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江市統計局
2011年2月 26 日
2010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實現新跨越,建設新內江”的總體要求,把握“鞏固向好、加速快進、實現跨越”的工作基調,全市經濟呈現平穩較快發展的態勢,各項社會事業取得新的進展。
一、綜合
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90.28億元,比上年增長16.2%。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12.39億元,增長4.6%,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3%;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419.53億元,增長23.8%,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81.6%;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58.36億元,增長7.9%,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14.1%。三大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7.6:56.9:25.5調整為16.3:60.8:22.9。
全市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392.10億元,增長18.4%,占GDP比重達56.8%,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
圖1 “十一五”時期地區生產總值
二、農業
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85.18億元,比上年增長4.7%。全年糧食播種面積32.67萬公頃,比上年增加0.37萬公頃;油料播種面積4.71萬公頃,增加0.04萬公頃;蔬菜播種面積5.15萬公頃,增加0.26萬公頃。糧食總產量160.85萬噸,增長2.4%,其中:水稻62.90萬噸,增長2.6%;玉米37.24萬噸,增長2.7%。主要農產品產量列示如下:
指 標 2010年 比2009年±%
糧食(萬噸) 160.85 2.4
#小麥(萬噸) 23.06 1.9
水稻(萬噸) 62.90 2.6
玉米(萬噸) 37.24 2.7
豆類(萬噸) 5.35 2.6
油料(萬噸) 8.93 2.6
#油菜籽(萬噸) 6.19 3.9
蔬菜(萬噸) 163.81 6.2
水果(含果用瓜)(萬噸) 27.51 6.6
圖2 “十一五”時期糧食產量與增長速度
畜牧業穩定發展。主要畜產品產量列示如下:
指 標 2010年 比2009年±%
肉類(萬噸) 40.98 4.4
# 豬肉(萬噸) 31.57 3.5
牛肉(萬噸) 0.74 3.6
羊肉(萬噸) 1.09 5.0
禽蛋(萬噸) 5.39 5.6
蠶繭(萬噸) 0.28 8.0
出欄肥豬(萬頭) 427.48 3.5
年末生豬存欄(萬頭) 312.14 1.7
年末牛存欄(萬頭) 8.13 5.0
年末羊存欄(萬頭) 53.38 5.5
全年水產養殖面積1.09萬公頃,增長0.6%;水產品產量10.39萬噸,增長8.3%。
全年完成造林面積2647公頃,目前全市森林面積157273公頃,森林覆蓋率達29.3%。
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積 5.20萬畝,新增節水灌溉面積4.52萬畝;新建渠道配套及防滲186公里,解決了農村18.5萬人飲水安全;新建集中供水工程39處,分散供水工程224處,磚(石)砌囤水田3.28萬畝,新建及改造山平塘1388口。
三、工業和建筑業
全年實現規模工業總產值1310.48億元,增長39.6%,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28.1%。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戶數610戶,比上年凈增65戶。五大支柱產業實現產值1118.39億元,61戶重點企業實現產值758.57億元,分別占規模工業的85.3%和57.9%。
圖3 “十一五”時期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
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列示如下:
指 標 2010年 比2009年±%
水泥(萬噸) 1330 36.7
成品鋼材(萬噸) 277 0.1
配、混合飼料(萬噸) 60.14 -23.5
鮮、冷藏肉(萬噸) 23.11 50.8
氮肥(萬噸) 3.30 6.2
飲料酒(萬噸) 19.11 19.5
規模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300.7點 ,比上年提高41.2點。總資產貢獻率為28.8%,比上年提高3.5個百分點;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20.82萬元/人,比上年增長26.4%;產品銷售收入1303.01億元,增長37.8%;利潤總額69.68億元,增長41.5%;利稅總額145.71億元,增長36.9%。
全市有資質等級建筑企業130個,實現利稅總額8.02億元,增長32.8%。房屋建筑施工面積880.94萬平方米,增長4.7%;房屋建筑竣工面積 375.42萬平方米,下降11.7%。
四、固定資產投資
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50.93億元,增長30.4%。全年新開工項目831個,同比下降34.9%,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377.47億元,增長35.9%,項目平均規模4061萬元,比上年擴大1884萬元。全市億元以上項目64個,同比增加15個,累計完成投資118.53億元,占全社會投資總量的33.8%。
圖4 “十一五”時期固定資產投資與增長速度
全年民營企業完成投資177.36億元,同比增長31.6%,比同期全社會投資快1.2個百分點,占全社會投資的比重為50.5%。
全年完成工業投資137.03億元,增長39.4%,比全社會投資快9個百分點,占全社會投資的比重由上年的36.5%上升到39.0%。
全市到位域外資金332.67億元,同比增長38.0%,其中國內省際間到位資金239.87億元,增長30.3%;工業生產性項目到位資金223.73億元,增長34.2%,占到位域外資金比重為67.3%。
五、交通運輸和郵電通訊業
全年交通建設項目投資完成25.4億元,比上年增長75.1%。建成通鄉、通村公路共計1346公里,其中水泥路1073公里,油路274公里。建成24個鄉鎮客運站,完成5個農村客運碼頭的建設,完成農村渡改橋8 座1110延米,完成公路安保工程128公里,整治公路危病橋360延米,8座。年末全市公路管養里程達9648公里(不含150公里高速公路),其中,等級公路5844公里。
全年客運量1.72億人次,旅客周轉量63.46億人公里,分別增長17.5%和22.2%;貨運量0.77億噸,貨物周轉量37.94億噸公里,分別增長19.5%和26.5%。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全年完成郵電主營業務收入12.07億元,增長10.5%。年末全市固定電話用戶達到48.81萬戶;移動電話用戶177.02萬戶,每百人擁有移動電話41.6部,比上年增加5.9部。
六、貿易、外經和旅游
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2.02億元,增長18.7%。分地域看,城鄉市場分別實現零售額126.06億元和75.96億元,分別增長18.5%和19.0%。分行業看,批發零售業零售額165.03億元,增長17.9%;住宿餐飲業零售額36.99億元,增長22.3%。分經濟類型看,非公有制經濟實現零售額191.68億元,增長19.6%,占市場的份額為94.9%;公有制經濟實現零售額10.34億元,增長3.7%。
圖5 “十一五”時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全年外派勞務2795人次,外貿出口額1.68億美元。全市獲權企業265戶,其中:新批獲權企業16戶。全年實際利用外資4637萬美元。
旅游業加快發展。全年接待游客974.41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52.88億元,增長34.8%。
七、財政、金融和保險業
全市完成地域內財政總收入70.55億元,比上年增長53.3%,其中,一般預算收入20.39億元,同比增長26.0%。財政總支出118.94億元,增長41.9%。其中,一般預算支出92.48億元,增長24.3%。
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599.86億元,比上年增長18.2%,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437.78億元,增長16.5%。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266.90億元,比上年增長11.8%。
全市各種保險機構保費收入25.10億元,增長30.4%。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4.47億元,增長17.7%;壽險保費收入20.63億元,增長33.5%。全年各項賠款和給付支出4.57億元,增長10.6%。
八、科學技術和教育
全市完成市級以上科技計劃項目84項, 取得市級以上科技成果28項。知識產權保護力度進一步加大,全年專利申報335件。同時,采取有效措施發揮外援科技智力隊伍的作用,全年企業與外智人才成功對接項目新增10個。
國家惠民助學政策全面落實,“兩免一補”兌現資金2.82億元,接收“9+3”免費中職教育藏區學生694名。大力調整城鄉學校布局,整合中小學19所,新改建留守兒童寄宿制學校21所,目前全市有各級各類學校1103所,在校學生58.37萬人,教職工3.43萬人。高考萬人本科上線率繼續保持全省領先地位。
九、文化、衛生和體育
全市創作劇本、小品4個,歌曲5首。大力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送文化下鄉活動4次。積極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組織承辦大型演出6場。抓好文化市場管理,開展“掃黃打非”整治行動,出版物市場和文化市場秩序進一步得到清理和規范。全市有藝術表演團體4個,藝術表演場所5個,群眾藝術館、文化館6個,文化站121個,公共圖書館4個,圖書總藏量為423千冊(件)。
全市有廣播電臺4座,鄉鎮廣播站111個,廣播覆蓋率為97.3%。電視臺1座,電視覆蓋率為98.2%。完成20戶以上通電村收聽收看廣播電視2737個。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體系進一步完善,全市共有324.88萬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6.0%。社區衛生公共服務能力進一步增強,公共衛生服務覆蓋率達93.7%。甲型H1N1流感等傳染病得到有效防控。
繼續實施《全民健身條例》,大力開展 “周末快樂體育”、“假日體育”和“全民健身日”系列活動;加強全民健身基礎設施建設,新建全民健身路徑9條,“農民體育健身工程”點67個;舉辦市級比賽51次,承辦省級以上比賽8次;參加全省十一屆運動會獲獎牌122枚,獲得金牌總數全省第六名,獎牌總數全省排名第四名,團體總分全省排名第四名,重點項目金牌、獎牌、總分均排名全省第四名的優異成績。
十、市政建設與環境保護
全年完成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10.71億元,其中道路建設完成3.48億元,城市道路竣工面積為41.30萬平方米,新增綠化覆蓋面積138公頃,新增公共綠地面積51公頃,公用事業完成投資2.07億元。全年自來水產量 4402萬噸,增長20.1%,天然氣供氣量 11209萬立方米,增長23.4%。
初步統計,全年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削減4268噸、28600噸,氨氮排放量控制在2500噸以內,規模工業萬元增加值綜合能耗下降10.5%;沱江河內江出境斷面常年達到Ⅲ類水質標準,城區空氣質量保持國家二級標準天數達365天。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及社會保障
據公安部門統計,全市年末戶籍總人口425.53萬人,比上年減少857人,人口出生率為12.60‰,人口死亡率為10.04‰,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56‰。全市繼續推行計劃生育各項方針政策,據計生委統計,全市計劃生育率為85.5%。
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4324元,比上年增長12.8%,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費支出占家庭消費總支出的比重)為42.4%。農民人均純收入5504元,增長15.5%,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42.5%。
圖6 “十一五”時期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圖 7“十一五”時期農民人均純收入
全年城鎮新增就業40231人,增長6.5%。年末實有登記失業人員15721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0%。
全市各類社會保險覆蓋234.87萬余人,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覆蓋33.32萬人。城鎮和農村低保覆蓋19.9萬人,人均月補助標準分別提高到142.4元、58.7元。新改擴建農村中心敬老院18所,五保供養對象集中供養率達到33%。城鄉困難群眾人均醫療救助分別達到201.2元、198.9元,新建社區慈善愛心超市36個。完成城鎮住房毀損重建223套,新建廉租住房2375套,實施廉租住房租賃補貼13289戶,城市棚戶區改造7923戶。
1、公報中各項數據為初步統計數,正式數據以《內江統計年鑒—2011》為準。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2、公報中地區生產總值、總產值及增加值指標絕對數按當年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3、資料來源:本公報中城鎮新增就業、登記失業率、社會保障數據來自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財政數據來自市財政局;林業數據來自市林業局;灌溉面積、水資源數據來自市水務局;新建公路、公路運輸、貨物吞吐量等數據來自市交通局;電話用戶、上網人數等通信數據來自電信企業;保障性住房、城市污水處理、建成區綠地率來自市住房城鄉建設局;貨物進出口數據、外商直接投資、對外勞務合作等數據來自市商務局;郵政業務總量數據來自市郵政局;旅游數據來自市旅游局;貨幣金融數據來自市人民銀行;保險業數據來自保險公司;教育數據來自市教育局;技術合同、專利數據等數據來自市科技局;藝術表演團體、博物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數據來自市文化局;廣播、電視、電影數據來自市廣電局;體育數據來自市體育局;衛生、新農合數據來自市衛生局;社會服務、低保和五保救濟數據來自市民政局;環境監測數據來自市環境保護局;其他數據均來自市統計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