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統計局湖北省統計局十堰調查監測分局國家統計局十堰調查隊
(2017年3月27日)
2016年,面對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產業轉型升級、生態建設和脫貧攻堅任務繁重等挑戰,全市緊緊圍繞“五大”發展理念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布局,著力穩增長、轉動能、提質效、促趕超,奮力決戰全年目標,全市經濟“穩中有進、進中向好、質效雙升”,順利實現了“十三五”良好開局。
一、綜合
2016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GDP)1429.1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8.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73.4億元,增長4.0%;第二產業增加值681.6億元,增長9.6%;第三產業增加值574.2億元,增長9.6%。三次產業結構比為12.1:47.7:40.2。人均GDP為41923元,增長8.1%。在第三產業增加值中,交通運輸、倉儲業增長6.7%,批發和零售業增長4.7%,金融業增長7.1%,營利性服務業增長18.9%,非營利性服務業增長8.2%。
二、農業
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73.2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4.1%。
全市糧食作物播種達到417.2萬畝,比上年增加3.1萬畝;糧食總產量達到105.6萬噸,下降10.2%。其中,夏糧34.3萬噸,增長0.9%;秋糧71.4萬噸,下降14.7%。油料作物面積124.8萬畝,比上年增加0.8萬畝;蔬菜面積116萬畝,比上年增加2萬畝。油料產量13.64萬噸,增長0.7%;蔬菜產量161.24萬噸,增長1.4%;水果產量39.35萬噸,增長3.1%。
全市生豬出欄192.50萬頭,下降3.5%;牛出欄13.5萬頭,增長0.6%;羊出欄111.78萬只,增長0.2%;家禽出籠2536萬只,下降18.9%。豬牛羊禽肉產量22.08萬噸,下降4.9%。其中,豬肉產量14.44萬噸,下降3.3%;牛肉產量2.02萬噸,增長0.5%;羊肉產量1.67萬噸,增長0.2%;禽肉產量3.95萬噸,下降14.3%;禽蛋產量5.14萬噸,下降8.4%;水產品產量7.92萬噸,增長3.4%。
三、工業及建筑業
年末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達到955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1.4%。按輕重工業分,重工業增長10.4%,輕工業增長17.3%。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長12.0%;按企業登記注冊類型分,國有企業下降7.6%,集體企業增長5.2%,股份制企業增長10.3%,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增長19.2%,其他類型企業增長22.4%;按行業分,汽車工業增長16.8%,醫藥制造業增長7.7%,紡織行業增長9.1%,農副食品加工業增長16.4%,食品制造業增長20.2%,飲料制造業增長18.2%,化學制品業下降14.8%,有色金屬冶煉業下降2.2%,黑色金屬冶煉業增長3.6%,電力生產及供應業下降6.2%。
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828.98億元,增長12.3%,利潤總額183.75億元,增長10.6%,稅金總額60.7億元,增長18.6%。虧損企業130家,虧損面達13.6%,比上年縮小1.4個百分點。虧損企業虧損額7.7億元,比上年同期降低42.5%。
全市輕工業完成產值297.8億元,增長20.2%,占全市工業比重14.6%;全市非汽車制造業完成產值729.8億元,增長2.7%,占全市工業比重35.9%;全市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54家,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187億元,增長17.3%;全市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完成產值299.9億元,同比增長17.0%。
全市有資質的建筑企業達237家,比上年減少43家,完成施工產值388.9億元,增長3.5%;實現增加值64.78億元,增長4.5%。建筑單位房屋建筑施工面積1473.2萬平方米,增長11.6%。其中新開工房屋建筑施工面積774.7萬平方米,增長21.5%。
四、固定資產投資
全市完成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1323.8億元,增長18.0%;億元以上施工項目有454個,完成投資898.5億元,增長6.0%。按隸屬關系分,中央投資39億元,增長71.4%;地方投資1284.8億元,增長16.9%。按產業劃分,第一產業完成投資48.5億元,增長53.5%;第二產業完成投資337.7億元,增長18.8%;第三產業完成投資937.6億元,增長16.3%。按建設性質分,新建投資993.5億元,增長17.0%;擴建投資77.8億元,增長510.0%;改建和技術改造投資118.7億元,下降20.6%。
全市完成房地產投資87.3億元,增長5.1%。房屋施工面積1720.6萬平方米,增長16.3%,房屋竣工面積142.9萬平方米,增長44.2%。房地產銷售面積219.6萬平方米,同比增長46.9%。其中,現房銷售面積62.97萬平方米,增長51.0%;期房銷售面積156.59萬平方米,增長45.4%;商品房銷售額達到100.6億元,增長58.3%。
五、國內貿易和對外經濟
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25.0億元,增長13.4%。按城鄉分,城鎮實現零售額580.0億元,增長13.3%;鄉村實現零售額145.0億元,增長13.6%。按行業分,限額以上批發業實現銷售額259.0億元,增長12.3%;零售業實現銷售額336.4億元,增長11.0%;住宿業實現營業額5.9億元,增長10.2%;餐飲業實現營業額16.1億元,增長16.9%。
全市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34.37億元,下降11.2%。其中,進口0.87億元,下降32.0%;出口33.50億元,下降10.5%。新批外資企業4個,實際利用外資27752萬美元,增長16.6%。
六、交通、郵政和旅游
全市年末公路通車里程達到27981.7公里,其中等級以上公路里程27981.2公里,占公路通車總里程的99.9%。年末全市營運客車數量2039臺,增長21%;營運貨車數量21668臺,下降5.7%。全年完成旅客運輸量3353萬人次,增長3.0%;旅客周轉量30.11億人公里,增長3.6%;完成貨物運輸量5977萬噸,增長7.4%;貨運周轉量120.85億噸公里,增長5.6%。
全市郵政業務總量3.96億元,增長22.1%。在郵政業務中,函件業務量29.29萬件,下降72.8%;訂銷報刊累計數3308.61萬份;快遞706.96萬件,增長51.9%。
全市實現旅游總收入361.2億元,增長20.5%。其中,國際旅游外匯收入6179萬美元,增長4.6%。全年接待國內外旅游人數4702.8萬人次,增長17.3%。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18.8萬人次,增長3.1%。全市擁有旅游星級賓館飯店83家、A級旅游景區58家、各類旅行社60家。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七、財政、金融和保險
全市完成財政總收入149.4億元,增長7.0%,其中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00.3億元,增長9.9%。在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中,稅收收入67.3億元,增長4.9%。全年地方財政支出322.5億元,增長3.2%,其中教育支出49.8億元,增長22.3%;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49.0億元,增長1.5%;科學技術支出3.4億元,下降12.3%;醫療衛生支出29.1億元,增長12.9%;一般公共服務支出31.0億元,增長17.6%。
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2034.8億元,比年初增加193.3億元,增長10.5%;各項貸款余額為1137.1億元,比年初增加104.4億元,增長10.1%。
年末,全市擁有地市級保險機構33家,共完成保費收入52.5億元,增長27.9%,賠付19.4億元,增長36.7%。其中,壽險公司14家,全年完成保費收入38.6億元,增長39.2%,給付金額11.6億元,增長59.1%;財產險公司19家,保費收入13.9億元,增長4.6%,賠款金額7.9億元,增長13.3%。
八、教育和科學技術
全市擁有幼兒園546所,在園幼兒11.51萬人;小學428所,招生人數4.09萬人,在校人數23.08萬人;初中146所,招生人數3.34萬人,在校人數8.96萬人;高中23所,招生人數1.65萬人,在校人數4.89萬人;特殊教育學校7所,招生120人,在校人數655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初中入學率達到100%,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6.15%。中等職業學校20所,其中調整后中等職業學校12所,中等技術學校8所;招生8627人,在校生22858人,其中普通中專招生人數3714人,在校9861人。擁有普通高校7所,招生1.57萬人,在校生5.25萬人;成人高校1所,招生287人,在校生565人。全市基礎教育學校教職工總人數為3.78萬人,其中幼兒園教職工9299人,小學教職工13017人,初中教職工10584人,高中教職工4697人,特殊教育學校教職工218人;中等職業學校教職工2416人;高校教職工4265人。
全市安排市級科技項目79項,科技投入1500萬元;省級以上科研項目77項,科技投入1516.6萬元。專利申請3273件,增加500項;專利授權1436件,增加19項。全年共登記科技成果124項,獲省級科學技術獎勵17項,其中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1項,中小企業創新獎3項。
九、文化、衛生和體育
全市文化系統擁有各種藝術表演團體7個,藝術表演場所6個,公共圖書館8個,藏書127.9萬冊,群眾藝術館、文化館10個,文物事業機構15個。全年共舉辦藝術活動1810次,觀眾人數達到177.14萬人。舉辦群眾性文化展覽次數60次。博物館12個,有陳列展覽60個,參觀人數達到168.7萬人。
全市共有體育場館3372個,其中主城區768個。全年共舉辦市縣級以上群體比賽50次,培訓社會體育指導員730人。全市共有等級以上裁判員702人,其中一級裁判110人,二級裁判592人。等級以上運動員534人,其中一級運動員22人,二級運動員512人。
全市擁有醫院55家,其中綜合性醫院33家,中醫醫院8家,專科醫院14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2767個,其中社區衛生服務機構145個,鄉鎮衛生院121個,村衛生室1985個,門診部、診所、衛生所和醫務室510個。專業衛生機構38家,其中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0個,專科疾病防治醫院5個,婦幼保健院7個,衛生計生綜合監督執法局10個。衛生技術人員27213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9312人,注冊護士12267人。全市共有病床床位28222張,其中醫院19231張,基層衛生機構7660張,專業公共衛生機構1331張。全年共診療患者2440.6萬人次,其中醫院診療859.6萬人次,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1472.7萬人次,專業公共衛生機構診療108.2萬人次。
十、人口、居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年末,全市公安戶籍總戶數119.42萬戶,戶籍總人口347.50萬人,其中男性183萬人,女性164.5萬人。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40.9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6.84‰。
全市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6030元,增長8.2%。人均生活性消費支出15544元,增長11.0%。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1.9%。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37.6平方米,增長3.3%。
全市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14元,增長9.5%。城鄉居民收入比為3.06:1。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6784元,增長13.2%。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9.4%。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49.85平方米,增長10.1%。
全市城鎮新增就業4.58萬人,幫助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1.98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人數0.76萬人,全市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全年新培養高技能人才6018人,為企業招聘各類人才5.34萬余人。
全市五項社會保險參保人數達到353.85萬人次,其中參加居民養老保險人數138.01萬人,參加醫療保險人數101.37萬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26.02萬人,參加生育保險人數22.69萬人,參加工傷保險人數30.01萬人。全年累計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6909人次。年內征繳城鄉各項社會保險費35.01億元。全年共立案各類勞動人事爭議仲裁案件2251,結案2164件,其中勞動者勝訴1693件,用人單位勝訴153件,雙方部分勝訴318件。
全市城鎮和農村獲政府最低生活保障人數分別達到2.35萬人和9.65萬人。通過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2.6萬人,優撫補助金額2068.3萬元。全市擁有各類社會福利院136個,床位1.9萬張,收養1.5萬人,城鎮社區服務機構417個。全市銷售社會福利彩票4.479億元。
十一、城市管理和環境保護
全市共發生各類事故905起,死亡人數334人,受傷339人,直接經濟損失981.78萬元。與上年相比,各類事故起數和直接經濟損失分別上升54.2%和5.6%,死亡人數上升12.5%,受傷人數下降92.0%。其中,道路交通事故447起,上升445.1%;造成死亡332人,上升13.7%;受傷337人,下降92.1%;直接經濟損失258.51萬元,下降60.6%。火災事故458起,死亡2人,受傷2人(其中生產經營性火災事故零傷亡),直接財產損失723.27萬元。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主城區建成區面積87.28平方公里。其中居住用地面積24.22平方公里,工業用地面積32.2平方公里。城市道路長度723公里,面積708萬平方米。建成區綠地面積3327.7公頃。全市自來水綜合能力37.11萬立方米/日,全年供水總量11577.2萬立方米。供熱能力860噸/小時,供熱總量350萬吉焦,供熱面積871萬平方米。主城區擁有市容環衛專用車輛245臺。
環境保護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完成年度省定減排目標。漢江干流及主要支流34個監測斷面中,水質符合Ⅰ~Ⅲ類標準的斷面31個,占總監測斷面數的91.2%;水質劣于Ⅴ類標準的斷面有2個,占總監測斷面數的5.9%;超標斷面主要污染物指標是化學需氧量、總磷。全市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0%。全市全年城區環境空氣質量達到優良的天數為295天,其中達到Ⅰ級(API≤50)的72天,達到Ⅱ級(50<API≤100)的223天。市區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年度均值到達《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二級標準。全市區域環境噪聲晝間平均等效A聲級55.6分貝,全市交通干線噪聲晝間平均等效A聲級為68分貝。
注:1、全市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當年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2、主城區不包括鄖陽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