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市上下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落實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一攬子計劃和政策措施,積極作為,攻堅破難,全市經濟實現平穩較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取得新的進展,民生狀況得到進一步改善,較好地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項目標任務。
一、綜 合
經濟實現平穩較快增長,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初步核算,全市實現生產總值(GDP)1350.9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4%,增幅比上年提高0.3個百分點。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35.93億元,增長5.5%;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788.70億元,增長12.7%;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426.27億元,增長17.4%。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9.92:60.94:29.14調整為10.06:58.38:31.56。人均生產總值達到36568元(按年均匯率折算為5353美元),增長12.9%。
就業形勢保持總體穩定。全年新增城鎮就業4.15萬人,農村勞動力輸出增加7.96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3.14%。加大公益性崗位開發力度,安置困難就業人員300多人。加大就業扶持政策力度,全年享受各項扶持政策人員12.97萬人次,扶持資金4375萬元;享受各項補貼人數10.14萬人,發放補貼3850萬元;發放小額擔保貸款409萬元,2.81萬人次享受稅費減免政策,減免稅費1406萬元。
市場物價低位運行。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CPI)為99.2%,比上年回落5.6個百分點,比前三季度上漲1.1個百分點,比上半年和一季度分別上升1.2和0.3個百分點,呈現出逐季走高、溫和上漲態勢。服務項目價格上漲0.5%,消費品價格下降1.1%。全年工業品出廠價格下降7.6%,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下降5.0%。伴隨經濟的企穩回暖,房地產市場逐漸升溫,全年房屋銷售價格上漲2.5%。
民營經濟實力穩步提升。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852.40億元,增長15.0%,占GDP的63.1%。稅收貢獻明顯增加,民營經濟實交稅金89.92億元,比上年增收7.15億元,增長8.9%,占全部稅收的68.2%。截至年末,個體工商戶發展到6.05萬戶,從業人員12.11萬人,注冊資金11.69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4.5%、1.5%和27.5%;私營企業發展到1.20萬戶,從業人員18.16萬人,注冊資金382.08億元,分別增長16.6%、18.7%和27.5%。
安全生產形勢總體平穩。全年發生各類事故769起,下降20.2%,降幅居全省第2位;死亡168人,下降18.0%,降幅居全省首位。其中發生道路交通事故492起,死亡151人,分別下降17.7%和18.4%。全年億元GDP事故死亡0.12人,下降31%。
二、農林牧漁業
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62.9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4.5%。
種植業生產持續增長。糧食生產連續七年實現增產,播種面積640.81萬畝,比上年增長4.0%,總產量達295.10萬噸,增長6.6 %。棉花種植面積193.27萬畝,減少4.4%,總產量15.54萬噸,減少3.5%。
2009年主要農產品產量及增長速度
指 標 單位 絕對量 比上年增長(%) 糧食 萬噸 295.10 6.6
夏糧 萬噸 140.83 3.3
秋糧 萬噸 154.27 9.7
棉花 萬噸 15.54 -3.5
蔬菜(不含瓜類) 萬噸 181.58 -2.9
水果 萬噸 107.46 3.6
生豬年末存欄 萬頭 101.85 8.6
牛年末存欄 萬頭 62.78 10.8
羊年末存欄 萬只 71.38 -7.0
肉類產量 萬噸 37.83 8.9
#豬牛羊肉 萬噸 20.53 4.9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禽肉 萬噸 16.74 14.0
禽蛋 萬噸 18.81 14.6
奶類 萬噸 11.40 7.6
林業、漁業生產穩步發展。完成造林面積8679公頃,林木覆蓋率達到28.5%。名優林果生產基地規模繼續擴大,形成一批品牌產業,無棣棗鄉、陽信鴨梨、沾化冬棗知名度進一步擴大。全年水果產量107.46萬噸,增長3.6%。水產品產量34.06萬噸,增長4.4%。
農村生產條件日益改善。農機總動力490.85萬千瓦,農機總值27.23億元,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3%,其中糧食機械化水平達90%以上。玉米秸稈綜合利用290萬畝,利用率達90%。全年完成各類水利工程430處,新增防滲渠道106.4公里,新打機井720眼,改善灌溉面積60萬畝。新增蓄水能力3505萬方,新增節水灌溉面積10.97萬畝,完成國家農業開發土地治理13.4萬畝,市級標準化方田9.12萬畝。
現代農業穩步發展。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初具規模,已建成88個市級農業標準化基地。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2家,全國農產品加工示范化企業5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33家,市級重點龍頭企業213家。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回升態勢明顯。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年主營業務收入500萬元及以上的獨立核算工業法人企業)1559家,比上年增加201家。實現工業增加值763.48億元,增長15.6%,比上年提高2.6個百分點。重工業回升勢頭強勁,實現增加值332.88億元,增長22.8%,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超過六成。
效益狀況進一步好轉。工業經濟逐步企穩回升,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135.90億元,增長12.9%;利潤151.23億元,增長19.6%;利稅253.83億元,增長20.3%;增幅分別比年初提高10.8個、26.1個和26.7個百分點。企業虧損面為5.8%,下降2.9個百分點;虧損企業虧損額5.28億元,下降7.0%;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到249.0%,提高12.3個百分點。
重點行業支撐作用明顯。全市35個規模以上工業行業中,34個保持增長。規模以上紡織業、農副食品加工業和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完成增加值431.33億元,對全市工業增長的貢獻率超過五成。
工業產品結構調整優化。在重點統計的151種產品中,產量增長的有101種,占66.9%,其中,食用植物油增長19.6%,石油瀝青增長1.5倍。部分高耗能高污染產品產量下降。電解鋁下降32.9%,焦炭下降18.8%。
建筑業穩定發展。全市資質以內建筑業企業218家,實現建筑業產值122.94億元,增長16.6%,其中建安工程產值89.36億元,增長19.3%;實現利潤17.49億元,增長14.5%;稅金2.86億元,增長27.7%。房屋施工面積821.29萬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68萬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積372.26萬平方米,增加1.14萬平方米。
四、固定資產投資、房地產開發
固定資產投資穩步增長。全市規模以上在建項目2548個,其中新開工項目1893個,計劃總投資額5000萬以上項目531個。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23.41億元,增長24.7%。其中,第一產業完成投資28.18億元,增長9.6%;第二產業完成投資432.74億元,增長13.3%;第三產業完成投資262.49億元,增長53.6%。
投資結構繼續優化。第三產業投資快速增長,對投資增長的貢獻率達63.3%,拉動全市投資增長15.8個百分點,成為投資快速增長的重要力量。工業技改投資快速增長,完成投資248.70億元,增長84.1%,占工業投資的64.9%,比上年提高21.3個百分點。民間投資逐漸活躍,完成投資618.11億元,增長32.7%,占全市投資的85.4%,比上年提高4.9個百分點。
房地產開發投資較快增長。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69.83億元,增長37.8%。其中,住宅投資48.22億元,增長21.2%;商業營業用房投資10.94億元,增長29.9%。市民安居工程取得積極進展,全年經濟適用房建設投資4.72億元,占住宅投資的9.8%,施工面積51.75萬平方米,占住宅施工面積的14.5%。
商品房供需狀況良好。商品房施工面積436.80萬平方米,增長26.2%;竣工面積96.51萬平方米,增長44.5%。商品房銷售面積196.24萬平方米,增長19.0%,實現銷售額37.69億元,增長27.9%。其中,現房銷售面積99.75萬平方米,增長24.8%;期房銷售面積96.49萬平方米,增長13.5%。
五、國內貿易
消費品市場繁榮活躍,城鄉市場同步推進。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60.28億元,增長19.1%,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19.9%,比上年提高2.5個百分點。城市市場實現零售額225.43億元,增長19.3%;農村市場實現零售額134.85億元,增長18.6%,城鄉市場增幅差距由上年3.1個百分點縮減為0.7個百分點。
批零貿易業主體地位不斷加強。實現零售額304.80億元,增長19.2%,市場份額達84.6%。其中限額以上企業實現零售額120.13億元,增長34.5%,占批發零售業比重為39.4%,提高4.5個百分點,成為拉動零售總額快速增長的主導力量。
住宿、餐飲市場運行平穩。住宿業實現零售額3.16億元,增長18.6%;餐飲業實現零售額48.06億元,增長18.5%。住宿和餐飲業所占市場份額達14.2%,提高0.8個百分點;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貢獻率達到13.9%,提高0.8個百分點。
居民消費結構不斷升級,市場消費亮點不斷涌現。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的基本生活類商品零售額保持較快增長,糧油、食品、飲料、煙酒類增長31.4%,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增長21.1%,日用品類增長32.1%;消費升級類商品零售額增勢強勁,金銀珠寶類增長97.6%,汽車類增長63.8%,家具類增長41.8%,家用電器和音響器材類增長37.6%,化妝品類增長34.9%,建筑及裝潢材料類增長33.6%,體育和娛樂用品類增長30.7%,電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類增長24%。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六、對外經濟
對外貿易企穩回升,結構不斷優化。實現進出口總額33.67億美元,下降25.7%,其中出口17.66億美元,下降23.3%。規模逐季擴大,降幅逐季收窄,進出口總額從一季度的5.66億美元、下降42.3%,增至四季度的9.95億美元、增長30.5%。結構進一步優化。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服裝出口占比分別比上年提高0.6個、1.0個、2.3個百分點;對香港、日本、東南亞、美國、歐盟五大市場合計出口10.52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59.6%,比上年提高3.4個百分點。經營隊伍擴大,全市有進出口實績的企業327家,比上年增加16家,其中新增進出口企業88家,增加進出口5314萬美元。出口退稅16.02億元,增長50.4%。
對外經濟合作取得新進展。全年外商直接投資實際到賬額1.69億美元,增長1.9%,增幅高出全省4.2個百分點。利用外資質量進一步提高,新批項目12個,平均投資額1235萬美元。慶翔金屬材料、長威電子等3個項目獲得省重點項目支持資金。對外經濟合作邁出重大步伐,“走出去”實現逆勢上揚。全年外派人數113人次,實現營業額127萬美元,分別增長5.6%和14.4%。對外投資額4286萬美元,增長279%。
七、交通、郵電和旅游
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強力推進。年末公路通車總里程達1486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71.1公里,國、省道干線公路1134.2公里。公路養護總投資711萬元,干線公路綜合優良率83.7%。港航建設全面加快,11公里引堤工程累計投資11.5億元,深水港區2×3萬噸級碼頭開工建設,套爾河港區5個1000噸級泊位建成運營,新增吞吐能力150萬噸。農村公路建設再創佳績。投資6.3億元,新改建農村公路1207.8公里,橋梁85座/3495延米。
民用汽車發展加快。年末民用汽車保有量30.56萬輛,其中本年新注冊5.92萬輛;年末私人汽車保有量15.75萬輛,其中本年新注冊5.42萬輛;年末私人轎車保有量8.96萬輛,其中本年新注冊3.06萬輛。
郵電通信業較快發展。完成郵政業務總量1.98億元,增長12.9%,電信業務總量24.29億元,增長11.5%。年末固定電話用戶109.84萬戶,增長7.5%;移動電話用戶262.94萬戶,增長33.6%。電話普及率達到101部/百人,比上年增加20部。互聯網用戶數達到27.32萬戶,有線電視實現村村通。
旅游業收入增加較快。實現旅游總收入33.81億元,比上年增長27.1%。其中,入境旅游收入763.22萬美元,增長44.7%;國內旅游收入33.29億元,增長27.0%。接待入境游客2.45萬人次,增長41.3%;接待國內游客522.97萬人次,增長24.3%。
八、財政、金融、證券和保險
地方財政穩定發展。實現地方財政收入80.17億元,增長13.9%。調整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優先保民生、保重點。完成地方財政支出124.8億元,增長23.5%。其中:農林水事務支出14.93億元,增長54.2%;醫療衛生支出8.35億元,增長57.9%;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16.61億元,增長41.2%;科技支出1.34億元,增長11.8%。
各項存款持續增加,信貸投放快速增長。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918.27億元,較年初增加221.58 億元,增長31.8%。其中,企業存款余額242.15億元,增長94.6%;儲蓄存款余額444.54億元,增長16.2%。人均儲蓄存款余額12015元,增長15.8%。人民幣貸款余額846.99 億元,較年初增加197.11 億元,增長30.3%。其中,短期貸款余額563.96 億元,增長34.5%;中長期貸款余額270.08億元,增長37.9%;個人消費貸款余額77.96億元,增長50.9%。
資本市場平穩發展。年末證券交易營業部6家。8家境內外上市公司融資總額96.3億元,上市家數列全省第7位,融資額列第6位,其中境外上市融資76.3億元,列全省第2位。
保險業健康發展。市場主體保持穩定,至年末共有23家全國性保險公司在我市設立分支機構,包括9家壽險公司和14家財險公司,另外還有6家保險代理機構。全年保費收入27.14億元,增長32.4%,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9.23億元,增長31.6%,人身險保費收入17.91億元,增長32.8%,財產險和人身險之比為34.0:66.0。意外險和健康險保費收入分別為0.74億元和0.95億元,分別增長25.6%和23.3%;機動車險實現保費收入7.98億元,增長36.3%,其中交強險共承保車輛28.64萬輛,實現保費收入2.56億元。全年共支付賠款與給付8.15億元,其中財產險支付賠款4.24億元;人身險支付賠款與給付3.91億元,為全市社會經濟穩定發展和安定人民生活起了重要的作用。
九、科學技術
科技發展環境不斷優化。全年落實省以上各類科技項目100項,經費2929萬元,其中,國家級11項,經費1233萬元;省級89項,經費1696萬元,爭取項目數和資金額均創歷史新高。舉辦星火技術培訓班45期,培訓各類科技人才3.1萬人次。各縣區順利通過全國科技進步考核,其中鄒平縣、博興縣和濱城區被科技部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區,濱州市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
自主創新取得新突破。全市共申請專利1032件,增長9.7%,授權專利707件,其中發明28件。專利發展引導資金作用明顯, 9個專利產業化項目,實現工業增加值2.4億元,利稅4938萬元。9項科技成果獲省科技獎,24項成果取得省軟科學優秀成果獎,25項科技成果列入省科技成果推廣計劃。評出市科技最高獎2人,市科技進步獎93項,登記重要科技成果105項。
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產值510.54億元,增長20.0%,高于全省1.8個百分點,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16.3%,提高2.4個百分點,提升幅度列全省第6位。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4家,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到117家,其中國家級13家。
質量技術監督工作成績顯著。新增山東名牌產品27個,山東省服務名牌3個,2家企業被評為創建山東省優質產品生產基地龍頭骨干企業。國家生態紡織品質檢中心濱州實驗室暨山東省生態紡織品質檢中心全部建設完成。對1056家工業企業的1632種產品實施了定檢,產品合格率94.2%,上升1.2個百分點。全市243家企業完成質量管理體系、環境管理體系、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等認證。全市特種設備報檢率為99%,金質工程網上定檢率為98.6%。53家重點耗能企業能源計量器配備率84.3%,周檢率19.6%。法定計量技術機構7家,強制檢定計量器具20233臺(件)。
氣象服務能力全面提升。全市自動氣象站95套,實現了雨量、風向、風速、溫度、氣壓等資料的自動連續觀測。沿海建有3套梯度風觀測塔,可實現對10米、30米、50米和70米風向風速的自動觀測上傳。建有四套GPS/MET觀測設備,實現對高空各層次空氣水汽含量的自動連續觀測。建成5處自動土壤水分觀測系統,實現對1厘米、10厘米、15厘米和20厘米的土壤干旱情況進行連續自動監測。積極開展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全年增雨防雹作業20余次,有效減輕了冰雹等災害造成的損失。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十、教育、文化、衛生和體育
教育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素質教育取得顯著效果,辦學行為得到規范,課程實施水平進一步提高;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不斷深入,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扎實推進,學校標準化建設全面啟動,義務教育向均衡發展邁出新步伐;職業教育得到較快發展,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頂崗實習辦學模式基本形成;普通高等教育穩定發展,學校規模和辦學水平進一步提高,內涵發展成效明顯。其他各類教育協調發展。
2009年各類教育基本情況
學校數(所) 招生數(人) 在校學生數(人)
數量 增減(所) 人數 增長(%) 人數 增長(%)
普通高等教育 3 持平 15062 1.0 48112 4.7
中等職業學校 16 持平 16215 -24.4 43344 4.7
普通中學 161 持平 63228 0.9 188001 1.3
小學 457 -24 39543 -4.1 263065 -1.2
特殊教育學校 8 持平 57 -26.0 693 5.3
幼兒園 379 -26 35486 7.5 71163 3.1
各類文化事業協調發展。擁有各種藝術表演團體7個,藝術表演場所2個,公共圖書館8個,圖書總藏量113.1萬冊。藝術精品紛呈迭出。大型現代呂劇《楊廣和》在央視11頻道播出,成為全省惟一入選全國五個一工程的戲劇。《冬棗紅了》作為首屆齊魯文化藝術節的獻禮劇目上演。《濱州曲藝小品集》、《‘魯北風情’濱州原創歌曲集》已正式出版。建國60年來我市第一部《濱州文化志》即將面世。群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舉辦了八項大型群眾性文化活動。文化建設逐步完善。總投資6億元的濱州市文化中心奠基開工,新建文化站22個、文化大院1743個,已建成農家書屋472家。文物保護持續推進。新公布1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總數達23處。全市第三次文物普查共登記不可移動文物點634處,其中新發現313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卓有成效。胡集鎮等4處獲得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稱號。現有電視臺3座,廣播電臺8座,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均達到100%。
公共衛生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全市各類衛生機構459個,其中醫院65個,衛生院69個。衛生技術人員1.59萬人,其中執業醫師4957人,注冊護士5144人。衛生機構床位1.37萬張,其中醫院1.03萬張。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取得新突破,鄉村衛生一體化管理率達100%。新農合制度不斷完善,參合農民達288.0萬人,參合率98.8%,比上年提升3個百分點。衛生應急能力進一步提升。調度急救車輛4.13萬輛次,救治病人3.53萬例。再掀愛國衛生運動高潮。衛生廁所普及率64.9%。預防保健工作扎實推進,傳染病防治工作成效顯著。
體育事業加快發展。競技體育實現歷史性突破,成功承辦第十一屆全運會柔道和武術套路兩項賽事,榮膺 “最佳賽區”稱號。國際國內賽場捷報頻傳。濱州運動員在國際比賽中獲得2枚金牌、1枚銀牌、2枚銅牌,在全國比賽中獲得9金、5銀、10銅,其中全運會獲得5金、2銀、3銅,金牌數列全省第三名,創全市歷史最好成績。在全省比賽中獲得50枚金牌,向上級運動隊輸送9名優秀運動員。群眾體育蓬勃發展。各類體育協會組織達1000余個,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達9000余人,全民健身活動站點1200余處。全市2100個行政村配建體育健身設施,覆蓋率達41.2%。體育彩票銷售創歷史最高水平,全年銷售額達1.73億元,增長164.7%。
十一、城市建設、環境保護
城市承載能力和服務功能不斷提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投資23億元,其中市區9.51億元。城市道路長度達1549.52公里,增長32.7%。新增集中供熱面積155.5萬平方米。全年供水總量達到1.24億立方米,綜合生產能力63萬立方米/日,污水集中處理能力32.5萬立方米/日。燃氣普及率達到100%,用水普及率100%。市區路燈總數達2.44萬盞,總線路270公里,好燈率和亮燈率始終保持在98%以上。榮獲“山東省園林城市”稱號,園林綠化養護面積350公頃,城區綠化覆蓋率達37.0%,城區綠地率達31.1%,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12.9平方米。城區環衛保潔面積達730萬平方米,其中路面保潔面積達689萬平方米,水面保潔面積達41萬平方米,機械化清掃率達30%以上。
節能降耗工作取得積極成效。規模以上工業綜合能源消費量增長5.4%,能耗增速比工業增加值增速低10.2個百分點。治污減排項目積極推進。全年實施減排項目87個,其中,COD減排項目44個,減排量1.28萬噸,SO2減排項目43個,減排量6.42萬噸。
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全市城鎮污水處理廠和重點污染源綜合達標率99.0%,名列全省前茅。空氣質量良好率列全省第8位,全市8個省控河流斷面,COD平均濃度為45.56mg/L,下降28.8%,氨氮平均濃度為4.72mg/L, 下降21.3%,省控以上河流斷面綜合達標率保持98%。“藍天碧水”工程進展順利,投資1.81億元新增污水處理能力13.75萬方/日;投資1.13億元配套建設氨氮治理工程23套;投資6927萬元新增爐外脫硫設施6套;投資4000萬元對2家鋼鐵行業燒結機實施了脫硫工程。飲用水源地達標率100%。
環境監管能力不斷增強。爭取無償環保專項治理資金7720萬元。投資1600萬元建設完成了30套污水設施視頻監控系統、9套空氣自動監測系統、23套氨氮在線監測系統、2個飲用水源地自動監測系統,并實現了省市縣三級聯網,確保了全市環境安全。
十二、人口、居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人口繼續保持低速增長。年末戶籍總人口377.50萬人,人口出生率10.1%。,死亡率6.7%。,自然增長率3.4%。,男女性別比例為101.6:100.0。年末常住人口369.98萬人。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城市居民生活繼續改善。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23850元,比上年增長15.2%。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00元,增長9.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0.5%。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1879元,增長9.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0.7%。其中食品支出3512元,增長3.6%。城市居民恩格爾系數為29.6%。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為34.7平方米,增加0.4平方米。
城市每百戶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費品擁有量
消費品名稱 單位 數量 消費品名稱 單位 數量
摩托車 輛 32 照相機 架 74
助力車 輛 92 鋼琴 架 4
家用汽車 輛 13 微波爐 臺 49
洗衣機 臺 101 空調器 臺 134
電冰箱 臺 106 淋浴熱水器 臺 100
彩色電視機 臺 121 健身器材 套 3
家用電腦 臺 80 固定電話 部 94
攝像機 架 5 移動電話 部 219
農村居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據抽樣調查顯示,全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245元,增長10.3%。人均生活消費支出4017元,增長7.2%。其中,食品消費支出1257元,增長6.8%,恩格爾系數為31.3%;衣著消費支出201元,增長11.9%,居住消費支出1100元,增長12.3%。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36.6平方米。
農村每百戶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費品擁有量
消費品名稱 單位 數量 消費品名稱 單位 數量
摩托車 輛 69 空調機 臺 14
汽車(生活用) 輛 5 熱水器 臺 21
洗衣機 臺 67 照相機 架 6
電冰箱 臺 39 固定電話 部 78
彩色電視機 臺 107 移動電話 部 99
社會保障能力不斷增強。社會保險覆蓋面逐步擴大。企業養老保險、機關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29.3萬人、8.4萬人、19.4萬人,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50.6萬人、30.2萬人、16.4萬人。農民工參加醫療保險9.4萬人,參加工傷保險11.7萬人。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27.5萬人。基金保障能力穩步增強,按時足額發放各項社會保險待遇18.5億元。失業保險金水平達400元,較調整前增長21.2%。企業退休人員遺屬補助納入社會統籌,全市6300余名退休人員遺屬的基本生活有了可靠保障。
社會救助體系不斷完善。全市在保城市低保對象2.5萬人,在保農村低保對象達8.1萬人,實現了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城市人均月低保標準達到280-320元,全年累計發放城市低保金5059萬元;農村人均年低保標準達到1200-1600元,全年累計發放農村低保金6622萬元。全市共有農村五保對象8733人,年發放五保供養資金1948萬元,集中供養率達到85.9%。全市農田受災面積為16.92萬公頃,下撥救災款836.25萬元,救助困難群眾9.52萬人。
慈善、福利事業不斷發展。全市慈善組織共募集善款2581.65萬元,設立慈善專項基金1.37億元。撥出善款1046萬元,開展“情暖萬家”、“朝陽助學”、“夕陽扶老”、“愛心助殘”、“康復助醫”等五大救助工程,救助特困戶、特困學生、大病患者等困難群眾1.42萬人次。社會福利院設有床位100張,有效收治了社會“三無”人員和孤殘兒童。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注:1.本公報中部分數據為快報數或初步統計核算數。
2.全市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當年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3、公報中各類衛生機構,包括公立機構、民營機構、診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