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關市統計局
2002年3月25日
2001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發展為主題,以經濟結構調整為主線,圍繞“十五”計劃開好頭、起好步的總體要求,努力克服各種困難,實現了國民經濟持續增長,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各項改革穩步推進。
一、綜合
國民經濟發展實現了預期目標。據初步統計,全年國內生產總值219.4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9.81億元,增長4.8%;第二產業增加值96.66億元,增長10.7%;第三產業增加值72.95億元,增長10.3%。經濟結構不斷改善,三次產業構成為22.7:44.1:33.2,第一產業比重下降1.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提升0.8個百分點。
居民消費價格平穩,全年市區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與上年基本持平,其中服務項目價格上升7.2%;商品零售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下降2%,其中食品類下降2.3%。
勞動就業觀念轉變。年末全市從業人員142.62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42萬人。其中:第一產業從業人員70.67萬人,增加1.12萬人;第二產業從業人員24.31萬人,減少0.98萬人;第三產業從業人員47.64萬人,增加0.29萬人。年末全市在崗職工30.22萬人,比上年末減少2.04萬人。其中:國有單位職工20.87萬人,減少2.9萬人;城鎮集體單位職工3.74萬人,減少0.56萬人;其他經濟類型單位職工5.62萬人,增加1.42萬人。據工商部門統計,年末全市城鎮私營單位和個體從業人員7.52萬人。據勞動保障部門統計,全市市縣屬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實際分流安置率65%,年末市縣屬國有企業尚有下崗職工5261人,比上年末減少65%。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員1.72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9%。
經濟和社會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資金總量偏小,工業發展后勁不足,國企改革和結構調整跟不上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高新技術產值占經濟總量的比重較低,農產品品質不高,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緩慢,縣(市)工業化程度低,經濟發展不平衡,就業壓力仍然較大。
二、農業
農業結構調整取得成效,農業產業化程度逐步提高,外向型農業發展取得新進展。全年農業總產值75.8億元,比上年增長4.5%。其中:種植業增長3.3%,林業下降3.9%,牧業增長7.3%,漁業增長12.6%。農作物種植實行結構調整,全年調減稻谷種植面積0.85萬公頃,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進一步擴大。山地綜合開發加快,生態環境質量逐步提高。年末全市有林地面積121.32萬公頃,森林覆蓋率70.8%,比上年擴大0.3個百分點;活立木總蓄積量5808萬立方米,增長2.2%。畜牧業、漁業持續增長,優質品種比重提高。繼續加快農村電網改造,在石灰巖地區實施“兩大會戰”,加強了水利設施建設,農業生產條件繼續得到改善。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穩步增長。全年完成工業增加值76.75億元,比上年增長12.4%。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58.22億元,增長12.6%。輕工業增加值13.44億元,增長1.3%;重工業增加值44.79億元,增長16.5%。國有工業增加值29.55億元,增長8.1%;集體工業增加值1.15億元,增長10.5%;外商及港澳臺投資工業企業增加值10.28億元,增長5.4%;股份合作制工業增加值1.29億元,增長9.3%;股份制工業增加值13.92億元,增長52.7%。
工業產品結構繼續得到調整,優勢產品保持快速增長。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率達98.6%,年底產成品存貨比上年底減少5.4%。工業產品出****貨值17.1億元,增長3.0%。
工業經濟效益繼續提高。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12.2%,比上年提高9點。其中:資本貢獻率9.5%,提高1.3點;成本費用利潤率4.9%,提高0.9個百分點;按增加值計勞動生產率5.06萬元,提高42%。實現利稅總額25.57億元,增長21.7%。其中:盈虧相抵實現利潤8.05億元,增長31.7%;稅金總額17.52億元,增長17.6%。虧損企業虧損額3.23億元,下降11.5%。
全年建筑業增加值19.9億元,比上年增長4.5%。
四、固定資產投資和市政建設
投資規模略有縮小,重點項目建設進展順利。緊緊圍繞京珠高速公路韶關北段、創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能源、市政建設、城市防洪堤、農村電網改造、石灰巖地區“兩大會戰”等重點項目,多方籌資,達到了預期目標。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8.2億元,下降0.7%。其中:基本建設投資完成32.17億元,下降15.1%;更新改造完成投資15.79億元,下降11.7%;其他投資完成10.79億元,增長98.3%;房地產投資7.61億元,增長39.1%。
結合“創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繼續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力度。全市市政建設投入31488萬元,其中韶關市區17386萬元。韶關市區河堤、步行街、主要街道兩旁房屋的美化、綠化、亮化工程,中山公園改造等效果明顯。市區建成區面積48平方公里,新增城市綠地5.9萬平方米,人均占有綠地面積達16.35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3.47%。城市公共綠地面積622.9公頃。
全年新增的主要生產能力或效益有:發電機裝機容量4.59萬千瓦,其中火電1.59萬千瓦,城市防洪堤62.36公里,改建公路240.4公里;城市自來水管道長度43公里,中等學校學生席位8233個,小學學生席位13671個。
五、環境保護
環境保護和環境質量繼續改善。年末各類環境監測專職人員84人。全年完成環境污染限期治理項目16個,用于老污染源的處理資金1023萬元,總量控制的十二種污染物排放量均控制在省下達的指標范圍內。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87.09%,工業鍋爐煙塵排放達標率86.07%,工業爐窯煙塵排放達標率82.75%,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41.55%,生活垃圾處理率100%,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25.81%。
六、交通運輸和郵電業
公路網絡質量有所提高。公路建設投資13.53億元,其中省和地方投入3.19億元,改造國、省道104公里,縣鄉公路150.9公里,改善省道砂土路64.9公里。京珠高速公路韶關南段54公里建成通車,北段進展順利,已完成工程量的61.4%。年末全市通車公路里程8979公里,其中二級以上公路750.6公里,比上年增加18.6公里。高級次高級路面公路3270.5公里,增加592.5公里。公路密度為每百平方公里52.3公里。客貨運輸平穩增長。全年各種運輸方式完成貨運周轉量68.87億噸公里,客運周轉量38.72億人公里,分別增長2.9%和2.5%。其中公路貨運周轉量20.68億噸公里,客運周轉量14.53億人公里,分別增長7.4%和16.1%;鐵路貨運周轉量42.72億噸公里,客運周轉量24.19億人公里,分別增長0.7%和下降4.2%。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郵電通信業保持快速發展。全年郵電業務總收入9.14億元,增長11.2%。年末電話交換機總容量76.56萬門,增長15.9%。年末固定電話用戶52.4萬戶,增長20.3%。其中市話34.8萬戶,增長17.1%;農話17.6萬戶,增長27.26%。移動電話實有用戶19.75萬戶,增長49%。無線尋呼用戶16.65萬戶,下降23.4%。互聯網用戶5.39萬戶,增長48%。每百人擁有電話由上年末的18.3部增加到23.1部。
七、貿易、外經和旅游
市場貿易穩中趨旺,假日消費活躍,消費熱點不斷顯現。全年消費品零售額實現93.84億元,增長9.9%(扣除商品價格下降因素,實際增長12.1%)。其中:城市69.99億元,增長10.4%;農村23.85億元,增長8.4%。按行業分: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63.06億元,增長10.5%;餐飲業零售額9.68億元,增長15.4%;其他行業零售額增長5.8%。
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全年新簽利用外資合同39項,合同金額6.65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94億美元,增長10.3%。內聯招商實際到位資金17.5億元,下降8.5%。受國際經濟衰退需求減少影響,外貿出口下降,海關統計外貿出口總值1.13億美元,下降14.4%。
旅游旺市見成效。加強了旅游業的投資和管理力度,旅游軟硬環境得到了很大的改觀。抓住“五一”、“國慶”旅游黃金周機遇和舉辦“韶關走進新世紀活動月”等活動,來韶觀光旅游的人數明顯增多,帶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據旅游部門統計,全年接待旅游者人數35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15.1億元,分別增長14.4%和20%。
八、金融和保險業
金融業不斷完善管理和強化服務功能,存款業務平穩健康發展。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276.39億元,比上年末增長8.8%。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83.25億元,增長10.8%。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152.65億元,比上年末增長5.4%。在短期貸款中:工業貸款40.58億元,增長6.2%;農業貸款1.43億元,下降21.9%。在中長期貸款中,個人消費貸款9.27億元,增長88.7%。銀行貨幣凈投放13.35億元,下降38.4%。
保險業進一步擴大。全年保費收入4.43億元,增長11.6%。其中:財產保險費收入1.56億元,增長12.2%;人壽保險保費收入2.87億元,增長11.2%。支付各類賠款9195萬元,增長16.9%。其中:財產險支付賠款7401萬元,增長12.9%;人壽險給付賠款1794萬元,增長37.1%。全市參加各類保險人數達42.45萬人,參加財產保險14.27萬宗。
九、科學技術和教育
年末全市國有企事業單位共有自然和社會科學技術人員46318人。省級重點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5家。全年有46項科研成果獲市以上科技進步獎,4項獲省科技進步獎。全年實施“星火計劃”9項,“火炬計劃”9項,取得科技發明12項,專利106項。
教育事業在改革調整中穩步發展。
基礎教育保持穩定。全市適齡兒童小學入學率達98%;初中學齡人口毛入學率96%;小學畢業生升學率98%;初中畢業升學率70%。全市共減免農村困難家庭子女書雜費1111.97萬元,受益學生2.97萬人。學前教育有新發展,3_6歲兒童入園(班)率65%。成人教育發展較快。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18734人,增長20.4%;成人中等教育在校生3278人,下降22%。全年參加高等、中等教育自學考試41232萬人,94515科次。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健康發展,群眾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全市共有各類專業藝術團體10個,文化站149個,文化廣場5個,公共圖書館9個,博物館9個,投資2200萬元、面積7500平方米的韶關博物館新館已全面竣工。各級文化部門繼續深入開展文化“三下鄉”活動,送書下鄉10.6萬冊,送戲下鄉1085場,送電影下鄉4540場。全市擁有衛星地面接收站點1904個,全市微波線路總長616公里,廣播電視微波站21座,電視發射臺11座,有線電視用戶34.26萬戶,廣播調頻發射臺18座。廣播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95%。全年發行本市報紙2208萬份,雜志54萬份。
醫療衛生條件及保健水平不斷提高。全市有衛生機構802個,其中醫院、衛生院202個,床位8946張。各類衛生技術人員12221人,其中醫生4977人,護士4533人。農村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不斷鞏固和發展。農村衛生院133個,其中鄉鎮衛生院118個,床位736張,衛生技術人員1725人,鄉村醫療點1402個。
體育事業蓬勃發展,全民健身活動廣泛開展。我市體育健兒在第九屆全運會上取得了3金3銀3銅的好成績。組隊參加省少年錦標賽田徑、射擊等18個項目的比賽,奪得17枚金牌、26枚銀牌、31.5枚銅牌。全市有1064所大中專院校、中小學校施行了《國家體育鍛煉標準》,施行率、達標率、優秀率分別為100%、98%、25%。成功舉辦了第十一屆全市運動會、2001年亞太汽車拉力錦標賽、第六屆中學生“英東杯”籃球和足球賽等。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
人口自然增長率繼續下降。據公安部門統計,年末全市戶籍總人口為312.63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11.15萬人,占35.55%;農業人口201.48萬人,占64.45%。其中:男性人口為161.65萬人,女性為150.98萬人。據計劃生育部門統計,全年出生人口44867人,出生率為14.43‰;死亡人口17094人,死亡率為5.5‰;全年凈增人口27773人,自然增長率為8.93‰。
居民收入繼續增長。據市區100戶居民家庭抽樣調查,市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69元,增長10.6%。據農業部門統計,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3863元,增長1.6%。
全市在崗職工工資總額31.86億元,比上年增長4.4%;在崗職工平均工資10346元,增長12.5%。
城鄉居民居住條件繼續改善。全年城鎮竣工住宅面積125.82萬平方米,農村竣工住宅面積225.69萬平方米。個人購買商品房51.69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7.4%。
社會保障事業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年末全市參加基本養老保險職工32.06萬人,增長9%。其中,城鎮個體私營企業參保人數6.18萬人,增長23.7%。參加失業保險32.88萬人,參加工傷保險18.97萬人,參加生育保險9.50萬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16.52人。全市5.89萬名企業離退休人員享受了社會養老待遇,比上年增長6%。社會保險基金全年征繳43019萬元,增長34%;年末全市社會保險基金余額57126萬元,增長25%。
社會福利事業繼續發展。全市有各類福利院11個,床位775張,收養479人。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日趨完善,全市11個縣(市)、區已全部建立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年投入保障基金1448萬元,得到最低生活保障人數有26831人,全年銷售社會福利彩票2947萬元,籌集社會福利資金567萬元。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注:1、本公報為初步統計數;
2、國內生產總值、工農業總產值絕對數按當年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
3、規模以上工業含義為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年產品銷售收入500萬元及以上的其他所有制工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