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漯河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順應國家宏觀調控大局,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國民經濟實現快速增長,經濟運行質量明顯提高,各項社會事業全面協調發展,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主要指標達到了多年來的最好水平。
一、綜合
國民經濟健康快速發展。初步核算,全年全市生產總值322.1億元,比上年增長15.8%,增幅再創1997年以來新高。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7.8億元,增長8.5%;第二產業增加值200.6億元,增長19.2%;第三產業增加值63.7億元,增長12.9%。三次產業結構為17.9:62.3:19.8。全市人均生產總值12768元,突破1500美元。
經濟運行質量顯著提高。全部國有及年產品銷售收入500
萬元以上的非國有工業企業實現利潤42.9億元,比上年增長66.0%。城鄉居民收入分別增長12.2%和12.0%。
物價水平溫和上漲。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2.3%,其中食品價格上漲4.1%,居住價格上漲8.2%。工業品出廠價格總水平上漲3.0%,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總水平上漲7.8%。
勞動就業保持穩定。年末全市就業人員151.3萬人,與去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其中城鎮就業人員19.3萬人,同比增長1%。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低于全省0.5個百分點。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經濟總量仍不夠大,經濟結構不盡合理,第三產業比重不高;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雖然較快,但投資總量相對較小,特別是工業投入需要加大;農業基礎比較薄弱,農產品價格下降和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
二、農業
種植業生產獲得較好收成。全年糧食總產量132.8萬噸,比上年增長0.7%,是歷史上第三個好年份。夏糧總產量77.7萬噸,受病蟲害影響,減產3.8%;秋糧總產量55.1萬噸,增長7.5%。油料總產量6萬噸,增長10.5%;棉花總產量2.2萬噸,增長3.5%;煙葉總產量1.3萬噸,增長18.8%;蔬菜總產量263.0萬噸,增長17.9%。
農村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全年糧經比例為64:36,優質專用小麥種植面積達137萬畝,占小麥播種面積的69.3%。畜禽優質產品率進一步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規模不斷擴大。
畜牧養殖業穩步發展。全年肉類總產量28.4萬噸,比上年增長10.0%;禽蛋產量10.6萬噸,增長7.2%;生豬出欄325.1萬頭,增長13.4%。奶業生產保持高速增長,奶類產量5.5萬噸,增長76.4%。水產品產量0.5萬噸,增長9.7%。
農村基礎設施和生產條件繼續改善。全年有效灌溉面積145.3千公頃,新增2.2千公頃;節水灌溉面積26千公頃,新增2.7千公頃。年末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216.9萬千瓦,比上年增長5.9%;農用拖拉機9.3萬臺,增長0.3%;農用運輸車3.9萬輛,增長16.1%。農村用電量3.6億千瓦小時,比上年增長0.8%。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快速增長。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189.5億元,比上年增長20.5%。全部國有及年產品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工業企業增加值136.5億元,比上年增長24.0%。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42.9億元,增長15.1%;集體企業增加值21.8億元,增長27.1%;股份制企業增加值73.6億元,增長25.0%;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增加值9.0億元,增長33.4%。輕工業增加值101.1億元,增長27.4%;重工業增加值35.4億元,增長14.7%。
工業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在全部國有及年產品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工業企業中,高技術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80.3%;食品工業完成增加值87.3億元,增長26.3%,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64.0%;非公有制工業經濟增勢強勁,全年非公有制工業完成增加值65.0億元,比上年增長28.5%。
工業經濟效益大幅度提高。全年全部國有及年產品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工業企業綜合經濟效益指數216.1%,創歷史最高水平,比上年提高37.2個百分點。產品銷售收入537.6億元,比上年增長37.7%。實現利稅64.9億元,增長54.3%,其中實現利潤42.9億元,增長66.0%。工業品產銷銜接良好,全年工業產品銷售率98.2%,比上年提高0.1個百分點。
建筑業保持穩步增長。全年全社會建筑業增加值11.3億元,比上年增長4.5%。全市具有資質等級的建筑企業實現利稅5106萬元,增長4.4%。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高速擴張。全年全社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4.2億元,比上年增長46.1%,其中城鎮以上投資84.9億元,增長51.7%。
工業投資增勢強勁,房地產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保持高速增長。全年城鎮以上完成工業投資46.6億元,比上年增長102.6%;房地產業投資16.7億元,比上年增長53.5%;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投資11.7億元,比上年增長42.2%;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投資1.9億元,比上年增長34.8%;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投資1.7億元,比上年增長31.5%;金融業投資0.2億元,比上年增長25.0%;批發和零售業投資1.6億元,比上年增長3.6%。
重點項目建設進展順利。漯平高速公路、雙匯集團低溫肉制品生產線、大豆蛋白二期及信息化平臺、銀鴿造紙集團公司10萬噸牛皮紙及4萬噸生態肥、市中心醫院病房大樓、雙匯國際花園、金大地化工60萬噸真空制鹽、熱電聯供及制堿、潁青化工5萬噸合成氨及3萬噸尿素、中原祥基高檔肉牛示范工程、仁和線材40萬噸棒線、小胖購物廣場、豫南陸路口岸、澳佳涂料有限公司等一批項目相繼投產或投入使用;卷煙廠生產線技改、新銳化工92萬噸玉米深加工、興茂鈦化工鈦白粉技改、漯河報業新聞大廈、科教藝術中心、漯河中學、新天地購物廣場、家?盛世100國際購物廣場、溫州商貿廣場、中匯廣場、臺灣旺旺食品加工等項目正在建設中。全年66個重點項目累計完成投資58.7億元。
五、國內貿易
消費品市場穩中趨旺。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5.4億元,比上年增長14.2%。分城鄉看,城市消費品零售額62.1億元,增長14.8%;縣及縣以下消費品零售額33.4億元,增長3.2%。分行業看,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77.8億元,增長13.8%;餐飲業零售額15.7億元,增長6.4%;其他行業零售額1.9億元,增長14.2%。
全年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企業銷售額中,汽車類零售額比上年增長52.1%,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21.4%,食品飲料煙酒類增長10.2%。
六、對外經濟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有所下降。全年進出口總額17019萬美元,比上年下降13.8%。其中,出口總額9518萬美元,下降5.9%;進口總額7501萬美元,下降22.0%。
利用外資規模不斷擴大。全年新批準外商投資企業17個,合同利用外資金額8497萬美元,增長29.5%;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7652萬美元,增長31.1%。
七、交通、郵電和旅游
交通運輸業發展迅速。全年貨運量1757萬噸,增長9.7%,其中水運122萬噸,增長20.3倍。貨物周轉量222403萬噸公里,比上年增長61.4%,其中水運86148萬噸公里,增長20.4倍。貨運量及貨運周轉量的增長主要是水運方面新增2個企業,且新增企業的發展勢頭較好。客運量3377萬人,旅客周轉量130709萬人公里,比上年增長11.4%。
郵電通信業持續快速發展。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148483萬元,比上年增長39.9%。年末局用電話交換機總容量58.4萬門,比上年增加3.2%;固定電話用戶45萬戶,比上年增加2.7萬戶,其中城市電話用戶27萬戶,鄉村18萬戶;移動電話年末用戶54萬戶,新增12.9萬戶,增長28.0%。電話(含移動電話)普及率為39部/百人。
旅游業持續穩步發展。全市全年接待外國及港澳臺旅游者2693人次,比上年增長9.3%,國際旅游外匯收入62.7萬美元,增長6.0%;接待國內旅游者92.6萬人次,增長6.0%,實現國內旅游直接收入1.9億元,增長10.0%。各種旅游配套設施不斷完善,全市國內旅行社27家,比上年增加4家;星級賓館9家,與上年持平;獲得經營許可證的旅游景區(點)7家,比上年增加1家。
八、財政、金融、證券和保險
財政實力明顯增強。全市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3.2億元,比上年增長28.1%;一般預算支出25.9億元,增長25.4%。
金融機構存貸款穩步增長。年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211.1億元,比上年增長9.8%。其中,企業單位存款余額34.8億元,下降4.4%;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52.7億元,增長8.7%。年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194.5億元,比上年下降2.3%。短期貸款余額134.1億元,下降10.5%,其中工業貸款余額24.5億元,下降26.6%;商業貸款46.1億元,下降3.0%;農業貸款余額35.1億元,增長3.2%。中長期貸款余額56.9億元,比上年增長37.8%,其中基本建設貸款余額23.9億元,增長16.6%。金融機構個人消費貸款余額11.6億元,比上年增長22.1%。
證券市場運行平穩。年末全市共有上市公司2家,上市股票2只。年末上市公司流通股市價總值32.2億元,比上年增長4.9%。全年新增股民開戶472戶,股票A股交易量27.4億元。全市證券資產價值3.6億元。
保險事業進一步發展。全年保費收入56850萬元,比上年增長6.8%。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10223萬元,人壽險保費收入46627萬元。全年賠付額與給付15693萬元,其中財產險賠付額4881萬元,人壽險賠付額10812萬元。
九、教育和科學技術
教育事業保持健康發展。全市普通高等教育招生4364人,在校學生9509人,畢業學生1778人。全市成人高等教育招生451人,在校學生1089人。各類中等職業教育招生11291人,在校學生30164人,畢業學生6417人。全市普通高中招生21253人,在校學生55682人,畢業學生15096人。全市初中招生43891人,在校學生147109人,畢業學生52992人。普通小學招生31830人,在校學生199629人,畢業學生44556人。特殊教育招生83人,在校學生656人。幼兒園在園幼兒42575人。全年成人技術培訓學校共培訓結業10130人次。掃除青壯年文盲908人。
科學技術事業進一步發展。2005年末,全市擁有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機構34個,從事科技活動人員1810人。全年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1287萬元。全年共取得省級科技進步獎2項,取得市級科技進步獎94項。全年申請專利156件,授權專利120件,分別比上年增長27.0%和33.0%。全年共登記技術合同133份,技術合同成交金額2200萬元,比上年增長1.2%。
綜合技術服務取得新成績。2005年末,全市共有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機構4個,其中市級質量監督檢驗機構1個。通過質量體系認證的企業44家,比上年增長18.9%。全市共有中國名牌產品3個,國家免檢產品6個,河南省名牌產品16個。全市共有法定計量技術機構4個。新制定、修訂地方標準19項。衛星云圖接收站點1個,電視天氣預報制作服務系統1個。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日益繁榮。2005年末,全市共有藝術表演團體6個,文化館5個,公共圖書館4個。廣播電臺1座,中、短波廣播發射臺和轉播臺1座,廣播人口覆蓋率100%。電視臺5座,其中市級電視臺1座,縣級電視臺3座,教育電視臺1座。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100%,有線電視用戶15萬戶。全年出版報紙960萬份。全市共有國家綜合檔案館6個。文化市場監管力度進一步加大。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進一步加強。
衛生事業持續發展。年末全市共有衛生機構105個,其中醫院34個、衛生院49個,婦幼保健院(所、站)6個;病床床位5163張,其中醫院3599張、衛生院1301張;衛生技術人員7062人,其中執業醫師1750人,執業助理醫師651人,注冊護士1866人。全市共有疾病預防控制中心6個,衛生技術人員326人。
體育事業取得新成績。體育產業開發力度不斷加大,成功承辦了“雙匯杯”2005全國乒乓球俱樂部甲A比賽、2004-2005賽季全國男排聯賽河南隊主場比賽等一系列國際國內大型體育比賽共13次,其中國際級1次、國家級6次、省級6次,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全民健身運動蓬勃發展,舉辦規模較大、社會影響較好的群眾體育競賽活動3次,中小型活動52次。全市共擁有體育場地1090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0.71平方米。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人口生育水平繼續得到控制。年末全市總人口252.9萬人。出生人口2.5萬人,出生率9.86‰;死亡人口1.3萬人,死亡率5.19‰;人口自然增加1.2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4.67‰。全市城鎮人口80.2萬人,占總人口的31.7%;鄉村人口172.7萬人,占總人口的68.3%。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24萬人,占總人口的9.5%。
城鄉居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23元,比上年增長12.2%;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5620元,增長15.0%。全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319元,比上年增長12.0%;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843元,增長13.2%。居民居住條件繼續改善,全年城鎮竣工住宅面積50.7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47.1%;農村竣工住宅面積221.4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20.0%。全年商品房銷售面積80.9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25.1%。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社會保障事業繼續發展。年末全市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17.9萬人,其中參保離退休人員3.9萬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16.0萬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人數17.7萬人,其中參保離退休人員4.0萬人。全年共發放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2700萬元,享受最低生活保障3.9萬人。
社會福利事業穩步發展。全市各類社會福利院床位1523張,收養1500人。建立起各種城鎮社區服務設施22處,城鎮便民、利民服務網點550個。接受社會捐贈89.6萬元。
十二、資源與環境
地表水質保持穩定。7個主要河流監測斷面水質類別為:澧河-丁灣斷面為Ⅱ類水質,水質為優;沙河-劉李渡口斷面為Ⅲ類水質,水質良好;其它斷面水質均劣于Ⅴ類,污染仍然較重。
城市飲用水質良好。澧河-三里橋斷面各項監測指標的年均濃度均符合《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Ⅲ類標準,水質良好。淺層地下水、中深層地下水監測指標年均濃度均符合《地下水質量標準》Ⅲ類標準,水質良好。
城市環境保護力度加大。市區空氣質量良好,空氣質量二級及二級以上標準的天數占88.0%。建成環境噪聲達標區11個,達標面積65.1平方公里。全市建成煙塵控制區15個,面積65.1平方公里。
生態環境保護不斷加強。市區綠化覆蓋面積1719.4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到45.6%,創建成了國家園林城市。年末全市已建立了沙、澧河城市飲用水源保護區,面積210平方公里,覆蓋率8.0%。
注:
1、本公報部分數據為初步統計數。
2、公報中全市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行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