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面對外部環境復雜多變和特大自然災害侵襲的嚴峻考驗,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與時俱進,狠抓落實,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調結構、轉方式”為主線,以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為動力,以改善民生為根本出發點,強力推進鄂南經濟強市戰略,推動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全面完成了各項目標任務,實現了“十二五”的良好開局。
一、綜合
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初步核算,2011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GDP)652.10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5.8%。其中,第一產業118.80億元,增長4.0%;第二產業309.25億元,增長22.7%;第三產業224.05億元,增長13.4%。三次產業結構由2010年的19.4:45.7:34.9發展到18.2:47.4:34.4,工業化進程進一步加快。
全市人均國民生產總值26452元,比上年增加5323元,增長25.2%。
物價水平得到有效調控。2011年,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CPI)上漲5.7%。其中,食品類價格上漲最快,達11.9%;衣著價格上漲較快,達6.7%。從主要月份價格水平來看,12月上漲5.1%,低于3月的5.6%、6月的7.3%、9月的6.4%,總體趨勢前高后低,物價水平得到有效調控。
全年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總指數上漲18.3%;全年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總指數(PPI)上漲11.3%;全年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總指數上漲10.0%。
就業狀況持續改善。2011年年末全社會從業人員147.19萬人,比上年增加0.51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72%,比上年下降0.26個百分點。全年城鎮新增就業42705人。全年農村勞動力轉移49.88萬人,其中在省外打工31.21萬人。
市場主體發展加快。2011年,全市共登記市場主體93712戶,增長22.1%。全市新登記市場主體25908戶,增長20.6%。其中,新登記私營企業1709戶,增長25.9%;個體工商業戶24199戶,增長20.2%。
財政收支增長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2011年,全市地方財政總收入完成51.51億元,增長30.5%。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完成35.56億元,增長32.5%。其中,稅收收入24.26億元,增長38.2%。
2011年,全市一般預算支出122.86億元,增長29.5%。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增長28.7%,科學技術支出增長39.3%,醫療衛生支出增長22.8%,城鄉社區事務支出增長169.2%,農林水事務支出增長38.7%,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增長24.5%,住房保障支出增長149.5%。
稅收收入占地方一般預算收入的比重提高2.8個百分點,達到68.2%。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占GDP的比重提高0.3個百分點,達到5.5%。
二、農業
2011年,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現價)196.18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4.2%。農、林、牧、漁、服務業分別實現產值104.49億元、8.42億元、51.67億元、29.91億元、1.69億元。年末全市耕地總資源194.29千公頃。
農產品加工業產值365.61億元,農產品加工業產值是農業總產值的1.86倍。
農產品種植面積保持穩定。2011年,糧食種植面積207.43千公頃,比上年增加2.97千公頃;棉花種植面積2.64千公頃,比上年增加0.32千公頃;油料種植面積70.30千公頃,比上年增加0.45千公頃。
主要農產品產量較快增長。2011年,糧食產量100.67萬噸,比上年增長3.8%;棉花產量3605噸,比上年增長26.0%;油料產量9.26萬噸,比上年增長10.4%;蔬菜產量208萬噸,比上年增長2.5%;牲豬出欄量202.74萬頭,比上年增長3.7%;家禽出籠量3930.83萬只,比上年增長2.3%;水產品產量20.23萬噸,比上年增長3.7%。
三、工業和建筑業
2011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79.34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26.3%。其中,輕工業增加值110.89億元,增長26.0%;重工業增加值168.45億元,增長26.5%。
企業規模不斷擴大。2011年,全市全口徑工業增加值285.81億元,占GDP比重達43.8%,比上年提高2.3個百分點。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20家,其中年產值過億元的企業259家。
企業效益顯著提高。2011年,全市規模以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320.54%,比上年上升52.24個百分點;利稅總額94.96億元,比上年增長90.2%;工業產銷率97.4%,比上年提高0.8個百分點。
園區建設步伐加快。2011年年末全市共有省級開發區8家,開發區實際開發面積64.02平方公里,比上年擴大5.29平方公里;進園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79家,比上年增加52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60.81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57.6%。
2011年,全市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企業實現總產值65.99億元,比上年增長31.6%;全社會建筑業增加值23.44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4.6%。
四、交通、郵電
交通事業蒸蒸日上。2011年,全年公路通車里程1.32萬公里,其中等級公路達1.12萬公里。行政村公路暢通率100%。
全年公路貨物周轉量41.16億噸公里,比上年增長19.1%;公路旅客周轉量32.83億人公里,比上年增長17.6%。
2011年全市交通運輸項目建設勢頭強勁。杭瑞高速咸寧段提前一年建成通車,結束了南三縣無高速公路通達的歷史;武咸快速通道、武咸城際鐵路、咸通高速、咸黃高速、通界高速正在緊張施工;武漢至咸寧天然氣管網逐步推進至各縣市區。這些都極大地提升了咸寧的區位優勢和發展潛力。
年末全市民用汽車擁有量達到87693輛,比上年末增長14.5%,其中私人汽車擁有量71632輛,增長15.5%。民用轎車擁有量52035輛,比上年末增長26.2%,其中私人轎車擁有量42808輛,增長29.9%。
郵電通信業穩定發展。2011年,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9.68億元,其中郵政業務總量1.13億元;電信業務總量8.55億元。全市固定電話用戶數45.60萬戶,移動電話用戶178.38萬戶,寬帶用戶37.73萬戶。
五、金融、保險
金融市場擴大。2011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存款余額536.31億元,比年初增加102.93億元,增長23.8%。金融機構貸款余額273.32億元,比年初增加49.05億元,增長21.9%。其中,短期貸款78.64億元,增加4.98億元;中長期貸款189.03億元,增加41.97億元。
全市新增咸安農村商業銀行、赤壁農村商業銀行等2家商業銀行機構,總數達到14家。
保險業穩步發展。全市保險行業19家機構共實現保費收入14.93億元,比上年增長16.7%。其中,財產險公司實現保費收入3.19億元,增長18.9%;人身險公司保費收入11.74億元,增長16.1%。
支付各類賠款及給付2.47億元,比上年下降25.9%,其中,財產險公司賠款1.85億元,增長20.3%;人身險公司賠付0.62億元,下降65.4%。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六、科技、教育
科技水平不斷進步。2011年,全市專利申請量再創歷史新高,達到606件,比上年增長21.7%;有307件專利獲得授權,比上年增長30.1%。
初步統計,全市規模以上工業高新技術產業完成總產值22.86億元,比上年增長26.1%;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8.18%,比上年提高了0.85個百分點。
教育水平不斷提高。2011年,全市小學在校學生24.83萬人,畢業生3.09萬人;普通中學在校學生17.00萬人,畢業生6.66萬人;普通高校在校學生4.03萬人,畢業生1.20萬人。
2011年高考報名數22500人,錄取數18095人,錄取率達80.4%,比上年提高了11個百分點。
七、文化、體育、衛生
文化事業呈現繁榮景象。2011年,咸寧文化事業不斷打造地域特色文化精品,新創了《夢尋咸寧》、《白云深處》、《千古風流》、《雋水天城》、《千橋流水桂花香》等優秀作品。崇陽提琴戲《磨坊泣血》榮獲2011年全省地方戲曲一等獎。咸安和崇陽分別獲評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汀泗橋鎮和羊樓洞村獲評中國文化名鎮(村)。
全市共有藝術事業機構9個,博物館7個,文化館(群藝館)7個,公共圖書館6個,館藏圖書67.91萬冊。
全市廣播覆蓋率94.9%,電視覆蓋率96.1%。
體育事業取得新成績。在2011年8月舉行的亞洲青年武術錦標賽中獲得太極拳冠軍;在2011年全省跆拳道比賽中獲4金3銀5銅。
衛生醫療條件逐步改善。全市衛生機構床位數8772張,每千人擁有床位數3.13張;衛生技術人員11796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助理醫師4690人;注冊護師、護士3988人。
八、固定資產投資
2011年,全市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63.13億元,比上年增長40.9%。固定資產投資額549.69億元,比上年增長41.3。按產業分,一、二、三產業分別投資31.77億元、265.48億元、252.44億元,分別增長62.3%、53.7%、28.3%;按經濟類型劃分,國有經濟投資115.13億元,增長37.3%;集體經濟投資130.92億元,增長69.2%;城鄉私營個體投資140.86億元,增長34.2%;其他經濟投資136.22億元,增長69.2%。
全市施工項目個數1624個,比上年增長44.5%。其中新開工1269個,比上年增長49.6%。
重點項目投資力度加大。2011年,全市重點建設項目完成投資93.53億元,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17.0%。
交通基礎進一步鞏固。全市完成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投資42.5億元,其中高速公路完成投資32.57億元。實施和推進了武咸城際鐵路、武漢新港(咸寧港區)、咸寧長江大橋等一大批重大基礎設施工程。
房地產投資快速增長。2011年,全市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65.51億元,比上年增長10.0%。
全年商品房銷售面積229.34萬平方米,增長19.7%。其中住宅210.39萬平方米,增長22.7%。
商品房銷售額61.43億元,增長40.5%。其中住宅49.64億元,增長41.7%。
九、國內貿易
2011年,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2.60億元,比上年增長18.6%。
按城鄉分,城鎮實現218.06億元,增長18.8%;農村實現24.52億元,增長17.0%。按行業分,批發零售業實現208.58億元;住宿餐飲業實現34.02億元。
2011年,全市限上批零住餐企業473家,比上年增加79家。
全市家電下鄉產品銷售額4.6億元,比上年增長8.0%。
十、對外開放
外貿進出口迅猛增長。2011年,全市外貿出口23210萬美元,比上年增長38.1%。主要出口類別中,機電產品出口6206.2萬美元,增長69.8%;醫用敷料類出口925.4萬美元,增長47.9%;服裝及衣著附件類出口6966.4萬美元,增長41.8%。
外貿進口6230萬美元,比上年增長200.4%。
招商引資成績突出。2011年,全市實際利用外資17108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0.8%。招商引資項目456個,合同引進資金388.64億元,比上年增長56.4%。
旅游業突破性發展。2011年,連續三屆國際溫泉文化旅游節的成功舉辦,使“香城·泉都”聲名鵲起,旅游業大幅增長。全年接待旅游人數突破1500萬人次,增長29.8%,實現旅游總收入77.52億元,增長30.5%。
全市共有A級景區23家,其中4A級景區9家,比上年增加2家;共有旅游星級飯店53家,其中四星級3家。2011年,我市榮獲“湖北省最受歡迎旅游目的地”,成功躋身全國五個旅游標準化試點城市之一。
十一、人口、民生
人口繼續保持低增長。2011年年末全市戶籍人口295.25萬人,常住人口246.79萬人。全年出生人口38015人,死亡人口8457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0.08‰。
全市符合政策生育率達80.88%,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18.51:100。
居民收入大幅增加。2011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75元,比上年增加1907元,增長14.7%。
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6589元,比上年增加983元,增長17.5%。
城鄉消費水平提高。2011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1189元,比上年增長14.3%。其中,食品支出4637元,占消費性支出41.4%,比2010年提高1.8個百分點。
全市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5026元,比上年增長31.5%。其中,食品支出2190元,占生活費支出43.6%,比2010年下降1.1個百分點。
社會保障進一步完善。年末全市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24.61萬人,比上年增加2.76萬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12.44萬人,比上年增加0.35萬人;參加醫療保險人數81.15人,比上年增加0.05萬人。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參合率98.4%,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
社會福利事業進一步加強。投資1900余萬元建設的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兒童福利中心、城市社會福利中心項目主體工程和內部裝修已全面完工;總投資5000萬元的市老年公寓建設開始啟動。
全市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9.3萬人,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11.5萬人,農村五保供養對象1.2萬人,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2.8萬人。
抗洪救災迅速高效。在“6·10特大暴雨洪澇災害”中,全市上下一致行動、齊心協力,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響應,第一時間投入抗災救災,第一時間開展查災核災,第一時間轉移安置受災群眾。全市共發放生活補助968.7萬元、礦泉水和食品9222箱、大米47.37萬斤、棉被11967床、衣服20505件、帳篷366頂。
十二、“兩型”社會建設
生態環境進一步優化。2011年,全市國有建設用地供應總量1446.34公頃,比上年增長57.1%。其中,商業用地136.03公頃,增長6.2%;住宅用地423.22公頃,減少16.4%;工礦倉儲用地525.08公頃,增長212.5%;其他用地362.01公頃,增長205.9%。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2011年,全市化學需氧量(COD)、二氧化硫(SO2)去除率分別為60%、40%;咸寧空氣質量優良率95%,空氣質量符合國家二級標準。
2011年,全市完成造林面積31.09萬畝。其中,低產林改造7.80萬畝,退耕還林3.25萬畝。林業重點工程完成造林面積6.98萬畝,占全部造林面積的22.45%。全市森林覆蓋率47.58%。
能源消耗水平有效降低。2011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能源消費量(當量值)207.2萬噸標準煤,比上年增長2.1%。單位GDP能耗比上年下降3.5%。
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用水量1.53億立方米,萬元GDP用水量23.46立方米。
安全生產進一步落實。全年各類生產安全事故568起,死亡51人,分別比上年下降11.3%、3.8%。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數0.078人,比上年下降22.0%。
城市面貌日新月異。2011年,全市以文明、園林、衛生、優秀旅游、環保模范城市等“五城同創”為抓手,不斷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加大城市建設力度,相繼獲得國家級“宜居城市”、“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溫泉之都”等榮譽稱號,城市形象不斷提升,“武漢后花園”名副其實。注:1、本公報數據為初步統計數。
2、地區生產總值及各產業增加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等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不變價格計算。
3、統計口徑:納入規模以上工業統計范圍的工業企業起點標準從年主營業務收入500萬元提高到2000萬元;固定資產投資統計的起點標準從計劃總投資50萬元提高到500萬元。
4、城鎮化率按常住人口計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