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全市上下繼續堅定實施“科學發展、加速趕超、建設幸福婁底”戰略,強力推進六個“四年行動計劃”,努力化解經濟下行壓力和傳統工業產業低迷帶來的不利影響,科學應對歷史罕見旱情,全市經濟運行“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穩中提質”,各項社會事業取得新的進步,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良好基礎。
一、綜合
經濟總量邁上新臺階。初步核算,全市生產總值達1118.17億元,同比增長10.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62.59億元,增長2.8%;第二產業增加值604.57億元,增長10.9%;第三產業增加值351.01億元,增長13.4%。
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4.9:55.1:30.0調整為14.5:54.1:31.4,第三產業占比提高1.4個百分點,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9.4%,比上年提高7.4個百分點。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507.26億元,增長12.5%,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5.4%。
財政收支穩步增長。全市財政總收入103.89億元,增長17.3%,其中地方財政收入62.41億元,增長20.4%,上劃中央級稅收34.04億元,增長12.7%,上劃省級稅收7.44億元,增長13.4%。地方財政收入中,稅收收入40.93億元,增長18.2%,非稅收入21.48億元,增長24.9%。全市公共財政預算支出188.73億元,增長14.2%,其中醫療衛生支出18.26億元,增長12.9%,教育支出36.19億元,增長1.6%,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26.34億元,增長7.5%。
價格水平基本穩定。全市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2.5%,其中食品類上漲4.7%,煙酒類下降0.1%,衣著類上漲1.1%,家庭設備用品類上漲1.0%,醫療保健類上漲0.8%,交通和通訊類上漲0.9%,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上漲2.6%,居住類上漲1.6%;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下降1.5%,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下降1.6%。
二、農業
農業生產形勢基本穩定。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57.62億元,增長2.8%。其中,農業產值101.28億元,增長2.9%;林業產值3.85億元,增長3.7%;牧業產值141.14億元,增長2.5%;漁業產值9.96億元,增長5.8%,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40億元,增長9.4%。全市糧食種植面積271.55千公頃,增長1.1%;蔬菜種植面積38.98千公頃,增長13.6%;油料種植面積35.81千公頃,增長1.2%。全市糧食總產量157.5萬噸,下降1.9%;蔬菜產量111.78萬噸,增長13.7%;油料產量4.05萬噸,增長6.6%;肉類產量40.21萬噸,增長5.0%;禽蛋產量2.71萬噸,增長5.8%;水產品產量8.08萬噸,增長6.1%。生豬出欄517.1萬頭,增長0.4%;牛出欄16.72萬頭,增長7.2%;羊出欄29.52萬頭,增長6.3%,家禽出籠1979.5萬羽,下降0.8%。
農業發展基礎不斷夯實。全市完成農村固定資產投資169.68億元,增長37.3%。財政資金中農林水事務支出20.49億元,增長21.8%。全年開工水利建設工程6.08萬處,投入8.6億元,完成土石方6290萬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積4.14萬畝,改善灌溉面積7.43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2.45平方公里;全年農村用電量8.27億千瓦時,增長44.0%,年末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326.3萬千瓦。
農業產業化加速推進。全市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1126家,全年實現銷售收入117億元,同比增長23.1%。全市632家休閑農業經營主體完成營業收入15億元,同比增長20.2%。“兩黑”產業加快發展,全市黑豬出欄25萬頭,黑牛出欄2.5萬頭。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1034個,家庭農場發展到780家。
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按照全省“百城千鎮萬村”工程的部署和要求,堅持“精品示范、辦點帶片、連片推進”的工作思路,全市投入新農村建設財政專項資金1.93億元,同比增長19.7%。新建沼氣池5000口,解決23.34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病險水庫除險加固61座,改擴建鄉鎮敬老院15所,完成農村危房改造6150戶。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經濟穩平穩運行。全市全部工業增加值545.54億元,增長10.5%,工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48.8%,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0.3%。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1.0%,按經濟類型分,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長1.2%,股份制企業增長15.5%,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增長7.6%;按企業規模分,大中型企業增長4.4%,小微型企業增長18.3%;按輕重工業分,輕工業增長16.9%,重工業增長10.4%;按行業分,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增長12.0%,農副食品加工業增長27.0%,黑色金屬及壓延加工業增長4.7%,有色金屬及壓延加工業增長17.2%,專用設備制造業增長27.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主營業務收入1579.2億元,增長12.3%,實現利潤79.08億元,增長62.7%。
工業結構調整成效凸顯。全市園區規模工業企業累計完成增加值152.35億元,增長12.6%,占規模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36.1%,比上年提高7.3個百分點。全市高加工度工業完成增加值104.53億元,增長18.8%,高技術工業完成增加值16.22億元,增長26.9%,戰略性新興產業完成增加值70.32億元,增長14.2%,均高于全市規模工業增長速度;六大高耗能產業實現增加值204.47億元,增長7.1%,低于全市規模工業增速3.9百分點,占規模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48.4%,比上年下降4.7個百分點。
主要工業產品產量有升有降。重點監測的10種主要工業產品產量中,原煤產量1872.4萬噸,下降6.6%;生鐵916.9萬噸,增長1.4%;粗鋼927.27萬噸,增長3.6%;鋼材1068.1萬噸,增長6.9%;氮肥(折純)27.0萬噸,增長5.6%;發電量132.58億千瓦時,增長11.9%;焦炭396.85萬噸,增長6.9%;純堿16.79萬噸,增長9.0%;水泥1032.9萬噸,增長20.4%。
建筑業發展步伐加快。全市建筑業增加值59.03億元,增長14.0%;全市具有建筑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業企業117家,比上年增加8家,完成建筑業總產值182.39億元,增長32.4%,完成實現利潤8.76億元,增長79.8%。房屋施工面積1109萬平方米,增長24.1%,房屋竣工面積548萬平方米,增長31.1%。
四、固定資產投資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固定資產投資高位增長。全市固定資產投資787.57億元,增長35.3%。按產業投向分,第一產業投資31.65億元,增長75.3%,第二產業投資357.95億元,增長26.1%,第三產業投資397.98億元,增長42.2%,第三產業投資占比首次超過第二產業,達50.5%。按經濟類型分,國有經濟投資298.7億元,增長43.8%,非國有經濟投資488.88億元,增長30.7%,占全市投資的62.1%。按行業分,采礦業投資62.59億元,下降7.0%,制造業投資268.29億元,增長36.3%,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投資27.05億元,增長46.2%,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投資91.52億元,增長44.7%,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投資44.45億元,增長43.3%。
項目建設穩步推進。全市施工項目1791個,增長11.2%,新開工項目1261個,增長5.6%,投產項目1011個,增長2.8%。市級“四個一批”293個重點建設項目完成投資463億元,占年度計劃投資的123.1%,比上年同期高7.9個百分點。全市億元及以上在建項目279個,比上年增加59個,完成投資340.5億元,增長44.3%,高于全市投資增速9個百分點。
房地產開發投資較快增長。全市房地產開發投資119.36億元,增長47.1%,其中住宅投資77.83億元,增長`43.0%,辦公樓投資3.67億元,增長186.6%,商業營業用房投資24.18億元,增長58.7%。商品房銷售面積371.3萬平方米,增長24.0%,其中期房銷售面積312.8萬平方米,現房銷售面積58.5萬平方米,房屋待售面積80.1萬平方米,增長73.0%。
五、貿易外經
市場消費平穩增長。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9.08億元,增長13.9%,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303.04億元,增長14.0%,鄉村消費品零售額36.04億元,增長13.2%;按行業分,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305.76億元,增長14.4%,住宿和餐飲業33.32億元,增長8.9%。在限額以上企業批零商品零售額中,零售額居前六位的為石油及制品類、汽車類、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糧油食品飲料煙酒類、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煤炭及制品類,分別實現零售額33.64億元、29.04億元、16.5億元、15.64億元、12.28億元和7.57億元,分別增長5.4%、23.2%、16.2%、24.2%、26.8%和25.0%,六大類商品占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的78.8%,拉動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零售額增長13.4個百分點。
進出口貿易有所回落。全市進出口總額完成14.45億美元,下降14.1%,其中進口12.37億美元,下降11.5%,出口2.08億美元,下降27.0%。從貿易方式看,一般貿易出口19646萬美元,下降28.6%;加工貿易出口1112萬美元,增長20.1%。從重點商品看,鋼材出口7324萬美元,下降51.3%;機電產品出口852萬美元,增長1.3%;農產品出口2587萬美元,增長19倍。
招商引資取得新成績。全市實際到位外資2.81億美元,增長18.8%,實際利用外資3000萬美元以上項目2個。全市內聯引資305.1億元,增長41.0%。
六、交通、郵電和旅游
交通運輸量繼續攀升。全社會公路貨運量1.37億噸,增長11.3%;貨物周轉量130.51億噸公里,增長13.6%;公路客運量1.1億人,增長4.8%;客運周轉量33.71億人公里,增長4.2%。年末全市公路線路里程1.47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36.47公里。全市民用汽車保有量19.8萬輛,增長13.2%,其中私人汽車保有量17.65萬輛,增長15.1%。
郵電通訊業平穩發展。全市完成郵電業務收入24.77億元,增長6.8%,其中電信業務收入22.92億元,增長6.2%,郵政業務總量1.85億元,增長15.2%。年末局用交換機總容量146.51萬門,增長8.7%;固定電話用戶36.84萬戶,下降18.8%;移動電話用戶259.27萬戶,增長6.3%;互聯網寬帶用戶40.24萬戶,增長4.5%。
旅游產業發展提速。全年接待國內旅游者1568.98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9.4%;接待入境旅游者8.08萬人次,增長17.2%。實現旅游總收入115.97億元,增長28.5%,其中國內旅游收入114.4億元,增長28.5%;旅游外匯收入2561.4萬美元,增長28.1%。新化縣入選全省文化旅游特色產業重點縣,雙峰成功創建全省旅游強縣,旅游基礎設施和配套建設加速推進,接待能力穩步提升。
七、金融
金融環境進一步優化。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1020.25億元,比年初增加113.23億元,其中個人存款余額639.08億元,比年初增加78.93億元,單位存款余額353.69億元,比年初增加27.29億元。年末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629.84億元,比年初增加79.8億元,其中中長期貸款323.6億元,比年初增加54.55億元,短期貸款269.22億元,比年初增加29.91億元,票據融資36.64億元,比年初減少4.98億元。
證券保險業恢復性增長。全市8家證券公司營業部完成股票基金交易額951.02億元,增長33.5%;2家期貨公司完成期貨交易額2679.21億元,增長112.9%。24家保險公司完成保費收入23.23億元,增長6.3%,其中財產險收入6.41億元,增長22.3%,壽險收入13.77億元,下降5.3%;各項賠款與給付8.83億元,增長48.8%,其中財產險3.43億元,增長34.2%,壽險4.50億元,增長74.6%。
八、教育和科學技術
教育事業加速推進。全市繼續推進“化解大班額”四年行動計劃,全年完成教育投資4.5億元,啟動建設項目45個,竣工18個,交付學位1.55個,中心城區平均班額由80人降至65人左右。全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0.76萬人,在校生2.77萬人,畢業生0.71萬人;各類中等職業教育招生1.23萬人,在校生3.34萬人,畢業生1.2萬人;普通高中招生2.6萬人,在校生7.27萬人,畢業生2.21萬人;初中學校招生4.87萬人,在校生13.89萬人,畢業生4.35萬人;普通小學招生5.61萬人,在校生30.2萬人,畢業生4.81萬人;特殊教育招生87人,在校生310人,畢業生56人;幼兒園在園幼兒9.57萬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
科技創新能力有所提高。全市89家高新技術企業完成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568.6億元,增長6.0%;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129.45億元,增長14.7%。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16.0億元,比上年增長29.2%,占全市生產總值的1.4%。全年受理專利申請1660件,增長45.0%,其中發明專利申請235件,增長19.0%;授予專利權811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47件。共爭取科技計劃項目84項,爭取資金2322萬元,其中國家級科技計劃項目14項,省級科技計劃項目70項。成功跨入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行列,并被列為湖南省國家農村農業信息化示范省試點市。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九、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日超繁榮。全市文化產業總產出87.56億元,文化產業增加值28.88億元,占全市生產總值的2.6%。年末全市共有藝術表演團體6個,藝術館和文化館6個,博物館和紀念館4個,公共圖書館6個。大型現代紀實戲曲《鋼之魂》、原創廉政節目《清風頌》、極具地域特色的《梅山風情》、《紫鵲風情》、《珠梅抬故事》等文藝節目精彩紛呈,深受觀眾好評。全市共舉辦各類群眾文藝演出480多場,參演群眾3萬余人次,觀眾90多萬人次。各文化館共舉辦培訓班100多個,培訓人員5000多人次,完成送戲下鄉596場,放映農村公益電影3.8萬場,舉辦書畫展覽30多場。年末共有廣播電臺1座,電視臺5座,教育臺1座,城鎮有線電視用戶21.05萬戶,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99.62%,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99.57%。
衛生保障體系更加健全。年末共有醫療衛生機構4266個,其中醫院27個、婦幼保健機構6個、鄉鎮衛生院83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4個,村衛生室3484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防疫站)6個,衛生監督檢驗機構6個,診所566個。衛生技術人員1.64萬人,其中執業醫師及執業助理醫師0.75萬人,注冊護士0.57人。醫療衛生機構床位1.41萬張,其中醫院0.85萬張,婦幼保健機構0.08萬張,鄉鎮衛生院0.42萬張,社區衛生服務中心0.046萬張。
體育事業取得新發展。全市共有體育館17座,運動場24個,游泳池9個,各種訓練房998個。市縣兩級共舉辦各種體育活動300多場次,開展全民健身運動45項次,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達到38.76萬人,新建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行政村163個。積極做好省運會比賽場館建設、比賽器材購置等籌備工作,狠抓備戰訓練,積極組織參賽。
十、資源、環境和安全生產
全市已發現的礦種54種,已探明資源儲量的礦種34種,實施地質勘查項目(含續作項目)50個,實施資源危機礦山找礦項目4個,新發現大中型礦產地1處,完成資源整合的重點礦區2個。全年水資源總量54.48億立方米,平均年降水量1184.0毫米,年末全市大型水庫蓄水總量8019萬立方米。
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全年完成造林面積16.77萬畝,全市活立木蓄積量1254.56萬立方米,年末實有封山育林面積106.7萬畝,森林覆蓋率為48.16%。實際監測的地表水斷面中,滿足Ⅲ類標準的斷面比例47.2%;全年中心城區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328天,優良率為89.9%;全市污水處理率達82.36%,比上年提高1.96個百分點,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47.15平方公里,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9.6平方米。
節能減排穩步推進。全年能源消費總量1524.72萬噸標準煤,比上年增長4.4%,全市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量同比下降5.66%。全年規模工業綜合能源消費量1097.02萬噸標準煤,萬元規模工業增加值能源消耗量同比下降5.82%。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比2010年削減2.35%、6.66%、22.28%和12.86%。
安全生產形勢穩定。全年共發生各類安全事故76起,死亡85人,其中道路交通事故14起,死亡17人。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為0.076人/億元,比上年減少0.038人/億元;煤礦百萬噸煤死亡人數1.33人/百萬噸,比上年減少0.19人/百萬噸;道路交通萬車死亡人數0.249人/萬輛,比上年減少0.82人/萬輛。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人口計生工作繼續加強。年末總人口440.02萬人,常住人口383.39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57.03萬人,鄉村人口226.36萬人,城鎮化率為40.96%,比上年提高1.73個百分點。全年人口出生率為13.27‰,死亡率為6.38‰,自然增長率為6.89‰。
居民收入穩步增加。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80元,增長9.5%。其中,工資性收入9813元,經營凈收入3202元,轉移性收入4373元,財產性收入1293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59元,增長12.3%,其中工資性收入3604元,家庭經營純收入1567元,轉移性收入1831元,財產性收入58元。
居民消費結構出現新變化。全市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12818元,其中食品支出4021元,衣著支出1386元,醫療保健支出1104元,交通和通信支出1392元,教育文化和娛樂服務支出1530元。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31.4%。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6744元,其中食品支出2000元,衣著支出441元,醫療保健支出743元,交通和通信支出499元,教育文化和娛樂服務支出716元。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29.65%。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48.31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63.55平方米。
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健全。全市新增城鎮就業人員4.03萬人,增長5.9%,幫助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2.05萬人,增長14.1%,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29%。年末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職工人數45.61萬人,增長2.1%;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人數198.45萬人,下降0.9%。參加失業保險職工人數31.59萬人,增長2.2%,年末全市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0.41萬人。參加工傷保險職工人數40.89萬人,增長11.1%。參加生育保險職工人數27.48萬人,減少1.5%。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102.95萬人,增長1.9%,其中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65.03萬人,增長1.4%,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37.92萬人,減少2.6%;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323.9萬人,增長1.6%,參保率為99.38%,比上年提高0.28個百分點。城市低保對象月人均補助241.2元,農村低保對象月人均補助113.6元。年末各類收養性社會福利單位床位7243張,收養各類人員6276人,城鎮建立各種社區服務設施335個,其中綜合性社區服務中心63個。全年發放救災救濟款3160萬元。全年銷售社會福利彩票37049萬元,籌集社會福利資金10374萬元,直接接受社會捐贈200.8萬元。
注:1.本公報數據為初步統計數。
2.生產總值(GDP)、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照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