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會員中心
   
統計年鑒年度索引: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統計年鑒分省、行業總索引 ]
統計公報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統計公報分省總索引 ]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統計公報 > 廣東

東莞市200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時間:2010-01-16 02:33:09 來源:東莞市統計局 作者:admin 點擊:2616次

2005年,東莞人民在中共東莞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踐行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兩大重要戰略思想,深入貫徹中央宏觀調控政策,實施“一城三創五爭先”的發展戰略,積極推進“四項工程”,認真開展“四清理”工作,經濟社會形勢呈現出增長有力、擴張有度、效益向好、發展協調的特點,國民經濟繼續保持平穩健康較快增長,各項社會事業加快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全面超額完成了“十五”計劃目標,為“十一五”規劃的實施奠定了良好基礎。

一、綜合

國民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生產總值2182.4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9.3%。第二、第三產業共同推進經濟增長。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2.54億元,下降3.2%;第二產業增加值1232.70億元,增長20.8%;第三產業增加值927.20億元,增長17.8%。企業總體數量增加。至2005年底止,全市注冊登記的工商企業和個體戶有35.33萬戶,比上年增加7.28萬戶。

價格總水平溫和上升。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升2.4%,其中消費品價格上升3.0%,服務項目價格上升0.4%。在消費品價格中,食品價格上升6.5%。工業品出廠價格下降0.97%。

經濟結構發生新的變化。三大產業結構比例為1.0:56.5:42.5。與上年相比,第一產業所占比重下降0.2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上升0.2個百分點。投資結構進一步側重于城市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環保建設與高科技項目建設,以電腦資訊產品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成為我市工業的支柱產業。

宏觀經濟效益趨好。經濟增長有效帶動財政稅收的增加。全年預算內財政總收入(含關稅)331.91億元,比上年增長28.1%。地方預算內財政收入103.97億元,增長25.8%。從財政總收入占GDP比重來看,2005年財政總收入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5.2%,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外貿進出口順差74.87億美元。

鎮村集體資產增加。年末鎮、村、組三級資產總額1547.27億元,比上年凈增116.77億元,增長8.2%;資產凈值1114.51億元,凈增83.95億元,增長8.2%;總資產負債率為27.97%。

民營經濟加速發展。我市落實培育“兩自”企業,放寬投資領域,向民間資本開放一批環保、交通、能源、文化等項目,扶持民營經濟發展。年末注冊登記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32.21萬戶,比上年增長30.5%;注冊資金535.41億元,增長19.6%。全年私營個體經濟完成工業總產值462.69億元,增長27.6%;2005年私營個體經濟繳納各項稅收55.01億元,增長21.7%,占全市工商稅收總額(不含關稅)的18.8%。

城鎮就業形勢保持穩定。年末戶籍從業人員101.23萬人。2005年新登記失業人數5451人,全年失業人員安置就業人數6044人。年末城鎮實有登記失業人數4437人,登記失業率為1.5%。

體制改革深入推進。全市有16個鎮區基本完成村組股份制改造,142個村委會改為社區居委會;370個經濟聯社、1657個經濟社完成了股份合作制改革,分別占兩級經濟組織的66.4%和68.1%。改革文化廣電新聞出版管理體制,實行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成立鎮區安全生產監督分局,加強安全生產監管。建立“實時在線財政預算監督系統”,市財政全額供給的市級預算單位全部實現聯網。全面清理市直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并完善監管制度,推行稅務協管制度。全面實行社會投資基本建設項目登記備案,建立投標人投標資格集中審查制度和建設工程保證擔保制度。取消行政事業性收費37項。做好國企改革的后續工作,對10戶國有企業實施了改制,有209家企業作關停處置。妥善安置企業職工895人,改制面達95%以上。基本完成第三輪行政審批事項清理審查工作,順利完成鎮區機關公務用車改革。

經濟與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能源、原材料價格上漲使企業獲利空間縮小,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有待增強,供水、供電、用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資源約束矛盾突出,建立環境友好型社會任務艱巨;人口管理、城市管理、交通管理、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需進一步加強。

二、農業

農作物種植面積與產量下調。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6.21萬畝,比上年減少1.91萬畝,其中稻谷播種面積3.44萬畝,增加0.33萬畝;糧食總產量2.0萬噸,下降34.2%,其中稻谷產量1.19萬噸,下降2.5%。蔬菜種植結構逐步向名、優、新、特、精、細品種調整,反季節和無公害化生產加強。全年蔬菜面積31.55萬畝,比上年減少3.49萬畝;蔬菜總產量46.02萬噸,下降13.5%。水果總面積17.68萬畝,減少3.6%;水果總產量15.13萬噸,下降13.8%。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2005年全市農業龍頭企業14家,全年農業龍頭企業總產值9億元,農產品交易額14億元。規模化、現代化農業企業20家,比上年增加5家。市級現代化農業園區3個。

畜牧業產值增長、漁業生產下降。因清理養殖業,生豬出欄增多。全年生豬出欄227.38萬頭,比上年增長37.0%。全年牧業總產值24.25億元,增長21.3%。全年禽畜總肉量15.14萬噸,增長3.6%,其中豬肉15.92萬噸,增長24.1%。受產業布局調整和近海養殖、海洋捕撈的影響,漁業產值下降。全年漁業產值6.26億元,下降6.9%;全年水產品產量6.74萬噸,下降5.8%。

農業基本建設穩定。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22.93萬千瓦,全年化肥施用實物量5.27萬噸,農藥使用量1090噸。水利基本建設成效進一步加強。2005年度全市冬修水利完成水利工程123宗,投入資金4.7億元,全市完成土方1217.63萬立方米、石方63.69萬立方米、混凝土40.97萬立方米,加固維修江堤100.38公里,小型水庫除險加固13座,疏通河道56.9公里,加固閘竇111座,改善灌溉面積3.83萬畝,改善治澇面積3.83萬畝。

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42.05億元,比上年下降4.8%。其中,種植業占25.5%,下降11.4個百分點;牧業占57.7%,上升12.5個百分點;漁業占14.9%,下降0.3個百分點。

幫扶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深入開展結對幫扶和“千干扶千戶”活動,參與結對幫扶的單位共為欠發達的鎮、村援助資金1275.78萬元,有10126名干部參與幫扶活動,為8408戶困難戶捐贈慰問金679.02萬元。市財政安排自然村通路專項資金5815.21萬元,幫助262個自然村新建水泥公路92.5公里、橋梁25座,全市實現了村村通水泥公路。全市為11個欠發達鎮發放扶貧貸款4.51億元,市財政支付貼息8156.83萬元。2005年11個欠發達鎮共化解集體債務1.41億元,市財政為欠發達村增撥教育補助經費2056.28萬元,有關鎮也為欠發達村增加教育補助經費558.61萬元。市財政下發了欠發達老區建設專項資金600萬元,支持20個鎮區33個老區村改善生產生活設施。全市有38個村實現脫貧。全年81個欠發達村經營總收入2.4億元,比上年增長19.5%;經營純收入7600萬元,增長67.5%;總資產33億元,增長8.9%;資產負債率為45.6%,下降6.6個百分點。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快速增長。全年全市完成工業總產值4470.03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22.2%。按經濟性質分,公有經濟工業產值406.63億元,增長15.5%;非公有經濟工業產值4063.40億元,增長22.9%。在公有經濟中,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產值336.54億元,增長14.8%;集體工業產值70.09億元,增長19.5%。在非公有經濟中,外資型工業產值3363.30億元,增長21.6%,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75.2%。按規模分,規模以上工業產值3942.03億元,增長24.8%。

工業行業結構、產品結構在發展中調整。在規模以上工業中,2005年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產值增長11.4%,占29.2%;紡織業增長22.5%,占4.8%;造紙及紙制品業增長26.8%,占4.7%;塑料制品業增長7.7%,占4.7%;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增長15.6%,占11.5%;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增長235.3%,占9.7%。適銷對路的工業品和高新技術產品產量大幅度增長。規模以上工業全年生產移動電話機355.45萬部(不含諾基亞),電話單機4335.20萬部,彩色電視機201.97萬部,組合音響2930.83萬部;敷銅板1274.89萬平方米;吸塵器525.21萬臺,電子元件3619.63億只,傳真機61.39萬部,打印機264.57萬部,顯示器1360.28萬部,鍵盤8634.52萬個,微型電子計算機188.87萬臺,微電機10.97億臺,發電量377.50億千瓦時。

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穩步發展。積極扶持技術含量高、市場需求量大的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的發展,加快產業基地建設,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電子及通訊產品生產穩步增長,已成為工業經濟的一大支柱,成為IT產業的大市。2005年規模以上電子信息產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785.30億元,比上年增長13.7%,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45.3%;實現利潤39.92億元,增長6.4%,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利潤的32.1%。

工業經濟整體效益進一步提高。2005年全市工業經濟效益在上年明顯好轉的基礎上,繼續呈上升態勢。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綜合經濟效益指數為119.86。其中,工業產品產銷率為99.47%;成本費用利潤率為3.29%,上升0.13個百分點;資產負債率為49.59%,下降6.4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率為26.95%。按增加值計算的全員勞動生產率為53340元/人,增長19.47%;全年實現利稅總額183.1億元,增長30.2%,其中利潤總額124.35億元,增長28.6%;虧損企業虧損額27.19億元,上升5.4%。

建筑業發展穩定。2005年全市資質等級以上的建筑企業328家,全年建筑業總產值76.39億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積1375萬平方米,利稅總額4.58億元,利潤總額2.68億元。

四、城市建設和固定資產投資

城市建設成效顯著。2005年是“五年見新城”的沖刺之年,城市新區建設如期實現。圖書館新館、玉蘭大劇院、科學技術博物館和青少年宮建成并投入使用。路網建設進一步完善。環城路、常虎高速、東部快速干線建成并通車,市內四條主干公路(莞樟路、莞龍路、莞長路和東深路)的擴建改造工程竣工并恢復通車。城市面貌改觀,使東莞城市價值提升。2005年東莞入選國家統計局首屆評定的“中國投資(硬)環境”50優城市。

固定資產投資適度快速增長。調整優化投資結構,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繼續擴大,增長趨于理性。2005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97.24億元,比上年增長31.3%,投資總量創歷史新高。其中農村單位固定資產投資78.70億元,增長32.1%;城鄉私人建房投資25.90億元,下降10.2%;城鎮集體以上固定資產投資492.64億元,增長34.4%。在城鎮集體以上固定資產投資中,基本建設投資208.75億元,增長45.4%;更新改造投資55.03億元,增長15.9%。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分產業看,第二產業投資263.59億元,增長66.7%,第三產業投資333.63億元,增長12.4%;分行業看,制造業投資仍居首位,2005年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222.01億元,占全社會投資總額的37.2%,這是與我市現代制造業名城的發展定位和城市特色密切相關的;從投資主體看,國有集體經濟投資213.48億元,增長18.7%;民營經濟投資195.90億元,增長24.4%;港澳臺和外商經濟投資175.38億元,增長54.6%。投資重點傾向于能源建設。全年原材料和能源完成投資39.82億元,增長20.1%。

房地產開發投資持續增加。全年全市房地產開發投資144.43億元,比上年增長26.2%。全年商品房銷售額119.40億元,增長40.0%;商品房屋建筑施工面積1160.17萬平方米,增長38.3%;商品房實際銷售面積321.85萬平方米,增長25.9%。商品房平均銷售價格比上年上升11.2%。

五、信息化建設

認真組織實施信息化帶動戰略,全面提升社會信息化的整體水平。2005年全市信息化綜合指數為71.1(按常住人口計算),居于全省的前列,達到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要求的信息化綜合指數為60%以上的要求。

郵電通信業穩步發展。全年全市郵電業務收入132.82億元,比上年增長10.0%。其中電信業務收入49.77億元,移動通信業務收入66.92億元。全市本地程控電話交換機總容量88.92萬門,移動電話交換機總容量1059.1萬門,構成覆蓋全市、方便、快捷、安全的信息傳送大通道。年末實有程控電話用戶(含小靈通)383.91萬戶,移動電話用戶(含充值卡)1016.41萬戶,分別比上年增加102.56萬戶和160.32萬戶。年末全市數字數據網(DDN)用戶2170端口,互聯網用戶52.90萬戶,比上年增加2.33萬戶。2005年12月10日成功實現了數字程控電話升8位,躋身國際大城市的行列。

全面推進電子政務的應用。在做好全市OA系統日常維護工作的同時,完成了WEB版OA的升級工作并推廣使用,對全市76臺OA服務器的配置及應用數據庫進行更新,升級了6650位OA用戶的個人郵箱和1807個部門郵箱,以及每臺服務器16個應用數據庫的更新,使網上辦公系統的界面和功能更加完善。改版后,東莞市網上行政辦公系統同時支持LOTUS客戶端和瀏覽器,在功能上增加手機短信答復會議通知、在個人通訊錄中群發短信和郵件等新功能,同時會議管理、公文辦理、車輛管理、系統權限管理、用戶管理等程序的功能得到完善。做好“中國東莞”網站的改版工作。以“網站群”架構對“中國東莞”網站進行改版和整合全市政府部門網站,基本完成了改版的后臺開發、測試和正式發布前準備工作,為中國東莞網站全面升級打好基礎。

六、交通、旅游

交通運輸網絡更趨完善,營運能力增強。年末全市境內公路通車里程2871公里,比上年增加112公里,公路密度116.47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等級公路2840公里,密度115.21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154公里,密度6.25公里/百平方公里。年末全市擁有民用汽車40.66萬輛,比上年增加8.69萬輛。其中,載貨汽車12.93萬輛,載客汽車26.89萬輛。全年完成貨物周轉量42.48億噸公里,比上年增長0.3%。其中公路27.25億噸公里,增長0.1%;水運15.23億噸公里,增長0.6%。完成旅客周轉量118.53億人公里,比上年增長1.6%,其中公路118.2億人公里,增長1.6%。港口貨物吞吐量2280萬噸,下降12.3%。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旅游業發展勢頭良好。年末全市擁有星級酒店88家。其中三星級酒店27家,四星級酒店22家,五星級酒店14家。全年接待過夜旅客人數1156萬人次。其中外國及港澳臺旅客169.31萬人次,國內游客987萬人次,客房平均開房率為58.9%。全市境內旅游景點觀光人數421萬人次。全市各旅行社共組織73.48萬人次外出旅游觀光,比上年增加14.78萬人次。其中國內游68.08萬人次,增加15.58萬人次;出國(境)游5.4萬人次。全年旅游業總收入90.72億元,比上年增長5.9%,其中旅游外匯收入2.82億美元,增長20.3%。

七、國內貿易

商業網點建設日趨完善。商業企業以展示新形象為動力,以連鎖超市為代表的新型業態加快商業布局和業態調整。至2005年末,全市工商注冊登記的批發零售貿易企業和個體商業戶19.32萬個,比上年增加4.41萬個;餐飲企業2.5萬個,增加0.61萬個。其中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企業486個;限額以上餐飲企業194個。各類批發、集貿市場665個,比上年增加55個。2005年全市經工商登記商品展會63場。

國內市場銷售穩中趨活,消費層次提高。隨著國家擴大內需政策的到位和效能的釋放,新一輪消費升級特征明顯,汽車以及與住房相關的商品銷售尤為突出。超級市場、專賣店、購物中心、倉儲式商場、電子商務等多種零售業態共同發展,刷卡消費、信用消費逐步擴大。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00.01億元,比上年增長17.2%。其中私營個體經濟266.26億元,增長17.9%。按行業分,批發零售貿易業430.38億元,增長17.7%;餐飲業69.57億元,增長14.6%。全年批發零售業實現商品銷售額824.82億元,比上年增長22.7%。

在批發零售貿易業中,全年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企業零售額159.5億元,比上年增長14.5%。分類別看,石油及制品類零售54.83億元,汽車類零售54.68億元,日用品類零售2.29億元,食品飲料煙酒類零售13.29億元,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零售4.85億元,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零售3.96億元,建筑裝潢材料類零售1.39億元。

八、對外經濟貿易

利用外資規模不斷擴大。全年實際利用外資(不含對外借款,新口徑)14.6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1.7%。協議規定外商投資額(新口徑)29.80億美元,增長8.9%。項目投資規模不斷擴大,吸收外資結構不斷優化。按新口徑,2005年全市新簽外商直接投資項目772宗,新簽項目合同外資金額12.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7.6%,新簽項目合同外資金額平均158.6萬美元,比上年增加48萬美元,增長43.4%。其中新簽項目投資總額超1千萬美元的有36宗,合同外資金額3.1億美元,占全市合同外資的10.3%;全市增資項目1138宗,增資金額17.6億美元,占59.1%;增資項目增資總額超1千萬美元的有52宗,合同外資金額8.2億美元,占27.6%。吸收外資以制造業為主,服務行業快速增長。2005年全市制造業吸收合同外資28.5億美元,占全市合同外資的95.6%,顯示出制造業仍是外資在我市投資的重點。服務業合同外資1.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65.4%,占4.4%,服務業的快速增長成為吸收外資的亮點。至2005年末,全市擁有外資型實際投產企業15654家。

吸收外資領域不斷拓寬。2005年全市來自香港的外資15.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1.4%,占全市合同外資金額的51.3%;來自臺灣9.3億美元,下降13.0%,占31.4%;來自歐盟0.8億美元,增長145.2%,占2.6%;來自日本1.6億美元,增長19.8%,占5.6%;來自新加坡0.66億美元,增長135.7%,占2.2%。2005年先后有3家世界500強企業在我市投資了5個項目,合同外資金額2739萬美元,比上年增長32.6%。

對外貿易躍上新臺階。全年進出口總額(海關口徑)743.72億美元,折合人民幣超過6000億元,比上年增長15.3%。其中進口額334.42億美元,增長14.0%;出口額409.29億美元,增長16.3%。加工貿易占全市外貿進出口總值的九成,一般貿易出口繼續高速增長。2005年全市加工貿易進出口675.8億美元,增長14.0%,占全市進出口總值的90.9%。其中,加工貿易出口391.6億美元,增長14.0%,加工貿易進口284.2億美元,增長14.0%。一般貿易出口17.6億美元,增長106.3%,占出口總值的4.3%。

出口商品結構進一步調整。全市根據國際市場的變化與需求,在出口商品結構上重點抓好技術含量高,加工程度深,附加值高的機電產品出口,尤其是電腦資訊產品的出口,擴大了國際市場的占有份額。機電產品出口占主導地位,傳統大宗商品出口穩定增長。全年全市機電產品出口289.9億美元,增長16.2%,占全市外貿出口總值的70.8%;高新技術產品出口149.4億美元,增長9.9%,占36.5%。此外,傳統大宗商品出口平穩增長。

出口領域繼續拓寬。在出口市場結構上,對五大貿易伙伴進出口保持增長,開拓非洲出口市場增幅較大。2005年美國、香港、歐盟(25國)、日本和臺灣依次列我市進出口貿易伙伴的前5位,均實現增長,分別為147億美元、119.5億美元、87.8億美元、83.9億美元和81.9億美元,分別增長12.1%、14.6%、20.5%、10.6%和10.0%。在對傳統貿易伙伴出口保持增長的同時,我市加快開拓非洲等出口市場的速度,對非洲出口1.7億美元,增長40.7%,增幅為全市對六大洲出口之首。

外資企業是出口的主體,民營企業出口增長加快。全年全市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423.5億美元,增長17.5%,占全市外貿進出口的57.0%。其中出口235.3億美元,增長20.8%,占出口總值的57.5%,進口188.2億美元,增長13.7%,占進口總值的56.3%。民營企業進出口保持較快增長,進出口總值100.1億美元,增長18.5%,占全市外貿進出口的13.5%。其中,出口56.2億美元,增長23.9%,進口43.9億美元,增長12.2%。

九、金融、證券與保險

各項存、貸款繼續增加。我市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穩健的貨幣政策,金融監管工作進一步加強,信貸業務良性發展。年末各項人民幣存款余額2933.40億元,比年初增長18.9%。其中,儲蓄存款余額1728.28億元,比年初增長20.7%;企業存款余額855.86億元,比年初增長13.4%。各項人民幣貸款余額1500.52億元,比年初增長8.0%,其中,短期貸款余額734.19億元,比年初增長5.8%,中長期貸款余額700.71億元,比年初增長11.9%。個人住房按揭貸款余額285.5億元,比年初增長28.1%;個人汽車消費貸款余額15.67億元,下降27.8%。實現存貸順差1432.88億元,增長35.0%。全年現金收入7375.25億元,比上年增長7.4%;現金支出7178.50億元,增長6.7%。

證券市場在調整中發展。年末全市有營業證券公司9家,證券交易所21個,開戶數30.27萬戶,比上年減少0.39萬戶。全年股票總成交額497.75億元,比上年下降26.4%。保證金余額15.77億元,比年初增長1.8%。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保險業務領域拓寬。2005年全市有保險公司19家,比上年增加3家,全市保險業從業人員10701人,保費收入36.91億元,賠款支出6.17億元。

十、教育、科學技術

幼兒教育健康發展。2005年全市有幼兒園511所,其中公立、集體辦幼兒園194所,民辦幼兒園317所,省、市一級幼兒園58所。全市在園(班)幼兒11.13萬人,3-6周歲幼兒入園(班)率為94.7%,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絕大部分鎮區基本普及三年學前教育,取消了學前班,實施六周歲入小學。

“普九”水平不斷提高。2005年全市有小學414所,在校學生48.09萬人,比上年增加3.26萬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本市戶籍小學畢業升學率達99.9%;完全中學33所,初級中學49所,九年一貫制學校45所,初中在校學生13.87萬人,比上年增加1.25萬人,本市戶籍適齡少年入學率為98.4%,輟學率為0.33%,畢業率為99.67%;全市殘疾兒童少年在校學生465人,適齡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為98.2%,以上各項指標均達到或超過國家和省的要求。

高中階段教育穩步向前。2005年全市有高中階段學校63所,其中普通高中(含完中)40所,職業中學16所。本市戶籍初中畢業生3.06萬人,升入各類高中階段學校就讀的學生有2.88萬人,其中普通高中1.79萬人,職業高中7011人,普通中專2715人,成人中專53人,技工學校1027人。普通高中在校學生5.23萬人,中等職業教育在校學生3.28萬人,初中畢業生升學率達94.1%,比上年提高0.8%。普通高中在校生與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的比例為6:4。每萬戶籍人口普通高中在校生比例、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比例均位居全省前列。

成人教育持續發展。2005年全市有4所非學歷高等教育機構、32所鄉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476個民辦教育培訓網點,全年培訓量達50.40萬人次。2005年成人高考報名人數2.24萬人,實考2.1萬人,錄取1.9萬人,比上年增加1364人,考生錄取率為90.5%。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報考5.75萬人次,報考人數在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中名列第三。此外,經省考試中心批準,去年首次在我市設立碩士研究生報名點,報名考生628人。

教育科研保持全省領先地位。全市申報廣東省2005年教育創新成果獎項目139項,其中獲獎31項,占全省獲獎的45.6%;在廣東省第五屆普通教育教學成果評獎中,我市獲獎4項(均為二等獎);在廣東省教育學會2005年度學術論文評比中,共有208篇獲獎,其中一等獎5篇,二等獎20篇,三等獎66篇。經省教育廳審批立項的課題9項,經市教育局審批立項的課題210項。

教育綜合實力不斷增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繼續得到加強和改進,全市中小學生犯罪率繼續保持為零。普通高中考生被全國普通高等院校錄取1.25萬人,比上年增加1705人,增長15.8%,錄取率為95%,連續三年名列全省第一。其中被本科院校錄取5161人,比上年增加1157人,增長28.9%。被錄取考生分布在全國28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558所院校。每萬戶籍人口當年升上普通高校人數(不含中職考生升學人數)為76.97人,升上本科人數為31.88人,以上兩項指標均名列全省第三。2005年全市戶籍人口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54.5%,超過廣東省定2020年基本實現普及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學率50%)的奮斗目標。全市有省教育強鎮23個,比上年增加13個,省教育強市初步通過省的驗收。

科技綜合實力日益增強。2005年全市有科技活動機構1950個,從事科技活動人員14.44萬人,科技活動經費使用總額8.76億元。至2005年末,全市有省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247家,其中當年被省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46家。全年高新技術企業工業總產值925億元,技工貿總收入927.72億元。當年認定市級民營科技企業200家,總數達到1100家,當年認定省級民科企業63家,總數達到296家。全年民營科技企業工業總產值294億元。國家級火炬項目14項,總投資2.16億元,全年實現總產值1.60億元,實現利稅1637萬元;國家級星火項目3項,總投資700萬元,全年實現總產值1340萬元,實現利稅152萬元;省級火炬項目13項,總投資1.32億元,全年實現總產值5.16億元,實現利稅9648萬元。

科技研發和產業化水平提高。2005年全市有科學研究及開發機構127個,科研開發經費支出1.84億元,研究課題167個。全年評定省級科技進步獎3項,評定市級科技進步獎75項。全年申請三種專利6694件,授權專利3114件。全年簽訂各類技術貿易合同50項,技術合同金額4058萬元,技術交易額2522萬元。

十一、文化、衛生、體育

文化事業日益繁榮。我市實施新的文化發展戰略,全力打造文化新城。2005年全市有文化站32個,群眾藝術館1個,公共圖書館(含村級)473個,電影放映單位70個,影劇院31個,文化廣場447個,廣播電臺1座,電視臺1座。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均達100%。全年出版各類圖書24.39萬冊、各種雜志158.91萬冊,報紙1244.69萬印張。青少年宮于2005年9月對外開放,玉蘭大劇院于2006年元旦投入使用。2005年是我市博物館事業發展最為迅猛的一年,年末全市有博物館16座,其中,新建成8座,另有5座正在建設。東莞圖書館新館開館、2005東莞舉辦首屆讀書節以及“東莞學習論壇”正式啟動,東莞讀書學習品牌初步形成。廣泛開展各類文化活動,呈現出“節日有晚會、月月有比賽、周周有活動、天天有舞會”的繁榮局面,創辦了“文化周末”、“都市彩虹”、“文化高地直播車”等文化活動品牌。全年全市舉辦各類文藝晚會512場,專項文藝比賽322場,文藝展覽240期,參與人員220萬人次;廣場舞活動1.3萬場次,參與人員1000多萬人次;送電影下鄉3790場次,圖書下鄉310次,演出下鄉650場次。公益文化活動逐步市場化,推出的90個公益文化活動項目成交78個,金額6200萬元。采取公開抽簽的方式分配400個網吧的經營權。

衛生醫療條件進一步改善。年末全市有各類衛生機構180個,其中醫院54個;擁有病床位11972張;衛生技術人員1.66萬人,其中執業醫師、助理執業醫師5981人。抓好慢性病防治和精神衛生工作。全市報告乙、丙兩類法定管理傳染病25種,發病率為273.76/10萬,全市無甲類傳染病報告。在全市開展登記活動性結核病人督導180余次,初治涂陽治愈率為97.8%,復治涂陽治愈率為97.3%。對現有麻風病人進行規則治療,治療率達100%。認真做好婦女、兒童保健服務。2005年全市孕產婦系統管理率為53.87%,住院分娩率為99.58%,7歲以下兒童保健覆蓋率為91.81%。引導市民積極參與無償獻血活動。全市無償獻血總人數5.85萬人,比上年增長8.4%。廣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向市民發放各類健康宣傳資料1.5萬份,廣泛發動群眾開展環境衛生清理和除“四害”活動,共發動社區、村委會、工廠等3114個,參加活動69.25萬人次,清理衛生死角1.06萬處,清除蚊蠅孽生地520余處。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競技體育取得好成績。2005年全市運動員在省級及以上各類體育比賽中共奪得國際賽金牌2枚、銀牌1枚,銅牌2枚;奪得亞洲賽金牌4枚;全國賽金牌13枚、銀牌16枚、銅牌11枚;全省青少年錦標賽金牌46枚,銀牌49枚,銅牌54枚。

十二、資源與環境

2005年全市耕地面積增加291畝,減少4302畝(其中,基建占用耕地4205畝,改果園占用耕地97畝),當年凈減少4011畝。

全年雨日天數145天,年降水量1837.6毫米,全年日照時數1736.3小時,平均氣溫22.7攝氏度,相對濕度75%。

全年完成跡地更新、低產林改造面積2.53萬畝,植樹566萬株,年末有林地面積89.2萬畝,林木蓄積量175.38萬立方米,林木總生長量9.06萬立方米,采伐量3.22萬立方米,占生長量的35.5%,森林覆蓋率為33.12%。2005年全市綠化整改共投入建設資金近2億元,完成山上造林2.53萬畝,補種喬木28萬多株、灌木75萬多株,新增綠地430多公頃。

全市建成污水處理工程18項,總處理規模307.9萬噸/日,2005年底全市生活污水處理率為13.2%,市區為72%。開征污水和生活垃圾處理費。建成石馬河調污工程,確保了東江飲用水源水質。建成垃圾處理工程3項,總處理規模2800噸/日,全市生活垃圾處理率為44.5%,市區達到100%。市區222.5平方公里實現煙塵控制區全覆蓋,環境質量基本保持穩定。全市57所醫療機構中已建立醫療污水處理設施的有49所,占86%。

認真開展“四清理”工作。清理窩棚1.71萬間,占地面積308萬平方米;清理菜地、果園、山林、魚塘等農用臨時棚屋2.07萬間,占地面積190.6萬平方米;清理各類養殖場1.58萬個,占地面積685.6萬平方米;清理垃圾場598個,占地面積17.5萬平方米;清理廢品收購站1574個,占地面積89.23萬平方米。還耕面積935.79萬平方米,還林面積501.22萬平方米,綠化美化面積937.46萬平方米。

十三、市政公用事業

全市自來水日供水能力480萬立方米,全年綜合產水能力17.52億立方米,全年供水量15.51億立方米,年末全市供水管道總長度3680公里。全市有變電站105座,擁有主變臺數299臺,主變容量3178.2萬千伏安,全年總供電量415.66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11.5%;總售電量396.59億千瓦時,增長13.2%。

年末市內公共汽車營運路線46路,公共汽車營運車輛525輛,全年公共汽車客運量8216萬人次,旅客周轉量14.79億人公里。

十四、人口、人民生活

人口增長基本穩定。2005年全市人口出生率為10.62‰,死亡率為4.60‰,自然增長率為6.02‰,比上年上升0.06個千分點。年末戶籍人口165.65萬人,比上年增加3.68萬人。外來暫住人口584.98萬人。

城鄉居民收入繼續增加。全市勞動就業最低工資標準由每月450元提高到574元。2005年全市非農企業職工年平均工資10639元,比上年增長8.0%,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5%。城鎮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28253元,比上年增長11.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4%。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82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9842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1.5%和8.4%,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9%和5.9%。

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據抽樣調查資料顯示,2005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21768元,比上年增長18.1%。其中,食品支出6035元,增長19.7%;交通通訊支出7482元,增長50.4%;娛樂文教服務支出3205元,增長19.9%;居住消費支出1242元。年末每百戶城鎮居民家庭擁有家用電腦114臺、移動電話294部、摩托車160輛、家用汽車42輛、空調器264臺、彩電200臺、影碟機126臺、錄放像機26臺、組合音響72套、微波爐82臺、洗衣機110臺、電冰箱124臺、吸塵器20臺、攝像機18架、照相機102架、鋼琴16架、健身器材26套;自來水獨用率為100%,液化石油氣獨用率為100%。居住條件進一步改善。年末城市居民人均總建筑面積55.50平方米,人均居住使用面積42.68平方米,每戶家庭獨用廚房,獨用衛生間。

社會保障基本覆蓋全社會。全市已建立了覆蓋城鎮職工、農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東莞城鄉居民人人享有生活保障。年末全市參加各類社會保險人數962.2萬人次,其中,參加養老保險182.49萬人,工傷保險235.1萬人,失業保險177.78萬人,醫療保險189.4萬人,生育保險19.93萬人。社會保險待遇總支出21.74億元,比上年增長25.8%,其中,養老保險待遇支出增長26.1%,工傷保險待遇支出增長1.1%,失業保險待遇支出增長48.8%,醫療保險待遇支出增長38.0%,生育保險待遇支出增長8.6%。農民養老保障制度進一步完善。年末全市農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51.55萬人。全市有18.63萬農村戶籍的老人(男60周歲以上,女55周歲以上)獲得每月150元以上的基本養老金,全年申領農民養老保險金總額3.34億元。

社會福利事業持續發展。2005年全市有社會福利院3個;敬老院31個,敬老院供養老人1347人。2005年城鎮最低生活保障線每人每月320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線每人每月300元。32個鎮區全部建立了社會保障網絡,納入城鎮最低生活保障范圍的有1911戶4885人,納入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圍的有6705戶17426人。全年困難救濟人數23886人次,社會福利救濟費用10881萬元。安排“四殘”人員就業351人,發放低保金3105萬元,城鄉醫療救助支出596萬元。

注:1.本公報數為初步統計數,最后統計數據以《東莞統計年鑒-2006》為準。

2.生產總值、工業總產值絕對數按當年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3.人口數據為公安數據統計口徑。

4.全市非農企業職工年平均工資(全市非農從業人員勞動報酬)的調查范圍為東莞市轄區內除農戶以外各類經濟實體,具體包括:①轄區內中央、省、市屬各類企業、事業、機關單位;②各鎮(區)辦企業;③村及村以下辦企業;④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

城鎮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的調查范圍為:①東莞轄區內中央、省、市屬全部獨立核算的企業、事業、機關單位;②莞城、石龍、虎門3個鎮(區)范圍內鎮(區)及以上辦企業;③不包括莞城、石龍、虎門3個鎮(區)以外的其它鎮(區)的鎮(區)及以下辦企業;④不包括全市的私營單位和個體工商戶。

以上兩個指標的調查范圍不同,調查結果不同,請勿誤用。

5.閱讀本公報時,請注意統計指標的時間、口徑和計算方法等。

關閉
關注公眾號 獲取新動態
91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亚洲2022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久久婷五月综合97狠狠澡,亚欧人成精品免费观看
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 日本不卡在线一区二区三 | 性色a∨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中文精品欧美无线码一区 中文字幕乱偷电影 | 天天在线欧美精品免费看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日本久久九 | 日本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