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市統計局
二OO六年三月十日
2005年,全市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五中、六中全會精神,認真貫徹落實《中共眉山市委關于加快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牢固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堅持在發展中調控,在調控中加快發展,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全面協調發展。
一、綜合
國民經濟保持快速增長。初步統計,2005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GDP)245.0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4.66億元,增長6.8%;第二產業增加值113.11億元,增長21.5%;第三產業增加值67.3億元,增長7.6%。人均生產總值達到8012元,增長17.2%。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2.90%、70.46%、16.64%,分別拉動經濟增長1.76個、9.58個、2.26個百分點。三次產業比例由上年的27:42:31調整為26:46:28。
民營經濟快速發展。全市民營經濟增加值達119.12億元,增長18.8%,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8.6%,比上年提高1.6個百分點,民營經濟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6.22%,拉動經濟增長9.01個百分點,成為全市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經濟發展總量偏少,結構性矛盾仍較突出;經濟增長對投資依賴偏高,消費拉動能力偏弱,自主創新能力低,經濟增長動力不足;增長方式粗放,投資效益、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不高;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后勁不足,農民持續增收難;就業、再就業形勢依然嚴峻,低收入家庭生活比較困難;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
二、農業
農村經濟平穩發展。全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02.61億元,增長7.9%;實現農業增加值64.66億元,增長6.8%。
種植業穩步發展。全年實現種植業增加值30.82億元,增長6.0%。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42.0萬公頃,增長1.4%。優質農作物種植面積14.4萬公頃,增長17.0%。其中優質水稻播種面積為7.4萬公頃,水稻占總播種面積的62.7%,增長10.1%;優質小麥播種面積達到2.5萬公頃,占小麥總播種面積的32.5%,增長26.8%;優質油菜籽播種面積3.1萬公頃,占油菜總播種面積的72.1%,增長20.1%。糧食總產量166.4萬噸,增加5.8萬噸,增長3.6%。其中:小春糧食總產量33.9萬噸,增長7.0%;小春中小麥產量29.9萬噸,增長6.3%。大春糧食總產量132.5萬噸,增長2.8%;其中稻谷產量92.5萬噸,增長0.7%;玉米產量19.4萬噸,增長6.4%。
農業產業化步伐加快。全市六區縣整體通過無公害奶生產基地論證。市級以上龍頭企業達到56家,農村專業合作組織達到400個。新制定推廣20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規程,仁壽枇杷國家級標準化和8個省級農業標準化示范項目順利通過驗收。無公害農產品基地面積達到109萬畝,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總數達到179個。
深入推進新村扶貧、勞務扶貧、產業扶貧、社會扶貧四大工程。全年共解決2292名絕對貧困人口溫飽問題,改善1.27萬人低收入貧困人口生產生活條件,培訓轉移農村貧困勞動力1125人,全年啟動了35個村扶貧開發項目。全市各類扶貧投入達到1.1億元,增長2倍,全年有9家產業化龍頭企業被評為省級扶貧龍頭企業。
積極探索新農村建設,大力推進“百村萬戶”生態家園建設。2005年全市共規劃生態家園示范村100個,示范戶1萬戶。100個示范村共建成沼氣池10486口,配套建設污水處理池495口,改廚10133戶,改廁10394戶,改圈9506戶,改庭院6808戶,改路210.7公里。
畜牧業快速發展。全年完成畜牧業增加值28.51億元,增長7.7%。全年出欄肉豬達341.1萬頭,增長8.4%;出欄牛6.4萬頭,增長17.1%;出欄羊126.8萬只,增長28.8%;出欄家禽7886.9萬只,增長7.9%。優質畜產品出欄大幅度增長。全年出欄優質肉豬達200.1萬頭,增加18.1萬頭,增長10.0%,優質品率達58.7%;出欄優質肉羊82.9萬只,增加10.8萬只,增長15.0%,優質品率達8.5%;出欄優質肉禽4822.4萬只,增加676.2萬只,增長16.3%,優質品率達61.1%。
林業持續發展。全年實現林業增加值1.51億元,增長5.2%,林產品產量為2418噸,增長18.9%。年末森林面積達21.95萬公頃,其中退耕還林0.73萬公頃。年末森林覆蓋率達到36.55%,比上年提高1.99個百分點。
漁業穩步發展。全年實現漁業增加值2.9億元,增長10%。水產品產量為6.56萬噸,增長13.9%;水產品養殖面積1.07萬公頃,下降7.4%。
三、工業
工業經濟快速增長。2005年,全市工業對GDP的貢獻率達68.69%,拉動GDP增長9.34個百分點。國有企業和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非國有企業(以下簡稱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75.98億元,增長31.0%。其中輕工業實現增加值31.79億元,增長44.6%;重工業實現增加值44.19億元,增長25.9%。分所有制看,國有企業實現增加值5.24億元,增長45.2%;集體企業實現增加值525萬元,下降57.2%;股份制企業實現增加值65.15億元,增長32.7%;外商及港澳臺企業實現增加值1.53億元,增長18.8%;其他經濟類型企業實現增加值2.86億元,增長7.5%。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出****貨值14億元,增長2.2倍;實現新產品產值36.29億元,增長48.9%。
主要產品產量增勢良好。在統計的59種重點產品中,有49種產品產量增長,增長面達83%。其中,原煤122.9萬噸,增長14.3%;配混合飼料63.99萬噸,增長11.4%;食用植物油9.98萬噸,增長38.3%;飲料酒4220千升,增長51.8%;精制茶0.25萬噸,增長57.6%;農用化肥(折純)14.89萬噸,增長21.5%;成品鋼材18.69萬噸,增長7.4%;鋁13.05萬噸,增長13.9%;發電量23.19億度,增長20.6%。
工業經濟效益不斷改善。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產品銷售收入224.8億元,增長30.9%。工業產銷率99.47%,比上年回落0.35個百分點。工業銷售產值234.3億元,增長35.3%。實現利稅15.0億元,增長44.56%。工業企業虧損面為16.44%,虧損企業虧損額為0.77億元,盈虧相抵后實現利潤8.17億元,增長47.3%。資產負債率為59.03%,同比提高2.88個百分點。總資產貢獻率為9.67%,同比提高1.53個百分點。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全年達到161.25點,創歷史新高。
四、投資和建筑業
固定資產投資穩步增長。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30.33億元,增長15.2%。其中基本建設投資68.3億元,增長18.6%;房地產開發投資11.11億元,下降3.8%;更新改造投資34.79億元,增長29.5%。工業生產性固定資產投資75.38億元,增長17.2%。非國有投資更趨活躍,全年非國有投資94.15億元,增長22%,高出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6.8個百分點,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由上年的68.2%上升到72.2%。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建筑業平穩發展。全年建筑業實現增加值20.5億元,增長2.8%。全市具有資質等級四級以上的企業有99個,實現利潤1.56億元,增長6.2%。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積604.42萬平方米,增長17.2%;房屋建筑竣工面積349.02萬平方米,下降8.4%。
五、國內貿易、對外經濟
消費品市場穩定增長。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73.5億元,增長15.7%。其中批發零售貿易業實現零售額57.4億元,增長15.5%,餐飲業實現零售額10.6億元,增長7.0%。從銷售對象看,市的零售額實現13.5億元,同比增長11.3%,縣的零售額實現23.0億元,同比增長17.8%;縣以下的零售額實現36.9億元,同比增長16.0%。分經濟類型看,國有經濟零售額1.74億元,下降2.5%;集體經濟零售額2.84億元,增長7.2%;股份制及其他經濟零售額4.39億元,增長11.3倍;私營個體經濟零售額64.5億元,增長17.0%。
對外經濟持續發展,招商引資成效明顯。全年外貿進出口總額1.54億美元,下降26.6%。其中,出口1.24億美元,增長6.1%;進口0.31萬美元,下降67.3%。全市招商引資到位資金59.4億元,增長20.8%,實際利用外資1839萬美元,增長3.8%。
六、交通、郵電、旅游
交通運輸業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全市公路通車里程達到364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為73公里,一級公路為98公里,二級公路達到450公里。全社會客運量5838.1萬人,增長8.2%;全社會旅客周轉量15.15萬人公里,增長8.5%。全社會貨運量1255.7萬噸,增長7.5%;全社會貨運周轉量7.43萬噸公里,增長9.2%。
郵政通信業持續快速發展。全年郵政業務總量7018萬元,增長6.7%。年末全市郵政局(所)285處,增加3處。全年報紙發行數量3298萬份,增長2.8%。年末,全市固定電話用戶達47.36萬戶,增長18.6%。其中城鎮電話用戶數23.08萬戶,增長15.8%;農村電話用戶數21.27萬戶,增長22.7%。
旅游業平穩發展。全年接待旅游人數達到453.83萬人次,增長5.3%。旅游收入達到14.21億元,增長24.5%。其中接待國際旅游人數464人次,下降50%;旅游外匯收入20.55萬美元,下降46.8%。
七、財政和金融
財政收入大幅增長。全市完成地方財政收入8.07億元,同口徑增長27.0%,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7.08億元,同口徑增長24.6%。地方財政支出25.75億元,增長12.1%,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24.92億元,增長13.2%。
金融運行平穩。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222.03億元,比年初增加29.72億元,增長16.0%;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85.63億元,比年初增加28.05億元,增長17.8%。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127.89億元,比年初增加5.4億元,增長4.4%,其中農業貸款37.41億元,較年初增加8.31億元,增長28.6%;中長期貸款33.08億元,較年初增加0.83億元,增長2.6%。全年金融機構現金收入645.99億元,現金支出632.5億元,貨幣凈回籠13.49億元。
八、科技、教育、文化、體育、衛生、廣播電視
科技事業取得新進展。實施國家奶業科技專項和糧食豐產工程,組織實施市級以上重點科技項目72項,新培育省級高新技術企業6家,申請專利167件。
教育事業持續健康發展。全市有小學229所,中學280所,普通高校2所。學齡兒童毛入學率達113.56%(毛入學率:小學在校學生總數占7—11歲年齡組人口總數的比重)。在校學生總數52萬人,其中小學學生總數25萬人,普通中學學生數20萬人,各類中等職業教育機構共有在校生3.2萬人,普通高等學校學生數3021人。全年全市初中升學率達76%,高中招生數2.24萬人,高中階段教育普及率達到75%。本科上線6452人,上線率達36.35%,居全省第2位。全市專任教師總數24592人,其中小學專任教師數11835人,普通中學專任教師數10533人。
文化事業發展良好。全市有文化館7個,公共圖書館7個,博物館5個,有文化廣場21個,陣地面積25萬平方米。群眾文化豐富多彩。成功舉辦了東坡文化藝術節暨眉山建市五周年《激情廣場》“走進中國詩書城—眉山”大型文藝演出,洪雅臺會、青神竹龍參加四川省第三屆旅發大會民族民間藝術展演分別獲金獎、銀獎。
體育事業全面進步。體育場館設施建設不斷增加和完善。全市共有體育館4個,訓練館6個,羽毛球訓練館1個,400米標準田徑場6個,網球場2個,老年活動中心17個,門球場47個。競技體育長足發展。全市有競技體育培訓項目16個,參訓學生達1000人,國家級、省級高水平后備人才基地各1個(舉重、羽毛球)。有3所國家級青少年體育俱樂部,8所四川省體育傳統項目示范校。積極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綱要》,萬人迎春長跑、球類、棋牌類、健身操(舞)廣場體育等豐富多彩的群眾體育活動蓬勃開展。
衛生工作進一步加強。全市醫院衛生院數195個,醫院衛生院床位數5543張,醫院衛生技術人員2994人,醫生人數(執業醫師)1054人,衛生防疫人員333人,醫院門診人次183萬人次,醫院病床實際占用總床日數56萬日。醫院病床使用率62%,新生兒死亡率6‰,農村飲水累計受益率99%。全市有市級疾控中心1個,縣級疾控中心7個,縣級血防站2個。全市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248.72/10萬人。公共衛生體系逐步完善,初步建立突發衛生事件應急機制,防控人感染豬鏈球菌病、高致病性禽流感實現清凈無疫目標;血吸蟲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治工作全面推進。
廣電事業穩步發展。全市有線電視總用戶達30.76萬戶,其中新增有線電視用戶2.73萬戶,入戶率達35.7%。年末全市無線廣播電臺6座,衛星收轉站10座,轉播衛星電視節目34套。
九、城市建設和環境保護
城市建設力度加大。完成城市交通路口智能化改造一期工程、遠景樓主體工程、東坡湖堤整治、外灘集會廣場等一批城市建設項目,城市交通智能化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東坡大道、眉州大道、三蘇大道片區開發步伐加快,市體育館、會議中心和廣電播控中心建設順利啟動。全市竣工商品房面積91.28萬平方米。完成眉山城區煤改氣5000多戶,城市供氣、供排水管網改造進展順利,市垃圾處理廠、污水處理廠調試運行。全市各縣中心城鎮和重點小集鎮建設順利推進。
環境保護力度加大。全面深化工業污染源整治,全年投入治理資金9700萬元,對工業廢氣不能達標的316戶企業實施限期治理,其中8戶納入省控治理,全年削減主要污染物1.28萬噸,岷江、青衣江、球溪河出境段水質平均達到國家三類以上水質標準,眉山城區空氣質量達標日占全年天數65%,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十、人口、人民生活、就業和社會保障
人口繼續保持低增長。根據人口變動抽樣調查資料測算,年末全市共有人口347.49萬人,其中常住人口306.14萬人。全年出生人口2.16萬人,出生率為6.22‰;死亡人口1.58萬人,死亡率為4.56‰,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65‰。計劃生育率為93.12%。
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2005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60元,增加714元,人均生活消費性支出5393元,增加453元,恩格爾系數42.8%。農民人均純收入3284元,增收315元,人均生活消費性支出2311元,增加243元,恩格爾系數55%。全市在崗職工人均工資12364元,增長9%。城鄉居民人均儲蓄余額6069元,增長31.2%。
居民居住環境繼續改善。全市城鎮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積由上年的26.7平方米上升到27.4平方米,增加0.7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積21.45平方米,增加0.4平方米。
社會就業狀況良好。2005年末,全市城鎮登記失業人員1.09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4%,開辦了培訓班并培訓下崗失業人員5823人。
社會保障工作進一步加強。2005年全市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9.17萬人,新增參保1.14萬人,增長14.2%;失業保險參保人數達到9.5萬人,新增參保0.4萬人,增長4.4%;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到13.64萬人,新增參保0.77萬人,增長6.0%。養老金社會化發放人數達到3.24萬人,增長25.1%,發放養老金1.84億元,增長35.3%,社會化發放率達到100%。社會保險費征繳成績顯著,全年征繳養老保險費32860萬元,增收16079萬元,增長95.8%,征繳失業保險費1206萬元,增收101萬元,增長9.1%,征繳醫療保險費7920萬元,增收708萬元,增長9.8%。
注:1、公報中有的統計數據為初步統計數,正式數據以《眉山統計年鑒—2006》為準。
2、生產總值及產值指標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