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河池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人民政府的統一領導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團結奮斗,開拓創新,努力克服南丹“7.17”安全事故帶來的不利影響和困難,把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順利實現了除工業以外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國民經濟除第二產業的工業外,均保持穩定增長。經濟結構調整初見成效,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取得進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取得新成果,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人民生活繼續改善。
一、綜合
國民經濟除第二產業外,一、三產業穩定增長。據統計,全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446067萬元,比上年下降4.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46340萬元,增長2.0%;第二產業增加值381608萬元,下降25.4%;第三產業增加值618119萬元,增長8.5%。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815元。
勞動就業工作得到加強。年末全市就業人員186.07萬人,比上年下降2.15%,其中城鎮就業人員24.91萬人。年末全市國有企業下崗職工人數1875人,比上年減少4222人。全年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再就業人數1193人,比上年下降7.16%。通過各種途徑使11733人城鎮失業人員實現了就業。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70%。職工收入水平繼續提高,城鎮單位從業人員平均勞動報酬9362元,比上年增長18.72%,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10270元,增長17.04%。財政收入受礦山停產整頓的影響,首次出現負增長。全年財政收入166278萬元,同比下降11.0%。其中,地方財政收入94321萬元,增長0.7%。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為11.5%,比上年下降0.83個百分點。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產業、產品總體競爭力不夠強,礦山恢復生產緩慢;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農民增產不增收問題仍較突出;部分低收入群體生活較困難,社會就業和再就業壓力仍然較大。
二、農業
農業生產在結構調整中加快發展。2002年,全市各縣市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提出的“多予、少取、放活”的農村工作方針,緊緊圍繞增加農民收入這一中心,進一步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促進了農業生產的較快發展。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703437萬元,比上年增長2.20%。主要農產品產量除糧食、油料、烤煙、茶葉種植面積調減等原因而減產外,其余均保持不同程度的增長。其中糧食產量114.43萬噸,下降5.52%;油料產量3.05萬噸,下降8.12%;甘蔗產量236.62萬噸,增長18.43%;水果產量14.93萬噸,增長7.95%;蔬菜產量79.88萬噸,增長6.00%;茶葉產量74噸,下降9.76%;蠶繭產量1.41萬噸,增長49.96%。
農業結構調整繼續推進,農業種植結構、品種結構進一步改善。全年糧食作物種植面積35.77萬公頃,比上年調減1.94萬公頃;經濟作物和其他作物種植面積20.73萬公頃,比上年增加0.61萬公頃。其中,甘蔗種植面積3.90萬公頃,增加0.47萬公頃;蔬菜種植面積6.65萬公頃,增加0.29萬公頃。糧食和經濟作物種植比例由上年的1:0.53調整為1:0.58。林業生產持續發展,以退耕還林還草為主的生態建設得到加強。全年完成造林面積3.81萬公頃,比上年增長1.39倍,完成退耕還林面積1.78萬公頃,增長5.71倍。
畜牧、水產業生產穩定增長。全年肉類總產量24.93萬噸,比上年增長1.01%。其中,豬牛羊肉產量21.89萬噸,增長0.1%。水產品產量2.79萬噸,增長6.24%。
農業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年末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152.83萬千瓦小時,增長8.3%;農田有效灌溉面積8.51萬公頃,比上年增長1.05%。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受“7.17”事故影響后,礦山停產整頓,生產大幅下降。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254670萬元,比上年下降34.38%。國有工業企業及年產品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工業企業(簡稱規模以上工業,下同)增加值207622萬元,下降29.50%,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172335萬元,下降13.44%。從所有制看:國有企業增加值109477萬元,下降11.90%;集體企業3485萬元,下降92.09%;股份制企業43274萬元,下降29.18%;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14151萬元,增長14.69%;其他經濟類型企業37234萬元,下降30.31%。從輕重工業看:輕工業增加值26204萬元,下降0.80%;重工業增加值181418萬元,下降32.33%。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產品產銷率為99.98%,比上年提高2.48個百分點。
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受“7.17”影響減多增少。其中原煤60.05萬噸,下降48.69%;十種有色金屬9.82萬噸,下降36.88%;機制糖25.53萬噸,增長60.44%;農用化肥(折純)13.42萬噸,增長6.27%;水泥174萬噸,下降1.14%;發電量86.43億千瓦時,下降0.95%;小型拖拉機1.71萬臺,增長5.19%。
工業經濟效益大幅度下降。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97.51,比上年下降23.74個百分點;產品銷售收入506963萬元,下降23.78%;盈虧相抵后實現利潤22055萬元,下降55.84%。
建筑業生產穩步增長。全社會建筑業完成增加值126938萬元,比上年增長5.5%。全市資質等級在四級及四級以上的建筑企業實現利潤1738萬元,比上年下降46.28%;上繳稅金3061萬元,下降33.8%。全年施工單位工程1176個,下降12.5%。其中,投標承包工程534個,增長31.53%。施工房屋建筑面積107.7萬平方米,下降10.62%;房屋竣工面積66.38萬平方米,下降11.73%。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繼續擴大。在中央積極財政政策持續作用和西部大開發標志性工程龍灘電站的建設步伐加快以及一批重點項目開工建設的推動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保持穩定增長。全年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34517萬元,比上年增長6.58%。其中,國有經濟投資235566萬元,下降5.5%;城鄉集體投資36527萬元,下降35.2%;城鄉居民個人投資77060萬元,增長1.8%;其他經濟投資185364萬元,增長53%。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基本建設投資490866萬元,增長5.87%;更新改造投資39005萬元,增長11.41%;房地產開發投資2114萬元,增長4.03倍;其他投資2532萬元,增長3.64%。
投資結構繼續改善。全年第一產業投資11740萬元,比上年下降33.36%;第二產業投資262860萬元,增長11.01%;其中全部工業投資244797萬元,增長13.35%,在全部工業投資中,電力工業投資197770萬元,增長39.71%;第三產業投資259917萬元,增長5.21%。其中交通運輸郵電業投資97786萬元,增長55.83%。
重大項目建設進展順利。全年計劃總投資3000萬元以上重點項目完成投資279133萬元。宜州至羅城二級公路、東蘭至鳳山三級油路基本完工通車;龍灘水電站、水任經都安至南寧高等級公路建設進展順利;廣維、河化集團改擴建等續建項目工程進度達到預期目標;城鄉電網改造工程成效顯著。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通過投資新增主要生產能力有:鋅冶煉6000噸/年;11萬伏以上輸電線路長度438.63公里;水泥15萬噸/年;硫酸30000噸/年;磷肥30000噸/年;全塑市話電纜5萬對公里;小型拖拉機700臺/年;移動通信基站設備2000個/年;程控交換機2.54萬線/年;電話單機5萬部/年;新建公路773.5公里,改建公路198.22公里,改建公路中二級公路42.65公里;長途電纜線路長度78公里;商業石油庫0.22萬立方米;中等學校學生席位8075個,小學校學生席位2400個;賓館、旅館、招待所客房數129間;城市公共交通車輛購置15輛;城市道路擴建長度3.4公里。
五、國內貿易
市場銷售穩中趨升。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90320萬元,比上年增長6.13%。分城鄉看,全年城市消費品零售額219011萬元,增長9.66%;農村(縣及縣以下)消費品零售額371309萬元,增長4.16%。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415951萬元,增長8.61%;餐飲業零售額89176萬元,增長4.40%;制造業零售額12689萬元,下降1.61%;其他行業零售額72504萬元,下降3.20%。
貿易企業經濟效益明顯改善。全年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企業商品銷售收入凈額73320萬元,比上年增長7.52%,其中批發業增長7.16%,零售業增長8.83%。商品銷售利潤5187.5萬元,增長80.62%;毛利率12.5%,比上年提高4.72個百分點,實現利潤2012.9萬元,增長25.09%。國有批發貿易企業利潤總額2174.1萬元,增長1.44倍。
六、對外經濟
對外貿易受礦山停產整頓和國際經濟減速的影響,運行總量保持去年水平。全年進出口總額1350萬美元,與去年持平。其中,進口206萬美元,增長13.7倍;出口1144萬美元,下降14.37%。利用外資大幅度下降。全年實際直接利用國外資金67萬美元,比上年下降70.31%。
七、交通、郵電和旅游業
交通運輸郵電通信業持速增長。全年交通運輸和郵電通訊業實現增加值150393萬元,比上年增長4.0%。
交通運輸業穩步發展。全年完成客運量6397萬人,比上年增長3.30%,完成旅客周轉量485452萬人公里,比上年增長1.67%;全年完成貨運量2727萬噸,比上年增長6.57%,完成貨物周轉量198223萬噸公里,比上年下降2.46%。
郵電通訊業發展勢頭良好。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57471萬元,比上年增長17.29%。其中電信業務總量28312萬元,增長14.49%;郵政業務總量5103萬元,增長3.34%。年末局用交換機總容量達到413117門,比上年增長18.61%;固定電話用戶達320086戶,比上年增長27.17%,其中,城市電話用戶200690戶,增長32.03%;鄉村電話用戶119396戶,增長19.76%。年末住宅電話用戶265500戶,增長25.33%。電話普及率達到8.43部/百人,比上年增加1.78部/百人。年末移動電話用戶達204666戶,增長53.77%,其中,本年新增71566戶。年末計算機互聯網用戶達14429戶。
八、金融和保險業
金融運行保持穩定。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1276625萬元,比年初增加33725萬元,增長2.71%。其中,企業存款余額283040萬元,下降12.83%;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890266萬元,增長5.53%。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759610萬元,比年初增加50210萬元,增長7.08%。其中,短期貸款416563萬元,增長13.35%;中長期貸款291381萬元,增長9.46%;個人消費貸款1378萬元,增長85.22%。
保險事業快速發展。全年保費收入25975萬元,比上年增長34.51%。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9021萬元,增長136.71%;壽險保費收入16936萬元,增長62.53%。全年賠付額5501萬元,比上年增長14.56%。其中,財產險賠付4286萬元,增長16.44%;壽險賠付1215萬元,增長8.39%。
九、科學技術和教育
科技事業不斷發展,科技隊伍基本保持穩定。年末全市國有企業事業單位各類專業技術人員58040人,科研院所從事研究與試驗發展活動人員884人。
教育事業穩步向前發展。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1所,招生1404人,在校生2961人,分別比上年增長70.27%和37.98%;成人高校2所,招生1204人,增長64.48%,在校生2983人,增長4.52%;普通中等專業學校8所,招生3434人,增長11.06%,在校生9764人,下降6.54%;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學校6所,招生1670人,比上年增長2.33%,在校生4184人,增長4.08%;普通高中17所,招生16152人,比上年增長25.68%,在校生41218人,增長21.17%;初中252所,招生60360人,增長5.59%,在校生160300人,增長2.77%;普通小學1719所,招生69617人,增長10.90%,在校生381780人,增長0.94%。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9.87%。特殊教育學校招生196人,在校生1313人。幼兒園在園幼兒46216人。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繼續推進。實施文化精品戰略取得豐碩成果。小品《鄉下人》、《立碑記》榮獲“全國第九屆曹禺戲劇小戲小品比賽”二等獎;在廣西“八桂群星獎”攝影、書法、美術作品評比中,我市共獲一等獎1項,二等獎8項,三等獎4項,優秀獎11項,組織獎1項。文化基礎設施得到改善,文化活動健康活躍。2002年末,全市有各種藝術表演團體12個,公共圖書館11個(不含鄉鎮部分),群眾藝術館、文化館12個,博物館1個。全年報紙出版1043萬份。全市共有電視臺2座,廣播電視臺(站)11座,衛星地面接收站7268座,電視、廣播人口覆蓋率分別達76.16%和62.4%。
衛生事業穩步發展。年末全市共有衛生機構248個,病床床位6542張,衛生技術人員7735人,其中醫生3739人,護師、護士2619人。在衛生機構中,醫院、衛生院191個,床位6157張;衛生防疫、防治機構13個,衛生技術人員466人;婦幼保健院12個,衛生技術人員448人。在醫院、衛生院中,農村鄉(鎮)衛生院155個,床位1809張,衛生技術人員2195人。村級衛生室比重為73.75%。
體育事業繼續得到鞏固和發展。在區內體育項目比賽中,我市體育健兒共獲得金牌31枚,銀牌18枚,銅牌26枚;獲一等獎1項,二等獲1項,三等獎2項。體育基礎設施繼續改善,全民健身活動蓬勃開展。
十一、城市建設和環境保護
城市基礎設施繼續加強,城市面貌進一步改善。全年城市(縣城以上)基礎設施完成投資19588萬元。自來水供水能力99.27萬立方米/日。污水處理能力4664萬立方米/日。污水處理率和垃圾處理率分別為47.97%和88.18%。城市道路長度為537.93公里。公共交通營運車輛244輛。城市公共綠地面積415.79公頃。人均公共綠地面積7.4平方米。
環境保護力度加大。全年完成環境污染限期治理項目46個,總投資1033萬元。城市環境綜合治理取得新成績。到年末,全市建成煙塵控制區4個,面積達24平方公里;建成城市噪聲達標區4個,面積達19.5平方公里。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人口保持低速增長。年末全市總人口為379.51萬人,比上年增長0.24%。其中:城鎮人口83.72萬人,占總人口的22.06%;鄉村人口295.79萬人,占總人口的77.94%。少數民族人口318.26萬人,占總人口的83.86%。在總人口中,男性人口195.46萬人,占51.50%;女性人口184.06萬人,占48.50%。全年全市出生人口33963人,人口出生率為8.94‰;死亡人口17695人,死亡率為4.66‰;全年凈增人口16241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28‰,比上年下降1個千分點。
城鄉居民生活繼續得到改善。城鎮單位從業人員平均工資10068元,人均增加2182元,增長27.67%;其中在崗職工平均工資10270元,人均增加1515元,增長17.3%。農民人均純收入1419元,人均增加35元,比上年增長2.5%;人均生活消費性支出1447元,與上年持平,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為53.57%。2002年末,農村貧困和低收入人口為177.59萬人,比上年減少7萬人。居住條件不斷改善,全年城鎮居民竣工住宅面積123.01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6.87%,農村居民竣工住宅面積137.98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41.91%。
社會保障和福利事業進一步發展。年末全市參加失業保險職工人數125100人,比上年下降0.16%;領取失業保障金人數2100人,比上年增長5.11%;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人數72025人,比上年增長1.07%;基本養老金社會化發放率達100%,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離退休人員19456人,比上年增長11.54%;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人數128445人,比上年增長14.68%。全年全市享受城鎮最低生活保障人數48087人。擁有各類福利院床位1461張,福利院收養人數894人。
注:公報中國內生產總值、各行業增加值和總產值絕對數按當年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