企業1305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增459家,資質內建筑業和房地產開發經營業新增218家,限額以上批發零售和住宿餐飲業新增476家,規模以上服務業新增152家。
新舊動能加快轉換。工業新動能不斷集聚,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4.21%,其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增長8.39%,高于全市7.98個百分點。投資結構持續優化,服務業投資增長6.3%、拉動全部投資增長3.2個百分點,“四新”投資額占比達到52.1%、同比提升0.9個百分點。消費需求持續升級,限額以上智能手機、可穿戴智能設備、化妝品類、智能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商品零售額增速分別比限額以上消費品零售額增速快67.7個、37.8個、8.0個、7.0個百分點。網上零售額增長14.2%。
質量效益穩步改善。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405億元、增長1.2%,其中稅收收入302.7億元、增長4.5%,稅收占比74.7%、同比提高2.3個百分點。一般公共預算支出667.3億元、增長7.7%,其中教育、科技、社會保障和就業、節能環保等支出分別增長7.3%、16%、24.3%、42.8%。新增減稅降費74.1億元。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營業收入實現6662.46億元、下降5.91%,利潤396.44億元、下降9.24%。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8.6%。每百元營業收入中的成本為83.06元。營業收入利潤率5.95%,高于全省1.6個百分點。
就業形勢平穩。新增城鎮就業7.11萬人,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07%,低于全省控制目標,全年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1.3萬人。
物價總體可控。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累計上漲3.4%。分類別看,食品煙酒類價格上漲7.4%、其中畜肉上漲35.2%,衣著類下降0.2%,居住類上漲3.9%,生活用品及服務類下降1.1%,交通和通信類下降2.4%,教育文化及服務類上漲4.0%,醫療保健類上漲2.7%,其他用品和服務類上漲4.7%。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溫和上漲0.5%,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下降1.1%。
民生福祉不斷改善。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055元、增長8.3%,人均消費支出17165元、增長7.9%。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139元、增長6.7%,人均消費支出22218元、增長6.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44元、增長9.9%,人均消費支出11373元、增長8.8%。城鄉收入比收窄至2.1。城鎮居民人均現住房建筑面積34.21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現住房建筑面積39.65平方米。
年末常住人口835.6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98.77萬人、農村人口336.83萬人。戶籍總人口893.65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46.18萬人、鄉村人口447.47萬人,男性460.91萬人、女性432.75萬人。全年出生人口11.28萬人、出生率12.62‰,死亡人口5.52萬人、死亡率6.18‰,自然增長率6.44‰。
二、農林牧漁業
農業經濟平穩發展。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實現541.3億元、增長1.3%。其中農業327.5億元、增長2.4%,林業11.1億元、增長5.4%,牧業108.4億元、下降2.7%,漁業56.8億元、下降2.1%,農林牧漁服務業37.5億元、增長11.9%。農、林、牧、漁及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比例為60.5∶2.1∶20.0∶10.5∶6.9。
主要農副產品產量保持穩定。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075.3萬畝、下降1.0%;糧食總產475.3萬噸、增長1.0%。單產442公斤、增長2.0%。其中夏糧222.8萬噸、增長1.2%;秋糧252.6萬噸、增長0.9%。經濟作物面積382萬畝、減16萬畝,蔬菜瓜果面積273萬畝、減7萬畝。棉花產量4.4萬噸、下降10.2%,油料產量13.5萬噸、下降6.4%。園林水果產量34.6萬噸、增長6.7%。肉類總產量51.9萬噸、下降11.8%,禽蛋總產量33.8萬噸、下降10.1%,奶類總產量11.6萬噸、增長17.8%,水產品總產量30.9萬噸、下降6.0%。
林業生態建設扎實推進。“綠滿鄉村”行動完成綠化新建、提升森林鄉村示范村106個,森林鄉村重點村724個。完成造林面積16.9萬畝,新建完善綠色通道550公里,完成濕地保護修復10萬畝,新建、完善農田林網折實面積1.3萬畝。市級以上濕地公園35處,其中國家級(含試點)6處、省級18處。林業產業健康發展,新發展經濟林3萬畝,新育苗2.15萬畝,新創建“山東省經濟林標準化示范園”品牌13個、“齊魯放心果品”品牌6個、“山東省十佳觀光果園”品牌1個。
農業生產條件繼續改善。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951.24萬千瓦,增長3.02%(同期扣除農用運輸車動力)。農用大中型拖拉機3.8萬臺,聯合收割機3.72萬臺、增長2.55%,拖拉機配套農具21.6萬臺。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6%,其中小麥機播率、機收率分別為95.17%、99.43%,玉米機播率、機收率分別為98.25%、96.15%。農田總灌溉面積498.81千公頃,其中有效灌溉面積475.83千公頃,節水灌溉面積331.22千公頃,綜合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66。治理水土流失面積71.82平方公里。
現代農業提質發展。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1328家,其中市級以上重點企業655家。評定80處市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實施“一村一品”強村富民工程,國家級示范村發展到15個,省級示范村22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總數達到15835家、4325家。建設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累計認定省級標準化生產基地116處、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286個。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總體平穩。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2706家,其中營業收入過百億元企業5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4%。在38個工業大類行業中,有27個行業增加值增長,增長面達71.05%。按經濟類型分,國有企業增長11.26%,集體企業下降60.74%,股份合作制企業增長35.49%,股份制企業增長2.06%,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下降13.57%,其他經濟類型企業下降24.39%;按輕重工業分,輕工業下降12.69%,重工業增長6.71%,輕重工業增加值之比為24.4∶75.6。
建筑業增速回落。全市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業企業665家、同比增加116家,完成總產值674.5億元、下降3.3%,實現增加值254.84億元、下降8.4%。
四、固定資產投資
投資結構持續優化。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下降3.6%。其中第一產業增長11.8%,第二產業下降14.5%,第三產業增長6.3%。三次產業投資結構由上年的1.0∶47.8∶51.2調整為1.2∶42.4∶56.4。基礎設施投資力度持續加大,同比增長8.4%、拉動全部投資增長1.5個百分點。工業投資下降13.4%,其中制造業下降12.5%。民間投資下降8.8%。5000萬元以上在建項目1773個、比上年增加61個,其中在建億元以上項目1369個、增加77個。
房地產市場發展較快。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457.13億元、增長13.9%,其中住宅投資391.10億元、增長24.0%。商品房施工面積4718.96萬平方米、增長3.5%,竣工面積593.85萬平方米、下降21.6%;商品房銷售面積991.34萬平方米、增長3.6%,其中住宅銷售面積910.12萬平方米、增長13.0%;商品房銷售額616.89億元、增長12.3%,其中住宅銷售額564.46億元、增長24.4%;商品房待售面積120.12萬平方米、下降35.1%。
五、國內外貿易和旅游
消費市場穩步發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2.2%。按經營地統計,城鎮增長1.5%,鄉村增長4.1%;按消費類型統計,批發和零售業增長1.5%,住宿和餐飲業增長7.2%。
對外貿易全面發展。全市進出口完成461.79億元、增長8.3%,其中出口285.22億元、增長28.8%,進口176.57億元、下降14.0%。按企業性質分,國有企業出口28.71億元、增長1.6%,外資企業出口50.45億元、下降6.2%,民營企業出口206.07億元、增長47.8%;按貿易方式分,一般貿易出口242.44億元、增長34.6%,加工貿易出口40.69億元、增長2.4%;按商品類別分,紡織服裝出口31.75億元、增長36%,農產品出口62.77億元、增長33.4%,機電產品出口87.39億元、增長12.5%,高新技術產品出口5.47億元、增長52.4%。服務貿易進出口46.03億元、增長15.8%,其中出口17.48億元、增長50.1%,進口28.54億元、增長1.6%。
利用外資增勢強勁。全市新設外商投資企業65家、增長25%,實際使用外資4.5億美元、增長103.6%。其中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1億美元、增長56.5%,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2.7億美元、增長119.1%。舉辦承辦第18屆泛黃海中日韓經濟技術交流會、“四新”經濟洽談會等活動,聚焦“十強”產業開展重點城市專題招商,新落地項目346個、世界500強和中國500強項目40個,到位“十強”產業內資300億元。
對外合作持續擴大。全年境外投資52億元、增長95.4%,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投資18.3億元、下降12%,新增境外投資企業16家、下降20%,主要分布在馬來西亞、泰國、美國、印度等國;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14.5億元、增長30.9%,實現營業額9.8億元、下降47.6%,主要分布在老撾、阿爾及利亞、埃塞俄比亞、孟加拉國;派出各類勞務人員8559人、增長14.3%。
園區改革持續推進。15家開發區完成與鎮街社會事務分離,完成大部制組建和職員制改革,明確開發區與縣市區財稅實行比例分成機制,設立國有開發建設運營公司17家、產業研究所40個。竣工建設標準廠房31個、面積200萬平方米。盤活閑置低效土地6593畝、廢舊廠房147萬平方米。
旅游消費快速增長。旅游消費總額873.15億元、同比增長11.83%,接待國內外游客8040.8萬人次、增長9.03%,其中實現入境游客消費8136.58萬美元、下降7.75%,接待入境游客28.39萬人次、下降13.93%。旅游市場主體質量穩步提升,新增3A級以上旅游景區10家,三星級以上旅游飯店達到37家,3A級以上旅行社達到26家。
六、交通運輸和郵政快遞
交通運輸業平穩發展。新建改建公路里程1157公里,年末公路總里程達2055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327公里。公路旅客營運車輛835輛,公路貨物營運車輛13.39萬輛。水路通航里程1100公里,擁有各類營運船舶7000余艘,水上運力規模達675萬載重噸,完成港口吞吐量4635萬噸,貨運量3310萬噸,貨物周轉量141億噸公里。濟寧曲阜機場全年保障航班11598架次、增長14.06%,旅客吞吐量148.78萬人次、增長21.8%,貨郵吞吐量2974.87噸、增長11.85%。民用汽車保有量157.18萬輛、新注冊登記15.09萬輛,私人汽車保有量136.96萬輛、新注冊登記11.99萬輛,私人轎車保有量91.69萬輛。
快遞業持續快速發展。全市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完成13315.13萬件、增長39.65%,其中同城業務量增長7.94%,異地業務量增長46.25%,國際及港澳臺業務量增長31.35%;快遞服務企業業務收入完成10.57億元、增長33.58%,其中同城業務收入增長11.56%,異地業務收入增長41.86%,國際及港澳臺業務收入增長21.90%。
七、金融保險
金融服務質量不斷提升。全市入駐銀行27家,證券19家、比上年增加2家。境內外上市公司累計13家,新三板掛牌企業累計33家、比上年增加3家,區域股權交易中心掛牌企業累計356家、比上年增加104家。全省率先全面推行企業金融顧問制度,推動“行長訪廠長”活動,為企業續貸49.4億元,減免費用654.9萬元。規模企業改制累計完成1508家,比上年增加250家。資金總量和融資規模持續擴大,截至年底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5927.23億元,較年初增加439.02億元;各項貸款余額4080.88億元,較年初增加539.97億元。
保險事業穩步發展。入駐保險機構68家,比上年增加2家。全行業實現保費收入207.24億元、增長7.2%,其中財產險公司實現保費收入62.97億元、增長15.7%,人身險公司實現保費收入144.26億元、增長3.9%。
八、教育、科學技術和文化體育
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各級各類學校3677所,在校生164.76萬人。其中普通高校7所,在校研究生4950人,本專科生11.65萬人;成人高校2所,在校生3.6萬人;技師學院1所,在校生1.17萬人;中等職業學校(不含技工學校)18所,在校生4.78萬人;普通高中40所,在校生13.59萬人;普通初中276所,在校生32.52萬人;小學1054所,在校生65.91萬人;特殊教育學校12所,在校生3777人;學前教育幼兒園2267所,在園幼兒30.66萬人。教育重點工程深入推進,完成新改擴建學校36所,新增學位2.9萬個,新改擴建幼兒園40所,新增學位9390個。加強教師隊伍建設,33人入選齊魯名校長和齊魯名師,招聘中小學教師4280人。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辦學水平持續提升,組建濟寧市技工教育集團,培育高技能人才,大力支持駐濟高校發展,完成校企校地合作項目20項。
科技水平持續提升。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凈增103家,總數達503家。新增國家科技企業孵化器1家。山東太陽紙業股份有限公司“制漿造紙清潔生產與水污染全過程控制關鍵技術及產業化”獲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曲阜師范大學“時延系統的魯棒控制理論與方法”獲201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5個項目獲得2019年度山東省科學技術獎,其中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3項,自然科學二等獎4項,三等獎3項。建立濟寧市產業技術研究院組織架構和運行機制,簽訂創新創業共同體項目3個,加盟專業研究所6家,落地重點項目10個,引進創新團隊4個。申請發明專利2232項,授權545件,萬人有效發明專利達3.25件。完成技術合同登記金額52.09億元,實現技術交易額47.07億元。大型科學儀器共享平臺入網設備達到1603臺(套),注冊會員用戶67家,達到1441家,完成“創新券”網上預約422單,共計享受“創新券”補貼187.2萬元。
人才支撐明顯增強。開展“優才計劃”引進“雙一流”高校畢業生等人才1111人,其中,碩士研究生以上897人。實施校園專場招聘引進重點產業緊缺人才2577人,新增高技能人才2.7萬人。新建市級博士后創新實踐工作站3家。省院士工作站新增備案15家,引進院士16人,獲評省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6家、省級專家服務基地1家、省級鄉村振興專家服務基地2家,入選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1家,2家單位成功創建齊魯技能大師特色工作站。
文化事業繁榮發展。成功舉辦第36屆中國國際孔子文化節,尼山世界儒學中心揭牌成立,干部政德教育基地被中組部列入省(部)級黨性教育基地。曲阜市入選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鄒城石墻鎮上九山村、梁山縣大路口鄉賈堌堆村入選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國家級、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基地)累計達19家,A級景區累計達126家。命名文化旅游特色小鎮6個、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樣板村20個。組織群眾性文化活動21530場、送戲下鄉8024場,廣電扶貧任務全面完成。專業藝術表演團體13個,藝術表演場館13個,博物館48個,公共圖書館13個(國家一級6個),文化館12個(國家一級9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47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78處。出版報紙5種、發行量3227.6萬份,雜志8種、發行量9.96萬份。
體育事業穩步發展。成功承辦全國射擊冠軍賽(手槍項目)、全國少年兒童擊劍賽、29屆“幼苗杯”全國少兒乒乓球比賽。新成立市級體育協會9家、俱樂部12家,新培訓社會體育指導員200人。國際比賽獲金牌7枚、銀牌2枚、銅牌1枚,國內比賽獲金牌23枚、銀牌20枚、銅牌12枚,省內比賽獲金牌28.5枚、銀牌40.5枚、銅牌42.5枚。
九、衛生和居民生活保障
衛生事業扎實推進。建成各類醫聯體55個,獲評國家城市醫聯體建設試點市。縣域醫共體建設全面啟動。8家市直醫院、35家縣級醫院、173家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市分級診療信息平臺實現聯網。醫養健康產業加快發展,建成醫養健康產業項目47個、在建項目29個。完成13處薄弱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升級改造項目。各類衛生機構7179個,其中醫院218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6843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101個,其他17個。各類衛生人員84680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64963人。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3.03人、千人口注冊護士3.55人。醫療床位53010張,其中醫院40788張,基層醫療衛生機構10650張,千人口醫療機構床位數6.34張。
社會服務更趨多元。實施“銀齡安康”工程,90歲以上老年人高齡津貼全覆蓋。建成各類養老設施1131處,其中養老院207家、農村幸福院701處,養老床位6萬張,每千名老人擁有養老床位38張。59家養老機構開辦或內設醫療機構,內設護理型床位1.2萬張。城鄉低保標準分別提高到每人每月560-600元、420-450元,農村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基本生活標準為每人每月550-590元。城市低保9539戶、17589人,農村低保84894戶、145410人,農村特困人員22352人。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標準提高到每人每月85—100元,發放補貼2221萬元。投入醫療救助資金1.5億元,救助住院困難群眾117267人次,接受社會捐贈4.57億元。
社會保障持續完善。深入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全市參加養老保險607.5萬人,醫療保險814.1萬人,失業保險85萬人,工傷保險99萬人,生育保險78.7萬人。住房保障扎實推進,全年分配公租房26921套、完成率97.5%,發放城鎮住房保障家庭租賃補貼1974戶、完成率131.6%。
十、城鄉建設、環境和安全生產
城市建設步伐加快。常住人口城鎮化率59.69%,提高0.84個百分點。城建重點項目開工建設160個,市文化中心、濟寧大劇院、市雜技城、孔子博物館全面啟用,市民公園、兒童公園、鳳凰臺植物園、龍湖濕地公園建成開園。建設完成地下綜合管廊6千米、海綿城市20.8平方公里。新增城市污水處理能力7萬噸/日,實施雨污分流71公里。建成公共停車場19個,新增停車位3380個。主城區新建續建道路綠化21條,完成城區9處公園和綠地建設,新增綠化面積389公頃。棚戶區改造開工1.7萬套、開工率122.4%,基本建成1.57萬套、完成率263%;開工老舊住宅小區改造項目28個,竣工面積94.2萬平方米;完成37.77萬戶冬季清潔取暖改造任務,完成率104.4%。
鄉村風貌持續改善。扎實開展“廁所革命”,新改建農村公廁861座,完成農村廁所改造4.9萬戶,完成率106.7%;完成農村危房改造691戶、竣工率100%。鄒城市榮獲首批省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試點縣,垃圾分類設施實現鎮域全覆蓋、行政村覆蓋率達80%。打造省市級美麗鄉村200個,美麗鄉村覆蓋率達到30%,獲評省級“美麗村居”試點7個。新建農村公交站點945個,農村公交通達率達到98.9%。
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全面完成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總量減排年度目標。積極推進火電、焦化去產能,年內完成3家火電企業、2家焦化企業關停,基本完成35蒸噸鍋爐淘汰。全年空氣優良天數186天,PM2.5濃度67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2.9%,改善幅度居“2+26”通道城市前列。編制《南水北調東線(濟寧段)水質提升暨南四湖流域生態保護與修復規劃》,修訂10項水污染防治技術導則。魯抗醫藥北廠完成土壤修復,是省內第1個成功移出全國修復名錄的地塊。集中整治環境安全隱患247項、輻射安全管理問題140余項,建成5處危廢綜合處置設施,300余家涉廢企業實現信息化管理,年內未發生重大突發環境事件。
安全生產總體穩定。全年各類生產安全事故32起,死亡32人。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0.007人,工礦商貿企業就業人員10萬人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0.291人,煤礦百萬噸死亡人數0人。
注:
1.公報數據均為初步統計數,小數位四舍五入取舍產生的誤差未做機械調整。
2.全市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人均生產總值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根據第四次經濟普查結果,省統計局對2018年全市生產總值進行了修訂,修訂后我市2018年生產總值為4336.83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