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統計局
2006年1月5日
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全市人民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積極落實宏觀調控政策,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緊緊抓住國家促進中部崛起的戰略機遇,按照省委、省政府“中原崛起看鄭州”的要求,增強鄭州的“發展力、輻射力、帶動力、影響力、凝聚力、創造力”,團結奮斗,開拓創新,全市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城鄉居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城市建設步伐加快,各項社會事業全面協調發展,改革、穩定和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綜合
全年全市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經濟總量邁上新臺階。初步核算,全市生產總值達到1650億元,比上年增長15.8%,人均生產總值23171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2億元,增長7.0%;第二產業增加值873億元,增長18.7%;第三產業增加值705億元,增長13.9%。產業結構調整有新的變化,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4.7∶50.2∶45.1調整為4.4∶52.9∶42.7。非公有制經濟蓬勃發展,完成增加值875億元,增長22.0%;占生產總值的53%,比上年提高3個百分點。積極推進城鎮化戰略,城鎮化進程進一步加快,中心城市集聚功能和輻射作用增強,年末全市城鎮化水平達到59.2%,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
市場價格穩中有升。全年城鎮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2.4%,八大類價格中食品價格上漲3.5%,煙酒及用品上漲0.9%,衣著上漲0.1%,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上漲5.3%,居住上漲7.1%;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下降3.2%,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下降0.4%,交通和通信下降0.2%。
勞動就業工作力度加大。年末全市從業人員407.9萬人,比上年增長2.3%,其中城鎮從業人員153.4萬人,增長1.4%;城鎮私營個體從業人員54.4萬人,增長1.2%。分三次產業看,第一產業從業人員128.6萬人,下降2.3%;第二產業從業人員122.4萬人,下降0.7%;第三產業從業人員156.9萬人,增長9.0%;三次產業從業人員結構為31.5∶30.0∶38.5。全年城鎮新增就業人員12.5萬人,比上年增長3.0%;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人數14.1萬人,比上年增長6.8%。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3.0%。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經濟的結構性和體制性矛盾依然存在,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就業和再就業壓力仍然較大,社會保障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
二、農業
全年全面落實免征農業稅政策和農村稅費改革有關配套措施,全市免征農業稅9238萬元,兌付糧食直補3940元、農機具購置補貼510萬元,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業生產喜獲豐收。全年完成農林牧漁業增加值72億元,比上年增長7.0%。糧食總產量153.0萬噸,增長3.2%。其中夏糧總產量72.3萬噸,增長1.2%;秋糧總產量80.7萬噸,增長5.0%。全年棉花總產量0.7萬噸,增長5.5%;油料總產量17.7萬噸,增長4.7%;蔬菜總產量265.0萬噸,增長5.0%;水果總產量23.6萬噸,增長8.6%。&bsp;
全年糧食作物種植面積357.3千公頃,比上年增長1.5%;優質專用小麥種植面積65.3千公頃,增長2.0%;經濟作物種植面積160.6千公頃,下降0.9%;油料種植面積58.0千公頃,下降0.7%。糧經比由上年的68.5:31.5調整為69.0:31.0。名優新特精細品種持續增產,特色農業發展較快,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和農業示范園建設規模迅速擴大,傳統農業加快向現代農業轉變。
畜牧業、漁業持續發展。全年肉類總產量25.9萬噸,比上年增長8.0%,其中豬牛羊肉總產量20.8萬噸,增長8.6%;禽蛋產量19.3萬噸,增長8.5%。奶業發展迅猛,奶類總產量20.6萬噸,增長34.0%,其中牛奶產量17.7萬噸,增長46.6%。水產品產量8.4萬噸,增長25.3%。
林業生態建設不斷發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積8.4千公頃,比上年下降17.2%;其中退耕還林4.5千公頃,下降13.8%。育苗面積5.5千公頃,增長197.5%;成林撫育面積44.0千公頃,增長133.9%;幼林撫育面積18.0千公頃,下降7.7%;四旁植樹1196萬株,下降14.9%。
農業基礎設施和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年末耕地面積296.6千公頃,比上年增長0.2%。全年農田新增有效灌溉面積4.5千公頃;新增節水灌溉面積4.9千公頃。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1.2千公頃。年末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為415.2萬千瓦,比上年末增長1.0%;農用拖拉機和農用運輸車分別為11.2萬臺和11萬輛,分別增長1.5%和0.7%。全年農村用電量33.3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2.4%。化肥施用量(折純)21.6萬噸,比上年增長0.5%。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快速增長。全年全部工業完成增加值759.7億元,比上年增長20.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全部國有工業企業和年產品銷售收入500萬元及以上的非國有工業企業,下同)增加值569.7億元,增長24.2%。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149.7億元,增長7.5%。分經濟類型看,國有企業增加值98.3億元,增長10.7%;集體企業增加值99.3億元,增長34.0%;股份制企業增加值249.3億元,增長23.7%;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增加值45.2億元,增長15.7%;私營及其他經濟類型企業增加值77.6億元,增長41.9%。分輕重工業看,輕工業增加值113.6億元,增長22.4%;重工業增加值456.1億元,增長24.6%。工業產品銷售率為98.1%,比上年上升0.2個百分點。
全年36個行業大類中增加值總量最大的主要行業有: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完成增加值102.4億元,比上年增長28.3%;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完成增加值98.1億元,增長29.4%;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完成增加值60.1億元,增長13.2%;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完成增加值46.5億元,增長12.3%;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完成增加值26.8億元,增長17.2%。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快速增長,全年原煤產量6217.0萬噸,比上年增長46.3%;發電量204.6億千瓦時,增長28.6%;鋼材159.7萬噸,增長53.2%;鋁49.3萬噸,增長18.6%;水泥1537.0萬噸,增長19.8%。
工業經濟效益顯著提高。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193.7%,比上年提高31.9個百分點,創歷史最高水平。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品銷售收入1673.0億元,比上年增長40.9%;實現利稅219.9億元,增長47.5%;實現利潤120.7億元,增長54.5%;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利潤32.4億元,增長5.4%。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104385元/人,增長38.4%;流動資產周轉速度2.6次/年,比上年加快0.4次/年。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建筑業生產穩步增長。全市建筑業完成增加值113.1億元,比上年增長7.0%;具有建筑業資質的獨立核算建筑業企業共完成建安工作量267億元,增長18.9%。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投資結構進一步優化。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20億元,比上年增長28.6%。其中第一產業完成投資24.1億元,比上年增長88.3%;第二產業完成投資303.5億元,增長43.7%;第三產業完成投資492.4億元,增長19.1%。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10.2億元,增長36.0%。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單位完成投資237.9億元,比上年增長1.7%;民間投資完成313.5億元,增長66.2%。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168.1億元,增長38.0%。工業投資力度加大,全年完成212.1億元,增長55.4%。其中電子行業投資增長716.7%,煤炭行業投資增長284.1%,建材行業投資增長68.7%,食品行業投資增長88.0%,紡織行業投資增長61.8%。
全年固定資產新開工項目1121個,比上年增長49.5%。項目建成投產率68.1%。新增固定資產571.1億元,比上年增長60.5%,固定資產交付使用率69.7%。
重點工程建設進展順利。全市156項重點工程共完成投資153.7億元,其中鄭州新力電力公司三期工程、中國電力投資公司燃氣調峰電廠、鄭州煤炭集團白坪礦井、垃圾綜合處理場工程、鄭州市五龍口污水處理廠工程、河南登封鐵路二期工程等項目按計劃進展順利。
五、國內貿易
消費品市場繁榮活躍。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06.7億元,比上年增長14.5%。分城鄉看,城市消費品零售額493.1億元,增長15.2%;縣及縣以下消費品零售額213.6億元,增長12.9%。分行業看,批零貿易業零售額583.8億元,增長13.2%;餐飲業零售額109.2億元,增長22.7%;其他零售行業零售額13.7億元,增長11.2%。大型零售商業企業積極調整經營結構,采取多種措施提高市場營銷能力。十大零售商場在“五一”黃金周實現零售額1.4億元,同比增長5.5%;在“十一”黃金周實現零售額1.1億元,同比增長28.5%。
商貿城建設進一步加快。年末全市共有批零貿易住宿餐飲業網點16萬個,其中批零貿易住宿餐飲企業8484個,比上年增長15.3%。商品交易市場359個,其中綜合市場198個,專業市場149個,其他市場12個。批零貿易企業商品銷售總額1166.3億元;商品交易市場銷售總額643.5億元,增長38.0%。以連鎖業為主的新興業態發展迅速,現代服務業發展步伐加快。麥德龍、家世界、五星電器等一批國內外知名商業零售企業落戶并迅速擴張,12個批發市場交易園區基本形成。
六、對外經濟
對外貿易快速增長。全年全市直接進出口總額19.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3.5%。其中進口5.5億美元,下降12.9%;出口13.9億美元,增長29.0%。市屬及以下企業直接進出口總額11.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1.2%。其中進口3.4億美元,增長8.1%;出口7.6億美元,增長64.2%。在市屬企業出口總額中,一般貿易出口6.2億美元,增長72.8%;加工貿易出口1.3億美元,增長37.9%。機電產品出口2.0億美元,增長101.0%;高新技術產品出口0.8億美元,增長79.8%。從出口市場看,出口美國1.0億美元,增長78.8%,出口香港0.5億美元,增長7.7%,出口韓國0.6億美元,增長22.3%,出口俄羅斯0.3億美元,增長73.9%,出口歐洲0.9億美元,增長88.1%,出口非洲0.5億美元,增長104.1%。
利用外資持續發展。全年新批外資企業118個,增長1.7%;合同外資額6.3億美元,增長0.9%;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3.4億美元,增長38.6%。對外經濟技術合作繼續擴大。全年承包工程、勞務合作和設計咨詢業務完成營業額0.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9.3%。
七、交通、郵電和旅游
交通運輸業穩定發展。全年交通運輸、倉儲郵電通訊業完成增加值179.0億元,比上年增長10.9%。交通運輸業各種運輸方式完成貨運周轉量287.6億噸公里,比上年增長6.2%,其中鐵路187.9億噸公里,增長5.6%;公路99.4億噸公里,增長7.4%;航空0.3億噸公里,增長7.8%。完成客運周轉量189.6億人公里,比上年增長6.2%,其中鐵路80.0億人公里,增長7.7%;公路82.7億人公里,增長4.8%;航空26.9億人公里,增長6.6%。
郵電通訊業快速增長。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108.2億元(按2000年不變價計算),比上年增長32.2%,其中郵政業務總量5.1億元,增長8.7%;電信業務總量103.1億元,增長33.6%。移動電話用戶年末達到351.7萬戶,新增用戶67.7萬戶,增長17.5%;固定電話用戶年末達到228.1萬戶,增長10.4%。年末電話交換機總容量408.5萬門,增長10.4%。計算機互聯網絡用戶52.4萬戶,增長15.9%。
旅游業總收入持續快速增長。來我市觀光、旅游以及從事各項交流活動的境外人員20.9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0.1%。其中港澳臺同胞7.9萬人次。全年旅游總收入178億元,比上年增長28.4%,其中旅游外匯收入7769萬美元,增長39.5%。全年接待國內旅游者達1771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9.3%;國內旅游收入173億元,增長29.1%。國際國內旅行社有189家,增長3.9%,星級賓館有114個,增長1.8%,獲得經營許可證的旅游景區(點)有45家,增長2.3%。
八、財政、金融和保險
財政收入快速增長。全年地方財政收入151.0億元,比上年增長30.7%;其中一般預算收入136.1億元,增長28.9%。地方財政支出154.0億元,比上年增長29.8%,其中一般預算支出136.6億元,增長26.1%。其中教育經費支出18.3億元,增長36.4%;行政管理費支出17.3億元,增長23.4%;基本建設支出16.6億元,增長40.0%;醫療衛生支出5.6億元,增長23.4%。
金融對經濟發展的支撐進一步增強。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3116.1億元,比年初增加401.8億元,增長14.8%;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2428.1億元,比年初增加285.1億元,增長13.3%。其中工業貸款375.9億元,比年初減少45.4億元;基本建設貸款345.2億元,比年初減少10.4億元;票據融資431.5億元,比年初增長208.2億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436.1億元,比年初增加225.0億元,增長18.6%。
保險業務穩健運營。全年保費收入44億元,比上年下降3.1%,其中財產險收入14億元,下降3.7%;人壽險收入26億元,下降4.6%;健康險和意外傷害險收入4億元,增長12.0%。全年賠付額10億元,比上年增長29.0%,其中財產險賠付額7億元,增長22.9%;人壽險賠付額2億元,增長71.8%;健康險和意外傷害險賠付額1億元,增長19.2%。
九、科學技術和教育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科技事業進一步發展。全年共組織安排科技攻關計劃項目362項,比上年增長61.6%。被認定為高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的項目15個,增長7.1%。市級及以上單位評審批準128項重大科技成果,比上年增長10.3%。其中基礎理論成果2項,應用技術成果124項,軟科學成果2項。全年專利申請量達到2646件,授權量1135件。全年共簽訂技術合同3995份,技術合同成交金額達15.0億元,增長48.8%。
教育事業穩步發展,高等教育規模進一步擴大。年末全市共有研究生培養單位10個,招生4015人,比上年增長20.6%,在校研究生9831人,增長32.0%,畢業1634人,增長22.5%;全市普通高校38所(不含成人高校),招生14.2萬人,比上年增長13.3%;在校學生41.7萬人,增長28.5%,畢業9.0萬人,增長45.9%;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學校116所,招生10.7萬人,比上年下降0.1%,在校學生27.6萬人,增長7.2%,畢業7.7萬人,增長46.8%。全市普通高中109所,招生6.2萬人,比上年增長22.3%,在校學生15.6萬人,增長18.6%,畢業3.8萬人,增長18.9%;普通初中329所,招生12.1萬人,比上年下降12.8%,在校學生40.7萬人,下降8.4%,畢業14.9萬人,增長3.8%;普通小學1202所,招生8.9萬人,比上年增長0.02%,在校學生55.0萬人,下降4.6%,畢業11.5萬人,下降15.7%;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幼兒園在園幼兒14.4萬人。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健康發展。年末全市共有藝術表演團體19個,文化館13個,公共圖書館8個,博物館7個,綜合檔案館13個,劇場、影劇院15個,廣播電臺2座,電視臺2座;全市廣播和電視綜合覆蓋率達100%,公共圖書館圖書藏量達3984千冊。2005年制定了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和鼓勵政策,確定了文化產業四大重點項目和文化產品“六個一”工程。實施文化精品名牌帶動戰略,大型原創舞劇《風中少林》在北京、上海等地演出,受到了國家、省市領導同志和社會各界高度評價,榮獲全國舞蹈界最高獎“荷花獎”金獎,入選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并簽訂赴臺灣、美國巡演的協議。電影《任長霞》在全國放映,《任長霞》電視劇和戲曲相繼播出。對《禪宗少林??音樂大典》和大型舞劇《洛神》實行市場化運作。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免費向青少年開放公益文化場館。廣泛開展廣場文化、綠色周末、城市秧歌等一系列活動,活躍了城鄉群眾文化生活。
衛生事業穩步發展,覆蓋城鄉的緊急醫療救援網絡正式開通,衛生服務設施建設得到加強,基層衛生條件進一步改善。年末全市共有衛生機構1677個,比上年增長1.8%;床位3.1萬張,增長6.7%;衛生技術人員3.6萬人,增長0.9%,其中執業醫師、執業助理醫師1.5萬人,增長2.2%,注冊護士1.2萬人,增長3.4%。年末全市共有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7個,衛生技術人員1301人;婦幼衛生機構13個,衛生技術人員1012人。專科疾病防治醫院5個,衛生監督檢驗機構6個。
體育事業蓬勃發展。成功舉辦鄭州市第九屆運動會,共有47支代表隊、8873名運動員參加比賽。以“假日體育”為重點,舉辦大型群體活動140項次、競賽87項,全民健身活動廣泛開展。
十一、城市建設和環境
城市建設再上新臺階。年末全市總面積7446.2平方公里,市區面積1010.3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區面積262平方公里。鄭東新區“三年出形象”目標基本實現,累計完成投資232億元,其中當年投資113億元,比上年增長86.8%。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共建設道路137條(段),路網總長度約232公里,其中具備通車條件的180公里;2005年新開工道路47條(段),開工建設橋梁38座,28座橋梁達到通車條件;起步區雨水、污水、通訊、燃氣、自來水管網等隨道路主體建設同步進行,新區熱源站建成并開始供暖。中央商務區形象基本顯現,入駐項目59個,其中52個開工建設,內、外環正在建設的47棟高層中30棟已結頂;會展中心竣工開展,河南藝術中心的美術館、藝術館主體已結頂。全年引進外資企業12家,實際利用外資2192萬美元。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中心城區保護改造力度加大,“三年一大變”目標基本實現。全年新鋪設城市自來水管道182.2公里,新鋪設城市排水管道370.6公里,新擴建城市道路長度201.6公里,面積391.5萬平方米。全年售電量140.6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9.4%;供水總量達30448萬立方米,日供水能力132.8萬立方米;城市居民燃氣化率達90.9%。年末路燈53755盞,集中供熱面積1777萬平方米。
為確保市區交通暢通,著力發展大公交。全年新開公交線路33條,更新、增加公交車輛358臺,年末實有公交汽(電)車3077輛,比上年增長11.6%;城市公交客運量達6.2億人次,增長11.7%,市區主、次干道路路通公交,便利了居民出行。
城市居民生活環境進一步改善。全年新增綠地775萬平方米,其中新增公共綠地124.6萬平方米;建成區人均公共綠地7.6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4.9%。公園達到47個。水沖式公廁850座,比上年增加71.7%。
城市環保力度加大。建成煙塵控制區19個,面積324平方公里;建成環境噪聲達標區53個,達標區面積217.7平方公里。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67.0%,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90.0%。全年治理污染源投資5.1億元。全年完成環境污染限期治理項目170個,全年市區環境空氣質量達到一(優)、二(良)級天數為300天,占全年總天數的82.2%。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人口控制工作取得新成效。全市人口出生率9.1‰,死亡率4.9‰,自然增長率4.2‰,低于國家控制標準。年末全市總人口716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24.1萬人,非農業人口266.3萬人。
城鄉居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2005年全市在崗職工平均工資16694元,比上年增長11.1%。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40元,增長13.6%;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7223元,增長11.8%。其中市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77元,增長13.6%;人均消費性支出7398元,增長11.8%。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774元,增長14.1%;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938元,增長21.3%。
城鄉居民居住條件進一步改善。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23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4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43.7平方米,增加1.0平方米。
社會保障事業進一步發展。全市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鎮居民4.2萬人,比上年增長0.5%,全年發放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4163萬元,增長6.7%;救助農村居民特困戶7.4萬人,救助金額4150.6萬元。參加失業保險的職工78.6萬人,與上年持平;月平均領取失業保險金者3.0萬人,增長56.9%。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職工60.8萬人,比上年增長3.6%;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離退休人員24.0萬人,增長6.5%。參加醫療保險總人數為47萬人,比上年增長32.8%。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社會福利事業迅速發展。年末全市各類社會福利醫院床位4.4千張;福利院收養2.8千人;建立各種城鎮社區服務設施408處。全年銷售福利彩票3.0億元。
注:1.本公報部分統計數據為初步統計數。
2.公報中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行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