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陽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綿陽調查隊
2015年3月18日
2014年,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和艱巨繁重的發展改革穩定任務,市委、市政府團結帶領全市各族人民,堅持科學發展、加快發展,把握穩中求進,改革創新工作基調,全面深化改革,搶抓國家和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科技城突破發展的獨特機遇,沉著應對需求不足、轉型升級壓力大等各種挑戰,國民經濟在新常態下保持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生活不斷改善。
一、綜合
國民經濟。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579.9億元,比上年增長9.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52.2億元,增長3.9%;第二產業增加值805.7億元,增長10.0%;第三產業增加值522.0億元,增長9.7%。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5.8%、60.8%和33.4%。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6.4:51.4:32.2調整為16.0:51.0:33.0。非公有制經濟全年實現增加值924.7億元,增長10.2%,占全市經濟總量的比重為58.5%,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
居民消費價格。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1.3%。其中: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上漲2.8%、食品價格上漲2.3%、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上漲1.9%、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上漲1.2%、居住上漲0.2%、衣著下降0.1%、交通和通信下降0.4%、煙酒下降1.4%。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下降5.5%,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IPI)下降1.8%。
工業化率和城鎮化率。年末全市工業化率達到43.0%,比上年下降0.8個百分點;城鎮化率達到46.5%,比上年提高1.4個百分點。
科技城。按照“一核三區多園”新口徑,全年科技城實現二三產業增加值1055.7億元,比上年增長10.4%。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670.4億元,增長10.7%;第三產業增加值385.3億元,增長9.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19.1億元,同比增長8.5%;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95.5億元,同比增長13.8%。
二、農業
農業。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252.2億元,比上年增長3.9%。其中:農業增加值146.2億元,增長4.0%;林業增加值9.0億元,增長2.4%;牧業增加值82.9億元,增長3.8%;漁業增加值9.5億元,增長5.1%;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4.5億元,增長4.4%。
農產品產量。全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66.0萬公頃。其中:糧食播種面積41.9萬公頃,比上年減少0.3%;油料作物播種面積13.9萬公頃,增長0.7%。全年糧食總產量215.9萬噸,減產0.2%。其中:大春糧食產量165.7萬噸,減產1.2%;小春糧食產量50.3萬噸,增產3.2%。主要農產品中:稻谷產量97.3萬噸,減產0.7%;小麥產量41.4萬噸,增產1.9%;油料作物產量35.0萬噸,增產3.5%;蔬菜產量202.6萬噸,增產0.9%。
畜牧水產業。全年生豬出欄387.1萬頭,比上年增長1.9%。肉類總產量41.8萬噸,增長3.5%;禽蛋產量12.1萬噸,增長1.2%;牛奶產量2.5萬噸,下降0.8%;水產品產量10.0萬噸,下降5.3%。
林業。年末全市森林覆蓋率達52.4%。全年利用國家到位資金3.4億元,完成造林面積2463公頃。全市有自然保護區11個,自然保護區面積32.8萬公頃。全年收獲大宗林產品21247噸,其中:核桃21118噸、油桐籽92噸、棕片35噸、生漆2噸。
農田水利。年末實有水利工程7.3萬處,水利工程蓄引能力26.0億立方米,實際供水12.1億立方米。年末耕地有效灌溉面積達到21.6萬公頃。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全市全部工業實現增加值680.1億元,比上年增長9.4%。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增長10.1%。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分經濟類型看:國有企業增長12.2%,集體企業增長13.1%,股份制企業增長10.2%,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增長9.4%,私營企業增長10.3%。
“2+4”重點產業。“2+4”重點產業工業增加值增長11.1%。其中:冶金機械產業增長12.3%、化工節能環保產業增長12.2%、材料產業增長11.7%、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增長11.5%、電子信息產業增長11.2%、食品及生物醫藥產業增長7.2%。
縣市區情況。安縣增長13.0%、江油增長12.7%、涪城轄區增長12.6%、游仙轄區增長12.6%、鹽亭增長11.5%、三臺增長10.1%、梓潼增長9.8%、北川增長9.3%、平武增長9.1%。
重點工業產品。全市重點監測的133種工業產品中,有81種工業產品增長,增長面為60.9%,比上年擴大4.5個百分點。主要產品中:合成氨增長52.1%、蓄電池增長33.7%、空調增長23.6%、粗鋼增長8.1%、水泥增長10.3%;手機下降59.4%、發動機下降12.3%、飲料酒下降11.2%、鋼材下降10.8%、彩色電視機下降7.1%。
工業經濟效益。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187.4億元,比上年增長9.3%;盈虧相抵后的利潤總額91.5億元,增長12.9%。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1163.5億元,增長4.0%;集體企業3.9億元,增長33.1%;股份制企業1972.9億元,增長9.0%;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96.3億元,增長9.7%;私營企業479.2億元,增長15.7%。
建筑業。全市資質以上總專承包建筑企業352個,有工作量的343個,完成建筑業總產值334.0億元,增長27.0%。其中:完成建筑安裝產值324.0億元,增長26.3%;完成其它產值10.0億元,增長57.8%。分控股類型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完成69.9億元,增長12.5%;其他企業完成264.1億元,增長31.5%。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080.4億元,比上年增長7.9%。其中:建筑工程完成投資731.5億元,增長7.0%;安裝工程完成投資107.1億元,增長31.2%;設備工器具購置完成投資129.4億元,下降7.1%;其他完成投資112.4億元,增長16.7%。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完成投資33.0億元,下降3.9%;第二產業完成投資325.1億元,增長7.4%;第三產業完成投資722.3億元,增長8.8%。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2+4”重點產業。全年“2+4”產業完成投資266.4億元,增長9.3%。其中:食品及生物醫藥產業完成投資35.2億元,增長44.1%;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完成投資56.0億元,增長32.2%;冶金機械產業完成投資69.0億元,增長13.4%;材料產業完成投資52.6億元,增長9.5%;電子信息產業完成投資37.2億元,下降12.6%;化工節能環保產業完成投資16.4億元,下降35.7%。
房地產。全年全市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210.7億元,比上年增長24.0%。全市商品房施工面積1889.0萬平方米,增長13.9%;商品房竣工面積353.4萬平方米,增長54.0%;商品房銷售面積302.8萬平方米,下降7.9%。
五、國內貿易和旅游
消費品市場。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34.77億元,比上年增長13.0%。其中:批發業實現零售額88.04億元,增長23.0%;零售業實現零售額531.80億元,增長12.0%;住宿業實現零售額19.85億元,增長11.2%;餐飲業實現零售額95.08億元,增長10.6%。按經營地分:城鎮市場實現零售額516.32億元,增長14.1%;鄉村市場實現零售額218.45億元,增長10.7%。
在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商品零售額中,糧油、食品、飲料、煙酒類實現零售額66.33億元,增長19.9%;汽車類實現零售額64.35億元,增長11.4%;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實現零售額30.30億元,增長14.5%;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實現零售額22.65億元,增長23.2%;文化辦公用品類實現零售額18.72億元,增長35.2%。
旅游。全年共實現旅游總收入277.3億元,增長35.1%。其中:國內收入277.1億元,增長35.2%;旅游外匯收入212.3萬美元,下降32.8%。接待游客總人數2821.9萬人次,增長14.5%,其中:國內旅游人數2821.1萬人次,增長14.6%;入境旅游人數7390人次,下降27.7%。
六、招商引資和對外貿易
招商引資。全年引進內資項目299個,國內省外到位資金509.3億元,增長7.5%;引進外資2.3億美元,下降4.8%。
對外貿易。全年外貿進出口總額29.2億美元,增長3.8%。其中:進口總額8.5億美元,下降16.0%;出口總額20.7億美元,增長14.9%。
七、交通和郵電
交通。年末全市公路通車里程19888公里。全年公路客運周轉量33.7億人公里,同比增長3.3%;公路貨運周轉量67.5億噸公里,增長23.9%;水運客運周轉量187.2萬人公里,下降9.5%;鐵路旅客發送量572萬人,增長11.1%;鐵路貨運發送量108.7萬噸,下降0.8%;民用航空客運量108.5萬人次,增長18.3%;民用航空貨郵運量10788.6噸,增長18.2%。
郵電。全市共有郵政局(所)448處,全年實現郵政業務總量3.3億元。全年實現郵電主營業務收入35.8億元,下降0.1%。年末全市固定電話機用戶73.4萬戶,下降6.4%;移動電話用戶407.4萬戶,增長9.1%。國際互聯網用戶79.4萬戶,增長18.1%。
八、財政、金融和保險業
財政。全年完成地方公共財政收入101.75億元,比上年增長12.5%,其中:稅收收入完成69.67億元,增長10.5%。公共財政支出294.49億元,增長1.6%。
金融。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2621.7億元,增長8.8%。其中:單位存款1095.9億元,增長4.9%;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464.5億元,增長11.6%。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1398.5億元,增長11.6%。其中:短期貸款601.8億元,增長6.9%;中長期貸款769.0億元,增長14.4%。
保險。年末全市共有保險公司43家,其中:產險公司20家,壽險公司23家。全年各類保險保費收入61.5億元,比上年增長22.8%,其中:人身險40.9億元,增長25.1%;財產險20.5億元,增長18.5%。各類保險賠款及期滿給付支出19.8億元,增長7.4%。
九、教育和科學技術
教育。年末全市共有各級各類學校1291所(不含高校、技工學校及職業培訓機構),在校學生69.0萬人,教職工5.1萬人,其中:專任教師4.3萬人。
全市有小學414所,招生4.4萬人,在校學生24.1萬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達100%;普通中學235所,招生8.3萬人,在校學生26.0萬人;中等職業教育學校32所,招生2.6萬人,在校學生5.5萬人。
全市有高校14所。招生(含成教全日制生)4.8萬人,在校生14.7萬人,畢業生3.7萬人,專任教師7543人。
科技。全市共組織申報國家級科技計劃項目116項,落實無償資金6407萬元。組織申報省級科技計劃項目158項,落實無償資金7460萬元。全市已通過高新技術企業認定119家,有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4家。全市全年共申請專利5991件,專利授權3071件。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年末全市有公共圖書館9個,公共圖書館藏書量185.6萬冊。藝術館、文化館302個,劇場、影劇院17個,博物館、展覽館13個。鄉廣播電視站264個,廣播覆蓋率達99.1%,電視覆蓋率達99.3%,城區數字電視轉換率100%。全市公開發行報紙5種,公開發行雜志16種。
衛生。年末全市有衛生機構1223個,其中醫院、衛生院413個,衛生技術人員2.8萬人,執業(助理)醫師11055人,注冊護師、護士10460人,衛生機構床位數3.1萬張。
體育事業。全市共有體育場館數16個,全年共舉辦各種運動會826次,參加人次達479.1萬。在參加省以上比賽中獲獎牌288枚,其中:金牌100枚、銀牌94枚。
十一、環境保護
環境保護。水環境專項整治方面,全市小流域綜合治理總投入資金約10億元,新建垃圾房及垃圾轉運站共298個,修繕和美化河堤32.51公里,建成污水管網114.36公里,已建成鄉鎮污水處理廠、處理設施10座,新建污水處理廠4座,建成后總處理能力將達到為29.76萬噸/天。大氣環境專項整治方面,建立四級秸桿禁燒責任體系,加大投入推進秸桿資源化利用,降低農村面源大氣污染;以電廠脫硫脫硝、水泥脫硝設施建設為重點,強化大氣點源治理,切實改善空氣質量。生態文明體制建設方面,我市先后實施了地方政府差異化考核、領導干部生態環境離任審計評估。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涪江干流、凱江、安昌河、通口河、梓江年均水質與去年持平,未發生明顯變化,各斷面年均水質均達到或優于相應水質類別標準。芙蓉溪仙魚橋斷面年均水質為Ⅲ類,與去年相比水質有所好轉。綿陽市城區集中飲用水源地水質狀況良好,達標率100%。大氣環境質量,全年城區空氣質量監測天數365天,參照《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優的天數占80天,良的天數為199天,空氣中PM10平均濃度為81.9毫克每立方米,較上年下降3.4%;全年綿陽城區和近郊區降水pH均值為6.09,酸雨頻率11.0%。聲環境質量,2014年綿陽城區區域環境噪聲晝間平均值為53.5dB(A),質量狀況等級為二級(較好),道路交通噪聲全晝間平均聲級為67.9dB(A),質量狀況等級為一級(好)。
全年共實施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項目279個,其中列入省級目標責任書的重點減排項目36個,限期治理工業企業2家、規模化畜禽養殖企業13家,全市四項主要污染物全面下降,二氧化硫下降12.17%,氮氧化物下降15.19%,化學需氧量下降3.73%,氨氮下降3.35%。
節能減排。2014年,綿陽單位GDP能耗下降5.7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綜合能耗為341.1萬噸標煤,增長2.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1.7噸標煤/萬元,下降7.2%。
安全生產。全市共發生各類傷亡事故1251起,死亡195人。其中:道路交通事故807起,死亡178人;工礦商貿事故16起,死亡17人;火災428起,無死亡人數。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人口。年末全市總戶數207.6萬戶,年末戶籍人口548.8萬人,常住人口473.9萬人。當年出生人口43628人,死亡人口35679人,人口自然增長率1.49‰。
城鄉居民收支。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341元,增長9.7%,其中:工資性收入17063元,增長8.9%。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7973元,增長7.5%,其中:交通和通信支出增長19.2%、醫療保健支出增長9.8%、食品支出增長7.1%、衣著支出增長6.1%。
全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0326元,增長11.5%;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7492元,增長21.6%。
就業和再就業。全市新增城鎮就業人員4.8萬人,失業保險參保職工累計達24.0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員3.4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8%。全市有1.0萬人員實現再就業。
社會保障。全市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01.5萬人;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230.7萬人;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64.8萬人,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76.3萬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38.3萬人,生育保險參保人數36.8萬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388.6萬人;全市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為350元/月,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補助的城鎮居民10.9萬人,下降6.3%;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為180元/月,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補助的農村居民17.7萬人,下降7.1%。失業保險金標準875元/月。年末全市有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244個,床位數2.7萬張。
注:
1、《公報》中使用數據為統計快報數據,正式數據以《綿陽統計年鑒2015》為準。
2、部分數據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著與分項合計不等的情況。
3、GDP、工業增加值、農業產值絕對數按現行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4、行業數據由相關部門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