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會員中心
   
統計年鑒年度索引: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統計年鑒分省、行業總索引 ]
統計公報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統計公報分省總索引 ]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統計公報 > 山東

濟南市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時間:2022-03-08 14:46:03 來源:濟南市統計局 作者: 點擊:1357次

濟南市統計局   國家統計局濟南調查隊

(2022年34日)

 

2021年,在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下,全市各級各部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對濟南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錨定“走在前列、全面開創”“三個走在前”總遵循、總定位、總航標,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機遇,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加快落實“強省會”戰略,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力推進“六穩”“六保”政策落地見效,經濟社會穩定健康發展,主要指標處于合理區間,呈現穩中向好、量質齊升態勢,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

一、綜合

初步核算,全年全市生產總值[2]11432.2億元,比上年增長7.2%,兩年平均增長[3]6.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08.8億元,增長7.1%,兩年平均增長4.6%;第二產業增加值3964.1億元,增長3.6%,兩年平均增長5.3%;第三產業增加值7059.4億元,增長9.2%,兩年平均增長6.4%。三次產業構成比為3.6:34.7:61.7。

 

年末常住人口933.6萬人,比上年末增長1.0%。其中,城鎮常住人口692.8萬人,占總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74.2%,比上年末提高0.75個百分點。戶籍人口816.6萬人,增長1.2%。全年申報出生率8.2‰,申報死亡率5.5‰,人口自然增長率2.8‰。

全年新增城鎮就業17.8萬人,比上年增長9.2%,超額完成全年14萬人的目標任務。

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上漲1.5%,比上年縮小0.9個百分點,保供穩價成效顯著。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同比指數整體趨勢微漲后逐步回穩,環比指數漲幅基本保持穩定。

 

黃河重大國家戰略落地見效。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加速崛起,中科新經濟科創園38棟建筑主體封頂,濟南先進動力研究所投入運營并完成20兆瓦燃氣輪機點火試驗,填補國內技術空白。新能源乘用車及零部件產業園項目落地智能制造產業園,光大照明智慧產業園建成投產。黃河體育中心、山大二院北院區、省實驗中學鵲華校區順利推進。“萬里黃河第一隧”——濟南黃河濟濼路隧道提前建成通車,鳳凰大橋正式通車。

動能轉換提檔加速。“四新”經濟成為增長重要引擎,“四新”經濟增加值達到4306.2億元,占GDP比重為37.7%,比上年提高1.6個百分點。“四新”經濟領域投資不斷提速,其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投資增長2倍以上,衛生和社會工作投資增長1倍以上。“智造濟南”賦能工業升級,規模以上工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7.2%,高于規模以上工業11.3個百分點,對增長的貢獻率為49.9%。規模以上工業高端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3.5%,重點產品工業機器人、光纜產量分別增長25.6%、68.7%。“濟南造”首列地鐵列車下線,8英寸高功率半導體順利通線。服務業新經濟蓬勃發展,規模以上高技術服務業實現營業收入1077.8億元,增長21.8%,高于規模以上服務業1.9個百分點。現代服務業[4]實現增加值4202.7億元,增長8.5%,占服務業增加值比重為59.5%。

“六穩”“六保”扎實推進。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22件民生實事圓滿完成,發放穩崗補貼1.4億元。改造老舊小區624萬平方米、惠及居民6.75萬戶。財政金融支撐有力,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突破千億元大關,民生支出占比達到79.8%,獲批建設全國首個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對外開放門戶作用增強,全年開行中歐班列764列次,增長41.0%。新開通國際(地區)航線4條,濟南機場國際(地區)貨郵吞吐量6.0萬噸,增長45.4%。市場主體活力進一步提升,總量達到145.5萬戶,“四上”企業[5]數量達到12001家。成功舉辦首屆國際糧食減損大會,發出了“濟南倡議”,堅決守牢糧食安全底線,農業生產形勢穩定。重點行業產業鏈供應鏈運行順暢,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流動資產合計增長9.3%,總資產周轉比上年加快3.7天,產成品存貨下降11.4%,產成品存貨周轉比上年加快2.7天。

二、農業、農村

農業穩步增長。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758.4億元,比上年增長8.4%。其中,農業總產值502.0億元,增長4.0%;畜牧業總產值171.0億元,增長23.4%。農林牧漁業增加值427.9億元,增長7.1%。

 

糧食生產喜獲豐收。糧食播種面積、單產、總產實現“三增”,全年糧食播種面積725.4萬畝,比上年增加4.8萬畝,增長0.7%;糧食平均單產404.0公斤/畝,增加0.5公斤/畝,增長0.1%;糧食總產量58.6億斤,增加0.5億斤,增長0.8%。

“菜籃子”供保能力穩中有升。全年新建“菜籃子”保供園區29個,直通車達到287輛,完成新改擴建生豬養殖場項目32個。蔬菜總產量691.8萬噸,比上年增長2.7%;油料總產量6.6萬噸,下降3.2%;水果總產量61.9萬噸,下降2.1%。

 

林業平穩發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積0.6萬公頃,森林撫育面積0.3萬公頃,建設生態廊道91公里、綠道170公里,綠化黃河堤防淤背區4466畝。創建市級綠化示范村100個,創建全國森林康養基地試點建設單位3家,省鄉村林場3家。

畜牧業生產穩中向好。全年生豬出欄192.0萬頭,肉產量15.4萬噸,比上年增長20.4%;牛出欄13.8萬頭,肉產量2.9萬噸,增長37.1%;牛奶產量42.1萬噸,增長1.6%;羊出欄126.8萬頭,肉產量1.9萬噸,增長20.5%;禽肉產量7.2萬噸,禽蛋產量30.5萬噸,增長11.0%。水產品產量1.4萬噸,增長5.8%。

特色農產品品牌知名度提升。省級以上農業知名品牌達到50個,全市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泉水人家”授權產品達到230個,新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165個。長清茶葉、章丘大蔥、萊蕪生姜、仁風西瓜、曲堤黃瓜、歷城草莓等特色農產品不斷發展向好。全年全市茶葉產量59.0萬公斤,大蔥74.0萬噸,生姜31.5萬噸,西瓜29.5萬噸,黃瓜115.6萬噸,草莓8.3萬噸。

現代高效農業發展較快。全現代高效農業增加值70.7億元,比上年增長18.8%,增速比上年提高0.3個百分點,現代高效農業增加值占農林牧漁業增加值比重16.5%,提高1.6個百分點。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初見成效。產業發展深度融合,新建市級田園綜合體5個,總數達到11個,新認定市級以上示范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03家,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到492家,10家企業入選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家庭農場發展到7258個,農民專業合作社11780家。致力打造“中國北方種業之都”,全國種子“雙交會”永久落戶濟南。建成省市兩級種質資源庫,入庫種質資源5萬余份,全市持證農作物良種企業數量達到75家,比上年增加6家,工廠化蔬菜年育苗量突破10億株。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做好困難群眾幫扶工作,投入銜接補助資金6.3億元。全面強化兜底保障,18萬余名困難群眾納入救助保障范圍。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運行平穩。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2746.0億元,比上年增長5.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9%,分經濟類型看,公有制經濟下降0.2%,非公有制經濟增長9.8%分輕重工業看,輕工業增長15.7%,重工業增長3.2%。41個大類行業中,31個行業實現增加值同比增長,增長面為75.6%,比上年提高19.5個百分點。增加值占比超過1%的17個大類行業中,13個行業保持增長,12個行業增速領先全市平均水平,9個行業增速高于10.0%。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增長7.6%,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為54.7%。

企業經營狀況穩定。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營業收入8335.8億元,比上年增長10.0%利潤總額382.7億元,下降7.6%;營業收入利潤率為4.6%。41個大類行業中,營業收入超百億的行業達到15個,合計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比重為91.5%。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汽車制造業營業收入超過千億規模。

 

工業產品供應充足。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產品產銷率為97.4%。所生產的296種工業產品中,有181種產品產量實現增長,增長面為61.1%。其中,增幅超過20%的產品有82種,占比為27.7%,比上年提高1.7個百分點。光纖、集成電路、液晶顯示實現1倍以上增長,數控金屬切削機床、光纜、充電樁產量實現50%以上增長。

 

建筑業平穩發展。全市具有總承包和專業承包資質的有工作量建筑業企業1182家,比上年增加149家。全年簽訂合同額11321.5億元,增長34.9%。其中,本年新簽合同額6388.5億元,增長40.9%。實現建筑業總產值4126.0億元,增長10.1%。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產值3103.6億元,增長9.2%。房屋施工面積19410.0萬平方米,增長13.6%。

四、服務業

服務業支撐作用持續顯現。全年服務業實現增加值7059.4億元,比上年增長9.2%,占全市生產總值(GDP)比重為61.7%,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79.1%。規模以上服務業[7]營業收入增長19.9%。新興行業增長較快,互聯網和相關服務、科技推廣和應用服務業分別增長59.4%、57.2%。物流運力不斷提升,重點物流企業實現營業收入807.6億元,增長22.9%。其中,多式聯運和運輸代理業、裝卸搬運和倉儲業分別增長29.6%、29.2%。

交通運輸綜合承載能力提升。年末公路通車里程數18200.1公里,比上年增長0.5%。其中,高速公路里程數737.8公里,與上年持平。公路貨運量2.5億噸,增長8.8%;貨運周轉量577.4億噸公里,增長11.8%[8]。年末擁有民用機動車344.7萬輛,增長9.8%。其中,民用汽車302.5萬輛,增長8.3%。公交線路763條,比上年增加113條,線路總長度15852.3公里,增加2647.6公里,旅客運輸量5.9億人次,增加0.6億人次。全年累計完成航班起降11.3萬架次,增長10.1%;旅客吞吐量1361.6萬人次,增長9.9%;貨郵吞吐量16.8萬噸,增長14.7%。

郵政業、電信業健康發展。郵政行業全年業務收入(不包括郵政儲蓄銀行直接營業收入)99.2億元,比上年增長16.6%;業務總量[9]89.3億元,增長30.1%?爝f服務企業業務收入77.5億元,增長16.1%;業務量8.0億件,增長22.0%。年末移動電話用戶1216.3萬戶,增長5.4%。其中,5G移動電話用戶463.7萬戶,增長1.7倍。寬帶互聯網接入用戶463.0萬戶,增長10.0%。

旅游業、會展業發展向好。全年接待游客8192.7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5.0%。實現旅游總收入983.9億元,增長40.0%。A級旅游景區86家,其中,5A級旅游景區1家,4A級旅游景區17家。省級旅游度假區2家。全年舉辦會展120場,增長12.1%,展覽面積260萬平方米,增長44.0%。

五、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總體平穩。全年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11.5%。其中,第一產業投資下降1.5%,第二產業投資下降4.2%第三產業投資增長14.7%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增長35.0%民間投資增長24.9%,基礎設施投資下降5.2%。年末億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項目1535個,比上年增加192個,完成投資增長11.6%。其中,50億元以上項目44個,增加8個,完成投資增長15.0%。

 

房地產投資持續增長。全年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1928.0億元,比上年增長12.9%。其中,住宅完成投資1351.4億元,增長12.2%。房屋施工面積10156.5萬平方米,下降1.9%。其中,住宅施工面積6577.4萬平方米,下降1.8%。房屋竣工面積1115.7萬平方米,下降12.4%。其中,住宅竣工面積787.6萬平方米,下降13.8%。商品房銷售面積1548.2萬平方米,增長15.9%。其中,住宅銷售面積1300.2萬平方米,增長13.5%。商品房銷售額1957.0億元,增長24.5%。其中,住宅銷售額1721.7億元,增長22.4%。

六、國內貿易

消費品市場平穩復蘇。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126.1億元,比上年增長14.7%。其中,商品零售4390.1億元,增長13.8%;餐飲收入736.0億元,增長20.5%。分城鄉看,城鎮社會消費品零售額4609.3億元,增長14.9%;鄉村社會消費品零售額516.8億元,增長13.4%。限額以上單位[10]實現零售額1809.9億元,增長14.5%。

升級類商品增勢較好。限額以上單位商品零售額中,化妝品類、金銀珠寶類和新能源汽車分別比上年增長22.6%、57.1%和147.1%;可穿戴智能設備、智能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智能手機分別增長18.3%、17.9%和34.7%。

基本生活類消費保持穩定。限額以上單位商品零售額中,糧油食品類商品全年實現零售額160.6億元,比上年增長4.2%;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商品實現零售額118.6億元,增長29.6%;日用品類商品實現零售額53.3億元,增長33.1%。

線上消費快速拓展。限額以上單位通過公共網絡實現的商品零售額271.0億元,比上年增長57.9%,占限額以上單位商品零售額比重15.0%,比上年提高5.9個百分點。

 

七、開放型經濟

進出口快速增長。全年貨物進出口總額1944.2億元,比上年增長40.1%。其中,出口1174.1億元,增長55.6%;進口770.1億元,增長21.5%。對東盟進出口增長31.3%,對歐盟(不含英國)進出口增長9.0%,對拉丁美洲進出口增長56.2%,對非洲進出口增長44.7%。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增長37.7%,占進出口總額的34.1%。出口商品中,機電產品出口661.8億元,增長60.8%;鋼材出口77.4億元,增長72.1%;集成電路出口12.5億元,增長47.6%。全年經濟外向度17.0%,比上年提高3.4個百分點。

利用外資規模提升。全年實際使用外資26.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8.1%。其中,制造業使用外資2.7億美元,增長73.9%;三產使用外資20.9億美元,增長42.9%。全年實現合同外資96.9億美元,增長65.5%。新批外商投資項目330個,總投資過億美元的項目46個,總投資過億美元項目合同外資61.3億美元。

對外合作積極拓展。全年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66.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0.1%;完成營業額41.0億美元,下降4.0%。備案設立境外企業(機構)60家,實際完成投資17.4億美元,下降8.9%。派出各類勞務人員8608人,下降28.1%。

 

八、財政和金融

財政收支執行情況總體良好。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007.6億元,比上年增長11.2%。其中,稅收收入776.5億元,增長11.5%,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重為77.1%,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292.7億元,增長8.4%。其中,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203.8億元,增長19.4%;衛生健康支出111.7億元,增長21.0%城鄉社區支出293.4億元,增長9.7%。

存、貸款保持較快增長。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23437.0億元,比上年增長11.3%;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23313.2億元,增長12.5%。

金融市場活躍度提升。年末上市公司數量達到52家,股票54只,全年新增上市及過會企業10家。完成證券交易額5.6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7.0%;期貨交易額18.5萬億元,增長68.7%;新增直接融資3716.0億元,增長63.7%。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登記的私募基金管理機構205家,管理基金585只,管理基金規模1065.4億元,增長7.3%。

保費收入穩步回升。全年保險業實現保費收入598.5億元,比上年增長2.3%。其中,財產險公司保費收入131.8億元,下降11.5%;人身險公司保費收入466.7億元,增長7.1%。各項賠款與給付212.5億元,增長37.3%。

信貸資產質量不斷提升。年末金融機構不良貸款余額197.1億元,比年初減少38.2億元。不良貸款率0.85%,比年初下降0.3個百分點。

九、科技、教育、文化、衛生和體育事業

創新驅動力不斷增強。全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11]265.5億元,比上年增長17.7%。其中,基礎研究18.5億元,增長6.4%;應用研究41.4億元,增長36.1%;試驗發展205.6億元,增長15.7%。R&D經費投入占GDP比重為2.6%,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新認定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家,總數達到30家,新認定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6家,總數達到221家。

科技發明成果豐碩。全年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38.36件,比上年增長15.6%。發明專利授權量8208件,增長40.7%。技術合同實現交易額473.5億元,增長40.2%。獲得省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6項,二等獎50項。獲得省級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二等獎17項。全市國家知識產權示范企業、優勢企業共計80家。

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開工新建、改擴建中小學校(幼兒園)97所,新投入使用中小學校、幼兒園101所,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88.5%,義務教育階段集團化建設率85.2%。立項市校融合發展戰略工程項目95個,簽約引進高等教育項目15個。

 

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年末有國有藝術表演團體14個,文化館(站)174個,公共博物館13個,公共圖書館14個。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435處,其中,國家級30處。城市可統計票房數字影院65家,觀眾996.5萬人次,票房收入4.1億元。廣播人口混合覆蓋率100%,電視人口混合覆蓋率99.7%。建成泉城書房38處,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覆蓋率100%。

衛生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年末擁有衛生機構7530個,比上年增加16個,其中,醫院、衛生院338個。衛生機構床位7.3萬張,增長5.7%。各類衛生技術人員10.8萬人,增長5.8%;執業(助理)醫師4.2萬人,增長5.3%。穩妥有序推進新冠病毒疫苗接種,全年累計接種2042.3萬劑次,覆蓋878.3萬人。

全民健身穩步推進。全年新成立體育社會組織9個,培訓社會體育指導員2544人。組織各類全民健身活動(賽事)536次,參與人數300萬人次(含線上活動)。獲省級及以上金牌341枚,銀牌190枚,銅牌253枚。

十、能源、環境、城市建設[12]和安全生產

能源轉型和綠色低碳發展初見成效。清潔能源消費占比逐步提高,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煤炭消費2799.9萬噸,比上年增長1.1%,天然氣消費9.2億立方米,增長14.7%。新能源發電占比穩步提升,發電結構深度調整,風力發電、垃圾發電、生物質發電均有顯著提高,火力發電量占發電量比重比上年下降2.7個百分點。規模以上企業風力發電21.9億千瓦時,占發電總量比重為7.0%,增長86.2%;垃圾發電9.5億千瓦時,占發電總量比重為3.0%,增長37.7%;生物質發電5.1億千瓦時,占發電總量比重為1.6%,增長86.2%。

 

全社會用電穩步增長。全年全社會用電475.3億千瓦時,增長9.5%。其中,居民生活用電86.5億千瓦時,增長8.6%。分產業看,第一產業用電3.3億千瓦時,增長2.7%;第二產業用電267.0億千瓦時,增長7.4%;第三產業用電118.4億千瓦時,增長15.7%。工業用電256.6億千瓦時,占全社會用電量比重為54.0%,增長7.1%。

 

生態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全市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為4.7,首次降至5以下,市區空氣質量良好以上天數達到229天,優良天數占比為62.7%,成功退出全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排名后20名。全年城區環境空氣中可吸入顆粒物(PM10)年均濃度78微克/立方米,細顆粒物(PM2.5)40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11微克/立方米,二氧化氮33微克/立方米[13]。小清河出境斷面辛豐莊化學需氧量濃度14.6毫克/升,氨氮濃度0.78毫克/升,達到地表水Ⅲ類水質標準,為歷史最好水平。區域環境噪聲晝間平均等效聲級54.9分貝,市區道路交通噪聲晝間平均等效聲級68.7分貝。

城市建設水平進一步提升。年末城市建成區面積841.2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1.4平方公里。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1.7%,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2.8平方米全年天然氣供氣量18.0億立方米,增長11.7%;液化石油氣供氣量2.5萬噸,下降34.4%。集中供熱面積3.0億平方米,增長9.8%。自來水供水量5.0億噸,增長10.0%。完成市民泉水直飲工程建設20處,實現年供水量3.7萬噸,累計服務用戶3.5萬戶,供水人口10余萬人。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

社會治安持續穩定。全年共破獲刑事案件17316起,命案現案破案率保持100%,連續11年實現命案全破,八類嚴重暴力案件破現案率達99.6%;抓獲各類逃犯1442名,增長25.0%,追逃總成績列全省第一。

安全生產形勢平穩。全共發生各類生產安全事故264起、死亡161人,分別比上年下降30.3%、41.7%,事故起數、死亡人數“雙下降”,安全生產形勢總體穩定。

十一、居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居民收入穩定增長。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725元,比上年增長8.5%。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449元,增長7.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80元,增長10.5%。居民人均消費支出30016元,增長8.4%。其中,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36866元,增長7.2%;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4591元,增長12.7%。城鄉居民收入比由上年的2.6:1縮小至2.5:1。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為[14]23.5%,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0.5%。

 

 

社會保障范圍更加廣泛。年末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472.7萬人,比上年增加35.4萬人;職工醫療保險參保人數336.2萬人,增加22.7萬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226.9萬人,增加13.3萬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293.5萬人,增加14.9萬人;生育保險參保人數235.8萬人,增加22.6萬人。居民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308.4萬人和506.9萬人。

居民生活保障穩步提升。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每月904元,保障城鎮居民0.9萬戶、1.3萬人,發放保障金及各類補貼1.3億元;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每月676元(其中,市中區、槐蔭區、天橋區、歷城區、濟南高新區為904元),保障農村居民5.9萬戶、8.4萬人,發放保障金及各類補貼5.7億元。城市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標準每月1356元,農村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標準每月1179元(其中,市中區、槐蔭區、天橋區、濟南高新區為1356元),城市特困保障745人,農村特困保障1.4萬人,共發放特困供養救助金及補貼2.9億元。照料護理標準按照自理、半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分三種檔次,自理標準提高到231元/月,半自理標準提高到385元/月,完全不能自理標準提高到770元/月。

救助幫扶工作趨步向穩。全市共有救助管理站2處,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1處。培訓殘疾人4116人次,安置殘疾人員就業2102人,幫扶救助殘疾人投入資金2.8億元。

 

注釋:

[1]2021年統計數據為統計快報數或初步核算數,正式數據以出版的《濟南統計年鑒-2022》為準。部分數據因四舍五入影響,存在總計與分項合計不等情況。

[2]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不變價格計算,當年數據為初步核算數。根據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對國內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等相關指標的歷史數據進行了修訂。

[3]兩年平均增速是指以2019年同期數為基數,采用幾何平均的方法計算的增速。

[4]現代服務業包括: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教育,衛生和社會工作,文化、體育和娛樂業。

[5]四上企業指規模以上工業、有資質的建筑業、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限額以上住宿和餐飲業、房地產開發經營業、規模以上服務業。

[6]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指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工業法人單位。

[7]規模以上服務業包括: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教育,衛生和社會工作,文化、體育和娛樂業。

[8]2021年交通運輸部采用新的公路貨運統計方法,對2020年公路貨運數據進行了修正,2021年增速根據2020年修正后數據得出。

[9]郵政行業業務總量按2020年不變價計算,同比可比口徑計算。

[10]限額以上單位是指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批發業單位、500萬元及以上的零售業單位、200萬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飲業單位。單位包括法人企業、產業活動單位和個體戶。

[11]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相關指標錯年使用2020年數據。

[12]城市建設指標來源于住建部城市建設統計年報,為初步上報數,口徑為包含兩縣的整個濟南地區。

[13]2021年生態環境相關數據以國家新調整的“十四五”國控站點統計。

[14]恩格爾系數是指食品支出在消費支出中的比重。

[15]數據來自于住戶收支與生活狀況調查。

 

 

資料來源:本公報中企業技術中心數據來自發展改革部門;教育數據來自教育部門;科技數據來自科技部門;電信相關數據來自工業和信息化部門;戶籍、社會治安、民用機動車數據來自公安部門;城鄉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救助供養相關數據來自民政部門;財政數據來自財政部門;城鎮新增就業、城鎮職工保險參保數據來自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環境保護相關數據來自生態環境部門;城市建設相關數據來自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交通運輸數據來自交通運輸部門;泉水直飲工程建設數據來自城鄉水務部門水產品產量、農業數據來自農業農村部門;林業數據來自園林和林業部門;進出口、展會、新設境外企業、外派勞務人員數據來自商務部門;旅游、文化數據來自文化和旅游部門;衛生數據來自衛生健康部門;安全生產數據來自應急管理部門;知識產權數據來自市場監管部門;體育數據來自體育部門;醫療保險類數據來自醫療保障部門;金融數據來自地方金融監督管理部門;招商引資、外資數據來自投資促進部門;市場主體數據來自行政審批服務部門;物流數據來自口岸物流部門;殘疾人保障數據來自殘聯;郵政、快遞數據來自郵政管理部門;居民收入與支出數據、恩格爾系數、價格指數、糧食畜牧數據、城鄉家庭主要耐用消費品擁有量來自國家統計局濟南調查隊;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數據來自濟南起步區管委會;其他數據均來自市統計局。

關閉
關注公眾號 獲取新動態
91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亚洲2022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久久婷五月综合97狠狠澡,亚欧人成精品免费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日本精品 | 亚洲天堂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不卡 | 丝袜屁股在线国产 | 尤物视频国产一区 | 日韩欧美国产一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