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是“十五”計劃的第一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努力實踐江總書記“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努力克服經濟和社會中的各種困難和矛盾,解放思想,團結奮斗,開拓進取,真抓實干,全面實施科教興攀、大開放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新的成績。全市經濟穩步增長,綜合實力日益增強,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一、綜合
2001年,我市加強城市基礎建設,加快中小企業民營化進程,推動經濟健康發展,綜合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據統計,全市國內生產總值(GDP)完成124.08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8.2%。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8.32億元,增長4.0%;第二產業增加值84.06億元,增長7.8%;第三產業增加值31.7億元,增長10.5%。從生產角度看:第一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4%,第二產業的貢獻率為65.1%,第三產業的貢獻率為31.5%。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1993元,比上年增加809元,居全省第二位。
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三次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上年的6.9:68.6:24.5調整為6.7:67.8:25.5,同上年相比,第三產業比重提高1個百分點,第一產業、第二產業比重分別下降0.2和0.8個百分點。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情況是:工業生產快速增長,農業和農村經濟穩步發展;消費市場穩中趨活,外貿出口下降;經濟增長速度逐季加快,經濟運行質量有所提高。固定資產投資降幅減緩,重點建設繼續推進,城市面貌有較大改變;市場物價有所回升,財政增收,金融運行平穩,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社會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尚未根本緩解,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與后勁不足;經濟增長方式還需進一步轉變,經濟增長質量還需鞏固提高;企業改革中一些深層次的矛盾還未解決,現代企業制度還未完全建立;對經濟運行的服務、協調、監測、調控尚存不足。
二、農業
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努力推動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大農業綜合開發力度,堅持面向市場調整結構,農業和農村經濟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
種植業結構進一步調整,畜牧業持續增長,農林牧漁業生產全面發展。全年共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3.39億元,比上年增長5.88%。全年糧食產量達到22.21萬噸,減少2.8%,蔬菜產量36.66萬噸,增長12.12%,甘蔗產量24.69萬噸,減少27.63%,蠶繭產量0.13萬噸,增長17.63%,水果產量3.53萬噸,增長17.73%,攀西農業綜合開發、世行貸款安寧河流域農業資源開發和農村集鎮建設取得新的進展。
養殖業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其中,肉類生產保持穩定,禽蛋奶類快速發展,水產品增勢強勁。全年肉類總產量4.73萬噸,增長4.33%,禽蛋產量0.18萬噸,增長13.67%,牛奶產量0.17萬噸,增長27.23%,全市水產養殖面積1249公頃,水產品總量5697噸,比上年增產839噸,增長17.3%。
林業生產得到較好發展。認真貫徹中央“西部開發,生態先行”方針,積極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市區視野區荒山綠化三大工程。全年完成造林1.87萬公頃,其中,退耕還林0.29萬公頃。完成封山育林0.57萬公頃。
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改善,農業機械化程度繼續提高。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44.20萬千瓦,新增蓄引提水能力134萬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積666.7公頃。農村用電量達到8018萬千瓦時,增長18.14%。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快速增長。2001年,圍繞“調整結構、提高效益”的目標,積極推進國有企業改革,把改革、改造、改組、加強管理相結合,鼓勵兼并、規范破產、減員增效、一批國有大中型企業重新煥發生機。攀鋼(集團)公司、二灘水電開發公司,川投電冶公司等骨干企業增勢強勁。全市工業生產效益明顯提高,主要產品產量穩定增長。
全年完成工業增加值76.05億元,比上年增長10.2%。國有及年銷售收入在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工業企業共完成工業總產值168.94億元,增長8%。其中:中央工業完成134.31億元,同比增長9.7%;地方工業完成34.63億元,增長3.8%。國有工業完成112.81億元,同比增長4.2%;集體工業完成16.93億元,增長3.6%;股份制工業完成33.71億元,增長26.8%。分輕重工業看,輕工業總產值3.18億元,下降3.2%;重工業總產值165.76億元,增長8.4%。
工業結構有所調整。一批不適應市場變化、污染嚴重、消耗高的“十五小”企業被關停。冶金行業總量控制取得積極進展,行業盈利水平顯著提高。產銷銜接狀況改善。全年國有及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率達到99.3%。
工業經濟效益有所改善。國有企業及年銷售收入在500萬元以上的獨立核算非國有工業企業實現產品銷售收入158.09億元,下降4.28%。工業企業虧損面16.9%,比上年下降2.82個百分點,虧損企業虧損額增加16.61%,產成品存貨減少1.37%?鄢䴙┧娬咎潛p因素,全市工業實現利潤6.02億元。
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78.6%,比上年提高11.98個百分點。資金利稅率3.1%,比上年上升0.66個百分點?傎Y產貢獻率6.8%,比上年上升1.63個百分點。流動資金周轉次數1.53次,減少0.12次。全員勞動生產率25854元/人,人均增加3649元。
建筑業生產下降。全社會建筑業增加值8.01億元,比上年下降11.4%。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下降。由于中央大型骨干項目建成投產,固定資產投資總規?s小,地方投資高于中央投資。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完成29.19億元,比上年下降12.25%。按經濟類型劃分,國有經濟完成投資23.07億元,下降17.99%,集體經濟完成投資1.08億元,其它經濟完成投資3.98億元,個體經濟完成投資1.06億元;按投資管理渠道分,基本建設完成投資11.21億元,下降41.38%,更新改造完成投資10.32億元,增長62.06%,房地產開發投資3.22億元,增長0.2%,其他投資1.74億元,下降28.8%,農村固定資產投資2.18億元,增長20.6%,城鎮工礦區私人建房投資0.52億元,下降2.6%;按投資隸屬關系分,中央投資完成11.17億元,地方投資完成18.02億元,比上年增長10.5%。中央投資與地方投資占總投資的比重為38.3:61.7。
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重點工程進展順利。2001年,我市繼續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一批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城市建設、改造項目陸續竣工投入使用:臨江路、江南二路改造如期完成;炳草崗大橋、弄清線竣工通車;竹湖園改造完畢并對市民開放;濱江大道部分通車;炳草崗5萬立方米煤氣柜建成并投入運用;攀枝花民用機場、天保工程、城市供水工程、城鄉電網改造、垃圾處理廠、市廣電中心、二級郵區中心等一批重點工程進展順利。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房地產市場繼續發展。全市房地產開發投資3.22億元,商品房銷售創歷史最高水平,全市商品房銷售面積10.02萬平方米,同比增長74%,個人投資購房成為2001年房地產市場的主流,占全部商品房銷售面積的83%,個人商品房銷售額增長1.2倍。
五、交通運輸和郵電通訊業
交通運輸和郵電通訊業進一步發展。全年完成交通運輸和郵電通訊業增加值8.43億元,比上年增長10.7%,占全部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6.8%,提高0.4個百分點。
公路客運量1986萬人次,客運周轉量50765萬人公里。公路貨運量1652.8萬噸,貨運周轉量60014萬噸公里。鐵路客運量138萬人次,比上年下降7.4%,鐵路貨運量1426萬噸,下降2.7%。
郵電通訊業保持較快增長。全市完成郵電業務總量3.90億元,比上年增長21.5%,其中:郵政業務總量0.44億元,增長3.2%,電信業務總量3.46億元,增長23.3%。全市郵路總長度825公里,農村投遞線路1423公里。年末電話機用戶為18.31萬戶,比上年增長23.9%。其中,城市電話用戶為17.24萬戶,增長22.5%;農村電話用戶1.07萬戶,增長48.6%。移動電話19.23萬戶,增長141.3%;ヂ摼W用戶0.59萬戶,增長24.1%。
六、貿易外經和市場物價
在國家進一步擴大內需、刺激經濟增長的宏觀政策影響下,全市城鄉消費市場漸趨活躍。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3.14億元,比上年增長11.8%。其中:市區零售額37.3億元,增長11.5%;縣的零售額3.0億元,增長19.3%;縣以下的零售額2.84億元,增長8.8%。
非公有制經濟貿易快速發展,占市場份額迅速擴大。個體私營經濟消費品零售額13.4億元,占全市消費品零售額的31%。一批超市、連鎖店、專賣店陸續登陸攀枝花。住房、汽車、教育、醫療、旅游、電信等依然是消費熱點。
對外開放取得一定成績。受世界經濟增幅減緩,國際貿易萎縮的影響,外貿出口下降幅度較大。全年進出口總額1.60億美元,其中出口1.24億美元,下降34.7%。外資利用繼續保持了一定規模,外商直接投資額136萬美元,完成對外工程承包營業額102萬美元。
旅游業有所發展。全年接待國際旅游者795人次,增長11.2%;旅游創匯48.1萬美元,增長36.1%。成功舉辦首屆攀枝花國際長江漂流節等活動,國內旅游人數激增。重點旅游景區建設步伐加快,旅游支柱項目正在培育中。
市場物價有所回升,商品供應充足,服務項目增多,消費者選擇空間明顯增大。城市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升1.4%。
七、財政金融和保險業
財政金融部門全面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促進全市經濟發展。
財政收入狀況良好。各級財稅部門積極貫徹“加強征管、堵塞漏洞、清繳欠稅”的方針政策,取得明顯成效。全市地方財政收入7.52億元,同比增長9.0%,財政支出充分體現“保工資、保穩定、保運轉、保重點”的原則,有力促進全市社會經濟事業發展。全年地方財政支出15.88億元,同比增長29.4%。
金融部門繼續深化體制改革,金融市場運行平穩,金融秩序保持穩定。年末各類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達到130.03億元,比年初增長4.0%,各項貸款余額112.74億元,比年初增長4.1%,全市銀行現金凈投放2.29億元,比上年下降3.5%。保險事業加速發展。全年保費收入2.89億元,增長24.5%,全年賠款支出1.06億元。證券市場在規范中發展。年末滬深股市開戶達7.73萬戶,增長5.5%,全年成交金額42億元,下降47.5%。
八、科學技術和教育
科學技術事業繼續發展。全市認真實施“科教興攀”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突出高新技術及其產業和新的農業科技革命行動計劃的實施。全市共完成各類科技項目353項,獲市級以上科技成果獎71項,其中省部級獎14項?萍夹略鼋洕б5.8億元,17項社會科學研究獲得市級以上獎勵。科技成果推廣、轉化加快,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日益明顯。
教育事業穩步發展。攀枝花大學經教育部批準由專科層次升格為本科層次的普通高校,攀鋼職教中心經省政府批準改制升格為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全市普通高等學校2所,中等專業學校6所,普通中小學校552所,職業中學校4所,技工學校4所,聾啞學校1所。小學、中學、中專、大學在校學生達14.14萬人,畢業學生2.9萬人,專任教師0.98萬人。
素質教育進一步加強,義務教育、掃盲教育全面推進。全市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7.7%,文盲率由2000年的0.66%降低到0.62%。
成人教育取得一定成績。年末有成人大中專學校4所。鄉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78所。社會力量辦學65所,教職工470人,在校學生7667人,畢業、結業2908人。
高等教育招生穩步增長。全市被普通大中專院校錄取的新生人數3884人,其中:被普通高校?埔陨显盒d浫〉男律藬2089人,增長2.1%,錄取率72.4%;被普通中等職業學校錄取的新生人數1795人。
九、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衛生、廣播、體育事業蓬勃發展。群眾文化、專業藝術有了新的提高,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進展良好,文化市場、新聞出版規范管理,文化產業有了新的發展,組建了全省市州第一支交響樂團。
全市有群眾藝術館1個,文化館5個,劇場影院9個,展覽館1個。攀枝花影城建成投入使用,公共圖書館3個,藏書50.5萬冊。專業藝術團體5個,表演202場次,觀眾29.0萬人次,電影放映7300場次,觀眾150萬人次。一批優秀作品入圍全國、全省評獎。
廣播電視事業健康發展,“村村通”工程得到鞏固。全市擁有衛星地面站3130座,增長11.6%,廣播覆蓋率92.1%、電視覆蓋率93.9%,比上年分別提高0.3個百分點和0.2個百分點。城市主干線全部實現了光纖化。
衛生事業不斷發展。醫療技術、預防保健水平有所提高,
城鄉醫療衛生條件進一步改善。全市共有衛生機構459個,其中:醫院、衛生院108個,衛生防疫站10個,婦幼保健站9個。醫院衛生院衛生技術人員5153人,其中:醫生2236人,護師、護士1924人。年末實有病床5694張,比上年增加169張。醫院門診總人次為158萬人次。全市擁有農村衛生院77所。
體育事業平穩發展。全市廣泛開展了群眾性體育運動及全民健身活動,競技體育取得了進一步的發展。全年21支青少年運動隊參加全省各類比賽共獲得獎牌25枚,其中獲得金牌5枚。群眾性體育活動和全民健身活動日益活躍。全市各級各類學校繼續開展體育“達標”競賽,達標率97.4%,比上年提高1.4個百分點。
十、就業與社會保障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城鎮職工人數減少。城鎮在崗職工人數21.41萬人,減少5.8%,全市在崗職工工資總額24.89億元,增長10.2%。在崗職工平均工資11509元,增長18.1%。
年末全市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9%。共安置城鎮失業人員就業0.78萬人,實現企業下崗職工再就業0.40萬人。
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繼續深入。全市城鎮已全部建立起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線人數0.83萬人。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和失業人員失業救濟金按時足額發放,共有9.6萬人享受困難戶社會救濟。全市參加養老金社會統籌保險總人數達到28.4萬人,增長2.2%。城鎮建立起各種社區服務設施427處。
十一、人口與人民生活
2001年,全市居民年末總戶數29.81萬戶,增加0.56萬戶,年末總人口103.91萬人,增加0.90萬人,計劃生育再見成效,人口出生率12.74‰,比上年降低了1.1個千分點,人口死亡率4.52‰,比上年降低了0.55個千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8.22‰,比上年降低了0.55個千分點。
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04元,比上年增長1.1%。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5758元,下降0.39%。農民收入穩步增長。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524元,增長3.5%。居民消費結構不斷優化,食品性消費比重下降。
年末城鄉居民儲蓄余額83.78億元,比年初增加7.64億元,增長10%,其中,城鎮居民儲蓄增加7.22億元,農村居民儲蓄增加0.42億元。
城市生活條件有所改善。城市主要交通要道拓寬,綠化面積增加,全市共有公共汽車線路46條,新增公交12路專線1條。
據抽樣調查資料,年末城市人均房屋使用面積17.8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26.4平方米。
十二、環境保護
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工作進一步加強。2001年,全市治理工業污染源項目29個,一批重點工業污染源得到了限期治理,全年用于環境治理的投資共計4993萬元,城鄉環境質量得到改善。工業“三廢”排放情況有所好轉,其中:工業廢水排放總量2655萬噸,較去年減少6.7%;化學需氧量排放量2199噸,較去年減少14%;粉末排放量5733噸,較去年減少4.5%;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25%,較上年提高6個百分點。二氧化硫排放量72534噸,較上年增長0.03%;煙塵排放量12951噸,較上年增長0.09%。
注:⑴公報所列國內生產總值等指標為初步統計數。
⑵國內生產總值、增加值、產值按當年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
⑶環境保護方面的指標絕對數按新口徑計算,相對數按同口徑計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