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統計局
國家統計局泰安調查隊
2020年3月27日
2019年,全市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扎實做好“六穩”工作,積極尋標對標,全力“七賽七比”,勇做新時代泰山“挑山工”,全市經濟運行總體穩定,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一、綜合
經濟運行穩中有進。經山東省統計局統一核算并反饋,2019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初步核算數據為2663.6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6.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88.7億元,下降0.2%;第二產業增加值1036.2億元,增長5.7%;第三產業增加值1338.7億元,增長8.6%。三次產業結構為10.8:38.9:50.3。
物價保持溫和上漲。居民消費價格(CPI)上漲2.4%。其中,食品煙酒價格上漲6.0%,衣著價格上漲0.2%,居住價格上漲3.3%,醫療保健價格上漲0.7%,其他用品和服務價格上漲4.4%;生活用品及服務價格下降0.7%,交通和通信價格下降1.9%;教育文化娛樂價格與上年持平。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上漲0.2%,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上漲0.6%。
表12019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以上年為100)
指標名稱
累計比(%)
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
102.4
食品煙酒
106.0
糧食
92.1
食用油
100.2
鮮菜
102.9
畜肉
127.9
水產品
95.1
蛋
106.0
奶
101.0
鮮瓜果
115.6
煙草
100.8
酒
103.8
衣著
100.2
居住
103.3
生活用品及服務
99.3
交通和通信
98.1
教育文化和娛樂
100.0
醫療保健
100.7
其他用品和服務
104.4
就業形勢保持良好。新增就業5.8萬人,完成年計劃的124.8%,其中,困難群體就業5488人,完成年計劃的166.3%。城鎮登記失業人員2.2萬人,登記失業率2.0%,低于3.5%的控制目標。高校畢業生總體就業率99.0%。
二、重點戰略
脫貧成果鞏固提升。實施脫貧攻堅“六大專項行動”,落實各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3.14億元,發放小額扶貧信貸1.2億元,實施財政產業扶貧項目176個。投入365.7萬元慈善資金用于孝善養老扶貧等支出;為9700名符合條件的貧困人員按照每人每年100元的標準代繳居民養老保險費;為6940戶貧困群眾新辦理農村低保或特困供養,臨時救助困難群眾3659人,發放救助金732.8萬元;為2110戶貧困重度殘疾人實施無障礙設施改造。著力構建貧困人口醫療保障體系,貧困人口慢病簽約擴至3.1萬人,政策范圍住院費用自付比例為5.8%、全省最低。
泰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加快推進。完成投資105.8億元,已開工項目65個、子項目315個,已完工項目17個、子項目205個。累計完成礦山生態修復664.3公頃,采煤塌陷地治理5324.8公頃,地質公園及地質遺跡保護164.4平方千米,地質災害防治工程3項。整治農用地2.5萬公頃,新增耕地3972.7公頃,新增濕地402.6公頃,城市重要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大汶河流域水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東平湖Ⅲ類水質達標穩定性顯著提高。
新舊動能轉換有序推進。建立“11+4”專班工作機制,高標準編制完成十大產業和現代金融服務業專項規劃,建材新材料、新能源、精品旅游3個產業集群納入省十強產業雁陣產業集群庫,泰山玻纖、泰開集團納入集群領軍企業庫。中以碳纖維、鉅成產業園、石橫特鋼、華能光纖預制棒等一批重大項目落地,46個省新舊動能優選項目年度完成投資98.9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121.4%。
三、農林牧漁業
農業經濟總量穩步增加。全市農林牧漁業增加值313.9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0.5%,其中農業增加值204.0億元,增長3.5%;林業增加值7.3億元,增長1.8%;牧業增加值65.0億元,下降4.7%;漁業增加值12.3億元,增長1.7%;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25.3億元,增長9.5%。
糧食生產總體穩定。全年糧食播種面積557.2萬畝,增長1.3%,其中,夏糧播種面積249.0萬畝,下降1.6%;秋糧播種面積308.2萬畝,增長3.8%。糧食單產452.8公斤/畝,增長0.9%。糧食總產50.5億斤,增長2.2%,其中,小麥總產22.4億斤,增長1.0%;玉米總產25.1億斤,增長1.1%。
畜牧業承壓前行。年末生豬存欄98.3萬頭,增長0.7%;出欄218.6萬頭,下降15.9%。家禽存欄3698.8萬只,增長39.0%;出欄13345.4萬只,增長34.6%。牛存欄12.6萬頭,下降15.6%;出欄9.9萬頭,下降38.9%。肉類總產39.4萬噸,下降3.8%,其中,豬肉產量17.6萬噸,下降18.2%;禽肉產量17.7萬噸,增長35.9%。
土地流轉步伐加快。全市土地流轉面積127.1萬畝,增長15.4%;參與土地流轉農戶35.3萬戶,增長13.5%。從用途上看,以種植業為主,面積86.3萬畝,占全部流轉面積的67.9%,其次是林業,面積25.9萬畝,占比20.4%。
“綠滿泰安”成效顯著。全市完成造林作業面積9.8萬畝;廊道綠化371公里,其中國省干線廊道綠化45.8公里;新建完善高標準農田林網6.5萬畝。森林撫育面積10.4萬畝,義務植樹816萬余株。重點打造40個鄉村振興綠化樣板村,栽植各類綠化樹木56萬余株。全市有9個鄉鎮、57個村居成功創建為市級以上“森林鎮村”,其中有3個鄉鎮、25個村居創建為“省級森林鎮村”。新發展特色經濟林基地4.6萬畝,總面積173萬畝,經濟林果品總產量100萬噸。新增苗木花卉8000畝,總面積43.3萬畝。培植壯大林業龍頭企業,新增國家級龍頭企業1家、省級3家,各級林業龍頭企業發展到420家,其中國家級2家、省級36家。全市經濟林標準化生產示范園235處,其中國家級核桃示范基地2處,省級標準化示范園29處,全省十佳旅游觀光果園10處;“齊魯放心果品”品牌23個。
四、工業
工業生產保持較快增長。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4%,37個在統大類行業中有20個大類行業實現增長,增長面為54.1%;全市輕重工業比例約為1:3,分別增長1.5%、6.6%,分別拉動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0.4個、5.0個百分點。
制造業增長強勁有力。規模以上制造業增加值增長4.5%,拉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3.6個百分點,對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的貢獻率為67.6%。其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增加值增長17.0%,拉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0個百分點,貢獻率36.7%;醫藥制造業增加值增長53.2%,拉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8個百分點,貢獻率32.8%;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增加值增長9.2%,拉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3個百分點,貢獻率24.0%。
工業效益總體穩定。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3.0%,在統的37個行業中有18個行業營業收入實現增長,27個行業實現盈利。
表2主要產品產量
產品名稱
產量
單位
增長(%)
玻璃纖維紗
76.6
萬噸
13.7
改裝汽車
9754
輛
-31.9
原煤
1398.9
萬噸
0.9
發電量
102.4
億千瓦時
-4.3
化學肥料
105.6
萬噸
4.3
水泥
702.2
萬噸
3.0
石膏板
12123.8
萬平米
15.2
化學農藥
15321.6
噸
2.5
電力電纜
14.7
萬公里
2.0
工業鍋爐
7846.2
蒸噸
-29.5
發動機
12.4
萬千瓦
-77.7
液體乳
31.1
萬噸
7.9
機制紙及紙板
27.5
萬噸
1.2
原鹽
119.6
萬噸
0.4
塑料制品
13.2
萬噸
-5.7
鋼材
478.4
萬噸
6.6
紗
14.5
萬噸
-0.4
五、固定資產投資、房地產、建筑業
投資結構不斷優化。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比上年下降23.3%,三次產業投資結構為3.0:32.0:65.0,服務業投資比重比上年提高9.9個百分點。基礎設施增長44.7%,占全部投資比重的30%,拉動全部投資增長7.1個百分點,其中道路運輸業投資增長119.6%。“四新”產業投資占全部投資的55.1%,比上年提高10.4個百分點。
房地產市場穩健發展。房地產企業開發投資205.9億元,增長15.9%。其中,住宅投資167.8億元,增長15.2%。商品房銷售面積411.0萬平方米,增長10.7%,其中,住宅銷售面積389.5萬平方米,增長19.6%。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積79.5萬平方米,下降28.4%。
建筑業規模持續擴大。建筑業實現增加值395.6億元,按可比價格增長7.0%。建筑業總產值994.6億元,增長19.6%;骨干企業培植成效顯著,全市建筑業產值過億元企業52家,其中,過10億企業13家,過百億企業3家,興潤集團、信邦集團跨入中國建筑業500強行列。355家資質以上建筑業企業中一級資質企業36家,二級資質企業139家。
六、服務業
服務業主引擎作用凸顯。全市服務業增加值1338.7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50.3%,比上年提高1.9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64.6%,拉動生產總值增長4.1個百分點;服務業完成稅收150.4億元,增長12.0%,占全部稅收的51.6%。
重點服務業企業增勢強勁。全市258家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264.0億元,增長76.6%,其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營業收入144.2億元,增長199.7%;其他營利性服務業實現營業收入59.6億元,增長22.8%;非營利性服務業實現營業收入26.2億元,增長29.7%。分行業看,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增長較快,分別增長65.3%、62.4%、54.1%。
“旅游+”亮點紛呈。旅游服務質量提升“四大工程”初見成效,泰山一鍵智慧游等平臺建成運行,泰山景區門票改為三天內有效,開通高鐵站往返泰山中天門景區的旅游直通車。全市A級景區74家,泰山景區接待進山進景點游客567.9萬人、同比增長1.04%,在五一、國慶假期全省5A級景區好評度中均列第一位。游客接待總人數為8262.7萬人次,增長8.9%,國內旅游收入894.4億元,增長12.5%。
郵政電信較快增長。郵政行業業務總量23.9億元,增長20.0%,其中,郵政寄遞服務業務量累計完成6084.2萬件,增長7.3%;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8470.4萬件,下降4.9%。郵政行業業務收入13.3億元,增長2.9%,其中,郵政寄遞服務業務收入累計完成0.7億元,增長33.3%;快遞服務企業業務收入累計完成6.8億元,下降5.2%。電信業務總量26.7億元,增長2.5%;移動業務收入22.1億元,增長1.9%。年末固定電話戶數77.2萬戶,下降6.4%;移動電話585.0萬戶,與上年持平;寬帶網用戶158.9萬戶,增長9.4%。
交通運輸實現新突破。深入開展“四好農村路”集中攻堅,新改建農村公路1054.4公里,改造危橋19座,建設農村客運站點761個;幫扶65個貧困村建設扶貧道路131.8公里。實施農村道路“三通”工程,硬化入戶道路3921.3公里,1294個行政村實現“三通”。全市普通干線公路優良路率94.01%,公路通車里程15974.6公里,公路密度205.8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通車里程284.4公里,比上年增加45.6公里。泰安市區新增新能源公交車63輛,新開通和調整公交線路39條,開通旅游專線7條,加密32條公交線路站點和運力。全市營業性運輸車輛3.4萬輛,運輸船舶134艘,公路水路客運量2956萬人、旅客周轉量20.1億人公里;完成貨運量8641萬噸;貨物周轉量168.4億噸公里。
七、市場主體、內外市場
各類市場主體更加活躍。全年新登記各類市場主體7.3萬戶,增長18.0%,累計達到43.5萬戶,其中新登記個體工商戶4.6萬戶,增長4.7%,累計達到31.8萬戶;新登記企業2.7萬戶,增長52.5%,累計達到10.7萬戶。
消費品市場銷售平穩。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長3.7%,按企業類型分,批發業零售額增長13.0%、零售業零售額增長2.1%、住宿業零售額增長8.4%、餐飲業零售額增長12.1%;按經營單位所在地分,城鎮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長3.5%,鄉村增長4.4%。
進出口實現“雙升”。全年外貿進出口總值172.2億元,比上年增長7.1%,其中出口總值134.5億元,增長5.4%;進口總值37.7億元,增長13.4%。出口結構不斷優化,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值增長49.1%,運輸工具出口值增長11.3%,電器及電子產品出口值增長3.6%。
八、財政、金融、保險
財政收支保持穩定。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24.7億元,比上年增長2.4%。其中,稅收收入164.2億元,增長3.9%。各項稅收中,增值稅74.2億元,增長20.1%;企業所得稅16.5億元,增長23.2%;個人所得稅4.5億元,下降43.0%。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414.5億元,增長8.8%,其中,各項民生支出321.6億元,增長6.0%,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77.6%。
國內稅收收入較快增長。全市國內稅收收入(不含海關代征兩稅、非稅收入)288.4億元,增長7.6%,其中,工業實現稅收105.0億元,下降2.3%;批發零售業實現稅收33.5億元,增長18.8%。
信貸規模持續擴大。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4093.8億元,增長12.1%,其中,個人存款2665.1億元,增長13.2%,占全部存款的65.1%。全市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余額2696.4億元,增長14.0%,其中,中長期貸款1659.3億元,增長20.6%;短期貸款907.1億元,增長1.5%。金融存貸比調整為65.9%,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
風險防范化解成效突出。全年累計處置不良貸款50.9億元,不良貸款率下降為2.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重點企業風險全部可控,成功化解16家重點骨干企業36億多元的資金鏈緊張、互保風險和債券違約風險。
保險業健康發展。年末保險公司59家,比上年增加2家。實現保費收入134.4億元,增長8.9%,其中,財險保費收入29.3億元,增長12.6%;人身險保費收入105.1億元,增長7.9%。保險賠付36.0億元,增長9.9%,其中,財險賠付16.0億元,增長16.9%;人身險賠付19.9億元,增長4.7%。
九、科技、教育
教育事業穩步推進。9所普通高校當年招生4.2萬人,在校生13.3萬人,專任教師6490人。15所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3.9萬人,專任教師2292人。207所普通中學在校學生31.0萬人,專任教師25788人。512所小學在校學生30.8萬人,專任教師20377人。學齡兒童入學率、成人識字率均達到100%,小學畢業生升學率達到99.6%,初中升入普通高中升學率達到57.2%。
大班額問題有效緩解。新改擴建項目19處,新增班數155個,新增學位7455個,大班額比例降至10.2%。年內新增民辦學校8所,民辦中小學招生人數達14787人。
高新技術發展較快。2018年,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76.1億元,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2.9%。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比上年增長3.4%,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44.3%。全市凈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76家,總數272家。凈增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72家,總數290家。一滕新材料被評為第一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9家企業獲評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創新支撐不斷增強。全市新增院士工作站12家,省級工程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一企一技術”研究中心分別達到30家、60家、119家。獲科技成果獎120項,其中國家科技獎3項、省科技獎17項。9家企業被評為“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新注冊商標1.1萬件,新增中國馳名商標3件。發明專利申請數1869件,發明專利授權數407件,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3.82件,比上年增加0.36件。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欣欣向榮。擁有公共圖書館7個,文化館7個,美術館9個;88個鄉鎮(街道)全部建成綜合文化站,其中,國家一級站5個;100%村(社區)建成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省級以上文化產業示范基地14家,其中國家級1家。國有文物收藏單位33家,可移動文物6.5萬件(套),共17萬件。世界文化遺產3處,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15處、省級77處、市級144處。博物館41家,其中,非國有博物館32家,藏品44.9萬件。現有市級以上非遺項目405個,其中國家級11個、省級42個。各級開展文化惠民活動7.2萬場次,各類送戲下鄉演出3249場次,農村公益電影放映5.6萬場次,“全民閱讀”活動740場次,農家書屋出版物更新12.8萬冊。
廣電、檔案穩步發展。有線數字電視用戶130.1萬戶,比上年末增加0.4萬戶,增長0.3%;入戶率68.8%,提高0.2
個百分點;廣播人口綜合覆蓋率、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分別達到100%和99.6%。全市館藏檔案資料總量130.1萬卷(件),館藏資料26.2萬冊,專業檔案、照片檔案、音像檔案39.8萬卷(件、張、盤),提供查檔服務1.7萬人次、提供利用檔案資料4.2萬件次。
衛生服務水平持續提升。擁有衛生機構4523家,其中,醫院110家,衛生院69家。各類衛生機構擁有床位33210張,衛生技術人員(不含村衛生室)39395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14999人,注冊護士17793人。
群眾體育全面推進。新成立體育協會10個、俱樂部17個,市級單項協會發展到61個、俱樂部118個。全市鄉鎮、街道體育設施配建率100%、社區99%、行政村98.7%,鄉鎮、街道全部建立老年體協組織。社會體育指導員1.5萬人,超過總人口的2.5‰。獲山東省錦標賽金牌61.5枚、銀牌39枚、銅牌65枚。
學校體育健康發展。創建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試點縣1處,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17所,全國青少年網球特色學校6所,全省第十四屆學生運動會總成績第3名。“鄭潔杯”全國青少年網球賽落戶泰安,各縣市區建立教體結合體校4所、“三集中”體校3所。山東望岳足球隊獲得中國足球乙級聯賽參賽資格。
體育產業蓬勃發展。利用省、市產業引導資金480萬元,扶持體育企業5家、體育產業項目27個。第33屆泰山國際登山比賽被評為“2019年度全國體育旅游十佳精品賽事”。體彩銷量8.5億元。
十一、城鄉建設
城市品質不斷提升。泰城新拆除各類違規戶外廣告40余萬平方米;栽植各類喬木9萬余株;建成垃圾分類示范片區78個;岱廟廣場竣工啟用。實施泰城排水管網雨污分流改造,梳洗河、明堂河、芝田河等河流綜合整治有序推進,城區黑臭水體基本消除。完成國電供熱東線工程、國電高背壓改造項目,啟動實施泰城西部熱源項目一期工程。
道路交通暢通提升。實施城區11條道路建設,完成龍潭路與靈山大街路口渠化及道路改造,環山路東延、學院路、天平大街、長城西路竣工通車,擂鼓石大街貫通工程順利推進。濟泰高速、京臺高速改擴建等8個高速公路項目加快建設,青蘭高速泰安段提前半年建成通車。
村鎮建設全方位推進。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農村集中式生活垃圾處理覆蓋率達到100%;564個村完成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新創建美麗村居省級試點村4個,新建美麗鄉村155個。完成農村危房改造389戶,“利奇馬”臺風災后危房改造764戶;農村改廁1.4萬戶。
十二、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
環境保護成效凸顯。2019年SO2、NO2、PM10、PM2.5平均濃度分別為15μg/m3、34μg/m3、97μg/m3、53μg/m3,空氣優良天數189天。主要河湖大汶河、東平湖COD均值分別為15.5mg/L、15.7mg/L,氨氮均值分別為0.31mg/L、0.18mg/L,省控以上斷面消除劣五類水體。建成鄉鎮大氣監測站78個,城市大氣微站117個。統籌城鄉和地下地上水環境治理,提前全面完成32個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問題整治,238個行政村完成污水治理。
污染防治攻堅成效明顯。大力發展綠色能源,推廣潔凈煤15萬噸、節能爐具1萬套。固體廢物集中處置中心等15個危險廢物處置項目建成投運。落實河長制湖長制,完成中小型水庫除險加固、水毀修復等工程,大汶河防洪治理工程扎實推進,我市被評為“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大力發展生態畜牧業,推進種養結合,4個縣市區榮獲全國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示范縣。
安全生產形勢穩定。七個行業領域(農林牧漁業、采礦業、商貿制造業、建筑業、交通運輸和倉儲業、其他行業等)發生各類生產安全事故26起,死亡21人。億元國內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0.0079人。
減災救災有序推進。下撥各類自然災害救災資金1200萬元,救助困難群眾4186戶、55720人。災害民生綜合保險賠付203戶,賠付金額374.1萬元。
十三、人口、居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常住人口保持穩定。年末常住人口563.5萬人,其中城鎮人口349.4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62.0%,比上年度提高0.14個百分點。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完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等相關政策,全年實現10.9萬人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居民收支平穩增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690元,增長8.4%,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695元,增長7.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21元,增長9.8%。城鄉居民收入比(以農村居民為1)由上年的2.08縮小至2.02,城鄉收入比縮小0.06。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8102元,增長8.9%。其中,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2500元,增長7.9%;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2020元,增長9.9%。恩格爾系數為26.0%,比上年下降0.9%。
社會救助體系不斷完善。城市低保、農村低保標準分別提高到每人每月580元、430元,農村低保標準高于省定扶貧線,城鄉低保標準比例為1.35:1。城市特困和農村特困供養人員基本生活標準分別為每人每月825元、570元。機構養育孤兒、社會散居孤兒、重點困境兒童基本生活保障標準分別提高至每人每月1400元、920元、500元。新建城市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20處、農村幸福院21處,新增養老床位2000張。福利彩票銷量6.3億元,籌集公益金1.9億元。
社會保障水平顯著提高。收繳各項社會保險費110.4億元,下降1.1%。參加職工養老保險141.5萬人,收繳養老保險費83.5億元;參加居民養老保險278.6萬人,收繳居民養老保險費19.5億元;參加失業保險64.1萬人,收繳失業保險費2.8億元;參加工傷保險88.9萬人,收繳工傷保險費4.7億元;3個險種6個類別的社會保險費收繳率均達95%以上。發放各項社會保險金127.9億元,增長6.8%。
注:1、本公報中部分數據為初步統計數或快報數。
2、全市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人均生產總值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依據第四次經濟普查資料,省統計局對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初步核算數進行了修訂,修訂后2018年地區生產總值為2403.9億元。
3、全市檔案館統計數據不包括各部門,鄉鎮(街道)。
4、除特別說明外,增長百分數的對比期均為上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