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會員中心
   
統計年鑒年度索引: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統計年鑒分省、行業總索引 ]
統計公報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統計公報分省總索引 ]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統計公報 > 湖南

張家界市200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時間:2010-01-15 16:12:34 來源:張家界市統計局 作者:admin 點擊:1185次

2003年,面對“非典”疫情和旱澇災害的連續沖擊,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一手抓防疫抗災,一手抓經濟建設,通過力促旅游升溫,加大投資力度,加快“三化”進程,優化發展環境,調整產業結構,確保了國民經濟快速增長,促進了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一、綜合

經濟發展躍上新臺階。全年張家界市生產總值82.51億元,比上年增長10.3%,其中第一產業16.26億元,增長3.0%;第二產業20.59億元,增長21.7%;第三產業45.65億元,增長8.8%。人均生產總值達5255元,增長9.9%。生產總值從全省第14位上升至第13位,人均生產總值由全省第12位上升到第9位。

經濟結構繼續優化。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和投資力度的加大,第二產業發展迅速,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全市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由上年的21.1:22.8:56.1調整為19.7:25.0:55.3。

經濟運行存在的主要問題有:經濟結構性矛盾和體制障礙仍然存在,供給結構還不能適應市場變化;經濟運行質量和整體效益仍處在較低水平,財政收支矛盾比較突出;經濟發展環境仍不寬松,市場經濟秩序有待進一步規范;社會保障和社會就業壓力增加,農民和城市低收入群體收入增長緩慢,收入差距繼續擴大;經濟發展面臨的區域性競爭壓力加大。

二、農業和農村經濟

農業平穩發展。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5.99億元,比上年增長3.1%,其中農、林、牧、漁、服務業分別增長2.9%、6.2%、1.6%、3.6%、3.1%,其比例為50.8:10.3:32.6:1.9:4.4。全年主要農產品生產情況如下:

農業結構調整加快,產業化經營效果進一步提高。全市農作物播種面積212.14千公頃,比上年減少8.95千公頃,其中糧食作物123.87千公頃,調減10.38千公頃,調減幅度較大的有稻谷、小麥、薯類等;其他作物88.27千公頃,增加1.43千公頃,藥材、甘蔗、煙葉、蔬菜、瓜果等面積有所增加。全市退耕還林5.87千公頃,植樹造林1.4千公頃,跡地更新0.4千公頃,零星植樹1198萬株。全市稻谷、玉米、油菜優質率分別為17.9%、93.3%、76%,煙葉、苧麻、棉花優質率達100%,養殖業優質率為30%。全市農產品商品率43.4%,加工轉化率15%,擁有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26家,實現產值3.54億元;擁有農產品基地91萬畝,聯系農戶31.2萬戶。

農業和農村投入加大,生產生活條件繼續改善。全市共完成水利工程9860處,新建防滲渠道82公里,治理病險水庫130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4萬畝;新增蓄引提水量80萬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積0.55萬畝、改善2.74萬畝,新增旱澇保收面積0.58萬畝;新修和改造鄉村公路528公里;新建沼氣池0.97萬口,推廣節煤爐灶4萬戶、太陽能熱水器1500平方米;全年解決5.4萬人行路、6.2萬人飲水、0.9萬人用電等困難。

鄉鎮企業較快發展,農村經濟結構進一步調整。年末全市鄉鎮企業(含個體工商戶)4.68萬戶,從業人數15.28萬人,全年實現總產值81.61億元、實交稅金1.18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12.5%和21.6%。全市農村非農產值83.26億元,占農村社會總產值的76.2%,農村工業、建筑業、運輸業、批零貿易餐飲業的產值比例為40.2:14.6:14.6:30.6。

三、工業經濟

工業生產快速發展。全市實現全社會工業總產值41.1億元、增加值13.32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21.3%和20.1%。其中規模工業實現總產值16.98億元、增加值6.97億元,分別增長26.8%、24.2%,產銷率為99.6%;規模以下工業實現總產值24.12億元、增加值6.36億元,分別增長20.6%和16.9%。在規模工業產值中,國有企業6.84億元、集體企業0.7億元、其他企業9.43億元,分別增長10.7%、4.3%、39.7%;重工業11.33億元、輕工業5.64億元,分別增長12.6%、58%。

經濟效益繼續提高。全市獨立核算規模工業企業實現利潤2520萬元、利稅8750萬元,分別增長44.7%和24.1%;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實現利潤496萬元、利稅5064萬元,分別增長81.7%和13.9%。

結構調整取得初步成效。全年完成工業投資3.89億元,其中技改投資2.73億元,共開發出生物醫藥新產品13個,有一定規模的旅游商品28個,新增水電裝機6.6萬千瓦,可新增產值4.3億元。旅游商品、生物醫藥、水電三大新型產業發展迅速,其產值已占據規模工業的半壁江山,旅游商品生產企業已發展到142家。張家界科技工業園入園企業達9家,其中3家投產;慈利工業基地已有6家入園,其中1家投產。通過優化組合和重點扶持,全市規模工業企業已發展到102家,其增加值首次超過了規模以下工業。一批“五小”企業退出了市場,工業“散、小、差”的狀況正逐步改善。

企業改革取得新的進展。全年有32戶企業進行了改制,其中破產19戶,依法處置資產3.32億元。民營、股份制、市外資本等非國有經濟積極參與國企改革,實現了優化組合、優勢互補,全市上規模的民營工業企業已發展到64家,其產值占規模工業的65%。

四、固定資產投資

投資規模進一步擴大。全市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7.53億元,比上年增長26.8%,其中國有及其他經濟投資31.17億元,增長14%;集體投資1.37億元,下降5.9%;個體投資4.98億元,下降35.4%。國有及其他經濟投資中,基本建設投資21.11億元,下降4.2%;更新改造投資3.85億元、房地產開發投資4.19億元、其他投資2.02億元,分別增長18.1%、76%、42.5%。全年投資完成率為85.7%,新增固定資產19.87億元(不含常張高速)。投資重點為交通通訊、水利能源、城市基礎設施、工業技改和房地產開發等。

重點工程建設進展順利。張羅公路、桑龍公路、市城區防洪堤、五金建材大市場、人民廣場、武陵源皮劃艇激流回旋比賽基地等項目已竣工或基本建成,吉首大學張家界校區、茶淋河電站等工程已開工建設;天門山開發、鑼鼓塔和軍地坪污水處理廠、回龍路延伸、市急救中心、市民中擴建等工程進展順利,常張高速公路本年完成投資10.2億元。

房地產開發如火如荼。全市有37家企業投入房地產開發,涉及到住房、舊城改造、市場、商鋪、寫字樓、酒店等多個開發領域,全年房屋施工面積57.37萬平方米、竣工面積16.97萬平方米、銷售面積19.46萬平方米、實現銷售額2.33億元,分別增長68.1%、0.8%、6.5%、44.2%;空置面積0.31萬平方米,下降80.6%。

五、交通和郵電通信

交通客運下降。荷花機場全年運輸起降8057架次、旅客吞吐量66.9萬人、貨郵吞吐量1872噸,比上年分別下降19.3%、6.2%和3.4%;張家界火車站發送旅客118萬人,下降14.9%,貨物15.1萬噸,增長25.3%;全市公路客運量3296萬人、周轉量96698萬人公里,分別下降9.8%和16.4%,貨運量976萬噸,增長1.3%,周轉量66529萬噸公里,下降12.2%。全市擁有汽車站7個;擁有各類機動車輛51068輛,其中汽車14315輛、農用運輸車382輛、拖拉機7999輛、摩托車28232輛、其他機動車140輛。全市公路通車里程4059公里,其中等級公路1219公里、等外級2840公里。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郵電通信業迅速發展。全市郵電業務總量(不含鐵通,下同)3.54億元,比上年增長16.7%,其中郵政0.5億元,下降16.1%;電信3.04億元,增長24.6%。全市函件2016萬件,增長26%;報刊累計數1283萬份,下降8.4%;移動電話用戶22.35萬戶,增長86.4%;固定電話用戶18.62萬戶,增長15.2%,其中普通電話16.31萬戶、小靈通1.63萬戶、公用電話0.68萬戶;互聯網用戶3.63萬戶,增長65%,其中寬帶網用戶1.01萬戶。

六、國內貿易和市場物價

消費品市場平穩增長。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8.35億元,比上年增長8.9%。按銷售單位所在地分:城市19.28億元,增長9.2%;農村9.06億元,增長5.6%。按行業分:批發零售貿易業24.45億元,增長10.7%;餐飲業3.8億元,下降0.02%。信貸消費發展迅速,全市個人消費貸款余額達5.95億元,比年初凈增2.78億元,住房、交通通訊、文教娛樂、醫療保健逐步成為消費熱點。全市擁有各類市場110個,其中消費品綜合市場61個、農副產品市場36個、工業品市場13個,全年市場交易總額19.77億元。市場經濟秩序的整頓規范力度不斷加大,市場秩序有了明顯改觀。

物價適度回升。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以上年為100%)為102.2%,其中食品106.3%、煙酒及用品103.2%、衣著95.6%、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99.4%、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109.4%、交通和通訊99.9%、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98.8%、居住101.6%。消費品價格指數為101.9%,服務項目價格指數為104%。

七、旅游業和對外經濟貿易

受“非典”疫情影響,旅游接待略有下降。全市接待國內外游客759.58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32.01億元,其中門票收入3.07億元,比上年分別下降1.8%、2.3%和1.4%。入境旅游仍保持較快增長。全市接待境外游客35.73萬人次,實現旅游外匯收入6193萬美元,分別增長15.4%和22.6%。景點開發步伐加快。相繼推出了江埡溫泉、紫霞觀等新的旅游項目,加快了天門山、鷂子寨、五雷山、普光禪寺等景點的建設和包裝,整合了西線旅游黃金線路,租賃了索水漂流、龍王洞等景點,黃龍洞公司收購石門夾山寺、新寧峎山的經營權,萬眾國旅收購貴州鎮遠的經營權,土家風情園、寶峰湖、江埡溫泉通過4A、秀華山館通過3A、紫霞觀通過2A級景點評定。旅游接待水平不斷提高。張家界國際酒店加入“中國名酒店”組織,并與湘電山莊先后加入了“國際金鑰匙酒店聯盟”,有6人獲得飯店“金鑰匙”稱號;全市擁有星級賓館52家,其中三星以上17家;擁有旅行社58家,其中國際社8家;擁有導游人員2600名;擁有旅游運輸公司4家、旅游車輛624輛。旅游宣傳促銷力度加大。通過舉辦或承辦湖南旅游節張家界活動、旅游商品和農副產品博覽會、“五城會”激流回旋比賽、森保節、全國百城自行車總決賽、導游萬里行以及新馬泰、港澳臺、深圳、青島、大連、哈爾濱等地旅游產品說明會,組團參加了湖南(深圳)招商洽談會、北方旅游交易會、國際旅游交易會、海峽兩岸聯誼會、亞洲博鰲論壇,開展了一系列以“生態、健康、協作、發展”為主題的旅游促銷活動,發行了張家界風光金銀紀念幣、《相約張家界》多媒體光盤、《張家界畫冊》等宣傳品,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刊雜志、互聯網等媒體,加大旅游宣傳力度,不斷拓展國內外客源市場。假日旅游高潮迭起。春節、十一兩個“黃金周”分別接待游客11.04萬和44.14萬人次,均創下同期接待新高;八、九、十月單月接待量均超過百萬人次,十月份創下單日、單周、單月旅游接待量新紀錄。

招商引資和外貿出口取得新成效。全市新批三資企業11家,年末達41家;全市合同利用外資4157萬美元,比上年增長91%;實際利用外資1544萬美元,增長1.36倍。協議利用國內市外資金38.06億元,實際到位9.43億元,分別增長4倍和71.7%。全年外貿進出口總額302萬美元,下降62.5%,其中出口226萬美元,增長7.69倍。

八、財政、金融和保險業

財政收支較快增長。全市實現財政總收入4.98億元,比上年增長17%,其中一般預算收入3.79億元,增長14.5%;上劃中央兩稅0.85億元,增長9.3%;基金收入0.34億元,增長99.7%。全市一般預算支出10.87億元,增長14.8%。

金融存貸規模擴大。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63.36億元,比年初增長20.3%,其中企業存款13.43億元、儲蓄存款43.03億元,分別增長15.5%和18.6%。各項貸款余額67.29億元,增長22%,其中短期貸款31.41億元,增長14.8%;中期流動資金貸款7.1億元,增長13.2%;中長期貸款28.46億元,增長33.1%。金融機構全年現金收入220.84億元,現金支出220.84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15%和17%。

保險業務平穩增長。全市保險機構保險業務收入1.91億元,比上年增長9.3%,其中財產保險0.42億元、人身保險1.49億元,分別增長7.1%和9.9%。全市保險業務支出1.01億元,增長59.2%,其中財產保險0.31億元、人身保險0.69億元,分別增長48.4%和62.4%。

九、科技和教育

科技事業不斷進步。市政府出臺了《科技進步獎勵辦法》,啟動了地震監測臺建設的前期工作;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被科技部授予“全國青少年科普示范基地”。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速,全市實現高新技術產值1.55億元,比上年增長64.9%;全年安排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10個,西部萬農生物公司的“甘薯系列產品深加工”項目已建成投產,貿源化工公司成功收購了五峰珊珊化工總廠,清華藥業公司的小劑量片劑、針劑和葛根素等項目建設已經啟動。全年共申請專利120件,其中旅游產品專利占30%以上。在全省新技術新產品交易會上,我市共達成意向合同5個,金額0.8億元,桑植的新型燃燒爐成為搶手貨。

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全市兩所高等院校有教職工789人、在校生9751人,招生4151人,畢業1886人;1所電大有教職工16人、在校生1938人,招生558人,畢業562人;116所普通中學有教職工6003人、在校生100509人,招生36967人,畢業24390人;11所職業中學有教職工577人、在校生9029人,招生4078人,畢業1533人;724所小學有教職工6298人、在校生111186人,招生16363人、畢業28676人;1所特殊教育學校有教職工31人、在校生798人,招生115人,畢業78人;52所幼兒園有教職工416人、在校生19168人。人才培養碩果累累。全市向各類大專院校輸送新生3648人,錄取率為78.4%,其中重點院校錄取457人,清華、北大共錄取7人,軍事院校錄取29人;成人高考上線2846人,上線率89.4%;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獲得單科合格證5701張,合格率20.3%,181人獲得大專以上畢業證書;有17人獲得英語一至三級合格證書、370人獲得英語二級口試單項合格證書;有2人被錄取為飛行學員。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十、文化、體育和衛生

文化事業欣欣向榮。“月月樂”廣場文化活動此起彼伏,全年舉辦各類文化演出活動150多場,“萬人同唱張家界”、永定區“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大展演”和“陽戲花燈票友大賽”、武陵源區首屆群眾文藝匯演更是精彩紛呈;張家界風情歌曲已制作完成,張家界“十大金曲”正全面推廣;慈利龍潭河鎮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桑植縣、武陵源區組建了電影隊;常張高速公路文物發掘工作基本完成,共清理古墓葬252座,出土文物1000多件,在寶塔崗出土了距今2000多年的劍盒及木質劍;文化市場監管力度繼續加大,文化市場日趨規范。

體育事業蒸蒸日上。承辦了全國皮劃艇激流回旋錦標賽、全國“五城會”皮劃艇激流回旋賽、第八屆“國際奧委會主席杯”全國百城市自行車總決賽三項全國性大賽;舉辦了“鼎泰逸景園杯”全市保齡球賽、“金海岸杯”全市男子籃球賽、市直機關廣播操和健美操賽、全市蝸牛人野外生存挑戰賽等群眾體育活動;我市在首屆香港國際武術節上獲得金牌3枚,在全省各類單項比賽中取得了10金10銀7銅的好成績;武陵源激流回旋比賽基地被國家確定為“北京奧運會激流回旋指定訓練基地”,體校工作全面恢復;全年發行體育彩票900萬元。

新聞、廣電事業繼續進步。《張家界日報》年發行量1.98萬份,全年出版368期,有47篇新聞稿件在省級以上報刊上稿。市城區電視網絡升級改造全面完成,新增光纜干線120公里,有線電視用戶達18萬戶,有線電視節目由35套增加到43套,旅游交通頻道調頻廣播正式開通,農村廣播電視“入戶工程”全面啟動,全市電視覆蓋率為91%,廣播覆蓋率為46%。全年共播發廣播電視新聞稿件1.35萬件,在省級臺發稿348條,在中央臺發稿20條,有5件廣播電視節目在省里獲獎。

衛生事業穩步發展。全市擁有衛生機構161個,其中醫院11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個、衛生院98個;衛生技術人員4159人,其中執業醫師(含助理)1903人、注冊護士1129人;實有床位3398張,其中標準床位2290張。疾病防治和婦幼保健成效顯著。全市無“非典”病例發生,取得了“非典”防治的偉大勝利;全年共報告法定傳染病13種3071例,總發病率為195.85/10萬,病死率為0.09%,傳染病、地方病、慢性病到了有效防治;孕產婦死亡率控制在82.62/10萬,嬰幼兒死亡率為17.74‰。衛生監管力度加大,醫藥市場逐步規范。

十一、人口、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

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成績顯著。年末全市總戶數50.34萬戶,總人口157.43萬人,比上年增加6094人,分性別看,男性81.49萬人,女性75.94萬人;分戶口性質看,農業人口130.82萬人,非農業人口26.62人;分民族看,漢族40.97萬人,少數民族116.46萬人,其中土家族102.63萬人、白族10.83萬人、苗族2.67萬人;分區縣看,永定區42.03萬人、武陵源區4.54萬人、慈利縣67.69萬人、桑植縣43.17萬人。全市人口出生率9.14‰,人口死亡率5.93‰,人口自然增長率3.21‰,計劃生育率95.41%,多孩率0.9%。

勞動就業和工資水平明顯提高。年末全市從業人員84.75萬人,比上年增加0.54萬人,其中單位從業人員8.82萬人,減0.4萬人;城鎮私營企業從業人員1.3萬人,增0.25萬人;城鎮個體勞動者2.01萬人,增0.05萬人;農村社會勞動者72.62萬人,增0.65萬人。按產業分,第一產業55.84萬人,減0.17萬人;第二產業7.93萬人,減0.05萬人;第三產業20.97萬人,增0.76萬人。全市在崗職工7.42萬人,占單位從業人員84.1%。全年職工工資總額9.33億元,比上年增長4%;職工年平均工資10535元,增長10%,其中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12246元,增長11.7%;全市最低工資標準調整為340元/月。全年投入再就業資金1720萬元,凈增就業崗位1.56萬個,城鎮新增就業1.85萬人。各社區、鄉鎮全部建立了勞動保障服務站,全年進入勞動力市場求職人數達1.4萬人,介紹成功1.1萬人,勞務輸出3.2萬人;職業技能培訓2.37萬人,培訓后就業1.82萬人;城鎮失業登記率控制在4%以內。

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全市有5.74萬人參加了社會養老保險,5.15萬人參加了基本醫療保險,5.42萬人參加了社會失業保險。“兩個確保”工作進一步加強,全年發放基本養老金8750萬元、下崗職工生活費730萬元、失業救濟金347萬元,全部做到按時足額發放。全市有敬老院29所,收養202人;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線為120元,3.15萬人得到了救濟。勞動部門全年查處勞動侵權案件301件,受理仲裁勞動爭議案件72件,為農民工追回拖欠工資657萬元。

十二、城市建設和環境保護

城市建設步伐加快。全市城鎮化率為28.25%。城市規劃區總戶數12.7萬戶,人口31.25萬人;城市總面積194.08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區34.38平方公里;城市道路220.15公里(254.5萬平方米),橋梁52座,路燈7519盞,排水管道136.38公里,防洪堤24.62公里;綠化覆蓋面積1152.9公頃,園林綠地面積933.5公頃,公共綠地面積95.63公頃,公園5個(44.19公頃),建成區綠化覆蓋率12.7%;供水管道長度392.5公里,供水能力22.10萬立方米/日,用水普及率85.5%;儲氣能力583萬立方米,燃氣普及率45.8%;公共汽車335輛,出租汽車1073輛。全年支出城市維護建設資金1.73億元,完成城市建設固定資產投資4.55億元。

環境保護力度加大。各區縣均建立了空氣自動采樣站,各城區及景區周邊的石灰窯拆除已基本完成,市城區強制拆除了11臺燃煤鍋爐,武陵源區啟動了禁止使用含磷洗滌劑工作,桑植縣實施了垃圾入河入庫防治措施,慈利楚霸水泥廠完成了煙塵排放限期治理任務,鑼鼓塔、軍地坪污水處理廠和城區排污管網建設進展順利。全年查處各類環保違法案件300多件,其中永定的柳庸軋鋼廠和鷺鷥灣軋鋼廠、桑植的電力集團冶煉廠和芭茅溪紙廠等重點排污企業相繼關閉或停產。與上年對比,全市酸雨頻率由34.8%下降為8.1%,區域環境噪聲由57.1dB下降為55.3dB,交通干線噪聲由70.1dB下降為68.7dB,但城市空氣質量優良的天數由310天下降為298天,城市集中飲用水源水質合格率由100%下降為96%。澧水干流、索溪大部分時間能保持三類水質,枯水期桑植八斗溪、永定新碼頭、老磨灣、武陵源民中四個斷面枯水期出現四類水質;婁水保持二類水質。

十三、人民生活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城鎮居民收入增長。城鎮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6430元,比上年增長6.8%。從收入構成看,工薪收入、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分別增長8%、11.3%、24.7%,經營凈收入下降34%、。全年人均消費性支出4703元,增長6.2%,其中食品、醫療保健、教育文化娛樂服務消費分別增長22.4%、4.4%、34%,衣著、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交通通訊、居住和雜項消費分別下降1%、3.3%、10.5%、15.2%和10.5%。恩格爾系數為32.9%。每百戶家庭擁有成套家具108套、彩電124臺、影碟機54臺、家用電腦8臺、組合音響26套、電冰箱(含冰柜)90臺、空調器14臺、洗衣機100臺、熱水器56臺、微波爐10臺、飲水機34臺、消毒柜6臺、攝像機4架、照相機36架、普通電話90部、移動電話104部、健身器材4套、摩托車20輛、家用汽車8輛。

農民生活逐步改善。農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825元,比上年增長1.2%;人均純收入1863元,增長1.4%。從收入構成看,工資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分別增長31.1%和14.9%,而家庭經營收入和財產性收入分別下降2.4%和50%。全年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693元,增長8.9%,除食品消費下降1.7%外,衣著、居住、家庭設備用品、醫療保健、交通通訊、文教娛樂消費分別增長65.3%、17.2%、26.9%、30.9%、47.1%、14.4%;恩格爾系數為53.3%。每百戶家庭擁有彩電41臺、電冰箱2臺、洗衣機2臺、電話機24部、移動電話15部、摩托車7輛。農民人均住房面積33.13平方米。全年有1.1萬貧困農民解決溫飽問題,2萬低收入農民脫貧致富。

注:1.本公報各項數據為初審統計數,如與年報數據有出入,以年報數據為準;

2.公報中張家界市生產總值和人均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總產值絕對數按現行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

3.國統字[2004]4號、國統字[2003]70號和湘統[2004]8號文件規范了對地區GDP的表述,從2004年起將“張家界市國內生產總值”更名為“張家界市生產總值”,簡稱為“張家界市GDP”。

關閉
關注公眾號 獲取新動態
91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亚洲2022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久久婷五月综合97狠狠澡,亚欧人成精品免费观看
中日韩国语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骚虎 | 亚洲中文精品乱码 | 一级午夜理论片日本在线 | 日韩欧洲在线精品一区 | 日韩精品TV国产精品T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