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面對依然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及十八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堅持穩中求進,銳意改革創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扎實推進調結構、促發展、惠民生各項工作,經濟社會呈現和諧共進的發展局面。
一、綜合
經濟實現平穩增長。初步核算,全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GDP)373.49億元(含農墾,下同),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0.1%,增速分別高于全年預期目標、全省增長水平0.1、0.2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提高0.8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9.82億元,比上年增長6.4%;第二產業增加值73.80億元,比上年增長9.2%;第三產業增加值249.87億元,比上年增長11.1%。
產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全市不斷加大對新興產業的扶持力度,大力扶持總部經濟和金融業發展,積極引進機構總部和區域總部落戶。中鐵子悅薹城市綜合體建成,遠洋地產等知名企業相繼入駐,南航三亞總部基地項目加快建設。陽光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總部平穩發展,國家開發銀行三亞分行、民生銀行三亞分行相繼成立并營業、三亞農商銀行順利完成改制,泰康人壽保險總部落戶三亞進入前期籌建階段。海棠灣度假中心、創意產業園區、動漫基地基礎建設穩步推進。傳統重點產業加快轉型升級。隨著千古情景區開業迎賓,文化與旅游融合程度進一步提升,郵輪、游艇、低空飛行加快發展,旅游產品更加豐富,休閑、養生、產權式酒店等投資力度加大,促使房地產轉型升級加快。全年經濟在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方面取得顯著成效。2013年三次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12年的14.1:20.6:65.3調整為13.3:19.8:66.9,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6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達到72.3%,貢獻率比上年提高4.2個百分點。
人均富裕程度進一步提高。按含農墾戶籍平均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64989元,比上年增長10.5%;按當年平均匯率折算,人均生產總值約合10499美元,首次超過1萬美元大關。
地方公共財政收支保持較快增長。地方公共財政收入穩步增長:在全年商品房銷售形勢較好、旅游業較快發展等利好因素帶動下,全市完成公共財政收入67.50億元,同比增長16.6%。其中,稅收收入58.68億元,增長14.6%;非稅收收入8.82億元,增長32.6%。稅收收入中,主體稅種營業稅21.97億元,增長26.2%,完成全年預算的104.0%;企業所得稅6.97億元,增長24.0%;在營改增的帶動下增值稅增長78.2%,個人所得稅增長78.1%,土地增值稅增長34.0%,房產稅增長14.1%。
財政用于民生支出逐步加大:全市地方公共財政支出88.42億元,增長6.9%。全年壓縮行政經費支出,將資金重點投放于民生保障方面,與之息息相關的教育、農林水事務、社會保障和就業、城鄉社區事務、醫療衛生支出分別增長13.9%、12.5%、12.5%、11.1%、10.8%,分別高于地方公共財政支出增速7.0、5.6、5.6、4.2、3.9個百分點。
物價漲幅可控。全市CPI累計同比上漲3.2%,漲幅處于溫和可控狀態。
從1-12月累計分類上漲情況來看,食品類上漲4.1%,其中菜類11.7%,蛋類上漲12.3%;居住類上漲7.0%;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類上漲2.0%;煙酒類上漲1.9%;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上漲0.9%;衣著類上漲0.8%;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類上漲0.6%;交通和通信類上漲0.2%。
從全年物價走勢情況:月度同比來看,由于上年同期為春節在1月份,物價同比上漲僅1.0%,除旅游淡季4-7月漲幅在1%~3%之間,其他月度漲幅均在3.0%~4.4%;累計同比來看,全年物價漲幅基本呈逐漸上升趨勢。
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東部海棠灣國家海岸開發進展順利并取得新成效。2013年,海棠灣片區完成投資額119.53億元,比上年增長19.6%,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22.8%。西部崖城創意產業園建設和招商工作取得新進展。全年續建、在建的13條市政道路大部分工程已完成過半或接近完成;其他配套設施均已開工建設,其中標準廠房及其展廳、寶平山陵園一、二期工程已完成建設;園區信息中心已進入實質性組建階段。2013創意產業園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9.77億元。新增復旦科技園三亞基地、三亞愛心中利新能源汽車及游艇研發總部、中航工業海南區域總部等項目。
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消費市場增長動力不足。隨著離島免稅新政翹尾因素不斷弱化,限上批發和零售業銷售額增長拉動作用逐步減弱;受中央“八項規定”影響,限上餐飲業營業額呈下降態勢。二是工業產品出廠價格回落,加之同期對比基數較大,工業增速明顯放緩。
二、改革開放
(一)體制改革
各項改革取得新成效。繼續推進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工作,通過國家服務業綜合試點改革中期評估工作。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取消部分行政審批項目,刪減了申請條件和材料,進一步縮短辦理時限,提高辦事速率。增加網絡申報項目審批項目,實現網絡審批全覆蓋。繼續深化政府預算管理制度改革,擴大工資統發范圍,制定《區鎮級預算單位公務卡管理暫行辦法》,實現市級和區鎮級公務卡改革全覆蓋;建立完善我市預決算公開工作機制,通過媒體、政府門戶網站對2013年“三公”經費預算信息進行公開。創新社會管理工作,出臺了《三亞市城鄉一體化土地收益分配和管理暫行辦法》,提高各區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金凈收益分享比例,用于支持區鎮經濟社會發展,推進了我市城鄉一體化建設;河西區社區網格化管理進一步深化,服務范圍進一步擴大。
(二)對外開放
加強對外交流,城市影響力繼續提升。積極參加省政府組織的“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定向招商活動以及“投洽會”、“泛珠大會”、“京交會”等大型經貿活動。成功舉辦熱帶蘭花博覽會、第四屆清華三亞國際數學論壇、2013年第二十一屆新絲路中國模特大賽、環海南島公路自行車賽、環海南島大帆船賽、中國沙灘排球大賽、中國木球大賽、中國橋牌大賽、中國海洋旅游年啟動儀式、中國新絲路模特大賽、沙灘比基尼文化節、沙灘音樂節和力加沙灘音樂啤酒節。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對外貿易、實際利用外資實現平穩增長。2013年,全市對外貿易企業進出口總額15000萬美元,比上年增長7.1%。全年實際利用外資達2.4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0%。
三、農林牧漁業
農業生產穩步增長。全年農業克服了上半年農產品收購價格較低和下半年強臺風“海燕”等不利因素影響,在不斷加大支農惠農力度,加強對農業生產的管理和指導等一系列措施推動下,現代化熱帶高效農業發展成效顯著,農業生產基本穩定。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74.98億元,同比增長6.5%。從各行業看,我市不斷加強國家冬季瓜菜生產基地、“菜籃子”基地、國家南繁育種基地建設,農業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全年種植業產值45.64億元,增長5.9%;在不斷加大生態林保護補償發放力度以及“綠化寶島”行動的帶動下,林業經濟不斷壯大,林業產值達3.16億元,增長5.8%;不斷加大能繁母豬補貼、財政扶持養豬良種補貼、穩定禽業生產財政補貼以及畜禽“菜籃子”基地建設等補貼力度,有效緩解了“豬周期”和H7N9禽流感對畜牧業生產的影響,牧業產值7.56億元,增長5.8%;對遠洋捕撈發放了各項補貼,克服了柴油、雇工價格不斷上揚等不利因素影響,漁業產值15.76億元,增長8.4%。隨著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的完善,我市農業服務能力顯著提升。田頭預冷庫、工廠化蔬菜育苗中心等對農業服務的需求日益增加,休閑農業、花卉景區等農業與旅游不斷融合,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2.85億元,增長8.7%。
農業現代化建設步伐加快。農產品加工和農業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政府投入500萬專項資金對南果實業、海南金田公司等8家9000多噸田頭預冷庫建設進行補貼,田頭預冷庫的建設有效解決了我市果蔬保鮮技術。國家南繁育種基地建設成果顯著,方便全國各地的專家和農業技術人員到三亞市從事農作物的制種、繁殖、加代、鑒定等工作,不斷引進示范新品種、新技術,為三亞農業現代化建設提供技術服務支持。初步統計,全市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7644公頃(不含農墾,下同),比上年增長15.3%。農業機械總動力35.7萬千瓦,比上年增長25.8%,其中排灌機械動力3.5萬千瓦,比上年增長14.1%。大中型拖拉機1698臺,比上年增長11.0%;小型拖拉機3779臺,比上年增長28.0%;農用載重汽車263輛,比上年增加125輛。農村用電量9815萬千瓦時,比上年增長24.7%。
四、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增速放緩。全年工業增速有所放緩,呈現逐季回落態勢。受上半年工業生產出廠價格下降幅度較大,產量小幅上升難以彌補價格下跌帶來的影響,加之水泥生產企業上年11月增加生產線對比基數較大,供電產值漲幅有限等影響。全年全市工業總產值為61.45億元,同比增長0.6%,增速分別比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回落11.3、9.6、4.1個百分點。其中,輕工業實現產值6.48億元,下降16.5%;重工業54.97億元,增長3.1%。從各行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看,以水泥生產為主的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增長0.5%,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44.3%,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增長0.5%,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29.5%。主要工業產品產量保持較快增長,規模以上工業主要產品產量見表3:
建筑業較快發展。在全市高端酒店、房地產等大項目帶動下,全年建安工程投資、建筑業增加值均保持較快增長。全市完成建安工程投資372.50億元,增長14.8%。建筑業完成增加值55.88億元,同比增長10.4%。
五、固定資產投資和房地產
固定資產投資保持快速增長。2013年,我市繼續推進“項目建設年”各項工作,貫徹落實“六個一”項目推進責任制,全力推進項目建設,固定資產投資保持較快增長。從全年走勢看,投資增速呈現“高開-回落-回升”態勢。主要原因是:5月-10月臺風以及雨水較多影響項目施工進度,投資增速有所回落,第四季度不斷加快項目建設進度以及新開工項目納入統計,全年投資增速有所回升。全市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23.29億元,增長21.6%,高于全年預期目標(20%)1.6個百分點。其中,以基建投資為主的其他投資220.57億元,增長14.9%。
從投資結構來看,第一產業完成投資5.68億元,增長3.5倍;第二產業完成投資26.67億元,同比增長7.8%;第三產業完成投資490.94億元,同比增長21.4%,占總投資的93.8%。其中,在西環高鐵三亞段等項目的帶動下,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完成投資26.73億元,增長2.3倍;在全市中小學校舍建設、旅游職業學院等項目帶動下,教育業投資增長1.3倍。
從資金來源來看,固定資產投資資金較為充足。全年資金來源達849.04億元,增長30.7%,比實際完成投資額多325.75億元,資金到位率達162.3%。其中本年資金來源659.67億元,占全部資金來源的77.7%,增長28.6%。本年資金中,國家預算內資金19.49億元,增長2.5倍;國內貸款169.76億元,增長25.2%;利用外資3.63億元,下降70.8%;自籌資金293.95億元,增長28.8%;其他資金172.34億元,增長31.3%。
房地產開發投資與商品房銷售保持高位運行。房地產開發投資302.72億元,增長27.0%,占投資總額的57.9%,比上年提高2.5個百分點。北方地區霧霾天氣較多,三亞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優勢凸顯,商品房銷售形勢較好。全年商品房銷售面積達到105.14萬平方米,同比增長70.5%。全年房地產業增加值99.48億元,增長8.2%,比上年同期提高4.6個百分點。
六、國內貿易
消費市場平穩增長。2013年,在汽車銷售、旅游發展向好等有利因素的帶動下,全年消費需求基本保持平穩增長。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23.48億元,增長17.8%。
從各季度走勢情況來看,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各季度呈逐步回落態勢,增速比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回落5.6、3.9、3.0個百分點,消費增速呈逐步回落態勢。
批發和零售業方面。全年批發和零售業商品銷售額203.22億元,增長16.9%,增速低于上年同期0.6個百分點。其中,批發業商品銷售額103.65億元,增長12.3%;零售業商品銷售額99.57億元,增長22.2%。從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商品分類銷售情況來看,在提高免稅限額翹尾因素影響下,免稅銷售占比較大的日用品類、服裝鞋帽紡織品類、化妝品類、金銀珠寶類分別增長35.4%、32.7%、26.4%、25.3%,免稅帶動作用依舊保持各銷售類別之首;在4S汽車店翻新擴建和業務拓展,舉行一系列車展以及全市新增出租車本地采購等促進下,全市汽車類銷售額達17.17億元,增長37.0%,占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銷售額的11.9%,拉動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銷售額增長3.7%,成為主要增長點;受全年油價有所下調,占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銷售額達38.6%的石油及制品類僅增長5.2%,低于上年同期5.0個百分點,影響到批發和零售業快速發展。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注:免稅類為以離島免稅為主的服裝鞋帽針織品類、化妝品類、金銀珠寶類、日用品類。
住宿和餐飲業方面。全市住宿和餐飲業實現營業額99.44億元,同比增長13.8%。其中,住宿業營業額82.78億元,增長14.2%;餐飲業營業額16.66億元,增長11.8%。從星級酒店營業額看,五星級酒店營業額增長7.8%;在部分高標準建設新開業酒店無上年同期數帶動下,其他酒店增長47.5%。
七、旅游業
旅游接待過夜游客人數快速增長。繼續加強國內外旅游宣傳促銷,積極發展郵輪經濟,規范旅游市場秩序,提高旅游服務水平,旅游業快速發展。全市接待過夜游客1228.40萬人次,增長11.5%,比上年增長3.5個百分點。從客源情況看,國內游客1180.21萬人次,增長12.0%;入境游客48.19萬人次,增長0.1%。從接待設施看,旅游飯店接待1014.43萬人次,增長10.2%;其他旅游住宿設施接待19.82萬人次,增長10.3%。隨著郵輪游艇、休閑養生、文化旅游等高端旅游產品更加豐富,內涵逐步加深,游客在三亞停留時間、花費有較大提升。全年實現旅游總收入233.33億元,增長21.4%,收入增速比接待過夜游客人數增速高出9.9個百分點,旅游發展轉型升級取得顯著成效。旅游飯店平均開房率為56.7%,比上年下降2.0個百分點。
旅游接待設施更加完善。新建高星級酒店不斷增加,服務水平和接待能力不斷提升。全市列入統計的旅游賓館(酒店)241家,其中,五星級酒店12家,四星級酒店18家,三星級酒店15家。擁有客房45164間,比上年增長5.6%。擁有床位76277張,比上年增長5.1%。全市共有5A景區2處,4A景區6處。高端旅游產品日趨豐富,水上飛機,直升機等低空飛行進入商業運營階段,郵輪、游艇助推海上旅游發展新格局,三亞千古情開業迎賓實現文化與旅游大融合。
八、交通運輸業
交通運輸平穩發展。全市旅客運輸量5458萬人,比上年增長6.6%;貨物運輸量3695萬噸,比上年增長2.1%。鳳凰機場旅客吞吐量1287萬人,增長13.4%,比上年提高3.4個百分點,其中進港647萬人,增長13.5%。鳳凰機場飛行88498班次,同比增長11.4%。民用航空線路157條,比上年增加15條,其中,國內航線131條,比上年增加15條;國際航線、區域航線分別為24、2條,均與上年持平。
九、金融業
銀行信貸較快增長。我市大力發展金融業,出臺了支持金融業發展的若干政策,多家金融機構、分支機構陸續進駐三亞,金融業發展成效顯著。在國家開發銀行三亞分行、民生銀行三亞分行相繼成立并運營,農村商業銀行順利完成改制等利好因素推動下,我市銀行業存貸款規模繼續擴大。12月底,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930.89億元,同比增長37.6%,其中,單位存款538.82億元,同比增長50.4%;儲蓄存款345.26億元,同比增長18.0%。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613.64億元,同比增長101.1%,其中短期貸款20.24億元,同比增長46.1%;中長期貸款592.76億元,同比增長103.9%。
保險業、證券業規模有所擴大。截止2013年底,全市共有保險機構20家。全年實現原保費收入85217萬元,比上年增長35.4%,其中,財產險收入43582萬元,比上年增長42.2%;壽險收入41635萬元,比上年增長28.9%。全市7家證券機構各類證券成交總量達到347.33億元,比上年增長49.5%。
十、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全面發展。全市擁有各級各類學校(不含幼兒園)186所;在校學生15.52萬人。其中,普通高等學校5所,在校學生41768人;中等職業學校2所,在校學生7186人;普通中學45所,在校學生41187人;小學134所,在校學生61368人。義務教育鞏固率為97.84%,比上年提高1.6個百分點;中考綜合評價指數為390.6分,比上年提高11.8分。
文化事業進一步繁榮。截至2013年底,全市建成行政村文體活動室92個,達標率為100%。電視、廣播等信息化設施建設加快,電視節目覆蓋率、廣播覆蓋率均達到100%,有線電視用戶達16.87萬戶,入戶率達到90.0%。藏書量達到36萬冊,比上年增長14%。
衛生服務能力不斷提高。全年醫療衛生服務支出達到47849萬元,比上年增長10.8%,高于全市地方公共財政支出3.9個百分點。全市標準化村衛生室覆蓋率100%;計劃免疫“八苗”接種率96.7%。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為10.48‰,比上年下降0.71個千分點。基層醫療衛生單位中醫科設置率100%;基層醫療衛生單位口腔科設置率100%。
體育事業取得新成果。2013年,參加省級以上各類比賽293人次,同比增長7.0%,獲得獎牌206枚,比2011多92枚。其中,金牌147枚,銀牌32枚,銅牌27枚。
十一、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總量保持穩定。2013年末全市戶籍人口57.69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44萬人。按性別分,男性29.43萬人,女性28.26萬人。按年齡分,18歲以下13.94萬人,占24.1%;18歲-35歲18.63萬人,占32.3%;35歲-60歲19.49萬人,占33.8%;60歲以上5.64萬人,占9.8%。按民族分,漢族33.00萬人,占57.2%;黎族22.93萬人,占39.7%;回族0.92萬人,占1.6%;苗族0.40萬人,占0.7%;其他民族0.44萬人,占0.8%。根據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查數據顯示,人口出生率14.62‰,死亡率5.52‰,自然增長率9.1‰,比上年下降0.3個千分點。年末常住人口73.20萬人,比上年增加1.0萬人。全市城鎮人口比重提高到68.89%。
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我市在積極推進經濟穩步增長的同時,將改善民生擺在了更為突出的位置,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
城鎮居民方面:繼續提高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津貼、離退休金、物價補貼和最低工資等標準,發放機關事業單位人員高溫補貼,城鎮居民收入持續保持了穩步增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460元,增長9.3%。其中,工資性收入16863元,增長9.7%;經營凈收入3486元,增長11.5%,財產性收入944元,增長12.2%,轉移性收入6456元,增長8.2%。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8494元,增長8.9%。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為44.9%,比2013年高0.1個百分點。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農村居民方面: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9795元,增長11.0%。其中,工資性收入2171元,增長24.3%;家庭經營純收入5729元,增長4.2%;財產性純收入498元,增長15.3%,;轉移性收入1397元,增長21.9%。
十二、就業和社會保障
就業形勢基本穩定。全年城鎮新增就業人員33408人,比上年下降1.4%;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5081人,比上年下降1.7%。失業人員再就業3910人,比上年增長1.0%;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1068人,同比增長0.2%。城鎮登記失業率為1.5%,比上年下降0.41個百分點。
保障性住房建設穩步推進。2013年,全市新開工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7030套,開工面積74.84萬平方米,其中:限價商品房1544套,經濟適用房2220套,廉租房564套,公共租賃住房406套,棚戶區改造796套,農村危房改造1500套。竣工各類保障性住房8009套,比上年增加2384套,竣工面積87.75萬平方米,其中,限價商品房2955套,經濟適用房1567套,廉租房756套,公共租賃住房931套,農村危房改造1800套。
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步伐加快。全市參加城鎮從業人員基本養老保險人數達165048人,覆蓋率為99.55%,比上年提高0.02個百分點;參加城鎮從業人員基本醫療保險人數為195089人,覆蓋率為99.74%,比上年提高0.01個百分點。實行城鄉統一的居民醫療保險制度,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人數為436310人,基本實現全覆蓋。2013年城鄉最低生活保障人口16278人;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實際發放數為6480萬元;全年城鄉居民物價補貼發放標準達到720元/人,比上年提高120元。
十三、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
節能減排工作取得新成效。繼續實施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加強對重點用能單位、減排單位和重點污染源的監督管理。積極推進節能減排基礎設施建設與應用。完成荔枝溝水質凈化廠配套工程、大東海片區海天大酒店旁污水截流工程。建成三亞東河、西河污水排放源監控系統,從源頭上監控污水亂接亂排問題。繼續推進亞龍灣冰蓄冷區域供冷站示范項目,新接入2家酒店進行了集中供冷。更換政府部門辦公樓現有燈具,進一步推進公共機構綠色照明LED節能示范工作;投入專項資金在全市44個村點(含部分公共機構),安裝太陽能路燈。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率提高到84.5%,比上年提高0.3個百分點。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和生活垃圾滲濾液達標處理率達到100%。
大力推進生態建設,環境保護成績斐然。大力實施“綠化寶島”工程,全年完成造林1218公頃,比上年增長53.6%,其中人工造林56公頃,更新造林1162公頃,森林覆蓋率68.0%。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5.30%,綠地率達到41.59%,人均公共綠地達到18.96平方米。全市自然保護區8個,其中國家級1個,省級1個。自然保護區面積12619公頃,其中陸域7051公頃,海域5568公頃。
安全生產形勢總體穩定。全市發生各類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54人,比上年減少2人,其中,工傷事故死亡人數5人,比2012年減少1人;火災事故連續五年無死亡人數;交通事故死亡人數49人,比上年減少1人。全市發生各類生產安全事故3626起,比上年增加942起,其中,工傷事故37起,比上年增加12起;火災事故339起,比上年增加201起;交通道路發生事故3250起,比上年增加729起。
十四、城鄉建設
城鄉規劃建設穩步推進。積極推進《三亞市城市總體規劃》報批工作,對各區鎮進行了控制性詳細規劃,部分已進入實施階段。三亞灣區域雨污水分流工程、三亞河區域雨污水分流工程、鳳凰路排水及非機動車道改造工程等12個項目竣工投入使用。“同心家園”四期規劃市政道路(月華路、月輪路、月園路、月光中路)工程、春光路(鳳凰路至迎賓路)、海虹路擴寬改造工程(海虹橋至鳳凰路)等6個項目已開工建設。截至2013年底,全市已建成文明生態村676個(以村民小組為單位),占全市村民小組總數(890個)的75.9%。
城鎮承載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天然氣供氣總量3400萬立方米;液化石油氣供氣總量10093噸;年末實有城市建成區道路面積404.32萬平方米。城市公共交通明顯改善。年末實有公共汽車營運車輛611輛;全年公共汽車客運總量10553萬人次。年末實有出租車1850輛。
注:
1、本報告各項統計數據為初步統計數,最終核實數以《三亞統計年鑒-2014》刊發數據為準。
2、報告中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農業總產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