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緊緊抓住國家擴大內需的契機,全面貫徹落實中央有關增加投資、啟動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各項政策措施,克服各種困難,取得了來之不易的成績。國民經濟總體運行平穩,人民生活不斷改善,城鄉建設進一步加快,各項社會事業有了新的進展。據初步統計,1999年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48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6%,增幅比全國水平高0.5個百分點。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284億元,增長0.4%;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609億元,增長10.2%;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595億元,增長8.1%。三次產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由1998年的20.90:40.96:38.14變為1999年的19.09:40.93:39.98。1999年全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4853元。
我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問題是,經濟運行中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有效需求不足,工業經濟效益低下,就業和再就業的壓力較大,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緩慢,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各種制約因素還比較多。
一、農業
1999年我市農村經濟在市場約束加劇,農產品價格下降,生產經營困難增多的情況下實現了平穩運行,全年實現農業增加值28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0.4%。由于結構性調整,全年糧食總產量為1143萬噸,比上年減產1.1%;生豬出欄數為1703.2萬頭,比上年減少1.07%;牛、羊出欄數為36.5萬頭和151.3萬只,分別比上年增長12.7%和15.4%;全年肉類總產量為140.5萬噸,比上年增長0.5%;水產品產量19.1萬噸,增長7.1%。主要經濟作物中,蔬菜產量690萬噸,增長0.9%;烤煙產量7.2萬噸,增長25.2%;油料、茶葉、水果產量為24.1萬噸、1.4萬噸、71.7萬噸,分別比上年減少4.0%、5.6%和3.2%。
農業產業化經營初見成效。1999年全市實施了46個農業產業化項目,在19個區縣(自治縣、市)建立了高檔優質米、面包小麥、高油玉米等優質糧油基地。渝北、巴南、合川等3個現代農業示范區和皇田現代農業企業已初具規模。
鄉鎮企業保持較快的發展。全年鄉鎮企業實現總產值818.75億元,比上年增長22.3%;產品銷售收入770.11億元,增長22.3%;利稅總額46.14億元,增長25.1%。
二、工業和建筑業
1999年,我市工業經濟呈現出快速回升勢頭。全年完成工業增加值49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0.5%,其中輕工業增加值198億元,重工業增加值299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7.8%和12.4%。
重點骨干企業發展較好。50強工業企業全年實現現價工業總產值277.4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22.8%,占全市國有及年產品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總產值的33.8%,比上年增加1.4個百分點。50強企業實現利潤15.19億元,實現利稅占全市的76%,對我市工業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支撐作用。汽車、摩托車增長較快,產銷銜接較好,并帶動一大批配套企業生產有所回升。全年汽車產量為21.85萬輛,比上年增長41.5%;摩托車產量174.93萬輛,增長33.2%。
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發展,電子與信息、生物工程、醫藥技術、新材料、光機電一體化領域的高新技術產業群正在逐步形成。1999年,我市生產的高新技術產品已達130多種,高新技術產品銷售收入占全市國有及年產品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銷售收入的比重達到11%。
新產品開發力度加大。全年實現新產品產值123.85億元,比上年增長46.4%,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14.6%,比上年增加3.6個百分點。通過與康佳、榮事達等優勢企業嫁接改造,全市一些家電生產企業重現生機。家用洗衣機生產30.04萬臺、電風扇生產83.10萬臺,分別比上年增長82.0%和38.7%。全年彩色電視機新增產量27.34萬部。
在工業生產快速增長的同時,經濟效益有所改善,工業產銷率97.7%,資產負債率、產成品庫存有所下降。全市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67.4%,比年初上升了8.5個百分點。
國有企業扭虧脫困工作見到成效。全市國有及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工業企業盈虧品迭后同比減虧11.39億元,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盈虧品迭后同比減虧10.21億元,301戶國有控股大中型企業盈虧品迭后同比減虧6.87億元,為實現中央提出的三年扭虧脫困目標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建筑業穩步發展。全年四級及其以上資質等級建筑企業完成建筑業總產值305億元,比上年增長5.3%;完成增加值68億元,增長7.4%;實現利潤總額3.5億元,增長5.7%。全年施工工程16283個,其中投標工程7485個,占全部施工個數的46.0%。建筑施工面積5300萬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5%;竣工面積2870萬平方米,增加1.2%。
三、固定資產投資
1999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全社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60億元,比上年增長12.4%,比全國增幅高4.6個百分點。其中,國有經濟投資252.41億元,下降2.9%;集體經濟投資64.46億元,增長7.6%;城鄉居民個人投資71.21億元,增長11.7%;其它各種經濟類型投資171.92億元,增長43.3%。固定資產投資方向進一步向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傾斜,全年基本建設投資完成215.11億元,比上年增長15.4%,基本建設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由1998年37.4%上升到1999年的38.4%;更新改造投資94.13億元,增長5.42%;房地產開發繼續保持較好的增長勢頭,全年共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112.51億元,增長15.6%,竣工商品房面積620萬平方米,增長3.5%;實際銷售商品房面積430萬平方米,增長3.2%。
投資結構明顯改善。全市第一產業完成投資8.63億元,比上年增長27.7%;第二產業完成投資87.24億元,比上年下降21.6%,其中工業投資84.1億元,下降19.3%;第三產業完成投資464.13億元,增長22.0%。一、二、三產業投資占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分別為1.5%、15.6%和82.9%。
重點建設進展順利。黃花園嘉陵江大橋、九龍坡和尚山水廠日供水30萬噸工程、市話74.46萬門擴容、以及白彭路和五黃路等重點工程項目年內相繼完成主體工程或竣工。長涪、渝合和渝黔上界段高速公路、達萬鐵路、江北機場飛行區改造、江北嘉陵江濱江路等一批重點建設在建項目進展順利。各區縣大力推進城鎮建設,銅梁巴川鎮、榮昌昌元鎮、壁山壁城鎮等一批縣城和小城鎮面貌發生了較大變化。
四、城市建設
1999年,全市新、擴建城市道路92.6公里,新增城市橋梁16座,路燈8560盞,新增和更新公共汽電車827輛,日增供水能力22.98萬噸。年末擁有公共汽電車3993輛,城市道路里程2483公里,人行道面積698萬平方米。新增和更新環衛車輛101臺,新建公共廁所40座。新建成南岸-宏聲廣場-、沙坪壩文化廣場等7個廣場,新建公園4個,人均公共綠地達到2.37平方米。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五、交通郵電業
交通運輸業保持了平穩增長。全年完成貨物周轉量356.11億噸公里,比上年增長8.2%,其中,鐵路168.87億噸公里,增長3.2%;公路87.41億噸公里,增長24%;水運99.43億噸公里,與上年基本持平;空運0.4億噸公里,下降2.4%。全年完成旅客周轉量255.71億人公里,增長3.3%,其中,鐵路52.6億人公里,增長7.0%;公路154.97億人公里,增長6.5%;水運32.28億人公里,下降32.28%;空運15.86億人公里,下降10.5%。全年港口吞吐量為2599.8萬噸,與上年持平。
郵政電信業快速增長。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50.73億元,比上年增長49.0%。全市電話裝機總容量達到388.9萬門,固定電話用戶198.9萬戶、移動電話用戶79.86萬戶,全市電話普及率為9.0%。
六、國內貿易和市場物價
隨著國家增加城鎮居民收入、銀行利率調整和開征利息稅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逐步落實,消費品市場的啟動見到實效。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96億元,比上年增長7.7%,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11.6%。城市市場好于農村市場,全年城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1.64億元,增長8.6%;農村為264.62億元,增長6.5%。分行業看,批發零售業為340.47億元,比上年增長14.2%;餐飲業為48.62億元,增長11.4%;其他行業為207.17億元,下降2.3%。集貿市場交易活躍,全年集市貿易成交額461.33億元,比上年增長12.5%。
地方產品競爭力有所增強。以服裝、皮鞋、食品為代表的本地產品市場占有率達到30.5%,比上年提高了10.2個百分點。
商貿流通的骨干企業和大型交易市場的凝聚力、輻射力進一步增強。重慶百貨大樓股份有限公司年銷售額21億元,重慶商社集團年銷售額33億元,繼續保持了零售和批發業在西南地區的龍頭地位。重點專業市場不斷發育壯大,朝天門市場年成交額69億元,成為西南地區最大的服裝小商品綜合交易市場。
物價總水平持續走低,降幅逐漸趨緩。1999年全市商品零售價格指數為96.5%,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99.3%,分別比上年下降3.5和0.7個百分點。
七、對外經濟
全年對外進出口貿易低開高走,漸次回升。據重慶海關統計,全年進出口總額12.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7.1%,其中進口為7.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8.5%;出口4.9億美元,比上年下降4.6%,降幅比1998年減少29.5個百分點。
本地產品出口大幅增長。1999年地方產品出口達到4.38億美元,增幅為17.3%,占出口總值比重上升到89.3%。其中,摩托車出口增長勢頭強勁,全年出口數量超過10萬輛,出口總額為0.53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8倍和2.8倍。
全年新簽利用外資合同項目199個,比上年下降24.3%,協議利用外資金額7億美元,下降6.6%,實際利用外資3.3億美元,下降40.7%,其中,外商直接投資2.4億美元,下降44.6%。全年新簽對外承包勞務合同額0.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3倍,完成營業額0.4億美元,增長20%。
國際旅游業穩步增長,全年共接待海外游客18.5萬人次,旅游外匯收入0.97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2.9%和10.1%。
八、財政、金融和保險業
財政收入保持了正常增長。1999年全市地方預算內財政收入89.68億元,比上年增長9.1%,其中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分別增長了22.1%和27.8%。全年地方預算內財政支出166.31億元,比上年增長22.3%。
金融形勢基本平穩。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1580.80億元,貸款余額1611.68億元,分別比年初增長20.8%和17%,存貸差額比上年減少21.69億元。年末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909.10億元,比年初增長25.5%。由于投資力度加大和居民收入政策性調整,全年貨幣凈投放23.04億元。
保險業發展勢頭較好。全年保費收入25.43億元,比上年增長12%,其中產險收入10.05億元,增長9.0%;壽險收入13.02億元,增長9.8%;健康險和意外傷害險收入2.36億元,增長46.6%。全年保險賠付額為8.92億元,比上年下降16.5%,其中產險賠付4.86億元,下降26%;壽險賠付3.19億元,下降3.0%;健康險和意外傷害險賠付0.87億元,比上年增長6.1%。
九、科學技術和教育
1999年全市登記重大科技成果195項,有94項獲得市級科技進步獎;簽定技術合同1374份,技術貿易成交額10.44億元,增長20.6%;申請專利1275件,授權專利1077件;全年民營科技企業實現技工貿收入超過100億元。在深圳-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上,我市成交項目14個,協議成交金額11.82億元。
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不斷發展壯大。1999年區內企業已超過6000家,其中生產經營規模上億元的企業有17家。全年技工貿收入125億元,比上年增長38.9%;實現利稅總額11.6億元,增長13.7%;出口創匯4000萬美元,增長14.2%。
1999年全市共有23所普通高校,在校本、專科學生9.66萬人,研究生0.5萬人;普通中等專業學校78所,在校學生9.19萬人;普通中學1552所,在校學生128.26萬人;職業中學190所,在校學生8.24萬人;小學校15223所,在校學生280.27萬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7%,初中入學率達到92.0%。成人教育繼續發展,全市現有成人高校21所,在校學生人數4.1萬人。
全市有34個區縣通過-兩基-驗收,累計覆蓋人口2466.91萬人,-兩基-人口覆蓋率達80.6%。全市青壯年掃盲人口2.1萬人,青壯年非文盲率99%。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新聞、出版、廣播電視事業健康發展。銅梁龍進京參加首都國慶50周年慶典,獲得好評;川劇《金子》在中國首屆川劇節上獲金獎;我市參與承辦和制作的《為了共和國的誕生--革命英烈事跡展覽》在北京中國革命博物館展出,參觀人數超過100萬人次。文化設施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相繼建成紅巖革命紀念館陳列館、歌樂山烈士陵園紅巖魂廣場及陳列館。大足石刻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目,成為我國第23處世界文化遺產。截止1999年底,我市共有文化館43個、公共圖書館42個、博物館12個、檔案館49個。全市共有衛星地球(面)站11191座,有線電視用戶290.35萬戶。全市又有1432個行政村實現了-村村通廣播電視-,解決了邊遠山區近100萬農村居民看電視聽廣播難的問題。全市廣播覆蓋率達到87.2%,電視覆蓋率達到90.1%。全年出版各類報紙5.27億份,比上年增長13.3%,各類雜志3000萬冊、圖書1.23億冊,分別增長18.5%和5.1%。
衛生事業進一步發展。年末全市共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4600個,衛生機構擁有床位6.6萬張,其中醫院擁有床位5.86萬張。有專業衛生技術人員8.86萬人,其中醫生3.13萬人,護師、護士1.79萬人。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體育事業取得新成績。1999年我市有專項運動隊19個,在役運動員243人,向國家隊輸送11人,在國家隊集訓或代表中國參加國際比賽的29人,在全國各類比賽中獲金牌19枚、銀牌42枚、銅牌51枚,在世界大賽中共奪得4項世界冠軍。我市競走運動員李紅參加世界競走錦標賽,是獲得女子10公里團體冠軍的隊員之一,重慶圍棋隊在全國首屆圍棋甲級聯賽上獲團體冠軍,長松車隊車手文凡和領航員鐘冠密切合作,獲世界拉力錦標賽北京站N2冠軍。
十一、人口和就業
人口增長得到控制。1999年末全市總人口為3072.34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635.16萬人,占總人口的20.67%,比上年提高0.57個百分點;農業人口2437.18萬人,占79.33%。根據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查,1999年全市人口出生率為11.9‰,死亡率為6.94‰,自然增長率為4.96‰。
全市年末從業人員達到1639.47萬人,比上年下降0.3%,其中城鎮從業人員296.48萬人,下降9.6%。年末國有、城鎮集體經濟單位從業人員為161.18萬人和36.15萬人,分別比上年下降8.2%和13%;城鎮其他經濟單位從業人員28.89萬人,比上年增長21.6%。全年城鎮經濟單位新增就業人員9.63萬人,比上年減少1.5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5%。
十二、人民生活和環保
城鄉居民收入繼續增長。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96元,扣除價格因素,比上年實際增長7.8%;人均消費支出5352.45元,增長9.4%。全市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為7182元,實際增長12.4%。農民人均純收入1774元,實際增長3.1%;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329.2元,下降1.1%。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截止1999年底,累計在城口、梁平、南川等39個區縣(自治縣、市)建立并實施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市對符合條件的75.66萬戶次,149.76萬人次,給予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累計發放保障金1.02億元。社會福利事業繼續發展。年末全市各類社會福利院有床位2.88萬張,收養人員1.92萬人,新建城鎮各種社區服務設施0.15萬個。
環保事業加快發展。全年完成了主城區8個空氣質量地面自動監測站的建設。繼主城區飲食服務業全面推廣清潔能源之后,1999年我市又投資1.03億元,在永川、南川、涪陵等15個區縣(市)的城區擴大了推廣范圍,進一步改善了我市的能源結構,提高了空氣環境質量。據監測,1999年我市城區環境空氣中大氣總懸浮微粒年日均值為204微克/立方米,比上年減少30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171微克/立方米,減少12微克/立方米;氮氧化物62微克/立方米與上年基本持平。
水污染得到控制。1999年我市在主城區區屬以上的104家醫院全面開展了醫院病毒、病菌廢水治理工作,有99家醫院的治理工程已竣工,醫院廢水的處理率為95.2%。
十三、移民和扶貧
1999年是三峽庫區進入二期移民攻堅階段的第二年,移民工作進展順利。全年完成移民項目投資34.53億元,移民建房276萬平方米,完成企業遷建140戶,建房安置移民10.86萬人,生產安置農村移民2.96萬人。
扶貧攻堅成效顯著。1999年,巫山、奉節、酉陽、彭水、豐都5個縣(自治縣)成建制越溫達標,全市基本解決68萬人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解決貧困地區34.5萬人飲水困難和8075戶貧困農戶住房難問題。
(來源:重慶市統計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