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州市統計局
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市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決落實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做好“六穩六保”,踐行“七富七強”,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富強濱州建設呈現全面起勢、整體成勢的良好局面。經濟運行逆勢上揚,動能轉換明顯加快,人民福祉水平持續提升,社會大局和諧穩定,“十三五”實現圓滿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進展和歷史性成就。
一、綜合
經濟實力穩步提升。初步核算,2020年全市生產總值為2508.1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3.7%。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243.15億元,增長2.7%;第二產業增加值1021.56億元,增長3.1%;第三產業增加值1243.40億元,增長4.4%。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9.7:40.7:49.6,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上年提升1.3個百分點。
圖1三次產業結構
物價溫和上漲。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2.4%。其中,消費品價格上漲5.0%,食品價格上漲12.3%,衣著價格上漲1.8%,生活用品及服務價格上漲0.2%,教育文化和娛樂價格上漲2.6%。
市場主體活力增強。市場主體新登記7.54萬戶,總量突破40萬戶,分別比上年增長6.7%、14.9%。其中,民營經濟市場主體新登記7.51萬戶,總量達39.56萬戶,分別增長6.7%、15.0%;各類企業新登記2.92萬戶,總量12.42萬戶,分別增長19.2%、21.9%。
圖22016-2020年全市各類市場主體實有戶數發展情況
二、重點戰略
新動能發展強勁。改造提升傳統動能,工業技改投資比上年增長66.6%,高出固定資產投資58.8個百分點。培育壯大新動能,“四新”投資再創新高,比上年增長52.7%,“十強”產業投資高速增長,比上年增長38.1%。產業結構轉型邁出新步伐,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1.8%,高出全部規模以上工業8.2個百分點,裝備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9.4%,拉動全市工業增長1.2個百分點。
三大攻堅成效顯著。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成效顯著,不良貸款余額、不良貸款率大幅下降,金融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牢牢守住了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風險的底線。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就,596個扶貧工作重點村全部退出,8.1萬脫貧享受政策人口脫貧質量穩定提升。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空氣細顆粒物(PM2.5)、可吸入顆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均值分別為49微克/立方米、81微克/立方米、16微克/立方米、37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幅度分別為7.5%、11.0%、15.8%、5.1%。優良天數達到235天,比上年增加29天。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100%,近岸海域優良水體(一、二類水質)比例67.7%。
招商引資成果豐碩。調整優化“10+5”招商專班,落實“指揮部+專班”和“五個一”項目推進機制。組織參加儒商大會、開展渤海科創大會、世界500強連線和黨政主要領導帶隊招商等系列活動,推動魏橋輕量化基地、美國空分等一批產業鏈大項目落地,黨政主要領導帶隊招商內資、外資總額均居全省第3位。全年實際到位市外資金突破650億元;實際到賬外資3.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66.0%。
創新驅動加速加力。知識產權工作邁上新臺階,專利申請總量10009件、授權總量7496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1912件、授權量760件。PCT國際專利申請72件。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7.03件。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登記科技成果380項。5項科技成果獲得省科技進步獎,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1項,二等獎以上數量創歷史新高。技術合同成交額78.56億元,比上年增長450.53%。新增省級技術轉移服務機構1家,實現零突破。
質量強市穩步實施。完成省級以上品牌370個,比上年增長85%,其中創建高端品牌數量已達83個。1家企業再次入圍“世界品牌500強”,比上年提升5個位次。1家企業入圍“亞洲品牌500強”榜單。2家企業入圍“中國500最具品牌價值”榜單。“沾化冬棗”連續3年入圍全國地標農產品100強,品牌價值達56.11億元。8家企業入圍2020年山東省民營企業品牌價值100強,品牌價值812.1億元。獲批國家級、省級試點示范項目立項6項,建設完成全國第一批消費品標準化試點等標準化試點項目31項。參與制修訂國際標準3項,國家標準和地方標準51項。
三、農業
農業經濟保持增長。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82.78億元,比上年增長3.0%。其中,農業產值202.61億元,林業產值12.69億元,牧業產值125.01億元,漁業產值93.13億元,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49.33億元,分別增長2.9%、6.7%、2.1%、3.0%和5.7%。糧食總產量370.23萬噸,比上年增長3.0%,單產420.6公斤/畝,比上年增長2.7%。蔬菜瓜類總產量238.96萬噸,比上年增長0.2%;水果總產量75.02萬噸,比上年下降1.3%。豬牛羊禽肉產量45.04萬噸,比上年下降13.6%;禽蛋產量(不含小品種)27.51萬噸,比上年增長34.4%;牛奶產量10.92萬噸,比上年增長142.1%。水產品總產量50.16萬噸,比上年增長3.9%,其中海水產品33.78萬噸,淡水產品16.38萬噸,分別比上年增長4.3%和3.2%。
農業現代化建設加快推進。共有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96家,其中國家級5家,省級78家(含國家級)。農業機械總動力498.47萬千瓦,爭取中央農機購置補貼資金7200萬元,補貼農機具5978臺(套)。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9049個,新認證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66個,全年“三品一標”總數達到554個。
水利會戰成果顯效。2019—2020年度冬春水利會戰累計完成投資78.47億元,實施了49項省重點水利工程建設,完成骨干河道治理260公里,除險加固病險水閘21座、水庫6座,實現了對全市骨干河道全流域、全覆蓋治理;治理水土流失10.5平方公里;襯砌引黃灌區渠道74.62公里;完成農業水價綜合改革104萬畝;改善農村飲水安全人口68.21萬人。
四、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企業規模不斷擴大。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工業法人企業)1211家。其中,年營業收入過50億元的企業39家,過100億元的企業9家(獨立法人企業)。
工業發展穩中向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3.6%,從三大門類看,采礦業增長2.7%,制造業增長2.9%,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長6.9%。產銷銜接良好,工業企業產銷率達99.4%。全年重點監測的24種工業產品中,有15種產品產量實現增長,增長面為62.5%。
工業企業經濟效益企穩回升。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營業收入7406.79億元,比上年下降1.3%;利潤278.23億元,比上年增長49.3%。工業企業虧損面為24.77%,比上年下降5.86個百分點。
建筑業實力不斷增強。具有總承包和專業承包資質的建筑業企業364家,比上年增加57家。實現建筑業總產值215.0億元,比上年增長5.4%,其中建筑工程產值185.2億元,比上年增長6.2%。房屋施工面積1270.2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2.0%。
五、服務業
服務業支撐作用明顯。服務業實現增加值1243.4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4.4%,占全市生產總值(GDP)比重為49.6%,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4.2%。規模以上服務業營業收入比上年增長6.4%,營業利潤比上年增長34.9%。新興行業保持較快增長,新一代信息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21.1%,高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14.5%。
郵電行業發展迅速。郵政行業業務收入(不包括郵政儲蓄銀行直接營業收入)累計完成13.86億元,比上年增長21.47%;郵政行業業務總量累計完成26.68億元,比上年增長26.72%。其中,全市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9693.39萬件,增長27.44%,快遞業務收入累計完成8.55億元,增長29.29%。年末固定電話用戶32.18萬戶,比上年增長4.82%,移動電話用戶453.82萬戶。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達136.38萬戶,比上年增長1.13%。
交通運輸穩定運行。公路客運量345萬人,比上年下降67.14%;公路客運周轉量29588萬人公里,比上年下降71.86%。全社會公路貨運量10829萬噸,比上年下降8.53%;公路貨物周轉量3328620萬噸公里,比上年下降8.42%。全社會港口吞吐量3979萬噸,比上年增長2.5%;港口貨物周轉量54554萬噸公里,比上年增長14.24%。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17262公里,營運客、貨車輛合計71006輛。
六、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平穩增長。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7.8%,其中民間投資增長7.2%。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增長242.8%;第二產業投資增長25.2%,其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增長3.8倍,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增長2.3倍,計算機通信和其它電子設備制造業增長1.3倍;第三產業投資下降8.6%。分領域看,工業投資增長24.6%,基礎設施投資增長31.6%。
房地產市場平穩運行。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166.52億元,比上年下降13.59%,其中住宅144.96億元,下降13.93%。房屋竣工面積187.71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44.32%,其中住宅147.96萬平方米,下降48.25%。商品房銷售面積442.90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5.69%,其中住宅412.85萬平方米,增長20.28?%。
七、消費市場
消費市場加速回暖。受疫情影響,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下降17.5%,上半年下降11.2%,前三季度下降4.5%,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17.9億元,比上年增長1.1%,呈逐季恢復態勢。從經營單位所在地看,城鎮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74.2億元,增長1.0%,鄉村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3.8億元,增長1.2%,快于城鎮0.2個百分點。餐飲市場受疫情沖擊嚴重,全年餐飲收入64.3億元,下降4.8%,商品零售653.6億元,增長1.7%,高于餐飲收入6.5個百分點。
新型消費增勢明顯。升級類商品需求旺盛,限額以上可穿戴智能設備、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零售額分別比上年增長13.3%、70.1%、201.1%。限額以上單位通過公共網絡實現的商品零售額2.2億元,比上年增長128.0%,占限額以上單位零售額的比重為1.29%。
八、對外經濟
對外貿易保持相對穩定。全年實現進出口總額817.5億元,比上年下降6.6%。其中,出口327.4億元,增長5.1%;服務貿易總額111.6億元,增長17.5%。從產品結構看,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分別增長60.6%、14.3%。鋁礦砂、大豆進口量與上年持平,原油進口量增長145.6萬噸。從對外貿易主體看,有外貿實績企業820余家,全年新增進出口實績企業180家,民營企業進出口523.1億元。
圖32016-2020年貨物進出口總額
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全市已與“一帶一路”沿線40多個國家開展了經貿合作,有370余家企業在沿線國家進行投資、經貿活動,對“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實現進出口額241.9億元,比上年增長3.8%。
九、財政金融
財政稅收支撐有力。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52.79億元,比上年增長4.0%,其中稅收收入181.97億元,增長3.6%;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重為72.0%。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447.51億元,比上年增長18.2%,其中民生支出364.18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重為81.4%。
圖42016-2020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
金融市場健康發展。年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合計存款余額3442.6億元,比年初增加484.7億元,增長16.38%。其中住戶存款余額1996.5億元,比年初增加289.3億元,增長16.95%;非金融企業存款余額1068.7億元,比年初增加186.4億元,增長21.13%。年末本外幣合計貸款余額2904.1億元,比年初增加221.4億元,增長8.25%。其中,住戶貸款余額941.2億元,比年初增加160.5億元,增長20.55%;企事業單位貸款余額1958.2億元,比年初增加57.4億元,增長3.02%。
圖52016-2020年本外幣存貸款余額
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穩步推進。2020年,濱化股份、魯北化工、中國宏橋等通過定向增發、發行各類債券、票據直接融資總額109億元;鴻遠新材、鄉野農業、達信農牧等24家企業在區域股權交易場所掛牌;達民化工獲準在“新三板”掛牌;全市證券交易賬戶達到25.09萬戶,全年實現交易額2816億元。
保險市場穩步發展。全行業實現保費收入119.75億元,比上年增長2.88%,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35.78億元,人身險保費收入83.97億元。全行業全年支付賠款與給付38.04億元,比上年增長13.51%,其中財產險支付賠款23.84億元,人身險支付賠款與給付14.2億元。疫情發生以來,為我市抗疫一線人員提供風險保障160億元。累計支付長期護理費1653余萬元,賠付1.14余萬人次。
十、科學技術
推動高新技術產業持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達到40.58%,比上年提高9.58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產值比上年增長24.39%。分兩批共推薦申報高新技術企業150家,申報數量比上年增長47.06%;新增高新技術企業77家,總量達到244家,分別比上年增長81.39%、46.70%;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達438家,比上年增長141.99%。獲批鄒平國家高端鋁材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成為2020年我省唯一一家獲批的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
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取得新進展。山東省先進鋁基材料與技術重點實驗室獲批籌建,為“十三五”期間我市首家省級重點實驗室;山東省特殊鋼新材料技術創新中心獲批籌建,為我市第二家省級技術創新中心。新培育12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市級新型研發機構達到14家。新認定市級重點實驗室2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8家,全市重點實驗室達到49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達到143家。獲批國家備案眾創空間1家,推薦申報國家專業化眾創空間1家、省級備案眾創空間3家。
大力推進科技人才計劃。“創業齊魯共贏未來”大賽入選3項,泰山科技創業類擬入選4項。擁有獨立科研機構12家,獨立科研機構從事科技活動人員156人,其中高級工程師64人。
十一、民生保障
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9718元,比上年增長4.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582元,增長3.2%,其中工資性收入增長3.4%,經營凈收入增長3.1%,財產凈收入增長3.3%,轉移凈收入增長2.5%;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4635元,比上年增長1.0%,其中教育文化娛樂、醫療保健支出增幅最高,分別為3.9%和2.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8496元,增長5.8%,其中工資性收入增長5.7%,經營凈收入增長5.8%,財產凈收入增長6.0%,轉移凈收入增長6.1%;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2321元,比上年增長3.0%,其中醫療保健、交通通信支出增幅最高,均為5.0%。
圖62016-2020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就業形勢持續穩定。城鎮新增就業3.64萬人,完成目標任務的112.6%;期末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實有1.72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48%,均低于目標范圍。發放公益性崗位補貼3748.35萬元,解決1.69萬人就業問題。在全省率先啟動穩崗返還工作,共為4720家企業發放穩崗返還補貼9082.53萬元,實現符合條件企業政策全覆蓋,涉及職工26萬余人。強力推進失業保險擴圍工作,全市申領通過13.2萬人,發放失業保險資金2.1億元。失業保險基金收入21797.71萬元,失業保險基金支出48078.86萬元,共為6827名失業人員發放失業保險金6709.54萬元。
城鄉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89.68萬人(含離退休人員21.35萬人),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198.46萬人。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入75.55億元,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支出75.62億元。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67.91萬人,當期基金收入24.09億元,基金支出20.62億元;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315.09萬人,基金籌資總額25.84億元,基金支出25.26億元。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政策范圍內住院報銷比例為82.23%;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政策范圍內住院報銷比例為62.74%。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進。市主城區新建過街天橋3座、公廁26座,建設大件垃圾及裝修垃圾分揀中心1處,有害垃圾存貯中心1處,新增亮化設施26038套、路燈1201盞,改造節能路燈5915盞,安裝單燈智能控制器2900套。全市新增城市綠地面積121.23萬平方米,新增城市綠道174.15公里;深度保潔面積1860萬平方米,深度保潔率達62%。
住房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實施老舊小區改造438個,惠及4.32萬戶居民;開工建設安居工程1032套,開工率112%;實施農村危房改造2517戶。棚戶區新開工5612套,基本建成2025套;主城區完成38個城中村拆遷協議簽訂,27個村居已拆除完畢,14個安置區開工建設;住房租賃補貼在保家庭587戶,發放補貼資金213.7萬元。
安全生產形勢總體平穩。生產安全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比上年下降41.7%和44.0%,實現了事故起數、死亡人數“雙下降”。未發生較大及以上生產安全事故。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為0.0056,十萬人工礦商貿企業就業人員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為0.18,道路交通萬車死亡率為0.84。
十二、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優先發展。全面完成控輟保學、大班額、配套園整治“三個清零”目標任務。投資11.6億元新建改擴建學校8所、幼兒園101所,新增學位2.83萬個;完成配套園整治任務128處;投資1.89億元改善學校27所。在全省率先上線“空中課堂”,44.9萬名學生停課不停學,1462所學校、幼兒園平穩開學。設置名師崗位657個,在全省率先定向委托培養師范生和初中起點五年制專科幼師688人。校企合作企業298家,建立實訓基地1040個,“訂單式”冠名班156個,“訂單式”就業學生占比32.8%。課后服務實現小學全覆蓋,24萬名學生受益,解決“接送難”“監管難”問題。
文化事業繁榮興盛。全市擁有藝術表演團體8個,文化館8個,公共圖書館8個,國家綜合檔案館8個,專業檔案館1個,國有博物館9個,非國有博物館9個;電影放映單位8個,市級廣播電臺1座,市級電視臺1座,縣級廣播電視臺7座,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100%,電視臺綜合人口覆蓋率100%。
體育事業蓬勃發展。全年組織開展各級各類健身賽事活動3000余項次,線上線下累計參加人數達50余萬人次,全市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口比例38%。我市運動員在全國比賽中,獲得金牌6枚、銀牌2枚、銅牌6枚;在全省比賽中,獲得金牌43枚,銀牌40枚,銅牌46枚;并成功舉辦了手球、摔跤、羽毛球3個項目的省冠軍賽。全市建成縣級以上主城區“10分鐘健身圈”;縣鎮村“三二一”工程實現全覆蓋;對1045個行政村健身設施提檔升級。社會體育指導員達24847人,占總人口數6‰。
氣象綜合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共開展人工影響天氣作業295作業點次,其中防雹作業175作業點次,增雨作業120作業點次,發射炮彈3502發,火箭彈87枚。重點做好了5~6月強對流、8月連續暴雨、冬季寒潮的預報服務;啟動氣象災害暴雨Ⅲ級應急響應1次、寒潮Ⅲ級應急響應2次。氣象臺晴雨預報準確率91.48%,最高溫度預報準確率86.55%,最低溫度預報準確率83.99%。
注:1.本公報中數據均為初步統計數,部分數據因四舍五入影響,存在總計與分項合計不等情況。
2.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3.按照魯政辦字〔2019〕194號文件要求,2020年開展畜牧業統計調查數據歸口管理工作,調查制度方法發生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