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市統計局
2004年2月19日
200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人民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繼續深化改革、加快發展,努力克服困難,切實加大了各項工作力度和措施,取得了防治非典和經濟高速增長的雙勝利,實現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2003年全市工農業生產增速加快,經濟總量邁上新的臺階;產業結構優化取得新進展,經濟運行質量明顯提高;投資和消費持續增長;各項改革不斷深化,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提高;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人民生活繼續改善。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也還存在一些問題和矛盾:如就業壓力仍然較大,部分城鄉居民生活比較困難等還有待進一步解決。
一、綜合
經濟增速加快,經濟總量邁上新的臺階。2003年瀘州市生產總值(GDP)躍上200億元的新臺階,達到 215.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1.3 %。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1.3 億元,增長5.1%;第二產業增加值84.8億元,增長16.2 %;第三產業增加值79.7億元,增長10.7%。
民營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已成為瀘州經濟的重要組成部份。2003年全市民營經濟增加值79.7億元, 比上年增長17.3%。
市場物價呈明顯回升趨勢。2003年城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從年初的98.1,逐步回升到5月份的100.6,12月達到102.6,全年城市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升0.3 %。商品零售價格下降2.6 %,服務價格上漲5.5%。
企業改制見成效,城鎮單位在崗職工人數開始出現止跌回升勢頭。年末,城鎮單位在崗職工21.7萬人, 比上年增長0.4%。
二、農業
農業生產穩步增長。按照市委、市政府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全市進一步加大農村工作力度,實現了農業生產穩步增長,全年完成農林牧漁總產值81.3億元,比上年增長7.0 %,其中種植業增長1.9 %,林業增長18.4%,畜牧業增長9.8%,漁業增長22.4%。
種植業結構繼續調整,主要產品產量增加。適應市場需求變化,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34.9 萬公頃,比上年減少1.2萬公頃;油料面積1.6萬公頃,增加65公頃;糖料面積0.3萬公頃,增加163公頃;蔬菜面積4.5萬公頃,增加1017公頃。
表1 2003年種植業主要產品產量
單位:萬噸
2003年產量 比上年±%
糧食 茶葉 甘蔗 烤煙 園林水果 蔬菜 179.6 0.2 11.4 1.3 7.0 123.4 -3.3 14.0 12.6 -4.1 10.0 2.0
糧食、油料等主要農產品優質率大幅度提高,其中優質小麥由上年的19.7%提高到40.0 %,提高20.3個百分點,優質油菜籽由上年的24.5%提高到49.8%,提高25.3個百分點。
畜牧業生產增長加快。在穩定生豬生產的同時,大力發展家禽等非豬產業,肉用家禽生產發展迅猛,產量增長加快,占肉類總產量比重由上年的16.0%提高到17.1%,各種禽畜產品產量全面增長。
表2 主要禽畜產品產量和大牲畜存、出欄數
單位: 萬噸、萬頭
2003年 比上年±%
肉類總產量 37.3 7.4
豬肉產量 28.1 4.2
牛、羊肉產量 2.2 22.2
家禽肉產量 6.4 15.1
生豬出欄頭數 362.8 3.3
年末生豬存欄頭數 318.4 2.3
年末大牲畜存欄頭數 38.3 2.2
禽蛋產量 3.4 15.1
漁業生產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全年水產品產量39610 噸,比上年增長16.0%。
林業生產形勢較好,全年完成造林面積31433公頃,比上年增長29.7%。
農業機械化程度和農機化作業水平不斷提高,年末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達84萬千瓦,比上年增長6.3%,全年完成機耕作業面積37900公頃,比上年增長12.2%,機收作業面積984公頃,比上年增長68.8%。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保持快速增長。2003年,市委、市政府進一步加大了領導工業經濟的工作力度,各級、各部門全面落實了工業生產增長的各項措施,部分改制、重組企業生產經營重現生機,使工業經濟徹底擺脫了低速增長的困境,出現了生產增長加速,企業規模壯大、經濟效益好轉的良好局面。全年完成全社會工業增加值64.7億元,同比增長16.2%,增幅比上年高5.1個百分點, 是自1994年以來的最高水平。其中,全部國有及年產品銷售收入500萬元及以上的非國有工業企業由同期的159戶增加到179戶,完成增加值38.6億元,比上年增長20.4%。通過深化改革,一方面,進一步改善了工業經濟結構,非國有工業比重由93.6%提高到97.6%;另一方面,工業經濟效益明顯提高,全年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到110.5,比上年提高13.1個點,實現產品銷售收入91.0億元,比上年增長21.4%,實現利稅12.7億元,比上年增長22.9 %,實現利潤4.7億元,比上年增長60.9%,企業虧損面為18.4%,與上年持平,虧損企業虧損額0.5 億元,比上年下降16.4%。
表3 2003年全社會主要工業產品產量
單位 2003年產量 比上年±%
原煤 萬噸 423.84 22.8
白酒 千升 127471 9.1
啤酒 千升 37396 14.6
合成氨 萬噸 89.70 -0.1
氮肥(折含N100%) 萬噸 67.48 -1.6
燒堿 萬噸 4.82 15.5
起重設備 萬噸 1.78 106.6
發電量 萬千瓦小時 76260 3.5
建筑業生產和利潤持續增長。全市建筑業完成增加值16.7億元,比上年增長16.0%,實現利潤8821萬元,比上年增長26.3%。
四、固定資產投資
投資規模繼續擴大。隨著西部化工城建設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加快,民間資金向民間資本轉化措施的落實,固定資產投資保持了較高的增長勢頭。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1.4億元,比上年增長19.8%,其中口徑內投資完成54.4億元, 比上年增長13.1%。
更新改造投資創歷史最好水平,全年完成投資5.2億元,比上年增長36.6%;房地產開發投資保持較高速度增長,全年完成投資19.4億元,比上年增長31.2%;民間投資成為投資領域亮點,全年城鄉集體、個體、私營經濟等完成投資27.5億元,比上年增長38.8%。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大,全年完成城市基礎設施投資14.8億元,占基本建設投資的49.7%。重點建設項目投資繼續增長,年末,全市共有重點建設項目82個,完成投資19.0億元,占全社會投資的23.3%。
通過基本建設和更新改造,2003年新增主要生產能力有:改建公路183公里,原煤開采25萬噸,中成藥810噸,造林面積13767公頃,中學生席位10325個,小學生席位12320個,醫院病床位321個,城市道路擴建長度11.9公里。
五、內外貿易
消費品市場轉旺。2003年,全市進一步加快了各類市場的規劃和建設,大力發展“連鎖商業”、“假日經濟”,努力消除非典帶來的負面影響,確保了城鄉消費市場的穩步發展。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4.1億元,比上年增長13.7%,增幅比上年高1.8個百分點。分銷售地區看,城鄉市場保持同步增長,實現市的零售額43.5億元,比上年增長14.5%,實現縣的零售額18.2億元,比上年增長11.6%,實現縣以下零售額22.3億元,比上年增長13.8%。在各種經濟成份中,個體私營經濟競爭優勢明顯,實現零售額48.0億元,比上年增長24.3%,市場份額由上年的52.2%上升到57.1%。餐飲業增長仍居各行業榜首,全年實現零售額11.7億元,比上年增長22.1%,分別高于批發零售業、其他行業9.6個百分點和10.2個百分點。
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招商引資和外貿工作取得新進展。全年招商引資項目233個,投資總額39.02億元,協議引進資金25.2億元,實際到位資金13.5億元,與上年比較,外來投資項目數、到位資金分別增長33%和75%,創造了建市以來的最好水平。2003年,全市新批外資企業9 戶,年底共有外資企業40戶,合同利用外資金額3407萬美元,比上年增長379.0%,實際到位外資649萬美元, 比上年增長215.0%,全市進出口總額5478萬美元,比上年增長231.6%,其中出口額為4566萬美元,比上年增長288.6%,進口額912萬美元, 比上年增長91.2%。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六、交通、郵電和旅游
交通運輸業雖然因為非典使客運受到一定影響,但貨運還是保持了較穩定的發展。
表4 各種運輸方式完成運輸量
指 標 單 位 絕對數 比上年±%
貨物周轉量
其中:鐵路 萬噸公里 3612 2.5
公路 萬噸公里 80359 -6.5
水運 萬噸公里 54948 92.8
民航 噸 1115 27.4
旅客周轉量
其中:公路 萬人公里 395020 -7.2
水運 萬人公里 1591 -1.9
民航 人 73143 4.5
郵電通信業繼續快速發展。2003年全市完成郵電業務收入80431萬元,比上年增長16.5%;本地固定電話用戶44.8萬戶,比上年增長28.3%;移動電話54.8萬戶,比上年增長59.3%。
旅游事業持續發展。全年接待國內游客348.8萬人次,比上年增長58.9%;國際旅游者人數1800人,比上年增長15.8%;創旅游收入12.2億元,比上年增長13.0%。
七、財政、金融和保險
財政金融形勢穩定。全市完成地方財政收入9.5億元,比上年增長11.3%;地方財政支出22.6億元,比上年增長7.4%。全市金融機構現金收入達712.7億元,比上年增長16.2%;現金支出為713.3億元, 比上年增長16.5%;全社會各項貸款余額158.4億元,比年初增長9.9%;全社會各項存款余額238.3億元,比年初增長11.7%,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71.1億元,比年初增長13.0%。
保險事業穩步發展。全年保費收入58845萬元,比上年增長38.6%,其中財產險14811萬元,壽險44034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7.6%和53.4%。
八、 教育、文化、衛生、體育
教育事業穩步發展,基礎教育繼續加強。年末,全市共有小學354所,在校學生40.9萬人,專任教師14492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99.3%,幼兒園188所,在園幼兒9.0萬人;普通中學216所,在校學生23.8萬人,專任教師12311人。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職業教育、特殊教育全面發展,年末共有4所普通高等教育學校,在校學生16372人,成人高等教育在校學生6907人,中等專業學校在校學生9311人,特殊教育學校在校學生874人。
文化事業保持健康穩定發展。年末全市共有公共圖書館6個,圖書總藏量112.8萬冊,文化館8個,博物館1個,藝術表演團體4個。廣播、電視“村村通”得到鞏固和加強,電視人口覆蓋率達98.0%,廣播人口覆蓋率達94.0%。全市有廣播電臺1座,電視臺1座。
衛生保健事業繼續加強。2003年末,全市共有醫療機構335個,其中醫院、衛生院236個,實有病床6629張,其中標準床位4045張;衛生技術人員8031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3532人,注冊護士1992人,全年醫院門診人數達192.1萬人次。
體育事業蓬勃發展,全民健身運動繼續廣泛展開。全市全年舉辦各種運動會438次,參加運動員72506人。
九、環境保護
環境保護繼續加強。全市建成了8個煙塵控制區,面積達36.4平方公里,城區環境空氣總體保持二級質量水平;建成了12個環境噪聲達標區,面積達22.1平方公里,城區聲環境質量有所好轉,城區環境噪聲晝夜等連續聲級值為52.9分貝,比上年降低1.5分貝;加強了地表水監測,長江干流瀘州段各監測斷面和赤水河醒覺溪斷面、瀨溪河入沱江口水質保持優良,總體達Ⅲ類水域水質標準,大磨子監測斷面、永寧河入長江口段水質污染加重,為劣V類水域水質。
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加大。全市已建成自然保護區8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個,自然保護區面積9.2萬公頃。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2003年末,全市戶籍登記總人口468.06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76.83萬人,按常住地統計的總人口402.19萬人。人口出生率為9.50‰,人口死亡率5.07‰,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43‰。
城市居民收入繼續增加,生活消費水平不斷提高。2003年全市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突破萬元大關,達到11000元,比上年增長11.0%。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為7630元,比上年增長7.1%。人均消費性支出5982元,比上年增長7.1%。2003年末,每百戶城市居民家庭擁有彩色電視機140臺、電冰箱95臺、電腦24臺、空調器72臺、移動電話83部。
農民收入繼續增加,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2515元,比上年增長5.5%。隨著小城鎮建設、小康建設和扶貧工作的開展,農村居民的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2003年末,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078元,比上年增長9.5%,每百戶農民家庭擁有彩色電視機62臺、黑白電視機46臺、影碟機34臺、洗衣機33臺、移動電話25部。
社會保障工作進一步加強。年末全市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為23.4萬人。其中,職工16.9萬人,離退休人員6.5萬人。離退休人員實行社會化管理人數達到6.4萬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為11.6萬人,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為1.8萬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為17.7萬人。全市共有5.4萬城鎮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濟。
社會福利事業持續發展。年末全市各類收養性社會福利單位117個,床位3005張,收養各類人員2206人。城鎮建立各種社區服務設施224個。
注: 1、公報中瀘州市生產總值、增加值、農業總產值絕對數按當年價格計算,相對數按可比價格計算。
2、按國家統計局的要求,自2004年1月1日起,各省(市、區)國內生產總值(GDP)的中文名稱改為地區生產總值,其核算口徑、范圍、內容不變。
3、本公報數據為初步統計數字,正式數據以《瀘州統計年鑒2004》為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