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認真貫徹十五大和十五屆五中全會精神,抓住中央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大好機遇,緊緊圍繞招商引資、爭上項目、改革攻堅的大思路,為把樂山建設成經濟強市、國際旅游城市,真抓實干,轉變觀念,開拓進取,團結拼搏。各項改革全面推進,調整產業結構,擴大內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開放型經濟成效顯著,國民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持續、健康、穩定發展。
一、綜 合
2000年,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46億元,比上年增長10.1%,比全省增幅高1.1個百分點,增幅位于全省第三位。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6億元,增長3.6%,第二產業增加值64億元,增長13.9%,第三產業增加值46億元,增長9.6%,從生產角度看,農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9.0%,工業的貢獻率為59.10%,建筑業貢獻率為5.4%,第三產業的貢獻率26.5%。
從產業結構看,三次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6.7、42.0、 31.3調整為24.7、43.6、31.7。
市場物價繼續走低。全市居民消費品價格總指數為:97.6,商品零售價格總指數為:96.7。
縱觀全年社會經濟發展形勢,總體保持了平穩增長。但經濟發展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經濟增長質量不高、農業基礎仍然薄弱、有效需求不足、就業壓力增加、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經濟結構不夠合理等。
二、農 業
全市始終把農業放在經濟工作的首位,堅持以奔小康統攬農村工作。認真落實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注重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努力增加投入,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全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55587萬元,比上年增長3.7%。
全年糧食總產量達1210129噸,減產92547噸,下降7.1%。小春糧食127540噸,減少38151噸,下降23.03%。大春糧食產量達1082589噸,減產54396噸,下降4.78%。油菜產量35724 噸, 增長30.53%。棉花產量50噸,甘蔗51495噸,煙葉2446噸,茶葉8278噸,水果93791噸。
全面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造林、護林、撫林工作進一步加強,林業生產發展良好,林業產值(不變價)21591萬元, 增長3.11%,
畜牧業生產穩定,全年生豬出欄2934531頭,比上年增加55041頭,增長1.91%。 生豬存欄2298048頭。豬、 牛、 羊肉產量達228376 噸, 增長3.05 %。 家禽出欄40301537只,比上年增加4270768只,增長11.85%,禽蛋產量55569噸, 牛奶產量807噸。
漁業生產繼續發展。今年,漁業產值(不變價)8755萬元,增長18.54%。
三、工業和建筑業
2000年,全市堅持走“工業興市”之路,圍繞改革和發展的總體目標,注重支柱產業培養,產業結構調整和科技進步,促進了樂山工業經濟的發展。
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54.89億元,比上年增長14.3%;國有及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企業實現不變價工業總產值122.83億元,增長27.18%, 工業銷售產值(現價)111.64億元,增長19.31%,產銷率為97.61%。
在不變價工業總產值(全部國有及500萬以上)122.83億元中,國有企業完成18.50億元, 下降0.01%,集體企業3.81億元,下降0.05%,股份制企業44.75 億元, 增長2.83%,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20.78億元,增長4.47倍,其他經濟類型企業34.99億元,增長31.64%。在工業總產值中:輕工業34.49億元,重工業88.34億元, 分別增長19.72%、30.35%。
主要產品產量有增有減,增長的有:原煤、原鹽、配混合飼料、機制紙板、化學原料藥、水泥、發電量、人造板、半導體分立器件、鐵合金。下降的有:合成氨、生鐵、成品鋼材、農用肥合計。
全年完成建筑業增加值87249萬元,比上年增長11.2%。
四、固定資產投資
全市繼續加快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的建設步伐,大力調整投資結構和投資方向,固定資產投資保持了穩定發展。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480664 萬元, 增長29.83%;其中:基本建設投資244512萬元,增長26.38%;更新改造投資77791 萬元,增長24.87%;房地產開發投資30244萬元,增長99.16%;其他投資128117萬元,增長29.06%。
在固定資產投資中,農林牧漁水利投資2457萬元,下降64.82%;能源工業110934萬元,增長43.31%;交通運輸、郵電通信業投資46052萬元,增長12.79%;科學教育8573萬元,下降24.8%。
全年通過基本建設和更新改造投資,新增固定資產48278萬元。 通過基本建設和更新改造新增的主要生產能力有:發電機組裝機容量7萬千瓦,原煤開采17萬噸,水泥32萬噸,新建公路18公里,改建公路126公里,釉面磚2000萬平方米,墻地磚1550萬平方米,11萬伏及以上輸電線路366公里。
五、交通運輸和郵電通訊業
全市交通運輸、郵電通信業增加值55603萬元,比上年增長8.6%。
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成績顯著。年末,全市公路通車里程已達4557公里, 比上年凈增36公里,在通車里程中,高速公路32公里,一、二級公路679公里,比上年增加94公里,公路綜合好路率達65.9%。樂山大渡河大橋建成通車,全年改建公路36公里。新建獨立橋梁730延米/4座,改建獨立橋梁13延米/3座。實現鄉鄉通公路,90.2%的行政村已通公路。 全年完成水陸貨物周轉量103302萬噸公里,比上年下降3.5%,其中,公路97735萬噸公里,下降3.7%,水路5567萬噸公里,增長0.3%,水陸旅客周轉量158517萬人公里,增長4.9%,其中,公路157690萬人公里,增長5.0%,水路827萬人公里,下降3.6%。
郵電通信業持續高速發展。全年郵電業務總量達到7.91億元,比上年增長52.84%。全年訂銷報紙787萬份,年末全市電話交換機總容量達76.63萬門,比上年凈增16萬門,其中移動電話交換機容量達37萬門。年末全市電話用戶總數達47.53萬戶,電話普及率達13.7部/百人,比上年上升了5.7個百分點,其中:移動電話用戶達到17萬戶,移動電話普及率達4.94部/百人,城市住宅電話用戶達17萬戶,城市住宅電話普及率81.45部/百戶,IC卡公用電話達2386部,是上年的4.7倍。農村通信需求日益增加,全市鄉村電話用戶已達7.78萬戶,比上年增加了3.42萬戶,已通固定電話的行政村達1249個,比上年增長了13.42%。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和數字化網絡化經濟進入中國市場,電子政務、電子商務等數字技術迅猛發展,我市數據通信已經逐步從最初低速、單一的業務發展到目前高速、多樣化的業務,主要包括:數據專線業務、國際互聯網業務、分組交換業務、幀中繼業務、ADSL專線業務和IP電話業務,寬帶數字數據小區已在我市興起。國際互聯網絡用戶發展迅猛,年末電子計算機互聯網用戶達到2.12萬戶,是上年的8.8倍。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六、國內貿易
全年消費品市場穩步增長。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611852萬元,比上年增長10.7%。 分城鄉看,城市市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328710萬元,增長11.7%,縣及縣以下零售額283142萬元,增長9.6%,比城市市場低2.1個百分點。分經濟類型看,國有經濟消費品零售額109515萬元,增長8.8%,在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所占比重為17.9%,非國有經濟零售額502337萬元,增長11.1%,所占比重為82.1%,尤其是私營經濟增勢明顯,增長63.9%,個體經濟占消費品市場份額大,達42.2%。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為323501萬元,增長7.9%,餐飲業零售額68732萬元,增長27.8%,居各行業零售額增幅之首,高于零售額平均增幅17.1個百分點,制造業零售額為54132萬元,增長10.2%。居民購買住房零售額增幅加大,2000年全市居民購買住房實現零售額12028萬元,比上年增長2倍多。從商品銷售的種類來看,電腦和通訊器材銷勢較好。
七、對外經濟
2000年,對外經濟工作堅持“大開放促進大發展”的方針,大力改善投資環境,進一步拓展開放領域,全方位推進對外開放,外匯出口創匯持續增長,招商引資工作成績顯著,外資企業蓬勃發展,對外經濟技術合作進一步加強。全市進出口總額突破2億美元大關,達25256萬美元, 比上年增長92.7%,其中,進口總額11760萬美元,增長93.8%,出口總額13496萬美元, 增長91.8%。在出口商品中,電子元器件的出口額居于首位。
全年新審批“三資”企業10家,合同外資2233萬美元,實際到位外資12983 萬美元。逐步形成了以電子元器件、鐵合金、皮革服裝、醫藥原料等為龍頭的出口拳頭產品。全年向海外輸出勞務1295 人次。
對內開放成效顯著。成立了投資招商服務中心,全年國內招商引資完成項目簽約187項,履約175項,協議引進資金38.6億元,實際到位資金13.7 億元。我市先后締結了25對國內友好城市,并加強了與杭州市、中山市、佛山市等友好城市的經濟合作。
旅游事業發展較快。不斷開發旅游資源,沙灣大渡河漂流、峨眉山天頤溫泉香都、市中區鄉村旅游等項目相繼推出,峨邊黑竹溝和沙灣美女峰——石林分別被批準為國家和省級森林公園。加快了國際旅游城市建設的步伐,積極開展創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的活動”,旅游產業方興未艾。全年接待旅游者468.71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7.3%, 其中,海外游客3.58萬人次,增長5.3%,國內游客465.13萬人次,增長27.5%, 旅游創匯744.97萬美元,旅游收入21.77億元。
八、金融和保險業
金融秩序穩定,進一步發展和規范保險、信托、證券業,擴大了融資渠道,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2000年末,金融機構539個,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1523707萬元,比年初增加132266萬元,增長9.5%,其中企業存款余額260079萬元,比年初增加36919萬元,增長16.5%,貸款余額1650038萬元,比年初增加60328萬元,增長3.8%,全年金融機構現金收入4456658萬元,比上年增長19.4%,現金支出4508775萬元,增長16.7%,收支相抵,凈投放現金52117萬元。
保險事業蓬勃發展。全年全市承保金額1729930萬元,比上年增長8.7%,保費收入26029萬元,增長15.8%,全年處理各種賠案支付額8729 萬元。
九、科學技術和教育
深入實施科教興市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全面完成科技“百億工程”任務,推動技術創新工作,加強科技計劃管理,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爭創國家科技進步先進城市工作啟動,與中科院建立“院地科技合作”關系,技術市場和專利申請代理取得新進展?萍寂d川“千億工程”實現產值80億元,其中,科技產業實現產值18億元,科技成果推廣實現產值62億元,市科技“百億工程”完成總產值增長100億的目標。全年下達科技計劃96項,其中重點研究項目35項,“星火計劃”16項,成果推廣計劃11項,全年完成市級以上科技成果鑒定16項,科技成果登記32項,評出市科技進步獎25項,其中,特等獎1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10項,三等獎12項。全年技術合同成交額2215萬元,組織企業參加了在西安舉行的第九屆全國專利、新技術、新產品博覽大會,5個項目評為大會金牌,峨眉醫藥包裝股份有限公司的玻璃拉管系列產品獲比利時48屆布魯塞爾尤里卡世界大發明與新技術大會金獎,“水稻拋秧”栽培技術,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和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全市省級區外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9家。專利新續代理105項,授權45項。
教育事業持續穩步發展。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教育質量穩步提高,辦學條件明顯改善,中等教育結構調整取得成效,完成了市技工校、省商貿校樂山分校并入樂山工業學校的工作,積極發展高等教育,樂山師范學院和成都理工學院樂山分院掛牌成立。樂山一中新校選址市中區通江鎮王河村。“普九”和掃盲工作進一步鞏固提高。全市小學1501所,招生數47175人,在校學生272151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99.5%, 上學綴學率為1.01 %, 普通中學264 所,招生數51350人, 在校學生141359人,高考硬上線3269人,上線萬人比為9.5,在全省居第6位,聾啞學校1所,在校學生76人。幼兒園226所,在園幼兒43712人。2000年峨邊“普九”通過省政府評估驗收,至此,全市有10個區市縣完成“普九”任務,“普九”人口覆蓋率達96.5%。中等專業學校9 所,招生數3137人,在校學生12191人,職業中學13所,在校學生4693人,技工學校11所, 在校學生997人。全市大專院校招收大專生2178人,在校學生4238人,畢業學生894人。成人高等教育學校在校學生數1500人,成人中等專業學校在校學生435人,成人初等學校在校學生1374人。教育為經濟服務“一條龍工程”成效明顯,受訓農民家庭人均增收155元。全市創建了12所素質教育示范學校。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實施精品戰略,文藝創作演出碩果累累,群眾文化活動方興未艾。舞蹈《創造者》、《彝寨阿妹》在省舞蹈大賽中獲創作、表演一等、二等獎共四項將,戲劇小品《燈光》在全國少年兒童電視節目評比中獲二等獎,峨眉山市建成全國文化先進縣,井研縣分全鄉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全國民間書畫藝術之鄉”,標志著我市文化創建活動又邁上了一個新臺階,聯合國城市管理項目樂山歷史文化古跡保護前期工作已順利完成。全市有藝術表演團體4個,群眾藝術館1個,文化館11個,公共圖書館7個,藏書26萬冊,劇場影劇院4個,博物館6個。年末有無線廣播電臺3座,廣播人口覆蓋率92.5%,通廣播的鄉217個,無線電視臺3座,電視人口覆蓋率90.9%,通電視的鄉220個,有線電視用戶22.5萬戶。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城鄉醫療衛生事業持續發展。醫療條件有所改善,醫療技術水平進一步提高。年末全市衛生機構550個,其中:醫院67個,衛生院233個,衛生防疫站12個,婦幼保健院11個,衛生機構床位10305張,其中:醫院6861張,衛生技術人員11041人,其中醫生5503人,護士1154人。全市嬰兒死亡率20.5‰,比上年下降7.1個千分點,村設置的醫療點2059個,鄉村醫生和衛生員3197人。全市初保達標鄉鎮128個,地方病、傳染病得到有效控制,急性傳染病發病率由1999年的257.32/10萬下降為2000年的170.38/10萬,消滅了脊髓灰質炎,瘧疾發病率比上年下降47.5%,血吸蟲病防治工作取得新進展,有效地控制了霍亂等烈性傳染病的流行。承擔的科研項目《四川省消滅絲蟲病的技術措施及推廣運用研究》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體育事業取得新突破。全市認真貫徹執行《體育法》、《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和《奧運爭光計劃》。全民健身運動深入開展,掀起了全民健身新高潮,被國家體育總局批準建立“全民健身活動中心”,在全市建起13條“全民健身路徑”和11個“國民體質測試站”。創立了4所國家級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社區體育、農村體育、老年人體育全面發展。峨眉山市被評為“全國體育先進縣”,市中區泊水街被評為全國“城市體育先進社區”,峨眉山市桂花橋鎮被評為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鄉鎮”。參加全國比賽獲金牌3枚、銀牌6枚、銅牌8枚,參加省比賽28項次,獲金牌42枚、銀牌48枚、銅牌26枚。有9人被輸送到省優秀運動隊,今年《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在全市的施行面達100%,合格率達96%。
十一、人民生活
城鄉居民收入繼續增加, 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2000年全市在崗職工工資總額185669萬元,比上年增加14683萬元,增長8.6%,在崗職工平均工資7434元,比上年增加908元, 增長13.9%。據對市中區居民和全市農民純收入家計調查資料表明, 2000年,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5217元,比上年增加269元,增長5.4%, 人均消費性支出4752元,增加295元,增長6.6%,其中,食品消費支出1940元, 占消費性支出的40.8%,比上年下降4.8個百分點,衣著消費593元,占消費性支出的12.5%, 交通通訊消費332元,占消費性支出的7.0%,教育娛樂消費620元,占消費性支出的13.0%。農民人均純收入2154元,比上年增加82元, 增長4.0 %,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61元,比上年增加80元,增長4%, 農民人均生活費支出1646元,其中,食品消費944元,占生活消費支出的57.4%。
年末,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121877萬元,比上年末增長7.0%,其中,城鎮居民儲蓄存款余額847046萬元,增長8.1%,農村居民儲蓄存款余額274831萬元,增長3.7%。
十二、環境保護和社會保障
環境質量狀況明顯改善。1999年全市工業廢水排放量9684萬噸, 工業廢水處理量7294萬噸,工業廢氣排放總量4981215萬標立米,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99萬噸。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為70%,工業廢氣處理率為58%,工業固體廢物綜合治理率為50%。環境噪聲達標面積56平方公里。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進一步完善,救災救濟工作成績顯著。年末全市擁有社會福利院4個,社會福利院床位445張,收養人員342人,有敬老院113所,擁有床位1344張,收養人員達881人。全市共有城鎮低保人數達4789人,年開支保障金411萬元,農村低保人數達8891人,年開支保障金55萬元,城鎮社區服務設施數57個,從業人員198人,農村社會保障網絡數進一步擴大。社會救濟對象144139人,比上年增加3237人,其中,城鎮救濟對象33255人,農村救濟對象110884人。城鎮安置失業人員就業人數達8703人。正式啟動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人數達75822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