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鶴壁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緊緊圍繞“兩個提前”、“兩個率先”奮斗目標,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在發展中順應調控,在調控中謀求發展,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國民經濟實現了較高的增長速度和較高的增長質量,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全面協調發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績,主要指標達到了多年來的最好水平。
一、綜合
國民經濟平穩健康較快發展,經濟總量和人均水平跨上新臺階。初步核算,全年全市生產總值完成1558681萬元,比上年增長15.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14260萬元,增長13.0%;第二產業增加值838850萬元,增長18.3%;第三產業增加值405571萬元,增長11.6%。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9.5:51.9:28.6變化為20.2:53.8:26.0。全市人均生產總值突破萬元大關。
經濟運行質量顯著提高。全年全部國有及年產品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工業企業實現利潤43247萬元,比上年增長39.9%,城鄉居民收入分別增長13.7%和18.0%。
市場物價漲幅較大。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升4.8%,其中食品價格上漲14.0%,居住價格上漲7.0%。
就業人數增加。年末全市城鎮新增就業人員2.65萬人;國有企業下崗職工0.98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1.46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9%。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的基礎還不夠穩固;煤電油運依然緊張,資源約束明顯存在;城鄉新增勞動力較多,就業壓力增大。
二、農業
種植業生產全面豐收。全年糧食總產量888821噸,比上年增長16.7%。其中:夏糧總產量471210噸,增長10.8%;秋糧總產量417611噸,增長24.2%。油料總產量55495噸,增長9.8%;棉花總產量1031噸,增長15.2%。蔬菜總產量449575噸,增長0.5%,盆栽觀賞植物8.28萬盆,增長22.7%。
農村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兩個基地”建設步伐加快,全市優質小麥種植面積90萬畝,占小麥播種面積的75.5%;優質玉米種植面積54萬畝,占玉米播種面積的59%,分別比上年上升15.1個百分點和25.1個百分點;畜禽優質產品率進一步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規模不斷擴大。
畜牧養殖業發展加快。全年肉類總產量234931噸,比上年增長16.4%。禽蛋產量118000噸,增長8.5%。奶業生產保持高速增長,牛奶產量9287噸,增長88.1%。水產品產量3010噸,增長10.0%。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大。年末全市常用耕地面積96.14千公頃;當年耕地實現占補平衡后,凈增0.06千公頃。實施退耕還林4.6千公頃。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積0.52千公頃,新增節水灌溉面積3.5千公頃;年末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159.13萬千瓦,比上年增長6.3%;農用拖拉機6.96萬臺,比上年增長3.9%,農用運輸車19410輛,比上年下降4.9%;農村用電量18062萬千瓦小時,比上年下降5.5%。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快速增長。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738762萬元,比上年增長20.1%。
全部國有及年產品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工業企業增加值570496萬元,比上年增長22.3%。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216914萬元,增長0.5%;集體企業增加值119194萬元,增長36.6%;股份制企業增加值324195萬元,增長13.4%;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增加值25355萬元,增長1.5%。輕工業增加值171919萬元,增長28.1%,重工業增加值398577萬元,增長19.8%。
主要能源、原材料生產快速增長。全年原煤產量1064.4萬噸,比上年增長9.5%;發電量313144萬千瓦小時,增長4.1%;十種有色金屬產量8.2萬噸,增長56.1%;水泥335.1萬噸,增長39.4%;電子元件61775萬只,增長27.4%;畜肉制品20023噸,增長237.7%;鮮、凍畜肉97958噸,增長20.0%。分行業看,全年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1%,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增長46.9%,非金屬礦物制造業增長38.3%,黑色和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分別增長5.0%和30.3%,電力、熱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增長9.9%;農副食品加工業增長40.4%。
高技術產業增速加快。全年高技術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65.8%。
非公有制工業經濟增勢強勁。全年非公有制工業完成增加值246398萬元,比上年增長40.8%。
工業經濟效益大幅度提高。全年全部國有及年產品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工業企業綜合經濟效益指數129.24%,比上年提高13.32個百分點,創歷史最高水平。產品銷售收入1457329萬元,比上年增長45.9%。實現利潤43247萬元,增長39.9%。年末產成品庫存62863萬元,下降12.4%。工業品產銷銜接良好,全年工業產品銷售率98.0%,比上年提高2.54個百分點。工業企業虧損面11.2%,比上年下降2.4%,虧損企業虧損額4997萬元,下降7.0%。
建筑業保持較快發展。全年全社會建筑業增加值96385萬元,比上年增長11.9%。全市具有資質等級的建筑企業實現利潤總額50萬元,增長51.5%,實現稅金總額2040萬元,下降4.3%。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平穩較快增長。全年全社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91222萬元,比上年增長46.8%,其中城鎮投資428458萬元,增長57.4%。
工業投資增長明顯快于其他產業。城鎮投資中,農林牧漁業投資10600萬元,比上年增長18.2倍。工業投資284292萬元,增長85.6%。其中,煤炭工業投資下降36.4%,電力、熱水工業投資增長191.9%,燃氣、水工業投資增長10.3倍,冶金工業投資增長70%,建材工業投資增長13.1%,化工工業投資增長229.2%,機械工業投資增長258.9%,食品工業投資增長46.7%。第三產業投資133566萬元,增長14.2%。房地產開發投資11677萬元,比上年增長3.1%。
重點項目建設進展順利。在建的重點項目完成投資270980萬元。其中盤石頭水庫完成9006萬元,電廠二期136097萬元,同力水泥三期20692萬元,大海線10872萬元,淇濱污水處理廠7500萬元,永達公司雞肉熟制品加工項目6000萬元,新老城區快速通道6000萬元,鶴壁煤電股份公司熱電廠項目3245萬元。
全年新增主要生產能力有:水泥生產96.5萬噸/年;硫酸生產300噸/年;機制紙漿0.4萬噸/年;改建公路43.98公里,其中二級公路23.68公里;城市日污水處理能力5萬噸;糧食倉庫2987萬公斤,8025平方米;新增中等學校基礎設施5820平方米,學生席位2600個;新增醫院病床100張;程控交換機0.8萬線/年,電話單機0.8萬部/年。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五、國內貿易
消費品市場繁榮活躍。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43753萬元,比上年增長15.9%。分城鄉看,城市消費品零售額209127萬元,增長16.9%;縣及縣以下消費品零售額134626萬元,增長14.4%。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319501萬元,增長15.4%;餐飲業零售額21322萬元,增長25.7%;其他行業零售額2930萬元,增長6.8%。
全年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企業零售額31787萬元,比上年增長4.2%。其中,汽車類零售額比上年下降40.1%,通信器材類增長338.5%,家用電器類下降21.4%。
六、對外經濟
對外貿易高速增長。全年進出口總額7431萬美元,比上年增長23.3%。其中,出口總額6975萬美元,增長23.2%;進口總額456萬美元,增長24.6%。在出口總額中,一般貿易比上年增長21.9%,加工貿易增長49.7倍。在出口產品中,機電產品比上年增長68.6%。從出口市場看,對美國出口比上年增長53.9%,對日本出口下降23.1%,對歐盟出口增長61.8%,對東盟出口增長241.9%,對韓國出口增長239.7%,對俄羅斯出口增長55.2%,對非洲出口下降73.6%。
利用外資規模不斷擴大。全年新批準外商投資企業20個,比上年增長185.7%;合同外資金額4004萬美元,增長59.4%;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1406萬美元,增長15.0%。
七、交通、郵電和旅游
交通運輸業穩步發展。全年公路完成貨運量841萬噸,比上年增長3.4%,貨物周轉量58660萬噸公里,增長3.1%;客運量1067萬人,比上年增長4.5%,旅客周轉量50670萬人公里,增長4.3%。
郵電通信業持續快速發展。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69139萬元,比上年增長40.3%。年末局用電話交換機總容量36萬門,比上年增長15.6%;固定電話用戶23.7萬戶,其中城市電話用戶14.1萬戶,鄉村電話用戶9.6萬戶,新增用戶0.51萬戶;移動電話年末用戶22.7萬戶,新增用戶2.9萬戶。電話普及率為32.45部/百人;計算機互聯網絡用戶5.68萬戶,比上年增長1.4%。
旅游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截止2004年底,我市獲得經營許可證的旅游景區(點)7家,比上年增加1家。其中4A級2個,2A級2個。擁有國際國內旅行社14家,比上年增加3家;星級賓館5家,比上年增加1家。全市全年接待外國及港澳臺旅游者0.19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8.9%,旅游外匯收入45萬美元,增長14.3%;接待國內旅游者318萬人次,增長15.2%,實現國內旅游收入3486萬元,增長46.2%
八、金融保險業
金融機構存貸款繼續增長。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1088000萬元,比上年增長14.4%。其中,企業存款184562萬元,下降5.3%;城鄉居民儲蓄存款838963萬元,增長17.5%。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930208萬元,比上年增長7.3%。其中,短期貸款717173萬元,增長0.9%;中長期貸款193322萬元,增長45.2%。貸款結構繼續改善,貸款主要投向基本建設和農業方面.基本建設貸款比上年增長130.1%,農業貸款增長23.2%;全市農村信用社貸款293607萬元,比上年增23.1%。
保險事業健康發展。全年保費收入30917萬元,比上年增長24.7%。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5315.7萬元;人壽險保費收入25601.3萬元。全年賠付額與給付5796萬元。其中,財產險賠付額3000萬元,人壽險給付額2796萬元。
九、教育和科學技術
教育事業保持較快發展。全市普通高等教育招生2019人,在校生3259人,畢業生322人。成人高等教育招生258人,在校生737人,畢業生365人。各類中等職業教育招生7138人,在校生18691人。普通高中招生8700人,在校生23468人,畢業生5825人。初中招生29487人,在校生85142人,畢業生27375人。普通小學招生26636人,在校生158234人,畢業生30066人。幼兒園在園幼兒29016人。全年成人技術培訓學校共培訓結業20559人次。掃除青壯年文盲3309人。
科技事業進一步發展。2004年末,全市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3.56萬人,比上年增長2.9%;擁有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機構5個,從事科技活動人員1800人,比上年增長2.9%。全年共取得市級以上科技成果獎27項,其中重大科技成果2項。全年申請專利117件,授權專利49件,分別比上年增長46%和10%。
綜合技術服務取得新成績。2004年末,全市共有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機構3個。全市氣象公益服務站3個。電視天氣預報制作服務系統2個。測繪、計量和地震等其他綜合技術服務工作繼續取得進展。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日益繁榮。2004年末,全市共有藝術表演團體6個,文化館6個,公共圖書館3個,博物館2個。廣播電臺1座,中、短波廣播發射臺和轉播臺2座,廣播人口覆蓋率96.5%。電視臺1座,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94%,有線電視用戶6.93萬戶。全市共有綜合檔案館5個,已開放各類檔案788卷(件)。文化市場監管力度進一步加大。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進一步加強。
衛生事業持續發展。年末全市共有衛生機構70個,其中醫院、衛生院50個,婦幼保健院(所、站)6個,專科疾病防治院(所、站)2個;病床床位4295張,其中醫院、衛生院4180張;衛生技術人員4752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1844人,注冊護士1433人。全市共有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防疫站)7個,衛生技術人員150人。農村鄉(鎮)共有衛生院24個,床位705張,衛生技術人員863人。
體育事業取得新成績。在國內外的各項比賽中,我市運動員共獲得獎牌36個;全民健身運動蓬勃發展。順利完成第五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工作,全市共擁有體育場地647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0.5平方米。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人口自然增長率繼續下降。年末全市總人口143.20萬人。出生人口14332人,出生率10.02‰;死亡人口8431人,死亡率5.90‰;全年凈增人口0.43萬人,自然增長率為4.12‰。全市城鎮人口59.72萬人,占41.7%;鄉村人口83.48萬人,占58.3%。
城鄉居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93元,比上年增長13.7%;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4478元,增長7.1%。全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014元,比上年增長18%;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684元,增長12.3%。居民居住條件繼續改善。全年城鎮竣工住宅面積78.21萬平方米,農村竣工住宅面積67.48萬平方米。全年商品房銷售面積6.82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61.1%。
社會保障事業進一步發展。年末全市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為11.66萬人,其中參保職工9.25萬人,參保的離退休人員2.41萬人。全市參加失業保險的人數為174225人,月平均領取失業保險金4196人。全市參加醫療保險的人數為15.65萬人,其中參保職工13.00萬人,參保退休人員2.65萬人。全年共發放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3724.1萬元,享受最低生活保障58417人。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社會福利事業穩步發展。全市各類收養性社會福利院床位100張,收養98人。建立起各種城鎮社區服務設施107處,其中社區服務中心7個。籌集社會福利資金90萬元;接受社會捐贈183.6萬元。
注:
1.公報中全市生產總值數據為初步核算數。
2.公報中全市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行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