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界市統計局
2006年,市委、市政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總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團結和帶領全市人民認真落實國家宏觀調控政策,著力打造世界旅游精品,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積極開展新農村建設,努力構建和諧張家界,實現了“十一五”的良好開局。全市經濟平穩較快增長,質量效益顯著提高,發展活力不斷增強,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一、綜合
經濟發展水平躍上新臺階,產業結構出現新變化。2006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127.54億元,比上年增長12.1%,增速比上年加快0.5個百分點,與全省持平,比湘西地區快0.5個百分點。其中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20.92億元、30.82億元、75.8億元,分別增長5.4%、10.4%、14.9%,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7.9%、20.7%、71.4%。生產總值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別增長11.5%、11.8%和11.9%,全年運行平穩。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市人均生產總值為8627元,增長10.5%,折合1082美元,首次突破1000美元大關。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7.7∶24.3∶58調整為16.4∶24.2∶59.4。工業增加值首次超過農業,占GDP比重由上年的16.5%上升到17.2%。規模工業增加值占全部工業的比重由62.2%上升到69.2%,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全部工業的比重由5.8%上升到9.6%。
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湘西開發進展順利。永定區、武陵源區、慈利縣、桑植縣的經濟增長率分別為12.9%、12.7%、12.1%、11.9%,較上年均有所加快。全市28個列入湘西開發的重點產業項目開工27個,累計完成投資23.6億元,占項目總投資的47.6%,其中3個項目竣工,6個項目完成了一期工程。
和諧社會建設穩步推進,價格漲勢趨向緩和。全市8件實事21個考核項目全面完成目標任務,其中16個考核項目超額完成任務。全年城鎮新增就業0.71萬人,其中下崗職工再就業0.5萬人,城鎮失業登記率為2.7%;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3.24萬人;實現勞務經濟收入13.2億元;職業技能培訓13.11萬人,勞務輸出2.25萬人;職工最低月工資標準由上年的380元提高為480元。新增企業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0.76萬人、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21萬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1.03萬人。建設城鎮經濟適用房3.35萬平方米、城鎮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0.47萬平方米。農村教育“兩免一補”、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等政策全面落實。全市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2.2%,漲幅比上年回落0.4個百分點;商品零售價格上漲1%,漲幅提高0.6個百分點;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2.5%,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2.3%,漲幅分別回落2.2和6.2個百分點。
經濟運行存在的主要問題有:經濟增長方式仍較粗放,產業升級難度較大;城市建設滯后,農村和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經濟發展環境尚不寬松;財政收支、就業和社會保障、節能降耗、污染減排壓力大,農民增收后勁不足。
二、農業和農村經濟
農業發展明顯加快。全市第一產業實現7年來最快增長,其中農、林、牧、漁和服務業增加值分別增長5.4%、4.7%、4.4%、8%、9.8%。全市農作物播種面積214.52千公頃,比上年增長4.1%,糧食、蔬菜、煙葉、瓜果、藥材等作物種植明顯擴大,棉花、麻類面積有所調減。優質稻、雜交玉米、雙低油菜的種植率分別由上年的29.9%、91.5%、67.2%上升到30.7%、92.4%、70.3%。新增無公害農產品認證5個,綠色食品認證9個。
新農村建設扎實開展。全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到34家(其中省級8家),年銷售收入7.5億元,比上年增長108.3%;建立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207萬畝,湘西開發農業重點項目共建立原材料基地22.6萬畝,帶動農戶4.6萬戶;新建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23個,供銷系統興辦“兩社一會”49個,覆蓋農業7.98萬戶。全市投入資金8.62億元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發展項目建設,完成治理病險水庫16座、山塘1299個,新建防滲渠道120公里,改善灌溉面積1.59萬畝,新增旱澇保收面積0.2萬畝,建成通鄉公路91.4公里、通村公路491.3公里、沼氣池6024口,解決了1.21萬農村人口安全飲水、53個村用電、95個村通路、62個村移動通信、368個村通郵、14個鄉鎮收看有線電視等問題。投入1.6億元促進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建成農村中小學寄宿制學校30所、農村鄉鎮衛生院31所、鄉鎮敬老院8所、鄉鎮文化站17個,農村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改革穩步推進。第一輪“整村推進”扶貧開發任務全面完成,128個建設扶貧村通過了檢查驗收,兩年共投入扶貧資金1.05億元。全市貧困人口由上年末的20.89萬人減少為17.66萬人,其中絕對貧困和低收入人口分別減少1.06萬人、2.17萬人。
三、工業
工業增產增效。全市實現工業增加值21.94億元,比上年增長15.3%。規模工業實現增加值15.18億元、銷售產值37.32億元,分別增長19.2%和29.7%;產銷率為99.4%,下降0.3個百分點;實現利潤0.41億元、利稅1.35億元,分別增長82.6%和42.9%;企業虧損面由上年的29.4%下降到25%。
企業改革逐步深入。市屬工業企業全部完成了產權制度改革,區縣除部分小水電和煤礦企業外,都已進行了改制,在全部工業和規模工業增加值中非公有制成分所占比重分別達到80.4%和71.7%。
發展后勁不斷增強。全年完成工業項目投資13.15億元,比上年增長27.7%,桑梓火電廠、華儀公司、金秋公司、恒亮公司、九天公司等企業新的生產線陸續建成投產。旅游商品生產企業發展到180多家,開發產品2000余種,年產值12億元。全市年產值過億元的工業企業有2家,超過5000萬元的有27家。
四、固定資產投資和房地產業
投資保持增長。全市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3.03億元,比上年增長8%,其中非國有經濟投資占全社會投資的54.4%。按城鄉分,城鎮投資39.38億元,農村投資8.32億元,分別增長40.6%和8.7%;跨區項目投資5.34億元,下降60.4%。按產業分,一、二產業投資分別為2.99億元、17.59億元,分別增長105.8%和41.9%;第三產業投資32.45億元,下降8%。交通、水利、能源、旅游、工業、農業、房地產業、城市建設成為投資重點。全年新增固定資產30.06億元。
重點工程建設進展順利。全市重點工程完成投資18.7億元,為年計劃的81%。石懷鐵路擴能、子午西路延伸二期、聯通網絡建設、市民中擴建、市人防“1508”工程、武陵源國際度假酒店等項目建成投入使用,長潭河水電站、紅壁巖水電站、永定管道燃氣、市城區防洪堤、機場路、且東路、助農路、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場、市殯儀館和公墓山等項目已開工建設,鼎泰路、大庸東路、濱河路維港段恢復施工,火車新客站、張桑公路、張羅公路改線段、桑永公路、張聯公路、陽龍公路、吉大張家界學院、張家界航院擴建等工程正在抓緊建設。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房地產開發再度升溫。全市實現房地產業增加值6.31億元,比上年增長4.3%;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4.74億元,增長22.7%;商品房屋施工面積80.19萬平方米,增長5.6%;竣工面積30.39萬平方米,下降24.7%;銷售面積29.83萬平方米,下降12.4%;銷售額4.52億元,下降0.7%;空置面積0.99萬平方米,下降82.9%。
五、交通和郵電通信
交通運輸業平穩發展。年末全市公路通車里程649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87公里、1-4級公路1787公里。全年實現公路客運量4122萬人、旅客周轉量127923萬人公里,比上年分別增長7%和7.9%;貨運量1109萬噸、貨物周轉量83260萬噸公里,分別增長2.9%和2.6%。荷花機場運輸起降1.44萬架次、旅客吞吐量151.26萬人,分別下降2.5%、2.7%;貨郵吞吐量3902噸,增長16.1%。張家界火車站發送旅客129.6萬人、貨物15.32萬噸,分別下降4.4%和20.3%。
郵電通信業快速增長。全市郵電業務總量9.46億元,比上年增長41%,其中郵政0.39億元、電信9.07億元,分別增長17.6%和42.2%。年末擁有移動電話用戶32.5萬戶,增長18.1%;固定電話用戶27.63萬戶,增長18.8%,其中城市電話11.54萬戶、農村電話9.63萬戶、小靈通6.46萬戶,分別增長25.4%;6%、30.1%;互聯網寬帶用戶3.9萬戶,增長55.2%。全年函件73萬件,下降48.9%;報刊累計數1319萬份,增長15.6%;郵政儲蓄平均余額8.96億元,增長21.1%。
六、國內外貿易和招商引資
內貿繁榮活躍,外貿平穩增長。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2.14億元,比上年增長15.2%,為10年來最快增速。按銷售地分,市、縣、縣以下分別實現零售額18.34億元、11.59億元、12.21億元,分別增長16.4%、16.2%、12.5%。按行業分,批發和零售業35.71億元,住宿和餐飲業6.33億元,分別增長15.1%、14.1%。城市零售業、餐飲業、娛樂業規模化、連鎖化趨勢明顯,農村商業網點增多,連鎖超市不斷涌現。全市擁有各類市場110個,其中,消費品綜合市場70個、農副產品市場29個、工業品市場11個,全年市場交易總額29.6億元。全市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468萬美元,增長13%,其中出口467萬美元,增長16.2%;進口1萬美元,下降91.7%。
內資大幅增長,外資小幅增加。全市實際利用省外境內資金17.6億元,比上年增長53.4%。新批三資企業14家,合同利用外資5230萬美元,下降49.7%;實際利用外資1233萬美元,增長8.8%。
七、旅游和城市建設
游客接待量持續增長。全市各景點共接待國內外游客1676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79.38億元,其中門票收入9.6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15.3%、23.4%和31.3%。全市景點共接待境外游客127萬人次,實現旅游外匯收入2.35億美元,分別下降1%和3.6%。三個“黃金周”全市共接待游客133萬人次,同比增長19.2%,自駕車游成為主流。
接待水平不斷提高。全市擁有國家等級旅游區(點)10個(其中4A級6個)、旅游賓館510家(其中星級賓館72家)、旅館床位3.62萬張(其中星級賓館1.38萬張),旅行社65家(其中國際社18家),持證導游員2100人(其中外語導游108人),旅游運輸公司7家(車輛895輛)。武陵源創建5A景區工作穩步推進,全年投入9200萬元,軟硬件設施全面提升。五雷山新游道、萬福溫泉酒店、華天大酒店、武陵源國際旅游度假酒店已投入使用,通達國際酒店榮膺四星級旅游飯店,澧水景觀帶、索水景觀帶、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山水國際會議中心、天平山度假村項目正在建設之中。
市場營銷力度加大。舉辦了俄羅斯空軍特技飛行表演、“森保節”、中部地區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投資暨旅游峰會、天門山旅游文化周、首屆國際旅游美食文化節等大型活動,加強了與韓國、日本、北京、黃山、常德等地的旅游合作,組團參加了7個國際國內旅游交易會,赴韓國、美國、歐洲及國內各大城市開展了宣傳促銷,邀請了眾多國內外媒體和旅行商考察、拍攝、踩線。央視播出的《江山如此多嬌?走玩張家界》、《再說長江?張家界篇》、《旅游風向標》、《虹貓藍兔七俠傳》和多家地方電視臺播出的大型電視連續劇《湘西往事》等節目很好地宣傳推介了張家界。
城市建設步伐加快。全市城鎮化率由上年的32.08%提高到34.1%。城市(縣城)規劃區總人口35.17萬人;城市總面積176.66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區37.07平方公里;人均道路面積9.27平方米;人均公共綠地面積5.83平方米,建成區綠地率22.09%、綠化覆蓋率28.97%;供水能力23.5萬立方米/日,用水普及率94.09%;儲氣能力3979萬噸,燃氣普及率67.36%;污水處理率23.68%,生活垃圾處理率50.66%;每萬人擁有公共交通車輛5.77標臺。
八、財政、金融和保險業
財政收支快速增長。全市實現財政總收入9.33億元,比上年增長22.4%,其中,一般預算收入6.08億元、基金收入0.63億元、上劃中央“兩稅”1.42億元、上劃所得稅1.2億元,分別增長25.7%、36.2%、19.2%、6.2%。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6.9%上升到7.3%。全市一般預算支出19.02億元,增長28.9%。
金融穩健運行。年末全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105.73億元,比上年末增長23.8%,其中,企業存款19.97億元、儲蓄存款70.43億元,分別增長17.8%和20.6%。各項人民幣貸款余額88.56億元,增長13.9%,其中,短期貸款35.54億元、中長期貸款53億元,分別增長19.6%和10.5%。金融機構現金收入402.97億元,支出398.74億元,分別增長19.2%和18.4%。
保險業務平穩增長。全市保險機構保險業務收入2.51億元,比上年增長9%,其中,財產保險0.72億元、人身保險1.79億元,分別增長19.5%和5.3%。保險業務支出1.11億元,增長10.8%,其中,財產保險0.34億元、人身保險0.76億元,分別增長11.7%和10.5%。
九、科技和教育
科技事業繼續進步。全市有高新技術企業12家,實現高新技術產品產值5.82億元、增加值2.1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75.3%和107.6%。全年申報國家科技部火炬計劃項目1項、省級科技項目30項(其中重點項目11項),安排市級科技項目37項,投入科技三項經費158萬元、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引導資金100萬元。專利申請106件,授權79件。簽訂技術合同23項,合同成交額430萬元。
教育事業穩步發展。全市2所普通高校(含吉首大學張家界校區)有教職工815人、在校生14553人;1所成人高校有教職工88人、在校生1487人;111所普通中學有教職工6260人、在校生84664人;11所中等職業學校有教職工658人、在校生11218人;345所小學有教職工5907人、在校生99366人;1所特殊教育學校有教職工31人、在校生353人;105所幼兒園有教職工727人、在校生26941人。全市小學、初中適齡兒童入學率分別為99.6%、97.1%,輟學率分別為0、2.6%,小學、初中畢業生升學率分別為100%、73.6%。全市向各類普通高校輸送新生5202人,錄取率為60.8%,其中清華、北大錄取22人,飛行學員錄取5人;成人高考錄取新生1059人,錄取率77%;有209人獲得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大專以上畢業證書,26人考上碩士研究生,12人獲得英語1-3級合格證書,1943人獲得英語二級口試合格證書。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十、文化、體育和衛生
文化事業不斷進步。賀龍故居、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舊址入選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老院子、桑植起義舊址、孫開華故居及“二十八宿”古水渠入選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桑植民歌入選首批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張家界陽戲、張家界高花燈、慈利板板龍燈入選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全年出土文物1000余件。慈利影視文化城已竣工開業,國際民族文化交流中心、市博物館、市中心圖書館、永定文化館、張家界文化影視城、武陵源圖書文化中心正在建設之中。全年新排劇目35個,下鄉送戲演出215場,放映電影4884場。在湖南藝術節上,我市獲得了2金1銀的好成績。各類大型文藝表演和節慶活動精彩紛呈,“桑植民歌賽歌會”盛況空前。
新聞、廣播電視事業進一步發展。完成了426個50戶以上通電自然村通廣播電視的建設任務,全市廣播、電視覆蓋率分別為52.7%、93.6%。全市有線電視用戶15.35萬戶,37個鄉鎮實現了光纜聯網;市廣播電視中心已開工建設;廣播電視新聞稿件在省臺上稿430條,在中央臺上稿41條,有10件作品獲全省廣播電視獎。《張家界日報》年發行量2萬份,全年出版368期,有87篇新聞稿件在省級以上報刊上稿。
體育事業取得新成績。承辦了亞洲激流回旋錦標賽、全國激流回旋錦標賽、全省第六屆少數民族運動會等大型賽事;舉辦了全市第三屆運動會,打破省紀錄4項、市紀錄14項,有57人次達到國家二級運動員標準;全年開展大型群眾性體育活動8次,銷售體育彩票3000萬元。在全省第十屆運動會上,我市取得了25.75金19銀19銅的好成績。
衛生事業穩步發展。全市擁有衛生機構(含診所等)294個,其中,醫院14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4個、衛生院98個;實有床位3926張,衛生技術人員4295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1919人、注冊護士1212人。全年共報告法定傳染病4196例,總發病率263.5/10萬,比上年下降22.65%。全年孕產婦死亡率40.39/10萬,住院分娩率94.84%,嬰兒死亡率13.21‰。全市總獻血量224.79萬毫升,其中無償獻血占83%。
十一、人口、資源、環境和安全生產
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得到加強。年末全市總戶數54.38萬戶,總人口161.45萬人,其中,女性人口77.98萬人,城鎮人口55.05萬人,少數民族人口115.9萬人(其中,土家族101.56萬人、白族11.21萬人、苗族2.67萬人)。年末常住人口148.1萬人。全市人口出生率12.78‰,人口死亡率6.95‰,人口自然增長率5.83‰,計劃生育率92.92%,多孩率1.04%。全市發放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金和獨生子女死亡傷殘扶助金202萬元,共有3369名獎勵扶助對象受益。
建設占用耕地實現占補平衡。全年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補充耕地217.8公頃,建設占用耕地207.87公頃,生態退耕1165.93公頃,災毀耕地3.07公頃。年末實有耕地面積104.16千公頃,其中水田677.33千公頃。
生態市建設加快推進。市城區空氣質量優良率由上年的84.9%上升為90.1%,武陵源景區全年保持在一級。全市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由98.9%提高到99.6%,地表水質以二類為主;輻射環境處于安全水平;廢氣、固體廢物排放量分別下降4%、2%,廢水排放量增加0.1%;化肥使用量分別下降5.6%,農藥使用量增長14.3%。城市區域環境平均等效聲級由上年的55分貝上升到56分貝,城市道路交通噪聲路長加權平均值由68.1分貝上升到70.3分貝。關閉了一批重污染企業,開展了非法開采、冶煉礦產資源集中整治行動。全市擁有自然環境保護區20個,總面積610平方公里。全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3.33平方公里,營造林37.26萬畝,其中退耕還林10.6萬畝,森林覆蓋率由上年的63.67%上升到64.6%,林木覆蓋率由66.68%上升到67.36%。
安全生產工作得到加強。全市發生各類傷亡事故471起,死亡144人,重傷422人,直接經濟損失579萬元,比上年分別下降25.8%、2%、21.1%、22%;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為1.13人,下降15%。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城鎮居民收入較快增長。全市城鎮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8424元,比上年增長11.2%;人均消費性支出6587元,增長19.1%;恩格爾系數由上年的35.7%下降為35.5%。每百戶家庭擁有成套家具95套、彩電125臺、影碟機63臺、家用電腦31臺、組合音響29套、電冰箱(含冰柜)95臺、空調器51臺、洗衣機88臺、熱水器66臺、微波爐15臺、飲水機62臺、消毒柜17臺、攝像機2架、照相機30架、普通電話80部、移動電話170部、健身器材3套、摩托車26輛、家用汽車3輛。人均住房建筑面積41.91平方米。
農民生活明顯改善。全市農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324元,比上年增長8.5%;人均純收入2388元,增長5.9%,其中: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收入和轉移性收入分別增長5.9%、8.8%、13.6%,財產性收入下降41.9%。全年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179元,增長6.6%,其中食品、衣著、居住、家庭設備用品、醫療保健、交通通信、文教娛樂消費、雜項商品和服務消費分別增長0.7%、4.9%、37.1%、15.4%、27.3%、0.9%、20.6%,文教娛樂消費下降4.9%;恩格爾系數由上年的54.8%下降到51.8%。每百戶家庭擁有彩電69臺、電冰箱10臺、洗衣機10臺、電話機45部、移動電話66部、摩托車7輛、影碟機38臺。人均住房面積35.15平方米,增長2.4%。
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步伐加快。年末全市參加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等社會保險的人數分別達到8.07萬人、8.41萬人、7.98萬人、2.92萬人、5.82萬人,比上年末分別增長8.1%、16.8%、7.4%、96.5%、20.9%,全年共征繳社會保險費2.12億元,支付各類社會保險待遇2.04億元,做到了按時足額發放。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全面啟動,參加人數93.46萬人,參合率72.05%,統籌基金4692萬元,基金支出3843萬元,補助參合農民9.74萬人次。兩區的城鎮最低生活保障線由120元提高為150元,兩縣由上年的120元提高為140元,全市36.2萬人次得到救濟;桑植縣、武陵源區實施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9375人得到救濟。全市支付城鄉大病救助資金140萬元,512人次得到救助;1.2萬名五保對象實現了應保盡保;下撥受災救濟款1380萬元,救助災民70多萬人次,保障了災民和特困戶的基本生活。
注:1.本公報數據為初步統計數。
2.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
3.常住人口是指戶口登記地在本地且在本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和居住在本地、戶口不在本地但已經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以及居住在本地、戶口待定的人口。計算公式為:常住人口=戶籍人口—戶口在本地但已經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人口+居住在本地、戶口不在本地但已經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人口+居住在本地、戶口待定人口。本公報所使用的2006年常住人口數為本年度人口抽樣調查推斷數據。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