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是“十一五”的開局之年,也是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帶領下,堅持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機遇,加快發展的一年。一年來,全市各地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工業強市戰略,國民經濟繼續保持快速健康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一、綜合
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經省統計局審定,2006年全市生產總值148.9億元,比上年增長12.8%,增速比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2.76億元,增長3.8%;第二產業增加值69.02億元,增長18.4%;第三產業增加值47.13億元,增長11.3%。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6.7%、64.6%和28.7%。從需求的角度看,“三駕馬車”仍然以投資拉動為主,消費穩中趨旺。
民營經濟繼續快速發展。全年民營經濟增加值達到64.59億元,增長17.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48億元,增長5.8%;第二產業增加值32.13億元,增長24.2%;第三產業增加值21.98億元,增長14.7%。民營經濟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56.8%,占GDP的43.4%。
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農業基礎仍然較為薄弱,二元經濟結構特征明顯;城鄉居民增收難度加大;節能降耗任務十分艱巨。
二、農業
2006年,全市農業生產雖然遭受干旱影響,但仍然保持了穩定增長態勢。
種植業結構繼續調整。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22998公頃,比上年增加616公頃,增長0.5%;油料作物16078公頃,減少155公頃,減少0.95%,所占比重由上年的8.93%下降到8.8%;藥材4885公頃,增長0.64%;蔬菜28063公頃,增長4.49%,所占比重由上年的15.35%下降為14.77%;飼料作物7319公頃,減6.02%。優質農作物種植面積擴大,品質不斷提高。全市優質水稻面積20021公頃,比上年增加756公頃,增長3.92%;優質玉米2013公頃,增加337公頃,增長19.08%;優質大豆661公頃,增加30公頃,增長4.75%;優質油菜籽面積8186公頃,增加4.09公頃,增長5.26%。
農產品產量有增有減。全年糧食總產量557155噸,增長1.44%;油菜籽產量24239噸,增長3.61%;花生產量1263噸,增長0.56%;葉煙產量1537噸,增長0.72%;麻類作物產量5萬噸,與去年持平;甘蔗產量2292噸,減少10.05%;茶葉產量33805噸,增長28.7%;水果產量221983噸,增長8.2%;藥材產量25357噸,增長4.66%;蔬菜產量630032噸,增長4.66%。
養殖業較快發展。全年出欄肉豬1439680頭,增加24405頭,增長1.7%,牛、羊、家禽和兔的增長幅度分別達到0.1%、2.2%、10.7%和6.7%。主要畜產品產量繼續增加,結構有所調整。全年肉類總產量214213噸,增加6028噸,增長2.9%。其中,豬肉產量137953噸,增加1496噸,增長1.1%,豬肉產量占肉類總產量的比重由上年的65.55%下降到64.40%;禽肉產量45096噸,增加4091噸,增長10.0%,禽肉產量占肉類總產量的比重由上年的19.70%上升為21.05%。禽蛋產量23861噸,增長9.8%;牛奶產量27185噸,增長20.3%;蠶繭產量1894噸,增長0.7%。全年水產品養殖規模擴大,養殖品種增多。水產養殖面積1.2萬畝;水產品產量9600噸,增長32.41%。
林業生產持續發展。全市105萬公頃森林得到有效管護,新增封山育林5.48萬公頃,公益林造林2.24萬公頃,退耕還林還草5.79萬公頃,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47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51.7%,為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成功創建“國家級生態示范區”。
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改善。全年新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0.45千萬公頃,年末有效灌溉面積12.12千公頃,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9.456平方公里。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93.4萬千瓦,增長6.8%;農村用電量40591.8萬千瓦小時,下降2.4%。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經濟快速增長。全部工業增加值56.34億元,增長19.6%,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上年的51.3%提高到55.7%.全部國有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非國有工業增加值37.91億元,增長22.1%,全部國有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非國有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87.24億元,增長25.4%,其中輕工業總產值9.6億元,增長8%,重工業總產值77.6億元,增長28%.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出****貨值0.56億元,下降27.4%,完成新產品產值17億元,增長41.8%.
納入統計范疇的38種工業產品增長的有24種,產品產量增長面達63.2%,增長速度在20%以上的產品有13種。主要產品產量增長形勢如下:鐵合金20.6萬噸,增長21%;水泥110.68萬噸,增長28.9%;大理石板材33.94萬平方米,增長40.3%;配合飼料3.76萬噸,增長52.18%;炸藥2.08萬噸,增長17.1%;水電發電67.3億千瓦小時,增長10.5%;車橋60.69萬套,增長14.2%。
隨著工業經濟快速發展,企業經營水平不斷提高,工業經濟效益形勢比上年有所改善。2006年規上工業綜合經濟效益指數達到149.16,比上年提高3.9點,其中:總資產貢獻率為8.79%,比上年上升0.04個百分點;資本保值增值率為114.54%;資產負債率為69.3%,比上年提高0.45個百分點;流動資產周轉率為1.76次,比上年提高了0.23次;成本費用利潤率為7.28%,比上年下降1.44個百分點;萬元產值綜合能耗為1.06(噸[折標煤]/萬元),較去年下降0.1噸/萬元。全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83.94億元,比上年增長23.4%;盈虧相抵后利潤總額5.71億元,比上年增長3.02%,其中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凈利潤2.48億元,下降13.6%。實現利稅12.33億元,增長12.76%。
建筑業生產穩步增長。全市施工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企業44個,比上年減少5個。其中,虧損企業12個,增加1個。施工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企業實現利稅總額0.34億元,增長58.3%;房屋建筑施工面積126.26萬平方米,增長10.1%;房屋建筑竣工面積62.55萬平方米,下降4.6%。
四、固定資產投資
2006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1.04億元,增長25.2%。其中,500萬元以上項目投資100.49億元,增長29.5%。房地產開發投資2.28億元,增長6.7%。從三次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2.89億元,增長53.2%;第二產業投資92.79億元,增長37.4%;第三產業投資12.39億元,下降25.6%。
優勢產業投資增長較快。全市水電業投資79.8億元,增長44.1%。
全年投資規模500萬元以上的施工項目386個,下降2.3%;施工項目計劃總投資745.59億元,增長72.7%。其中,新開工項目168個,下降13.8%;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173.39億元,增長240.1%。全年建成投產項目363個,項目建成投產率51.6%,新增固定資產49.67億元,固定資產交付使用率達到47.0%。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五、國內貿易
2006年,在國家繼續實行穩健的財政和貨幣政策的引導下,全市消費品市場銷售持續活躍、規模不斷擴大、結構明顯升級。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9.76億元,增長15.44%。其中,城市市場實現消費品零售額18.51億元,增長19.04%;縣及縣以下消費品市場實現消費品零售額31.25億元,增長13.41%。
在各種經濟類型中,國有和集體經濟的零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3.34%,比上年下降0.95個百分點;私營個體經濟、股份制及其他經濟零售額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分別增長15.24%和21.15%。從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39.85億元,增長14.06%,其中,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企業零售額6.01億元,增長64.48%,住宿、餐飲業零售額9.18億元,增長19.89%。
六、對外經濟
全市國內招商引資工作運行良好,實現了“十一五”對外開放招商引資的良好開局。2006年,全市共執行外來投資項目277個,總投資規模311億元,協議引資269億元,實際到位資金68.87億元,同比增長16% ;總到位資金中,國內省外資金32.39億元,為省政府下達我市引進國內省外資金考核目標任務18.91億元的171.3%,工作目標任務27.5億元的117.8%。外來投資項目總數中,生產性項目193個,占引進項目總數的70%;到位資金在1000萬元(含1000萬元)以上的重點項目有97個,占項目總數的35%。
在到位資金構成中:水電開發:46.2億元,占67%;礦產資源開發:8.6億元,占12.5%;農業產業化:4.2億元,占6.1%;城鎮建設(含房地產開發):3.5億元,占5.1%;輕化工:2.5億元,占3.7%;旅游餐飲:2.2億元,占3.2%。資金來源方面:國內省外資金32.39億元,占總到位資金的47%,主要來自北京、浙江、福建、山東、重慶、湖南等地;省內資金:35.79億元,占總到位資金的52 %,省內資金主要來自成都及周邊地區,其中,來自成都地區資金22.92億元,占省內到位資金總數的64%。境外資金:6912萬元,占總到位資金的1%。
2006年,全市進出口總額達到654萬美元。其中,出口580萬美元,進口74萬美元。全市實際使用外資128萬美元,增長25.5%。全市當年新簽項目2家,當年合同外資金額908萬美元。
七、交通、郵電和旅游
2006年末,全市公路里程到達數為2799公里,其中:國道389.9公里,省道283.9公里,縣道984.5公里。等級公路2082公里,其中一級公路12.4公里,二級公路403.5公里,三級公路303.6公里,四級公路1362.7公里,等外公路716.9公里。全年全市共完成客運量2883萬人,旅客周轉量65215萬人公里,同比增長5.5%、5.0%;完成貨運量1252萬噸,貨物周轉量101606萬噸公里,同比增長7.0%,10.0%。
郵電通信業持續快速發展。全年我市郵電業務收入達到49764萬元,同比增長10.8%。年末固定電話用戶達31.5萬戶,同比增長6.3 %。移動通訊業高速發展,年末移動電話用戶數達45萬戶,同比增長25.7%;ヂ摼W用戶增加到3.3萬戶。
旅游業大力實施政府主導戰略、旅游精品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旅游產業快速發展。全年共接待游客475萬人次,創旅游綜合收入18.56億元,同比增長分別為60.47%、51.14%,完成省上目標任務的113.73%。
2006年末,我市星級旅游飯店已有20家,其中:四星級2家、三星級8家、二星級10家。
八、財政、金融、證券和保險
財政穩定增收。全年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5.54億元,增長22.05%;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23.52億元,增長24.71%,對農業、科技、教育、公共衛生、社會保障、環境保護等的投入繼續加大。
金融存貸款規模繼續擴大,金融運行平穩。2006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181.28億元,比年初增加33億元,同比增長22.25%。其中,企業存款余額30.52億元,比年初增加5.65億元,同比增長22.69%。各項貸款余額120.52億元,比年初增加21.61億元,同比增長21.6%。其中,短期貸款余額48.63億元,比年初增加1.01億元,同比增長2.08%;中長期貸款余額70.96億元,比年初增加20.78億元,同比增長41.34%。
全年金融機構現金收入401.83億元,現金支出412.57億元,現金凈回籠10.74億元。
保險事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全市共有保險公司5家,全年保費總收入96354萬元,增長8.3%。已決賠款8884萬元,增長88.34%;給付11091萬元,增長325%。
九、教育和科學技術
2006年,各類教育協調發展,素質教育全面推進,教育事業進一步發展。全市小學校點597所(個),其中教學點146個;班數3412個,在校學生125710人,畢業學生24017人,畢業率99.98%,小學畢業升入市內初中升學率97.47%;小學學齡人口入學率97.87%;招生數17850人;鞏固率98.48%;教職工6819人,其中專任教職6441人,專任教師學歷達標率98.04%。中學教職工5182人,普通中學專任教師4630人,初中畢業升入高中階段教育升學率75.08%.普通初中69所,在校學生64952人,畢業生數19122人,招生數23409人;初中學齡人口入學率97.09%,初中畢業率99.99%;初中鞏固率95.14%;普通初中專任教師3391人,專任教師學歷達標率95.58%。高完中16所,其中有高中學生數的學校15所。普通高中班數344個,普通高中在校學生18580人,畢業生數6448人,招生數6228人;普通高中鞏固率94.50%。
中等職業教育快速發展。中職教育機構23個,畢業生數2353人,招生數7129人,在校學生12958人,校本部教職工684人,其中專任教師492人。學校占地288072平方米,校舍136363平方米。
成人職業技術培訓穩步發展。成人文化技術培訓機構校點166個,教學班531個,結業生34735人,注冊學生數29810人,教職工142人,另有兼任教師110人。培訓機構占地7400平方米,校舍2695平方米。
2006年按照“企業主體、產業布局、工程模式、集成推進”的科技工作新思路,著力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產業核心競爭力,組織了十大科技行動專項,促進了科技成果進一步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科技工作取得了較好成績。2006年,共組織編定國家、省、市三級重點科技計劃項目共67項,項目經費共計436萬元。其中:國家級重點科技計劃項目5項(星火計劃3項、科技攻關1項、中小型企業創新基金1項),項目經費合計160萬元。省級重點科技計劃項目19項(工業攻關1項、星火計劃4項、聯動項目1項、專利實施2項、社會發展1項、省級科技富民推進行動計劃項目8項、省級富民強縣1項、國家項目省級配套1項),項目經費合計196萬元。統籌安排下達市級項目43項(即:工業項目11項、農業項目19項、應用研究和社會發展項目6項、軟科學研究項目2項、科教興市項目1項、科技培訓項目4項),項目經費合計80萬元。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實施科技富民推進行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重點是推進農業科技創新,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突出龍頭企業和農民的主體地位,助農增收。全市7縣1區全部列入省科技富民推進行動計劃,每個區縣獲得省科技廳5萬元的經費支持。實施科技富民推進行動以來,共建設基地27個,面積3215畝,輔射帶動面積281100畝,推動育成畜禽新品種2個(滎經長毛兔、草科雞),為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8950萬元。在農業專家大院建設工作方面,一是鞏固和提高6個農業科技示范專家大院建設工作。二是積極籌備建立天全縣二郎山山地雞專家大院。在農村科技信息網建設工作方面,與市委組織部合作,積極準備將雅安市農村信息網建設工程與雅安市黨員電教村村通工程相銜接,通過整合我市農村“三電合一”資源,提高為農民信息化服務水平?萍寂嘤柟ぷ鞣矫,堅持面向我市農業、農民和農村經濟發展,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個總體目標,圍繞我市星火計劃項目實施、農業新技術、新成果推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等實際情況,結合雅安市實際加強科技培訓網絡建設。2006年,通過多形式,加強了科技培訓。2006年共舉辦各類科技培訓班406期,培訓各類人才31900人次。印發宣傳資料24000余份。
科技基礎條件實力雄厚,科技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今年我市滎經縣畜牧食品局、四川農業大學和四川省雅安市畜牧局共同完成的《滎經長毛兔選育配套技術研究應用》等10項科技成果獲2006年度四川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4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4項)。
2006年全市專利申請49件,比2005年增加12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20件、實用新型專利申請19件、外觀設計專利申請12件。專利實施轉化產值53317萬元,比2005年分別增長32%和21%。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全市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打造魅力城市和推動茶文化、旅游產業等工作重心,展示特色文化,挖掘本土文化內涵,積極參加并組織各種文化活動,推進了文藝創作的繁榮和發展。組織雅安代表團參加了“四川省第五屆少數民族藝術節”,雅安市代表團參加了藝術節舞臺展演、民族民間文化巡游和美術、攝影、書法作品展,共獲得一等獎兩個、二等獎五個、三等獎十三個、優秀獎兩個、組織獎一個,其中,原生態多聲部合唱《麻尼·東布·那嗎嗎》與攝影作品《磽磧“上九節”》榮獲金獎。成功組織了總政歌舞團《長征組歌》大型演唱會、中國戲劇家協會《長征路上送歡笑》等大型活動,組織了慶祝雅安市二次黨代會勝利召開的主題晚會《奮進雅安》;蘆山縣委、縣政府和市旅游局共同籌劃、舉辦了蘆山縣首屆三月三“油菜花開·七里奪標”民俗節。市委、市政府先后在成都市百花潭公園和重慶市人民廣場舉辦的萬人同品蒙頂春茶活動,與名山縣蒙頂山風景旅游公司聯合組織了兩臺具有濃郁雅安特色的文藝演出,節目中的《茶馬古道背夫展示》、《雅雨、雅魚、雅女》、《蒙頂山茶歌》等節目充分展示了雅安作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的獨特魅力和悠久的茶文化歷史;“五·一”前夕主辦了首屆“香格里拉”杯青年歌手大獎賽,發現和培養了一批本土年青歌手,同時,也充分展示了雅安城市魅力,對于繁榮我市的文化藝術和推動我市群眾文化活動的廣泛開展具有積極意義。我市參加在成都市舉辦的“2006中國西部文化產業博覽會”,取得了“最佳創意設計獎”和“優秀組織獎”的好成績。積極打造地方特色文藝節目,參加雅安市競評“CCTV-2006中國十佳魅力城市”活動,取得成功。在我市競評魅力城市活動中,精心組織了表現雅安特色文化的文藝節目進京參加競評表演。精心創作的節目《熊貓搖籃》和《蒙頂山牌茶技表演》獲得廣泛好評。在雅安劇場舉辦的2007“燈塔建設之夜”雅安市新年音樂會演出圓滿成功提升了我市文化演藝水平,推進了我市演藝市場的發育和完善。
2006年末,全市共有藝術表演團體2個,文化館9個,公共圖書館8個。
廣播電視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加強,廣播電視覆蓋率進一步提高。2006年末,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97.71%,比上年提高1.39個百分點;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97.23%,比上年提高0.43個百分點;有線電視入戶率55.59%,比上年2.82%。
衛生事業不斷進步,城市衛生、農村衛生和公共衛生體系進一步完善。2006年,全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大到3個縣,覆蓋人口32.76萬人。完成鄉鎮衛生院建設項目38個。年末,全市衛生機構(未包括診所、醫務室和村衛生室)248個,床位5016張,衛生技術人員4468人,其中,執業醫師1891人,執業助理醫師452人,注冊護士1262人。疾病預防控制機構9個,衛生技術人員232人,婦幼保健機構9個,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133人,注冊護士13人,鄉鎮衛生院(包括地名衛生院)168個,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864人,注冊護士218人。繼續加強愛國衛生工作,創建省級十佳衛生村1個,新增省市縣三級衛生村8個,其中,市級衛生村2個。
體育事業蓬勃發展,群眾體育活動豐富多樣,競技體育取得新的進步。全年成功舉辦全市性重大群眾體育活動30次。全年獲世界級比賽金牌10枚、銀牌2枚;獲亞洲級比賽金牌3枚;獲全國比賽金牌3枚、銀牌2枚。體育彩票銷售量繼續攀升,全年體育彩票銷售額0.26億元,增長73.33%,共籌集公益金0.016億元。繼續實施健身基礎設施建設“211”和“1+1”工程,全市共建設全民健身路徑30條。
十一、環境保護
環境保護力度加大。狠抓“三個整治、一個確保”,23戶重點工業污染企業按期完成治理任務,7條重點小流域治理全面展開,依法劃定了8個城市、93個農村建制鄉鎮的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2006年末,全市環境保護系統人員165人,各級環境監測站2個,環境監測人員25人。當年完成環境污染限期治理項目23個,完成投資0.12億元。煙塵控制區4個,面積14.5平方公里;噪聲達標區3個,面積2766.8公里。
生態建設進一步加強。2006年末,全市自然保護區已達8個,面積1237.57平方公里。建成生態示范區1個。
十二、人口
據2006年戶籍報表顯示:全年出生人口17282人,人口出生率11.32‰,比上年減少0.29個千分點;死亡人口5775人,人口死亡率3.78‰;人口自然增長率7.54‰,比上年增長0.35個千分點,全年凈增人口11507人。年末常住人口150.25萬人。全市城鎮化率31.1%,比上年提高1.8個百分點。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十三、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城鎮居民收入穩步增加,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47元,增長9.99%,其中,工薪收入5967元,增長10.8%。人均消費性支出6134元,增長2.5%,其中,用于衣著、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交通和通迅等方面的費用增加較多,衣著支出增長2.39%;家庭設備用品支出增長13.29%;交通和通迅支出增長5.3%。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40.6%。
農民收入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103元,增收274元,增長9.7%。從收入構成看:工資性收入1095元,增收112元,增長11.4%;家庭經營收入1787元,增加168元,減10.4%;財產轉移性收入221元,減少6元,下降3.2%。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827元,減少0.9%。其中,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支出增長6%,交通和通訊支出增長5%。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50%。
2006年末,全市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16.04億元,同比增長14.67%。其中,活期儲蓄存款余額35.02億元,增長19.9%;定期儲蓄存款余額81.02億元,增長12.5%。
2006年末,全市各種經濟類型單位從業人員89485人,比上年末增加708人,增長0.8%。城鎮單位在崗職工84134人,比上年末增加422人,增長0.5%。其中,國有單位增加1502人,集體單位減少261人,其他經濟單位減少874人。城鎮登記失業率4.05%。
就業再就業實事目標如期實現。全市城鎮新增就業12249人,完成年度目標11500人的106.51 %;持優惠證的下崗失業人員和失地無業農民再就業6477人,完成年度目標6000人的107.95%,其中“4050”等困難對象再就業2238人,完成年度目標1800人的124.33%;幫助696戶“零就業”家庭每戶至少有1個人實現了就業,完成年度目標630戶的110.48%;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05%,控制在4.5%以內。下崗失業人員和失地無業農民再就業培訓達8361人,培訓后再就業率達60%以上,完成目標任務的139%;創業培訓2042人,完成目標任務的136%;培養新技師146人,完成目標任務的162%。
各項社會保險擴面征繳再創新高。全市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79088人,完成目標任務的102.25%;基金征繳達23500萬元(含清欠),完成目標任務的109.12%。失業保險參保人數達75517人,完成目標任務的100.69%;基金征繳達1586.31萬元,完成目標任務的114.91%。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134649人,完成目標任務的100.27%,其中農民工參保達10222人,完成目標任務的102.22%;基金征繳達9598.95萬元,完成目標任務的124.66%。工傷保險參保人數為44543人,完成目標任務的114.21%;其中事業單位、民間非營利組織工作人員參保達3879人,完成目標任務的387.9%;農民工參保達9355人,完成目標任務的110%;征收工傷基金440.2萬元,完成目標任務的112.87%。生育保險參保人數23292人,完成目標任務的113.61%;基金征繳達242.33萬元,完成目標任務的110.2%。 |