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是“十五”計劃的最后一年,也是來賓市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的一年,是建市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最快的一年。一年來,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全區實現“雙過千”目標任務的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克服了洪災、干旱以及煤電油運緊張等困難,加快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全面實現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為“十五”計劃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一、 綜合
國民經濟快速增長,結構調整實現歷史性突破。2005年全市經濟實現了快速協調發展,全年實現生產總值177.17億元,同比增長13.5%。與建市之初的2002年相比,經濟總量增加了62.46億元,三年間年均增長12.4%。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62.86億元,增長7.8%;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68.94億元,增長19.3%;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45.38億元,增長13.6%。在第二產業中,工業完成增加值62.22億元,增長19.5%。一、二、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22.6%、53.9%和23.5%,分別拉動經濟增長3.0、7.3和3.2個百分點。其中,工業的貢獻率達到49.3%,拉動經濟增長6.6個百分點,是全市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量。2005年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35.5:38.9:25.6,第二產業增加值首次超過第一產業,實現歷史性突破。人均GDP 7203元,增長12.8%。
經濟運行質量不斷提高,經濟發展后勁增強。全市財政收入17.51億元,比上年增長27.5%,總量和增幅均創歷史最高水平,提前1個月完成自治區下達的財政增收任務。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達9.9%,比上年提高了1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盈虧相抵后實現利潤11.47億元,與2002年相比,年均增長52.9%。
改革開放取得較好成績,招商引資成效顯著。基本完成了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的改革任務。農村稅費改革步伐加快,2005年提前一年全部免征農業稅。鄉鎮機構改革全面完成,將77個鄉鎮撤并為66個鄉鎮。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進一步提高。全年簽訂招商項目合同257個,合同資金34.27億元;實施項目366個(其中上年結轉項目110個),實際到位資金31億元(其中上年結轉項目資金21.67億元),其中,區外到位資金9.9億元。
就業和再就業工作取得新成果。年末全市就業人員139.68萬人,增長2.3%,其中城鎮單位就業人員10.63萬人,增長0.6 %。全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8182人,其中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2207人。農村富余勞動力輸出7.06萬人。 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45%。 城鎮單位從業人員年平均勞動報酬15131元,增長17.0 %,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15290元,比上年增加2186元,增長16.7 %。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經濟結構不合理,支柱產業單一;工業增長方式比較粗放,受市場影響比較大;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強,農民增收的渠道不多;煤、電、油、運供需矛盾突出,對經濟發展制約較大;服務業發展偏慢,規模尚小;人民群眾生活總體水平不高等。
二、農業
農業生產穩步增長。農業生產克服了嚴重洪澇災害和干旱的影響,以保支柱、壯特色為主攻方向,在大災之年依然取得較好收成。全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99.47億元,比上年和2002年分別增長7.8%和25.6%。其中,農業產值54.65億元,增長7.5%;林業產值2.53億元,增長23.1%;牧業產值39.13億元,增長7.6%;漁業產值3.07億元,增長7.3%。
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億元)
主要農產品產量全面增長。全年糧食總產量89萬噸,比上年略增0.1%;甘蔗產量780.5萬噸,增長9.9%;蔬菜產量98.17萬噸,增長12.8%;水果產量23.43萬噸,增長16.0%;木薯產量8.59萬噸,增長16.6%;食用菌產量0.83萬噸,增長77.4%。
林業生產持續發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積5552公頃,其中退耕造林518公頃。
畜牧水產業保持較快增長。全年生豬出欄361.49萬頭,增長7.0%;家禽出欄1816萬只,增長11.1%;肉類總產量32.4萬噸,增長7.9%;蠶繭產量2.42萬噸,增長36.0%;牛奶產量931噸,增長22.0%;水產品產量4.49萬噸,增長10.0%。
農業結構調整繼續推進。全年播種糧食面積23.66萬公頃,比上年增長0.6%;非糧食作物種植面積28.17萬公頃,增長5.3%;非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占總面積的比重由上年的53.2%調整為54.4%。
農業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年末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為100.46億千瓦,增長5.7 %;全年農村用電量1.92億千瓦小時,增長3.4 %。化肥施用量(折純)19.76萬噸,增長5.9 %;農用塑料薄膜使用量896噸,增長16.7%;農田有效灌溉面積9.79萬公頃,下降2.5%。
三、工業
工業生產快速增長。全年完成工業增加值62.22億元,分別比上年和2002年增長19.5%和65.8%。國有和年產品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工業企業(以下簡稱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發展到114家,分別比上年和2002年增加14家和31家。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45.81億元,比上年增長21.5%。年末累計產品銷售率為100.9%,比上年提高2.6個百分點。
全部工業增加值(當年價,億元 )
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如下:
產品名稱 計量單位 2005年 比上年增減%
發電量 億千瓦時 129.26 31.6
原煤 萬噸 220.33 48.7
鐵合金 萬噸 37.36 8.8
重晶石礦 萬噸 111.99 41.5
硫酸 萬噸 2.21 32.2
水泥 萬噸 67.91 -6.3
錳礦石成品礦 萬噸 1.79 -40.1
鐵礦石原礦量 萬噸 0.73 -34
成品糖 萬噸 78.24 -22.2
機制紙及紙板 萬噸 0.98 75.1
中成藥 萬噸 0.25 -12.1
配混合飼料 噸 408 2.5
絲 噸 503 88.4
淀粉 萬噸 1.58 85
優勢行業發揮主導作用。在規模以上工業中,絕大部分主要行業增勢強勁,其中,造紙業增長120.5%,化工行業增長37.4%,電力行業增長36.6%,醫藥制造業增長30.1%,煤炭采選業增長28.4%,黑色金屬冶煉業增長4.9%。制糖業由于上榨季甘蔗減產下降3.5 %。電力、制糖和黑色冶煉三大優勢行業在工業經濟中依然占據主導地位,分別完成增加值23.17億元、8.95億元和6.84億元,三大行業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85.0%,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76.5%。
工業經濟效益高位回落。全年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208.6,比上年回落26.8個百分點,但仍高于全區51.6個百分點,在全區排第三位。規模以上工業盈虧相抵后實現利潤11.47億元,比上年下降20.3%。其中,電力行業實現利潤6.64億元,增長9.5%;制糖業實現利潤4.63億元,增長17.5%;醫藥業實現利潤0.33億元,增長1.5%。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四、 固定資產投資和建筑業
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不斷擴大。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6.89億元,分別比上年和2002年增長24.7%和1.4倍。建市三年累計投資137.43億元,年均增長33.1%。其中,基本建設完成投資27.38億元,比上年增長15.4%;更新改造完成投資10.88億元,下降2.0%;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5.58億元,增長66.1%,商品房銷售面積36.07萬平方米,增長2.5倍,其中住宅銷售面積34.57萬平方米,增長3.5倍。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億元)
基礎性行業投資進一步加強。在城鎮50萬元以上項目投資中,第一產業完成投資1.07億元,增長40.9%;第二產業投資30.66億元,增長11.7%;第三產業投資10.90億元,增長16.0%。分行業看,增長較快的主要行業有:住宿餐飲業增長3.5倍,采礦業增長3.0倍,教育業增長2.2倍,制造業增長99.5%。
重大項目帶動作用明顯。計劃總投資3000萬元以上的24個重大項目共完成投資25.68億元,占全社會投資完成額的45.1%。其中,樂灘水電站完成投資8.31億元,來賓A電廠擴建前期工程完成投資3.71億元,橋鞏電站完成投資2.18億元,東糖集團9.8萬噸文化用紙技改工程完成投資1.72億元,“濱江園”小區完成投資1.62億元,匯元錳業二氧化錳工程完成投資1.37億元。
本年度新增主要生產能力有:水力發電裝機容量45萬千瓦;日處理原料蔗10000噸;年開采原煤160萬噸;年產水泥6.5萬噸;改建二級公路59公里;中小學校學生席位4095個,校舍面積2.03萬平方米。
建筑業快速增長。全社會完成建筑業增加值6.72億元,比上年增長16.9%。資質等級三級以上的建筑企業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積57.14萬平方米,增長68.3%;房屋建筑竣工面積38.99萬平方米,增長90.2%。按施工產值計算,全員勞動生產率6.25萬元/人,比上年提高79.1%。
五、 國內貿易和對外經濟
消費市場需求旺盛。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2.77億元,分別比上年和2002年增長13.9%和42.5%。建市三年累計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87.4億元,年均增長12.5 %。分行業看,批零貿易業銷售活躍,餐飲業經營紅火,兩個行業分別實現零售額27.66 億元和5.02億元,分別增長13.3%和16.1%。分地域看,城鄉市場共同繁榮,市區實現零售額9.68億元,增長12.7%;縣城實現零售額8.49億元,增長17.1%;縣以下農村市場實現零售額14.59億元,增長12.9%。分經濟類型看,個體經濟成為消費市場的主力軍,實現零售額28.14億元,增長15.8%,個體零售額占全社會的份額達85.9%;國有經濟實現零售額0.95億元,下降1.0%;集體經濟實現零售額0.87億元,增長5.6%;私營經濟實現零售額0.67億元,下降10.0%;股份制經濟實現零售額2.14億元,增長9.9%。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億元)
對外貿易有所回落。受價格因素影響,全年完成進出口總額14329萬美元,同比下降19.6%,其中出口總額7356萬美元,下降26.5%,進口總額6973萬美元,下降10.6%。全年新批外商投資企業3家,合同外資637萬美元。
六、 交通、郵電、旅游業。
交通運輸業快速增長。全市大力推進以公路建設為主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拓寬公路交通網絡,水路運輸方便快捷,促進了交通運輸業的快速增長。全年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實現增加值8.96億元,同比增長15.0%。在運輸方面,全年完成貨物周轉量34.45億噸公里,增長33.4%;完成旅客周轉量12.91億人公里,增長17.6%。
郵電通訊業迅猛發展。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4.29億元,同比增長43.8%。其中,郵政業務總量0.37億元,增長21.4%;電信業務總量3.91億元 ,增長46.4%。年末固定電話用戶達36.84萬戶,新增9.65萬戶,增長35.5%。移動電話用戶達42.15萬戶,新增13.44萬戶,增長46.8%。計算機互聯網用戶3.46萬戶,新增1.49萬戶,增長75.4%。已通電話的行政村595個,比上年增加72個。
旅游業增勢平穩。全年累計接待游客183.73萬人,同比增長11.0%,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3353人次,增長65.6%;接待國內游客183.39萬人次,增長10.9%。實現旅游總收入6.29億元,同比增長12.5%,其中,實現入境旅游收入98.21萬美元,增長55.2%;實現國內旅游收入6.21億元,增長12.1%。
七、 金融、財政
金融運行態勢穩健,信貸投放實現雙贏。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為102.19億元,比年初增加13.77億元,增長15.6%,其中:企業存款余額19.73億元,增長16.7 %;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63.65億元,增長13.7%。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為58.28億元,比年初增加4.85億元,增長9.1%。其中,短期貸款32.85億元,增長8.0 %;中長期貸款25.11億元,增長21.8%。信貸投向投量的重點是繼續支持來賓市工業經濟的發展、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力度和滿足城鄉居民的消費需求。工業短期流動資金貸款12.25億元,增長5.9%;農業貸款12.92億元,增長18.4%;個人中長期消費貸款7.85億元,增長1.2%。
財政收入高速增長,重點支出得到保證。全年財政收入完成17.51億元,比上年和2002年分別增長27.5%和71.2%。其中一般預算收入完
成6.64億元,比上年增長33.1%。人均財政收入712元,增長26.9%。全年財政支出20.92億元,增長29.8%,職工工資發放,教育、農業、衛生、社會保障等公益事業及城市建設的各項支出得到重點保障。
財政收入(億元)
八、科學技術和教育
科技事業成效顯著。全市科技工作以“富民、強縣、興企,建平臺、強能力”為目的,整合科技資源,提升產業競爭力和區域科技創新能力,扎實推進科技與經濟相結合,取得了明顯成效。全年共組織實施創新計劃項目57項,其中農業科技創新項目28項,工業科技創新項目11項,創新能力建設項目18項。組織實施重大科技項目38項,其中高新技術產業化攻關項目11項,取得專利3項。受理專利申請35件,獲國家專利授權18件。
教育事業穩步向前發展。通過實施“科教興市”戰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和教育創新,教育事業穩步發展。“普九”攻堅取得重大突破,全市6個縣(市、區)全部通過了“普九”評比驗收。全年搶修中小學危房共投入經費2163萬元,新建校舍4.08萬平方米。全市普通高考本科上線人數為2830人,比上年增加33人;普通高考上線率達84%,比上年提高7.3個百分點。年末全市共有普通中學137所,專任教師0.70萬人,在校學生16.29萬人;職業中學11所,專任教師298人,在校學生1萬人;小學776所,專任教師1.03萬人,在校學生21.05萬人;特殊教育學校4所,在校學生484人;全市各類幼兒園150所,在園幼兒3.36萬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99.3%。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九、 廣播電視、文化、衛生、體育
文化事業日益繁榮,廣播電視事業健康發展。全市縣級公共圖書館6個,藏書42萬冊。縣級文物管理所6個,全年共征集文物165件。各種藝術表演團體267個,影劇院11個,鄉鎮文化站72個。全年出版報紙1211.07萬份,出版雜志2.24萬冊。全市廣播和電視覆蓋率分別為90.3%和92.3%。桂中電視臺全年上送廣西電視臺被采用播出的新聞稿件360篇,比上年增長28.6%。新開播的來賓人民廣播電臺履蓋桂中大地及周邊縣市。《桂中日報》不斷提高辦報水平,繼續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有力的輿論支持。
衛生事業不斷發展,醫療水平不斷提高。城鎮醫療衛生改革進一步深化,鄉、村衛生機構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衛生監督和疾病預防控制體系逐步建立。年末全市共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包括醫院、診所、衛生所、醫務室、村衛生室)1209個,其中醫院、衛生院97個,婦幼保健院6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9個。衛生機構床位數3665張,其中,醫院、衛生院床位3476張。衛生技術人員5790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2340人,注冊護士1690人。農村衛生醫療保健水平繼續提高。全市共有農村醫療點1023個,鄉村醫生1010人。全年農村人口自來水受益率為45.8%,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為34.6%。
體育事業取得新成績。在國際比賽中,來賓舉重運動員獲得舉重世界冠軍1個。在全國、全區比賽中,來賓體育健兒共獲金牌38枚,銀牌36枚,銅牌32枚。全年向上級體育部門輸送運動員4名。體育基礎設施和群眾運動場所不斷增加,群眾健身活動蓬勃開展,人民體質進一步增強。
十、市政建設和環境保護
城市建設力度加大,城市面貌繼續改善。通過開展“城市建設年”活動,市區新城區建設和舊城區改造取得新成績。公務員小區、行政中心大樓和一些市直部門辦公樓建設加快推進,第一期經濟適用房建成交付使用。興賓北路、北江路、五一路中段主體道路基本建成。中南路、柳來路、北二路等31條舊城區街道改造基本完工。年末實有城市道路面積122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6.2%;排水管道長度82.6公里,增長16.3%。自來水供水總量902萬噸,用水人口14萬人。液化氣供氣總量0.64萬噸,用液化氣人口14萬人。公共交通營運車輛55輛,年客運量400萬人次。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302公頃。
環境保護工作不斷加強,環境質量保持良好狀態。通過實行環保目標責任制、加強建設項目環境管理、清理整頓不法排污企業、加大環保執法力度、加強環境宣教工作等措施,使環保工作取得新的成效。全年污染源治理投資穩步增加,三廢綜合利用產品產值快速增長。全市地表水水質全部符合Ⅲ類以上水質標準,飲用水源水質100%達標。市區環境空氣質量符合三級標準,四縣一市城區環境空氣質量全部達到二級標準。市區酸雨出現頻率略有上升。市區環境噪聲符合二類標準。建設項目環評執行率保持100%。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人口保持低速增長。本年出生人口1.80萬人,人口出生率為7.3‰,本年死亡人口0.47萬人,人口死亡率為1.9‰。年末全市總人口為246.80萬人,比上年增長6.8‰。其中,非農業人口36.66萬人,占14.9%;農業人口210.14萬人,占85.1%。在總人口中,男女性別比為109.3:100;18歲以下人口占22.9%,18-35歲人口占34.9%,35-60歲人口占30.5%,60歲以上人口占11.7%。
年末總人口(萬人)
城鄉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66元,比上年增加1738元,增長27.0%。農民人均純收入2385元,比上年和2002年分別增加272元和616元,分別增長12.9%和34.8%。
社會保障和福利事業進一步發展。年末全市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職工人數3.57萬人,增長4.2%;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離退休人員1.39萬人,增長3.5%。養老金社會化發放率達100%。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11.12萬人,增長9.7%。參加失業保險職工人數6.26萬人,下降0.2%;征繳失業保險基金1255萬元,增長10.0%。全市有2.94萬人享受城鎮最低生活保障。至年末,全市有各類福利院353所,床位5510張;福利院收養人數3869人。全市社區服務設施達108個。
注:
1、本公報為初步統計數,最終以《2006年來賓市統計年鑒》數為準。
2、來賓市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總產值絕對數按現行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3、按國家統計局要求,本公報中地區生產總值、工業增加值的歷史數據根據經濟普查結果作了相應調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