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構建和諧社會,全力實施“與時俱進、后發趕超”戰略,大力推進“三化”進程,加快改革開放步伐,奮發圖強,銳意進取,全市國民經濟快速健康協調發展,各項社會事業繁榮興旺,城鄉人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
一、綜合
經濟快速發展。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GDP為312.82億元,增長12.1%,經濟總量位列全省14個市州中的第十位。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7.99億元,增長6.9%;第二產業增加值151.0億元,增長15.1%;第三產業增加值103.83億元,增長11.0%。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為8238元。
經濟結構出現新變化。2005年,全市三次產業結構為18.5:48.3:33.2,第一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下降1.8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提高3.7個百分點,其中工業提高2.6個百分點,工業化率已達46%。全年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10.3%。規模工業增加值占全部工業的比重比上年提高2.5個百分點。全市城鎮化率為30.3%,比上年提高0.79個百分點。
物價漲幅回落。全市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2.2%,漲幅較上年回落2.24個百分點;商品零售價格上漲2.2%,回落1.87個百分點。
就業形勢較好。年末全市就業勞動力224.5萬人,增長3.3%。全年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出鄉)達61.5萬人,增長3.7%,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4.5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5%。切實落實再就業優惠政策,全市發放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優惠證》5.9萬個,發放小額擔保貸款2100萬元,享受再就業優惠政策人數達2.1萬人。2005年全市新辦就業實體59個,新開發就業崗位12900個,新安置下崗失業人員8500人;全市勞務輸出65萬人次,勞務經濟純收入15億元,是2000年的1.8倍。
八件實事順利實施。2005年,省政府下達我市八件實事(擴大就業和再就業、通鄉通村公路改造、城鎮社會保障和“低保”資金到位、農村沼氣池建設、加快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等)的19個項目指標都圓滿或超額完成。其中城鎮新增就業人員、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增加人數分別超計劃數1000人、1400人;縣到鄉鎮公路建設完成176公里,超計劃數32公里;通達公路建設完成667.2公里,為計劃數的2.32倍;醫療保險新增參保人數達1.69萬人,超計劃數3887人;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面積22.05萬平方米,超計劃5.72萬平方米,改造農村鄉鎮衛生院、解決農村人口飲水困難等均超額完成任務。
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農民增收后勁不足,農村基礎設施和綜合生產能力仍較薄弱,粗放經營的經濟增長方式尚未根本轉變,抵抗市場風險的能力不夠強;資源和環境的壓力仍然較大等。
二、農業
糧食繼續增產,主要農產品產量保持較高水平。2005年,全市糧食總產量160.64萬噸,增長3.4%,其中稻谷產量129.34萬噸,增長2.7%。全年出欄肉豬460.01萬頭,增長8.4%;出欄牛13.26萬頭,增長29.9%;出欄羊19.55萬頭,增長6.0%;出籠家禽1763.89萬羽,增長1.3%;肉類總產量31.75萬噸,增長8.5%;牛奶產量0.07萬噸,增長30.1%;禽蛋產量2.09萬噸,增長4.0%;水產品產量5.53萬噸,增長3.1%
農業結構有新的調整,產業化進程穩步推進。全市糧食播種面積272.4千公頃,下降1.5%,其中稻谷播種面積189.32千公頃,增長1.8%。優質稻種植面積達102千公頃,占水稻種植面積的54%,同比提高1.92個百分點;油料種植面積17.7千公頃,增長4.3%;棉花種植面積0.5千公頃,下降15.0%;蔬菜種植面積28.5千公頃,增長7.6%。農業區域布局優化,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帶動和輻射作用增強,全市新增產值100萬元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19家;全市689家農產品加工企業實現銷售收入23.2億元,增長20.8%,其中38家上規模的骨干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9億元,增長18.0%,全市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由2000年的0.06:1提高到0.25:1。
農村基礎設施繼續改善,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提高。全年開工各類水利工程4.97萬處,投入資金1.4億元,完成土石方2621萬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2.56平方公里,全市新增灌溉面積0.25萬畝,恢復和改善灌溉面積2.11萬畝。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178.9萬千瓦。全市的飲水解困工程建設幫助3.01萬人解決了飲水困難;新建農村沼氣池5318個。
扶貧工作取得新成效。市、縣兩級2005年共爭取到財政扶貧資金2100萬元,比上年增加700萬元,全年投入扶貧資金的總和達到2.3億元,全市貧困人口由上年的11.5萬減至9.8萬、低收入人口由上年的36萬減至32萬,分別減少1.7萬人、4萬人。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持續快速增長。2005年,全市全部工業增加值135.88億元,比上年增長15.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02.52億元,增長20.5%。
能源和原材料生產繼續增長。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一次能源生產總量422.74萬噸原煤,比上年增長1.1%。發電量40.76億千瓦時,增長4.2%;全年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增加值增長21.1%,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增長27.4%,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增長18.5%,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增長17.2%。分產品看,粗鋼產量529.73萬噸,增長25.5%;鋼材產量467.7萬噸,增長22.4%;純堿增長5.8%;水泥增長10.8%。
經濟效益有所下滑。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率99.9%。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162.7%,比上年下降7.1個百分點;盈虧相抵后實現利潤總額7.58億元,減少41.7%;實現利稅22.59億元,減少12.1%。
建筑業平穩發展。全市全社會建筑業增加值15.12億元,比上年增長12.4%。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企業實現利潤0.84億元,增長1.1%。房屋建筑施工面積355.71萬平方米,增長288.7%;房屋建筑竣工面積158.72萬平方米,增長48.0%。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繼續保持較快增長。2005年,全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7.4億元,比上年增長25.9%。在城鎮以上投資中,施工項目420個,其中本年投產項目241個,比上年增長22.3%;地方項目投資74.65億元,中央項目投資23.92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4.4%和99.5%。
非國有投資加快增長。全市非國有經濟投資42.62億元,增長32.8%,非國有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重達40.0%,比上年提高5.58個百分點。在非國有投資中,股份制經濟投資達0.87億元,外商投資達0.32億元。
工業投入力度繼續加大。在城鎮以上投資中,全部工業項目完成投資74.85億元,增長38.1%,比全社會投資增速快12.2個百分點;占全社會投資的比重為63.8%,比上年提高5.7個百分點。其中工業技術改造投資41.19億元,增長0.83%。按行業分:采礦業投資2.18億元,增長86.3%;制造業投資45.5億元,增長10.3%;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投資27.17億元,增長30.4%。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交通、電力、通信、環保、水利等基礎設施投資39.72億元,增長83.2%,占城鎮以上投資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2.4個百分點。其中電力生產和供應業投資增長127.2%,公共設施管理業投資增長102.0%,電信和其他信息傳輸服務業投資增長15.1%,交通運輸業投資增長21.1%,水利管理業投資減少53.8%,環境管理業投資減少27.0%。全市年內新增裝機容量2.5萬千瓦。
房地產市場蓬勃發展。全市房地產開發投資8.88億元,增長66.3%,比上年上升33.1個百分點;商品房屋施工面積、竣工面積、銷售面積分別比上年增長59.3%、71.5%、31.0%,商品房屋銷售額達2.59億元,比上年增加28.3%。
重點工程建設取得新突破。2005年,全市全年共確定重點工程建設項目47個,完成投資56.1億元,同比增長24%,是歷年來確定工程項目最多、總投資規模最大的一年。漣鋼熱軋薄板、冷鋼一期100萬噸煉鋼、雙峰海螺首期150萬噸干法水泥生產線、安石集團60萬噸清潔型搗固焦爐擴建項目一期工程建成投產。漣鋼冷軋項目已試生產,金竹山電廠2×60萬瓦機組異地擴建項目進入設備安裝階段。
五、國內貿易
商品市場趨旺。2005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6.43億元,比上年增長13.5%。其中城市零售額45.99億元,增長10.2%;縣及縣以下零售額50.44億元,增長16.7%。按行業分,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86.4億元,增長12.4%;餐飲業9.58億元,增長27.2%;其他行業0.44億元,下降15.4%。全市限額以上貿易企業實現零售額10.6億元,增長6.1%,占貿易業商品零售額的比重為11%。
六、對外經濟貿易和旅游
對外貿易繼續擴大。2005年,全市外貿進出口總額4.46億美元,增長27.4%。其中出口1.71億美元,增長56.9%,進口總額2.75億美元,增長14.1%。
招商引資成效顯著。2005年,全年新批外商投資企業項目29個;合同引進外商直接投資1.14億美元,增長26.95%;實際利用外資0.68億美元,其中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0.56億美元,成功引進美國明尼蘇達州醫療器械工業園、體外肝功能機等2個項目,實現純美企業零的突破。
旅游業收入快速增長。全年接待旅游者177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8.5億元,分別增長30%和31%,帶動相關產業達42.5億元;接待入境旅游者2791人次,旅游外匯收入3.9億美元,其中接待外國游客2287人次,港、澳、臺同胞504人次。全市全年共新批旅行社5家,旅行社總數達到22家。
七、交通和郵電
交通運輸業穩步發展。2005年,全市全社會公路客運量9174.92萬人,客運周轉量254026.2萬人公里,客運量與上年基本持平,客運周轉量比上年增加了6.9%;共完成公路貨運量6251.22萬噸,貨物周轉量484014.2萬噸公里,貨運量比上年增加1.9%,貨物周轉量增長3.7%;完成水路客運量4.25萬人,客運周轉量116.38萬人公里;完成水路貨運量50.93萬噸,貨物周轉量7960.99萬噸公里。
郵電通信業連續快速增長。全年郵電業務總量13.8億元,增長40.0%,,比上年提高22.7個百分點,其中電信業務總量12.67億元,增長42.4%。年末固定電話用戶45.1萬戶,新增3.7萬戶;移動電話用戶52.39萬戶,新增9.61萬戶。固定電話普及率為11.1戶/百人,移動電話普及率為12.9戶/百人。
八、金融與保險
金融平穩運行。2005年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282.2億元,比年初增加37.13億元,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213.3億元,比年初增加28.56億元;企業存款余額45.0億元,比年初增加5.18億元。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159.2億元,比年初增加21.7億元,其中中長期貸款余額56.0億元,比年初增加15.7億元。消費貸款余額89.6億元,比年初增加7.17億元。
表7:2005年婁底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存貸款表
保險事業進一步發展。全年保費收入5.7億元,增長1.6%,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1.24億元,增長4.2%;人身險保費收入4.38億元,增長0.9%。各項賠款與給付支出1.9億元,增長9.8%,其中財產險業務賠款支出0.61億元,同比減少0.6%;人身險業務賠款與給付1.27億元,同比增加18.7%。
九、科學技術和教育
科技事業快速發展。2005年,全市高新技術產值達93.07億元,同比增長70.9%,實現利潤9.66億元,同比增長44.6%,上繳稅收8.26億元,同比增長112.1%。全年組織申報省科技計劃項目45個,國家科技計劃項目8個,其中漣鋼實施的“CSP產品表面質量研究”獲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實現該獎項在我市零的突破。爭取國家安排我市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工程技術改造等方面項目2個,國家專項撥款900萬元,僅次于長沙。全年申請專利322件,同比增長9.0%,市科技三項費用由2004年150萬元增加到300萬元,全年直接投入科技研究與開發的資金超過10億元。
教育事業繼續發展。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全面完成,全市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9.97%,畢業生升學率為100%;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為99.74%,初中畢業班學生畢業率100%,初中畢業生升普高的比率為43.0%,升職高的比率為34.0%。全市已實現“兩基”,“兩基”人口覆蓋率達100%。高職教育快速發展,全市共有普通高中48所,在校學生9.74萬人;中等職業學校47所,比上年增加了4所,在校學生達4.11萬人。高等教育健康發展,全市有普通高校1所,在校學生8300人;職業技術學院2所,在校學生5287人;成人高校3所,在校學生0.83萬人。全市升入普通高校的學生1.7萬人,其中本科0.9萬人,專科1.8萬人。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藝術喜獲豐收。在全國舉辦的映山紅藝術節上,我市選送的《村官是個堂客們》獲劇目金獎第一名,獲編劇、導演、音樂、表演4個金獎,并獲得演奏3個,表演4個單項銀獎;在全省舉行的重大文藝賽事中,我市獲得3金2銀的好成績,金牌總數居全省第一;我市選送的《梅山山歌》聯唱獲全國殘疾人文藝匯演銀獎。2005年末全市有藝術表演團體5個、文化館5個、群眾藝術館6個、博物館和紀念館4個、公共圖書館5個,館藏圖書79萬冊。
廣電事業不斷發展。年末全市有廣播電臺1座,廣播人口覆蓋率為64.0%;電視臺1座,電視人口覆蓋率為92.0%;有線電視用戶13.3萬戶。
衛生事業穩步發展。全市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85個,其中醫院、衛生院160個,婦幼保健院6個,專科疾病防治院1個,擁有床位總數0.79萬張;全市衛生工作人員總數1.13萬人;全市執業醫師及執業助理醫師0.52萬人,注冊護士0.26萬人。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體育事業繼續發展。全市共有體育館3座,運動場3個。全市運動員參加國際比賽獲銀牌1枚;參加國家級運動會獲得銀牌1枚、銅牌1枚;參加省級運動會獲金牌37枚。全市有群眾體育社團14個,參加全民健身運動的市民達80萬人,開展運動項目20項次。
十一、資源與環境保護
耕地面積減少勢頭得到遏制。2005年,全市全年減少耕地1.85千公頃,其中建筑占用耕地0.17千公頃,其他原因減少耕地1.67千公頃;新增耕地4.05千公頃,其中新開荒耕地1.99千公頃,園地改耕地1.95千公頃。
環境治理力度加大,生態環境有所改善。全市建成煙塵控制區6個,面積159.5平方公里,增長15.5%;環境噪聲達標區7個,面積13.0平方公里;城市污水處理率為69.2%;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為69.2%;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為73.0%。全年造林面積10.13萬畝,其中退耕還林9.53萬畝、長防林工程造林0.6萬畝,全市森林覆蓋率為55.0%,人居環境質量位列全省第二。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計劃生育工作繼續加強,人口總數控制在目標范圍內。2005年末,全市總人口為407.5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48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23.51萬人,鄉村人口284.07萬人。全市人口出生率為12.9‰,比上年提高0.12個千分點;死亡率為6.8‰;自然增長率為6.1‰,提高0.12個千分點。
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7998.2元,實際增長10.5%,其中人均工薪收入為5492.42元,比上年增長10.4%;經營凈收入603.94元,增長2.4倍;轉移性收入1749.40元,下降6.1%。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349元,實際增長7.5%,其中工資性收入1078元,增長4.0%;家庭經營收入1096元,增長6.9%;轉移性和財產性收入175元,增長43.4%。
居民消費結構出現新變化。全市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6168.8元,增長12.2%,其中人均食品支出2361.04元,比去年增加5.1%;人均旅游消費149元,增加45.7元;人均購房和建房支出289.6元,增加189.5元。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8.3%,下降2.62個百分點;平均每百戶家庭擁有家用汽車0.73輛,家用電腦30.03臺;人均居住面積31.71平方米,增加6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總支出2242元,實際增長13.9%,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為47.8%;平均每百戶家庭擁有彩色電視機67.2臺,電話機49.3臺,移動電話機33.9臺;人均住房面積35.7平方米,增長13.2%。
社會保障工作繼續得到加強。全市職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23.37萬人,增長7.6%;企業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離退休人員4.7萬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25.41萬人,增長3.07%;參加醫療保險人數25.3萬人,增長5.0%;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0.26萬人。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0.69億元,城鎮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9.94萬人。
注:
1、本公報數據為初步統計數。
2、婁底GDP、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
3、常住人口是指戶口登記地在本地且在本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和居住在本地、戶口不在本地但已經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以及居住在本地、戶口待定的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