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是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的一年,也是我們堅決貫徹中央的決策和部署,堅持在發展中搞好調控,在調控中加快發展,奪取勝利的不平凡的一年。在這一年里,省委、省政府動員和組織全省各族人民,加快推進“三個轉變”,按照“五個統籌”、“五個堅持”的要求,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更加注重統籌兼顧,促進了全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和社會事業的全面進步。
一、綜合
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初步核算,全年全省生產總值6556億元,比上年增長12.7%,提前一年實現了“十五”計劃的主要目標。增長速度比上年提高0.9個百分點,是11年來的最好水平。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94.2億元,增長5.9%;第二產業增加值2690億元,增長17.7%;第三產業增加值2471.8億元,增長10.9%。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9.5%、57.9%和32.6%。從需求的角度看,投資、消費、凈出口“三駕馬車”同向拉動經濟快速增長。其中,總投資增長14.9%,最終消費增長11.1%,凈出口增長3.8%,總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9.1%,總消費的貢獻率為50.9%。
民營經濟快速發展。全年民營經濟增加值2568.5億元,增長21.1%,增長速度比上年加快2.6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86.1億元,增長9.7%;第二產業增加值1280.4億元,增長29%;第三產業增加值802億元,增長15.4%。民營經濟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60.8%,比上年提高6.6個百分點。
市場物價上漲。全年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4.9%。其中,食品類價格上漲11.2%,主要是由于糧食價格上漲24.2%、植物油脂價格上漲13.4%、豬肉價格上漲32%等因素的帶動。同時,服務項目價格上漲4.2%。此外,商品零售價格上漲3.7%,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10.9%。全部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5.4%,其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7%,生活資料價格上漲1.3%。全部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10.3%。
房地產市場價格上升幅度較大。全年商品房銷售價格上漲7.1%,土地交易價格上漲13.2%,房屋租賃價格上漲1.4%。
企業家對宏觀經濟形勢的信心不斷增強,企業生產經營景氣提升。全年企業家信心指數和企業景氣指數達到124.1點和125點,分別比上年上升4.3點和5.2點,為1998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工業化、城鎮化水平較低;經濟增長的資源性約束加劇,資金和煤、電、油、運偏緊;就業再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大;城鄉居民增收難度仍然較大。
二、農業
在“政策好、市場旺、人努力、天幫忙”等有利因素的積極推動下,農業和農村經濟出現了近20年少有的好形勢。
種植業結構繼續調整。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633.3萬公頃,比上年增加24.5萬公頃,增4%,所占比重由上年的67%上升為68.5%;油料作物108.9萬公頃,增加0.2萬公頃,增0.2%,所占比重由上年的12%下降到11.8%;藥材9.2萬公頃,增6%;蔬菜96.9萬公頃,減3.7%,所占比重由上年的11.1%下降到10.5%;飼料作物32.8萬公頃,減8.9%,所占比重由上年的4%下降到3.6%。優質農作物種植面積擴大,品質不斷提高。全省優質水稻面積123萬公頃,比上年增加9.1萬公頃,增8%;優質小麥播種面積50.3萬公頃,比上年增加10.5萬公頃,增26.5%;優質玉米47萬公頃,增加8.2萬公頃,增21.3%;優質大豆9.2萬公頃,增加1.1萬公頃,增13.2%;優質油菜籽面積55.2萬公頃,增加4.5萬公頃,增8.9%。
多數農產品產量增加。全年糧食總產量3326.5萬噸,比上年增4.5%;油菜籽產量165萬噸,增5.8%,創歷史新高;烤煙產量9.4萬噸,增13.9%;棉花產量3.3萬噸,增30.5%;麻類作物產量5.3萬噸,增6.1%;茶葉產量9.9萬噸,增37.5%;水果產量507.3萬噸,增9.1%;藥材產量31萬噸,增19.8%;蔬菜產量2616.5萬噸,減0.8%;甘蔗產量146.1萬噸,減14.3%。
畜牧業較快發展,水產品產量增多。全年出欄肉豬8060.3萬頭,增加570萬頭,增長7.6%,牛、羊、家禽和兔增長幅度均達到7.8%以上。主要畜產品產量繼續增加,結構有所調整。全年肉類總產量863.5萬噸,增加68.2萬噸,增長8.6%。其中,豬肉產量597.1萬噸,增加42.7萬噸,增長7.7%。豬肉產量占肉類總產量的比重由上年的69.7%下降到69.2%。禽肉產量170萬噸,增加15.5萬噸,增長10%。禽肉產量占肉類總產量的比重由上年的19.4%上升為19.7%。禽蛋產量145.4萬噸,增長8.9%;牛奶產量52萬噸,增長14.4%;蠶繭產量9.8萬噸,增長5.9%。全年水產品養殖規模擴大,養殖品種增多。水產養殖面積19.5萬公頃,增長6%;水產品產量85萬噸,增長11.3%。
生態建設進展順利,林業發展持續推進。全年成片造林40.1萬公頃,其中,完成退耕還林面積7.5萬公頃。2004年末,全省森林和野生動植物及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已達115個,其中,國家級13個,省級48個,保護區面積744.2萬公頃,占全省土地面積的15.4%,自然保護區內各種喬、灌、草植物和動物得到進一步保護,全省森林覆蓋率達27.9%,比上年上升1.3個百分點。
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成效明顯,農業生產條件改善。全年新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2萬公頃,年末有效灌溉面積250.5萬公頃,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7萬公頃。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2008.6萬千瓦,增長6.2%;農村用電量107.8億千瓦小時,增長7.9%。
三、工業和建筑業
全省工業努力克服煤電油運緊張的困難,合理組織生產,工業經濟保持了快速增長。全部工業增加值2165.2億元,增長18%,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上年的45.2%提高到48.2%。在國有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中,輕工業增加值522億元,增長21.4%;重工業增加值1024.5億元,增長28.3%。按經濟成份劃分,公有制工業企業增加值775.7億元,增長19.3%;非公有制工業企業增加值770.8億元,增長52.5%。五大工業支柱產業完成增加值1174.5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75.9%,增長32.4%。其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完成工業增加值71.9億元,下降4.6%;機械冶金業增加值463.4億元,增長43.5%;醫藥化工增加值209.7億元,增長31.9%;飲料食品工業增加值338.5億元,增長31.4%。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出****貨值225.7億元,增長8.3%;完成新產品產值624.5億元,增長28.1%。
在統計的92種重點產品中,有78種產品生產增長,增長面達84.8%。尤其是能源、原材料、支農產品、食品、輕紡品、耐用消費品、建材化工、機電及其他產品生產增勢良好。其中,原油加工量、汽油、厚鋼板、鎳、鋁、膠印書刊紙、發電設備、金屬切削機床等11種產品產量增幅超過50%,中成藥增長27.4%,原煤增長26.4%,成品鋼材增長21.5%,鋼增長18.6%,發電量增長13.2%。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工業經濟效益進一步改善,工業利潤創歷史最好水平。在國有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工業企業中,盈利企業盈利額269.6億元,增長41.7%;虧損企業虧損額69.5億元,增虧84.1%;盈虧相抵后實現凈利潤200.1億元,增長31.2%。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凈利潤85.6億元,增長21.9%。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34,創歷史新高,比上年提高13.9。全年實現銷售收入4542.7億元,增長31.5%;實現利稅475.2億元,增長24.7%。
建筑業穩步增長。全省施工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企業3786個,比上年增加283個。其中,虧損企業629個,增加82個。實現利稅總額74.8億元,增長13%;房屋建筑施工面積16437萬平方米,增加876萬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積9123萬平方米,增加338萬平方米。
四、固定資產投資
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648.5億元,比上年增長22.7%。其中,城鎮投資2377.8億元,增長27.5%。從管理渠道看,基本建設投資1289.1億元,增長31.6%;更新改造投資528.5億元,增長43.2%;房地產開發投資510.1億元,增長13.1%。城鎮非國有投資1352億元,占城鎮投資的比重由上年的51.9%提高到56.9%,增長39.8%。
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做到有保有壓,扶優限劣,能源和農副產品加工投資快速增長。其中,電力投資254.6億元,增長90.6%;石油工業投資51.1億元,增長96.5%;煤炭工業投資26.5億元,增長1.1倍;農副產品加工業投資24.7億元,增長88.6%;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業投資63.3億元,增長60.2%。鋼鐵、水泥、電解鋁等投資119.9億元,增長9.5%,增速比年初回落52.6個百分點。
全年基本建設和更新改造施工項目10380個,比上年增加1662個;施工項目計劃總投資6478.4億元,增加1565.4億元。其中,新開工項目7180個,增加1134個;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2531.8億元,增加684.8億元。全年建成投產項目5538個,項目建成投產率53.4%,新增固定資產743.7億元,固定資產交付使用率達到54.3%。實施“4433”工程,建成了一大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大竹至重慶界、南充至廣安、成溫邛、成彭高速公路、金筠鐵路等建成通車。年末,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1758公里。攀鋼集團冷軋廠增建2號鍍鋅鋁生產線、瀘天化集團公司合成氨節能增產和尿素擴能技改項目、四川美豐尿素項目、四川和邦純堿工程、韓國匯維仕公司滌綸短纖項目和臺玻(成都)玻璃有限公司浮法生產線等一批重點建設項目竣工投產。成都市中心城區暢通工程建成通車、成都沙河綜合整治工程以及攀枝花、自貢、南充、廣元、內江、樂山等一大批污水處理項目建成并投入使用。
五、國內貿易
在住房、汽車、餐飲、通訊、旅游等消費熱點的帶動下,社會消費品零售市場活躍。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84億元,增長14%。其中,城市市場實現消費品零售額1130.1億元,增長12.5%;縣及縣以下消費品市場實現消費品零售額1253.9億元,增長15.4%。
在各種經濟類型中,國有和集體經濟的零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4.4%,比上年下降2.6個百分點;私營個體經濟、外商及港澳臺投資經濟零售額增勢強勁,分別增長19.9%和30.1%。從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1834.1億元,增長13.1%。其中,限額以上大型商業企業零售額311.3億元,增長13.3%。餐飲業零售額436.3億元,增長24.9%。從全省限額以上貿易企業零售商品類值看,全年汽車類市場零售額42.1億元,增長0.5%;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消費品零售額44.3億元,增長9%。
六、對外經濟
對外經濟得到了較好發展。全年組織了赴美國、新西蘭、韓國和歐洲的考察暨招商引資活動,率團參加“四川——澳門合作發展周”,“四川——北京經貿合作發展周”和“泛珠江三角合作論壇”,舉辦了西博會等活動,加強了省際和區域經濟合作。全年實際利用外資10億美元,增長8.1%。
對外經濟合作取得新成效。全年新簽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合同436個,合同金額11.1億美元,完成營業額4.9億美元;外派勞務12173人次。同時,對省外的招商引資工作也取得了新的進展,全年引進省外到位資金480億元,增長57.4%。
全年海關進出口總額68.7億美元,增長22%。其中,出口39.8億美元,增長24.2%;進口28.9億美元,增長19.1%。在外貿出口中,一般貿易出口30.7億美元,增長43%;加工貿易出口8.3億美元,下降21.1%。國有企業出口22.7億美元,占外貿出口的57%,增長9.2%;集體、私營企業分別出口3億美元和8.7億美元,增長37.2%和85.2%。在出口的各類產品中,初級產品出口增長快于工業品,機電產品出口與上年基本持平,其他傳統大宗出口產品增長較快。其中,初級產品出口4.8億美元,增長45%。
七、交通、郵電和旅游
交通運輸生產及建設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年末,全省公路通車里程已達11.3萬公里,其中一、二級公路1.1萬公里。鐵路通車里程2867公里。全年完成貨物周轉量:公路272億噸公里,增長6.9%;鐵路506.4億噸公里,增長9.5%;航空2.7億噸公里,增長23.6%。完成旅客周轉量:公路517億人公里,增長9.2%;鐵路124億人公里,增長17.6%;航空142億人公里,增長37.2%。
郵電通信業持續快速發展。新增光纜2萬皮長公里,光纜長度達到17.4萬皮長公里;新增長途業務電路25萬路,達到52.6萬路;新增本地電話網程控交換機容量646萬門,達到3401萬門;ヂ摼W絡注冊戶數254萬戶,增長28%。
全年郵電業務總量336.1億元,增長28.7%。年末郵電公網電話用戶達到1369.9萬戶。其中,市話用戶1011.4萬戶,農話用戶358.5萬戶。移動通訊高速發展,年末移動電話用戶達1514.6萬戶,增長21.9%。全省電話普及率達到33.7%。其中,固定電話普及率達到17.7%。
旅游業全面發展。全年旅游總收入566.2億元,增長34.6%。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96.6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1倍,外匯收入2.9億美元,增長93.1%;接待國內游客11425.6萬人次,增長36%,國內旅游收入542.3億元,增長32.8%。
八、金融、證券和保險
金融存貸款規模擴大,金融運行平穩。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8462.1億元,比上年末增加1227.5億元,增長16.8%。其中,企業存款余額2378.9億元,增加356.5億元,增長18%。各項貸款余額6475.9億元,增加634.4億元,增長11.3%。其中,短期貸款余額3081.7億元,增加105.7億元,增長3.4%;中長期貸款余額2691.9億元,增加389億元,增長18.2%。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全年金融機構現金收入19223.2億元,現金支出19136.5億元,現金凈回籠86.7億元。
年末,全省上市公司68家,其中發行H股4家,發行A股65家,2004年發行新股3家,全年共籌集資金11億元。
保險事業保持較好發展態勢。全年保費總收入159.6億元,比上年增長11.1%。其中,財產險收入45.3億元,增長17.8%;人身險收入114.3億元,增長8.7%。全年處理各項賠款和給付金額42.3億元,增長25%。其中,財產險賠付金額24.4億元,增長29.9%,人身險賠付金額17.9億元,增長19%。
九、教育和科學技術
堅持“鞏固、深化、提高、發展”的方針和“走創新之路,建教育強省”的總體思路,教育事業進一步發展。2004學年初,全省各級各類學校(不含技工校)5.3萬所,在校學生1846.9萬人,教職工84.3萬人,其中專任教師68.5萬人。
高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高等教育結構與布局逐步優化。普通高校68所,招生21.5萬人,比上年增加3.5萬人,高考錄取率達70%。在校普通本(專)科學生63.7萬人,增長24.3%,畢業生10.1萬人。研究生培養單位31個,年內招收研究生1.6萬人,增長19.8%,在校研究生4.2萬人,畢業研究生6684人。
基礎教育蓬勃發展。150個縣(市、區)完成了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任務,“普九”人口覆蓋率96.2%。全年全省小學2.2萬所,招生116.9萬人,在校小學生736.6萬人,減少18.9萬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99.8%,比上年提高0.6個百分點。普通中學4965所,招生169.6萬人,在校學生490.9萬人。
中等職業教育規模進一步擴大。全省中等職業教育(職高、普通中專、成人中專)學校660所(不含技工校),招生25萬人,比上年增加3.3萬人,在校學生60萬人。其中,普通中等專業學校102所,在校學生20.5萬人。
成人教育事業穩步發展。成人中學在校學生1.1萬人;成人初等學校在校學生10.1萬人;成人技術培訓學校學員305.5萬人次。全年參加自學考試55萬人,獲得研究生、本(專)科文憑4.3萬人。
大力實施科教興川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和人才強省戰略,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高,科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全年重點圍繞科技服務“三農”問題、良種產業化、高新技術產業帶建設、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建設、長江上游生態重建科技行動計劃、科技成果轉化等深入開展工作,科技體制改革繼續深化,科技成果進一步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科普工作積極開展,各項工作取得顯著成績。全年R&D經費投入95億元,占GDP的1.45%。
依靠科技調整農業結構,服務“三農”取得成效。以“糧食豐產”和“星火富民”兩大科技工程統攬農村科技工作,糧食豐產科技工程核心試驗區、示范區、輻射區面積達1100余萬畝,孵化培養重點農業科技企業100多家,落實科技幫扶戶達到10580戶,育成重點農畜新品種114個。以農業科技園區為載體,新型農村科技成果轉化推廣服務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園區累計培訓農業人員19萬余人次,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35.7億元。
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發展,提升和帶動產業結構升級。成德綿高新技術產業帶發展建設步伐加快,輻射帶動了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的協調發展。大力發展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等高新技術,積極發展對經濟增長有突破性、有重大帶動作用的高新技術產業,加速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結構,信息化帶動工業化進程加快。全年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950億元,利稅160億元。
科技基礎條件實力雄厚,科技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年末,擁有在川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4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55個,國家級工程技術中心7家、省級工程技術中心24家。全省有兩院院士54名,56人次。
技術市場持續發展,科技進步不斷取得豐碩成果。全年技術合同交易金額12.2億元。完成省級科技成果登記537項,220項科技成果獲省科技進步獎,其中一等獎20項,二等獎46項。16個項目獲國家科技獎勵。
全年共申請專利7260件,專利授權4430件,其中新增實施專利技術898項,新增產值151億元;行政機關立案處理專利案件147件,審理結案138件,結案率93.8%。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藝術、廣播影視、新聞出版等各項事業繼續發展。川劇《巴山秀才》和詩樂舞《大唐華章》雙雙榮獲文化部第十一屆文華新劇目獎。年末,全省共有藝術表演團體83個,文化館194個,公共圖書館137個,博物館55個。全年攝制電視劇21部,電影故事片6部。
廣播電視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廣播電視覆蓋率持續提高。“村村通”工程和“西新工程”建設繼續鞏固,有線電視入戶工作積極推進。年末,無線廣播電臺20座,節目108套,廣播人口覆蓋率95.3%,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電視臺22座,節目55套,電視人口覆蓋率96.4%,比上年提高0.8個百分點。全省有線電視用戶954.8萬戶,比上年增加62.1萬戶。
新聞出版事業繼續繁榮,檔案工作穩步推進。全年全省地方報紙出版134種,出版量13.4億份;雜志出版338種,出版量5960萬冊;圖書出版3668種,出版量20181萬冊;出版音像制品640種,電子出版物180種。年末全省共有檔案館240個,其中專門檔案館20個。向社會開放各類檔案約41.8萬卷。
衛生工作進一步加強。2004年,全省加快公共衛生兩大體系建設,其中醫療救治體系建設項目172個。年末,全省衛生機構24002個,床位17.7萬張;衛生技術人員24.5萬人,其中,執業醫師8萬人,執業助理醫師2.9萬人,注冊護士5.8萬人。疾病預防控制機構212個,衛生技術人員0.8萬人;婦幼保健機構196個,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0.4萬人,注冊護士0.2萬人;鄉鎮衛生院5434個,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3.4萬人,注冊護士0.9萬人。創建衛生城市、衛生縣城工作卓有成效。全年新增省級衛生城市1個、縣城7個,新增省、市、縣三級衛生村491個,其中省級衛生村68個。
體育事業蓬勃發展,競技體育取得新的進步。全年圓滿完成亞洲杯足球賽(成都賽區)、亞洲杯跳水賽、國際體育舞蹈比賽等33項國際及全國單項比賽的承辦工作。全年獲世界級比賽金牌2枚、獲亞洲級比賽金牌10枚、銀牌3枚、銅牌3枚;獲全國比賽金牌12枚、銀牌8枚、銅牌10枚。體育彩票銷售量繼續攀升,全年體育彩票銷售額6.2億元,共籌集公益金6700萬元。實施健身基礎設施建設“211”工程,全省共投入1378萬元對29個新建體育場館設施和26個維修改造體育項目實施補助。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十一、環境保護
環境保護力度加大,環境質量改善。全年加大了對岷江、沱江、嘉陵江流域水污染綜合整治力度,“三江”治污取得較大進展。年末,全省環境保護系統人員5617人,各級環境監測站115個,環境監測人員1858人。當年完成環境污染限期治理項目1976個,完成投資15.4億元,在建綠色工程規劃項目28項,完成投資2.3億元。煙塵控制區186個,面積1095.5平方公里;噪聲達標區195個,面積728.3平方公里。
狠抓“三區、一鎮、一小區”建設,自然保護區和生態示范區建設取得新進展。年末,全省自然保護區已達131個,面積761.8萬公頃,占全省土地面積的15.7%。全省國家級生態示范試點區35個、省級40個,其中通過國家環保總局驗收批準、命名的國家級生態示范區4個,全省批準、創建環境優美鄉鎮建設試點單位50個。
十二、人口
全省人口出生率繼續回落,人口自然增長率降到3‰以下。據人口變動抽樣調查推算,全年出生人口78.8萬人,人口出生率9.1‰,比上年低0.1個千分點;死亡人口54.6萬人,人口死亡率6.3‰;人口自然增長率2.8‰,比上年低0.3個千分點,全年凈增人口24.2萬人,年末總人口8724.6萬人。全省城鎮化率31.1%,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
十三、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城鎮居民收入穩步增加,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09.9元,增長9.5%;人均消費性支出6371.1元,增長10.6%。其中,用于食品、交通與通信、雜項商品與服務、教育文化娛樂服務等方面的費用增加較多,食品支出增長14.3%;交通和通信支出增長31.1%;雜項商品和服務支出增長14.9%;教育文化娛樂服務支出增長6.2%。
農民增收額創歷史最好水平。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580.3元,增收350.4元,增長15.7%,增幅比上年提高9.9個百分點。從收入構成看:工資性收入872.5元,增加106.8元,增長13.9%;家庭經營收入1586.2元,增加239.1元,增長17.8%;財產轉移性收入121.5元,增加4.5元,增長3.7%。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010.9元,增長15.1%。其中,食品支出增長18.8%,交通通訊支出增長21.3%。
年末,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5019.4億元,同比增長15.8%。其中,活期儲蓄存款余額1460.3億元,增長13%;定期儲蓄存款余額3559.2億元,增長17%。
年末,全省城鄉從業人員469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7.5萬人,增長0.2%。城鎮單位在崗職工482.3萬人,比上年末減少4.4萬人,下降0.9%。其中,國有單位減少9萬人,集體單位減少4.7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員33.4萬人,登記失業率4.4%。
“兩個確保”進一步推進,社區建設、社會福利穩步發展。全省納入城市“低保”范圍的人員151.5萬人,共支出城市“低保”資金10.2億元。全年國有企業再就業服務中心籌集資金4.3億元,發放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1.8億元,代繳社會保險費1.8億元。全年為221.4萬離退休人員發放養老金148.3億元,按時足額發放率達到100%。建立農村保障服務網絡的鄉(鎮)有1456個,城鎮各種社區服務設施5742個,社區服務中心420個。全年共銷售福利彩票4.6億元,為省本級籌集社會福利資金2285萬元,直接接受社會捐贈3223.4萬元。
社會保險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全省養老保險參保職工529.6萬人,征繳養老保險費130.7億元,征繳率94.5%。失業保險參保職工398.6萬人,征繳失業保險費7.7億元,征繳率92.7%。全年為22.7萬失業人員提供了失業保障;踞t療保險制度改革繼續推進,全省所有縣(市、區)都實施了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參加工傷保險職工190.8萬人,參加生育保險職工187.3萬人。
十四、民族自治地區經濟
2004年,民族自治地區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民族團結和睦,人民生活繼續改善。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涼山彝族自治州和北川羌族自治縣、峨邊彝族自治縣、馬邊彝族自治縣年末人口644.9萬人,占全省總人口7.4%;轄區面積30.5萬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積62.9%。初步核算,全年民族自治地區實現生產總值379.2億元,增長14.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14.8億元,增長5.2%,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上年的13.0%下降到11.2%;第二產業增加值141.1億元,增長23.2%,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上年的55.1%提高到58.9%;第三產業增加值123.3億元,增長12.5%,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上年的31.9%降到29.9%。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30:35:35調整為30:37:33。
農業穩步發展,畜牧業較快增長。全年糧食總產量227.2萬噸,增長2.3%。豬牛羊肉產量62.4萬噸,增長8.6%。年末大牲畜存欄714.6萬頭,增長1.5%;生豬存欄523.8萬頭,增長2.0%;羊存欄830.2萬只,增長3.8%。
工業快速增長。全部工業實現增加值94.2億元,增長25.3%,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3.3%。其中,國有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增加值68.5億元,增長37.1%。
投資規模繼續擴大,郵電通訊業快速增長,旅游業發展迅猛。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21.4億元,增長34.5%;年末公路通車里程3.4萬公里,比上年末新增465公里。實現郵電業務收入11億元,增長16.8%;公網電話用戶達70.9萬戶,增長16.9%,移動電話用戶新增11.8萬戶,達到63.4萬戶,增長22.8%;全年接待游客997.5萬人次,增長69.7%;實現旅游總收入62.8億元,增長89.4%,其中旅游外匯收入達到1.1億美元,增長2.9倍。
消費品零售市場快速增長,人民生活繼續改善。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0.7億元,增長21.2%;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202.4億元,增長15.2%;在崗職工平均工資15163元,增長10.9%;農牧民人均純收入1948元,比上年增加304元,增長18.5%。
注:
1、公報中各項數據為初步統計數,正式數據以《四川統計年鑒—2005》為準。
2、公報中生產總值及產值指標絕對數按當年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