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建設富裕型小康城市的總體目標總攬全局,克服經濟轉型與農業受災等不利因素和困難,以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為主線,大力推進體制創新和環境創新,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國民經濟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教育、科技和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
一、綜合
國民經濟繼續保持較快增長。2002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13.2億元,經濟總量邁上一個新臺階。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0.6%,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個百分點。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0913元,按當前匯率折算,達到1315美元,比上年增長9.0%。
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15.80億元,增長3.0%;第二產業增加值58.89億元,增長10.1%,第三產業增加值38.51億元,增長14.9%。三次產業增加值結構由2001年的14.4:52.9:32.7調整為14.0:52.0:34.0。
各項改革不斷深化。國有、集體企業"兩改"工作穩步推進,一批強勢民營企業迅速成長。農村稅費改革順利完成,農民負擔減輕。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加快,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在崗職工失業保險、養老統籌保險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
市場體系得到進一步培育和規范,經濟環境有所改善。2002年,政府管理部門積極適應世貿規則,通過開展"學查改"活動,大力轉變工作作風,加大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力度,取消審批、核準、備案事項758項,調減面達41.4%。政法部門繼續開展"嚴打"整治工作,加大對"黑惡"勢力的打擊力度,全市刑事案件下降2.9%,影響社會不安定的因素得到控制。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一是就業和再就業壓力增大,二是農民和城市低收入群體收入增長緩慢,三是鄉鎮財政收支矛盾突出。
二、農業
在遭受嚴重水災的壓力下,全市上下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大力實施優質名牌戰略,一大批優質水產品、優質稻、優質油、優質蔬菜和無公害綠色食品得到迅速發展,區域特色農業初具規模。
農業在結構調整中穩步發展。全年糧食總產量為25.14萬噸,比上年減產2.15萬噸,減幅為7.9%;棉花總產量為2565噸,比上年減產1557噸,減幅為37.8%;油料43097噸,減產24.1%;蔬菜60.46萬噸,增長7.7%;水產品11.38萬噸,增長26.4%;生豬出欄55.52萬頭,增長10.2%;家禽出籠805萬只,增長15.0%。
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全市糧食播種面積45.22千公頃,比上年調減2.34千公頃,其中,稻谷調減1.21千公頃;棉花種植面積2.15千公頃,減少37.1%;蔬菜和果用瓜面積29.47千公頃,增長9.9%;漁業養殖面積29039公頃,增長15.3%,名特優水產品快速增長。漁業增加值占農林牧漁業總值比重為38.3%,首次高于種植業比重,躍居大農業第一位,成為我市新興的支柱產業。
造林綠化事業發展較快。加強退耕還林還漁等建設,全年完成造林面積5088公頃,比2001年增加2888公頃,退耕還林1.29千公頃,退耕還漁1千公頃,森林覆蓋率達11.0%,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持續增長,全市國有及年銷售收入在500萬元以上非國有企業完成增加值38.22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2.1%,其中,國有控股企業完成增加值16.15億元,增長10.3%;重工業完成26.37億元,增長12.0%,輕工業完成11.85億元,增長12.3%,輕重工業結構比由33:67演變為31:69。
工業經濟效益繼續提高,企業實現利潤快速增長。全市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到127.4,比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全年工業企業實現產品銷售收入94.13億元,增長15.7%,實現利潤23962萬元,比上年增長54.6%;其中,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利潤7501萬元,增長1.4倍。
工業結構繼續改善,高新技術產品對工業生產支撐作用明顯。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以高新技術產業化帶動傳統工業升級換代,先后有奧革氧公司等6家高新企業投產,凈增產值14756萬元,成為我市新的經濟增長點,進一步壯大了我市高新技術產業的實力。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完成增加值7.48億元,同比增長24.9%,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9.6%,同比上升了2.6個百分點;實現銷售收入21.61億元,增長20.8%,實現利稅13528萬元,增長29.9%,分別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分別高出7.5、5.1和5.8個百分點。
國企"兩改"取得積極進展,債務處置獲得重大突破。全市列入2002年"兩改"工作計劃的重點企業51戶,涉及職工21249人,改制方案經職代會審議、市政府批復實施的35家,占68.8%;協議安置職工12404人,占職工總數的58.5%;出售資產9.9億元,核銷資產損失5.8億,減免返回企業土地出讓金1.39億元,并成功地與國家信達資產管理公司就72家企業地7.24億元債務達成一次性"縮水"協議,縮減企業債務22.38億元。
在推進各項改革的同時,繼續保持安全生產平穩態勢,大力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努力營造公平、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
建筑業發展較快。全年四級及四級以上建筑企業完成增加值3.3億元,比上年增長22.2%。實現利稅總額0.7億元,全員勞動生產率4.5萬元/人,增長40.6%。全年施工單位工程個數為564個。建筑業企業施工的房屋建筑面積234萬平方米,增長21.2%;房屋竣工面積170萬平方米,增長30.1%。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穩定增長。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2.28億元,比上年增長11.0%,按經濟類型劃分,國有經濟投資26.53億元,增長12.8%,集體經濟投資2.41億元增長4.8%,城鄉居民個人投資2.58億元,增長10.1%,按投資管理渠道劃分,基本建設投資15.36億元,增長10.8%,技術改造投資8.32億元,增長10.8%,房地產開發投資1.82億元,增長9.9%。
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加強。全市農林水利、電力、交通郵電共完成投資5.63億元,占全社會投資的17.5%。其中,農林牧漁水利業完成投資1.26億元,比上年增長4倍;交通運輸郵電通信業完成投資2.46億元,下降26.1%;公路建設完成投資7100萬元,增長15.6%;城建和環保設施完成投資3.11億元,增長9.7%;工業投資有所增加,全年完成投資12.90億元,增長15.9%。
商品住宅產銷均有所增長。全年商品住宅完成投資1.62億元,比上年增長20.4%;竣工面積23.6萬平方米,增長20.4%。商品房銷售面積18.1萬平方米,下降10.0%,其中,住宅銷售面積17.7萬平方米,占98%,降14.1%。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重點建設進展順利。全市56個在建重點建設項目年度計劃投資規模18.1億元,全年累計到位資金19.6億元,全年完成投資19.6億元,占全市社會固定資產的61%,完成年度計劃的108.3%。鄂黃大橋南岸連線工程、鳳凰廣場、鄂鋼一煉鋼、農村電網改造、明塘市場一期等工程投產或部分投產,新增公路29公里,新建一二級公路38.3公里,改建農村公路244.3公里。
五、國內貿易和物價
消費品市場保持平穩增長。全社會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44.92億元,比上年增長9.6%,其中,批發零售貿易業實現31.02億元,比上年增長10.5%,餐飲業實現3.08億元,增長17.1%,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企業實現商品銷售收入13.44億元,比上年增長10.2%。
市場建設步伐加快,專業市場優勢突現。年末全市限額以上交易市場達38個,比上年增加4家,飛鵝建材、明塘小商品等一批大商場、大市場的主導作用日趨增強,新的市場格局正在逐漸形成。倉儲式商店、連鎖店、超級市場等新的經營業態蓬勃發展,活力進一步顯現。
市場物價穩中微升,2002年,全市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為100.7%,其中,消費品價格指數為98.8%;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為101.3%;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為102.5%;房地產價格指數為99.3%。
六、對外經濟
進出口貿易總額較快增長。據海關統計,2002年全市進出口貿易總額達10756萬美元,比上年增長7.4%。其中出口總額5365萬美元,增長19.1%;進口總額5391萬美元,增長2.1%。出口商品結構進一步優化,機電產品出口增勢強勁,全年出口達885萬美元,增長89.9%;紡織品及服裝等傳統產品的出口保持穩定增長,全年出口4112萬美元,增長6.6%;農產品出口208萬美元,增長4.8倍。出口市場多元化趨勢明顯。對歐洲出口214萬美元,增長4.8倍;對日本等主要出口市場保持平穩態勢;對北美出口增長5.9%;對香港出口增長84.6%。目前,我市主要貿易伙伴列前五位的依次為日本、香港、韓國、歐盟、美國等國家和地區。
2002年新增外貿自營出口企業10家,使我市有外貿出口實績的企業達到19家;全年批準外商直接投資企業12個,比上年多4家;實際利用外資4523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1.7%。
對外經濟技術合作成效明顯。全年對外勞務輸出142人次,比上年增長9.3%。
七、交通、郵電和旅游
交通運輸生產平穩增長,郵電通信業持續快速發展。全年交通運輸郵電通信業完成增加值7.45億元,比上年增長13.0%。
全年各種運輸方式完成貨物周轉量22806萬噸公里,比上年增長4.4%。其中,公路4834萬噸公里,增長2.6%;水運17972萬噸公里,增長4.9%。各種運輸方式完成旅客周轉量71136萬人公里,比上年增長9.6%。其中,公路70998萬人公里,增長9.6%;水運338萬人公里,增長7.3%。
公用通信能力提高,郵政新型業務繼續較快發展。郵電通訊業完成郵電業務總量2.35億元,增長17.6%。其中,移動通信業完成業務總量1.10億元,增長37.7%。移動電話用戶14.16萬戶,增長49.8%;固定電話用戶12.24萬戶,增長14.0%,其中城市電話7.38萬戶,增長18.9%。互聯網用戶2.53萬戶,增長89.2%。
旅游業持續發展,接待旅游人數和旅游收入同步增長。全年接待海內外游客115.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6.7%,其中,外國游客2669人次,比上年減少1.3%,港澳臺游客3346人次,比上年增長16.0%。實現旅游業總收入7.87億元,增長17.6%。旅游外匯收入374.37萬美元,增長0.1%。第二屆武昌魚國際旅游文化節和第三屆梁子湖捕魚旅游節取得了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進一步提升了鄂州的知名度。
八、財政、金融、保險
財政收入穩定增長。全年完成財政總收入75366萬元,按可比口徑計算,比上年增長10.3%,稅收收入占財政收入的比重達95%,比上年提高了15個百分點,市級財政收入占全市財政收入的比重為62%,比上年提高了14個百分點。全年財政支出62157萬元,比上年下降5.0%。
支出結構進一步調整和優化。加大了對科技、農業、教育事業的投入,科技支出746萬元,增長48%,農業支出6053萬元,增長13.5%,教育支出11723萬元,增長11.3%,撫恤和社會保障支出2377萬元,保障了國企下崗職工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費的需要,行政管理費9649萬元,增長16.8%。
金融形勢穩定,信譽進一步好轉。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73.39億元,比年初增加12.37億元。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45.63億元,增加5.76億元。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63.22億元,比年初增加5.43億元,其中,短期貸款余額41.17億元,增加1.58億元,中長期貸款12.41億元,比年初減少3495萬元。新增存差6.94億元,不良貸款率比年初下降8.1個百分點,全年現金凈投放73353萬元,比上年多投放15601萬元。
保險業務大幅增長。全年保費收入12757萬元,比上年增長21.5%。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3220萬元,增長5.3%,人身險保費收入9537萬元,增長28.2%。各類保險賠款、給付(退保)支出5282萬元,下降11.3%,其中:財產險賠款支出2149萬元,人身險給付(退保)支出3133萬元,分別增長48.0%和下降30.4%。
九、教育和科學技術
全市教育現代化和素質教育穩步推進。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和教育信息化工作加快推進,全市中小學教學計算機5155臺,建立校園內部互聯網17個,大學在校生5059人,比上年增加1028人,各類中小學校在校學生196242人,初中升普通高中6192人,升學率70.0%,學齡兒童入學率達100%。
科技發展動力增強。2002年,共爭取國家、省級各類科技項目53項,爭取項目資金2.16億元,比上年增長12.0%,財政科技投入增長48%;全年引進高新技術企業5家,培育省級高新技術企業4家,使全市省級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7家,開發高新技術產品10多個,全市高新技術產品發展到50多個。
科技成果轉化力度加大。顧地塑膠"給水硬質聚氯乙烯管材、管件"等一批項目得到重點扶持,CAD技術、PDM平臺計算機圖形設計等信息化技術得到逐步推廣,"優質高效雙低油菜產業化研究與示范"、"水庫網箱養殖技術"等有力地促進了全市農業結構的調整,科技進步對經濟的貢獻率達到40.7%,比上年增長1.6個百分點。科技研究與交流取得新成果。全市有五項科技成果獲得省科技進步獎勵,共申請專利40件,建立科技信息數據庫2個,引進德國、俄羅斯等外國專家7人次,解決工藝技術10項。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進一步繁榮。五里墩、茅草、五丈港一帶出土的三國、六朝青瓷器、銅器成為我市又一重大考古發現,《走進武昌魚故鄉o中國》盛況空前。年末全市有藝術表演團體98個,文化館28個,群眾藝術館1個,博物館、紀念館4個,鄉鎮、企業、學校圖書館(室)739個。
廣播影視業穩定發展。全市擁有廣播電視收轉站123座,比上年增加3座,專用光纜網芯長560芯公里,皮長70公里,分別比上年增長45.8%、9.4%,自制節目1633小時,比上年增長54.9%,上中央廣播電臺新聞13條,上中央電視臺新聞9條,24件作品獲全國全省各類獎項,電視人口覆蓋率為97%,廣播人口覆蓋率為98.9%,有線電視入戶率達到26.0%。
醫療衛生保健事業進一步發展。年末全市醫療衛生機構47個,衛生技術人員4211人,衛生機構床位數5166張。全市鄉鎮衛生院27個,衛生機構床位數1943張。體育事業不斷發展。2002年,我市舉重獲全省青少年體育賽第一名,各項目共獲金牌15枚,銀牌11枚,銅牌8枚;在重慶永川舉行的全國舉重基地比賽中獲金牌3枚,銀牌2枚,銅牌3枚。群眾體育運動廣泛開展,銷售體育彩票2187萬元,捐資新建社區體育活動設施7處。
十一、環境保護
環境污染加劇的趨勢初步得到控制。城區空氣污染指數為70,比上年下降4,廢氣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為2.03萬噸,比上年減少2.3%,煙塵排放量1.41萬噸,減少2.1%,工業粉塵排放量2.5萬噸,減少0.3%,廢水排放量4700萬噸,比上年增加0.5%。
環境綜合整治取得成效。全市已有236家水污染企業、247家大氣污染企業、36家固體廢物生產企業辦理了污染物申報登記;全市共建成煙塵控制區6個,面積26.4平方公里;環境噪音達標區9個,面積23.1平方公里。
自然保護和生態建設取得新成績。全市共有自然保護區3個,面積4.04萬公頃,生態示范區1個,面積15.04萬公頃。
十二、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自然增長率略有上升。全年出生人口9038人,出生率為8.73‰,死亡人口5157人,死亡率為4.98‰;全年凈增人口3881人,自然增長率為3.75‰,比上年上升0.19個千分點。年末,全市總人口為103.72萬人,其中,城鎮人口為53.21萬人,占51.%,農村人口為50.51萬人,占48.7%。
城鄉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繼續改善,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04元,比上年增加545元,增長8.7%。農民人均純收入2693元,增加102元,增長3.9%。城鎮居民醫療保健、交通通訊占家庭總支出比重達31.6%,比上年擴大2.1個百分點,家庭保險支出人均187.44元,占家庭總支出比重達3.3%。
城鄉居民居住條件繼續改善。年末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27.3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3.8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積33.7平方米,與上年持平。
十三、社會保障
社會福利事業繼續發展。年末全市城鎮老年福利機構21個,床位1010張;城鎮社區服務設施達88個。全市建立農村社會保障服務網絡的鄉鎮數達19個,覆蓋率達91.3%,7029人接受了農村傳統救濟。全年銷售社會福利彩票580萬元,接受社會捐贈359萬元,15708人次受益。
社會保障進一步加強。全市建立了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市區有11399戶家庭29946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全年共發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049萬元,比上年增長1.4倍。城鎮從業人員三項保險覆蓋面明顯擴大,參加失業保險7.90萬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8.27萬人,參加基本養老保險10.54萬人,參保人數大幅上升,保障體制初步建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