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市上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按照“發展新項目,建設新農村,營造新環境”的工作思路,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積極開展新農村建設,努力構建和諧鄂州,全市經濟快速發展,質量和效益穩步提高,發展后勁不斷增強,人民生活繼續改善,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實現了“十一五”的良好開局。
一、綜合
經濟健康快速發展。2006年,全市生產總值為168.33億元,增長13.1%,經濟進入快速增長期。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5.13億元,增長3.0%;第二產業增加值84.58億元,增長22.1%;第三產業增加值58.62億元,增長5.9%。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為16367元。
物價漲幅回落。全市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1.7%,漲幅較上年回落0.4個百分點;商品零售價格上漲0.6%,漲幅較上年快0.2個百分點;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1.2%,回落10.0個百分點;工業品出廠價格下跌0.7%,回落3.8個百分點;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2.4%,回落7.7個百分點。
就業形勢較好。全年城鎮新增就業崗位2.59萬個,下崗職工再就業1.84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0%。
二、農業
農業生產穩定增長。2006年,全市糧食總產量31.09萬噸,增長5.5%;棉花總產量3704噸,增長37.5%;油料5.24萬噸,減少4.1%;全年出欄肉豬71.1萬頭,增長4.1%;出籠家禽930.9萬頭,增長5.6%;肉類總產量6.26萬噸,下降3.4%;水產品產量21.6萬噸,增長16.6%。
農村基礎設施繼續改善。全年維修改造排澇泵站17座,抗旱泵站33座,受益面積31萬畝。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純)11.56萬噸,增長1.8%。建設飲水解困工程,幫助5.0萬人解決了飲水困難及飲水安全問題。
扶貧工作取得新成效。重點貧困村整村扶貧開發力度加大,全年開工建設扶貧項目116個,投入扶貧專項資金428萬元;全市落實中小學“兩免一補”資金1364萬元,惠及貧困學生47769人。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持續增長。2006年,全市全部工業增加值77.52億元,比上年增長22.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70.91億元,增長25.5%,其中鋼鐵、電力、機械、建材、紡織、醫藥、化工等七大優勢產業完成增加值55.43億元,增長25.3 %,拉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1.9個百分點,對規模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85.9%。
主導產品產量全面增長。全年完成工業發電量38.23億千瓦時,增長24.2%;粗鋼278.67萬噸,增長4.1%;鋼材304.67萬噸,增長12.5%;水泥339.08萬噸,增長7.5%;藥品3660噸,增長18.6%。
經濟效益繼續提高。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183.6,比上年提高17.4個百分點;盈虧相抵后實現利潤總額6.45億元,增長54.4 %;實現利稅16.04億元,增長42.7%。鋼鐵、電力、機械、建材、化工等五大行業對規模工業利潤貢獻突出,新增利潤2.24億元,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新增利潤的98.7 %。
建筑業平穩發展。全年全社會建筑業增加值7.06億元,比上年增長17.6%。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企業實現利潤1.24億元,增長19.7 %。房屋建筑施工面積471.32萬平方米,增長20.5%;房屋建筑竣工面積306.69萬平方米,增長19.9 %。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保持較快增長。2006年,全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2.05億元,比上年增長30.6%。其中,中省項目投資16.8億元,增長12.8%;市屬項目投資51.6億元,增長38.0%。在城鎮以上投資中,施工項目319個,比上年增加61個,新開工項目275個,比上年增加69個,億元施工項目25個,比上年增加9個。
工業投入力度加大。在城鎮以上投資中,計劃總投資在5000萬元以上的重大工業投資項目35個,其中當年新開工項目30個,全部或單項建成投產項目21個。全部工業項目完成投資36.6億元,增長26.9 %,占全社會投資的比重為51.7 %。其中工業技術改造投資15.4億元,增長1.3倍。按行業分,采礦業投資6.0億元,下降14.4%;制造業投資29.1億元,增長43.3%;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投資1.52億元,增長6.1%。科益醫藥業擴建、長海絕緣、高智控機械、潤陽瀝青等項目全部建成投產;鄂鋼冷軋薄板工程、電廠脫硫等工程建設進展順利。
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交通、電力、通信、環保、水利等基礎設施投資12.9億元,增長16.1 %,占城鎮以上投資的比重比上年提高2.3個百分點。其中公共設施管理業投資增長76.9%,交通運輸業投資增長20.8%,水利管理業投資增長2.6倍, 旭光大道、花湖泵站改造、220KV沙塘變電擴建工程、110KV汀祖、葛店開發區輸變電工程等項目建成投產;樊口大橋、關葛一級公路(高新大道)、廟嶺立交等工程建設進展順利。
五、國內貿易
商品市場進一步趨旺。2006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1.56億元,比上年增長15.2 %。其中,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60.56億元,增長14.9%;住宿餐飲業8.05億元,增長18.7%;其他行業2.95億元,增長12.1%。
限上企業競爭力增強。商業企業繼續朝著“做大做強”的方向發展,規模效應日益顯現。2006年全市限額以上批零貿易企業實現零售額15.42億元,比上年增長12.2%,限額以下企業及個體戶實現零售額45.14億元,增長15.9%。武商量販店、萬聯廣場的增幅超過20%。中石化、中石油、煙草局的銷售額增幅達到或超過25%以上。食品、飲料、煙酒類增長21.34%,金銀珠寶類增長20.07%,日用品類增長7.71%;電子出版物及音像品類增長27.1%;家具類增長36.03%,通訊器材類增長3.4倍,汽車類增長1.24倍;石油及制品類增長29.68%。
六、對外經濟貿易和旅游
對外貿易繼續擴大。2006年,全市外貿進出口總額3.25億美元,增長10.2%。其中海關出口7683萬美元,增長41.1%,進口6661萬美元,減少8.2%。按貿易方式分,一般貿易海關出口5566萬美元,增長88.6%;加工貿易出口2117萬美元,減少15.1 %。
招商引資取得新成績。全年引進市外國內資金3.0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6.6%,其中,過億元項目14個,5000萬元-1億元項目18個,1000-5000萬元項目62個。實際利用外資6633萬美元,增長1.33倍。
旅游業收入快速增長。全年接待國內旅游者126.52萬人(次),實現國內旅游收入7.86億元,分別增長9.5%和10.7%;接待入境旅游者5524人(次),旅游外匯收入128.77萬美元;實現旅游總收入7.96億元,增長9.0%。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七、交通和郵電
交通運輸業穩步發展。2006年,全市獨立核算交通運輸企業完成貨物周轉量6.24億噸公里,增長37.4%;旅客周轉量87361萬人公里,增長6.2%;港口貨物吞吐量505萬噸,增長12.1%。全市通車等級公路2692公里;全市民用汽車保有量7.46萬輛,增長9.9%,其中,私人轎車保有量0.65萬輛,增長21.0%。
郵電通信業快速增長。全年郵電業務總量3.79億元,增長13.3%。年末固定電話用戶23.5萬戶,增長8.9%;移動電話用戶43.56萬戶,增長24.8%。年末互聯網用戶達2.39萬戶,增長47.1%。
八、財政、金融與保險
財政收入快速增長。全市實現財政總收入16.61億元,比上年增長24.9%,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完成6.46億元,增長31.2%。全市一般預算支出完成13.55億元,增長16.5%,各項重點支出和應急支出得到保障。
金融平穩運行。2006年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114.51億元,比年初增加16.33億元,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75.74億元,比年初增加6.60億元。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72.38億元,比年初增加7.23億元,其中中長期貸款余額14.79億元,比年初減少3.33億元。
保險事業進一步發展。全年保費收入22125萬元,增長9.6 %,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6084萬元,增長10.4%;人身險保費收入16041萬元,增長9.3%。各項賠款與給付支出14775萬元,增長25.3%,其中財產險業務賠款支出4356萬元,增長18.5%;人身險業務賠款與給付10419萬元,增長28.4%。
九、科學技術和教育
科技事業不斷發展。2006年,全市承擔國家、省級科技項目37項,受理專利申請116件,爭取國家科技經費537萬元,組織實施科技成果推廣轉化項目10個。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完成增加值14.74億元,增長22.1%,其中新材料領域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5.35億元,增長13.4%;生物技術與新醫藥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4.21億元,增長16.9%。
名牌創建初見成效。全年共成功申報湖北名牌7個,中國名牌1個,實現爭創中國名牌零的突破;12件注冊商標獲湖北省著名商標稱號,“鄂州武昌魚”原產地證明商標在國家工商總局成功注冊。
教育事業繼續發展。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全面完成,全市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9.0%,畢業生升學率為99.6%;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為97.5%,三年保留率為98.0%。高中階段教育快速發展,在校學生2.50萬人,增長10.1%。中高等職業教育邁出新步伐,全市普通高校、中職16所,比上年增加7所;全年招生0.97萬人,增長90.2 %;在校學生1.86萬人,增長56.0%。民辦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各類民辦學校30所,在校學生0.77萬人。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進一步發展。2006年末全市擁有專業、業余藝術表演團體75個、文化館(文化站)30個、博物館和紀念館2個、公共圖書館1個。涌現出一批優秀文藝創作作品,獲全省老年戲曲大賽金獎2個、銅獎2個,獲全省第十屆少兒美術比賽銀獎1個、銅獎19個,戲曲“小梅花”榮獲第十屆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獎”。
年末全市廣播電臺中波和調頻發射臺2 座;廣播人口覆蓋率為98.17 %,電視人口覆蓋率為98.2%;有線電視用戶95132戶,比上年末增加5832戶。
衛生事業穩步發展。全市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20個,擁有床位總數2701張;全市衛生工作人員總數5055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4060人;全市執業醫師及執業助理醫師1675人,注冊護士1436人。農村衛生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工作進展順利,籌資3158萬元,新、改、擴建14所農村中心衛生院和鄉鎮衛生院,完成24所鄉鎮衛生院的基本醫療設備配套完善任務。
體育事業繼續發展。全市體育場地932個,其中標準場地413個。在湖北省第十二屆運動會上,我市運動員共取得金牌22枚。全民健身鍛煉路徑60處,社區群眾運動蓬勃發展。全年銷售體育彩票4086萬元,比上年下降31.9%。
十一、資源與環境保護
水資源供應基本穩定。2006年,全市水資源總量7.22億立方米,比上年減少0.33億立方米,總用水量6.71億立方米,比上年減少0.04億立方米。全市人均水資源702立方米,長江水系水質狀況較好,為Ⅱ-Ⅲ類,洋瀾湖水質Ⅲ-Ⅴ類,梁子湖水質Ⅱ-Ⅲ類。
耕地面積減少的勢頭趨緩。2006年末,全市國土面積159354公頃,其中,耕地面積54147公頃。全年凈減少耕地2167公頃,其中生態退耕14公頃,農業結構調整減少耕地62公頃,其他原因減少耕地5.5公頃,建設占用耕地209公頃;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補充耕地199公頃,基本農田穩定在45365公頃。
環境治理力度加大。全市建成煙塵控制區覆蓋率達到100%,環境噪聲達標區覆蓋率100%,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90.4%,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81.2%,汽車尾氣達標率97.4 %。河、湖、空氣、重點污染源的監測繼續得到加強,城市污水處理率為59%,比上年提高0.4個百分點。我市被國家環保總局批準為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全年完成造林面積3330公頃,全市森林覆蓋率為14.1%。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人口繼續保持低速增長。2006年末,全市總人口為106.44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43萬人;全年人口出生率為9.94‰,比上年提高0.4個千分點;死亡率為5.87‰;自然增長率為4.07‰,提高0.12個千分點。
居民收入穩定增長。2006年,全市在崗職工平均工資11962元,比上年增長16.4%。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9013元,實際增長10.1%。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800元,實際增長8.7%。
居民消費結構出現新變化。全市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6985元,增長5.4%。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為41.4%,平均每百戶家庭擁有家用電腦50.0臺,人均居住面積28.7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總支出3052元,實際增長8.8%。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為44.8%,平均每百戶家庭擁有彩色電視機106臺,電話機76臺,移動電話機128臺,人均住房面積40.7平方米。
社會保障工作繼續得到加強。全市職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17.99萬人,增長11.0%;參加醫療保險人數10.89萬人,增長14.3%;發放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2815萬元,增長11.9%,10012戶受益;發放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755萬元,12100戶受益。
注:本公報數據為初步統計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