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陽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資陽調查隊
(2014年2月24日)
2013年,市委、市政府組織和動員全市人民,牢牢把握“科學發展、加快發展、跨越發展”工作基調,搶抓全省實施“三大發展戰略”等重大機遇,著力推進“兩化”互動、統籌城鄉,投資拉動、產業支撐,充分開放、融入成渝,全市經濟繼續保持了平穩較快增長,呈現出結構持續優化、運行質量穩步提升的發展態勢,各項社會事業取得新的進步。
一、綜合
國民經濟平穩增長。經省統計局審定,2013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092.4億元,經濟總量邁入全省“千億俱樂部”,比上年增長10.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35.1億元,增長3.6%;第二產業增加值607.7億元,增長12.8%;第三產業增加值249.6億元,增長10.7%。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6.4%、70.5%、23.1%,拉動GDP分別增長0.7、7.5、2.4個百分點。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21.9:55.7:22.4調整優化為21.5:55.6:22.9。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對GDP增長貢獻率比上年提高3.4個百分點,為近年來首次實現第三產業占GDP比重、對GDP貢獻“雙提升”。
非公經濟較快增長。2013年,全市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639.7億元,比上年增長12.8%,快于GDP增幅2.2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86.8億元,增長2.4%;第二產業增加值441.3億元,增長14.5%;第三產業增加值111.6億元,增長12.6%。非公有制經濟占GDP的比重為58.6%,比上年提高0.7個百分點;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68.8%,拉動GDP增長7.3個百分點。
物價。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CPI)比上年上漲2.9%。其中,8大類商品及服務項目價格呈現“七漲一跌”,漲幅最大的食品價格上漲4.6%。全年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上漲0.7%。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指數下跌1.1%。
2013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漲跌幅度
單位:%
二、農業
主要農作物繼續增產。全年糧食作物種植面積51.2萬公頃,比上年增長0.1%;油料作物種植面積10.1萬公頃,增長1.0%。全年糧食總產量比上年增長4.1%,實現“七連增”。其中,稻谷產量增長8.9%。油料產量增長1.3%。蔬菜(含菜用瓜)產量增長2.2%。
畜牧業。全年肉類總產量比上年增長11.9%。其中,豬肉產量增長2.1%;羊肉產量增長0.6%;家禽產量增長0.5%。全年出欄生豬增長2.1%。全年水產品總產量增長11.9%。
林業。全年完成營造林面積15726公頃。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37.1%,比上年提高0.4個百分點。
農業生產條件持續改善。毗河供水工程開工建設,關刀橋水庫等配套渠系和庫堰建設加快建設,“引沱濟九”工程即將全線貫通。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積2840公頃,新增節水灌溉面積2470公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8460公頃,整治病險水庫64座,新建微型水利8942處。年末,有效灌溉面積18.5萬公頃,比上年增加0.3萬公頃;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199.9萬千瓦,增長12.2%。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經濟平穩增長。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2028.2億元,實現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1.5%。截至2013年底,全市共擁有1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35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2個中國名牌產品、13個中國馳名商標、63個四川名牌產品、51個省著名商標。
企業規模不斷壯大。年末,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戶數達到622戶,比上年增加28戶。工業總產值上億元的企業達到347戶,增加21戶。其中,工業總產值上20億元的企業達到14戶,增加6戶。
園區聚集效應增強。全市7個工業園區(工業發展集中區)集聚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65戶,比上年增加44戶;實現總產值1530.8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的75.5%;實現增加值增長11.6%。其中,資陽經濟開發區完成產值527.4億元,簡陽市集中發展區完成產值409.7億元。
主導產業支撐明顯。全市造車、食品、建材、紡織、醫藥、節能和燃氣主導產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54戶,實現工業總產值1692.4億元,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83.4%;實現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1.6%。其中,食品產業產值突破500億,達到510.7億元;造車產業產值突破400億,達到422.8億元;建材、紡織、醫藥、節能產業和燃氣產業總產值分別為262.1億元、191.6億元、210.4億元、83.4億元和11.5億元。
多數工業產品產量增長。全市規模工業企業120種產品產量中實現增長的84種,增長面達到70.0%。其中燈具及照明裝置增長143.8%,啤酒增長33.2%,化學纖維增長32.6%,飲料酒增長31.9%,發動機增長29.5%,小型拖拉機增長25.2%,家用洗衣機增長22.8%。
工業企業效益繼續提高。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69.6億元,比上年增長12.7%。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362.8,提高6點;工業勞動生產率22.1萬元/人,提高6577元/人;總資產貢獻率34.2%,提高1.1個百分點;產品銷售率98.5%,與上年持平。
建筑業。全年建筑業實現增加值61.4億元,比上年增長22.0%。全市四級及以上資質等級建筑企業95個,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積1048.3萬平方米,增長9.7%。
四、固定資產投資
投資規模繼續擴大。全年全社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60.7億元,比上年增長25.6%。其中,第一產業投資23.9億元,增長112.3%;第二產業投資247.6億元,增長23.3%;第三產業投資489.2億元,增長24.2%。
大項目支撐作用增強。全年計劃總投資5000萬元及以上的項目(含房地產開發項目)達到604個,比上年增加121個,完成投資669.1億元,增長26.8%,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88.0%。
工業性投資較快增長。在四川現代商用車及發動機、蜀南氣礦油氣鉆井工程等重大項目的強勁帶動下,全年工業性投資項目達到370個,累計完成投資245.7億元,增長26.4%。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服務業投資增勢良好。全年完成投資489.2億元,比上年增長24.2%,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64.3%。其中,交通基礎設施完成投資132.9億元,民生及社會事業完成投資117.2億元。全年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137.0億元,增長25.0%。商品房屋施工面積968.9萬平方米,竣工165.6萬平方米。
五、國內貿易和對外經濟
消費市場。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6.5億元,比上年增長14.7%。分行業看,批發業和零售業實現零售額254.6億元,增長12.4%;住宿和餐飲業實現零售額81.9億元,增長22.5%。
對外貿易。全年進出口總額54330萬美元,比上年增長77.8%。其中,出口總額24902萬美元,下降7.8%;進口總額29428萬美元,增長727.8%。
招商引資。全年新簽約重大投資合作項目81個,投資總額1175億元。其中,新簽約投資額10億元以上重大項目34個;新簽約世界500強、中國500強企業投資項目13個。2013年末,全市已有43戶世界500強和中國500強企業落戶資陽,投資合作項目共計60個。
六、交通、郵電和旅游
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遂資眉高速公路遂資段65.8公里竣工通車,實現縣縣通高速的目標;成安渝高速公路、成都二繞高速公路建設進展順利;成簡快速通道、省道106線資陽段竣工通車。全年新改建農村公路1281.5公里,其中通鄉油(水泥)路157.4公里,通村公路暢通工程1124.1公里。
交通運輸業。全年公路運輸完成客運周轉量43.6億人公里、貨物周轉量66.5億噸公里,分別比上年增長17.7%和15.6%;水路運輸完成客運周轉量812萬人公里,下降1.8%;貨物周轉量2927萬噸公里,增長24.2%。
郵政電信業。全年郵政業務收入3.5億元,電信業務收入14.7億元。年末固定電話用戶數(不包括分機)33.1萬戶,比上年下降13.8%;移動電話用戶數24.1萬戶,比上年增長5.2%;國際互聯網注冊用戶數14.6萬戶,比上年增長4.0%。
旅游業。全年實現旅游總收入145.1億元,比上年增長26.7%。接待國內游客1857.2萬人次,增長31.7%,國內旅游收入144.7億元,增長26.7%;接待入境游客2.91萬人次,外匯收入616.3萬美元。
七、財政和金融
財政收入。全年地方公共財政收入48.4億元,比上年增長18.9%。其中,稅收收入34.9億元,增長25.1%,占地方公共財政收入的72.1%,提高3.5個百分點。地方公共財政支出164.9億元,增長7.1%。
金融業。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1087.0億元,比年初凈增157.2億元,增長16.9%;轄內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530.5億元,比年初凈增114.3億元,增長27.5%。
全市27家保險機構全年實現保費收入30.6億元,比上年增長23.7%。全年支付各項賠款和給付12.5億元,增長104.7%。轄區4家證券營業部擁有證券交易客戶數4.6萬戶,全年交易量284億元,增長44.0%。
八、教育和科學技術
教育事業。“兩基”繼續鞏固提高,小學學齡人口凈入學率達到99.9%,普通初中學齡人口凈入學率達到99.3%。2013年本科、專科上線率為96.6%。年末,有省級示范幼兒園5所、市級示范幼兒園18所,鄉鎮中心幼兒園62所;有小學263所,專任教師12936人,在校學生26.3萬人;普通中學307所,專任教師13449人,在校學生18.01萬人。
科技事業。全年共組織實施市級以上重點科技項目116項,其中國家級2項、省級71項。新發展高新技術企業13戶,年末高新技術企業達31戶。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全年完成專利申請量821件。
九、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年末,全市已建成2098個農家書屋。全年新創作(編排)各類文藝作品(節目)200余件,其中有33件在省級刊物發表。年末,全市擁有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8個、省級43個。年末有線電視用戶24.2萬戶,比上年增加1.7萬戶;數字機頂盒用戶19.1萬戶(包括高清及互動用戶),比上年增加3.7萬戶。
衛生事業。年末,農村合作醫療參加人數達到403.6萬人,參合率99.8%;已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16個,覆蓋社區居民達49.5萬人;擁有市(縣)級醫院20個,民營醫院33個,婦幼保健院(所)5個,鄉鎮衛生院189個,村衛生室3975個,床位18371張,執業醫師3737人,注冊護士4116人。
體育事業。全年舉辦市級群眾性體育競賽活動26項次,承辦省級以上群眾性體育競賽活動3項次,參加省級以上群眾性體育競賽活動4項次。組隊參加省級青少年錦標賽16項次,共獲得金牌12枚,銀牌11枚,銅牌16枚。年末已建成農民體育健身工程143處。
十、環境保護
節能降耗。全年GDP單位能耗下降4.8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單位能耗下降9.15%。截止2013年,全市GDP單位能耗較2010年累計下降15.8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單位能耗累計下降32.05%。
全年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COD削減1.97%,氨氮消減3.12%;氮氧化物削減5.95%。沱江資陽出境斷面水質連續12個月達Ⅲ類標準,環境空氣污染指數(API)≤100的天數達到91.4%;204點位的城市區域環境噪聲均≤55分貝。
年末,全市有省級及以上生態鎮5個、市級生態村141個。
十一、人口與就業
據市公安局統計,年末全市戶籍總人口507.3萬人。據市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統計,全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1‰。
就業再就業工作。全年城鎮新增就業25927人,失業人員再就業3449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1204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9%。幫助1456名登記失業高校畢業生實現就業,幫助103名高校畢業生實現創業。全年共組織2538名下崗失業人員、失地無業農民、大中專畢業生參加創業培訓,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15485人。
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勞務輸出。全年輸出和轉移農村勞動力163.8萬人,比上年增加1.6萬人;實現勞務收入194.7億元,比上年增長22.1%。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城鄉居民收入。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67元,比上年增加2116元,增長10.2%。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8756元,比上年增加1048元,增長13.6%。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9.4%,比上年下降0.3個百分點;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為46.8%,下降6.4個百分點。
年末,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804.3億元,比年初增加112.8億元,增長21.6%。其中,活期儲蓄存款余額201.8億元,增長14.2%;定期儲蓄存款余額602.5億元,增長17.3%。
社會保障。全年為25.6萬離退休人員發放養老金36.1億元,按時足額發放率達到100%。年末,全市養老保險參保職工人數為63.7萬人;企事業單位失業保險參保人數為9.1萬人,失地無業農民累計參加失業保險8.2萬人;城鎮醫療保險參保人數88.16萬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16.5萬人;生育保險參保人數12.1萬人。
社會福利事業。全年國有福利機構新增床位數300張,新建、改擴建中心敬老院5所,新增床位394張,五保集中供養率達到43.3%,五保供養標準由原來的150元/月提高到250元/月。累計救助農村對象69321人次,人均門診救助水平204.6元、人均住院救助水平1261.9元;累計救助城市對象12359人次,人均門診救助水平232.8元、人均住院救助水平1657.8元。城市低保保障標準達到280元/月,農村低保累計人均補差達到85.3元/月。全年安置2032名殘疾人就業;繼續實施“光明工程”,全年為2106名貧困殘疾人實施白內障手術。
注:
1.公報中部分數據為初步統計數,正式數據以《資陽統計年鑒-2014》為準。
2.公報中生產總值及增加值指標絕對數按當年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3.居住價格由水電及燃料、私房租賃、建房及裝修材料、公房貸款物業管理構成。
4.資料來源:公報中水產品產量、灌溉面積、水資源數據來自水務局;林業數據來自林業局;農業機械化數據來自農業局;對外貿易數據來自商務局;招商引資數據來自投促局;交通方面數據來自交通運輸局;郵政業務收入數據來自郵政局;電信業務收入、電話用戶、互聯網戶數等通信數據來自電信公司、移動公司、聯通公司;旅游數據來自旅游局;財政數據來自財政局;金融數據來自人民銀行資陽中心支行;教育數據來自教育局;科技項目、專利數據來自科學技術和知識產權局;文物保護單位、文藝作品、電視用戶等數據來自文化廣播影視新聞出版局;衛生、新農合數據來自衛生局;體育數據來自體育局;環境監測數據來自環境保護局;年末人口數據來自公安局;人口自然增長率數據來自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城鎮新增就業、登記失業率、農村勞務輸出、社會保障數據來自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低保、醫療救助等社會救助數據來自民政局;救助貧困殘疾人數據來自殘疾人聯合會。
5.公報中農作物產量、畜牧產量相關指標歷史數據因第二次農業普查作了調整,其增速為調整后的增長速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