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是廣州市國民經濟保持平穩發展的一年,也是“八五”計劃的最后一年。“八五”時期,是廣州經濟改革和經濟發展既富有成效而又充滿挑戰的時期,廣州人民堅持以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求實探索,奮發圖強,主要經濟和社會發展指標均能圓滿完成或超額完成“八五”計劃。這五年,是我市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最快、增長持續時間最長、經濟總量增加最多的時期。初步統計,“八五”時期,廣州市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以年均19.86%、17.48%的速度快速增長,1995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達1252.71億元,比1990年增長1.47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9萬元,比1990年增加1.24倍,綜合經濟實力躍上新臺階。現將廣州市“八五”時期及199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情況介紹如下:
(一)農業迅速發展。“八五”時期,我市農、林、牧、副、漁業全面發展,農村經濟正在迅速向城市型農業、城鄉一體化、現代化的方向發展。1995年全市農業總產值127億元,比1990年增長60.92%,平均每年增長9.98%,這樣的發展速度為過去各個五年計劃時期所少有的。農業商品率由1990年的74.65%提高到1995年的83.0%。優質、高產、高效的“三高”農業迅速發展,優質稻種植面積已占全部稻谷播種面積七成以上,優質魚純養、混養面積占五成,名優新水果得到大面積推廣,1995年,糧食總產量97.9萬噸,比上年增長3.93%。“菜籃子”建設繼續加強,“八五”期間,我市建成各種鮮活農產品生產基地10個,蔬菜基地常年保持在17萬畝左右。目前,廣州市場的蔬菜、鮮奶已全部自給,水產品、生豬、蛋品自給率已從過去的20%提高到現在的30-40%,蔬菜、水果、水產品每年還可大批北運內地和出口港澳地區。“八五”時期,鄉鎮企業迅速發展,成為農村經濟的支柱。1995年,鄉鎮企業總產值691.31億元,比1990年增長6.79倍,年均增長50.77%;鄉鎮企業總收入736.74億元,比1990年增長6.6倍,年均增長50.04%。
(二)工業的支柱作用進一步發揮。“八五”時期是我市工業發展的新時期,1995年,全市工業增加值495.87億元,比1990年增長2.08倍,年均增長25.24%;全市工業總產值1856.13億元,比1990年增長2.12倍,平均每年增長25.52%。“八五”時期,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速度與“七五”時期和“六五”時期比較,分別高12.45個百分點和12.69個百分點。大中型工業企業在“八五”期間繼續發揮骨干作用,1995年,全市大中型工業企業總產值830.59億元,比1990年增長1.13倍。年均增長16.34%;大中型工業企業總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44.75%。“八五”時期,我市初步形成了以市屬工業為主體,區街工業和鄉鎮工業兩翼齊飛的工業發展新格局,區、縣級市的工業有長足發展,區街工業和縣級市工業總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44.61%。外向型工業有較大發展,1995年,廣州市“三資”工業企業工業總產值587.25億元,比1990年增長5.59倍,“三資”工業企業工業總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38.89%;全市工業出口產品產值405.13億元,比1990年增長2.31倍,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20.63%提高到1995年的26.89%。一批拳頭產品相應形成,如標致汽車、五羊摩托車、電梯、電池、家用電器等。
工業綜合經濟效益有所改善。1995年全市獨立核算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134.68%,比上年提高8.22個百分點,在構成綜合指數的各經濟效益指標中,全員勞動生產率39246元(按增加值計算),增速最高,比上年增長19.95%。
“八五”時期,廣州市建筑業生產穩步發展。1995年全市建筑業總產值82.75億元,比1990年增長3.55倍,年均增長35.38%。
(三)投資環境逐步改善,并形成一批新的生產能力,加快了城市建設。“八五”時期,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1791億元,比“七五”時期增加1406億元;“八五”時期平均增長50%,比“七五”時期平均增速高30.4個百分點,是建國以來各時期投資增速最高的一個時期。其中:1995年完成投資額494億元(不包集體,個體),比上年增長14.10%。“八五”時期,投資結構日趨合理,1995年完成投資中三次產業的比重分別為0.81%、31.06%和68.13%,其中第三產業投資比重與1990年比提高了7.44個百分點。房地產開發與城市建設相結合,加快了舊城區改造和新城區建設的速度,“八五”時期房地產開發工作量575億元,比“七五”時期增加522億元,平均每年增長89.1%;房屋竣工面積達到1630萬平方米,年均竣工326萬平方米;建成了名雅苑、紅棉苑、云景花園、麗江花園等一批有一定規模的住宅區。“八五”期間,我市加快了能源、原材料工業、交通運輸和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建成投入使用的項目主要有:廣州鋼鐵有限公司年產40萬噸的連軋工程、裝機容量120萬千瓦的廣州抽水蓄能電站和60萬千瓦的珠江發電廠、五羊摩托車形成10萬輛生產能力、市內程控電話新增100.9萬門、全長22公里的廣州北環高速公路、橫跨市區南北的東濠涌高架路等。目前尚在建設的有廣州地下鐵路一期工程和年產15萬噸的廣州乙烯工程等。
與此同時,城市建設成績顯著。“八五”時期累計,我市城市建設投入149.6億元,比“七五”時期增加124.9億元。加強道路系統的改造和建設,五年來新擴建道路長度68公里,面積199萬平方米;各種橋梁94座;新增日供水能力107萬噸,建成了日產39萬立方米的廣州油制氣廠、日處理15萬噸能力的大坦沙污水處理廠。東濠涌高架路和珠江隧道的建成通車,整治、擴建東風路和解放路等多條主干道及出口路段,完善了以廣州為中心,貫通省內、幅射境內外的公路網絡。1993年9月,廣州作為國內第一個城市被接納為世界大都市協會正式會員。從全國首次市政公用設施普查的資料反映,至1995年6月30日止,我市城區綠地覆蓋率為21.97%,人均綠地面積4.52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積6.2平方米,用氣普及率86.2%。我市連續五年進入全國重點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十佳城市”行列。
交通、運輸、郵電業務迅速發展。“八五”時期,廣州交通樞紐的功能進一步增強,公路和電信建設均提前完成“八五”計劃。1995年貨物運輸量2.68億噸,比1990年增長49.88%,年均增長8.44%;客運量16442萬人,比1990年增長73.79%,年均增長11.69%;港口貨物吞吐量8305萬噸,比1990年增長62.88%。目前,廣州港已與世界1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港口有運輸業務來往,成為華南地區最大的物資集散地。廣州白云機場旅客吞吐量1256萬人次,成為國內最繁忙的三大航空港之一。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八五”期間,我市郵電通信建設發展迅速,綜合通信能力顯著增強。1995年,郵電業務總量46.46億元,比1990年增長5.55倍,平均每年增長45.64%,比“七五”時期增速高4.25個百分點。1995年末市話交換機總容量131萬門,比1990年增長3.2倍;無線尋呼機用戶74.9萬戶,移動電話用戶27.42萬戶;市話普及率由1990年平均每百人9.49部提高到1995年的平均每百人40部,在全國十大城市中居于前列。廣州市已有七成以上的家庭裝上了電話,公用電話遍布公共場所及大街小巷。近年來先后開通的聲訊臺、有線電視系統、可視圖文等新業務,使廣州形成一個無線、有線相結合,連接國內外,空中、地面、地區三位一體的現代化通訊網絡。
(四)對外經濟貿易蓬勃發展。“八五”時期,我市繼續擴大開放,使我市進出口規模不斷擴大,對外貿易的地位和作用增強。1995年,我市外貿出口總值達62.04億美元,在全國大城市中僅次于上海和深圳,居第三位,外貿出口已成為我市經濟發展的新動力。1991-1995年累計,外貿出口總值190.81億美元,比“七五”時期增長2.72倍;“八五”時期年均增長33.87%,高于同期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同時,對外貿易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不斷加強,出口總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21.49%上升到1995年的41.11%。出口市場已由過去集中在港澳地區,向以港澳地區為主的多元化市場發展。1995年我市出口的國家和地區達到140多個,其中出口額超過1000萬美元的國家和地區有20個。外貿出口基本形成外貿專業公司出口、“三資”企業出口和工貿企業出口三足鼎立的新格局。其中“三資”企業出口總值占全市外貿出口總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24.2%上升到1995年的47.23%。
“八五”時期,廣州市實際利用外資68.71億美元,比“七五”時期增長5.32倍,這些外資,70%左右來自港澳地區,50%是外商直接投資,實際利用外資額折合人民幣計算相當于同期廣州市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三分之一。外資的投向遍布各行業,但投向能源、交通和房地產開發等城市基礎設施的增多。至1995年止,全市有60%以上的老企業利用外資,不同程度地進行了技術改造;同時利用外資新建了一批大中型建設項目。如廣州北環高速公路、珠江發電廠和地鐵工程等。
旅游業取得新發展。1995年,我市已有75家賓館被國家旅游局評定為星級酒店,比1990年的48家增加了27家;主要涉外賓館酒店189家,比1990年增長78.3%。“八五”時期,廣州市接待能力和服務質量有大幅度的提高,五年共接待旅游人數4641.62萬人,其中:國內旅客3646.5萬人,分別比“七五”時期增加2583.72萬人和2291萬人。
我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取得較大發展。繼1984年成立了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八五”期間又先后成立了天河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南沙經濟開發區、廣州保稅區等。這些經濟技術開發區在利用外資、引進、消化、推廣、應用境外高新技術方面,發揮了窗口和其他的積極作用。1995年,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完成工業總產值140.96億元,外貿出口總值4.26億美元,實現利稅24億元,分別比1990年增長7.46倍、2.38倍和95.12%,“八五”時期平均每年增長53.26%、27.57%和14.3%。
(五)市場繁榮興旺,初步形成大商業、大市場、大流通新格局。“八五”時期,廣州市場繁榮活躍、穩步增長。1995年,全社會消費品零售額達到546.83億元,比1990年增長2.70倍。“八五”時期平均每年增長29.91%,比歷史上增長最快的“六五”時期高9.31個百分點,比“七五”時期高15.38個百分點。廣州市在堅持國有經濟為主體的前提下,發展集體、個體、私營。同時在商業零售領域引進一些國際著名的商業集團,合資經營零售商業和餐飲業企業,形成了多元化的競爭格局。1995年全市各類商品交易市場754個,其中農副產品專業市場74個,批發市場已形成一個大中小相結合的多層次批發商業體系。
1995年,廣州市社會商品總購進和總銷售分別達到1562.08億元和1603.96億元,比1990年增長5.3倍和6.22倍。此外,市場建設中對商業經營組織形式進行了革新,如組織倉儲式商店、連鎖經營店等,使市場主體向多層次發展。“八五”時期,廣州市的消費觀念和結構發生了變化,在吃的方面已由量的滿足轉化為突出營養、方便和合理搭配;穿的方面講求突出個性、多樣化和時代感;用的方面規格、檔次不斷提高。
控制物價取得預期成效。1995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升13.5%,商品零售價格總水平上升9.7%,價格升幅比上年升幅分別回落6.5個百分點和6.9個百分點,升幅低于全國和全省平均水平。
(六)金融保險事業取得巨大發展,華南金融中心的地位在增強。1995年,金融保險業增加值119億元,比1990年增長46.0%,年均增長8%。進入“八五”以來,金融體制進行了重大改革,形成了以中央銀行為核心,國家專業銀行為主體,其他金融機構并存的分工協作的金融組織體系。除原有的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外,新建立了廣東發展銀行、深圳發展銀行、深圳招商銀行等三家區域性銀行的廣州分行,還發展了城市信用總社等金融機構;保險公司也由原來的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新增了太平洋保險公司、平安保險公司等;與此同時,有48家外資金融機構在廣州設立了代表處或營業性機構。至1995年末,廣州市金融機構總數已達2528家,平均每2500多人擁有1家,在國內大城市居領先地位。1995年,廣州地區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達1886.9億元,比1990年增加3.7倍,年均增長36.29%,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由1990年的420.38億元增加到1995年的1166.9億元,年均增長27.10%。1995年,我市現金凈回籠53.03億元,連續七年居全國各大城市首位。多層次、多渠道的融資活動不斷拓展,建立和發展了金融同業拆借市場、證券市場、外匯調劑市場和商業票據貼現市場。進入“八五”時期,廣州市證券市場已初具規模,1993年廣州開設了STAQ、NET等法人股市場和代辦買賣業務,同時,首次有五家企業的公眾股掛牌上市,這是“八五”時期廣州市證券市場的一大發展。廣州已成為全國金融業最發達的城市之一。
(七)科教文體衛事業全面發展,人的整體素質明顯提高。廣州匯集了全省80%的研究開發機構,學科專業較齊全,攻關能力較強。至1995年底,廣州地區已有各類科研開發機構523個,比1990年增加69.26%;研究開發機構中從事科技活動人員達1.89萬人,比1990年增加4.25%;全市科技隊伍的整體素質明顯提高,各類專業技術人員達45.28萬人。“八五”時期,全市共取得各類科技成果347項,推廣應用221項。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八五”時期,我市各級各類教育得到較大的發展。1995年,全市每千人口擁有在校大學生14.87人,比1990年的11.1人提高了34.0%;中等教育結構進一步得到調整,普通中學和中等專業學校、技工職業學校在校學生比例,由1990年的1:0.36調整為1995年的1:0.51。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不斷鞏固,社會力量興辦的大、中、小等各類學校和幼兒園已成為我市教育的組成部分。小學入學率從1990年的99.85%上升到1995年的99.92%,初中升學率由60%上升到77.99%。
“八五”時期,廣州文化市場繁榮、活躍、文化設施不斷改善,興建了廣州藝術博覽中心、廣州購書中心、廣州芭蕾舞團等,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1995年末,全市共有藝術表演團體19個,比1990年增長18.75%,出版報紙18億份、各類雜志1.98億冊、圖書3.69億冊,分別比1990年增長54.64%、81.65%和31.79%。
我市衛生醫療條件有較大改善,加強了防病、治病工作,人民健康水平逐步提高。1995年,全市各級衛生醫療機構2238個,各類專業衛生技術人員5.29萬人,每千人口擁有醫生數達3.63人,每千人口擁有醫院床位達4.47張,居民預期平均壽命不斷提高。
“八五”時期,我市運動員在國內外重大比賽中共獲世界冠軍27個,獲亞洲冠軍9個,獲全國冠軍131個。“八五”時期,廣州市成功舉辦了第一屆世界女子足球錦標賽、第三屆全國殘疾人運動會,以及全國單項比賽、中外足球賽等,擴大了廣州在海內外的聲譽,起到了展示廣州改革開放時代風貌的“窗口”作用。廣州正向著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的目標要求發展。
(八)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八五”時期,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居民收入的增加,居民的消費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從過去以“溫飽型”為主逐步向“小康型”為主轉變。據抽樣調查:1995年城市居民人均年生活費收入8553元,扣除價格上升因素后,比1990年實際增長68.38%,年均增長10.98%,已超出歷史上增長最快的“六五”時期。農村居民人均年純收入4483元,比1990年增長1.91倍,扣除價格上升因素,實際年均增長8.36%。居民食品類支出占消費性支出比重呈遞減趨勢,耐用消費品特別是家用電器擁有量逐年增多,普及程度在全國大城市居領先地位。1995年,平均每百戶居民家庭耐用消費品擁有量分別為:彩色電視機111臺、洗衣機105臺、電冰箱102.3臺、照相機66架、高級音響40.7套、空調機57.3臺,分別比1990年增長25.14%、20.27%、17.18%、95.85%、1.35倍和43.1倍。“八五”期間,我市居民的消費觀念不只是停留在滿足溫飽而已,而是有了更多追求,購房、裝修房子開銷增加,家庭設備用品和服務、交通和通訊、娛樂文教服務、個人消費等項目支出金額和比重均上升。隨著每周五天工作制的實施,居民在旅游、飲食、娛樂等方面的消費開支會繼續增加。
城鄉居民居住條件繼續改善。1995年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9.61平方米,農村居民的生活住房面積27.59平方米,“八五”時期平均每年增長3.76%和2.52%。
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建立了失業基金,實行了退休人員養老保險社會統籌,以及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等。市政府并訂出職工最低生活保護線,使部分低收入職工生活得到保障。
1995年,我市在加強宏觀調控的大環境下,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前進中也存在一些主要問題:一是部分企業經濟效益仍然比較低,虧損增加;1995年,全市鄉及鄉以上獨立核算工業企業虧損面達27.04%,虧損金額28.13億元。二是資金仍然比較緊缺,企業間互相拖欠貨款較大。三是經濟結構調整步伐還不夠快,在國內規模大、影響大的企業和產品還不夠多。四是物價上升的潛在壓力仍然比較大。
1996年,是我市執行“九五”計劃的第一年,同時又是新一輪經濟增長周期啟動年份。在新的一年中,我市仍將面臨機遇和挑戰,只要我們采取有效措施,克服存在問題,增創新優勢,我市經濟仍將繼續保持平穩增長態勢,為實施“九五”計劃打下良好的基礎。
注:1.本公布所列數據,有一部分是初步統計數。
2.文章中全市國內生產總值和各產業的產值,增加值指標絕對數按當年價格計算,增長速度則按可比價格計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