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一年來,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緊緊抓住國家宏觀調控機遇,奮力抗御百年不遇特大干旱,妥善處置突發公共事件,開拓創新,扎實工作,較好地完成了市委二屆三次全會和市二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各項任務,全市經濟社會持續協調健康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一、綜 合
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2006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281.1億元,增長13.0%。其中:第一產業70.3億元,增長3.8%;第二產業108.4億元,增長19.9%;第三產業102.4億元,增長12.8%。第一、第二、第三產業比重分別為25.0:38.5:36.5,比2005年分別回落2.7個百分點、上升1.3個百分點、上升1.4個百分點。
民營經濟繼續快速發展。全年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141.2億元,增長17.9%,增速比GDP高4.9個百分點,比2005年民營經濟增幅提高0.1個百分點。民營經濟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6.7%,拉動GDP增長8.7個百分點。民營經濟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50.2%,比2005年提高1.2個百分點。全市民營經濟創造的稅收大幅增加。2006年民營經濟稅收收入8.35億元,比2005年增長24.7%,占全市稅收收入的56.8%。其中,個體工商戶上繳稅金2.0億元。
企業家對宏觀經濟形勢的信心不斷增強。企業家信心指數達到150.2點,企業景氣指數達到163.9點。其中,建筑業、批發零售業、工業等行業企業生產經營狀況良好,景氣指數分別達到 187.5點、172.7點、154.8點。
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經濟發展結構不優、質量欠佳、 產業互補性較差;城鄉居民增收難度加大;節能降耗任務十分艱巨。
二、農 業
2006年,面對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全市上下認真落實夏季損失秋季補、種植業損失養殖業補、農業損失勞務補的“三補”措施,農業仍然保持了穩定增長態勢。全年農林牧漁及服務業總產值116.8億元,增長2.5%。
受干旱影響全年糧油呈減產趨勢。糧食總產量為164.7萬噸,比上年減產21.2萬噸,減幅為11.4%。其中水稻總產量81.4萬噸,減幅為19.3%;玉米總產量26.0萬噸 ,減幅為1.2%;小麥總產量21.2萬噸,增長1.3%;油料總產量9.4萬噸,減幅為3.5%。
畜禽產量較快增長,品質逐漸改良。全年肉類總產量47.7萬噸,增長4.0%;禽蛋產量7.5萬噸,增長8.4%;牛奶產量0.2萬噸,增長6.7%。全年生豬出欄535.8萬頭,增長2.9%,其中,出欄優質肉豬達302.8萬頭,占生豬出欄總量的56.5%;羊出欄46.8萬只,增長9.1%;家禽出欄5075.6萬只,增長8.6%;兔出欄337.1萬只,增長7.4%。全年水產品養殖規模擴大,養殖品種增多。水產養殖面積11562公頃,下降1.1%;水產品產量6.23萬噸,增長5.9%。
2006年全市轉移輸出農村勞動力125.6萬人(次),同比增長2.3%,其中市內轉移34.8萬人,市外輸出90.8萬人(含國外輸出)。農民工資性收入成為2006年我市農民增收的最大亮點,全市實現勞務收入50.2億元,同比增長10.8%。
林業生產持續發展。全年成片造林3747公頃,其中,完成退耕還林面積2800公頃。全市森林覆蓋率達32.2%,比上年提高個1.4百分點。
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改善。全年開工各類水利工程1809處,投入資金1.4億元,完成土石方2306萬立方米。全年新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780公頃,年末有效灌溉面積92530公頃,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9750公頃。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91.2萬千瓦,增長8.0%;農村用電量3.3億千瓦小時,增長6.8%。
新農村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2006年,全市選擇了50個村作為重點村,采取“點面互動、農工互動、城鄉互動、上下互動”的辦法,開展了社會主義新農村試點,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富民興村的優勢產業逐步形成。在新村已發展家畜15.5萬頭、家禽156.3萬只,成片種植優質水果3.5萬畝;優質蔬菜1.6萬畝;組建專合組織66個。新村基礎設施明顯改善,按照“沼、廚、灶、廁、圈”五配套的思路,實施戶辦工程7026戶,新改建農房1618戶,建沼氣池3437口;新修和改造村級公路134.5公里,便民路367公里。文明風尚逐漸形成,通過對農民的廣泛宣傳和培訓,逐漸革除陋習,墻上亂畫、垃圾亂倒、物品亂堆等不良現象逐漸改進。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經濟快速增長。全部工業增加值77.3億元,增長23.0%,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上年的42.8%提高到45.4%。全部國有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非國有工業實現產值133.0億元,同比增長34.5%,實現增加值50.1億元,同比增長26.7%。輕工業增加值14.4億元,同比增長47.1%,重工業增加值35.7億元,同比增長18.2%,輕重工業比為28.7:71.3,輕工業增速比重工業快28.9個百分點。各種經濟類型中,股份制與其他經濟類型企業貢獻突出,實現增加值41.0億元,比上年凈增9.2億元,增長28.9%,拉動限額以上工業增長24個百分點。
工業企業效益進一步改善。全市限額以上工業完成主營業務收入127.8億元,同比增長31.3%,利潤總額6.4億元,同比增長47.1%,利稅總額14.3億元,同比增長25.9%,虧損企業虧損面下降1.5個百分點。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80.5%,資本保值增值率110.4%,資產負債率68.0%,流動資產周轉率3.65次,成本費用利潤率5.4%,全員勞動生產率106475元/人。
建筑業生產平穩增長。全年建筑業實現增加值31.1億元,增長12.6%。全市具有資質等級四級以上的企業90個(不含勞務分包),完成建筑業總產值56.7億元,增長14.0%。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積709.1萬平方米,下降10.9%;房屋建筑竣工面積404.2萬平方米,下降17.3%。
四、固定資產投資
2006年,全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36.6億元,比上年增長13.4%。其中:基本建設投資完成86.2億元,同比增長34.0%,更新改造投資完成15.2億元,同比增長61.8%,其他投資完成19.8億元,同比下降39.3%,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15.4億元,同比增長9.6%。
民間投資,逐漸成為投資主體。2006年,廣安市民間投資規模達91.0億元,占全市投資66.6%,比重較同期上升6.3個百分點;投資增幅為25.1%,比2005年增幅提高20.3個百分點,比同期全社會投資增速快11.7個百分點。
2006年房地產開發投資、銷售呈現下降趨勢。增速為9.6%,同比下降17.4個百分點,銷售面積156.6萬平方米,同比下降18.4%,銷售額14.7億元,同比下降15.5%。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五、國內貿易、對外經濟
2006年,在國家繼續實行穩健的財政和貨幣政策的引導下,全市餐飲、商貿、住房等行業持續興旺,信息、中介、家政、物流配送、物業管理等現代服務業發展加快。年內成功引進重慶百貨集團、國美電器入駐廣安,建成鄉村便民店545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03.2億元,同比增長15.1%,其中批發零售貿易業70.9億元,增長12.5%。餐飲業實現零售額16.2億元,增長18.9%。
在各種經濟類型中,批發零售貿易業消費品零售額保持穩定的增長勢頭,批發零售貿易業實現零售額70.9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2.5%,其中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業實現消費品零售額6.3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2.5%,限額以下批發零售貿易企業及個體戶零售額64.6億元,同比增長12.5%;住宿和餐飲業及其他行業分別實現零售額16.2億元和16.0億元,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18.9%和23.8%。
對外經濟持續發展,招商引資成效明顯。先后與北京市海淀區、廣東省佛山市、江蘇省南通市締結為友好城市,達成了一系列合作協議,一批經貿、教育項目開始啟動。招商引資實效增強,年內履約項目867個(其中續建項目403個),引進到位資金51.2億元,其中引進工業生產性項目194個,到位資金22.4億元,占總額的43.8%。外經外貿實現突破,實際利用外資207萬美元,超額完成省下達的目標任務;出口創匯2410萬美元,增長19.5%;外派勞務1400人次,增長29.7%。
六、交通、郵電和旅游
2006年交通運輸業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全市公路通車里程達到709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為115公里,一級公路為68公里,二級公路達到327公里。全社會客運量5049萬人,增長6.6%;公路客運周轉量153948萬人公里,增長8.8%。公路貨運量1844萬噸,增長8.0%;公路貨運周轉量100947萬噸公里,增長7.7%。
境內南合、鄰墊高速公路路基工程基本完成,襄渝鐵路二線橋梁、涵洞等控制性工程全面鋪開,國道212線、省道203線改造工程順利竣工,岳合、華鄰縣際公路續建工程基本完成,改建通鄉公路80公里,新修通村公路384公里。
通信行業持續較快發展。全年郵電業務總量8.1億元,增長32.4%。年末電信電話用戶達到43.4萬戶;移動電話用戶57.1萬戶,增長0.4%。全市電話普及率達到22.7%。其中,固定電話普及率達到10%,移動電話普及率12.5%。
2006年通過大力打造旅游特色品牌,旅游經濟不斷壯大。廣安被納入全省規劃的嘉陵江流域生態文化旅游區重點城市,鄧小平故里被命名為“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廣安—重慶—遵義—貴陽形成全國紅色旅游精品線路,“小平故里行?華鎣山上游”成為全國知名紅色旅游品牌。旅游產業形成鏈條,現有星級賓館15家,旅行社13家,接待能力不斷增強。全年接待游客580.1萬人次,旅游總收入25.9億元,人均消費增長16.6%。
七、財政、金融和保險
財政穩定增收。全市完成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9.5億元,增長20.7%。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35.9億元,增長30.4%。
金融運行平穩。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304.6億元,比年初增加42.7億元,增長16.2%;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259.6億元,比年初增加32.2億元,增長14.1%。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137.7億元,比年初增加19.2億元,增長16.3%;中長期貸款58.0億元,較年初增加0.6億元。全年金融機構現金收入592.9億元,現金支出594.1億元,收支品迭后貨幣投放1.2億元。
保險事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全市共有保險公司8家,按業務性質分,產險公司5家,壽險公司3家。全年保費總收入6.3億元,同比增長34.2%,增速居全省第5位。其中,財產險收入1.5億元;人身險收入4.9億元。全年處理各項賠款金額1.3億元。其中,財產險賠付金額1.1億元,人身險賠付金額0.2億元。
八、教育和科學技術
教育事業持續協調發展,改造中小學危房102所,改擴建面積7.4萬平方米。2006學年初,全市各級各類學校(不含技工校)2521所(含村小),在校學生82.6萬人,教職工3.5萬人,其中,專任教師3.2萬人。
基礎教育進一步鞏固,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享受“兩免一補”政策, “普九”人口覆蓋率達100%。全市小學 456所,招生6.7萬人,在校小學生43.0萬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99.9%。普通中學286所,招生40.6萬人,在校學生29.5萬人。
成人教育事業穩步發展。成人中等專業學校5所,在校學生 1931人;成人技術培訓學校學員25.0萬人次。全年參加自學考試4500人,高考本科上線9675人,增長16%,專科以上萬人上線率位居全省第一。
科技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全年技術合同交易金額5600萬元。完成市級科技成果登記41項, 2項科技成果獲省科技進步獎。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獲省行業科技成果獎8項。全年共申請專利74件,專利授權31件。其中,新增專利實施項目6項,新增產值5300萬元。
九、文化、體育和衛生
文化市場規范有序,文化遺產保護不斷加強,公布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5項,武勝縣被評為全國文物工作先進縣。年末全市共有公共圖書館5個,藏書324千冊。年內市檔案館開工建設,第二輪地方志編修工作全面啟動。鄧小平圖書館榮獲“全國第二屆全民閱讀活動”十優圖書館稱號。
學校體育、社會體育全面發展,成功舉辦了廣安市首屆運動會,全年舉辦縣以上運動會67次。全市共有業余體校運動員936人,專職教練員14人,運動場地3981個。繼續實施健身基礎設施建設“211”和“1+1”工程,全市共建設全民健身路徑23條,當年新建7條。
衛生事業不斷進步,醫療服務體系和疾病預防控制體系進一步完善。2006年,全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覆蓋農村人口196.1萬人。完成疾病預防控制建設項目6個,鄉鎮衛生院建設項目 142個。年末,全市衛生機構3253個,床位5113張;衛生技術人員0.6萬人,其中,執業醫師2236人,執業助理醫師776人,注冊護士1333人。
十、環境保護
環境保護力度加大。嚴格建設項目環境管理,新建大中型建設項目環評率和“三同時”執行率均達到100%。工業污染得到治理,投資2600萬元,按期完成了20戶省、市掛牌督辦工業企業污染治理任務。城市環境得到綜合整治,城市污水處理率、垃圾處理率分別達到74%、82%;城市空氣質量達到二級標準;噪聲達標區覆蓋率達90%以上。水污染治理大力推進,嘉陵江、渠江流域廣安出境斷面水質達到Ⅲ類標準;依法劃定了10個城市和119個農村建制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生態建設得到加強。2006年末,全市自然保護區已達12個,保護區面積329.9平方公里。
監察監測能力增強。2006年末,全市環境保護系統人員183人。其中環境監察機構6個,環境監察人員46人;環境監測機構5個,人員84人。市環境監察支隊達到國家一級標準,市環境監測站達國家二級標準。在城區建立了2個大氣自動監測站。在嘉陵江、渠江斷面建立了3個水質自動監測站。
十一、人 口
按公安戶籍統計,年末全市總人口為457.5萬人,比上年末凈增3.0萬人。全市人口出生率為7.9‰,死亡率為4.5‰,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4‰。年末常住人口376.2萬人。全市城鎮化率21.3%,比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城鎮居民收入穩步增加,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2006年,城鎮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14652元,比上年增加1129元,增長7.7%。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01元,增長14.9%,其中,工薪收入5630元,增長15.9%。人均消費性支出5982元,增長8.2%,其中,用于衣著、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交通和通訊等方面的費用增加較多,衣著支出增長16.4%;家庭設備用品支出增長17.4%;交通和通訊支出增長14.4%。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44.9%。
農民收入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148元,增收233元,增長8.0%。從收入構成看:工資性收入1347元,增長14.0%;家庭經營收入1613元,增長3.4%。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354元,下降8.9%。其中,衣著支出增長3.7%,交通和通訊支出增長14.0%。
就業和社會保障水平進一步提高,2006年末,全市城鎮國有、集體、股份制、“三資”企業等單位年末在崗職工10.7萬人,比上年末增加762人。城鎮個體、私營企業就業人員17.0萬人,比上年增加2.0萬人,增長13.2%。城鎮新增就業2.5萬人,5612名“4050”人員實現再就業,城鎮登記失業率4.2%。社會保險參保50.8萬人(次),征收基金6.2億元。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率、社會化發放率均達100%, 7.5萬農村貧困病人獲得醫療救助。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擴大,參合農民142.5萬人,參合率72.7%。全市納入城市“低保”范圍的人員74649人,共支出城市“低保”資金6664萬元。8.6萬農村特困人員享受低保,建立城鎮各種社區服務設施676個,社區服務中心12個。全年共銷售福利彩票4180萬元,直接接受社會捐贈45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