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和四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緊緊圍繞建設長江上游經濟中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戰略目標,把貫徹中央宏觀調控作為加快重慶發展的重要機遇,全市經濟在宏觀調控中繼續保持快速增長,主要經濟指標創直轄以來新高,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
一、綜合經濟
經濟總量:初步核算,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665.3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2.2%,是直轄以來增長速度最快的一年。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431.32億元,增長4.7%;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181.24億元,增長16.2%;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052.83億元,增長10.4%。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市人均GDP達到9608元,突破1000美元大關。
經濟結構:三次產業占GDP的比重為16.2%、44.3%和39.5%。三大經濟區競相發展。都市發達經濟圈完成生產總值1037.0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3%,占全市GDP的38.9%;渝西經濟走廊完成826.05億元,增長11.4%,占全市的31.0%;三峽庫區生態經濟區完成802.26億元,增長11.5%,占全市的30.1%。
價格水平:全年城市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提高3.7%。分類別看,食品類價格上漲11.0%,是推動價格總水平上漲的主要因素,煙酒及用品、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和居住價格分別上漲0.4%、3.2%和0.9%。其余各類價格均有所下降,衣著價格下降8.8%,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價格下降1.5%,交通和通訊價格下降0.8%,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價格下降0.6%。
全年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3.3%,增幅比上年提高3.0個百分點,其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4.6%,生活資料價格下降0.9%。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比上年上漲13.0%。
就業狀況:年末全市就業人員1715.62萬人,其中第一產業就業人員869.30萬人,比上年減少2.6%;第二產業就業人員301.42萬人,增長1.0%;第三產業就業人員544.90萬人,增長1.7%。全年新增城鎮就業崗位18.67萬個,13.52萬下崗職工和城鎮失業人員實現就業和再就業,年末全市結存城鎮下崗失業人員21.84萬人,比上年減少0.48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1%。全年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40.4萬人。
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尚未建立;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仍未有效改變,資源環境的制約影響開始凸現;物價漲幅偏高,城鎮就業形勢依然嚴峻。
二、農業和農村經濟
農業和農村經濟形勢趨好。全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12.77億元,比上年增長5.2%,其中種植業總產值332.95億元,增長5.2%,養殖業總產值252.18億元,增長5.2%。全年市級以上投入農林水及扶貧資金達到16.64億元,比上年增長19.9%。扶農政策激發了農民種糧積極性,糧食生產呈現恢復性增長。2004年全市常用耕地面積增加20.85萬畝,達到2100.90萬畝。全年糧食播種面積3751萬畝,比上年增加136萬畝,增長3.8%。糧食總產量達到1150.51萬噸,增長5.8%。油料產量41.75萬噸,增長9.1%。
農業產業化百萬工程深入推進。全市龍頭企業總數突破2000家,共建成各類優質糧生產基地489.9萬畝,推廣糧食優良品種1766.3萬畝;已建設20個優質肉豬基地區縣(市)和150個基地鄉鎮,初步形成35個相對集中成片的生豬和優質肉豬生產片區。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快速增長。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927.5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6.9%,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0.6%。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579.67億元,增長23.5%,也是直轄以來增長最快的一年。
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完成增加值344.11億元,比上年增長17.1%;股份制企業完成增加值362.89億元,增長21.5%;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完成增加值117.90億元,增長35.7%。全年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完成增加值180.26億元,增長22.7%;通用設備制造業完成增加值31.04億元,增長41.1%;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完成增加值55.13億元,增長29.9%。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新產品產值518.08億元,比上年增長26.7%,新產品產值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的24.5%;實現工業品出****貨值132.95億元,比上年增長25.8%。產銷銜接較好,工業產品產銷率達到98.2%。
工業經濟效益進一步提高。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突破百億大關,達到113.38億元,比上年增長37.8%,其中大中型企業實現利潤91.72億元,增長29.2%。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虧損面為20.0%,比上年下降0.3個百分點。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再創新高,達到139.4,比上年提高12.1個百分點。
建筑業快速發展。全年完成建筑業增加值253.73億元,比上年增長13.5%。全年建筑施工面積9996.95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2.5%;竣工面積5058.41萬平方米,增長2.4%。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在宏觀調控背景下,增速有所回落,但仍保持較高水平。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609.93億元,比上年增長26.8%。在各類投資中,建設與改造投資1216.84億元,增長29.3%,其中基礎設施建設投資614.43億元,增長25.5%;房地產開發投資達到393.09億元,增長19.9%。工業投資成為投資增長的最大亮點。全年累計完成工業投資398.30億元,比上年增長51.8%,工業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24.7%,比上年提高4.0個百分點,其投資增量占全社會投資總增量的39.9%。
民間投資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全年民間投資840.48億元,比上年增長28.8%,高于同期國有投資增幅8.4個百分點,占全社會投資總量的52.2%。從增量上看,民間投資比上年凈增187.73億元,占全社會投資增量的55.1%,是全市投資繼續保持較快增長的重要力量。
三大經濟區投資全面增長。都市發達經濟圈完成投資795.20億元,比上年增長37.6%;渝西經濟走廊完成投資354.93億元,增長28.8%;三峽庫區生態經濟區完成投資459.80億元,增長10.5%,比上年回落8.6個百分點,投資增幅明顯下降主要是移民投資增長逐步減少,產業投資尚未跟上。
重點建設項目進展順利。全市100項重點工程中,渝鄰高速、聯通CDMA網絡、主城排水以及一批垃圾處理項目等29個重點項目完工投入使用或基本完工。繞城高速、墊忠高速等交通項目、化龍橋片區改造、合川雙槐電廠、中小城鎮基礎設施改善工程等32個重點建設項目開工建設。全市重點項目資金主要投向交通、能源、北部新區和城市開發,這四類項目投資總量為275.96億元,占全市重點建設項目投資的63.2%。其中,交通重點項目投資123.53億元,能源重點項目投資51.40億元,北部新區開發重點建設項目投資60.65億元,城市開發重點項目完成投資40.38億元,分別占重點項目投資的28.3%、11.8%、13.9%和9.2%。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五、城市建設
全年完成城市市政公用設施建設投資210.8億元,比上年增長45.8%,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13.1%。亞太市長峰會項目建設全面推進,56個項目建設全面啟動,完成投資40億元;竣工袁家崗奧體中心、大坪循環道、石坪橋立交等12個重點工程項目;重慶國際會展中心、湖廣會館等44個工程項目有序推進。軌道交通建設成為城市建設一大亮點,輕軌二號線一期工程實現試運行,三號線觀音橋車站、龍頭寺車站等部分重要節點工程開工建設。全年新建、改造城鎮道路525.3公里,竣工城鎮橋梁(含立交橋)29座,隧道8座,新建廣場23個;新增城鎮日供水能力7.9萬立方米,新建和改造供水管道246公里,新建和改造排水管道552.5公里;竣工污水處理廠2座,新增日污水處理能力9萬立方米;新建、改造垃圾處理場2座,新增日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280噸;新增公園13個,增加公共綠地面積1083.48萬平方米。主城區危舊房改造成效顯著。通過房地產開發和土地整治,共拆遷危舊房屋138.41萬平方米。對93個“久建不完”項目成功處置78個,城區面貌和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條件有所改善。
六、交通運輸、郵電業和旅游業
交通運輸業快速發展。“8小時重慶”交通工程全面完成并通過驗收,年末全市公路總里程達32344公里,比上年增加93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14公里,一、二級公路4353公里。全市行政村通公路率達到89.3%。全年完成貨物周轉量609.16億噸公里,比上年增長36.4%;旅客周轉量320.95億人公里,增長19.8%。港口、機場吞吐能力不斷增強。全年內河港口貨物吞吐量達4538.79萬噸,比上年增長39.9%;空港旅客吞吐量為523.34萬人,增長22.1%;空港貨物吞吐量8.76萬噸,增長13.6%;集裝箱吞吐量達到58.52萬標箱,增長21.7%。
郵電通信業持續增長。全年實現郵電業務總量174.99億元,比上年增長44.3%。其中電信業務總量165.6億元,增長46.8%。全年電話用戶凈增301萬戶,達到1454萬戶,電話普及率達到52.5部/百人,比上年提高了11個百分點;互聯網用戶凈增28萬戶,達到121.8萬戶。
旅游業呈恢復性增長。全年共接待海內外旅游者5279.04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3.2%,實現旅游總收入259.77億元,增長27.4%。其中,接待國際游客43.44萬人次,比上年增長85.2%,實現旅游外匯收入2.03億美元,增長79.4%。
七、國內貿易
消費品市場快速增長。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55.00億元,比上年增長14.3%,增幅比上年提高4.8個百分點,是自1998年以來首次實現兩位數增長。
餐飲業銷售趨旺。全年餐飲業零售額達到132.11億元,比上年增長23.1%。商業設施日趨完善,商業大都市雛形顯現,商業流通規模進一步擴大。全年實現商品銷售總額1667.89億元,比上年增長16.1%,其中批發銷售854.98億元,增長19.1%。居民消費結構升級趨勢進一步加快。據限額以上企業統計,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完成銷售41.1億元,比上年增長18.2%;汽車類銷售47.7億元,增長20.1%,銷售汽車2.46萬輛,增長32.8%。
新型商業業態進一步發展。至2004年末,全市連鎖商業企業門店總數達到6245個,實現零售額162.32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0.4%和28.9%。連鎖商業零售額占社會零售額的比重升至17.0%,比上年提高近2個百分點。
八、改革開放
國有企業改革取得新突破,全年22戶企業實現改制重組,市屬大中型國有企業改制面達到76.0%,比上年提高5.5個百分點;26戶劣勢國有企業實現破產終結。重點企業集團進一步做大做強。年末98戶重點企業集團總資產達到1661.34億元,比上年增長9.1%,實現利潤總額50億元,增長28.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601戶,比上年增加278戶。銷售收入上10億、30億、50億的企業分別有26戶、9戶、5戶,分別比上年增加6戶、3戶、2戶。長安、電力、重鋼、商社集團(包括重百)、機電控股(包括重汽)營業收入分別達294.75億、93.32億、107.45億、95.41億和110.70億元,成為全市五個最大的企業(集團)。
民營經濟較快發展,全市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1303.38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8.9%,比上年提高3.1個百分點。
2004年,全市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土地調控政策,清理取消126個名不副實的開發園區,核減規劃用地371.4平方公里。北部新區開發區共招商引資簽約項目300個,合同金額149.85億元,到位資金61.80億元;全年共完成工業增加值132.49億元,比上年增長24.4%;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78.92億元,增長72.1%。
對外貿易增長加快。據海關統計,全年完成外貿進出口總值38.5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8.7%,增幅位居全國第六。全年進口17.66億美元,增長74.9%;出口20.91億美元,增長31.9%,其中機電產品出口12.25億美元,增長32.2%,占出口總量的58.6%。外商投資、集體、民營企業成為外貿經營的主體,三類企業外貿總值比重高達92.6%。
利用外資保持較快增長。全年新簽利用外資合同項目281個,合同外資金額6.66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3.8%和19.7%。實際利用外資6.8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0.4%,增幅比上年提高13.8個百分點。其中,外商直接投資4.05億美元,增長30.2%。
對外經濟合作進一步加強。全市對外承包工程、勞務、設計咨詢合同額1.4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0.1%;實際完成營業額1.01億美元,增長14.4%。外派勞務2751人,增長5.5%。
利用內資規模繼續擴大。全年實際利用內資86.87億元,比上年增長51.7%。東、中、西部三個區域入渝資金分別為60.04億元、8.53億元和18.30億元,分別占全市利用內資的69.1%,9.8%和21.1%。全市利用內資的重點地區主要來自浙江、北京和四川等省市。
九、財政金融
財政收支快速增長。全年地方財政收入突破300億,達到302.39億元,比上年增長40.5%。一般性財政收入200.67億元,增長25.9%,其中,增值稅25.95億元,增長19.1%;營業稅58.52億元,增長25.5%;企業所得稅11.14億元,增長27.0%;個人所得稅8.94億元,增長13.5%;房產稅4.65億元,增長10.4%。全年地方財政支出487.27億元,比上年增長24.5%。一般性財政支出400.34億元,增長26.4%,其中,基本建設支出54.36億元,增長25.6%;企業挖潛改造資金7.25億元,增長6.9%;教育事業費51.12億元,增長19.0%;社會保障補助支出32.82億元,增長13.2%;城市維護費28.36億元,增長42.6%。全年科技投入3.02億元,增長30.5%。
金融運行總體平穩。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人民幣存款余額4039.61億元,比年初增加601.01億元,比上年少增16.56億元。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2189.73億元,比年初增加292.77億元,比上年少增8.78億元。全市金融機構各項人民幣貸款余額3246.28億元,比年初增加510.39億元,新增貸款比上年少增74.20億元。其中,短期貸款余額1362.75億元,比年初增加86.93億元,比上年少增99.63億元;中長期貸款余額1346.91億元,比年初增加295.78億元,比上年多增12.52億元;中長期個人消費貸款余額319.72億元,比年初增加73.85億元,比上年多增0.21億元。全年金融機構現金凈回籠24.35億元,比上年增長60.0%。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年末全市共有證券經營機構67家,證券營業部65家,境內上市公司29家。境內上市公司總股本達到83.21億股,股票總市值402.26億元,全年通過資本市場募集資金15.65億元。
保險業持續發展。全市營業性保險分公司和保險中介機構已達38家,比上年增加12家,保險從業人員2.8萬人,比上年增加0.4萬人。全年保費收入66.51億元,比上年增長14.7%,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17.00億元,增長14.1%;人身險保費收入49.07億元,增長14.9%。全年各保險分公司共賠付各類保險金16.25億元,比上年增長11.8%,其中財產險賠款9.43億元,增長9.9%;各項人身險給付6.82億元,增長14.4%。
十、科學技術和教育
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2004年,全市新增高新技術企業93家,累計達601家。全年完成高新技術產業產值960億元,比上年增長24.6%。其中高新技術產品產值570億元,增長33.5%,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21.1%,比上年提高2.2個百分點。通過實施“人才、專利、標準”三大戰略,推進三大科技平臺建設,全年共受理專利申請量達5171件,共獲專利授權3601件,分別比上年增長12.5%和25.3%。技術市場交易活躍。全年共簽定技術合同1768項,合同成交金額59.6億元,比上年增長7%,連續6年居西部12省區第一位。第六屆重慶高交會獲得圓滿成功,共簽約項目179項,成交金額122億元,其中技術交易類項目130項,成交金額55億元。
教育事業全面發展。“兩基”教育進一步推進,全市37個區縣實現“兩基”,兩基人口覆蓋率保持在95.3%。全年竣工校舍面積434萬平方米,其中高校97萬平方米,中小學237萬平方米,消除中小學危房52萬平方米。積極推進職業技術教育,全市新組建職業技術學院4所,創建區縣職教中心5所。全年共培訓農民521.48萬人次,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培訓1.57萬人次。
全市共有普通高校34所,普通中等專業學校38所,普通中學1511所,小學10409所。全年共招收研究生8202名,增長28.3%;普通高校本?普猩9.9萬人,增長15.1%;高中階段招生30.3萬人,下降1.6%。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校在校學生(含研究生)30.39萬人,比上年增長19.1%,普通中學在校學生170.75萬人,增長2.6%,小學在校學生271.89萬人,下降2.2%。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9.9%,普通初中毛入學率達108%,普通高校錄取率為79.3%,大學毛入學率超過19%。
十一、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取得新進展。全年各專業藝術院團共演出2911場次,觀眾393.01萬人次,獲全國性專業藝術獎勵4項。重慶大劇院、重慶科技館、重慶美術館等7大文化基礎設施相繼開工,湖廣會館開始修復、“紅巖聯線”等革命文化資源整合工作正式啟動。新建區縣文化館、圖書館7個。三峽文物保護工作有序推進。全年完成地面文物計劃項目44個,白鶴梁題刻水下保護工程、石寶寨、張飛廟、大昌古鎮等保護工程進展順利。
衛生事業快速發展。年末全市有衛生機構2539個,其中醫院、衛生院1574所。擁有專業衛生技術人員77502人,其中執業(包括助理)醫師36588人,注冊護士20241人。重慶市傳染病救治中心開工建設,建設完成32個區縣級疾控中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穩步推進,6個試點區縣市籌集合作醫療資金4838.01萬元,參與合作醫療的農民達201.39萬人,覆蓋率為60.2%。
體育事業蓬勃發展。建設兩江四岸工程配套全民健身器材62個,新建青少年體育俱樂部4個。全市共有體育場地17351個,體育場地占地面積2049萬平方米,每萬人擁有體育場地5.6個。重慶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如期竣工并投入使用,成功舉辦2004年中國亞洲足球賽重慶賽區比賽。全市體育人口1215萬人,青少年學生達標人數318萬人。重慶運動員參加國際、國內比賽獲金牌26枚。全年共發行體育彩票1.45億元,籌集體育彩票公益金5083萬元,
十二、人口、社會保障和人民生活
年末,全市戶籍人口為3144.23萬人,比上年增加14.13萬人。常住人口2770.98萬人,比上年減少6.49萬人,下降0.2%,其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1205.70萬人,比上年增加41.94萬人,城鎮化率達到43.5%,比上年末提高了個1.6百分點。全市人口出生率為9.45‰,比上年下降0.45個千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2.85‰,下降0.15個千分點。
社會保障制度進一步完善。全市失業保險參保職工達193.45萬人,全年收入失業保險基金3.12億元。年末全市城鎮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累計達283.87萬人。全年發放基本養老保險金58.81億元,按時足額發放率達100%。全市已有35個統籌地區啟動實施了基本醫療保險,參?側藬颠_206萬人,比上年增長71.7%。全年收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15.61億元,比上年增長182.6%。全年共發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6.49億元,比上年增長3.3%,每月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鎮居民達30萬戶、70余萬人。全年發放特困戶救濟金5183萬元,救濟人數達18萬戶、44萬人。全市已有4個區初步建立農村低保制度,年支付低保金218萬元。全市共安排救災救濟資金2.05億元,救助災民244.3萬人次。
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21元,比上年增長13.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8%。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7973元,比上年增長12.0%,其中,食品支出3015元,增長11.6%;衣著支出780元,增長6.1%;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支出474元,下降0.3%;醫療保健支出538元,增長17.0%;交通與通信支出865元,增長9.5%;教育文化娛樂服務支出1201元,增長17.0%;居住支出903元,增長21.8%。城市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7.8%,比上年下降了0.2個百分點。
農民收入快速增長。全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535元,比上年增長14.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9%。工資性收入和家庭經營收入是農民純收入增長的主要來源,人均工資性收入956元,比上年增長11.4%,占人均純收入的37.7%;得益于農副產品價格上漲的影響,家庭經營性收入增長較快,全年人均家庭經營性收入1423元,比上年增長20.1%,占人均純收入的56.1%。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為56.0%,比上年上升了3.5個百分點。
十三、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
生態建設取得新進展。全年完成營造林262.5萬畝,其中退耕還林160萬畝。完成公路綠化1100公里,水系綠化80公里。森林資源總量超過1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27.1%。新建國家級森林公園3個、市級森林公園4個,設立市級風景區1個和新增市級自然保護區3個。全年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940.5平方公里。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全年新開工建設14座污水處理廠、12座垃圾處理場,新增污水處理能力32.3萬噸/日。全年主城區空氣質量達到二級及其以上標準的天數占全年天數的66.4%,實測大氣二氧化硫年日均值為0.113毫克/立方米,降塵量為9.29噸/平方公里/日。
十四、移民和扶貧
三期移民工作按計劃推進。全年完成移民搬遷安置12.36萬人,其中出市外遷安置農村移民2.42萬人。復建各類房屋307萬平方米,完成200戶庫區淹沒工礦企業進行結構調整,引進對口支援重點經濟合作項目11個,引進資金12.5億元,實施移民培訓3.97萬人。全年完成動態移民投資32.31億元。
扶貧開發工作深入推進。全年共安排財政性專項扶貧資金3.95億元,其中7046萬元用于解決絕對貧困人口溫飽問題扶貧資金,4843萬元用于解決農村人口飲水困難,1.95億元用于新建和改造鄉村道路,2000萬元解決地氟病防治,1700萬元完成扶貧培訓。全年又有15.2萬人的溫飽問題得到解決,全市絕對貧困人口減少到65.3萬人。新解決21.8萬人口飲水難問題,完成2420戶高山移民遷建。
注:
1、本公報為初步統計數,正式數據以《重慶統計年鑒—2005》為準。
2、地區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3、北部新區開發區包括經開區南區、高新區南區、經開園和高新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