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統計局
2020年,全市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按照“爭創一流、走在前列,奮力實現在魯西大地率先崛起”目標定位,深入實施“新時代興聊十大工程”,大力推進十二項攻堅行動和九大改革攻堅,積極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扎實做好“六穩”“六保”工作,全市經濟運行總體平穩,新舊動能轉換成效顯著,高質量發展態勢明顯,民生福祉全面增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新進展。
一、綜合
經濟運行穩中有進。初步核算,全市實現生產總值2316.8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2.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33.26億元,增長2.9%;第二產業增加值795.59億元,增長2.9%;第三產業增加值1187.99億元,增長2.6%。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4.4:34.3:51.3。
就業態勢保持良好。城鎮新增就業5.21萬人,其中失業人員再就業1.23萬人,困難人員就業3730人。發放創業擔保貸款13.12億元,扶持帶動就業1.46萬人。城鎮登記失業2.54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01%,均控制在省控目標4萬人和4.5%范圍內。
物價水平漲勢溫和。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3.1%,漲幅較上年擴大0.2個百分點。其中,鮮活食品價格上漲17.2%,服務價格上漲1.0%,能源價格下降4.9%。八大類消費品及服務項目價格“七升一降”。其中,食品煙酒價格上漲9.1%,其他用品和服務價格上漲5.2%,醫療保健價格上漲2.6%,教育文化和娛樂價格上漲2.2%,生活用品及服務價格上漲0.7%,衣著價格上漲0.4%,居住價格上漲0.3%,交通和通信價格下降3.5%。
表12020年聊城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指標名稱
以上年為100
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CPI)
103.1
食品煙酒
109.1
#糧食
103.2
鮮菜
115.7
畜肉
140.5
水產品
103.6
蛋
94.7
鮮果
91.7
衣著
100.4
居住
100.3
生活用品及服務
100.7
交通和通信
96.5
教育文化和娛樂
102.2
醫療保健
102.6
其他用品和服務
105.2
安全事故防控有效。全市各類生產安全事故25起,比上年下降74.5%;死亡10人,下降81.5%。未發生較大及以上生產安全事故。
二、重點戰略與改革創新
動能轉換成效顯現。《關于加快制造業強市建設的實施意見》加快落地,新能源汽車、先進有色金屬材料、精細化工及化工新材料3個產業集群入選省“雁陣形”集群,臨清軸承入選省十大特色產業集群。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家,實現“零突破”。入圍省瞪羚企業17家,創歷年新高。“四新”經濟增加值增長10.4%;占GDP比重29.85%,比上年提高2.14個百分點。“四新”投資增長49.7%,增速居全省第3位;占全部投資比重48.1%,比上年提高13.7個百分點,提高幅度居全省第3位。“十強”產業增加值增長5.3%;占GDP比重33.5%,比上年提高0.9個百分點。“十強”產業和九大產業集群投資分別增長33.7%和31.8%,增速比全部投資分別快26.9和25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總產值比重為42.03%,比上年提高9.8個百分點。現代服務業增長5.0%,占服務業比重52.7%,比上年提高1.4個百分點。
質量強市建設加快推進。中通客車、東阿阿膠、魯西化工等10家企業進入全省制造業高端品牌培育企業名單,聊城交運入選全省服務業高端品牌培育企業,冠縣交通設施商會獲批創建山東省優質交通安全設施基地,鳳祥股份有限公司獲得2020年度“泰山品質”認證。參與制修訂國際、國家、行業和省地方標準55項,13個標準化試點通過省級驗收,4個標準化試點示范項目獲批建設。全年新增國內注冊商標量1.49萬件,累計國內注冊商標有效量6.64萬件,增長25.2%。
改革開放持續深化。重點改革深入推進,8項改革經驗獲國家級領導人批示;企業開辦“4012”模式、“交房即辦證”等經驗全省領先;開發區改革任務基本完成;市屬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基本完善。山東鳳祥股份有限公司在港交所成功上市。“雙招雙引”成果豐碩。全市招商引資到位資金371.1億元;實際利用外資2.08億美元,增長187.4%,創歷史新高。強化區域合作,參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謀劃重大工程、重大項目497個;濟聊一體化發展達成“1+N”框架協議,首批確定合作事項20項;與北京市朝陽區、海淀區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并取得積極進展。
創新創業活力釋放。新增省級以上各類創新平臺44家,其中國家級眾創空間3家、技術創新中心2家、院士工作站2家、新型研發機構10家;聊城產業技術研究院正式掛牌運營;獲批籌建省級創新創業共同體1家,籌建市級創新創業共同體5家。全市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2374件,比上年增長28%,萬人有效發明擁有專利量3.91件;PCT國際專利申請量18件,增長200%。高層次人才取得新突破,新增高層次人才8人,其中省泰山產業領軍人才工程6人、省外專雙百計劃2人。
營商環境加速優化。推進電子證照應用改革,全面梳理許可證照,完成全審批業務領域73項行政許可事項、55類證照的證照模板信息采集、實體證照電子影像化、電子證照模板制作等工作。推進“一鏈辦理”改革、“一業一證”改革,實現大幅精簡材料、壓減環節、壓縮時限。全力打造企業開辦“零材料、零成本、零距離、零見面、一個環節辦理、最快20分鐘內辦結”的“4012”新模式。已為4.12萬家企業贈送印章,免費發放4000余套稅控設備,提供免費郵寄服務1萬余件次,通過“智能秒批”“全程網辦”辦結1萬余件,減少跑動2萬余次,辦理跨區域通辦172件,累計節省企業成本2900萬元。
三大攻堅卓有成效。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全市現有脫貧享受政策人口穩定實現“兩不愁三保障”和飲水安全,貧困人口年人均純收入增加到8889元,省扶貧工作重點村平均集體收入增加到11.28萬元。各級投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6.2億元,實施產業扶貧項目120個,帶動6萬余人實現增收。創新推動規模農場、就業工場“兩場同建”項目71個,帶動2600余名困難勞動力實現“家門口”就業。首創“遍訪找問題、解剖找癥結、掛牌促整改”三步工作法,實現扶貧領域問題動態見底清零。金融風險得到有效穩控,全年共處置化解不良貸款156.36億元,不良貸款余額較年初下降71.91億元,不良貸款率較年初下降3.32個百分點。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空氣質量優良天數224天,比上年增加48天;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PM2.5、PM10分別比上年改善12.6%、8.6%、15.3%;4個省控以上地表水考核斷面水質全面消除劣Ⅴ類水體,水質優良比例25%,7個在用的縣級以上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全部達到或優于Ⅲ類標準,達標率100%。
三、農業
農業發展更加穩固。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30.69億元,比上年增長3.1%。糧食生產喜獲豐收。糧食種植面積1210.76萬畝,比上年略增0.1%;單產465.72公斤/畝,增長1.9%;總產量563.87萬噸,增長2.0%。其中,小麥種植面積612.82萬畝、總產量278.10萬噸,分別增長-0.3%、2.7%;玉米種植面積585.39萬畝、總產量282.81萬噸,分別增長0.5%、1.2%。
蔬菜瓜果產量增加。蔬菜種植面積215.82萬畝,比上年增長0.9%;單產3997公斤/畝,增長3.2%;總產量862.58萬噸,增長4.1%。其中,食用菌產量12.45萬噸,增長21.3%。瓜果種植面積23.41萬畝,略減0.3%;總產88.07萬噸,增長0.1%。
畜牧生產恢復向好。年末,全市生豬存欄156.70萬頭、出欄190.57萬頭;家禽存欄9448.57萬只、出欄30423.39萬只;牛存欄6.73萬頭、出欄5.30萬頭;羊存欄79.56萬只、出欄101.72萬只。
農業高質量發展態勢明顯。新建國家級、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家、11家,營業收入過億元的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120家。年末,省級農業“新六產”示范縣3家、示范主體32家,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3個。市級以上產業園總數38個,高唐縣創建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莘縣創建為省級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創新電商銷售新渠道,新增1個“淘寶鎮”,4個“淘寶村”,“農村淘寶”對接項目實現縣域全覆蓋。農產品質量品牌進一步提升。“聊?勝一籌”品牌知名度進一步擴大,與海南農墾商貿物流產業集團簽訂蔬菜供銷合作協議。聊城市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展示交易(安圣)中心正式啟用,新增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加工企業2家、生產基地2處。新認證“三品一標”224個,增量居全省第1位。東阿黑毛驢被評為山東省第四批知名區域品牌。
四、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保持平穩。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3.4%。其中,輕工業下降1.4%,重工業增長4.9%。輕重工業之比由上年的27.2:72.8調整為22.5:77.5。工業用電量573.6億千瓦時,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為87.9%。
主要工業產品產量見附表。
表22020年主要工業品產量及增長速度
名稱
單位
產量
比上年增長%
小麥粉
萬噸
158.5
-4.4
飼料
萬噸
232.1
28.0
熟肉制品
萬噸
8.6
41.0
紗
萬噸
42.5
12.7
布
億米
4.6
4.5
毛機織物(呢絨)
萬米
172.1
-6.1
服裝
萬件
2218.6
-16.9
針織服裝
萬件
2116.7
-15.4
機制紙及紙板(外購原紙加工除外)
萬噸
99.3
7.8
硫酸(折100%)
萬噸
147.9
-4.0
燒堿(折100%)
萬噸
177.1
8.5
其中:離子膜法燒堿(折100%)
萬噸
163.9
92.1
碳化鈣(電石,折300升/千克)
萬噸
86.3
6.9
甲醛
萬噸
18.3
-9.0
合成氨(無水氨)
萬噸
59.8
-5.7
初級形態塑料
萬噸
79.6
6.6
聚碳酸酯
萬噸
16.0
-14.9
橡膠輪胎外胎
萬條
77.2
-15.1
水泥
萬噸
556.6
39.5
商品混凝土
萬立方米
795.2
68.1
石膏板
萬平方米
5572.8
4.5
瀝青和改性瀝青防水卷材
萬平方米
516.9
27.5
鋼化玻璃
萬平方米
186.8
17.2
石墨及碳素制品
萬噸
141.2
4.7
粗鋼
萬噸
176.6
5.7
鋼材
萬噸
1529.0
17.3
十種有色金屬
萬噸
203.0
0.0
精煉銅(電解銅)
萬噸
40.2
-0.5
氧化鋁
萬噸
454.1
6.9
原鋁(電解鋁)
萬噸
162.8
0.1
黃金
萬千克
1.2
-4.0
白銀(銀錠)
萬千克
26.2
46.4
銅材
萬噸
20.9
-0.5
鋁材
萬噸
178.0
4.0
金屬切削工具
萬件
691.1
-14.8
金屬密封件
萬件
514.8
-10.9
建筑工程用機械
臺
6873
82.6
紡織專用設備
臺
9032
41.8
大型拖拉機
臺
2393
14.6
中型拖拉機
臺
13220
-17.1
汽車
萬輛
2.3
-20.7
低速載貨汽車
萬輛
12.5
-35.9
變壓器
萬千伏安
32.1
-63.4
電力電纜
萬千米
36.7
28.8
光纜
萬芯千米
40.6
-59.8
工業效益大幅提升。規模以上工業利潤比上年增長39.6%,營業收入增長0.9%。營業收入過10億元的企業55戶,其中過50億元的企業11戶。
建筑業發展平穩。建筑業總產值292.1億元,比上年增長3.6%;竣工產值167.5億元,增長14.3%;簽訂合同額685.1億元,增長0.3%。
五、服務業
服務業支撐有力。服務業實現增加值1187.9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2.6%;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1.3%,比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4.7%。規模以上服務業營業收入下降7%。新興行業保持較快增長,高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12.7%,其中專業技術服務業的高技術服務、環境監測及治理服務分別增長55.5%、35.3%。
旅游復蘇提振有效。全年共接待國內外游客1757.8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130.3億元,分別恢復至上年水平的64.9%和57.5%。
交通運輸能力明顯增強。年末,公路通車里程2.11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74公里、普通國省道1184公里、縣鄉道4386公里、村道1.5萬公里。城際公交化改造積極推進。高唐至濟南城際公交開通試運行;大力實施建制村通客車通公交,現有建制村全部實現通客車,其中農村客運公交化改造比例98%。年末,全市營業性運輸車輛11.46萬輛,其中營運載貨汽車10.7萬輛、載客汽車1011輛、巡游出租車2829輛、公交車3484輛。
六、固定資產投資
投資結構繼續優化。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6.8%。三次產業投資結構調整為3.0:25.7:71.3,第二產業投資占比較上年提高3.5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增長75.8%;占工業投資比重45.2%,比上年提高13.5個百分點。
房地產投資趨緩。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303.7億元,比上年下降15.7%。本年到位資金444.7億元,下降1.6%。商品房銷售面積649.4萬平方米,增長21.3%。其中,住宅銷售面積533.1萬平方米,增長21.5%。
七、國內貿易與對外經濟
消費市場承壓奮進。社會消費品零售額801.04億元,比上年下降3.2%。從季度看,一季度下降18.3%,二季度降幅明顯收窄,三季度當季增速轉正,四季度超過疫前水平,增長7.6%。從消費類型看,商品零售748.80億元,下降2.3%,餐飲收入52.24億元,下降13.9%。從消費區域看,城鎮市場消費品零售額604.04億元,下降3.4%;鄉村市場消費品零售額196.85億元,下降2.5%,鄉村市場快于城鎮市場0.9個百分點。
消費升級態勢明顯。在限額以上企業商品零售額中,糧油、食品類商品零售額比上年增長6.8%;新能源汽車零售額增長90.0%;家具類零售額增長72.3%;可穿戴智能設備零售額增長27.2%;建筑及裝潢材料類零售額增長16.3%。新消費模式快速發展。受疫情影響,“宅經濟”推動新型消費模式快速發展,全市限上批發和零售業通過互聯網實現的商品零售5.76億元,增長77.9%,快于限額以上單位零售額增速82.8個百分點。
對外貿易結構優化。進出口總值404.21億元,比上年下降1.0%。其中出口總值227.45億元,增長10.2%;進口總值176.77億元,下降12.4%。實際利用外資2.08億美元,增長187.4%,增速居全省第1位。境外投資實現高速增長,完成實際對外投資額1.9億美元,增長176%,增速居全省第2位。
八、財政、金融和保險
財政收支保持穩定。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01.97億元,比上年增長2.7%。其中,稅收收入144.76億元,增長0.8%;非稅收收入57.21億元,增長8.0%;稅收占財政收入的比重為71.7%。公共財政預算支出466.03億元,增長9.1%。其中教育支出增長13.3%,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增長26.2%,衛生健康支出增長17.4%,交通運輸支出增長26.5%。
信貸規模持續擴大。年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4366.34億元,比年初增加484.48億元。其中住戶存款余額3100.81億元,比年初增加416.45億元。各項貸款余額2885.84億元,比年初增加240.49億元。其中中長期貸款827.99億元,比年初增加130.41億元。
保險領域運行穩健。實現保費收入129.12億元,比上年增長7.7%。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39.04億元,增長6.2%;人身險保費收入90.08億元,增長8.4%。承保金額7.22萬億元,比上年下降23.5%。累計賠付支出金額39.91億元。其中,財產險賠付支出25.53億元,人身險賠付支出14.38億元。
九、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扎實推進。加快幼兒園建設步伐,新建幼兒園65所并全部完工;開展城鎮居住區配套幼兒園專項整治工作,新增普惠性學位2.67萬個。加速化解大班額項目建設,新建改擴建中小學23所,全面完成城鎮普通中小學56人及以上大班額清零任務。成功舉辦全國職業教育賦能聊城先進制造業暨職教專家進企業現場會,400名全國各地職教專家參會。
全民健身深入人心。成功舉辦第十屆全民健身運動會、美麗鄉村趣味運動會等大型賽事活動。全民健身事業基礎不斷夯實,新建社會體育足球場地41塊。積極參加省第十屆全民健身運動會線上和線下比賽14項,多個項目組別獲得一等獎,龍舟包攬兩項冠軍,乒乓球男單獲得冠軍;參加山東省錦標賽、冠軍賽,獲得武術套路冠軍賽第五名,在舉重錦標賽中獲3項冠軍。
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加快推進,全市現有文化館9個、圖書館8個、博物館17個、美術館7個,鄉鎮綜合文化站136個、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5783個。文化惠民深入人心,全年共舉辦各類公益群眾文化活動5934場,“戲曲進鄉村”演出7242場,放映農村公益電影5.48萬場。現有文物保護單位419處,其中國家級13處、省級74處、市級128處,世界文化遺產1處,實施大運河遺產會通河臨清段會通閘、臨清閘保護修繕工程,光岳樓安防工程等50多項文保工程。文藝精品創作成果豐碩,茌平區山東梆子劇團編排的扶貧現代戲《承諾》入選2020年全國基層戲曲院團網絡會演和“2020年脫貧攻堅主題戲劇作品晉京展演”劇本遴選;冠縣文化館創作的歌曲《村官謠》入選2020年度山東省群眾藝術優秀新創作品名單。
醫療健康質量大幅提升。疫情防控成效顯著,在全省率先實現新冠肺炎住院病例清零且患者零死亡、醫務人員零感染,核酸日檢測能力由不足千份增加到十萬余份,負壓救護車實現由零到16輛的飛躍,全省新冠肺炎疫情處置應急演練在聊城舉行。公共衛生體系建設邁上新臺階,率先在全省提出并實現省級健康促進縣(市、區)全覆蓋;連續9屆被評為“全國無償獻血先進市”,連續4次通過全國衛生城市評審。國家衛健委千縣萬鎮中風識別行動示范基地建設現場會在聊城召開。年末,全市有三級甲等醫院4所、三級乙等醫療機構5所、二級甲等醫院16所。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大幅提升,創新將115個衛生院改擴建項目、316個村衛生室改造提升項目、8070臺套設備購置項目申報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提升項目,入選山東省“補短板強弱項培育新的增長點重點項目庫”。
十、民生保障
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88元,比上年增長4.1%;人均消費支出14204元,增長2.8%。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036元,增長2.8%;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7695元,增長2.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18元,增長6.1%;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1073元,增長2.4%。
城鄉建設持續提升。鄭濟高鐵全線進入架梁階段;雄商高鐵可研報告獲國家發改委批復;聊邯長高鐵可研報告編制加快推進;高東高速建成通車。新建改建城市道路98條,市城區打通“斷頭路”23條、主體完工橋梁12座。住房條件日趨改善,開工棚戶區改造1.16萬套、基本建成1.06萬套,改造老舊小區64個;改造農村危房277戶、核驗國標省標貧困戶住房安全7萬余戶、排查農村房屋167萬戶。改造農村戶廁10046戶、建設農村公廁902個,改廁滿意度列全省第4。創建城鄉環衛一體化示范村631個,在全市推廣完全市場化運行模式,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率100%。
社會保障體系日趨完善。各項社會保險基金征繳總額116.75億元,按時足額撥付各項社保待遇113.84億元。年末,全市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396.3萬人,基金收入114.51億元,為24.03萬名離退休職工發放離退休費94.79億元、為96.83萬名60歲以上城鄉居民發放基礎養老金15.57億元;失業、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為42.95萬人、63.17萬人。連續16年調整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16.6萬名企業退休人員月人均增資161元;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提高到每人每月142元;失業保險金標準從最低工資標準的80%(1240元)提高到90%(1395元),月人均增資155元。社會救助標準不斷提高,城鄉低保標準分別比上年增長8%、14%,城鄉特困生活保障標準分別提高到每人每月1026元和644元;享有低保、特困政策保障人數11.75萬人,其中脫貧享受政策涵蓋7.3萬人。養老服務有效供給持續擴大,新增養老床位3060張,新建社區日間照料中心21處、敬老院改造提升10處,新增1家超過2000個床位的大型養老機構陽谷伏城頤養中心。失能特困人員集中供養率53%。
注:1.本公報中資料均為初步統計數(快報數)。
2.全市生產總值和各產業增加值的絕對數為現價,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
3.2020年開展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人口相關數據將通過《聊城市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進行公布。
4.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指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工業法人企業。
5.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一是指轄區內年營業收入1000萬元及以上或年末從業人員50人及以上服務業法人單位。包括: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教育,衛生和社會工作;以及物業管理、房地產中介服務、自有房地產經營活動和其他房地產業等行業。二是指轄區內年營業收入500萬元及以上或年末從業人員50人及以上服務業法人單位。包括: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
6.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包括城鎮和農村各種登記注冊類型的企業、事業、行政單位以及城鎮個體戶計劃總投資500萬元及以上的建設項目投資,有開發經營活動的全部房地產開發經營業法人單位開發項目投資。
7.限額以上企業(單位)是指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批發業企業(單位)、500萬元及以上的零售業企業(單位)、200萬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飲業企業(單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