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面對嚴峻復雜的國內外環境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沖擊,市委、市政府帶領全市人民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率先啟動復工復產,堅持穩中求進、進中爭先工作總基調,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市主要經濟指標高于全國、全省,好于預期,經濟呈現快速復蘇回暖,結構持續優化,質效不斷改善、民生較好保障的良好態勢。
一、綜合
初步核算,全市地區生產總值3105.8億元,按可比價計算(下同),比上年增長4.1%,分別高于全國、全省1.8和0.3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255.7億元,增長3.3%;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437.5億元,增長4.9%;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412.6億元,增長3.3%。
全市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8.2:46.3:45.5。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較上年分別提升0.8和0.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占比較上年同期回落0.9個百分點。第一、二、三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分別為4.6%、62.1%和33.3%。
分區域看,城區GDP比上年增長4.5%,占全市的比重為47.8%;縣域GDP增長3.8%,占比為52.2%。
全市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1.9%,其中:食品煙酒價格上漲8.1%,衣著價格下降0.6%,居住價格下降0.5%,生活用品及服務價格下降0.3%,交通和通信價格下降3.6%,教育文化和娛樂價格下降1.2%,醫療保健價格上漲0.6%,其他用品和服務價格上漲5.1%。商品零售價格上漲0.9%。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下降1%,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下降1.1%。
二、農業
全市農林牧漁業實現增加值263.4億元,比上年增長3.4%。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99億元,比上年增長3.4%。其中,農業產值183.5億元,增長4.7%;林業產值31.2億元,增長5.4%;牧業產值155.4億元,下降0.1%;漁業產值14.9億元,增長6.4%;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3.9億元,增長7.1%。
全市糧食種植面積331.5萬畝,比上年下降1.4%;蔬菜種植面積119.4萬畝,增長3.3%;油料種植面積75.5萬畝,增長15.3%;棉花種植面積1.7萬畝,下降23.3%。
全年糧食產量154.7萬噸,比上年減產3.3%;蔬菜產量330.7萬噸,增產2.9%;水產品產量9.9萬噸,增產3.1%;油料產量8.7萬噸,增產19.1%;水果產量41.6萬噸,增產6.5%。豬、牛、羊肉總產量19.3萬噸,減產8%;禽蛋產量4.8萬噸,增產3.7%。
三、工業和建筑業
全市工業增加值1112億元,比上年增長4.8%,其中,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5.1%,分別高于全國、全省2.3和0.3個百分點。高加工度工業增長7.9%;園區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5.2%。分行業看,軌道交通裝備業增長5%,汽車制造業下降30.6%,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業增長17%,紡織服裝、服飾業增長4.1%,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增長0.3%,醫藥、食品和農副食品加工制造業下降2.2%,陶瓷制品制造業增長3.8%,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增長26.3%,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長22%。規模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增長3%,利潤增長5.5%。
全市建筑業增加值326億元,比上年增長5.4%。具有建筑業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業企業實現產值971.7億元,增長10.2%。房屋施工面積4867.5萬平方米,下降0.8%;房屋竣工面積2161.3萬平方米,增長49%。
四、固定資產投資
全市固定資產投資額比上年增長9.7%,分別高于全國、全省6.8和2.1個百分點。從產業看,第一產業固定資產投資下降6.6%;第二產業增長22%;第三產業增長3%。從投資主體看,民間投資增長7.3%;國有投資增長4.1%。從投資方向看,全市工業投資、高新技術產業投資、民生工程投資、生態環境投資、基礎設施投資分別增長22%、29%、8.3%、52.3%和6.6%。全市億元以上項目(不含房地產投資項目)727個,新開工億元以上項目203個。
全市房地產開發投資420.2億元,增長4.3%。商品房銷售面積691.4萬平方米,增長1%;商品房銷售額413.4億元,下降1.5%;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積87.4萬平方米,下降14.9%。
五、交通運輸、郵政電信和旅游
全市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98.3億元,比上年下降2.6%。旅客周轉量13.2億人公里,下降47.8%。年末民用汽車保有量59.6萬輛,增長8%。
全市郵政電信業務總量325.8億元,比上年增長31.9%,其中,電信業務總量302億元,增長33.7%;郵政業務總量23.8億元,增長12.8%。年末互聯網寬帶用戶數為117.3萬戶,增長8.6%。
全市旅游總收入578.1億元,比上年下降9.4%。其中,國內旅游人數5934.3萬人次,下降8.1%,國內旅游收入577.9億元,下降9.2%;境外入境旅游人數1萬人次,下降84.8%,國際旅游外匯收入0.02億美元,下降89.5%。
六、國內貿易和對外經濟
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90.4億元,比上年下降2.3%,分別高于全國、全省1.6和0.3個百分點。分經營地看,城鎮零售額943.9億元,下降2.3%;鄉村零售額146.6億元,下降1.9%。分消費形態看,商品零售額970.5億元,下降2.1%,餐飲消費額119.9億元,下降3.6%。分行業看,批發和零售業968.5億元,下降2.1%,住宿和餐飲業121.9億元,下降3.5%。分限額類別看,限額以上400.6億元,增長6.2%,限額以下689.8億元,下降6.6%。
全年進出口總額29.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0.9%。其中,出口20.7億美元,下降9.6%;進口8.9億美元,增長37.8%。新批境內省外項目1067個,比上年下降5.9%。實際利用外資金額17.9億美元,增長16.5%。實際利用內資金額709.6億元,增長23.3%。
七、財政金融和保險
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11.2億元,較上年下降3.4%。其中,地方收入204.6億元,增長1.8%。市本級完成地方收入59億元,下降1.5%;縣(市)級完成地方收入64.9億元,增長5.6%;區級完成地方收入80.7億元,增長1.4%。全市各項稅收總收入234.7億元,下降7.8%,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重為75.4%。
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470.2億元,下降1.6%。其中,財政用于民生支出337.3億元,下降5.3%。
年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3552.8億元,比上年增長8.5%。其中,住戶存款余額2227.6億元,增長11.1%;非金融企業存款余額797.6億元,增長0.4%。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2527.7億元,增長16.7%。余額存貸比為71.1%。
全市共有證券公司營業部35家,上市公司11家。證券交易額4592.21億元,期貨公司成交金額684.81億元。
全市各項保險保費收入93.4億元,比上年增長6%,其中,財產險保費27.9億元,增長7.8%;人身保險保費65.5億元,增長5.3%。各項賠款和給付支出25.1億元,增長7.6%,其中,財產險賠款14.8億元,增長10.1%;人身保險給付10.3億元,增長4.2%。
八、教育和科技
年末全市有普通高校11所。普通高等教育研究生畢業生570人,普通高等教育畢業生27721人,中等職業教育畢業生(教育系統口徑)7355人,普通高中畢業生20314人,初中學校畢業生37735人,普通小學畢業生45539人,在園幼兒14.9萬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99.8%。各類民辦學校796所,民辦學校在校學生15萬人。發放國家獎學金、助學金2613.1萬元,落實義務教育保障資金4.8億元。
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873.9億元,增長13.8%。承擔國家安排科技攻關計劃項目10項,國家各類科技計劃項目10項。擁有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60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4個,省級重點實驗室19個。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13項。專利申請10804件,其中,發明專利4229件,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17.55件;授權專利7385件,其中,發明專利1323件。
九、文化、衛生和體育
年末全市藝術表演團體4個,群眾藝術館、文化館10個,公共圖書館10個,博物館、紀念館10個。廣播電臺6座,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100%;電視臺6座,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100%。
年末全市衛生機構3036個,其中,醫院和衛生院共220個,婦幼保健院(所、站)10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40個,專科疾病防治院2個。衛生技術人員2.95萬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11042人,注冊護士13830人。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0個,其中衛生技術人員417人。衛生監督檢驗機構10個,其中衛生技術人員177人。醫院和衛生院擁有床位總數2.8萬張。
年末全市共有體育場地8734個,其中,體育館3座,運動場520個,游泳池53個,各種訓練房349個。
十、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全市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173元,比上年增長5.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788元,比上年增長4.8%,其中,工資性收入26804元,轉移凈收入10584元,經營凈收入6213元,財產凈收入5187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240元,增長7.2%,其中,工資性收入9992元,經營凈收入7088元,轉移凈收入5217元,財產凈收入943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1:1。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分別為29233元和17948元。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為28%,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
十一、資源、環境和安全生產
全市已發現礦種44種,探明資源儲量礦種20種。其中,能源礦產5種,金屬礦產16種,非金屬礦產22種,水氣礦產1種。
全社會用電總量113.9億千瓦時,增長0.9%,其中,工業用電量54.5億千瓦時,增長1.7%。規模工業綜合能源消費量391.5萬噸標準煤,比上年下降0.6%。其中,六大高耗能行業綜合能源消費量348.6萬噸標準煤,下降0.2%。空氣質量優良率86.6%,空氣良好天數317天。森林覆蓋率62.11%。自然保護區5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個,省級自然保護區1個。
全市發生各類生產安全事故98起,各類生產安全事故死亡98人;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0.0314人,下降1.9%。全市發生道路交通事故80起,下降19.2%;道路交通事故萬車死亡人數1.037人。
注:
1、本公報2020年數據均為初步統計數,部分數據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與分項合計不等情況,正式數據以統計年鑒為準。2020年開展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相關數據擬于2021年6月份發布,公報中不再單獨發布人口和就業人員相關數據。2020年底,對2017年至2020年發生事故進行核查,補錄原漏報了的多起交通事故,核查補錄事故致使統計數據發生較大變化。
2、地區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不變價格計算。根據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對地區生產總值、三次產業及相關行業增加值等相關指標的歷史數據進行了修訂。規模工業及其分行業數據均不包含軍工企業數據。
3、根據《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17),國家統計局對三次產業劃分進行了修訂,將“農、林、牧、漁業”中的“農、林、牧、漁專業及輔助性活動”、“采礦業”中的“開采專業及輔助性活動”和“制造業”中的“金屬制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等三個大類調入第三產業,2020年三次產業數據按照此標準進行統計。
4、數據來源:本公報中安全生產數據來自應急管理局;交通運輸數據來自交通運輸局;郵政、電信數據來自郵管局和電信公司;對外經濟數據來自商務和糧食局;財政數據來自財政局;金融數據來自人民銀行和金融辦;保險數據來自保險協會;教育、衛生、科技、旅游和文化體育數據分別來自教育局、衛健委、科技局和文化旅游廣電體育局;社會保障數據來自人社局;其他數據來自市統計局和國家統計局株洲調查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