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是益陽市經濟社會發展經受嚴峻考驗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益陽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挑戰,及時出臺了保增長、保民生、促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市經濟繼續保持平穩較快發展,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一、綜 合
國民經濟加速發展,綜合實力明顯增強。2009年,全市生產總值接近600億元,達到591.6億元,增長1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42.89億元,增長6.3%;第二產業增加值223.30億元,增長21.1%;第三產業增加值225.43億元,增長9.5%。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為14071元,增長12.4%。經濟結構繼續改善,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25.4:36.2:38.4改變為24.2:37.7:38.1,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1.5個百分點。
工業化、農業產業化和城鎮化取得新進展。工業保持較快增長,全部工業增加值增長21.2%,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2.9%,推動經濟增長6.9個百分點。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33.8%,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農業產業化進程穩步推進。全年完成農產品加工產值160億元,實現增加值30億元。全市有國家級龍頭企業3個,省級龍頭企業24個,享受省級龍頭企業待遇的2個,市級龍頭企業193個,享受市級龍頭企業待遇的11個。農民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到788個。2009年城市化率為41.5%,比上年提高1.75個百分點。
市場物價穩定。2009年益陽市物價平穩,無大漲大跌現象,全年消費價格指數為99.7,較上年下降0.3個百分點。其中,非食品價格下降1.2%。八大類消費品呈“三升五降”態勢,其中食品價格上漲2%,居住類價格上漲0.6%,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上漲0.2%;煙酒及用品類價格下降0.1%,衣著類下降4.5%,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類下降1.3%,交通和通信類下降1.6%,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下降1.1%。
節能降耗成效顯著。通過推廣高新技術,鼓勵企業開展清潔生產以及發展循環經濟,加強項目環保審批,繼續對高能耗、高污染“五小”企業實施限期關停等措施,以節能降耗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完成了節能降耗年度目標。全市每萬元規模工業增加值能耗1.95噸標準煤,比上年下降14.4%。
安全生產形勢進一步穩定。全年發生生產事故447起,與上年持平;死亡人數125人,下降4.6%;受傷366人,下降13.7%;直接經濟損失1486.6萬元,比上年上升65.2%。億元生產總值事故數0.756次,比上年減少0.078次;億元生產總值死亡人數0.211人,比上年減少0.035人。工礦商貿從業人員十萬人事故死亡人數1.91人,道路交通萬車事故死亡人數2.459人,煤炭百萬噸事故死亡人數8.33人。
財政收支穩步增長。全年財政總收入34.07億元,比上年增長13.3%,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0.60億元,比上年增長11.4%;全年財政支出94.94億元,增長25.8%。財政總收入占GDP的比重為5.8%,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稅收占財政總收入的比重為80.32%,比上年提高3.5個百分點。
為民辦實事全面完成。益陽市承擔的34個省為民辦實事項目已全部完成任務。其中改造縣鄉公路112公里,占任務的112%;新建鄉鎮到村水泥(瀝青)路1277公里,占任務的150.2%;新增城鎮就業人員3.39萬人,占任務的121%;城鎮零就業家庭動態就業援助達100%;農村貧困家庭轉移就業援助9090戶,占任務的101%;城鎮居民醫保參保人數達84.44萬人,占任務的104%;建設鄉鎮衛生院22所的任務,已完成24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住院補償率達省40%的標準;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門診統籌試點縣市4個,超過省定目標2個;改擴建鄉鎮敬老院10所已全面竣工;城市低保對象月人均補差達113元;農村低保對象月人均補差達45元;全市城鎮廉租住房保障戶數達3.17萬戶,占任務的144.1%;設市城市污水處理率71.4%;設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量達100%;殘疾人職業技能及實用技術培訓人數1349人,占任務的123%;商品材采伐指標入村到戶率達100%;10個農村清潔工程示范村建設圓滿完成;新建農村沼氣池17519口,占任務的219%;6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省級示范點全部建成;解決農村安全飲水人數達26萬人,占任務的102%;病險水庫除險加固15座已全部完成;完成了1256人計劃生育家庭特別扶助金發放對象的確認工作,獎扶資金已全部發放到位;已對再生育夫婦免費檢測647例,自愿申報和免費檢測率達到了100%;新增通電話自然村70個,占任務的100%;新建農村綜合信息服務示范點50個,占任務的100%;新增行政村通寬帶170個,占任務的100%;已建成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工程-文化共享工程站點1664個,占任務的106%;已改造120個行政村配電網;建設義務教育階段合格學校28所全部完成;城市治安電子防控系統建設已安裝監控攝像機150個,占任務的100%;免費送戲下鄉194場,占任務的102%;已解決洞庭湖無房專業捕撈漁民安居658戶,占任務的100%;231家農家書屋工程已竣工,占任務的100%。
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經濟總量仍然偏小,產業結構不優;工業化水平低、經濟增長方式粗放;財政收支矛盾加劇,支出壓力大;創業氛圍不濃厚,民間投資不活躍;小城鎮規劃、建設、管理嚴重滯后;統籌城鄉發展難度較大,發展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
二、農 業
農業生產穩步發展。2009年,全市實現農林牧漁總產值216.53 億元,比上年增長6.3%。全市糧食播種面積405.69千公頃,比上年增長10.8%,其中稻谷362.34千公頃,增長8.5%。油料116.93千公頃,增長19.9%;棉花29.8千公頃,下降4.1%。蔬菜71.42千公頃,增長17.8%。糧食總產量238.67萬噸,增長9.7%,其中稻谷224.67萬噸,增長8.2%。全年出欄肉豬457.31萬頭,增長5%;出籠家禽2377.5萬羽,增長7.9%;水產品產量25.55萬噸,增長5.3%。
農業結構變化明顯。全市糧食產值占農林牧漁總產值的比重為20.6%,比上年提高1.0個百分點;油料占總產值的比重為3.3%,上升0.4個百分點;棉花所占比重為3.6%,提高0.5個百分點;蔬菜所占比重為13.0%,提高2.4個百分點。生豬產值占農林牧漁總產值的比重為25.0%,下降5.5個百分點;家禽所占比重為8%,上升0.5個百分點。
現代林業示范市建設穩步發展。全市純林產值達10.02億元,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重為4.6%。涉林產業總產值79.0億元,比上年增長15.7%。
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繼續提高。全年水利投入資金3.97億元。新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0.37千公頃。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350.28萬千瓦。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持續快速增長。2009年,全市全部工業增加值200億元,增長21.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719家,完成增加值164.41億元,增長24.2%,其中輕工業增加值66.18億元,增長18.8%;重工業增加值98.23億元,增長28.1%。重點產業不斷壯大。九大重點產業增加值139.08億元,拉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9.6個百分點,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81.2%。全市省級園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43家,比上年增加5家,實現增加值61.23億元,增長21.8%。全市新產品產值18.12億元,增長7.5%。
骨干企業明顯增加。一批新建企業建成投產,一批重點技術改造項目完成。全市年產值超過億元的企業有益陽火電廠、中聯重科沅江分公司、益陽電業局、科力遠、納愛斯、資江電子、益陽橡塑集團、沅江紙業、漢森制藥、太陽鳥游艇、桃江金沙鋼鐵、克明面業、柘溪水電站、東方水泥、口味王檳榔、益華水產、晶鑫新能、匯盛科技、濱湖發動機、金北順紙廠、辣妹子食品、德勝紡織、口口香米業等108家,比上年增加26家,這些重點骨干企業成為推動全市工發展的主要動力。
十種主要產品產量七增三降。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生產人造板139.93萬立方米,增長24.07%;大米108.59萬噸,增長17.43%;機制紙及紙板49.11萬噸,增長17.8%;發電量91.79億千瓦時,增長56.3%;攪拌車1127輛,增長89.7%;水泥508.83萬噸,增長6.9%;鋼材18.62萬噸,增長40.5%;十種有色金屬5.05萬噸,下降16.6%;紗8.55萬噸,下降11.8%;精制茶1.85萬噸,下降8.8%。
工業經濟效益水平不斷提升。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達99.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529.95億元,增長24.1%;實現利稅28.71億元,增長57.7%;虧損面為4.6%。獨立核算規模工業綜合效益指數為221.41%,比上年提高24.1個百分點。有色金屬冶煉業、食品工業、裝備制造業、造紙及紙制品業、紡織工業、電力行業、化學工業、竹木加工業、建材行業等9大行業實現利潤10.89億元,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利潤的72.7%。
建筑業穩步發展。全市具有資質以上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企業111家,完成產值55.51億元,比上年增長8.6%。其中建筑工程產值52.73億元,比上年增長8.2%。實現增加值23.3億元,比上年實際增長20.1%;房屋建筑施工面積550.29萬平方米,與上年基本持平,全員勞動生產率14.18萬元/人,比上年增長20.7%。
四、固定資產投資
投資高位運行。2009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延續了近幾年來的高增長,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53.31億元,比上年增長36.8%。其中城鎮以上固定資產投資280.49億元,比上年增長44.7%;農村固定資產投資72.82億元,增長13.1%。
優勢產業繼續加強。全市十大優勢產業完成投資144.76億元,比上年增長30.9%,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41%。其中食品工業完成投資24.96億元,增長77.4%;紡織工業完成投資10.26億元,增長8.7%;機械行業完成投資24.59億元,增長14.3%;建材行業完成投資10.81億元,增長90.7%;化工行業完成投資6.12億元,增長49.3%;電子行業完成投資11.75億元,增長109.6%;有色金屬行業完成投資15.25億元,增長22.5%。
基礎設施、民生工程和生態環保投資力度加大。今年全市相繼啟動多條道路的建設和改造,基礎設施投資力度明顯加大,全市完成基礎設施投資84.13億元,比上年增長32.3%;民生工程投資7.95億元,增長74.7%;生態環保投資7.78億元,增長1.9倍。
項目建設扎實推進。組織開展了重點工程拆遷、開工、百日勞動競賽“三項行動”。益寧城際干道益滄段、S204南茅復線、S202華茅公路茅草街至大通湖段、岳常高速大通湖連接線建成通車,S308西姚公路和黃柘公路、S206桃江至橫市公路、益陽至蘆林潭千噸級航道、益陽港千噸級碼頭建設進展順利,安邵、常安和岳常高速益陽段建設穩步推進,益寧城際干道滄寧段、常安高速桃馬連接線、沙頭大橋、黃茅洲大橋、朝陽汽車站相繼開工。一批高速公路和鐵路的前期工作進展順利。桃花江核電站建設前期工作基本完成。城市防洪主體工程基本建成。
房地產投資繼續增長。全市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52億元,比上年增長11.5%。其中住宅投資39.93億元,增長24.1%。施工面積531.26萬平方米,增長16.9%,其中新開工面積170.47萬平方米,下降9.6%。空置面積39.11萬平方米,增長1.39倍。
五、國內貿易
消費市場繁榮活躍。2009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3.1億元,增長18.7%。分地域看,城市消費品零售額89.9億元,縣及縣以下零售額133.2億元,分別增長19.1%和18.4%。分行業看,批發零售業零售額195.1億元,增長18.9%;住宿餐飲業24.7億元,增長17.9%;其他行業3.3億元,增長16%。全市限額以上貿易企業零售額33.4億元,增長18.9%,占貿易業的比重為15%。
六、對外經濟貿易和旅游
外貿進出口總額受金融危機影響同比下降。2009年,全市外貿進出口總額22523萬美元,下降9.1%。其中出口19728萬美元,下降1.7%;進口2795萬美元,下降40.7%。一般貿易進出口總額19045萬美元,下降7.2%,占進出口總額的84.6%;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2997萬美元,下降29.3%,占進出口總額的13.3%。招商引資取得新成績。全年實際引進內資形成固定資產131.85億元。全年新批外商直接投資項目22個,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9189萬美元,增長14.9%。旅游業加快發展。全年旅游總收入62.8億元,增長30.2%,接待國內旅游者1137.4萬人次,國內旅游收入61億元,接待入境旅游者5.3萬人次,旅游外匯收入2627萬美元。
七、交通和郵電
交通運輸業穩步發展。2009年,全市全社會貨物周轉量92.42億噸公里,增長17.2%;旅客周轉量34.63億人公里,增長5.5%。年末民用車輛擁有量37.56萬輛,比上年增長19.9 %,其中汽車8.99萬輛,增長34.6%。私人汽車7.49萬輛,增長40.9%。
郵電通信業繼續發展。全年郵電業務收入16.15億元,增長9.5%;全市年末固定電話用戶59.03萬戶,比上年減少10.38萬戶;移動電話用戶211.53萬戶,凈增39.27萬戶;國際互聯網用戶13.22萬戶,凈增4.24萬戶。平均每萬人擁有固定電話1254部,擁有移動電話4495部。
八、金融和保險
金融運行平穩。2009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514.48億元,比年初增長21%,比年初增加89.22億元。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266.85億元,增長28.6% ,比年初增加59.31億元。其中短期貸款余額157.95億元,比年初增加31.78億元。中長期貸款余額102.77億元,新增23.86億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366.05億元,比年初增加54.04億元,其中城鎮居民儲蓄存款270.24億元,比年初增加37.9億元;農村居民儲蓄存款95.81億元,比年初增加16.14億元。全面推進企業上市工作,8家企業列入省重點上市企業后備資源庫。市城建投成功發行9億元企業債券。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保險業穩步發展。年末全市共有保險公司23家,其中產險11家,壽險12家。保費收入20.89億元,增長6.6%。其中:壽險16.8億元,增長5.1%;產險4.09億元,增長13%。
九、科學技術和教育
科技事業進一步發展。2009年,全市共爭取各類科技計劃項目81項,其中國家級項目9項;省級項目72項。獲得項目資金1836萬元,比上年增長158%。共有3 項成果獲科技進步獎,其中省級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技術市場成交活躍,認定登記的技術合同108份,合同金額3920.7萬元。全市64家高新技術企業完成高新技術產值123.77億元,比上年增長37.9%;完成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38.75億元,增長39.3%,占規模工業增加值的23.6%,其比重比上年提高1.8個百分點。
教育事業取得新成績。益陽市共有中小學校(幼兒園)1144所,其中:普通高中44所、中等職業學校41所、初中146所、小學600所、幼兒園250個、特殊教育學校3所;在校中小學生536017人,其中:普通高中生71309人、中等職業學校在校學生44196人、初中生121912人、小學生242312人、入園兒童55639人、特校學生649人;現有在職教職工47563人。高考錄取率高出全省平均錄取率近6個百分點,輸送飛行學員23人,連續22年蟬聯全省第一;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進一步繁榮。2009年,益陽市獲得了全國第一個地級市“中國詩歌之鄉”稱號,《散文詩》全年出刊24期,《童話寓言》發行3萬冊。5月8日益陽市博物館新館隆重開館,先后接待各界觀眾10余萬人次。市博物館和周立波故居今年已正式納入全國第二批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單位。10月18日舉辦了首屆中國?湖南(益陽)黑茶文化節暨安化黑茶博覽會。市文化局組織創作排演的大型古裝花鼓戲《千兩茶傳奇》參加全省第三屆藝術節,榮獲“田漢新劇目獎”。南縣入選節目女聲小組唱《洞庭放歌行》獲全省第三屆藝術節“三湘群星獎”銀獎;美術、書法、攝影作品方面也取得了2金5銀6銅的好成績,其中廖正華創作的連環畫《湘女蕭蕭》獲金獎,朱震濤創作的兒童畫《斗雞》獲金獎。全市共建成300平方米以上的鄉鎮綜合文化站31個,與農村黨員現代遠程教育共建,全市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村級服務網點掛牌1664個,實現了共享工程“村村通”。農家書屋建設工程全面推進,今年益陽市建成農家書屋231家并投入使用。全年完成“演藝惠民”送戲下鄉194場。
衛生事業不斷發展。全年共爭取到項目85個,總投資2.34億元,其中爭取中央預算內投資9921萬元(含國債設備款146萬元),省投80萬元,地方自籌13386萬元。這些項目建成后將對益陽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產生強大的推動力。全市有322.25萬農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2.27%。疾病預防與控制工作效果明顯,麻疹疫苗強化免疫,甲型H1N1流感得到有效防控,結核病、艾滋病防治工作得到了進一步的規范,婦幼衛生與社區衛生工作穩步推進,醫療質量與醫療安全得到了進一步加強。
體育事業有新成效。全市組織377名運動員參加了全省十一運動會資格賽,共奪得金牌 22枚,團體總分956分。其中羽毛球項目金牌數全省第一,摔跤、柔道、舉重、網球進入全省第六名。成功舉辦了全市第十一屆大眾運動會,開展了“全民健身日”活動。承辦了全國少年乙組羽毛球比賽,市羽校奪得女子單打冠軍。
十一、人口和環境保護
人口計生工作卓有成效。認真落實“兩扶”制度,對國家、省統一部署的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實行獎勵扶助,對計劃生育家庭實行特別扶助,嚴格按照入戶調查、群眾座談、縣鄉村三級公示、縣級核查、市級督查的程序,嚴把政策確認關。全市確認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對象9830人,其中新增2632人,退出248人;確認計劃生育家庭特別扶助對象1527人,其中新增207人,退出15人。進一步推進人口文化建設,積極倡導婚育新風,多措并舉推進出生缺陷干預工作,出生人口素質得到提高。2009年末全市總人口為470.5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89萬人。2009年全市人口出生率為10.35‰,死亡率4.84‰,自然增長率5.51‰。2009年末全市常住人口為421.7萬人。
環境保護工作進一步加強。2009年共投入資金3.98億元,完成污染治理項目60個,建成環保設施91臺(套),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要污染物排放達標率達到90%以上,COD排放量在上年基礎上削減了2.98%,SO2排放量在上年基礎上削減了2.85%。集中排查了涉鉛、涉鎘、涉砷、涉鉻和涉汞等污染企業,全市共檢查相關企業600多家,其中取締污染企業4家,關閉污染企業16家,整改污染企業74家。統計和監測數據表明,2009年資江干流益陽段地表水4個監測斷面全部達到或優于Ⅲ類水質標準;18個縣城以上飲用水源地水質監測達標率為100%;中心城區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保持在99%;東坪鎮、桃花江鎮、南洲鎮和沅江市城區等環保重點城鎮的環境水體、空氣和噪聲質量持續改善;并創建108個綠色單位,完成減排項目43個。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勞動和社會保障工作進一步加強。全年城鎮新增就業33887人,“零就業”家庭動態就業援助率為100%,農村貧困家庭轉移就業援助9090戶,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年末參保84.4萬人。失業人員再就業20803人,就業困難對象再就業6543人;扶持創業1241人。穩定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03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8%以內。養老保險新增參保21602人,失業保險新增參保10406人。
城鎮居民生活水平持續提高。抽樣調查顯示,2009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02元,比上年增加1354元,增長10.9%。人均消費支出10275元,比上年增加893元,增長9.5%。人均家庭總收入中,工薪收入8791元,增加775元;經營凈收入2344元,增加367元;財產性收入293元,增加45元;轉移性收入3022元,增加438元。消費八大支出全面增長。其中:食品支出增長6.2%,衣著支出增長13.6%,居住支出增長11.2%;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支出增長12.1%,醫療保健支出增長4.3%,交通和通信支出增長15.5%,雜項商品和服務支出增長47.7%,教育文化娛樂服務支出增長5.4%。由于食品價格上漲和食品消費支出的增加,恩格爾系數為39.3%。2009年末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達35.31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72平方米。
農民收入繼續增長。全市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940元,比上年增長9.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6%。其中工資性收入1999元,增長9.8%;家庭經營收入2569元,增長6.7%。農村居民消費水平提高。全市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4163元,比上年增長5.6%,八大類消費實現全面增長。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為48.2%,比上年下降2.6個百分點。平均每百戶家庭擁有彩色電視機100臺,洗衣機63臺,電冰箱35臺,摩托車47臺,移動電話127臺,分別比上年增加4臺、2臺、7臺、3臺和12臺。農村居民居住條件進一步改善。2009年末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達42.1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58平方米。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注:
1.本公報數據為初步統計數。
2.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
3、生產總值根據第二次全國經濟普查資料修訂及2009年各項數據初步核算。
4.常住人口是指戶口登記地在本地且在本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和居住在本地、戶口不在本地但已經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以及居住在本地、戶口待定的人口。本公報所使用的2009年常住人口數為本年度人口抽樣調查推斷數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