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市委、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團結和帶領全市人民,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推進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全力推進區域中心城市和南國燈城建設,著力改善發展環境,積極推進和諧自貢建設,全市各項經濟工作保持快中趨好的發展勢頭,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社會事業協調進步,城鄉面貌發生顯著變化,我市經濟社會步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一、綜合
經濟總量擴大,增長速度加快。地區生產總值(GDP)394.15億元,比上年增長15.6%,增速比上年快0.8個百分點,增幅連續兩年居全省第1位。增長速度創23年來的新高。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2.33億元,增長5.1%;第二產業增加值187.59億元,增長22.1%;第三產業增加值134.23億元,增長12.6%。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18.35%、47.59%和34.06%。第一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0%,帶動經濟增長0.9個百分點;第二產業的貢獻率為65.3%,帶動經濟增長10.2個百分點;第三產業的貢獻率為 28.7%,帶動經濟增長4.5個百分點。
在所有制結構中,非公有制經濟創造的增加值為196.01億元、增長18.8%,占GDP的比重為50.3%,同比提高1.1個百分點。
市場物價漲幅較大。受食品類價格大幅上漲影響,2007年,全市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5.8%,漲幅比上年提高3個百分點。居民消費價格的八大類構成均保持了一定程度的上漲,其中食品價格上漲15.2%,非食品價格上漲0.4%,服務項目價格上漲2.0%。在企業生產價格方面,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 2.7%。原燃材料和動力購進價格上漲7.4%。
企業家對宏觀經濟形勢的信心持續增強。全年企業家信心指數達到122.22點,企業生產經營狀況良好,企業綜合景氣指數達到143.04點,其中,工業景氣指數達到153.24點,均為歷史最佳點位。
財力逐步改善,運行質量穩步提高。財政增收較快。財政總收入為37.99億元、增長53.9%,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13.73億元、增長37.2%,創改革開放以來的新高。財政支出44.74億元、增長37.7%。稅收收入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全市稅收完成29.1億元、增長28.6%。其中國稅收入 1[***]4億元、增長25.4%;地稅突破10億元達到12.66億元、增長33.0%。
二、農業
農村經濟加快發展。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取得了較好成績。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121.64億元,增長5.8%,農業增加值72.34億元、增長5.1%。全市農作物播種面積30.5萬公頃,增長2.3%。全年糧食播種面積達到334.87萬畝,產量達到125.99萬噸,增長2.2%;蔬菜產量達到122.57萬噸、增長6.1%。油菜籽、花生、蔬菜、甘蔗、草莓等主要經濟作物種植產值達23.93億元,占種植業產值比重達到51%。
畜牧業穩步回升。豬牛羊肉產量25.2萬噸,增長4.6%;生豬出欄290.71萬頭、增長4.4%,肉羊出欄189.82萬只、增長1.2%,家禽出欄5432.99萬只、增長13%。實現畜牧業總產值65.87億元,占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54%。水產品產量5.27萬噸。
林業發展持續推進。大力開展植樹造林,深化山水園林生態城市建設,全年182萬人次參加義務植樹,共植樹130萬株,完成營造林面積9.89萬畝,其中人工造林8.5萬畝,義務植樹1.04萬畝,完成“四旁植樹”595萬株。森林覆蓋率達到25.3%,比上年增長1個百分點。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快速增長。圍繞“發展壯大機械、鹽化、新材料三大優勢產業,培育產業集群,振興老工業城市”的工業發展思路,加大工業布局調整力度,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全市實現全部工業增加值171.74億元,增長23.2%。工業的貢獻率為62.3%,帶動經濟增長 9.7個百分點。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148.31億元,增長28.5%,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達到42.7%,拉動經濟增長9.8個百分點;完成銷售產值486.85億元、增長39.6%;產銷率為98.8%;盈虧相抵后實現利潤總額13.6億元,增長20.4%。
建筑業較快發展:建筑業實現增加值15.84億元,同比增長11.5%。全市四級資質及其以上建筑業企業有161個,完成總產值50.09億元,增長40%;房屋建筑施工面積 556.93萬平方米,增長22.7%;完成房屋竣工面積311.58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6.3%。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擴大。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05.9億元,增長41.7%,為13年來的新高,增長速度列全省第2位。民間投資64.9億元,增長34.2%。農村投資完成23.46億元,增長62.2%。從投資渠道看,基本建設投資45.37億元、增長47.2%,更新改造完成投資26.3億元、增長45.4%。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19.2億元、增長30.5%。在總投資中制造業完成投資20.94億元,增長22.4%。
城市建設成就顯著。堅定不移地推進川南區域中心城市建設,大力實施了以“六大工程”為載體的南國燈城建設,城市綜合服務功能進一步增強,城市容貌發生明顯變化,南湖新區“六縱一橫”干道建設加快推進,三座城市橋梁、丹桂大街南延線、匯川路西段改建實現通車,板倉工業園建設、晨關工業園建設、檀木林體育場改造、張家沱片區保護性開發進展順利,南國燈城打造規劃圓滿完成。
五、國內外貿易
消費品市場活躍。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2.24億元、增長17.5%。城市消費品零售額93.65億元,增長 17.5%;縣以下消費品零售額32.67億元,增長16.3%。從經濟類型看,私營個體經濟零售額96.92億元,增長17.5%,占全社會的 68.1%;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分別增長7.8%、15.0%。從行業看,住宿和餐飲業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實現零售額24.17億元、增長22.0%,繼續穩居行業之首。對外經濟成績顯著。全市進出口總額為4.67億美元,增長7.0%,其中出口創匯2.45億美元,增長15.5%
六、交通、郵電和旅游
交通運輸穩步發展。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新成績。隆雅路富(順)榮(縣)段改建工程完成投資兩億元,自榮段實現半幅通車。年末全市公路通車里程468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4公里,一級公路19公里,二級公路259公里,三級公路263公里,四級公路1421公里,等外公路2668公里。全年公路完成客運量13038萬人,較上年增長13.1%;完成客運周轉量231364萬人公里,較上年增長13%。完成貨運量3804萬噸,較上年增長13.2%;貨運周轉量完成97682萬噸公里,較上年增長12.6%。水運相對穩定,主要分布在沱江航道和釜溪河,航道全長561公里,擁有客運船只497艘,完成客運量99萬人、客運周轉量762萬人,完成貨運量182萬噸、貨運周轉量3510萬噸公里。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郵電通信業快速發展。新增電信光纜長度784皮長公里,達到7951皮長公里,互聯網絡快速發展,新增國際互聯網用戶2.06萬戶,達到12.52萬戶。全年實現郵電業務總量20.14億元,增長35.3%,郵電主營業務收入8.92億元,增長9.6%。新增固定電話用戶0.99萬戶,年末固定電話用戶達到54.42萬戶。新增移動電話用戶32.28萬戶,年末達到95.56萬戶。全市固定及移動電話149.98萬戶,電話普及率達到47%。
旅游經濟快速增長。加快旅游項目建設,實施了恐龍博物館改造,自貢世界地質公園申報成功。2007年全市接待游人743.7萬人次,增長18.5%,實現旅游總收入46億元,比上年增長15%;在燈會期間重點對釜溪河城區進行了美化亮化工程,推出彩燈觀光之旅旅游線路。全市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2.6%,為16年來的最快增幅。
七、金融和保險
金融運行平穩。年末全社會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340.7億元,比年初增長15.0%。各項貸款余額139.37億元,比年初增長11.5%。金融機構現金收入724.17億元,支出727.28億元,收支相抵凈投放現金3.11億元。
保險事業快速發展。群眾保險意識進增強,保險業快速發展,在自貢開展保險業務單位達到13家。全年保費收入9.24億元,增長38.9%。其中產險收入 2.46億元,增長70.0%;壽險收入6.78億元,增長31.4%。全年處理各種賠案支付額2.39億元,增長39.0%。其中財產險賠付金額 1.37億元,增長45.9%;壽險賠付金額1.02億元,增長44.4%。
八、教育和科技
教育事業持續健康發展。全市有高等院校2所(四川理工學院和自貢電大),在校生人數超過3萬人。2007年各級各類普通高校在自貢市錄取新生9158名,其中本科段共錄取4320人。全市考生錄取率達63.01%,超過全省平均錄取率12個百分點,創造了連續7年超過全省平均錄取率10個百分點以上的紀錄;全市普通中學133所(包括九年制學校),在校生人數15.83萬人,其中高中在校生人數4.53萬人,初中11.3萬人。全市普通小學536所,在校生人數20.77萬人。學齡兒童凈入學率99.14%、鞏固率99.88%。小學畢業生升學率101%,初中畢業生升學率 84.9%。
科技進步成果豐厚。我市已被認定為國家新材料產業化基地,久大技術中心成為全市首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新增5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2007年,我市共組織申報市級以上重點科技項目58項,國家級科技項目3項,省級科技項目15項,市級以上重點科技項目40項,共獲國家、省科技項目資金1078萬元。全市共有34項科技成果獲獎。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技術交易,實現技術交易合同成交額6000萬元,專利技術實施新增產值4億元,利稅4500萬元。
九、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宣傳事業繼續發展。第十一屆藝術節成功舉辦,川劇《劉光第》獲中國第三屆川劇節12項大獎,原創歌舞劇《鹽泉》成功演出,舞蹈《父親》受邀參加文化部春節電視晚會,燈會被文化部評為“優秀出口文化服務項目特等獎”,富順縣被命名為“千年古縣”,仙市鎮被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群眾文化豐富多彩,全市共舉辦各類群眾文化活動966場。全市有藝術表演團體4個,公共圖書館3個,文化館7個,博物館3個。劇院影劇院3個。全市報紙出版3種,出版量1764萬份,雜志出版5種,出版3.72萬冊。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作,啟動數字電視整體轉換工作,廣播電視有效覆蓋率達到96.6%。
公共衛生體系進一步完善。積極推進社區和農村衛生機構標準化建設,社區衛生機構覆蓋城市居民43萬人,“百鎮千村”衛生標準化建設啟動實施,完成了13個鄉鎮衛生院建設,市一醫院、四醫院雙雙成功升格為三甲醫院,市中醫院成功創建國家重點中醫院。提高了新合補償標準,新合基本實現全覆蓋,參合率達87.6%,新合資金使用率列全省前列。2007年全市衛生機構714個,人員11072人,床位7377張,衛生技術人員8673人,其中執業醫師(助理)4070人,護師、護士2806人。每千人擁有執業(助理)醫師1.26人、醫院床位2.27張。全市醫療機構總診療人次數為534萬人次;醫院總診療人次數為282萬人次。
體育活動取得新成績。北京奧運火炬接力自貢傳遞準備工作進展順利。我市參加省級競賽獲金牌33枚。在全國第十運會上我市代表團獲金牌4.5枚,占全省1/3以上。新建全民體育健身路徑達到5條。檀木林體育館等主要體育館使用率達92% 以上,經常參加體育活動人數達35%,國民監測體質500人次以上。
十、環境保護
環境質量得到改善。加大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力度,完成9戶重點工業污染企業限期治理,關閉3戶污染企業,城市污水收集處理率達到 80%,取締水源一級保護區內排污口,啟動農村小康環保行動計劃。完成全市主要污染物控制削減目標、城市空氣質量良好,達國家二級標準,全年區域環境噪聲平均等效聲級54分貝,我市成為2007年全省7個二氧化硫濃度下降、6個空氣質量達標天數增加的城市之一,沱江自貢段和釜溪河水質有所改善。
十一、人口
人口低速增長。年末全市戶籍人口322.45萬人,常住總人口為280.05萬人,出生人口2.36萬人,人口出生率為 7.24‰;死亡人口1.88萬人,人口死亡率為5.77‰;人口自然增長率1.47‰。常住總人口中城鎮人口106.92萬人,城鎮化率38.18%。市轄區常住人口為139.75萬人,其中城鎮人口為74.7萬人。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實施“十大惠民行動”為載體,認真落實富民惠民政策,健全惠民幫扶體系,實現了城鄉居民收入的較快增長。2007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9902元,人均消費性支出7704元,恩格爾系數為46.8%。農民人均純收入4059元。全市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19513元。2007年末城鄉居民儲蓄存款已達233億元,人均存款7224元。
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效果明顯。以實施“十大惠民行動”為載體,認真落實富民惠民政策,健全惠民幫扶體系。全年投入“惠民行動”項目的資金達13.1億元,超計劃21%。狠抓就業和再就業工作,率先在全省建立了職業培訓公共實訓基地,城鎮新增就業3.29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1%;提高了離退休人員養老金,擴大了參保面,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分別增加2.2萬和3.4萬人;提高了城鄉低保標準,城鎮低保人均月補差88.2元,農村低保人均月補助25.3元,率先對城鄉低保群體發放物價補貼;提高了農村五保供養標準,五保戶集中供養率達43.9%;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十三、擴權試點縣經濟
省委、省政府為加快縣域經濟發展,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確定了富順縣27個縣(市)進行擴權試點。2007年,富順縣轄區面積1336平方公里,年末總人口105.09萬人,全年農業穩步發展,工業加快發展,人民生活繼續改善,經濟社會加快協調發展勢頭。
國民經濟快速增長。2007年,富順縣地區生產總值77.85億元,增長14.5%,增速與全省平均水平一致。第一產業增加值24.74億元,增長 5.0%;第二產業增加值28.07億元,增長25.2%,其中,工業增加值24.97億元,增長27.1%;第三產業增加值25.03億元,增長 13.0%。三次產業對經濟的貢獻率為11.27%、58.87%、29.86%。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33.0:33.7:33.3,調整為31.8: 36.1:32.1。
經濟運行質量提高,民營經濟加快發展。全年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57億元,增長35.2%。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 9.01億元,增長43.8%。民營經濟增加值36.91億元,增長19.0%,占GDP比重由上年的45.8%上升到47.4%,提高1.6個百分點。
農業穩步發展,畜牧業穩定增長。全年糧食總產量41.46萬噸,增長1.7%;肉類總產量12.28萬噸,增長4.5%。出欄肉豬92.5萬頭,增加2.8萬頭,增長3.1%;年末生豬存欄53.29萬頭,下降1.6%。
工業加快發展,經濟效益進一步改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單位數84戶,增加21戶,實現工業增加值19.61億元,增長29.2%,實現利稅2.10億元,增長51.36%,實現利潤0.99億元,增長49.9%。
投資較快增長,郵電通訊、旅游業發展較快。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9.34億元,增長50.5%,年末本地固定電話用戶11.43萬戶,增加0.94萬戶,增長8.9%,新增移動電話用戶4.27萬戶,達到19.76萬戶,增長21.2%。全年接待游客94.50萬人,增長16.8%;實現旅游收入6.80億元,增長16.0%。
消費品零售市場快速增長,人民生活繼續改善。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8.28億元,增長17.5%;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63.86億元,增長 14.1%;城鎮在崗職工年平均貨幣工資16978元,增長22.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9468元,增長23.0%,農民人均純收入3968 元,增長1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