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工業立柳、強市富民”的總體發展思路,加快“再造一個工業柳州”步伐,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勝利完成“三個八”的奮斗目標,為全區“雙過千”目標做出了突出貢獻,為“十五”計劃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一、綜合
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19.9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2.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2.46億元,增長7.6%;第二產業增加值274.22億元,增長15.5%;第三產業增加值183.28億元,增長11.0%。
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實現14620元,增長11.3%,約折合1800美元。
財政總收入80.18億元,增長18.38%。人均財政收入2250元,增長17.19%。
城鎮新增就業人數4.29萬人,其中,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1.41萬人,大齡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0.44萬人。組織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6.82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職業技能培訓3.43萬人;職業技能鑒定2.09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4.47%。
城市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3.3%。八大類價格指數除衣著類下降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上漲。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經濟發展受資源和環境約束;傳統產業仍占主導地位,新興產業發展緩慢;服務業與工農業的關聯度不高;經濟外向度較低;城鄉經濟發展不平衡,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特征明顯,農村發展落后;就業、再就業壓力較大。
二、農業
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95.76億元,按上年現行價格計算,增長7.59%。其中,農業產值55.28億元,增長5.49%;林業產值5.25億元,增長9.40%;牧業產值30.59億元,增長11.11%;漁業產值3.51億元,增長6.57%;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23億元,增長8.19%。畜牧水產業產值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31.95%。
糧食種植面積19.39萬公頃,增長3.58%,優質稻面積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3.0個百分點。甘蔗種植面積8.69萬公頃,下降2.59%。
完成造林面積0.83萬公頃,其中,退耕造林面積0.09萬公頃。
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107.31萬千瓦,增長3.25%;全年農村用電量2.61億千瓦小時,增長9.27%;農田有效灌溉面積9.56萬公頃。
三、工業和建筑業
完成工業總產值839.5億元,增長18.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684.6億元,增長18.9%。完成工業增加值249.0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15.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工業增加值201.05億元,增長15.9%。新產品產值率24.07%。
在規模以上工業中,汽車、冶金、機械三大支柱產業完成工業總產值484.3億元,增長17.76%,拉動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長10.67個百分點,其中,汽車制造業完成工業總產值228.93億元,增長5.74%;冶金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89.08億元,增長40.33%,其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52.89億元,增長45.94%;機械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66.29億元,增長10.44%。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完成工業總產值37.53億元,增長15.81%;醫藥制造業完成工業總產值8.62億元,增長15.10%;制糖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8.67億元,增長2.08%。
鐵、鋼、鋼材產量均突破400萬噸,汽車產量38.98萬輛,鏟土運輸機械1.85萬臺,卷煙產量274億支。
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72.92,比上年提高1.74點;產品銷售收入708.76億元,增長17.86%;實現利稅總額80.21億元,增長7.61%。其中,利潤總額34.76億元,增長0.81%。
建筑業完成增加值25.17億元,增長15.1%。有資質等級建筑企業85家,實現建筑業總產值68.02億元,增長42.06%;房屋建筑施工面積967.17萬平方米,增長31.70%;房屋竣工面積334.4萬平方米,增長17.8%。
四、固定資產投資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67.3億元,增長18.38%。
在城鎮固定資產投資中,基本建設投資59.5億元,增長12.7%;更新改造投資54.7億元,增長29.93%;房地產開發投資39.5億元,增長2.6%。
在城鎮固定資產投資中,工業投資68.9億元,增長14.1%,其中,工業更新改造投資51.8億元,增長37.15%。
三門江大橋、陽和大橋、文昌大橋、躍進路北段擴建、柳石路及五叉路口改造、紅花水電站、柳高東校園、十二中東校園、景行小學東校園、柳鋼熱軋板帶生產線、柳鋼6號焦爐、柳鋼煉鐵8號高爐、柳鋼中軋廠改造、上汽通用五菱30萬臺發動機、柳化合成氨節能挖潛、重慶啤酒集團年產20萬噸啤酒生產線等108項重點項目共完成投資69.30億元。
主要生產能力繼續增加。
五、國內貿易
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0.12億元,增長14.03%。分城鄉看,城市消費品零售額160.01億元,增長14.38%;縣及縣以下零售額40.11億元,增長13.02%。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175.93億元,增長14.42%,其中,限額以上批零貿易業零售額53.46億元,增長19.83%;餐飲業零售額23.68億元,增長13.59%。
在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零售中,服裝、鞋帽、針織品類增長14.85%,體育、娛樂用品類增長16.63%,書報雜志類增長16.05%,中西藥品類增長36.44%,文化辦公用品類增長19.5%,石油及制品類增長41.97%,汽車類增長22.08%。
六、對外經濟
實現進出口總值7.82億美元,增長13.41%,其中,出口3.25億美元,增長15.66%。新辟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出口市場。
全年新簽訂市外境內招商項目233個,合作資金129億元,實際到位資金55億元,增長74.3%。實際利用外資4889萬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資4589萬美元。新增外商投資企業18家。
七、交通、郵電、房地產和旅游
各種運輸方式完成旅客發送量4401.94萬人次,增長4.1%;完成貨物發送量4805.27萬噸,增長11.33%。
完成郵電業務總量18.19億元,增長5.27%。其中,電信業務總量17.05億元,增長5.51%;郵政業務總量1.14億元,增長2.33%。年末固定電話用戶57.14萬戶,增長6.70%,移動電話用戶99.23萬戶,增長21.22%,小靈通用戶21.62萬戶。年末計算機互聯網用戶16.45萬戶,增長20.16%,其中,寬帶用戶12.42萬戶,增長45.95%。
全年商品房銷售面積156.31萬平方米,增長17.57%,其中,住宅銷售面積147.10萬平方米,增長15.95%。商品房銷售額34.07億元,增長40.55%,其中,住宅銷售額26.66億元,增長26.35%。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全年接待國內旅游人數600.1萬人次,增長22.00%,國內旅游收入29.42億元,增長16.96%。接待入境過夜旅游人數3.38萬人次,增長1.18倍,其中,接待港澳同胞0.63萬人次,增長1.44倍,接待臺灣同胞0.34萬人次,增長83.44%,接待外國人2.41萬人次,增長1.19倍。入境過夜旅游收入0.96億元,增長1.01倍。三江縣的丹洲、融安縣的大洲成為第二批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鹿寨香橋風景區成為國家地質公園。
八、金融和保險
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564.90億元,比年初增長10.47%。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353.33億元,比年初增長19.40%。其中個人消費貸款7.19億元,比年初增長14.59%。為中小企業專項再貸款發放額為2億元。各商業銀行為民族貿易和民族用品生產貸款發放2.14億元。
全年保費收入10.29億元,增長4.64%。其中,壽險保費收入6.61億元,增長5.33%;財產險保費收入2.93億元,增長1.32%;健康險和意外傷害險保費收入0.75億元,增長12.55%。支付各類賠款及給付3.27億元,增長16.35%。其中,壽險賠付1.74億元,增長38.55%;財產險賠付1.27億元,下降6.42%;健康險和意外傷害險賠付0.26億元,增長31.99%。
九、教育和科學技術
三江縣、融水縣“普九”攻堅通過市級驗收。柳高、十二中、景行小學東校園建成使用。實施“教育扶貧行動”,300名農村貧困家庭子女免費接受職業教育。7萬多名農村貧困學生享受到“兩免一補”。新增7所定點學校,解決了5123名農民工子女入學問題。
全市共有普通中學238所,專任教師1.14萬人,在校學生20.60萬人;小學1175所,專任教師1.58萬人,在校學生27.42萬人;特殊教育學校6所,專任教師53人,在校學生811人;各類幼兒園261所,專任教師1906人,在園幼兒6.86萬人;小學入學率99.57%。社會力量舉辦的小學112所,普通中學37所。
全年共下達科技計劃項目138項,支持科技經費2575萬元,項目總投資6.42億元。獲得國家、自治區科技項目47項,爭取經費支持1256萬元。獲自治區科技進步獎10項。評出市級科技進步獎63項,其中,特等獎1項;一等獎8項;二等獎21項;三等獎33項。專利申請331件,授權專利199件,其中,發明專利90件。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大型新編桂劇《柳宗元》獲廣西戲劇最高獎“桂花金獎”,“江濱文化廣場”榮獲全國特色文化廣場稱號。農村文藝會演等文化活動深受群眾歡迎。1135個50戶以上自然村實現“村村通”廣播電視。全市電視綜合覆蓋人口277.8萬人;無線廣播綜合覆蓋人口230.37萬人;無線電視綜合覆蓋人口187.89萬人;有線廣播電視用戶25.11萬戶。
年末共有衛生機構2146個,其中醫院、衛生院180個,村衛生室1132個。病床床位1.13萬張,衛生技術人員1.57萬人。全市衛生系統共有31項科研成果獲市級科技進步獎。公共衛生體系進一步完善,禽流感等重大傳染病的防控工作取得成效。市醫療緊急救援指揮中心、市、縣疾控中心和六縣醫院傳染病房建設完成。
全年獲世界錦標賽金牌1枚、銀牌2枚;獲全國體育錦標賽金牌15枚、銀牌7枚;獲全區青少年錦標賽金牌127枚、銀牌124枚、銅牌97枚;舉辦全民健身系列活動68次,參與活動人數達12萬人次,華豐灣游泳場投入使用,廣雅運動場改造竣工,新建6個鄉鎮標準水泥燈光籃球場,9個社區籃球場、氣排球場。
十一、城市建設和環境保護
六條進出口道路改造全面開工,西江路東段、柳石路和躍進路北段改造基本完工,桂柳路、三門江大橋建設進展順利。陽和大道、古亭大道、桂中大道全線貫通,新區路網骨架基本形成;文昌大橋、陽和大橋建成通車,架起了新區與舊城的便捷通道。110條小街小巷改造全部竣工。
柳侯公園改造基本完成,魚峰公園、駕鶴小桃園擴建加快。
全年對139條路進行了維修,完成道路維修面積19.99萬平方米;疏通下水道20.52萬米;自來水供水綜合生產能力54萬立方米/日(不包括自備水源);垃圾處理率100%;城市道路長度744.76公里,增長2.23%;道路面積1048.20萬平方米,增長8.51%;擁有公共交通運營車輛848輛,增長6.13%,擁有線路98條,增加21條;路燈擁有量4.43萬盞;城市公共綠地面積1147.66公頃,增長13.21%,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1.64平方米,增長11.60%。
“碧水藍天”工程初見成效,市區大氣質量接近國家二級標準。河北環島截污系統投入使用,帽合截污、冶煉干渠、河東沿江截污工程完工。飲用水保護河段水質保持國家地表水Ш類水質標準。
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的編報率100%,建設項目“三同時”執行率100%。審批項目1196件,項目總投資58.49億元,其中,環保投資1.49億元。共驗收建設項目236項,項目總投資22億元,環保投資1.21億元。新增廢水處理能力222.6萬噸/年,新增廢氣處理能力71.95萬標立方米/年,新增廢渣處理能力1.21萬噸/年。
十二、人民生活、社會保障和人口
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19115元,增長18.0%;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86元,增長9.1%;農民人均純收入2542.5元,比上年增加292.5元,增長13%。
年末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職工人數33.78萬人,增長5%,基金收繳率連續保持在90%以上;10.1萬名離退休人員的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基本養老金社會化發放率達100%;年末參加失業保險人數24.2萬人;全年收繳失業保險費1.02億元。年末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人數47.09萬人,增長6.02%,其中靈活就業參保人員3.33萬人。
有60.83萬人次享受城鎮最低生活保障,城鎮貧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由173元/人提高到190元/人。全市低保救濟25.09萬戶次60.83萬人次,發放低保金4031.38萬元。年末社會福利機構30個,床位數3225張。
注:1、本公報各項數據均為初步統計數,正式數據以《柳州經濟統計年鑒—2006》為準。
2、凡與經濟普查數據有關的地區生產總值、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等統計數據,均已與經濟普查數據銜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