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3-3
張家界市統計局
2008年,全市人民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緊緊圍繞“三年有改觀,五年大變樣”的總目標,沉著應對特大冰雪災害、“5.12”大地震、國家法定假日調整、世界金融危機等多重挑戰,堅持發展這個第一要務,堅持在不斷地解放思想中尋找機會,堅持在創新中尋求突破,以積極進取的精神狀態推動各項基礎工作的開展,全市經濟穩健較快增長,質量和效益同步提升,人民生活繼續改善,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一、綜合
2008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183.98億元,比上年增長13.2%,連續6年實現兩位數增長,增速比全國、全省分別快4.2和0.4個百分點,居全省第7位和湘西地區首位,比湘西地區平均增速快1.6個百分點。分產業看,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31.44億元、42.87億元、109.66億元,分別增長5.8%、8.4%、16.8%,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6.7%、15.1%、78.2%,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6.8:23.8:59.4調整為17.1:23.3:59.6;分季度看,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經濟增長率分別為4%、11.1%和12.6%,呈逐季加快態勢。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市人均GDP 12337元(折合1776美元),比上年增長12.6%。
永定區實現生產總值75.65億元,比上年增長14%;武陵源區實現生產總值16.53億元,下降4%;慈利縣實現生產總值55.58億元,增長13.3%;桑植縣實現生產總值28.68億元,增長13.1%。
全市29個湘西地區開發項目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 29.7億元,其中本年完成投資12.22億元,實現銷售收入30.43億元,上繳稅金 1.92億元,實現利潤4.54億元,安排就業 1.11萬人。
全市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7.86%,商品零售價格上漲7.74%,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8.46%,漲幅比上年分別擴大了0.49、1.86、3.04個百分點。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3.15%,漲幅縮小了4.36個百分點。全市及市轄區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和商品零售價格指數如下:
全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107.86% 市轄區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107.36%
#消費品價格指數 108.30% #消費品價格指數 108.30%
服務項目價格指數 103.95% 服務項目價格指數 103.95%
⑴食品 115.26% ⑴食品 115.09%
⑵煙酒及用品 101.34% ⑵煙酒及用品 99.57%
⑶衣著 101.20% ⑶衣著 102.22%
⑷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 102.94% ⑷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 102.63%
⑸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 103.43% ⑸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 106.17%
⑹交通及通訊 99.78% ⑹交通及通訊 98.30%
⑺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 106.60% ⑺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 106.62%
⑻居住 110.18% ⑻居住 107.24%
全市商品零售物價指數 107.74% 市轄區商品零售物價指數 106.72%
經濟運行存在的主要問題有:經濟結構矛盾依然突出,產業升級難度較大,經濟增長方式仍較粗放;城鄉基礎設施比較落后,基礎工作不夠扎實,經濟發展環境尚不寬松;財政收支、就業和社會保障、節能減排壓力大,物價漲幅明顯。
二、農業和農村經濟
全市實現農業增加值31.44億元,比上年增長5.8%,其中農、林、牧、漁及其服務業增加值分別增長6.2%、4.9%、5.1%、6.2%、5.6%。全市農作物播種面積187.25千公頃,增加5.1%,其中糧食、油料、蔬菜、瓜果、棉花、苧麻、煙葉、藥材等作物種植面積分別增加5.1%、5.8%、4.7%、7.7%、20.8%、12.2%、6.1%、8.4%,甘蔗面積減少27.6%。全年主要農產品生產情況如下:
品名 產量 比上年±% 品名 產量 比上年±% 品名 產量 比上年±%
糧食 590501噸 5.5 茶葉 1837噸 0.6 牛奶 185噸 0.0
#稻谷 350232噸 4.2 蔬菜 384416噸 3.1 禽蛋 12164噸 11.9
油料 61830噸 8.5 藥材 4570噸 16.9 水產品 9417噸 7.5
棉花 1380噸 20.9 瓜果 14860噸 9.8 年末存欄生豬 80.48萬頭 21.8
煙葉 8950噸 6.8 水果 229250噸 16.9 年末存欄牛 15.11萬頭 15.9
苧麻 5317噸 13.9 肉類 87556噸 11.0 年末存欄羊 12.12萬頭 12.8
甘蔗 7898噸 -18.3 #豬肉 72353噸 11.0 年末存籠家禽 317.1萬羽 4.8
全市大力發展城市農業、旅游農業、品牌農業、生態農業,27個重點鄉鎮的蔬菜、水果、養殖、花卉苗木、休閑觀光和鄉村旅游、農產品加工6大產業加快發展,新增水果基地4.5萬畝、蔬菜基地1.8萬畝、千頭以上規模化養殖小區(場)8個、星級休閑農莊4個。全市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到637家,其中規模企業61家,全年實現銷售收入23.71億元、利稅2.18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6.7%、15.1%、16.3%和21.6%;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161萬畝,無公害、綠色和有機農產品共78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116個,成員4.87萬戶;農機作業組織27個,農機作業面積達46萬畝,其中機收面積41萬畝。
全年建設水利工程8739處,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積2.9萬畝,新增水電裝機9.4萬千瓦,解決5.72萬農村人口不安全飲水問題;建成通鄉公路111.1公里、通村水泥路804.7公里、農村公路客運站場10個;新建或改造鄉鎮衛生院2所、鄉鎮敬老院17所、鄉鎮文化站8個、行政村配電網50個、農村綜合信息服務示范點25個、沼氣池6041口,建設農民體育健身工程村95個,落實“農家書屋”165個,解決農村廣播電視盲區人數8.86萬人,新增通電話自然村49個、互聯網寬帶上網行政村50個。全年為103個省定貧困村組織投入扶貧資金3647多萬元,全市農村貧困人口由上年末的12.79萬人下降到9.75萬人,其中絕對貧困人口2.13萬人。農村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改革加快推進,35個新農村示范村創建工作全面開展。
三、工業
全市實現工業增加值32.42億元,比上年增長13.3%。年末全市規模工業企業104戶,比上年增加6戶,全年實現增加值25.32億元,增長15.8%,其中輕工業9.11億元、重工業16.2億元,分別增長14.2%和16.6%;實現銷售產值60.51億元,增長23.4%;產銷率為97.44%,下降2.48個百分點;實現利潤0.76億元、利稅2.44億元,分別增長44.5%和24.6%;虧損企業虧損額0.43億元,下降11.3%;規模工業企業經濟效益指數205.05%,上升17.13個百分點。十大行業規模工業增加值依次為: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4.81億元、有色金屬礦采選業3.06億元、農副食品加工業2.91億元、非金屬礦物制品業2.58億元、煤炭采選業1.37億元、飲料制造業1.26億元、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業1.06億元、通用設備制造業0.84億元、非金屬礦采選業0.70億元、食品制造業0.70億元,分別增長3.8%、30.6%、5.1%、10.7%、26.4%、26.8%、15.4%、13.3%、44.7%、27.9%。規模工業主要產品產量如下: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品名 產量 比上年±% 品名 產量 比上年±% 品名 產量 比上年±%
原煤 59.14萬噸 19.6 軟飲料 1.77萬噸 -25.3 化學原料藥 73噸 -1.5
發電量 20.05億度 6.0 液體乳 8862噸 27.4 中成藥 2.4噸 -96.0
自來水 729.5萬M3 2.6 精制茶 557.1噸 13.0 鐵礦石原礦 9.42萬噸 22.8
大米 1.14萬噸 -17.4 瓶裝飲用水 1.77萬噸 -25.3 水泥熟料 63.75萬噸 17.0
食用植物油 3526噸 -51.6 服裝 259.5萬件 -3.6 水泥 80.86萬噸 3.6
鮮冷藏凍肉 2330噸 -17.1 皮鞋 333.5萬雙 9.6 磚 8.74億塊 30.3
配混合飼料 1.41萬噸 21.9 人造板 22.80萬M3 38.8 中空玻璃 1.52萬㎡ -55.7
乳制品 8862噸 27.4 家具 9.63萬件 24.7 鋼化玻璃 6.04萬㎡ -4.4
粉絲、粉條 5334噸 -28.9 紙制品 1192噸 -1.0 鐵合金 4421噸 -10.2
白酒 1196千升 -21.2 氮肥(折純) 8.43萬噸 33.1
全市建設工業項目25個,其中新開工4個、續建21個,全年完成工業項目投資16.62億元,比上年增長1.6%,其中工業技改投資7.48億元,下降21.4%,有12個項目竣工投產,達產后可新增產值14億元。市經濟開發區總體規劃通過審批并實施,園區管理辦法頒布執行,職能部門分設機構到位并運轉,共引進10戶企業入園,其中1戶投產;慈利縣工業園完成了工業大道、110千伏變電站、供水工程,基本完成標準廠房建設,項目簽約7個,投入建設3個;桑植工業園完成了總體規劃、A區主干道路面平整工程,有3戶企業達成入園意向。
旅游商品產業集群新增規模企業4家,開發新產品30多個,金秋食品、九天山野菜被評為省名牌產品。成功舉辦了第七屆旅游商品博覽會暨第二屆湖南工藝美術博覽會,簽約資金17億元。
四、固定資產投資和房地產業
全市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3.98億元,比上年增長16.8%,其中非國有經濟投資占57.1%。按城鄉分,城鎮投資61.19億元,農村投資11.27億元,分別增長19.2%和12.4%;跨區項目投資1.52億元,下降22.8%。按產業分,一、二產業分別完成投資0.8億元、17.54億元,分別下降31.6%和7.2%;第三產業投資55.64億元,增長28.6%。交通、水利、能源、城市建設、旅游、工業、房地產業成為投資重點。全年新增固定資產42.14億元。
全市重點工程完成投資22.46億元,為年計劃的97.3%,其中交通能源通信項目完成13.3億元、城市市政建設項目完成6.98億元、工業產業項目完成0.39億元、社會事業建設項目完成1.79億元。張桑公路、荷花機場擴建一期、火車站廣場、迎賓南路、大庸中路、解放路、教場路、鳳灣大橋、觀音大橋、陳家溪大橋、紅壁巖電站、聯通公司網絡、市城區經濟適用住房、城鄉電網年度建設工程、農村公路年度建設工程、五倍子系列產品精深加工擴建等項目相繼建成或基本完工,張花高速公路、張沅公路、“四路”沿線“穿衣戴帽”、張羅公路段改造、市人防二期、五子坡體育公園等項目已開工建設,永定管道燃氣、陽龍公路、常張高速聯絡支線、長潭河水電站、永定城區防洪堤、 “十字街”、鳳凰酒店、張家界影視城等項目正在抓緊建設。
全市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9.04億元,增長45.9%;商品房屋施工面積97.49萬平方米、竣工面積28.86萬平方米、銷售面積35.76萬平方米、空置面積3.78萬平方米、銷售額6.84億元,分別增長5.7%、13.6%、39.9%、2.37倍、37.3%。
五、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業
年末全市公路通車里程655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87公里、1-4級公路2076公里,通航河道里程607公里,擁有民用車輛8.78萬輛、民用船舶843艘。全年實現公路客運量5057萬人、旅客周轉量199382萬人公里,比上年分別增長9%和26.5%;貨運量1955萬噸、貨物周轉量142094萬噸公里,分別增長32.5%和9.5%。張家界火車站發送旅客133.05萬人、貨物14.47萬噸,分別下降1%和11.8%。荷花機場運輸起降1.03萬架次、吞吐旅客102萬人、貨郵1163噸,分別下降26.5%、32.8%、62.8%。
全市實現郵電業務總量12.91億元,比上年增長1.2%,其中郵政0.46億元、電信12.44億元,分別增長2.9%和1.2%。年末擁有移動電話用戶38.06萬戶、固定電話用戶32.86萬戶、互聯網寬帶用戶6.73萬戶,分別增長15.2%、8.2%、24.5%。全年函件82.19萬件, 報刊累計數1378萬份,分別下降18.6%和15.5%;郵政儲蓄平均余額11.81億元,增長14.2%。
六、國內外貿易和招商引資
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8.9億元,比上年增長19.8%。按銷售地分,市、縣、縣以下零售額依次為27.5億元、14.4億元、17億元,分別增長19.8%、22.1%、17.8%。按行業分,批發業12.74億元、零售業36.71億元,住宿和餐飲業9.28億元,分別增長25.2%、17.6%、19.7%。全市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885萬美元,其中出口885萬美元,比上年分別增長18.9%和23.9%,產品主要銷往歐盟、香港、日本、美國。
全市簽訂利用外資合同10個,合同利用外資5600萬美元,比上年下降61.9%;實際利用外資2307萬美元,增長20.9%。全市簽訂引進內資合同46個,合同利用省外境內資金89.3億元,實際利用省外境內資金22.18億元,分別增長27.3%和13%。
七、旅游和城市建設
全市各景點共接待國內外游客1679.13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83.49億元,其中門票收入8.62億元,比上年分別下降10.6%、8.5%和22.5%。境外游客接待量105.85萬人次,旅游外匯收入2億美元,分別下降15.9%和16.2%。春節黃金周景點游客接待量7.67萬人次,旅游總收入0.67億元,同比分別下降72.6%和44.9%;“十一”黃金周景點游客接待量65.8萬人次,旅游總收入3.4 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4.8%和14.84%,接待量創歷次黃金周新高。
年末全市擁有國家等級旅游區(點)13個,其中5A級1個、4A級8個;星級賓館57家,床位1.32萬張;旅行社65家,其中國際社24家;持證導游員2104人,其中外語導游67人;旅游運輸公司14家,車輛1127輛。天門山國家森林公園創建國家5A級景區已通過省驗收,全市首家五星級酒店武陵源國際度假酒店正式掛牌,中國康輝國旅、湖南華天國旅落戶本市。
成功承辦了湖南國際旅游節開幕式,舉辦了建市20周年慶典、首屆中國山歌節、第12屆國際森林保護節、“牽手張家界 奧運瀟湘行”、“觀北京奧運 賞張家界風光”、新疆達瓦孜傳人高空走鋼絲等大型活動,參加了中博會、珠洽會、北方交易會、國際旅游交易會、廣州旅游交易會、寧波旅游投資洽談會、海南博鰲旅游論壇等推介宣傳促銷活動,邀請了日本旅行商駐北京機構、香港旅行社、韓國觀光機構及一批國內大旅行社的考察團來本市踩線,加強與央視、湖南衛視、香港《名人名牌》、《歐洲時報》等境內外媒體合作,宣傳張家界旅游品牌。國內的上海、浙江、湖北、四川、重慶、陜西、山西、東北市場,境外的日本、馬來西亞、美國、港澳臺市場發展勢頭良好。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全市城市(縣城)總人口42.21萬人,總面積182.76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區39.07平方公里;城市道路面積437萬平方米,人均10.22平方米;公共綠地面積266公頃,人均6.22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1300公頃、綠地面積1163公頃,綠化覆蓋率33.27%,綠地率29.77%;城市公園5個,面積78公頃;自來水生產能力23萬噸/日,用水普及率94.88%;儲氣能力2122.5噸,燃氣普及率68.71%;生活垃圾處理能力300噸/日,處理率67.5%,其中無害化處理率51.99%;污水處理能力6.2萬噸/日,處理率49.34%,其中集中處理率35.53%;公共汽車283輛,出租汽車1045輛,每萬人擁有公共交通車輛6.62標臺;公共廁所65座;全年市政公用設施建設完成投資7.51億元。
八、財政、金融和保險業
全市實現財政總收入(不含基金)13.3億元,比上年增長19.6%,其中一般預算收入9.52億元、上劃中央“兩稅”2.09億元、上劃所得稅1.68億元,分別增長21%、24.3%、7.3%。政府性基金收入1.23億元,增長37.9%。一般預算收入中,稅收收入5.99億元,非稅收入3.54億元,分別增長22.9%和18%。全市一般預算支出35.67億元,增長36.8%,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教育、科技、環保、城鄉社區事務、農林水事務等支出快速增長。
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149.09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5.3%,其中企業存款26.76億元、儲蓄存款99.24億元,分別增長13.5%和17.5%。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112.08億元,增長23.5%,其中短期貸款39.92億元、中長期貸款72.09億元,分別增長13.3%和30.2%。貸款重點投向交通、能源、城市、旅游等基礎設施建設。金融機構全年現金收入447.32億元,支出443.87億元,分別增長1.6%和1.8%。
全市保險機構保險業務收入4.74億元,比上年增長40.6%,其中財產保險1.49億元、人身保險3.26億元,分別增長26.5%和48.2%。保險業務支出1.31億元,增長15.5%,其中財產保險0.74億元、人身保險0.57億元,分別增長23.5%和6.6%。
九、科技和教育
全市擁有高新技術企業22家,實現高新技術產品產值10.19億元、增加值3.37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36.7%和41.9%。全市爭取國家科技項目3項、省級科技項目34項,共獲得561萬元資金支持;安排市級科技項目30項,安排經費200萬元,引導企業和社會科技投入3800多萬元。全年簽訂技術合同2項,合同成交額640萬元,新批技術貿易機構2家;組織成果鑒定驗收8項,五倍子系列深加工、高性能有機改性超細微碳酸鈣等項目取得重大進展;申請專利129件,授權43件。
全市2所普通高校(含吉首大學張家界校區)有教職工864人、在校生14846人;1所成人高校有教職工80人、在校生1603人;104所普通中學有教職工6101人、在校生74162人;16所中等職業學校有教職工758人、在校生11210人;246所小學有教職工6104人、在校生101334人;1所特殊教育學校有教職工29人、在校生464人;125所幼兒園有教職工1061人、在校生32258人。全市小學、初中適齡兒童入學率分別為99.9%、98.4%,輟學率分別為0.1%、1.6%;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73.7%,學前三年教育普及率75.3%,適齡殘疾少兒入學率為85.4%;小學、初中、高中教師學歷合格率分別為99.5%、97.4%、95.1%。全年新(擴)建農村校舍7221平方米,金慈小學整體搬遷、崇實小學南莊坪校區、武陵源中職實訓大樓等項目建設順利推進。全年落實資金7078萬元,為15.11萬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除雜費,并免費提供教科書,覆蓋率達100%;為2.47萬名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寄宿生落實生活補助1682萬元,發放中職學生助學金1186萬元;籌集普通高中助學金500萬元,救助貧困生4000余人。全市向各類普通高校輸送新生6736人,錄取率67.8%;成人高考錄取新生706人,錄取率43.2%;131人通過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獲得大專以上畢業證書;34人考上碩士研究生;2530人獲得英語1-3級合格證書,2528人獲得英語二級口試合格證書。
十、文化、體育和衛生
全年開展農村電影公益放映18676場,啟動了城區數字電影放映。成功舉辦了“森保節”開幕式、首屆中國張家界山歌節、湖南國際旅游節暨建市20周年慶典、桑植民歌節等大型文藝演出活動。桑植花燈在全國首屆農民文藝匯演中榮獲三等獎,桑植縣被中國文聯民間藝術家協會授予了“中國民歌之鄉”。鴿子花大劇院竣工,張家界文化影視城主體工程完工,魅力湘西國際文化廣場已開工建設,寶峰湖景區推出了《梯瑪神歌》大型實景演出。武陵源區文體局獲得文化部頒發的“全國文化產業先進集體”稱號,魅力湘西旅游公司被列入第三批“全國文化產業示范基地”。
全市廣播、電視覆蓋率分別為55.77%、95.03%,比上年分別提高1.78和0.69個百分點,有線電視用戶達15.99萬戶,增長4.2%,其中數字電視用戶3.22萬戶。市廣播電視中心竣工投入使用;有線電視網新聯通11個鄉鎮,全市鄉鎮聯通率為53%,市城區開通了數字電視;完成了1109個20戶以上自然村“村村通”的建設任務。全年廣播電視稿件在中央臺上稿52條,在省臺上稿431條。《張家界日報》年發行量2萬份,全年出版360期。
市體育公園已開工建設,中國棋院張家界分院項目完成了征地拆遷,賀龍體育中心項目完成了前期準備工作。成立了市體育總會、市戶外體育俱樂部,成功舉辦了“湖南省奧運瀟湘行·白沙·趣味樂拼拼”活動的預賽、“梅尼杯”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環城長跑賽,“迎奧運·賀市慶”市直單位職工乒乓球賽。在全省青少年單項比賽中,我市取得了13金10銀15銅的成績,由本市輸送的熊瑤在全國青少年柔道比賽中獲得銀牌。全年銷售體育彩票1621萬元。
全市擁有衛生機構340個,其中醫院15個、衛生院97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1個;醫療床位5497張,衛生技術人員5676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2446人、注冊護士1657人。7個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已全部建成。全市兒童預防接種一類疫苗實現全免費,“五苗”接種建卡率98%,建證率99%。全年孕產婦系統管理率73.25%,住院分娩率98.19%,孕產婦死亡率33.79/10萬,3歲以下兒童系統管理率27.47%,新生兒疾病篩查率37.1%,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15.2‰。
十一、人民生活、就業和社會保障
全市城鎮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萬元,達10561元,比上年增長11.4%,其中工薪收入、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保持增長;人均消費性支出7946元,增長11.5%,其中食品、衣著、醫療保健、文教娛樂、居住和雜項消費有所增長,家庭設備用品、交通通信消費有所下降,恩格爾系數由上年的36.26%上升為39.12%;人均住房建筑面積46.11平方米,增長7.3%。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全市農村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843元,增長12.9%;人均純收入2944元,增長12.9%,其中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收入、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分別增長18.8%、6.3%、154.4%和30.6%;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825元,增長15.6%,其中食品、衣著、居住、家庭設備用品、文教娛樂和雜項消費分別增長18.3%、5.7%、19.2%、12.2%、45.8%和20.5%,交通通信、醫療保健消費分別下降11.4%和0.7%,恩格爾系數由上年的51.95%上升為53.17%;人均住房面積35.27平方米,下降2%。
全市為民辦實事省定28個考核項目和市定6個考核項目全面完成目標任務,其中18個省定考核項目和6個市定考核項目超額完成任務。全年新增城鎮就業0.83萬人,其中下崗職工再就業0.41萬人,城鎮零就業家庭實現就業74人,城鎮失業登記率為2%;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累計33.22萬人,全年實現農村勞務總收入20.6億元。年末全市從業人數為89.58萬人,比上年增加1.86萬人,其中第一產業55.27萬人,第二產業9.86萬人,第三產業24.45萬人。職工最低月工資標準由500元提高為610元。全市“五大保險”年末參保人數為45.5萬人,比上年增長15.1%,其中基本養老保險8.77萬人、基本醫療保險11.17萬人、失業保險8.53萬人、工傷保險8.19萬人、生育保險8.83萬人,分別增長4.9%、10.4%、3.7%、32.6%、29.3%。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全面啟動,年末參保人數10.87萬人,征繳保險費376萬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農民114.95萬人,增長6.4%,參合率87.73%。城鎮最低生活保障補助標準155-165元/月,農村60元/月,全年共發放7853萬元,11.03萬人得到救濟。全年發放城鄉大病醫療救助資金225萬元,948名困難對象得到救助;發行福利彩票2170萬元,籌集社會福利資金217萬元,接收社會捐贈1512萬元,募集抗震救災捐款1497萬元,發放救災款3008萬元;新建(籌集)廉租房面積12.4萬平方米,新建農村安居房600戶,建成了市社會福利中心,年末全市收養性社會福利事業單位42個,床位2654張,收養2544人。
十二、人口、資源、環境和安全生產
年末全市總戶數55.29萬戶,總人口163.95萬人,比上年增長0.96%,其中女性人口占48.51%,少數民族人口占72.45%,城鎮人口占37.1%;常住人口149.65萬人,增長0.71%。全年人口出生率16.4‰,死亡率6.8‰,自然增長率9.6‰,計劃生育率89.96%,多孩率0.98%。全年發放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金和獨生子女死亡傷殘扶助金335萬元,共有5125名獎勵扶助對象受益。
全年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補充耕地181.6公頃,建設占用耕地170.4公頃,災毀耕地10.1公頃,因農業結構調整減少耕地0.2公頃。年末實有耕地面積104.26千公頃,其中水田67.74千公頃。
市城區空氣環境質量優良率為91%,武陵源景區全年達優。全市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為99.3%,地表水質以二類為主,全部達到三級以上。城市區域環境平均等效聲級為54.8分貝,城市道路交通噪聲路長加權平均值71.2分貝。輻射環境處于安全水平。全市擁有自然保護區7個,其中國家級1個、省級3個,總面積726.4平方公里。全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0.6平方公里,造林1597公頃,森林覆蓋率由上年的67.16%上升到68.67%。
全年各類自然災害造成163.79萬人受災,6人死亡,損壞房屋16850間,其中倒塌2662間;農作物受災面積20千公頃,其中絕收0.37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18.82億元,其中農業損失1.5億元。
全市發生各類傷亡事故453起,死亡106人,重傷471人,比上年分別下降13.1%、13.1%、18%;直接經濟損失761萬元,上升0.7%。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為0.58人,下降28.5%;每十萬工礦商貿企業就業人員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6.12人,下降3.6%;煤礦百萬噸死亡人數5.99人,下降21.4%;道路交通萬車死亡人數9.22人,上升1.3%。
注:1.本公報數據為初步統計數。
2.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
3.常住人口是指戶口登記地在本地且在本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和居住在本地、戶口不在本地但已經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以及居住在本地、戶口待定的人口。計算公式為:常住人口=戶籍人口—戶口在本地但已經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人口+居住在本地、戶口不在本地但已經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人口+居住在本地、戶口待定人口。本公報所使用的2008年常住人口數為本年度人口抽樣調查推斷數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