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宜昌市委、市政府帶領全市人民緊緊圍繞“進、轉、優”發展總基調,堅持“四個一流”工作要求,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的各項工作,全市經濟發展呈現“穩中有進、競進提質、升級增效”的良好勢頭,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開創了現代化特大城市建設的新局面。
全年全市生產總值3132.2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8%,高于全省增幅0.1個百分點。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351.56億元,增長5.0%;第二產業增加值1857.56億元,增長9.9%;第三產業增加值923.09億元,增長11.0%。三次產業比例由上年的11.9:60.1:28.0變化為11.2:59.3:29.5。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76369元,增長9.6%,較上年增加7523元。
一、農業生產平穩增長
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81.45億元,比上年增長5.0%,增幅較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年末常用耕地面積267.8千公頃,較上年增加1.36千公頃。全年糧食產量167.77萬噸,增產2.0%;棉花產量2.04萬噸,減產37.6%;油料產量23.82萬噸,減產0.4%;茶葉產量6.27萬噸,增產12.1%;水產產品產量19.67萬噸,增產4.4%;園林水果產量313.72萬噸,增產10.8%,其中柑橘產量306.56萬噸,增產11.1%;蔬菜產量396.56萬噸,增產3.2%;肉類總產量62.16萬噸,增產1.8%;生豬出欄629.68萬頭,增產1.0%;肉牛出欄7.3萬頭,增長28.2%;肉羊出欄163.11萬頭,增長10.6%。
全市六大特色農業產業完成產值481.98億元,增長4.8%;產值占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82.9%,較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其中畜牧產值215.4億元,增長7.5%;水產產值41.04億元,增長5.2%;水果產值78.8億元,增長2.4%,其中柑橘產值73.24億元,增長2.6%;蔬菜產值99.69億元,下降0.4%;茶葉產值22.43億元,增長12.6%;食用油產值14.52億元,增長7.7%。
全市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441家,比上年增加37家。全市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累計達到78家。農產品加工產值1658.98億元,比上年增加289.88億元,增長19.8%。
二、二產業趨穩向好
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1.2%,高于全省增幅0.4個百分點。分經濟類型看,國有企業同比增長12.2%,集體企業同比增長17.3%,股份制企業同比增長10.8%,外商及港澳臺商企業同比增長13.5%,其他經濟類型企業同比增長15.4%。
工業四大千億產業完成產值3884.1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78.0%,其中精細化工產業增長10.1%;食品生物醫藥產業增長20.3%;新材料產業增長13.4%;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增長7.5%。工業四大千億產業增加值增長11.9%,其中精細化工產業增加值增長10.2%;食品生物醫藥產業增加值增長14.9%;新材料產業增加值增長11.4%;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增加值增長7.6%。
全市輕工業增加值增長14.8%,輕工業對全市規模工業增長貢獻率達50.6%,拉動規模工業增加值6.9個百分點增長。分行業看,文教、工美、體育和娛樂用品制造業增長41.1%;家具制造業增長29.1%;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長22.9%;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增長19.4%;造紙和紙制品業增長16.0%;農副食品加工業增長14.7%。
年末全市共有規模工業企業1405家,年內新增規模工業企業230家,比2013年底凈增181家。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719.31億元,增長10.1%;利稅600.33億元,增長9.4%;利潤總額390.27億元,增長7.0%。其中利潤增長較快行業有:儀器儀表制造業增長15.6倍;其他制造業增長1.2倍;家具制造業增長78.0%;文教、工美、體育和娛樂用品制造業增長57.8%;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增長42.6%;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增長35.9%;食品制造業增長31.9%。
全市建筑業增加值164.98億元,較上年增加21.90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7.4%。
三、固定資產投資較快增長
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投資)2471.04億元,比上年增長22.1%,高于全省增幅1.7個百分點。其中,城鎮500萬以上項目投資1638.55億元,增長20.2%;農村500萬以上項目投資637.89億元,增長39.3%。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完成投資76.41億元,增長62.6%;第二產業完成投資1232.58億元,增長20.9%;第三產業完成投資1162.05億元,增長21.4%。
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194.59億元,比上年下降4.2%。全市房屋施工面積1832.68萬平方米,增長0.3%;其中商品住宅1376.65萬平方米,增長4.6%。房屋竣工面積177.63萬平方米,下降14.7%;其中商品住宅129.78萬平方米,下降22.7%。全市商品房銷售面積(含現房和期房)477.88萬平方米,增長3.9%;其中商品住宅439.28萬平方米,增長8.1%。商品房銷售額208.04億元,下降4.1%;其中商品住宅183.27億元,增長7.4%。商品房空置面積108.32萬平方米,下降12.0%;其中商品住宅空置76.71萬平方米,增長1.9%。
全市共有計劃投資額過億元項目1125個,同比增加263個;億元以上項目全年實際完成投資額1791.36億元,增長35.3%。其中新開工億元以上項目共有600個,比上年增加72個。
四、國內外貿易企穩回升
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64.53億元,比上年增長13.3%,高于全省增幅0.5個百分點。分地域看,城鎮市場消費品零售額828.15億元,增長13.2%;鄉村市場消費品零售額136.38億元,增長13.5%。分行業看,批發業和零售業零售額817.73億元,增長13.6%;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146.8億元,增長11.6%。
全年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26.9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4.8%,增幅較上年提高7.4個百分點。其中,出口額22.56億美元,增長11.8%;進口額4.41億美元,增長32.4%。四大出口基地產品共出口17.22億美元,增長8.1%,占全市出口總額的76.4%。其中,機電及裝備制造業基地出口4.20億美元,下降3.2%;化工產品基地出口8.74億美元,增長21.1%;醫藥基地出口1.60億美元,下降4.3%;農產品基地出口2.68億美元,下降0.8%。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全年新批外商投資企業8家,新增合同外資額7500萬美元。全市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3.1億美元,增長15.4%。年末全市外商投資企業192家,投資總額44.29億美元,合同外資12.56億美元。
全市對外經濟合作業務完成營業額26.2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6%。其中對外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26.2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1%;對外勞務合作完成營業額15萬美元,比上年下降98.7%。年末在外勞務人數6966人,增長1.4%。
五、居民消費價格基本穩定
全市城區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2.2%。商品零售價格上漲1.0%。固定資產投資價格上漲0.9%。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下降1.2%。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下降1.6%。
六、交通旅游發展態勢良好
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完成增加值206.39億元,比上年增長10.7%,增幅較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全年公路、水運完成貨物周轉量491.54億噸公里,增長54.8%;旅客周轉量50.72億人公里,增長20.2%。全市現代物流總產值達到828.2億元,增長15.7%。
年末全市民用汽車擁有量達到35.56萬輛,比上年末增長10.9%,其中私人汽車擁有量30.90萬輛,增長14.8%。
全年完成郵電業務收入31.13億元。其中,郵政業務收入2.68億元,電信業務收入28.45億元。年末全市共有固定電話用戶57.50萬戶。移動電話用戶年末達到384.24萬戶,其中3G移動電話用戶143.01,新增19.04萬戶。互聯網上網人數72.38萬戶,新增4.43萬戶。
全年接待國內外旅游人數4085.01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3.0%。入境國際旅游人數35.58萬人次,增長3.6%,其中外國人27.52萬人次,增長1.2%;香港、澳門和臺灣同胞8.05萬人次,增長12.9%。國際旅游外匯收入9759.4萬美元,增長18.0%。國內旅游人數4049.42萬人次,增長23.2%;國內旅游收入330.17億元,增長29.5%。全市旅游總收入336.17億元,增長29.2%。
七、財政金融運行穩健
全年實現地方財政總收入388.73億元,比上年增長21.2%,高于全省增幅3.9個百分點。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71.51億元,增長31.6%,高于全省增幅11.8個百分點。全市稅收收入181.51億元,增長19.2%,其中營業稅、個人所得稅、城市維護建設稅、契稅等主要稅種分別增長18.2%、5.9%、23.0%和42.7%。
全年公共財政預算支出442.82億元,增長22.7%。其中教育、文化體育與傳媒、社會保障和就業、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支出、農林水事務分別增長8.7%、4.0%、13.9%、39.3%和10.0%。
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2583.25億元,比年初增加201.34億元,其中人民幣存款余額2566.22億元,比年初增加195.61億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323.07億元,比年初增加120.05億元。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1967.51億元,比年初增加218.45億元,其中人民幣貸款余額1954.99億元,比年初增加230.61億元。
全年保險公司保費收入57.48億元,比上年增長8.7%,其中壽險保費收入增長4.6%,健康險和意外傷害險保費收入增長25.8%,財產險保費收入增長21.4%。全年支付各類賠付14.09億元,比上年下降5.6%,其中壽險賠付下降33.6%,健康險和意外傷害險賠付增長4.0%;財產險賠付增長17.7%。全市保費收支增幅差距14.3個百分點,較上年縮小21.3個百分點。
八、社會事業繁榮發展
全市共有幼兒園397所,在園兒童8.09萬人;普通小學266所,在校學生15.82萬人,畢業生2.62萬人,專任教師1.11萬人;普通中學173所,在校學生13.91萬人,畢業生4.94萬人,專任教師1.33萬人;中等職業教育學校15所,在校學生2.74萬人,畢業生1.06萬人,專任教師1827人;技校2所,在校學生3056人,畢業生841人,專任教師210人;特殊教育學校10所,在校學生1254人,畢業生147人,專任教師176人;普通高校5所,在校學生5.92萬人,畢業生1.66萬人,專任教師3621人。
全市重點科技成果登記230項。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228家,比上年新增53家。省市級工程技術中心121家,較上年增加21家;國家、省、市級重點實驗室48家,較上年增加3家。全市專利申請量為7274件;專利授權量為2353件,其中發明專利277件。
年末全市文化事業人員共有3576人。全市擁有各類文化事業機構202個,其中文化館15個,公共圖書館14個,博物館17個。全市公共圖書館總藏書207.52萬冊。年末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9.1%,較去年提高0.06個百分點;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8.74%,較去年提高0.02個百分點。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103.21億元,增長13.1%。
年末全市共有衛生機構2969個(含村衛生所),其中醫院、衛生院170個,婦幼保健院(所、站)10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0個,衛生監督所(中心)12個。全市衛生技術人員27156人,較上年增加1437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9771人,較上年增加373人。衛生機構床位數24082張,較上年增加1285張。全年報告甲、乙類傳染病發病人數10923人,較上年減少495人。
全市共有體育場館47個,專職體育人員117人。全市參加省以上運動會人數達487人次,獲得99枚金牌、71枚銀牌和70枚銅牌。
九、收入增加就業穩定保障面廣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為410.45萬人,戶籍人口為400.4萬人。全年出生人口3.66萬人,出生率為9.14‰,較上年上升0.35個千分點;死亡人口2.77萬人,死亡率為6.92‰;自然增長率為2.22‰。
全年新增城鎮就業11.08萬人,比上年增加0.83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23%,較上年降低0.77個百分點。
全年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83元,比上年增長10.7%;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37元,比上年增長13.2%;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025元,比上年增長9.6%。城鄉居民收入比2.11,較上年降低0.19。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15516元,增長8.8%;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29.86%。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8963元,增長11.1%;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30.12%。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年末全市參加城鎮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的人數分別為101.33萬人、140.99萬人、48.61萬人、54.51萬人和42.28萬人,分別比上年末增加3.36萬人、1.18萬人、0.97萬人、1.16萬人和1.22萬人。全市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失業保險覆蓋率分別為99.0%、98.0%、98.0%。年末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人數250.46萬人,參保率99.5%。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累計支出總額9.56億元,較上年增加0.69億元。全市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為7.79萬人;享受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的農民14.56萬人。
注:1.本公報數據為初步統計數。最終核實數據以《2015年宜昌市統計年鑒》為準,部分數據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著與分項合計不等的情況。
2.公報中全市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按經濟類型分組的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速按可比價計算。
3.歷年統計公報財政數據,均為月報口徑數據,為保證統計公布數據口徑一致性,2014年統計公報財政數據同樣為財政月報數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