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會員中心
   
統計年鑒年度索引: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統計年鑒分省、行業總索引 ]
統計公報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統計公報分省總索引 ]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統計公報 > 湖北

荊州市200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時間:2010-01-15 09:47:36 來源:荊州市統計局 作者:admin 點擊:1385次

2006年,市委、市政府帶領全市人民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六中全會精神,全力推進“工業興市”戰略、進一步加大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力度,“和諧荊州”建設力度加大。全市社會經濟發展呈現出經濟增長速度加快,經濟增長的質量進一步提高,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良好態勢,基本實現了年初確定的各項預期目標,實現了“十一五”規劃的良好開局。

一、綜合

國民經濟穩步發展。據初步核算(下同),2006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438.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2%,增速創十年最好水平。其中,第一產業完成126.7億元,增長3.9%;第二產業完成141.8億元,增長11.9%;第三產業完成169.6億元,增長11.0%。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由上年的6158元提高到6844元。全市的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29.8:31.6:38.6調整到28.9:32.4:38.7,三次產業在當年GDP增長中所占份額分別為12.9%、41.0%、46.1%。

市場物價基本穩定。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2.0%。其中,食品、家庭設備、文化教育用品、居住價格分別上升4.3%、1.0%、0.2%、5.5%,衣著、醫療保健、交通和通訊工具價格分別下降0.8%、0.8%、1.3%。工業品出廠價格比上年上漲3.3%,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比上年上漲3.4%。

勞動就業形勢較好。2006年末,全市從業人員284.2萬人,比上年增加3.7萬人,其中:全市城鎮單位從業人員為36.4萬人,農村勞動力211.5萬人。

據工商部門統計,城鎮個體私營從業人員為31.58萬人,比上年增加6.3%。

據勞動部門統計,全市城鎮新增就業10.35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7.06萬人,“零”就業家庭再就業4886戶。年末全市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0%。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有待加強的方面:一是結構調整的任務仍然艱巨;二是資源約束狀況有待進一步改善,投資總量有待進一步提高;三是農民增收的基礎有待進一步加強;四是城市低收入群體生存狀況有待改善。

二、農業

農業生產穩步發展。2006年國家扶農政策力度進一步加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繼續保持高漲,全市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民增收為目標,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全市農業生產平穩發展。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為222.2億元,比上年增長3.8%。其中:農業產值為120.2億元,增長7.1%;林業產值為2.3億元,下降2.3%;牧業產值為43.1億元,下降2.3%;漁業產值為53.3億元,增長2.5%。

糧食生產穩定。全年糧食播種面積720.4萬畝,比上年增加31.9萬畝,增長4.6%,其中早稻面積略減,夏糧、中稻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全年糧食總產321.5萬噸,比上年減產0.2%。其中:夏糧27.7萬噸,增長26.2%。早稻41.0萬噸,增產9.4%。中稻因稻飛虱影響受災嚴重,總產187.5萬噸,減產5.7%。晚稻49.3萬噸,增產2.2 %。

棉花生產喜獲好收成。全市棉花種植面積143.5萬畝,增長3.6% 。總產量比上年提高20.2%,達到14.9萬噸。

油料生產基本穩定。全市油料面積332.4萬畝,比上年減少2.6%,油料產量45.5萬噸,與上年基本持平。

蔬菜產量有所增長。蔬菜總產232.1萬噸,比上年增產5.9萬噸,增長2.6%。全年水果(包括果用瓜)總產20.6萬噸,比上年增產19.4%。

牧業生產波動較大、漁業生產穩定發展。全年肉類產量30.0萬噸,比上年下降1.6%;生豬出欄331.0萬頭,比上年下降3.9%;年末生豬存欄215.6萬頭,下降3.9%。家禽出籠3708萬只,增加6.6%。禽蛋產量11.4萬噸,比上年下降3.7%;全年水產品產量達到67.9萬噸,增長4.5%。

農業生產結構不斷優化。在糧食、棉花播種面積增加的同時,優質稻、雙低油菜、名特優新水產品養殖、反季節蔬菜瓜果等成為農民結構調整的主要方式,非農收入成為農民增收的主渠道。農村打工人數的快速增長和農民工工資的提高使農村居民打工收入明顯增多,成為增收的主渠道;家庭經營二、三產業成為農民增收的另一因素。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保持快速增長。全市工業增加值為124.1億元,增長14.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97.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8.4%,比全省平均增速低2.0個百分點。其中國有經濟完成增加值18.0億元,增長20.7%,集體經濟2.1億元,增長6.7%;股份制經濟55.4億元,增長17.5%;外商及港澳臺投資經濟10.0億元,增長30.3%。重工業增長快于輕工業。全年輕工業完成增加值36.1億元,比上年增長17.2%;重工業完成增加值60.9億元,增長20.4%。全市高新技術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完成增加值23.3億元,比上年增長16.4%。

工業企業效益顯著提高。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品銷售收入256.0億元,比上年增長17.3%;實現利稅17.3億元,比上年增長28.1%,其中利潤總額7.2億元,比上年增長39.2%。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30.8,比上年提高12.8個百分點。隨著工業經濟運行環境的改善,全市工業所有制結構不斷優化,區域經濟活力明顯增強。

建筑業穩步發展。全年資質以內建筑企業完成施工產值64.0億元,比上年增長11.7%。建筑單位新開工房屋建筑施工面積484.9萬平方米,其中招投標承包面積410.9萬平方米,招投標面84.7%。建筑企業勞動生產率為8.87萬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積657.8萬平方米,比上年增加57.2萬平方米。

四、固定資產投資

投資大幅增長。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49.7億元,增長34.0%,增幅比上年上升26個百分點。其中5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133.4億元,比上年增長41.3%。按產業劃分,第一產業完成投資2.8億元,增長58.5%;第二產業完成投資51.0億元,增長70.1%;第三產業完成投資66.7億元,增長23.2%。二產業投資的比重達到42.3%,比上年提高了7.4個百分點。中央投資2.5億元,下降35.0%;省屬12.3億元,增長2.7%;市縣屬118.7億元,增長50.9%。按經濟類型劃分,國有經濟投資41.7億元,增長44.9%;集體經濟投資3.1億元,增長109.0%;其他非國有投資88.7億元,增長38.2%。

房地產平穩發展。全市房地產投資18.1億元,增長12.1%,增幅比上年回落27.7個百分點。商品房銷售穩步增長。全市銷售商品房78.5萬平方米,增長48.6%,其中銷售住宅面積73.1萬平方米,增長52.4%。

重點項目建設進展順利。全市34個重點建設項目完成投資25.5億元,占50萬元以上單位投資完成額的比重為19.1%。石首楚源的熱電聯產項目完成投資3.2個億;沙隆達公司的1000噸吡蟲啉項目,已于年底開工建設。總投資2.8億元的江津國際大酒店,施工進展順利,現已完成1億元投資。總投資21億元的荊東高速公路,現已建成通車;投資23個億的荊岳長江大橋,施工進展順利,完成投資0.77億元;總投資2.4億元的荊州港鹽卡二期工程已于年底動工建設,完成投資0.59億元。 隨著一大批重點工程和通鄉通村公路的建設,荊州市交通狀況進一步改善。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五、國內外貿易

消費品市場活躍。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54.1億元,增長14.7%, 為1997年以來最高水平。分城鄉看,城市消費品零售額128.5億元,比上年增長16.9%;農村(縣及縣以下)消費品零售額125.6億元,比上年增長12.5%,農村市場已連續12個月達到兩位數增長。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增長15.4%,增幅比上年加快2.4個百分點。住宿餐飲業增長17.5%,增幅比上年加快3.3個百分點。從消費熱點看:家居裝潢、文化消費類、石油及制品類、通信、汽車消費和休閑裝飾類商品成為市場消費的熱點。住房消費繼續升溫。全年商品房銷售額增長64.7%,其中住宅銷售額增長76.7%。汽車、住房消費的快速增加帶動了城市消費品市場的活躍,意味著新一輪消費結構升級已經到來。

對外貿易規模擴大。據荊州海關統計,全市出口總額30645萬美元,比上年增長27.8%。全市進出口總額40908萬美元,比上年增長28.0%。實際利用外資規模擴大。全市實際利用外資8738萬美元,比上年增長26.3%。

六、交通和郵電

交通運輸平穩發展,郵電通信業快速增長。全年交通運輸和郵政業完成增加值16.4億元,比上年增長9.9%。全年各種運輸方式貨物周轉量95.43億噸公里。客運量3938萬人。全市等級公里通車里程12805公里,其中二級以上公路1186公里。全市港口貨物吞吐量1450萬噸。郵電業務收入19.0億元,比上年增長16.1%。全市本地電話總數106.6萬部,增長6.5%;移動電話157.9萬部,增長27.8%。郵電通信業快速發展使全市信息化步伐加快。

七、財政、金融和保險業

財政收入繼續增長。全市實現財政收入29.1億元,比上年增加4.7億元,增長19.0%,其中一般預算收入12.9億元,比上年增長6.7%。工商稅收占財政收入的比重達到74.7%。財政支出達到57.1億元,比上年增長40.2%。其中一般預算支出42.7億元,比上年增長24.5%。

居民儲蓄大幅增加。2006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和貸款余額分別為521.3億元和259.5億元,分別比去年初增加81.9億元和18.1億元,貸款對經濟的支持力度明顯增強。城鄉居民儲蓄存款395.7億元,比年初增加49.8億元,增長14.5%。其中,城鎮和農村分別增長15.2%和10.3%。人均儲蓄達到6200元,增長14.4%。

保險業快速發展。全市商業保險機構全年實現保費收入10.8億元,比上年增長13.2%;各項賠付和給付支出3.3億元,增長16.2%。

八、教育、衛生和科技事業

教育事業穩步發展。全市小學、普通中學招生人數分別為5.9萬人、15.5萬人,在校學生分別達到38.0萬人和47.8萬人。教育資源結構和學校布局得到進一步優化,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進一步完善。職業技術教育快速發展。2006年普通中專招生數、在校學生分別為42921人、86076人,分別比上年增長47.1%和55.9%;高等教育規模繼續擴大,全市有高校9所,招生數3.28萬人,在校學生11.7萬人。

衛生事業不斷進步。全市年末有醫療機構539個,衛生事業人數21938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17901人。全市擁有各類病床11705張。

科學研究取得新進展。2006年全市共爭取國家科技項目15項,,爭取省級科技項目95項,實施市級科技項目13項。全年共爭取無償資金2871萬元。全市有29個項目獲省科技進步獎,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7項、一等獎19項,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獎2個。全市擁有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61家,比2004年增加7家。全年申請國家專利280項。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人口增長速度保持平穩。年末全市總人口640.09萬人,比上年末增長0.28%,人口出生率8.1‰,人口死亡率4.4‰,人口自然增長率3.7‰。

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全年單位從業人員平均報酬10571元,比上年增長18.1%,其中在崗職工平均工資11281元,增長15.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18元,增長7.7%;農民人均純收入3502元,增長12.7%,其中家庭經營純收入2117元,增長0.4%。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食品支出占消費支出比重)由上年40.1%上升到41.3%,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由48.1%下降到46.9%。在食品消費結構中,人均奶及奶制品、鮮果、禽蛋類、水產品消費量明顯上升。

居民耐用消費品擁有量不斷增加,并逐步向高檔化發展。年末,每百戶城鎮居民擁有家用電腦50臺,比上年增加11臺;移動電話126部、摩托車23輛、空調器83臺、熱水器77臺;年末每百戶農民擁有移動電話88部、擁有彩電100臺、摩托車44輛,分別比上年增加30部、16臺、6輛,健身器材等高檔消費品不斷進入高收入城鎮居民家庭。2005年末,每百戶城鎮居民擁有中高檔樂器6件、健身器材3套。

居民住宅面積不斷擴大,生活環境明顯改善。年末城鎮居民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27.58平方米, 比上年提高了2.15平方米,住宅裝飾水平不斷提高。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有所增加,住房結構質量不斷提高,農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32.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1平方米,其中樓房和鋼筋混凝土結構所占比重分別為60.6%和50.5%。農村自來水、電力供應條件不斷改善,電話普及率大幅提高。

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民政福利事業穩步發展。全市社保基金收入13.8億元,比上年增長41.7%。社會保障覆蓋面比上年明顯擴大。全市社會保險新增13.3萬人,比上年增長12%。年末全市養老保險參保38.6萬人,年末全市有28.5萬人參加了失業保險,32.3萬人參加了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為15.2萬人和12.8萬人。享受城鎮最低生活保障補貼戶數6.72萬戶,達到14.1萬人,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支出1.28億元,比上年增長25.6%,保障水平不斷提高。

注:1、本公報數據為初步統計數;

2、地區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

關閉
關注公眾號 獲取新動態
91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亚洲2022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久久婷五月综合97狠狠澡,亚欧人成精品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伊人久久福利中文字幕 | 在线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自拍偷自拍亚洲一区 | 日韩国产欧美cc | 日本成人手机在线天天看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