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以行政區劃調整為契機,奮力拼搏,扎實工作,有效化解非典疫情沖擊,加快發展步伐,實現了全年經濟的快速增長,社會各項事業取得新的進步。市十一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各項預期目標順利實現。
一、綜合
國民經濟保持健康發展,增長速度加快。初步統計,全年實現本地生產總值526.15億元,比上年增長8.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3.05億元,增長3.0%;第二產業增加值266.86億元,增長13.9%;第三產業增加值216.24億元,增長4.3%。經濟結構繼續調整優化,三次產業構成由上年的9.39:47.69:42.92轉變為8.18:50.72:41.10,第一、三產業比重繼續下降,第二產業比重上升,工業經濟在全市經濟中的主導作用進一步增強。全市人均本地生產總值10856元,增長5.6%。
市場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食品、煙酒及用品、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居住等項目價格略有上升,其他各類商品及服務項目價格有所下降。
城鎮勞動就業與再就業工作得到進一步重視。年末全市從業人員211.71萬人,比上年增長2.6%。其中城鎮在崗職工28.54萬人,下降1.9%;城鎮私營和個體從業人員13.3萬人,增長7.3%。全年安置城鎮就業6.6萬人;實現再就業的國有企業下崗職工3.5萬人,占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總數的65.0%;全市城鎮登記失業人員1.74萬人,登記失業率為3.2%。
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工業產業集中度和規;讲桓撸谌a業發展緩慢,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突出,農業與農民增收形勢不容樂觀,城鎮就業再就業壓力增大,城鄉居民整體收入水平偏低。
二、農業
農業和農村工作在調整中取得新發展。各級政府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繼續推動農業產業化,加大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力度,優化結構,提高效益。全年實現農業增加值43.05億元,比上年增長3.0%;農業總產值74.26億元,增長2.0%。
農業生產條件與環境繼續改善。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44.09萬千瓦,平均每公頃耕地占有農業機械動力9.55千瓦;化肥施用量(實物量)15.31萬噸;農田有效灌溉面積49.86萬畝,占耕地面積的79.13%;農村用電量11.8億千瓦時,增長27.6%。
農村鄉鎮企業不斷發展。2003年全市鄉鎮企業總產值672.71億元,比上年增長9.4%。營業收入638.94億元,利潤總額23.83億元,鄉鎮企業出口產品交貨值97.66億美元,分別增長11.1%、27.2%與41.1%。農業龍頭企業進一步發展壯大,農業產業化穩步推進,農業綜合利用水平不斷提高。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快速增長,工業強市戰略效應初步顯現。加強工業產品結構調整力度,繼續增加技改項目投入,不斷壯大工業規模經濟,夯實發展后勁,增創名牌產品,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拓寬“汕貨”的市場空間。全年完成工業增加值246.25億元,比上年增長14.0%。占本地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6.8%,比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工業經濟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71.1%。完成工業總產值925.05億元,增長10.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417.91億元,增長15.3%。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長6.6%、集體企業增長2.7%、股份制企業增長17.4%、“三資”企業增長23.7%。大中型工業產值149.19億元,增長19.4%。規模以上工業實現銷售產值399.44億元,增長17.1%,完成出****貨值117.64億元,增長18.1%。工業產品銷售率95.6%,比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新增工業技術改造項目103項,高新技術產品產值140億元,增長16.7%,占全部工業總產值的15.1%。全市工業用電量41.28億千瓦時,增長33.2%。
工業經濟效益明顯改善。據全市914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統計資料,盈利企業盈利額15.97億元,比上年增長9.1%;虧損企業虧損額7.14億元,增長11.0%;全年實現利潤8.33億元,增長7.7%;利稅總額23.51億元,增長9.6%;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22.64%,比上年提高5.35個百分點;總資產貢獻率上升0.07個百分點,資本保值增值率提高10.16個百分點,資產負債率下降1.49個百分點,流動資產周轉次數加快0.12次,成本費用利潤率下降0.18個百分點,工業增加值全員勞動生產率增長7.0%。
建筑業通過加強對外拓展取得好成績。全年完成建筑業總產值94.88億元,比上年增長4.9%。施工單位工程個數2516個,下降2.9%。其中投標承包1098個,增長0.5%。房屋建筑施工面積1518萬平方米,增長10.6%,房屋竣工面積606萬平方米,增長14.1%。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進一步擴大。2003年,全社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19.19億元,比上年增長10.2%。其中:基本建設投資33.78億元,增長19.9%;更新改造投資13.91億元,增長25.5%;房地產投資15.02億元,下降25.9%;交通、能源和郵電通信基礎設施投資26.81億元,增長21.4%;新增固定資產108.74億元,增長20.8%。
一批重點建設項目竣工投產。市客運中心站、潮陽及南澳客運總站等場站項目建成投產。完成解放橋維修加固工程,黃河路東延工程建成投入使用;A設施建設積極推進,交通能源通信設施不斷發展。全市總投資171億元的54項重點項目建設進展順利。金鳳路橋工程、澄海金鴻公路、石大橋北引橋、廣澳港區一期工程、汕頭港主航道及外攔沙堤、珠池港區二期工程等重點工程項目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漳潮汕鐵路、南澳跨海大橋、廣澳港5萬噸級主航道工程等項目前期工作已全面展開。華能汕頭電廠二期工程已開工建設。
新增主要生產能力或效益有:火力發電10萬千瓦,變電設備能力(11萬伏及以上)161萬千伏安,輸電線路長度(11萬伏及以上)300.66公里;化學原料藥800噸/年,片劑16000萬片/年,輸液20萬瓶/年,膠囊劑30000萬粒/年;乳制品8300噸/年;城市供熱能力(蒸汽)160噸/小時;CD盤4500萬張/年,VCD盤7200萬張/年,電力電纜1500公里,化學纖維7200噸/年;新筑城市防洪堤長度9.1公里,擴建道路長度4.3公里,鋪設排水管道長度12.72公里,城市自來水管道長度17公里,自來水供水能力5萬噸/日;購置公共交通車輛10輛,液化石油氣儲氣能力360000噸;改建公路37.4公里,新建獨立公路橋梁37座;新擴程控交換機15.57萬線/年,長途電纜線路長度87公里,移動通信基站設備164個/年;醫院病床位450張,中等學校學生席位13140個,小學學生席位46622個。
五、城市建設和環境保護
城市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取得新突破,城市化步伐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穩步推進,城市公共設施更加完善。行政區劃調整工作順利完成,市區面積從原來的289.9平方公里擴大到1956.4平方公里。全年市政建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11億元,市區建成區面積190.82平方公里。加快中心城區主干道路的配套建設,新擴建道路面積15.4萬平方米,年末實有道路長度925公里。下水道排水管長度1539.4公里,排水能力提高。合理規劃,大力發展城市公共事業,城市的整體功能與綜合素質不斷提升。汕頭市區日供水能力130.5萬噸,年供水總量26982萬噸。全市電網發購電量67.89億千瓦時,增長27.7%。中心城區居民家庭用氣普及率96.5%。全市年末出租汽車1825輛,公共交通線路36條,客運量7168萬人次;運營船只9艘,輪渡客運量829萬人次。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環境和資源保護工作進一步加強,可持續發展戰略穩步推進,水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工作取得新進展。開展飲用水源污染和環境保護的治理工作,城市生態環境質量繼續改善。“國家衛生城市”和“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效應逐步顯現。至年底,中心城區已建成空氣自動監測系統,環境噪聲自動監測顯示裝置3個,煙塵控制區8個;改造和完善生活垃圾填埋場及污水處理站,日處理污水能力14萬噸,中心城區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全市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97.32%;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3719.8公頃,綠化覆蓋率34.42%,城市區域環境噪聲達標區覆蓋率69.55%。
六、交通運輸和郵電
交通運輸穩健發展,綜合能力進一步增強。全年客運量明顯滑坡,貨運與港口運輸有所增長。
郵電通信業務穩步增長,服務水平不斷提高。全市完成郵電業務收入33.96億元,增長2.0%。電話交換機總容量達356.7萬門,接入網容量48.79萬門,增長22.9%,全市城鄉固定電話用戶達127.61萬戶,移動電話(不含儲值卡)178.88萬戶。全市每百人擁有電話(含固定電話、移動電話)63.24部。電信新興業務市場繼續擴大,計算機互聯網絡用戶(不含非注冊用戶)4.2萬戶。
七、國內貿易
城鄉消費品市場穩中趨活。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54.46億元,比上年增長5.8%。其中:城市零售額172.04億元,增長10.7%;農村零售額82.43億元,下降3.2%。按行業分: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227億元,增長8.3%;餐飲業零售額26.74億元,下降11.6%。城鄉集貿市場223個,集市貿易成交額78.10億元,下降5.6%。居民消費方式和消費結構有新變化,住宅、汽車、旅游、信息通訊等消費熱點繼續發展,居民消費層次逐步提高。會展業趨向活躍,市場銷售網絡進一步完善。
八、對外貿易和旅游
對外貿易大幅增長。據海關統計,2003年全市進出口總額33.4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5.8%。其中進口總額14.54億美元,增長10.1%;出口總額18.92億美元,增長20.6%。在出口總額中,一般貿易出口12.21億美元,增長31.5%;近、遠洋貿易出口增長29.3%,占全部出口貿易的69.2%,比上年提高4個百分點;“三資”企業和私營企業的出口額占全部出口總額的80.5%。主要大宗出口商品中,機電產品增長23.7%、高新技術產品增長4.7%、服裝增長36.2%、鞋類增長15.5%、塑料制品增長29.5%、玩具增長31.9%。對香港、美國、日本和歐盟的進出口額居前4位,分別達到6.21億美元、5.63億美元、4.84億美元和3.53億美元。
招商引資成績顯著。全市新簽協議(合同)78項,協議外商投資額9.92億美元,增長400.0%。實際利用外資2.02億美元,增長27.6%,其中外商直接投資增長27.3%。
旅游業穩步發展。據市旅游局統計,全市接待過夜游客248.16萬人次,增長2.1%。其中,國際游客16.83萬人次,國內游客231.33萬人次,分別下降4.5%和增長2.6%。全年實現旅游總收入37.79億元,比上年增長1.5%。組織出境游2.19萬人次,下降24.9%;組織國內游27.85萬人次,下降27.6%。全市擁有旅行社52家,星級賓館(酒店)42家。旅游景點不斷開發完善,各景點全年接待游客483.85萬人次。
九、金融和保險業
金融業穩健運行。2003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745.93億元,增長16.9%。其中企業存款余額125.92億元,增長1.6%;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561.26億元,增長19.3%。各項貸款余額464.70億元,增長10.6%。其中個人中長期消費貸款38.14億元,增加6.73億元;短期貸款、中長期貸款分別增加15.29億元和23.52億元。全年貨幣凈回籠1.4億元,銀行結匯收入16.59億美元,增長19.4%。
保險業迅速發展。全市保險公司增至8家,全年保費收入11.04億元,比上年增長28.9%。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2.60億元,增長8.9%;人壽險保費收入8.44億元,增長36.7%。各類保險賠款、給付支出2.23億元,增長10.8%。其中財產險給付賠償金額1.31億元,增長13.6%;人身險給付賠償金額0.27億元,增長4.8%。
十、科技、教育、文化、衛生和體育
科技事業取得新進展。2003年,繼續實施國家技術創新工程區域試點,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機制,推動高新技術產業進一步發展,科技綜合實力不斷提高。全市獲得科技成果73項,其中達到或超過國內先進水平68項,獲省科技進步獎6項。獲國家專利授權1962項,簽訂各類技術合同125項,技術交易額0.65億元。獲省級以上認定高新技術企業增至87家,其中國家級14家。開發高新技術產品300項。
全市有縣及縣以上國有獨立研究與開發機構、科研情報和文獻機構共19個。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全方位大力扶持推動民營科研機構的發展與進步。加快科技成果推廣步伐,全年推廣轉化科技成果106項。
教育事業不斷發展。2003年,全市普通高等教育招生數4950人、在校學生14155人,分別比上年增長33.0%和15.3%。其中汕頭大學招生2063人,增長10.9%;在校學生8494人,下降0.7%。各類中等學校258所,在校學生33.49萬人,分別增長4.5%和12.7%。其中: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在校學生2.35萬人,下降0.8%;普通中專在校學生0.91萬人,下降9.9%;普通中學高中在校學生6.49萬人,增長16.7%;初中在校學生24.65萬人,增長13.1%;小學在校學生72.55萬人,增長6.3%。初、高中升學率分別為55.34%和86.44%。繼續教育獲得大發展,全市成人高等教育院校7所,在校學生1.84萬人,增長31.4%;成人教育中專在校學生0.68萬人,增長17.2%。參加高等、中專自學考試3.04萬人次。民辦教育規模擴大,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全市已有各類民辦學校36所,比上年增加2所。
文化事業日趨繁榮。全市有文化事業機構34個,各類專業藝術表演團體8個,影劇院7個,縣級以上群藝館、文化館7個,公共圖書館8個,博物館5個。電視臺、電臺2座,自辦節目10套,廣播和電視人口覆蓋率穩步提高。全市出版報紙5872.6萬份,郵局雜志期發數32.75萬份,檔案館10個,已開放各類檔案12219卷(件)。
衛生事業穩步發展。2003年,全市共有衛生機構(含診所)706個,床位7606張。其中:醫院32個、衛生院45個,病床位6557張。衛生技術人員12461人。其中:執業醫生和執業助理醫生5018人,注冊護士3704人。患者治愈出院17.3萬人次,病床使用率61.5%,病床周轉次數達23.5次。農村初級衛生保健工作在鞏固基礎上有新的提高,農村鎮共有衛生院29個,床位1049張,執業醫生與執業助理醫生1061人。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體育事業取得新進步。汕頭體育健兒在國內外和省際重大比賽中,共獲獎牌236枚,其中:金牌105枚、銀牌73枚。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群眾性體育活動,全民健身活動不斷深入。舉辦汕頭市第四屆體育節,共組織體育活動400多次,涉及項目20多個,直接參與人數近百萬。繼續舉辦汕頭市“金剛”國際渡海節,共有1500多人參加。
十一、人口與人民生活
至2003年末,全市總人口484.64萬人。當年全市出生人口5.65萬人,出生率11.72‰,人口自然增長率6.82‰。
城鄉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和質量進一步提高。2003年中心城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05元,人均消費性支出7874元,扣除價格因素,分別比上年實際增長4.4%和7.6%。居民生活質量保持穩定,在消費支出中食品支出占44.5%,比上年下降1.3個百分點。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064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4.6%。全市在崗職工工資總額41.97億元,比上年增長8.3%。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14345元,增長5.7%,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9%。城鄉部分較低收入居民的家庭生活仍然比較困難。
城鄉居民居住條件和環境不斷改善。中心城區舊城改造工程建設步伐不斷加快,通過興建廉租公房解決了一批特困戶和重點困難戶的居住問題。全年城鎮竣工住宅面積139.91萬平方米,農村竣工住宅面積126.11萬平方米。
社會保障制度化建設進一步鞏固與完善,社會保險征繳面不斷擴大。全市企業參加職工養老保險31.6萬人,失業保險32.6萬人,工傷保險27.0萬人,生育保險19.5萬人。職工養老金實行社會化統籌發放,醫療保險的社會覆蓋面進一步擴大。
社會福利事業持續發展。不斷完善城鄉居民生活保障制度,確保下崗困難職工與城鄉貧困戶維持日;旧钚枨蟆2003年,全市用于最低生活保障資金支出2881.7萬元,比上年增長16.2%。獲最低生活保障人數達4.87萬人,增長14.6%。至年末,全市有社會福利院9處,收寄養440人;城鎮村辦敬老院57個,收寄養838人。
注:1.本公報各項數據均為初步統計數;
2.公報中本地生產總值及各產業增加值、總產值、鄉鎮企業總產值均按現行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本地生產總值即GDP,過去稱國內生產總值;
3規模以上工業包括全部獨立核算國有工業企業和年產品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其他非國有獨立核算工業企業;
4.總人口數據按公安局年報戶籍人數,出生人口、出生率及自然增長率取自計劃生育局統計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