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遂寧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努力實踐江總書記“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繼續貫徹省委、省政府“抓住西部大開發機遇,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戰略要求,因勢利導,狠抓發展,國民經濟持續增長,達到年度增長8%目標任務。農業經濟發展平穩;工業保持較快的發展勢頭;消費品市場繁榮活躍;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繼續擴大;外貿出口創匯增加;財政增收,金融平穩;物價仍在低水平運行;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社會各項事業顯著進步。
一、綜合
2001年,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GDP)128.23億元,比上年增長8.0%,較上年增幅上升0.8個百分點。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41.84億元,比上年增長1.5%,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6.4%;第二產業增加值42.87億元,比上年增長11.6%,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6.3%;第三產業增加值43.52億元,比上年增長11.3%,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7.3%。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國內生產總值中三次產業的比例由上年的34.2:33.1:32.7調整為32.6:33.3:34.1,呈“三·二·一”結構。地方財政收入達到4.64億元,比上年增長8.2%。
二、農業
2001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63.04億元,比上年增長2.9%,其中農業產值35.12億元,減少12.5%;林業產值1.31億元,增長20.1%;牧業產值25.09億元,增長25.5%;漁業產值1.52億元,增長20.1%。農林牧漁結構調整為55.7:2.1:39.8:2.4,其中種植業下降5.9個百分點,牧業上升5.3個百分點。實現農業增加值41.84億元,比上年增長1.5%,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6.4%,保持了平穩增長態勢。
2001年,全市遭受了多年罕見的自然災害,但由于農村經濟結構得到調整,農業產業化經營不斷推進,除種植業外,林、牧、漁業都得到了較快發展。全年糧食產量達到123.22萬噸,比上年減少25.2%;棉花產量達到0.90萬噸,減少48.2%;油料產量11.05萬噸,減少6.9%。
林業生產繼續得到發展,生態保護工作進一步加強,林業綜合效益明顯。全年天然林資源保護投資1526萬元,造林2333公頃。全市成片造林面積6134公頃,比上年增長130.0%,其中退耕還林還草1334公頃,荒山造林2267公頃,天保工程人工造林134公頃。全市森林病蟲害防治面積28893公頃。
畜牧業生產穩定發展,主要畜產品產量繼續增加。全年肉類產量25.68萬噸,比上年增長9.3%,其中豬牛羊肉產量21.94萬噸,增長6.4%;家禽肉產量3.54萬噸,增長28.8%。禽蛋產量3.90萬噸,增長32.6%;全年生豬出欄278.51萬頭,增長6.1%;年末生豬存欄208.66萬頭,比上年末下降1.6%。
漁業生產保持增長勢頭。全年水產品養殖面積6095公頃,比上年增加4.7%,水產品總產量18685噸,增長33.0%。
三、工業和建筑業
2001年,全市工業完成增加值32.32億元,比上年增長10.3%;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32.6%,成為全市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力。
2001年全市各級加大了對工業工作的領導力度,強化調度指揮,切實解決了工業生產中的一些具體問題,繼續調整產品結構,加快技術創新,工業保持較快速度增長。全市國有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非國有工業(下同)完成工業總產值40.22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比上年增長16.9%;實現增加值15.14億元,增長15.6%;實現銷售產值39.21億元,增長9.4%;工業產品產銷率達到97.49%,比上年下降0.21個百分點。
國有工業快速發展,非國有工業平穩增長。全年國有工業實現工業產值4.34億元,增長36.2%;非國有工業企業實現產值26.66億元,增長14.2%。在非國有工業企業中股份制企業增長貢獻大,完成工業產值23.90億元,增長14.4%。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完成工業產值22.06億元,同比增長5.6%,比上年增長速度減緩14.7個百分點。
重工業增長快于輕工業。輕工業完成產值20.31億元,同比增長9.3%;重工業完成產值10.69億元,增長34.6%,重工業增長速度比輕工業快25.3個百分點。
一些重要工業產品產量大幅度增加。與上年相比,罐頭增長95.8%,合成氨增長28.0%,氮肥增長21.7%,原鹽增長22.3%。
工業總體經濟效益不理想。2001年全市國有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108.1,比上年下降11.3個百分點。總資產貢獻率7.5%,比上年下降1.6個百分點;資本保值增值率118.8%,提高18.8個百分點;資產負債率54.5%,下降0.4個百分點;流動資產周轉次數提高到1.11次;成本費用利潤率7.55%,下降3.5個百分點。
建筑業生產平穩增長。全年實現建筑業總產值17.51億元,增長10.9%。實現建筑業增加值10.56億元,比上年增長16.0%。全市四級及四級以上建筑企業81個,比上年減少9個,其中虧損企業6個。單位工程施工個數899個,實現利稅總額11445萬元,增長19.3%;房屋建筑施工面積331.67萬平方米,增長13.1%,房屋建筑竣工面積195.96萬平方米,減少13.1%。
四、固定資產投資
2001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完成38.75億元,比上年增長10.4%。遂蓬路中區段、遂回高速公路、綿重路射洪段、市污水處理廠、三縣生態建設項目、市中區和射洪縣農網改造一期工程已竣工投入使用。國道318線遂寧境內段公路改擴建工程、涪江柳樹及北固防洪堤、電信網管中心、市自來水廠、麻子灘水庫渠系配套工程、退耕還林生態建設等建設項目進展順利。基礎設施的迅猛發展,有效緩解了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制約,長遠發展后勁進一步增強。
在固定資產投資中基本建設投資17.92億元,比上年增長19.8%;更新改造投資5.0億元,下降4.4%;房地產開發投資4.01億元,增長42.9%;其他投資0.92億元,增長18.2%。
五、國內貿易和對外經濟
2001年,遂寧市場建設取得了新的成效,市場流通體系不斷完善,逐步形成了以大型綜合批發市場為龍頭,專業批發市場為骨干,集市貿易市場為基礎的市場體系。商業網點迅速增加,購物環境和服務不斷改善,連鎖店、超市、專賣店等新的營銷方式不斷出現,市場充滿了生機和活力。2001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50億元大關,達到51.47億元,比上年增長12.0%。
城市市場仍然好于農村市場。2001年城市市場實現消費品零售額15.22億元,比上年增長17.4%;農村實現消費品零售額36.25億元,比上年增長9.8%。
流通領域形成多元化格局,多種經濟成分競相發展。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國有經濟比重下降到11.1%,非國有經濟上升到89.9%。非國有經濟中的個體、私營、股份制和外資等其他經濟發展勢頭強勁。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全市年末已擁有各類市場262個,其中商品交易市場258個,商品市場成交額達到41.49億元,比上年增長14.2%;消費品市場237個,成交金額33.84億元,增長14.2%。
外貿外經工作取得進展。全年出口總值3006萬美元,比上年增長9.4%;其中自營出口創匯2078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112萬美元,比上年增長4倍;外派勞務輸出1076人次,比上年增長45%;國內招商引資8.5億元。
六、交通、郵電和旅游
交通運輸業穩定增長,郵電業迅猛發展,全年交通運輸郵電通訊業完成增加值5.11億元,比上年增長11.1%。
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成績顯著,運輸業穩步發展。全年交通基礎設施完成投資4.75億元,其中地方公路建設完成投資2.72億元。G318線遂寧至蓬溪中區段二級公路、S205線射洪北段一級公路、縣道金蓬路已竣工投入使用,遂回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車,成南高速公路遂寧段正加緊建設。年末公路通車里程達240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2公里;內河航運里程302公里。全社會客運量達到2880萬人,比上年減少1.6%;旅客周轉量116854萬人公里,增長6.0%;貨運量1146萬噸,增長1.3%;貨運周轉量70199萬噸公里,比上年下降0.4%。
郵電通訊業強化行業管理,規范服務,設施建設成績斐然,總體水平有了較大提高。年末固定電話用戶達到176189戶,其中城市用戶121273戶,城市住宅電話用戶92193戶,農村用戶54916戶;移動電話用戶115524戶。全年實現郵電業務總量44674萬元,比上年增長14.3%,其中郵政業務總量5021萬元,比上年增長87.0%,固定電話電信業務量14745萬元,減少10.9%。
旅游業取得一定成績。全年共接待中外游客132萬人次,創旅游收入3.3億元。其中接待海外旅游者456人,創旅游收入6.48萬美元。
七、金融和保險
金融運行平穩,秩序穩定。全社會各項存款余額達到123.14億元,比年初增加12.06億元,增長10.9%。各項貸款余額84.93億元,增加5.29億元,增長6.6%。銀行凈回籠貨幣2.94億元。
保險事業平穩發展。年內有465戶企業事業單位投保財產險,有1.51萬戶城鄉居民投保家庭財產險,累計為231.8萬人次提供了人身保險。全年保費收入11129萬元,比上年增長3.0%,其中:財產險收入5052萬元,增長1.9%。
八、教育和科學技術
教育事業堅持依法治教,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推進教育資源優化重組,提高辦學能力,突出教學質量,推進素質教育,一個以政府辦學為主,社會各界參與,公辦學校與民辦學校共同發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實現普通高中擴招52%。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高考繼續取得較好成績。鞏固“兩基”成果,職業教育、技能培訓得到加強。全市小學在校學生40.58萬人;普通中學在校學生20.81萬人;中等專業學校在校學生0.31萬人;職業中學在校學生0.53萬人。民辦教育進一步擴大,全市社會力量共投資1100萬元興辦學校,目前我市已有各類民辦學校376所,比上年增加47所,民辦學校就讀的學生占全市在校學生總數的6.7%,比上年增長1.6%。教師隊伍不斷壯大,全市年末各類教職工人數達到30192人,其中專任教師26825人。
“科技興市”的決定得以進一步落實,制定并發布《遂寧市“十五”科技發展規劃及2010年遠景規劃綱要》,以創新為科技發展的主題,科技對經濟的推動作用日益明顯。2000年科學研究與實驗發展(R&D)經費支出3267萬元,占全年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0.28%,比上年提高0.17個百分點。
九、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繼續深化體制改革,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藝術活動,推動了精神文明建設。同時,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進度加快,社會性文化服務保持了一定的水平,全市有專業藝術表演團體2個,公共圖書館3個,館藏書量24萬冊。
廣播電視事業不斷進步,完善了光纖信息工程。全市年末有電視臺3座,電視發射臺和轉播臺133座,衛星地球站237座;有廣播電臺3個,農村有線廣播臺站100個。
城鄉醫療衛生工作進一步加強,衛生事業不斷發展。年末全市衛生機構擁有病床7115張,比上年增加176張,擁有衛生技術人員7807人,增長5.2%。其中18家縣級以上醫院擁有病床3162張,增加116張,擁有衛生技術人員2964人,增長3.1%;農村衛生院244個,衛生技術人員2890人,減少2.6%。村設置的醫療點2039個,增加43個,農村醫療覆蓋率達到91.8%。婦幼衛生工作深入貫徹《母嬰保健法》和“兩綱”,鞏固愛嬰醫院成果,提高孕產婦和兒童系統保健管理率。全市嬰兒死亡率9.14‰,比上年下降1.26‰;孕產婦死亡率0.36‰。
體育事業繼續全面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廣泛開展群眾體育、學校體育,發展競技體育,取得明顯成績。遂寧體育館建設進展順利。
十、環境保護
環境保護著重抓好城市環境綜合治理,執行環保重點控制計劃,取得實效。2001年,全市完成治理環境污染項目15個,竣工項目10個,完成投資7000萬元。工業廢水排放達標量1034萬噸;工業廢氣排放量15.66億標立方米;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10.77萬噸,治理工業固定廢物綜合利用率99.85%。
十一、人口和計劃生育
計劃生育政策穩定,措施得力,控制人口成效顯著。全市人口計劃生育率95.20%,比上年上升1.95個百分點。全年出生人口2.73萬人,出生率7.34‰;死亡人口1.90萬人,死亡率5.10‰;人口自然增長率2.24‰。據全市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測算,2001年末全市總人口達到3764951人,比年初增加13636人,增長3.63‰。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2001年全市城鎮在崗職工工資總額10.23億元,比上年增長10.2%;在崗職工平均工資7460元,增長14.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91元,比上年增長9.3%;人均生活費支出3902元,增長15.2%,其中城鎮居民用于交通、通訊、醫療保健、教育、文化娛樂等方面的費用增加較多,居民消費結構進一步優化,全年食品消費占總消費支出比重即恩格爾系數43.2%,較上年下降6.7個百分點,表明城鎮居民正向富裕生活邁進。
農民人均純收入1944元,比上年增加50元,按可比口徑計算增長2.6%;其中人均牧業收入增加33.2元,增長0.2%;勞務輸出收入增加26.5元,增長4.0%。農民人均消費支出1616元,增長23.2%。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51.4%,比上年下降1.2個百分點。
全市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95.28億元,比年初增加9.62億元,增長11.2%。其中活期儲蓄存款余額21.98億元,比年初增長11.5%;定期儲蓄存款余額73.31億元,增長11.1%。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居住條件繼續改善。年末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17.0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99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28.67平方米,增加0.55平方米。
全市城鎮單位從業人員14.19萬人,比上年減少0.41萬人,其中城鎮單位在崗職工人數13.71萬人,比上年減少0.46萬人,城鎮私營企業從業人員17527人,個體工商戶從業人員87783人;年末城鎮單位下崗職工3.29萬人。
社會保障以建立統一、規范、完善的體系為目標,加快了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步伐加快。2001年各級財政安排社會保障資金7640萬元,比上年增長25.0%,基本保證了“兩保”和“低保”資金鐵及時足額到位;在此基礎上,推動下崗位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業保險的并軌。社會保障擴面工作成效顯著,養老保險金征繳率達96%,失業保險金征集率達98%。養老保險金社會化發放步伐加快,社會發放率達98.8%。
注:①公報中國內生產總值(包括各產業、行業增加值)、工業、建筑業等方面數據為快年報或預計數,最后數據以年鑒為準。
②公報中國內生產總值、各產業和行業增加值、未注明計算口徑的價值指標(如農業總產值)按現價計算,其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