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界市統計局
2008-3-5 8:11:07
2007年,市委、市政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總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團結和帶領全市人民認真落實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加快旅游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新型工業和現代服務業,積極推進城市和新農村建設,著力打造世界旅游精品,努力構建和諧張家界,全市經濟增長速度和效益大幅提升,發展活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繼續改善,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一、綜合
經濟增速再創新高,人均GDP突破萬元。2007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 151.34億元,比上年增長14.6%,增速為建市以來新高,比全省、全國分別快0.2和3.2個百分點,連續5年保持兩位數增長。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市人均生產總值首次突破萬元大關,達10202元(折合1369美元),增長14.2%。分產業看,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25.39億元、36億元、89.95億元,分別增長5.2%、13%、17.8%,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5.9%、21.3%、72.8%,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6.4∶24.2∶59.4調整為16.8:23.8:59.4;分季度看,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經濟增長率分別為13.7%、13.8%和14.2%,全年呈平穩上升態勢;分區縣看,永定區、武陵源區、慈利縣、桑植縣的經濟增長率分別為14.9%、15.3%、14.4%、14.1%,速度明顯加快,發展比較協調。
湘西地區開發項目進展順利,“八件實事”全面完成。首批進入湘西地區開發的28個項目累計完成投資43.49億元,12個項目竣工投產。本年完成投資6.3億元,實現銷售收入14.2億元、利潤1.8億元,上繳稅金0.8億元,新增就業3844人。全市29個項目列入第二輪湘西地區開發,涉及農業產業化、基地建設、旅游開發、資源深加工和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全年“八件實事”經費支出5.27億元,22個考核項目全面完成目標任務,其中14個考核項目超額完成任務。
物價持續高位運行。全市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7.4%,商品零售價格上漲5.9%,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5.4%,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7.5%,漲幅比上年分別擴大了5.2、4.9、2.9和5.2個百分點。全市及市轄區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和商品售價格指數如下:
全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107.4%市轄區居民消費價格指數106.9%
#消費品價格指數108.8%#消費品價格指數108.6%
服務項目價格指數102.3%服務項目價格指數101.3%
⑴食品117.4%⑴食品116.4%
⑵煙酒及用品102.7%⑵煙酒及用品102.7%
⑶衣著101.6%⑶衣著103.1%
⑷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101.6%⑷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100.9%
⑸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103.5%⑸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104.5%
⑹交通及通訊101.3%⑹交通及通訊100.1%
⑺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100.6%⑺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99.6%
⑻居住105.2%⑻居住104.3%
全市商品零售物價指數105.9%市轄區商品零售物價指數104.2%
經濟運行存在的主要問題有:經濟增長方式仍較粗放,產業升級難度較大;城市建設滯后,農村和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經濟發展環境尚不寬松;財政收支、就業和社會保障、節能減排壓力大,物價漲幅明顯。
二、農業和農村經濟
農業生產平穩增長。全市實現農業增加值25.39億元,比上年增長5.2%,其中農、林、牧、漁及其服務業增加值分別增長5.4%、6.1%、4%、3.9%、5.8%。種植結構繼續優化,全市農作物播種面積211.72千公頃,下降1.3%,蔬菜、瓜果、甘蔗、棉花等作物種植明顯擴大,糧食、油料、藥材等面積有所調減。優質稻、雜交玉米的種植率分別由上年的30.7%、92.4%上升為32.1%、95.2%。全年主要農產品生產情況如下:
品名產量比上年±%品名產量比上年±%品名產量比上年±%
糧食619099噸1.2茶葉1826噸2.0牛奶185噸-2.1
#稻谷335977噸-0.3蔬菜466063噸6.6禽蛋12742噸3.0
油料71248噸-1.3藥材5583噸-1.0水產品9718噸5.1
棉花1630噸3.6瓜果19340噸3.8年末存欄生豬74.86萬頭-2.8
煙葉10475噸-3.4水果183105噸8.5年末存欄牛17.05萬頭1.7
苧麻6670噸1.4肉類106670噸-1.0年末存欄羊16.99萬頭1.8
甘蔗13812噸100.4#豬肉85477噸-3.2年末存籠家禽160.1萬羽7.0
農業產業化穩步推進。全市農產品加工企業597家(其中規模企業41家),完成銷售收入20.38億元、利稅1.79億元,分別增長22.6%和27.6%。市級以上龍頭企業發展到48家,其中省級8家。13家企業192個產品在全省第九屆“農博會”上參展,6個產品獲金獎,現貨交易70萬元,簽約合同8300萬元。全市建立無公害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159萬畝,其中市級以上龍頭企業建立47萬畝。全年新增無公害和綠色農產品11個,累計認證72個;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10個,成員1643戶,累計達到109個3.9萬戶;新增農業機械2.7萬臺套,全市農機作業組織27個,從業人員3.2萬人,農機作業面積達36萬畝,其中機收面積27萬畝,全年實現農機服務總產值3.8億元、增加值0.6億元。
新農村建設扎實開展。全年投入農村道路建設資金2.82億元,建成通鄉公路84.1公里、通村水泥路863.3公里、農村公路客運站場14個, 90個鄉鎮、883個村(居)委會通了油路或水泥路,分別占全市總數的89.1%和55%;投入水利建設資金3.58億元,建設水利工程8684處,解決農村不安全飲水人數5.04萬人。全年新建農村電氣化示范村1個和達標村5個、高標準統一式樣的村部223個、標準化農家店205家、沼氣池6016口,新建或改造鄉鎮衛生院19所、鄉鎮敬老院11所,農村“鄉鄉能上網”信息化工程完成100%,新增通電話自然村134個,解決農村廣播電視盲區人數10.12萬人。全市已建成鄉鎮文化站24個、“農家書屋”試點22個,完成了166個村莊整治建設規劃的編制任務。全年共組織資金5427萬元、群眾投工4.8萬個,投入到34個新農村建設示范村的建設;為104個省定貧困村組織投入扶貧資金7000多萬元,全市農村貧困人口由上年末的15.99萬人下降到12.79萬人,其中絕對、相對貧困人口分別減少1.04和2.17萬人。農村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改革加快推進,精神文明建設深入開展。
三、工業
工業經濟增產增效。全市實現工業增加值26.18億元,比上年增長17.1%。規模工業實現增加值19.04億元,增長21.5%,其中輕工業6.87億元、重工業12.17億元,分別增長16.5%和24.6%;實現銷售產值48.51億元,增長33.9%;產銷率為99.9%,上升0.5個百分點;實現利潤0.67億元、利稅2.08億元,分別增長57.1%和46.2%;企業虧損面22.5%,上升1.1個百分點。園區實現工業增加值8631萬元,增長20%。規模工業主要產品產量如下: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品名產量比上年±%品名產量比上年±%品名產量比上年±%
原煤47.9萬噸18.1軟飲料2.38萬噸-79.5化學原料藥74.1噸10.3
發電量18.75億度76.3液體乳6957噸-15.3中成藥60噸-57.4
自來水2787萬M30.7精制茶493噸-70.6塑料制品345噸-67.5
大米1.39萬噸-8.5瓶裝飲用水2.38萬噸-67.5水泥熟料54.49萬噸5.7
食用植物油7285噸-30.1服裝269.2萬件29.1水泥78.07萬噸8.2
鮮冷藏凍肉2810噸-皮鞋304.2萬雙18.7磚6.71億塊-40.3
配混合飼料1.16萬噸8.4人造板16.43萬M347.1中空玻璃3.43萬㎡857.1
乳制品6957噸-15.3家具7.72萬件28.4鋼化玻璃6.32萬㎡1665.6
粉絲、粉條7505噸-58.3紙制品1204噸0.8鐵合金4924噸46.2
白酒1519噸42.2氮肥(折純)5.88萬噸-45.9
主導產業快速發展。全市旅游商品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5億元、利稅5404萬元,比上年均增長20%。旅游商品規模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5.6億元,增長26%。研發出旅游商品新產品30多個,金秋食品、九天山野菜被評為湖南省名牌產品。按增加值排序,全市規模工業十大行業依次為:電力生產和供應業4.94億元、農副食品加工業2.24億元、有色金屬礦采選業2.21億元、非金屬礦物制品業1.82億元、飲料制造業0.83億元、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業0.72億元、通用設備制造業0.66億元、煤炭采選業0.6億元、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0.57億元、工藝美術品制造業0.53億元。
發展后勁不斷增強。全年完成工業項目投資17.97億元,比上年增長36.7%, 11個工業技改項目竣工投產。
四、固定資產投資和房地產業
投資需求較快增長。全市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3.32億元,比上年增長19.4%,其中非國有經濟投資占全社會投資的64.6%。按城鄉分,城鎮投資51.33億元,農村投資10.03億元,分別增長30.3%和20.6%;跨區項目投資1.97億元,下降63.1%。按產業分,第一產業投資1.16億元,下降61.1%;第二產業投資20.51億元,增長16.6%;第三產業投資41.65億元,增長28.4%。交通、水利、能源、旅游、工業、房地產業、城市建設成為投資重點。全年新增固定資產29.44億元。
重點工程建設加快。全市重點工程完成投資23.12億元,比上年增長23.6%,為年計劃的106.5%。火車新客站、機場路、且東路、助農路、大庸東路、鼎泰路、城市垃圾處理場一期等項目已竣工投入使用,張羅公路、“四路”綜合改造、火車站廣場和迎賓南路、宣傳文化及廣電中心、張家界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等項目建設進入掃尾階段,荷花機場擴建、永定管道燃氣、桑植紅色旅游景點等項目已開工建設,吉大張家界學院恢復建設,張桑公路、陽龍公路、常張高速聯絡支線、桑永公路、紅壁巖水電站、長潭河水電站、城鄉電網建設與改造、永定城區防洪堤、 “十字街”、張家界影視城、張家界山水國際會議中心、中信通信無線城域網等項目正在抓緊建設。
房地產業平穩發展。全市實現房地產業增加值6.87億元,比上年增長1.2%;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6.19億元,增長30.5%;商品房屋施工面積92.19萬平方米,增長15%;竣工面積25.41萬平方米,下降16.4%;銷售面積25.56萬平方米,下降14.3%;銷售額4.98億元,增長10.2%;空置面積1.12萬平方米,增長13.8%。
五、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業
交通運輸業快速發展。年末全市公路通車里程651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87公里、1-4級公路2032公里,通航河道里程607公里,擁有民用車輛8.17萬輛、民用船舶879艘。全年實現公路客運量4641萬人、旅客周轉量157603萬人公里,比上年分別增長12.6%和23.2%;貨運量1476萬噸、貨物周轉量129815萬噸公里,分別增長33.1%和55.9%。張家界火車站發送旅客140.51萬人、貨物16.41萬噸,分別增長8.4%和7.1%。荷花機場運輸起降1.41萬架次、吞吐旅客151.67萬人、貨郵3124噸,分別下降2.1%、1.4%、20%。
郵電通信業快速增長。全市郵電業務總量12.75億元,比上年增長34.8%,其中郵政0.45億元、電信12.3億元,分別增長15.5%和35.6%。年末擁有移動電話用戶33.03萬戶、固定電話用戶30.37萬戶、互聯網寬帶用戶5.4萬戶,分別增長1.6%、9.9%、38.5%。全年函件101萬件, 報刊累計數1630萬份,郵政儲蓄平均余額10.34億元,分別增長38.4%、23.6%、15.4%。
六、國內外貿易和招商引資
內外貿易快速增長。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9.18億元,比上年增長16.7%。按銷售地分,市、縣、縣以下零售額依次為21.45億元、13.16億元、14.57億元,分別增長16.9%、16%、17.2%。按行業分,批發業9.56億元、零售業31.86億元,住宿和餐飲業7.72億元,分別增長21%、14.6%、21.9%。全市擁有各類市場117個,其中消費品綜合市場53個、農副產品市場49個、工業品市場4個、水果批發市場4個。全市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744萬美元,增長59%,其中出口714萬美元,增長52.9%;進口30萬美元,增長29倍。
招商引資成效顯著。全市實際利用省外境內資金19.62億元,比上年增長23.5%。新批三資企業13家,實際利用外資1908萬美元,增長54.8%。
七、旅游和城市建設
游客接待平穩增長。全市各景點共接待國內外游客1878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91.25億元,其中門票收入11.12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12.1%、15%和15.9%。各景點共接待境外游客125.9萬人次,下降1.2%;實現旅游外匯收入2.39億美元,增長1.8%。三個“黃金周”共接待游客154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8.2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5.7%和13.5%。
接待水平繼續提升。武陵源景區入選全國首批5A景區,天門山、萬福溫泉進入4A級景區行列,武陵源國際度假村等一批按五星級標準建造的酒店相繼試營業。紅色游、自助游、休閑游、生態游、文化游等旅游產品開發力度加大,旅游規范化管理制度建設和監管工作加強,建立了全市旅游目的地內部網絡、“張家界旅游官方網站”相繼建立,旅行社、景區(點)、酒店等微機管理系統和旅行社電子行程單管理系統投入運行。年末全市擁有國家等級旅游區(點)13個,其中5A級1個、4A級8個;旅游賓館420家,其中星級賓館69家;旅館床位5萬張,其中星級賓館1.41萬張;旅行社67家,其中國際社21家;持證導游員3775人,其中外語導游137人;旅游運輸公司14家,車輛1018輛。
市場營銷力度加大。承辦了湖南省旅游產業發展工作會議,舉辦了“森保節”、第三屆“黃石寨索道杯”導游風采大獎賽、第四屆飯店服務技能大獎賽、湖南旅游節等活動,參加了“中博會”、“珠洽會”、北方交易會、昆明國際旅游交易會、廣州旅游交易會、寧波旅游投資洽談會、海南博鰲旅游論壇、中國奧組委城市論壇等推介宣傳促銷活動,加大了對東南亞、日本、韓國、歐洲等市場的開發力度,加強了與境內外旅游企業、媒體的合作,開通了馬來西亞吉隆坡直飛長沙的旅游包機和重慶、新疆直達張家界旅游專列,進一步拓展了客源市場。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城市建設明顯加快。全市城市(縣城)總面積182.64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區38.65平方公里,總人口40.68萬人,比上年分別增長3.5%、4.3%、15.7%;人均道路面積9.35平方米,人均公共綠地面積6.02平方米,分別增長0.8%和3.3%;建成區綠地率23.73%,綠化覆蓋率30.87%,分別提高0.8和1.9個百分點;用水普及率94.77%,燃氣普及率68.61%,生活垃圾處理率24.77%,污水處理率38.88%,其中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率24.44%,分別提高0.67、1.25、3.22、15.2和10.73個百分點;每萬人擁有公共交通車輛7.42標臺,增長33%。全年市政公用設施建設完成投資12.29億元,增長3.33倍。
八、財政、金融和保險業
財政收支快速增長。全市實現財政總收入(不含基金)11.12億元,比上年增長28.9%,其中一般預算收入7.87億元、上劃中央“兩稅”1.68億元、上劃所得稅1.57億元,分別增長29.5%、23.8%、31.8%。政府性基金收入0.89億元,增長51.4%。全市一般預算支出26.07億元,增長37.1%,科技、醫療衛生、環保及城鄉社區、農林水、工商金融等事務支出大幅增長。
金融存貸穩健運行。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129.26億元,比上年末增長21.9%,其中企業存款23.57億元、儲蓄存款84.45億元,分別增長18.1%和19.9%。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102.31億元,增長15.5%,其中短期貸款41.02億元、中長期貸款61.16億元,分別增長15.4%和15.4%。金融機構全年現金收入440.09億元,支出436.19億元,分別增長9.2%和9.4%。
保險業務快速發展。全市保險機構保險業務收入3.55億元,比上年增長36.6%,其中財產保險1.35億元、人身保險2.2億元,分別增長66.8%和22.9%。保險業務支出1.49億元,增長33.9%,其中財產保險0.71億元、人身保險0.78億元,分別增長104.6%和1.6%。
九、科技和教育
科技事業穩定發展。全市擁有高新技術企業19家,其中省級6家,實現高新技術產品產值7.46億元、增加值2.38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28.2%和12.9%。全年申報省級科技項目39項,其中重大專項1項、重點項目2項;安排市級科技計劃35項,其中重點項目19項,落實科技三項經費160萬元、市縣和企業配套科技經費3000多萬元,取得專利103件,獲得科技成果10項,鑒定驗收4項,其中省級驗收2項。全年簽訂技術合同18項,合同成交額340萬元。
教育事業不斷進步。全市2所普通高校(含吉首大學張家界校區)有教職工911人、在校生15129人;1所成人高校有教職工80人、在校生1593人;110所普通中學有教職工6147人、在校生78181人;15所中等職業學校有教職工728人、在校生11225人;271所小學有教職工5977人、在校生100041人;1所特殊教育學校有教職工30人、在校生372人;105所幼兒園有教職工842人、在校生27930人。全市小學、初中適齡兒童入學率分別為99.8%、97.2%,輟學率分別為0.5%、2.6%,適齡殘疾少兒入學率為81.6%,義務教育階段雜費實現全免。3-6歲幼兒入園(班)率為68.4%,城區全面普及學前三年教育,農村基本普及了學前一年教育。全年落實農村義務教育保障經費4274萬元,新改擴建校舍40438平方米;落實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生活費補貼514萬元,補助學生30733名;落實教師政策性津補貼3905.6萬元;接受社會教育捐贈643萬元,15837名困難學生得到資助。全市向各類普通高校輸送新生6071人,錄取率66.2%;成人高考錄取新生997人,錄取率59.3%;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獲得1199張單科合格證,149人獲得大專以上畢業證書;26人考上碩士研究生; 32人獲得英語1-3級合格證書,2510人獲得英語1-3級單項合格證書。
十、文化、體育和衛生
文化、新聞、廣播電視事業繼續發展。桑植民族藝術團組建成立,國際民族文化交流中心、市中心圖書館建設即將竣工,張家界文化影視城正在建設之中。全年共組織大中型文藝活動20多次,送戲下鄉400多場次,送電影下鄉進社區4500余場。我市被確定為“中國旅游文化示范地”,軍聲畫院被列入“全省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完成了市廣播電視中心主體工程和數字電視前端機房建設、一碗水微波中繼站傳輸發射和電視調頻轉播機房改造、14.61萬座廣播電視衛星接收設施轉星調整、1031個20戶以上自然村“村村通”的建設任務,武陵源區實現了“戶戶通”,市網絡公司整合了永定區農村有線電視網絡。全市廣播、電視覆蓋率分別為54%、94.3%,比上年分別提高1.3和0.7個百分點,有線電視用戶達15.35萬戶。全年廣播電視稿件在省臺上稿493條,在中央臺上稿71條,有9件作品獲全省廣播電視獎。《張家界日報》年發行量2萬份,全年出版365期,有78篇新聞稿件在省級以上報刊上稿。
體育事業取得新成績。承辦了第三屆亞洲杯攀巖賽和法國“蜘蛛人”徒手攀越天門洞等大型活動,舉辦了“白沙·迎奧五環瀟湘行·張家界森林公園杯”登山賽、全市首屆激流回旋漂流賽等群眾體育活動。在全國(農村組)中老年人太極拳比賽中,我市取得了集體項目兩個第一名、個人項目5個第一名;在全省第四屆農民運動會上,我市獲2金1銀2銅,金牌數進入全省八強,團體總分列全省第11名;在全省體育傳統項目學校第十屆田徑運動會上,我市獲得團體總分第4名,慈利一中、張家界一中分獲團體總分第一、第六名;在全省青少年單項比賽中,我市取得了4金2銀3銅的好成績。全年銷售體育彩票3300萬元。
衛生事業繼續進步。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工作積極開展,我市獲得了省“滅蚊先進市”稱號;桑植縣創建省級衛生縣城、武陵源創建國家衛生鎮,通過了省、國家愛衛會驗收;全年創建成功省級衛生村4個和文明衛生單位7家、市級衛生村6個和文明衛生單位8家。全年新建或改造鄉鎮衛生院19所,建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個。全年共報告法定傳染病15種3496例,總發病率219.35/10萬,死亡率0.94/10萬,比上年分別下降16.74%和72.22%。全年孕產婦死亡率34.94/10萬,住院分娩率97.32%,嬰兒死亡率11.36‰。全市總獻血量10877U,無償獻血首次達到100%。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就業和社會保障
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得到加強。年末全市總戶數54.38萬戶,總人口162.39萬人,比上年增長0.58%,其中女性人口78.79萬人,城鎮人口57.82萬人,城鎮化率由上年的34.1%上升到35.61%。全市少數民族人口117.68萬人,其中土家族103.17萬人、白族11.38萬人、苗族2.71萬人。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48.6萬人,增長0.34%。全市人口出生率12.52‰,人口死亡率6.7‰,人口自然增長率5.82‰,計劃生育率92.83%。全年發放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金和獨生子女死亡傷殘扶助金240萬元,共有4008名獎勵扶助對象受益。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城鄉居民收入較快增長。全市城鎮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9484元,比上年增長12.6%,其中工薪收入、經營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分別增長11.2%、126.5%、44%,而財產性收入下降82.5%;全年人均消費性支出7125元,增長8.2%,其中食品、衣著、家庭設備用品、交通通信和雜項消費分別增長10.5%、7.2%、24.9%、59.1%、48%,醫療保健、文教娛樂、居住消費分別下降4.3%、13.1%、17.5%,恩格爾系數由上年的35.5%上升為36.3%;人均住房建筑面積42.96平方米,增長2.5%。全市農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519元,增長8.4%;人均純收入2607元,增長9.2%,其中工資性收入和家庭經營收入分別增長5.2%、13.4%,財產性收入下降20.8%,轉移性收入持平;全年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445元,增長12.2%,其中食品、衣著、居住、交通通信和雜項消費分別增長12.5%、3.3%、40.3%、48.6%、3.3%,家庭設備用品、醫療保健、文教娛樂消費、消費下降16.6%、1.6%、20%,恩格爾系數由上年的51.8%上升為51.9%;人均住房面積35.15平方米,增長2.4%。
就業工作力度加大。全年新增城鎮就業0.68萬人,其中下崗職工再就業0.51萬人,356戶城鎮零就業家庭全部消除,城鎮失業登記率為2.6%;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3.06萬人,累計轉移就業32.5萬人,全年實現農村勞務總收入17.6億元。年末全市從業人數為87.17萬人,比上年減少0.98萬人,其中單位從業人員7.75萬人、城鎮個體私營從業人員3.73萬人、農村從業人員75.69萬人,按產業分,第一產業54.63萬人,第二產業9.16萬人,第三產業23.38萬人。全部職工年人均工資為18518元,其中在崗職工20626元,分別增長25.3%和25.4%;職工最低月工資標準由480元提高為500元。
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加快。全市“五大保險”年末參保人數為38.07萬人,比上年增長14.6%,其中基本養老保險8.36萬人、基本醫療保險9.95萬人、失業保險8.24萬人、工傷保險4.69萬人、生育保險6.83萬人,分別增長3.6%、18.2%、3.4%、60.5%、17.3%,全年共征繳社會保險費2.7億元,支付各項社會保險待遇2.4億元,做到了按時足額發放。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農民108.05萬人,增長15.6%,參合率84.86%,籌集基金5756萬元,基金支出4336萬元,補助參合農民35.32萬人次;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全面鋪開,補助標準為60元/月,城鎮最低生活保障補助標準為140-150元/月,全年城鄉共發放3801萬元,6.65萬人得到救濟。全年發放醫療救助資金124萬元,救助412名困難對象住院治療,資助1.81萬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撥付救濟資金940萬元,救助災民60多萬人次;發行福利彩票3200萬元,投入福彩公益金809萬元,建設社會福利公益項目34個;投入1100萬元,建成鄉鎮敬老院11所、村級“五保之家”22個。年末全市收養性社會福利單位68個,床位2054張,收養2010人。全年新建(籌集)廉租房面積920平方米。
十二、資源、環境和安全生產
耕地實現占補平衡。全年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補充耕地170公頃,建設占用耕地64公頃,災毀耕地7公頃,因農業結構調整減少耕地1公頃。年末實有耕地面積104.25千公頃,其中水田46.79千公頃。
生態市建設全面推進。市城區空氣環境質量優良率為89.9%,武陵源景區全年達優。全市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為99.5%,地表水質以二類為主,全部達到三級以上。城市區域環境平均等效聲級為56.5分貝,城市道路交通噪聲路長加權平均值70.4分貝。輻射環境處于安全水平。全市擁有自然保護區7個,其中國家級1個、省級3個,總面積726.4平方公里。全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0.4平方公里,造林4748公頃,森林覆蓋率由上年的66.47%上升到67.68%,林木覆蓋率由66.98%上升到68.8%。全年各類自然災害造成68.2萬人受災2人死亡;農作物受災面積53.79千公頃,其中絕收12.38千公頃;倒塌房屋3568間,損壞房屋5751間;直接經濟損失3.62億元,其中農業損失2.95億元。
安全生產形勢平穩。全市發生各類傷亡事故521起,重傷573人,直接經濟損失756萬元,比上年分別上升10.6%、36.1%、31.8%;死亡122人,下降14.7%。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為0.81人,下降29.6%;每十萬工礦商貿企業就業人員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6.76人,下降4.1%;煤礦百萬噸死亡人數7.62人,下降20%;道路交通萬車死亡人數9.67人,下降36.9%。
注:1.本公報數據為初步統計數。
2.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
3.常住人口是指戶口登記地在本地且在本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和居住在本地、戶口不在本地但已經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以及居住在本地、戶口待定的人口。計算公式為:常住人口=戶籍人口-戶口在本地但已經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人口+居住在本地、戶口不在本地但已經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人口+居住在本地、戶口待定人口。本公報所使用的2006年常住人口數為本年度人口抽樣調查推斷數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